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工的矿镐放银行:111111111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7:02

小学家政课程研究与实践*

王纬虹[1]   苏武银2   周光烈2  蒋仁菊3

(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15)

(2.永川市中小学教研室,重庆 永川 402160)

(3.永川市红旗小学,重庆 永川 402160)

 

摘要:开设小学家政课程对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培养小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小学生加强日常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小学家政课程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类,具有显著的综合课程特征和校本课程特色。它既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又与学科课程之间有着或渗透或融合的关系,具有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关键词:小学;家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小学开设家政课程的研究

(一)家政课程的渊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政”旧指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如校政,家政1]。家政,多指家庭事务的管理工作,如有关家庭生活中烹调、缝纫、编织及养育婴幼儿等2]。家政学(Home Economics)是关于家庭生活的综合性科学。

1899年9月在纽约的柏拉塞特湖俱乐部,11位对家政有浓厚兴趣并有志于家政事业的人士, 召开了第一次家政学术会议研讨有关家政的问题。女科学家埃伦·理查兹夫人(Mrs.EllenH.Richards)被会议推选为主席。在这次会议上,“家政学”(Home Economics)被正式定为家庭科学管理及有关主题研究的专有名词。1909年美国家政学协会(The American Home Economics Association)成立,理查兹夫人又被选为第一任会长。100多年来,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的正规的家政教育体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家政学协会联合发表的调查报告表明,被调查的77个国家已把家政列为必修课。

我国最早的学校家政教育始于1904年,主要对象是女子。清政府在《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女子要接受包括女学在内的“家庭教育”,以及“为女为妇为母之道”等与家政相关的内容3],1907年,清光绪颁布《女子学堂章程》,规定女子要学习德操和持家必备的知识和技术。民国初年规定在中学要对女学生开设家政、缝纫4]。民国元年(1912年)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的第一章中的第十二至第十四条规定了供女子中学采用的手工、家事园艺和缝纫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标准5]。我国大学的家政教育始于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而后,燕京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10余所院校相继设立了家政系。新中国成立后,家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高等院校全部被撤销或兼并,我国家政教育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近年来又有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先后恢复或开设了家政课程并对其展开了研究。浙江衢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自1998年开始对小学家政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评价和课程实施模式进行了研究6]。

(二)开设小学家政课程的必要性

家庭是个体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生活是人生的第一门课程。对于教育这个大系统而言,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子系统。学校教育急需改革,家庭教育急需更新,社会教育急需培植。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有时远远大于社会的影响。小学开设家政课程有助于开发、整合、优化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小学生自信地迈好由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第一步。

家庭是小学生最早关注、最先生活在其中的集体。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生活综合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基本特性、基本关系。所以杜威说:“学校生活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采取和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学校应当把这些活动呈现给儿童,并且以各种方式把它们再现出来,使儿童逐渐地了解它们的意义,并能在其中起着自己的作用。”7]这既是一种心理学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因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在其中获得教养和道德的训练。加深和扩展他的关于与家庭生活联系的价值的观念,是学校的任务。”8]

开设小学家政课程对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共享,关注生活,突出综合和实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家庭不仅是小学生生长、生活、生存的主要场所,也是小学生开始最初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家庭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学校生活经验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劳动、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有人认为:家庭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经验资源,其中包括:家庭物质环境生活经验、家庭人际环境生活经验和家庭中的个人活动经验。9]

开设小学家政课程,有助于小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0]。对于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11],对于克服和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脱节的问题和独生子女教育中“物质给予多,心理关爱少;溺爱放任多,严格要求少;包办代替多,劳动锻炼少”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小学家政课程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特点

我们认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教育的规律,特别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小学家政课程应该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类,具有显著的综合课程特征和校本课程特色。小学家政课程既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又与学科课程之间有着各种各样、或渗透或融合的关系。小学家政课程是一门具有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特点的课程。

1.生活性。无论是从课程的目的看,还是从课程内容的选定和实施上看,小学家政课程都有着典型的生活性特征。

首先,小学家政课程的目的在于,从小学生的家庭生活实际出发,丰富他们对家庭成员团结互助、互相爱护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家庭事务和家人的关心、爱心和责任感等健康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了解有关家庭生活的基本常识;学习、实践、掌握必要的家庭生活技能和方法;学会共同生活,为现实的学校生活、将来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奠定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其次,小学家政课程的内容以家庭生活内容为主。我们把小学家政课程的内容确定为: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家庭关系、饮食卫生、家庭经济、美化生活六大部分。自我服务着重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家务劳动重点培养小学生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情感和能力;家庭关系以与家庭有关的人际关系、交往礼仪的认知和运用为重点;饮食卫生包括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的饮食知识,以及个人、家庭卫生常识和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规律等内容;家庭经济要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知道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养成勤俭节约、量入支出等良好的消费意识和习惯;美化生活要结合小学生喜欢的手工制作和各种艺术活动,指导他们用智慧和双手美化、改造家庭生活环境,等等。

2.综合性。小学家政课程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综合性特点。

从目的性而言,它既关注小学生现在的家庭生活,更着眼于已经开始的学校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既注重对家庭生活常用知识、技能的了解、掌握,更注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从内容看,它涉及多方面的生活知识、技能和能力,既与日常家庭生活紧密相关,又与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内容有交叉,还涉及科技、人文、民风民俗、传统习惯、个人集体、社区环境,等等。

从实施看,小学家政课程的科学实施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多元参与和互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互补和整合;需要把讲解知识、实践探索、活动体验、养成习惯相统一;要做到学科渗透、专题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

从评价看,小学家政课程的评价要综合学生、家长、教师多元参与的评价;要对学生在课程中的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结果和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还要综合运用包括档案袋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内的多种评价方法。

