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d二聚体多高:南锣鼓巷的名宅与风情,一场新旧呓语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4:20
discovery.163.com
位于什刹海景区以东的南锣鼓巷,从南到北不足800米的直线距离,贯穿了700年的历史,东西各自排布元代遗留至今的8条胡同,20世纪90年代,这里散落着零星饭馆和大片民宅,众多文臣武将安家此地,无数社会名流牺居于此;如今沉郁的四合院大多成了万般风情的酒吧或店铺,颓败的青石板路上少了旗袍马褂的身影,却穿梭着手捧TimeOut找寻“中国味”的老外、背着徽章包的潮人一族、妆面靓丽的中戏美女,以及拿着相机四处猛拍的游客,共同编织着一场亦新亦旧的呓语。
从“蜈蚣街”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周边的胡同排列整齐,节节相扣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它的得名变故颇多:明朝称为锣锅巷,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中改为“南锣鼓巷”;文革时曾更名为辉煌街,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得以重新归名为“南锣鼓巷”。
自元代遗留至今有8条胡同
位于什刹海景区以东的南锣鼓巷,从南到北不足800米的直线距离,贯穿了700年的历史,东西各自排布元代遗留至今的8条胡同,往东看依次是菊儿胡同、后原恩寺胡同、前原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界限分明;往西面走是前鼓楼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含蓄而委婉。
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据史料载,元朝时,元大都城市规划将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和鼓楼东大街从东南西北四边排成一个长方形的格局,将南锣鼓巷作为中心分界线,东部名“昭回坊”,西部则为“靖恭坊”。南锣鼓巷的北边齐整分布着大都路总管府、万宁寺与中心阁,它的南边就是偌大皇城。大都路总管府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顺天府,万宁寺是皇家寺院,中心阁是大都中心,均是相当重要的城市标志。
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已面目全非,今天的南锣鼓巷仍遗存着元代“鱼骨式”的胡同格局,俨然成为故宫缓冲区的其中一处,另三处分别为北锣鼓巷、什刹海、国子监。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老去的时光
婉容、老蒋等名角的故事早是街头巷尾无人不知的谈资,倒是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的僧王府,为南锣鼓巷平添了少许幽密。僧王府是清代亲王僧格林沁的私家宅邸。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人,生前正值清王朝摇摇欲坠、国土满目疮痍的时期,大沽海战时他率部将英法联军打得溃不成军,后来却在山东与捻军交战中全军覆灭,本人也阵亡于山东曹州,注定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可叹国运衰落,再视死如归的英雄也挽救不了大势已去的江山,无奈骁勇盖世却生不逢时,战死沙场却回天无力。民国后,僧王府被王爷的孙辈后代典出去拍卖,逐年被分割成了零星院落,至今旧貌不在,却依旧幽雅闲适,沉默无语。
棋星罗布的名宅

在这里,20世纪前期间隔着冯国璋旧宅、蒋介石行辕,以及段祺瑞执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家(后为中央戏剧学院)。19世纪90年代周边铺陈着僧王府、皇后婉容的娘家故居、直隶总督荣禄的府邸、大学士文煜的旧园。在南锣鼓巷正街上,房牌59号传说是明末降清的将领洪承畴的宅院,现在早成了普通百姓的人家,嬉戏着跳皮筋的小姑娘和顶着足球的傻小子。所有故事的情节梗概,伴着老去的时光,纷纷纠结散绕在南锣鼓巷繁复庞杂的背景中。

齐白石故居
雨儿胡同13 号,据传这里原是清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因大臣用了修建皇宫的材料,建制又超过了规定,很快受到参劾。新中国成立后该宅由文化部购买,作为画家齐白石的住所。由于老人思念在西城的旧居,在此住了不长时间便迁回西城,此地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

婉容故居
帽儿胡同35、37 号,又称皇后府,是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娘家,为其曾祖父郭布罗·长顺所建。婉容生于斯长于斯,虽然少年时代一度住在天津,还在天津的教会学校里读过书。但是她被册封皇后之后,就从天津回到这里待嫁,每日与家人在一起,度过了她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可园
帽儿胡同9 号的可园是清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全园南北长不过100 米,东西宽不过30 米,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有凉亭、水榭、暖阁、假山、走廊、拱桥、清池、怪石、花木、翠竹,布置精巧,错落有致。1949 年后曾为朝鲜驻华使馆。

