胡子宏另起一行58:“做官”为何对千万学子有如此大吸引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11:44
“做官”为何对千万学子有如此大吸引力?
2010年12月06日 08:22:38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12月5日,在南京女子中专考点,一名工作人员向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讲进场注意事项。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昨天,“国考”开考。据悉,全国共有141万考生报考,再次创下历年“国考”峰值。此番考录比达到87.5:1,其中,国家能源局某岗位以4961∶1的竞争比例高居热门职位榜首。如果再算上随即举行的各地公务员招考,人数将更为惊人。
另一则相关的新闻是,据《人民论坛》杂志新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受访党政干部中有45.1%者自认是“弱势群体”。
两则新闻合起来看,颇觉相映成趣。当然,这种对照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国考”、“公考”的爆棚以及自己平素的生活经验更有说服力,足以说明身为“官家人”的幸福;而后者显然带有太多的矫情成分。
“做官”为何对千千万万学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公务员群体对资源控制和调配的权力,能为自身带来各种显性或隐形的福利甚至非法暴利。此外,所谓“规则的制定者便是规则的受益者”,作为公务员群体,在各种制度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上,也确实存在诸多造福于自身的便利。这一点无须多举例——从官员天价公款出国游到官员子女高考乱加分,到官员私分保障房,再到各种职务“消费”,无不加深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羡忿交加”的复杂情感。
当然,任何社会现象都是多维的,其效应也可能是多元的,或者正作用与反作用比翼齐飞,或者负面效应之中也暗含了一点正面效应。对今天空前的“公务员热”,亦有着辩证看待的必要和价值。
“学而优则仕”,可谓中华儒家文化的精神沉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亦是年轻学子的理想。显然,并非所有希望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都只是单纯抱着捧回“金饭碗”、谋求锦衣玉食的庸俗目的,他们中,也不乏大批精英希望在“为官”之后,能够做出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立下一段功业。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公务员热”,倒也不一定比当年的出国热、进外企热、开公司热更庸俗更没追求。
从另一方面探析,现在一谈到公务员热,便会批评年轻人“求稳”、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健康。不过反过来看,“求稳”其实也是一个社会进入成熟期的表征之一。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的发育,市场游戏规则已初步健全:商品经济之初“一夜暴富”的现象越来越少,当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脑体倒挂也已得到明显纠正,当年不少党政干部嫌工资低而下海经商的个案如今变得罕见……游离于“体制外”的高收益正在下降;回归“体制内”的好处则在日趋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务员由当初择业的非首选项变为大热门,恐怕还不能简单斥之为“浮躁心态”,相反,恐怕还带有某种社会心态从以往过分浮躁、焦躁状态回归的迹象。
其实,对于优秀学子趋之若鹜希望挤进公务员队伍一事,我们已经进行了太多讨论和批评,连海外媒体也开始关注中国内地的公考热,担心“公务员热”会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这些批评和提醒,无疑都是睿智的,毕竟对于一个社会综合体而言,某一种职业的过分受追捧,多少暴露了某种失衡。有名言云,政治莫过于平衡术。其实社会发展亦当以寻求均衡为要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公务员热”的局部发烧,既不必大惊失色,又确实值得重视。(社评)原题:“公考”过热折射就业渠道失衡
搜索更多公务员 学子 的新闻
“公务员热”降温还远远不够
考公务员报名费60元 是不是太便宜?
大学不该降格成“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
考公务员热“高烧不退”说明啥?
公务员考试咋成了求职练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