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小孩的背带叫什么:纽约时报:在中国,金钱总能买到爱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38:57

纽约时报:在中国,金钱总能买到爱情!

北京——在中国,你确实可以用金钱买到爱情。至少,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国家,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观点 。

很多人的经历似乎肯定了一点,那就是,除了拥有其他条件,理想的伴侣要买得起房购得起车;感情倒是屈居第二。

不论这种重物质精神有多流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它好。众多的中国电影、戏剧和电视节目都已经提出这个问题:在这个经济增长岌岌可危的年代,什么是爱情?

在一个火热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有位女性选手马诺宣称道:“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这让很多中国人无比震惊。现在马诺以“宝马女”为众人所晓。但是其他人认为,马诺仅仅是表达了一种社会现实。

近年来的物件飞涨也加剧了这样的感受。在北京以及其他城市,许多人们接受了这个观点,那就是女人只和有房的男人谈恋爱。

丰媛今年26岁,就职于一个政府教育公司。她曾努力地和一个她认为合适的男性建立朋友关系。

“当她知道他没有一套房子的时候,就连跟他见面也不肯了。”丰小姐说,“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房子,爱情是不可能的。”不断的担忧也为这些态度助火上加油。三十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却不平衡,很多人非常担心自己被落下了,失去了赚大钱的机会和方式,与此同时,自己周围的人却富了起来,物价也在飞飙。

有个26岁的文化活动组织者懂得,这一新的信条很难达到。

这位男士为保护隐私,要求匿名。他月薪为4000元人民币,合600美元,在北京的一个旧小区里有一套不大不小的公寓。这些房子每平方米可达3000美元,即每平方英尺280美元。住房情况非常紧张。十年前,一套相似的公寓每平方米只有345美元。

他存了一年的钱来买一台iPhone3,努力想让相处了三年的女友为此感动。可是最新的iPhone4刚刚出售,成为炙手可热的地位象征。然而iPhone4约900美元,让他望机兴叹。

一台手机远远不够。上周,她把他甩了,说是她的父母施压,要她找一个更有钱的老公。

他心如死灰,却还相信他的女友是真正爱他的。“不然的话,她为什么和我住在一起三年呢?”——即使是在一套租赁的公寓里。可是,他还是理智的。

“我理解她的处境和她家里给的压力。”他说,“我也理解,她的父母想让女儿找个能给她更好生活的人。”

他说,找到爱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变得有钱。“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工作,养家糊口。”他说到,“我得变得更强,照料好我自己和我的父母,我以后的女友就能有好的生活。”

这样的打算也遭到了批评。最近电影导演张艺谋委婉地批评了“宝马女”马小姐的过分实际。张在香港报纸南华早报的一次采访中,督促年轻人重新检讨他们的价值观。

他说:“我认为,经济进步和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并不是互克的。”

张艺谋在星期天就59岁了。他代表着对毛泽东时代记忆犹新的老一代。在那个时代,也许更加贫穷、有更多的政治压迫,却有更多的平等。后来的经济发生变化,引起人们争着改善物质生活。

张艺谋的最新电影《山楂树之恋》描绘了一位名叫静秋的老师和一位名叫老三的地理学家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的背景是1975年文革尾声,电影里一部宝马都没有,很多时候静秋都是坐在老三的自行车上微笑。总的来说,爱情就是这样。

其他作品也加入了这场辩论。

由孙悦导演的话剧《斗地主》上月在上海首次公演。该话剧同样作出了在物欲横流年代捍卫爱情的响应。

其中的B收入平平,在遭到未来后妈的嘲笑后,她喊到:“别以为我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你就可以侮辱我、摧毁我!”

“我有我的尊严和骄傲,”B说,“我珍惜爱情,我不想把爱情变成粗俗无味的东西!”

新电影《爱出色》也讲述了对物质的狂热,但最终还是回归到爱情这一边。该电影模仿《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的情节,植入了爱马仕、范思哲和迪赛,讲述了汪晓菲的故事。菲没有钱,可才华横溢,在北京的一个时尚杂志实习。

光彩照人的编辑Zoe提醒道:“晓菲,有一天你会懂得,没有什么东西比会和你共度一生的人更重要。”

电影中,小菲和一个名叫亦鸿的古怪画家的恋爱过程风波不断,最终俩人在纽约和好。最后一幕,小菲在亦鸿的怀抱里,手上戴着钻石戒指。也许真实的童话就是,爱情加金钱。

丰小姐为她一个没房的朋友寻找伴侣,可是失败了。她说,众多中国女性对未来老公的要求反应出的不是强势,而是软弱。她们地位低下,害怕不能从生活中得到她们想得到,就希望老公可以做到。

“女性很依赖别人,”她说到,“我看不起这样的人。为什么她们不能努力工作,和老公一起买房呢?但是现在很少的女性这样想。”

少数的中国男性也为这游戏规则推波助澜。对那位26岁的活动组织者来说,为了金钱输掉爱情是有道理的。

他说:“我们没必要在一段注定结束的感情上浪费时间。”

原文链接:http://www.nytimes.com/2010/11/12/world/asia/12iht-letter.html?_r=1&ref=global-home

原文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 (迪迪•基尔斯滕•塔特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