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恶心想吐 发冷:中国葡萄酒历史文化介绍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41:00

中国葡萄酒历史文化介绍

中国现在栽培的葡萄是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 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赛)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这是我国葡萄酒酿造业的开始至今已有2000年。据《太平调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中国葡萄酒酿造工艺在唐朝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蒸馏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魏文帝所说的葡萄酒是酿制而成的,而唐太宗破高昌国所得的葡萄酒法,则是要发酵后,“取人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这实际上是当今西方称之为“白兰地“(Brandy)的葡萄蒸馏酒。《太平御览》中说唐太宗参与酿制的葡萄酒“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显然是指蒸馏酒的风味。与李时珍所说互相印证。所以,中国在唐初就有了葡萄蒸馏酒——白兰地,并被接受和喜爱,也就是说,中国生产、饮用蒸馏葡萄酒已有一千多年了。唐代由于酒业繁荣,已有不少名酒,葡萄酒已被列为当时的名酒。

中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在以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先辈们也酿造出了葡萄酒文化。但是许多国人却认为所谓的葡萄酒文化只是一种舶来文化,中国没有自己的葡萄酒文化。长久以来,由于接触到的都是国外的葡萄酒文化的宣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真正的葡萄酒文化应该是以国外的葡萄酒文化为模板的,至少也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但是中国国内葡萄酒企业所展示的却是与自己心中所认可的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尽管喝的是中国产的葡萄酒,体验的或者说联想的却是外国的葡萄酒所带来的完美感觉。这也许就是中法葡萄酒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荷兰斯特罗姆·佩纳斯发现,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上:通用主义/特定主义维度;个人导向性/集 体导向性维度;中立性/感情性维度;具体性/扩散性维度;成就导向/因袭导向维度。下面就以这五个维度来比较一下中法葡萄酒文化的差异。

()通用主义VS特定主义  

通用主义认为好的管理模式总是可以界定,适用于世界各地,特定主义强调某种特定情景的独特性。延伸到葡萄酒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是特定主义的,强调在特定情景下饮用葡萄酒,譬如恋人共聚晚餐、高级宴会等等,同事、朋友或者家庭聚餐都以白酒或者啤酒为多,多数人认为高价的葡萄酒是高档产品或者奢侈品,有钱人喝葡萄酒是身份或者地位的象征,穷人喝葡萄酒简直是浪费。喝低价的葡萄酒还不如喝果汁。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则是通用主义的,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喝葡萄酒。早在古希腊时期,喝酒的规范已成为共存、博爱、交流以及共商与欢乐交织气氛的同义语。在亲朋欢聚、家庭盛事、庆祝社会重大事件时,或仅仅是为了巩固友谊时,开一瓶葡萄酒的惯例,至今依然保留着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品尝一种葡萄酒,无论是高雅的,还是普通的葡萄酒,都包含着稳重,对道德的尊重,对鉴赏葡萄酒的价值,并与其本质进行交流的氛围的尊敬。

   ()个人导向性VS集体导向性

  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是集体导向的,讲究的是呼朋唤友,开怀畅饮,酒必大杯,否则不过瘾。这种饮酒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白酒文化的影响,但最起码是现阶段的中国葡萄酒文化的一部分。而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更为侧重个人导向,我们经常可以读到类似的法国文章:闲暇时分,一个人独处时,斟上些葡萄酒细细品尝,白天的劳顿与疲惫均在这细细品酌中消失。您会发觉葡萄酒竟能带来如此一种美好的快乐,等等。从这些美妙的文字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一份独饮的乐趣,而这种乐趣来自于手中的葡萄酒。法国葡萄酒的品种很多,产地分布在法国各个地方。法国有一些大区,每个大区包含很多小的地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品种,品种的多样性使得法国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饮食的不同搭配选择合适的葡萄酒,因此每个法国人都有自己一套关于葡萄酒的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使得葡萄酒文化更具特质。

()中立性VS感情性

  中立性倡导谨言慎行,藏而不露,不动声色,自持不偏;感情性倡导袒露、性情率直、爱憎分明。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应该是中立性的,在宴会上,当下级给上级敬酒时,表现得格外谨慎,自己总是一干二净,怕得罪领导,而上级则不动声色,抿一小口,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等的气势。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则是感情性的,不管是在大型宴会上还是家庭派对上,上下级之间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气氛非常轻松,而且与葡萄酒有关的文化也可以成为人们之间的谈资。

 

 ()具体性VS扩散性

  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显然是扩散性的,中国人喜欢通过宴客来联络感情,倘若是存在利益关系的话,宴请的一方在餐桌上会婉转地或者含蓄地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有人专门著作有关酒桌谈判之类的书来提出建议等等。因此这时的葡萄酒就像是媒介,有人利用它寻找商机,有人利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则是具体性的,法国人将私人活动与生意安排分开,私人的宴请活动中可以像朋友一样一吐为快,讲话不需要战战兢兢的。谈判桌上则直接、简明、肯定地提出双方达成交易的条款等事项,这种公私分明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法国人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让很多人成为了生活中的好朋友。

 

()成就导向VS因袭导向

  任何文化都会给其中一些人以高于别人的地位,但地位授予的标准与考虑的依据不同。成就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每人成就大小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关照,成就大则地位高,应无异议。因袭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年龄、社会阶级的尊卑、性别、学历等条件因袭地位,与现有成就无关。前一种价值观涉及人的行为;后一种则只涉及人的状态。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是因袭导向的,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葡萄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则是成就导向的,法国人对上级的尊敬是基于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头衔的高低,因此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葡萄酒现况 

中国葡萄酒虽然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但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始终为农村副业,产量不大,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1892年华侨张弼土在山东烟台栽培葡萄并建立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中国才出现了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生产企业。生产厂家在宣传葡萄酒的时候没有抓住葡萄酒自身的特点,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沿用了白酒的宣传理念和宣传模式,尤其不能把葡萄酒独特的社会功能展现出来,而是等同于白酒的社会功能;从营销角度看,依然是当白酒来卖,让消费者当白酒来喝。由于掩盖了葡萄酒的自身优势,导致其独特的市场魅力难以发挥。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其实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的,与白酒相比,市场经验明显不足。法国葡萄酒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酒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的酒文化讲究的气氛热烈在葡萄酒中很难找到。家庭个人消费是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典型场景,而中国则以宴会消费为主。西方葡萄酒带有明显的庄园葡萄酒的特色,原料、工艺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追求绝对的高品质。而中国产葡萄酒尽管也在原料和工艺上有严格标准,但总整体上看却以低品质葡萄酒为主。葡萄酒到底是什么?是“高尚生活元素”。葡萄酒是一种高雅、高贵、浪漫的酒饮料,葡萄酒文化是一种以西方贵族、庄园主风范为鲜明特点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