黑芝麻胡同13 号四合院
黑芝麻胡同13 号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是清朝刑部尚书、四川总督奎俊的宅邸。民国时期,外交总长顾孟余曾在此居住。至今格局清晰,上马石、花厅、影壁、垂花门、游廊一应俱全。这个四合院因为徐静蕾在此拍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名声大噪,后来又作为电视剧《甜蜜蜜》的片场,据说由于剧组有破坏文物的行为,文物部门已三令五申禁止该院落接戏。

僧王府
炒豆胡同77 号、板厂胡同30 至34 号原是清代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王府。历史上的僧格林沁能征善战,在1859 年的大沽海战中,他督军大败英法联军。1863 年后又受命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捻军。民国年间,没落的僧家子孙将祖屋变卖,接收人是官宦名门朱家,其高祖朱凤标为清道光年间进士,曾官至一品,拜礼部尚书。国学大师朱家正是朱凤标的直系子孙。

荣禄的宅邸
菊儿胡同东口,现在的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的宅邸。原宅很大,分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楼房,中为花园,东部为五进的中式四合院。此宅,解放后一部分曾作为阿富汗大使馆,后又被划为几部分,改为职工宿舍,格局已被破坏,保护状况较差。

秦老胡同35 号四合院
原为清晚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宅子的花园部分,名曰“绮园”,至今院内假山上仍有“绮园”二字的刻石。索氏后代是曾崇,因曾崇的儿媳妇为清末代皇后婉容之姨,故民间流传这所房子是" 皇后的姥姥家"。现为三进院落,占地2000 余平方米,院内主要建筑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顶。

蒋介石行辕
后圆恩寺胡同7 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是一组中西结合的建筑,既有中式四合院,又有西洋式楼房。原为清宗室“风月场上魁首,赌博局中豪客”载旉的宅第,因赌运欠佳,将此宅输与他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成为蒋介石在北平的行辕,也是蒋介石在政治上由巅峰跌入低谷的见证。

茅盾故居
后圆恩寺13 号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宅院,茅盾于 1974 年12 月搬入此院, 直到1981 年辞世。建馆后,故居内的书房、卧室、会客厅等处陈设严格按照茅盾生前的原貌布置,室内的沙发、案头的花瓶、壁上的对联都是旧有之物。另于前院修建了一尊置于黑色大理石基座上的茅盾半身雕像,所有展室均向公众开放。
胡同南北家家创意无限

行走在今时今日的南锣鼓巷,流转另一重风景。如果说上海人把情绪储在咖啡馆和酒吧里,那么北京的咖啡馆则拥有比上海更加欲语还休、心生温暖的静,轻轻一拨弄,京城几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动得错落曲折。细数酒吧,三里屯没有做到的南锣鼓巷做到了,后海失去的南锣鼓巷又给找了过来。

