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捷消防 海湾:重返“桃花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36:19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作者
作者:善化
在中华文化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是一脉清流,穿越一千数百年的邈渺时空,清亮如初,滋润如初。特别是于今溷浊凉薄之世,每每捧读,必被其中淳厚纯朴、和乐安美的自然气息所濡染,不觉意行神往,恍若梦游。然而现在的教科书中,却把“桃花源”看成是陶公虚构的理想的乌托邦,这如果不鄙夫之愚见,即是某种别具用心的解构。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何况桃花源一点都不神奇,在古代和平时期,特别是上古至德之世,陶公笔述的桃花源式的生境就是一个生活常态,这在古典之中不乏记载。比如孔子就曾描述过的至德盛世的状相:“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当然那样的生态,对于生活在当今如此恶境中的人来说,犹如夏虫不可语冰,只能当成一个理想,但这理想却本是一种实在,并非虚构。所谓的无稽之谈,问题是你没有本事去”稽”,去考证,这是你能力的问题,并不能因此而反证没有。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无尽的时空,人确实就是个井底之蛙。其实这也并不可怜,可怜在于,这蛙把自己看到的天当成了天的全部,除此别无他天,这就更流于可笑、甚至可憎了。
也许有人问,既然桃花源是一个实在,那么为什么那个武陵渔夫后来又找不到了呢?其实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是啊,那个渔夫出来的时候,沿途设了很多标记,怎么会找不到呢?要想知道答案,应该问渔夫自己:你都做了些什么?!当初你莽莽撞撞进入桃花源的时候,那里的人们是怎么对侍你的?设酒杀鸡作食,那样的真诚,那样的友善,那样的敬重。可你呢?明明一再告诫你“不足为外人道”,你自然也是满口承诺了,可一出来就忙不迭的报告了郡守,不管你出于什么动机,事实证明你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你就没有资格再进入那个美好的境界,因为你的生命不符合那一层境界的标准。这就好比你只有小学水平,你怎会能进入中学?就象一个烂铜,总不与能金子摆在一个等级上吧?不管你信与不信,一切都还是“天意”在作主。虽说天意从来高难问,其实你无论做好做坏,天都用善报或恶报示意于你了,悟得到就悟得到,悟不到那只能怪自己了。就象渔夫如果当时守信执义,一定可以再次进入桃花源的。所以桃花源之失,是失在“信义”二字上,并非桃花源本身之失。正如陶公诗云:“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谁来”幽蔽”?天意也!
而“信义”不正是属于道德的内涵吗?不正是“大道之行”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吗?如果把桃花源和渔夫各自代表的属性作为象征的符号,不正印证了人类和平美善之世的失去,正是人类道德丧失所致。文论中有句话叫“境由心造”,其实这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切实的规律,实际上一切具体的世象都是人类普遍内在心象的外化表现。所谓表里如一,可作如是解。治世或乱世,根本上是心治或心乱,所以真正的圣主明君治世,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德化心。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鼓吹仁政?如果诸侯能行仁政,那么历史上会有”战国”一页吗?就拿这个“信义”来说事吧,试问我们今世之人,有多少生命还保持这些本质的特性?即便是有些相对不错的人,也只是在不损害自身的利益上遵守小信小义,而在一些关乎道义、天理、正信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谁还能坚守自己的先天良知而不屈服邪恶,苟安麻木?其实一切邪恶都是“天意”用以检验、净化、提升所有良知的圆容之智慧,而良知即是生命的依据,良知的存亡直接关乎生命的存亡。绝对不是小事!而“桃花源”式的人文生态也必需是以良知中的正信和道义去建设、去维护!
话说回来,既然是一重心境相成的境界,那么我们还可以重新“问津”“桃花源”吗?毕竟,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态处境和精神价值取向已象那个迷路的渔夫,在捕捉物欲之“鱼”和思维迷津中,“忘路之远近”,找不着北了,但天不绝人之路,一定会让我们“忽逢桃花林”,只要我们满怀正信的走下去,必会在“光”的引导下,豁然洞开一方天成美丽的至德世界。
当然这个“津”,就在我们的心中,盛世“桃花”必将灿烂于道德之“源”!
',1)">
http://flash.sdinfo.net/attachments/day_090821/09082109464b62a413bf92d905.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