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晚期北京医院:茅台酒价格是腐败指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39:32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字:广州亚运会;复权价;总市值;强烈推荐;2009年    作者:叶檀    2010-12-10 03:04
中国高端白酒一飞冲天,这不是内需之福,而是腐败之祸。
截至12月8日收盘,贵州茅台总市值约1851.55亿元人民币,五粮液是1434.88亿元,洋河股份是1091.3亿元。前两家白酒公司的总市值超过了中国最大钢铁公司宝钢的总市值1106.10亿元,而3家公司均超过万科A923.58亿元的市值。贵州茅台只要踮踮脚,再涨两次价,就能超过宝钢加万科的总市值。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白酒浸泡中的国家,许多机构“强烈推荐”。高档白酒的涨价没有尽头,前后3年时间,茅台市价从300多元/瓶上涨到目前的1200多元/瓶。仅今年一年,茅台、五粮液终端价格均现大幅上涨,其中53度飞天茅台7个月内涨幅超70%。到年末消费高峰期,高端白酒还会涨价。
茅台酒价节节上升,反映了中国消费经济的畸形,以及奢侈品供应公务化的现象。
我国是奢侈品消费大国,却不是消费大国。今年约有250万中国大陆游客访问西欧,比2009年增加50万。据伦敦的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到2012年这个数字将攀升到300万。专家估计,目前中国购买者占到欧洲奢侈品销售的至少1/4。贝恩咨询公司11月的报告称,2009年中国大陆人在奢侈品牌手包、鞋子、手表、服装和香水等方面花费了234亿美元,其中一半多是在海外购买的。这种趋势令奢侈品产业大受鼓舞,在2009年下降9%后,今年欧洲的奢侈品销售增长了6%。
如果中国能够把中低收入阶层全部扫地出门,如此奢侈品消费比例并不过分。但在贫富悬殊的消费体中,奢侈品消费的增加绝不意味着消费的好转,只意味着收入分配体制的恶化。
再来看茅台的股价,在A股市场上市的2001年,股价均价为35.66元,而到2010年12月8日,收盘于每股196.18元,9年时间上涨5倍。如果复权的话,上涨了23倍。这是消费品中的奢侈品市场价格。代表普通大众消费品的啤酒市场表现截然不同,以国内最知名的品牌青岛啤酒为例,与茅台相同的时间内,复权价上涨了4.7倍左右。可见,奢侈品与民用消费品的市场给出的价格差距巨大,哪种消费品只要打上了身份的标志,在国内必然大行其道。
来看同期政府的财政收入。2002年全国“两会”上,时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激动地表示,全国财政收支超额完成预算,中央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之内。2001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6371亿元(不含债务收入),比预算增加1611亿元,比上年增加2976亿元,增长22.2%。预计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有可能超过8万亿元,上涨了5倍,相当于不复权的茅台酒的涨幅。这恐怕不是偶然现象,在财政收入中到底有多少用于高档消费,细账永远不可能清楚。笔者所知有的大企业,各地分支机构常有茅台供应酬之用。
不管茅台酒价格如何上涨,永远供不应求,因为有一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将茅台酒等同于身份的标志,从中享受消费之外的至高乐趣。有业内人士分析茅台的消费群体称,茅台年产量要达到3万吨才能保持市场基本的供求平衡,但目前茅台酒每年的产量才1.1万吨左右。在这1.1万吨产量之中,有40%属于“特供”,在市面上流通的大概只占到茅台年产量的60%。再加上今年有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量的茅台流通到了这些国际性的盛会之中,加剧市场的供不应求。
不管是茅台还是熊猫烟,有道是“喝的不买,买的不喝;抽的不买,买的不抽”。中国的高端消费品就这样成为价格不敏感群体的身份象征,被标注上奢侈与高端资产的标志,一飞冲天。
洞悉个中奥秘的白酒企业掌门人,拼了命地把白酒往高档与身份上靠,洋河大曲创造出蓝色经典,上演了乌鸡变凤凰的经典一幕。至于能不能变成茅台酒式的老牌凤凰,还是未知数,但成为凤凰的决心受到了机构投资者交口一致的称赞。
看透中国的资本市场定价,看破中国的白酒妖股,只要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与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公费花销就够了。即便罩上一层定价权、无法复制等外衣,还是能够看到消费领域的极端不均衡,所谓茅台酒的定价权,有时候成为腐败与公款吃喝指数的真实写照。
当消费者“身份”成为涨价理由
日期:2011-01-04 作者:王中美 来源:文汇报

王中美
逐利性并不是多么不堪的品质,正因逐利性,人类物质财富才有今天巨大的累积,但为防止逐利性恶化成贪婪,成为扭曲市场经济的因素,我们有必要约束它。约束,要有合适的制度安排、强有力的执行和更广泛的监督力量
在市场经济中,某商品涨价可能有多种原因:成本增加了,产量减少了,需求增长了,节令变化了或者货币贬值了,也可能是商家改变了营销策略,等等。在竞争条件足够充分的市场上,涨价可能导致几种结果:需求减少,因为部分消费者转向竞争对手的产品;销量减少,因为竞争者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或者,需求和销量没有明显波动,因为全行业成本增加、受节令影响或货币贬值了。
当某几种白酒从2005年以来年年大幅涨价却销量、产量年年增长,当企业又能扬言“涨价是为压缩经销商的利润”,又能宣称“涨价是为满足消费者的身份需求”,当一瓶白酒卖到千元以上而购买依然热切,这又是什么道理?
