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阅读习惯,从初一抓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7:57

阅读习惯,从初一抓起

郝仲礼

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形势下,阅读担重戏,能力唱主角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大纲中提出的“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无疑是把教学质量的提高寄希望于“读”的积累上。
  但就笔者所在的中学的学生情况来看,落实好这一要求有较大困难。从笔者从教四多年的经历来看,总觉得学好语文当从养成好习惯开始,同样,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也是因为首先没有一个好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长远的发展着想,首先应抓好阅读习惯。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学习,可塑性较强,如果从初一开始就着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一旦形成,将会使其享用终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笔者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内、课外阅读方面如何培养好学生阅读习惯,提出一些想法:
  一、课内是阅读训练的基石和保障
  习惯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特征,并非“一日之寒”。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任重而道远。每接受初一一个新班,作为教师都应有一个三年计划,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我首先是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缺乏,教师过分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认为学生文学修养和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作品。因此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成了他们惯用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如:在以前的课堂中,教师分析课文,提出问题,往往等不得学生思考,一提问一两个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就干脆自己报答案。这样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形成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成长。
  面对初一新生一张张稚气的面孔,我总在开头花几节课“推销”自己上课的一些主张,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我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他们都乐于阅读,都善于阅读。这种开放式的阅读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阅读成了学生愉悦的事,课堂上气氛活跃、轻松、和谐,学生都能大胆质疑、各抒己见,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
  2、培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要求,其中学会查工具书及资料就是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告诉学生,字典等工具书是不开口的老师,我们平时要多向它们请教。初一学生要求他们人手一本字典,平时遇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求他们能借助字典自行解决。教师经常督促检查,使之真正收到实效,渐渐学生也养成了习惯。在初一第一学期我们还举行了两次查字典比赛,学生劲头普遍较高,相信这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比赛结束后,同学们查字典的速度比上学期快多了。邹岩同学感慨地说:“字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们应该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课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诱导学生养成这种阅读的好习惯。
  3、教给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
  在阅读实践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重大。阅读的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复述、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等,针对初一学生实际,我重点训练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初一新教材所选的一些名家精品,便于初一学生阅读、欣赏,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要求学生逐章逐节、逐字逐句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要求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文章。课堂教学中练习精读可以积累阅读经验,养成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语言材料,为略读打下基础。而略读关键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学会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和略读应兼容并蓄,都是学生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法。
  二、课外是阅读训练的拓展和延伸
  在课内教师如此苦心经营,但学生所得毕竟有限,因此在立足课内的同时,还应重点落实好课外的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课内是基础,课外是延伸和补充,课内、课外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
  针对我们中学学生的情况,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小学时普遍没有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于考试不能立竿见影,于长期发展十分有效的课外书。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85%以上的同学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家中有藏书的更是少之又少。
  面对这一实际,在积极有效地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又大张旗鼓地实施起课外阅读训练这一工程: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首先我不断地提醒学生:教科书要读,教科书以外的名著、名篇也要读。并不失时机地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课文《荒岛余生》就推荐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学了《荷叶 母亲》就推荐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
  另外在班级中建起了图书角,取名叫“爱书吧”。从学生中收集一些课外书,由专人(班长赵宇晨和管若彤)负责,向学生开放。教师在开学初选定适合初一学生的读物,将书目印给全班学生,还开设了讲座,使初一学生在新学年一开始,就明确为什么读及读什么。
  笔者认为,课外阅读训练首先应予以规范,不能放任自流。尤其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往往只凭兴趣阅读,随意性较大,而现在图书市场难免鱼龙混杂,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某些格调不高、品位低俗的书籍反而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导致阅读的盲目浪费,所以需要适时进行干预。像班级中的刘越、王宇特别爱看超厚度的大布头网络小说,几次没收教育后,他们都热爱上了名著。
  钱理群说:在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经典领域,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当然教师推荐以名著为主外,还应常推荐一些时文、传记,科普读物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些报刊杂志。经过组织和宣传,班级中已基本形成读书的氛围,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而且阅读有品位,上档次。

2、教给科学的自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学生读课外书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先看序言或作者编著的前言,知道全面的梗概是好习惯。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天日,而且真能看完,是好习惯。有了不解之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是好习惯。自觉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好习惯往往和好方法是相联的,有了读书的好方法,才能有好习惯,才会有读书的高效率。
  教师规定了阅读的量,提出了阅读要求后,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中先要求做到认真,其次才求速度。有效阅读不仅用眼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又比如要学会“定书”和“定时”的读书方法。定书即养成选一本书读完一本书的习惯,切不可半途而废;定时即针对自己学习实际,选定读书时间,然后必须严格执行。另外还要求学生阅读应注重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积累往往可以通过剪贴、做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这些方法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教给学生。如我常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列宁的奇特读书法,鲁迅的四到读书法等等。“习惯成自然”,当方法与习惯融为一体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形成了。
  3、开展有助于阅读的活动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班级还应常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为学生课外阅读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定期的。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欣赏课”,利用课堂时间,学生组成阅读小组,让他们阅读、交流。班级中学生人手一本阅读摘录本,每个学生都取了精彩的名字,规定两周上交一次进行检查、展评,给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如任玉如同学的《眸子》已经有300多页了,她说:“摘录使我提高了写作水平。”
  还有一种活动是不定期的。如我们组织过“诗歌朗诵会”、“《爱的教育》故事会”、“阅读小组手抄报评比”、“精品剪贴展示”、“我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活动的开展活跃了阅读气氛,更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致。
  阅读,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而好的阅读习惯,只要从头抓起,持之以恒,相信必会使阅读更富有情趣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