3.活动性。小学家政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建构。教师和家长的主要职责是情感支持、价值引导、创设条件、适时辅导。小学家政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班集体和学校活动中。实施的重点在于,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支持、引导小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脚、动脑、动心、动情、主动参与家庭生活实践,为小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家政知识、参与家政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家政实践活动中长知识、长才干。

4.体验性。小学家政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活动,效果的关键在体验。小学家政课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性课程,更不是机械训练的技能性课程,而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生活态度和情感、丰富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为主的经验性和体验性课程。教师和家长在重视小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同时,要着重帮助小学生在活动中用心体验,逐渐内化,养成习惯。

5.开放性。综上所述,小学家政课程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矫情做作的课程,而是一个符合小学生实际、符合新课程精神,既有历史基础、又面向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开放性的课程。它的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无不体现了开放的理念和精神追求,不仅拓宽了小学生的视野,为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开辟了空间,同时也为教育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开设小学家政课程的实践

(一)建构小学家政课程体系

我们在对小学家政课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了以家政教育思想、家政教材开发思想、家政课程评价思想为经,以家政教育开发、家政课程评价方式为纬的小学家政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图略)

(二)开发小学家政课程

1.合理安排课时和内容

为了保证家政课程得以实施,我们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隔周安排一节家政教育课,每学期共安排8课时,每学年16课时,整个小学阶段96课时。为了保证小学家政课程内容的既相对独立又自成体系,为了保证家政课程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每课时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家政生活内容,每学期8个课时的8个家政生活内容又统整于一个家政生活领域中。这样,整个小学阶段就划分成12个生活领域96个生活内容。

2.课程内容生活化

课程内容生活化,是指在选择小学家政课程内容时,要努力使内容贴近小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以丰富和支持小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

为此,我们将一学年两学期的课程内容编成一册教材,整个小学阶段编为6册。在选编教材内容时,我们一方面,以贴近学生生活、支持学生经验为指导思想进行选材,另一方面,又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要组织材料,最后形成自己的小学《家政》教材。如:一年级的小朋友,最需要了解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就选编了“自己洗头”、“自己穿衣”、“保护眼睛”、“游戏中的自我保护”等活动内容;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们就选编了“有趣的聚会”、“愉快的郊游”、“室内插花”、“玩偶制作”等活动内容。

3.课程实施活动化

课程实施活动化,是指根据小学家政课程的课程性质和特点,我们力求变课程内容的“陈述性结论”为“活动化设计”;变“授受式”的课堂教学为“体验式”、“活动化”的综合实践,努力保证小学生在家政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为此,我们设计了“敲门砖”、“活动场”、“延伸道”三大活动板块,每一板块的设计都以学生的体验、活动和探究为主。在“敲门砖”中,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搜集与该家政专题活动相关的知识,去感受,去体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去感受生活、交流经验。“活动场”是每个专题活动的重点,是家政课程的核心,由“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组成,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来完成。我们将每一课的活动过程设计为3到5个步骤,包含“说一说”、“演一演”、“试一试”、“议一议”、“画一画”等个人活动或合作活动,使家政学习活动化、生活化。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形式、伙伴。“活动场”满足了小学生自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的需要,有助于小学生新知识和新能力的生成。在“活动场”之后,我们又设置了“延伸道”,以引燃、推广、扩大教学“生成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生成新知识、新经验与新能力。

(三)建立“家政学习成长记录袋”

在家政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各种各样的指导方案,那么,其评估的目的也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评估,有些是关于学生的个人性格和社交能力的评估,有些是学生活动过程和个人进步的评估,有些则是对集体协调和集体行为的评估。所以相应的应有诊断性评估、社会性评估、指导性评估以及终结性评估。

1.诊断性评估。诊断性评估是指对问题的诊断。小学生在家政课程学习中不仅会遇到知识学习方面的问题,还会碰到情感或社交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找出问题所在,记录其出现的频率和程度,以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法,给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

2.社会性评估。一个课堂意味着一个小社会。一入校就应对学生进行早期了解,为“课堂社会”的建立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短时间里对每个学生性格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家政学习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发现有突出特点的学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得以充分发挥。

3.指导性评估。在家政学习中,学生、教师、家长都是其中的基本成员,都是交往主体。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合作、探究的家政学习环境以有效地开展家政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指导性的评估,这些指导性评估包括:开展什么活动,什么时候开展,怎么开展。

4.终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既是最终评估,也是综合性评估,因此,它不仅指教师的评估,也包括学生、家长、社区的评估;它不仅指评分,也包括评语、座谈、采访等记录。

在探索这一发展性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建立了小学生“家政学习成长记录袋”。“家政学习成长记录袋”分为“学校班级袋”和“班级学生袋”两类。“学校班级袋”一个班一个,置于德育处,由学校管理,所装的材料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反映班集体建设与成长的材料,一部分是特别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或问题学生或特长学生)的成长材料,由班主任选装并定期更新,学校定期组织在全校展示交流与评价。“班级学生袋”一个学生一个,置于班上,由学生自己管理,所装的材料主要由学生自选并定期加以更新,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在班上展示、交流与评价。

 

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小学家政课程进行了上述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的工作刚刚才开始,成果也不够成熟,谨此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家政课程建设与家政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王纬虹,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苏武银,永川市教研室,研究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周光烈,永川市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教育;蒋仁菊,永川市红旗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注: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465

2]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606

[3][4][5]吕达.课程史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4. 242. .250-252.

[6]施燕红.小学家政教育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J],2003.12

7][8]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

9]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9-75.

10]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编基础教育文件汇编(1999-2003)[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85-286.

                   原载:《教育导刊 》  2005年第8期(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