越贵越喝,这是什么样的消费者?
必须承认,我们市场的某些部分,仍然存在扭曲,扭曲来自供给和需求两端。在供给这一端,显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垄断,因此能不断提价而不受竞争影响。且不论这垄断地位如何取得,自己提了价却要限制经销商的定价,就有滥用垄断地位的嫌疑。当然,很可能是装模作样的“限价”从来不曾有效,涨价会很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之所以能顺利转嫁,是因为需求这一端也扭曲。
白酒分几档,有高端的,有平民化的。消费者也自然地分为几个群体。相对来说,高档酒的消费需求有更大的弹性,也就是说,当经济萧条或个人收入减少时,喝高档酒的群体里更容易有人放弃,改喝便宜一些的酒。但中国的高端白酒市场很难看到这种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行为”。
越贵越喝,到底谁在喝1000元一瓶的白酒?在觥筹交错中,在回收转卖高档白酒的二手市场,到底是谁的钱在流转?据说还有经销商正大量囤货,高档白酒也成了抗通胀的一种工具。有评论家指出,涨价的原因只能是需求太旺,厂家知道卖得更贵也有人买,才敢提价;至于囤货,当然是因为预期将会出现更高的售价。
到底是怎样的力量在支撑这样旺盛的需求?当阿姨妈妈们宁可多走几里地去淘便宜的青菜,当爷叔伯伯们在超市里再三比较米油的价格,当弟弟妹妹们在每年折扣季血拼商场,谁能说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与这些高档白酒相干呢?如果在百姓心目中,茅台、五粮液之类已是送礼专用酒、公款招待专用酒、富人炫富专用酒的代名词,充当着显示一桌酒席之“档次”的主要标志,这个消费端就非常扭曲了。这样的消费需求与价格无关,与品质无关,与市场因素无关,确实只与消费者的“身份”有关了。
按照经济学理论,垄断厂商支配市场的权力有多大,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有多大,取决于有多少竞争产品一样可以满足需求。在高端白酒市场,垄断厂商的市场权力显然很大,所以年年涨价。
“垄断”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定价
上世纪90年代初,白酒行业真正开始进入市场竞争时代;与此同时,酿造技术不断进步,产能不断扩大,如今中低档白酒的竞争十分激烈。不过,高端市场却是例外,茅台和五粮液等等凭着远远大过“共性”的“特殊性”,在白酒行业市场化程度已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生产者主导市场”的垄断地位,而且几乎不可动摇。
但是,即使其垄断地位的形成并无可以指摘之处,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定价。远在国外,有欧洲钢铁企业向欧盟委员会举报“两拓”垄断定价的案例;近在国内,有消费者和律师状告电信固定月租费、移动漫游费和网通宽带费的案例。尽管国内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但毕竟提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一项垄断定价没有成本或其他合理的抗辩理由,那么消费者就可以直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起民事诉讼,而下游企业(如经销商)则可以按反垄断法提请反垄断调查。至于行业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和竞争主管部门,对此似乎应该更敏感、反应更快吧。
有趣的是,中国一些商家喜欢形而上的标榜,有的白酒厂家自称是为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为了“消费者”而提价,这怎么听都是“强盗逻辑”。逐利性并不是多么不堪的品质,正因逐利性,人类物质财富才有今天巨大的累积,但为防止逐利性恶化成贪婪,成为扭曲市场经济的因素,我们有必要约束它。约束,要有合适的制度安排、强有力的执行和更广泛的监督力量。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副研究员,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

当消费者“身份”成为涨价理由
日期:2011-01-04 作者:王中美 来源:文汇报

王中美
逐利性并不是多么不堪的品质,正因逐利性,人类物质财富才有今天巨大的累积,但为防止逐利性恶化成贪婪,成为扭曲市场经济的因素,我们有必要约束它。约束,要有合适的制度安排、强有力的执行和更广泛的监督力量
在市场经济中,某商品涨价可能有多种原因:成本增加了,产量减少了,需求增长了,节令变化了或者货币贬值了,也可能是商家改变了营销策略,等等。在竞争条件足够充分的市场上,涨价可能导致几种结果:需求减少,因为部分消费者转向竞争对手的产品;销量减少,因为竞争者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或者,需求和销量没有明显波动,因为全行业成本增加、受节令影响或货币贬值了。
当某几种白酒从2005年以来年年大幅涨价却销量、产量年年增长,当企业又能扬言“涨价是为压缩经销商的利润”,又能宣称“涨价是为满足消费者的身份需求”,当一瓶白酒卖到千元以上而购买依然热切,这又是什么道理?