南锣鼓巷的迷离夜色,灯光簇拥的“胡同儿”酒吧。

餐吧“咂摸”坐落在一座民国建筑里,注意这不是鬼楼。

南锣鼓巷之夜,有时会透出诡异的意味。

在“烧肉人”接吻十秒钟就可以得到一盘免费牛舌。

原来“肚脐眼”也可以用来做店名的,他家墙上的涂鸦值得一看。

载巷风格陈旧慵懒,时而惊现混血靓丽的女招待。
夜晚和白昼都是风景
早的有“过客”、“载巷”,后来有“喜鹊”、“沙漏”,再后来又有“老伍”、“单眼皮”、“触礁”、“胡同儿”和“知胭斋”等等,老板都很随和,经常亲自调酒给客人。“过客”适合恋旧,但现在不知是否换了老板,开始改路线以“吃”为主,酒吧之称也许名不符实。至于其他Bar,随便挑一户对眼的,进去一楼点杯蓝橙利口酒或鸡尾酒,然后靠着临街的大扇透明木窗,瞬间便被周围温婉动人的情致包裹其间:窗外青瓦、古树成荫、皓腕晃眼,室内暖和沙发、棉布旧椅、老书成架,耳边滑动着Blues或Lounge音乐,就连墙上的版画和照片,背景也多在文革前后或更早的清末,不需要太多解释和辨别,抿酒细谈间无心留意就好。南锣鼓巷夜晚和白昼都是风景,没有谁比谁安静,只有动人心魄的风情和敦厚。
享受咖啡
南锣鼓巷的咖啡和酒吧往往不分家。巷子北口的“当地时间”是南锣鼓巷第一家咖啡屋,不过三十平米的面积,有一面略施小盆花草的玻璃天花板,而他们的Slogan曾令我心有戚戚许久——“世界很大,人类很渺小,而Local Time属于每一个人。”不光是咖啡,这家店曾经的甜点也非常好吃。“小新的店”和“沙漏”研磨的咖啡颇有味道,“与食巨近”则搜罗了不少京油子的口头禅,“滴答咖啡吧”有露天阳台,夏夜随意而坐,合着Jazz舞曲的乐拍,望着楼下来往行人和躲在台阶后面的小猫,光阴骤然被拉长了,一点一点唤回了散失在夜色中的记忆。
闲逛小店
胡同南北家家创意无限。新潮和怀旧间有上世纪30年代的咖啡研磨机、蒸汽加压壶,40年代的唱片机、手摇电话,50年代的缝纫机、二八自行车,60、70年代的绿军包、绿茶缸以及80年代的橡胶鸭、下蛋机器鸡;琳琅和简洁里间杂着最北京的京剧脸谱和最中国的瓷器工坊。北京奥运前,很多店里还进了一批仿江南刺绣的旗袍、包包、手帕和首饰盒,色泽花样欠妥,大俗大雅,大有争洋人宠之嫌。当然南锣鼓巷的店家们也大肆展卖着时下流行的手工小本、毛绒玩具、首饰和潮人新宠。创可贴T恤店是一位英国绅士江森海有心搞笑的结晶,把“为人民服务”、“宫爆鸡丁”的字样,建国初的水壶茶具,碗盆红花统统“扔”到衣服上去,他从没想过会大红大紫,却无心插柳般成了近年传媒的新宠,连凤凰卫视也对此做过专访。“饰绝”是一家手工首饰店,几个大玻璃瓶里有无数叮当作响的琉璃珠,细待客人挑选、串起,格外有情致。所谓时尚从来离不开“新”与“旧”的交织,要么重新启用数年前的庸碌,要么提前预测数年后的潮流,再要么两厢掺杂,万般的好情致。
品尝小吃
无人不会推荐49号的文宇奶酪店,靠在路面平凡无为的店面,古旧的招牌暗淡得要命,几张桌子四周一群新客旧友或坐或站,手捧白色小瓷碗,上面漂浮着乳白的奶酪和起皱的奶皮,无不吃得嘴角上扬心满意足。文宇奶酪的师傅言语不多,据说店主是三元梅园的一位老师傅,祖上得到宫廷里厨师的真传,时至今朝依然独独坚持着每天限量卖完关门,沾染没落王朝的叹息,暗自不朽着。另有传闻南锣鼓巷的蚵仔煎和烤鱼非常不错,我却一直没有在意,或者去时又忘记留意,始终未曾一试。
经常感念北京在城市化的浮华绚丽后,仍旧名正言顺地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类似街区,将京味风格的元素一点点舒展开来。尽管争议了很多年,但相对地方城市而言,北京对于文化和艺术景观的全情呵护已属特别有心了。由此即使别离南锣鼓巷,衣角也还残留着它的情绪和气息,有点惘然,可不无庆幸。
夜雾妖娆在头顶的天窗外,木质的四格窗框化不清周旁路灯微透而来的温雅光辉。房间里昏暗低沉,配着蓝调音乐,唯有布艺沙发上斜靠的三两朋友或恋人在低低私语,偶尔透过桌上微微摇曳的烛台和墙角闪烁的电视屏幕所交织的些许亮点来分辨彼此。墙面上的时钟滴滴答答,似乎提醒来客现在是零点20分,这里是南锣鼓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