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妹素颜照:教育评论:“读国学会吃亏”与经典本身无关//《三字经》应该怎么读 学者:传承应多点宽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57:10
教育评论:“读国学会吃亏”与经典本身无关
2011年01月05日 17:09:43  来源: 工人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据《山东商报》报道,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表示,讲《三字经》、《弟子规》最大的难处是,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
其实,山东省教育厅与钱文忠对待国学经典的态度并不一样。前者认为这些经典中混杂着糟粕,实在不能因为精华的存在而一股脑吸收;后者则认为,这些经典中的内容其实有些脱离现实显得理想化,如果真的做到了,在现实中可能反而吃不开、碰钉子。因此,并不能拿钱文忠的观点来论证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当然也不能拿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来说明钱文忠的观点。
对于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近来媒体已经讨论颇多,而对钱文忠的说法,却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其实,钱文忠所说的并不是新鲜观点,学者吴思在其《潜规则》一书中就说,中国的文人通常要经过两次教育:一次是圣贤书上所说的礼义廉耻;一次是现实社会所教授的生存法则。结果,很多人就在这两重相距甚远的教育中产生了人格分裂。如果有些人就是“一根筋”,只按照圣贤所说处事,就可能“吃亏”。
对这种吃亏,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圣贤骗人。但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此,即使是一个再世俗的社会也需要道德底线和价值标杆,难道整个社会流行厚黑学,人们就能够生活得幸福?因此,即使国学经典有一些内容看似是与现实脱节的,但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国学教诲的过时和错误,而在于潜规则流行所造成的文化的变异。
真正的文化应该体现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以孔子教诲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例,如果人们只是嘴上说说诚信,生活中却把诚信放两旁、“利”字摆中间,诚信又怎会成为公众的一种普遍品质?这与经典本身无关。
因此,要想避免国学经典误人,最需要做的不是不读,而是如何净化社会环境,让国学经典中的优秀内容从文本走进现实,成为人们真正的行动指南。当然,光是强调国学经典的价值是不够的,还应该让社会的秩序和规则运行得更加清晰,让人们感受到,圣贤的说法也并不是远离世俗的幻想之词。(乾羽)
搜索更多山东省 国学 的新闻
2011,我们需要“明白”的国学
教育评论:国学“糟粕”由谁来定?
68岁婆婆社区开班“义教”国学 首位学生是外孙
国学该从幼儿热吗?专家称如同喂母乳
名人逸事: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征婚启事”
《三字经》应该怎么读 学者:传承应多点宽容
2011年01月05日 15:52:27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而出的《三字经》开头。一千余字的《三字经》哪些内容去留存废,成了舆论热点。
此事缘于日前山东省教育厅的一纸通知。2010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称全省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不健康内容流入了校园,要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尤其不可要求全文背诵如《三字经》等。同时有媒体报道,此前,湖北已有学校使用删节版《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等语句已经在教材中消失。
《三字经》,要不要读?
陈女士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她觉得《三字经》应该删节:我给孩子讲过《三字经》,但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比如讲到“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等内容的时候,就很为难。
对于是否对《三字经》进行删节,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三字经》根本不适合进入中小学作为教材。
鲍鹏山解释说,《三字经》是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创造出来的,受到时代环境和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有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甚至有很多市侩哲学,在今天来看,对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鲍鹏山告诉记者,《三字经》即使作为教材,基本上都是做选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不一定要全背下来。在古代社会里要求学生背读的只有“四书五经”。
“《三字经》本来就是很低层次的读本,是孩子们启蒙的时候读的,古代大多是三岁左右的孩童诵读。从未被列为政府指定的教材,这是很有道理的。古人也认为《三字经》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准。”鲍鹏山说。
鲍鹏山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语言类的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价值观教育(即文化历史信仰)、语言训练学(即学会典范的母语)。价值观教育自不用说,《三字经》类似顺口溜,无法承担语言教育的使命。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三字经》都有欠缺,不足以作为教材。
对于当下《三字经》的“走红”,鲍鹏山说:“很多人认为《三字经》是传统经典,学《三字经》能为学古文打下基础。可问题是,用《三字经》来学习古文,根本是走错了方向。这一点也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人云亦云。什么东西火,就读什么,缺乏科学的判断。”
“我非常赞成孩子们读经典。但我认为要想加强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可以用《论语》替代《三字经》,《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养成和语言积累有非常可观的作用。”鲍鹏山说。
搜索更多三字经 阅读指导 的新闻
《三字经》不是维生素C
《三字经》删减的是与非
专家:《三字经》“取”与“去”,交由时间来评定
复旦教授称按三字经等标准培养孩子 90%要吃亏
《三字经》“整容”后才能进校门?
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三字经》不是维生素C
2011年01月05日 14:32:24  来源: 北京晚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包办代替对人成长的危害,数不胜数。有家长觉得孩子穿衣服、穿鞋慢,怕孩子迟到或者就是干脆看着起急,就伸手替孩子把事情做了。有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负,就出面甚至出手替孩子出头。有些家长不让孩子“看闲书”,要看得看教辅或者经典。有些家长甚至要替孩子思考,恨不得钻进孩子的脑袋里去控制着孩子,“私心杂念”一时一刻都不许有。凡此种种,概莫能述,估计大多当家长的,都能沾上几样。
可怜天下父母心,包办代替对于孩子弊大于利谁都知道,但是多数时候,人们不自觉地就把孩子们当成无知无能的弱者加以保护和引导,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环境的丰富性和真实性。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判断力、执行力都比较差,容易造成身体上精神上的“肌无力”。而且,所有这样做的家长,理由、旗号完全一致:那是为了你好。
比家长地位还高的,当然是教育部门。教育部门一声令下,多半都能让家长虽咬牙切齿、狼奔豕突、惶惶不可终日却也不敢不从。教育部门搞起包办代替来,那功效是百倍千万倍于家长。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全社会热议。无独有偶,湖北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在编印的经典读本里,“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
咱们当然不怀疑,各地教育部门肢解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们好”。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孩子们恐怕不会生而知之。他们得见识了精华糟粕并对其有了理性认识后才能产生判断。比如孩子们只见过热腾腾的新米饭,发了霉的干粮他完全不知为何物,你再和他说一万遍霉变的食物不能吃他能明白是怎么回事吗?另外,甭管是物质食粮、精神食粮,很多东西都有营养也有毒性。人们总不能为了光汲取精华把所有东西都做成“营养片”来吃吧?
说来说去,其实就简单的一句话。经典古籍,不能说糟改就糟改。看着不顺眼,自己编一套正经东西出来,别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古人然后再糊弄孩子。《三字经》就是古人的《三字经》,绝不是现代人离不开的维生素C,这部经典不能治疗现代人精神层面的贫血和动脉硬化。孩子们要读就读全须全尾的《三字经》。请教育部门的专家领导们在尊重古人王应麟(当然也有可能是黄佐)的前提下,也一定要相信当今学生们的智商和情商,他们一定会从当年的“昔孟母,择邻处”联想到当下的移民或者是学区房、高房价,从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中琢磨出如今权力的魔力以及奋斗的必要性。在与时俱进的速度上,学生们应该不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之下。(侯 江)
搜索更多三字经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