越贵越喝,这是什么样的消费者?
必须承认,我们市场的某些部分,仍然存在扭曲,扭曲来自供给和需求两端。在供给这一端,显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垄断,因此能不断提价而不受竞争影响。且不论这垄断地位如何取得,自己提了价却要限制经销商的定价,就有滥用垄断地位的嫌疑。当然,很可能是装模作样的“限价”从来不曾有效,涨价会很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之所以能顺利转嫁,是因为需求这一端也扭曲。
白酒分几档,有高端的,有平民化的。消费者也自然地分为几个群体。相对来说,高档酒的消费需求有更大的弹性,也就是说,当经济萧条或个人收入减少时,喝高档酒的群体里更容易有人放弃,改喝便宜一些的酒。但中国的高端白酒市场很难看到这种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行为”。
越贵越喝,到底谁在喝1000元一瓶的白酒?在觥筹交错中,在回收转卖高档白酒的二手市场,到底是谁的钱在流转?据说还有经销商正大量囤货,高档白酒也成了抗通胀的一种工具。有评论家指出,涨价的原因只能是需求太旺,厂家知道卖得更贵也有人买,才敢提价;至于囤货,当然是因为预期将会出现更高的售价。
到底是怎样的力量在支撑这样旺盛的需求?当阿姨妈妈们宁可多走几里地去淘便宜的青菜,当爷叔伯伯们在超市里再三比较米油的价格,当弟弟妹妹们在每年折扣季血拼商场,谁能说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与这些高档白酒相干呢?如果在百姓心目中,茅台、五粮液之类已是送礼专用酒、公款招待专用酒、富人炫富专用酒的代名词,充当着显示一桌酒席之“档次”的主要标志,这个消费端就非常扭曲了。这样的消费需求与价格无关,与品质无关,与市场因素无关,确实只与消费者的“身份”有关了。
按照经济学理论,垄断厂商支配市场的权力有多大,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有多大,取决于有多少竞争产品一样可以满足需求。在高端白酒市场,垄断厂商的市场权力显然很大,所以年年涨价。
“垄断”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定价
上世纪90年代初,白酒行业真正开始进入市场竞争时代;与此同时,酿造技术不断进步,产能不断扩大,如今中低档白酒的竞争十分激烈。不过,高端市场却是例外,茅台和五粮液等等凭着远远大过“共性”的“特殊性”,在白酒行业市场化程度已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生产者主导市场”的垄断地位,而且几乎不可动摇。
但是,即使其垄断地位的形成并无可以指摘之处,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定价。远在国外,有欧洲钢铁企业向欧盟委员会举报“两拓”垄断定价的案例;近在国内,有消费者和律师状告电信固定月租费、移动漫游费和网通宽带费的案例。尽管国内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但毕竟提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一项垄断定价没有成本或其他合理的抗辩理由,那么消费者就可以直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起民事诉讼,而下游企业(如经销商)则可以按反垄断法提请反垄断调查。至于行业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和竞争主管部门,对此似乎应该更敏感、反应更快吧。
有趣的是,中国一些商家喜欢形而上的标榜,有的白酒厂家自称是为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为了“消费者”而提价,这怎么听都是“强盗逻辑”。逐利性并不是多么不堪的品质,正因逐利性,人类物质财富才有今天巨大的累积,但为防止逐利性恶化成贪婪,成为扭曲市场经济的因素,我们有必要约束它。约束,要有合适的制度安排、强有力的执行和更广泛的监督力量。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副研究员,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