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脏的爱情在线观看:南宁市三十七中学-南宁三十七中学_南宁37中_南宁三十七中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0:37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地自主探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各位同行交流: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如讲:“引言”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编排一组鲜明、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      (1)“烧不死的金鱼”:在试管里装适量的水和两条小金鱼。问“水烧开了鱼会不会死?”,学生一致认为鱼必死无疑,但当他们看到试管上面的水沸腾,而小鱼在试管下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时,莫不惊奇万分。       (2)“会上滚的圆锥”:教师把双锥体放在滚架上。问:“松开手后,它会向哪儿滚?”这时学生凭生活经验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向下滚”。当我松开手后,双锥体却沿着滚道向上滚去。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后,开始议论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3)“瓶吞鸡蛋”:在广口瓶上放一枚略比瓶口大的熟鸡蛋,鸡蛋不会落入瓶中,当把燃烧的酒精棉放入瓶中后,鸡蛋被“吸”进瓶中。学生会拍手叫绝。      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而初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如果第一堂物理课是在教师表演的类似魔术的物理实验中度过的,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灵深处就会产生一定要好好学习物理的信念和动力。再如我在教学《声音是什么》时,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塑料片、梳子、铃铛、纸哨、橡皮筋、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同学们用敲、拨、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声音的世界”,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再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解释蝉鸣现象等。物理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相关课堂教学前后,我都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如“神舟”五号、六号发射升空之际,布置学生收看电视并通过媒体收集信息,了解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情况。这样,学生们手脑并用,兴趣盎然。      2、创设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为每一名同学分发了一烧杯热水(热水的水雾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教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学生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 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5、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6、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7、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象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象变粗了……      3.实验探究:      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究”可以深化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密度”教学时,我就重点指导学生“实验探究”。首先由我提出问题,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我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究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我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时,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究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4、重视引导      学生问题提出后,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扶一把” 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进行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难度。在“扶”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 “引”的工作,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方案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再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生活实际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向《宝应日讯》投稿并上书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对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几年下来,学生有3篇建议性的报告在《宝应日讯》发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学习了“光现象”后,我们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还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制过程。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以上是本人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当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