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卫计委网站:实拍琅布拉邦沿袭千年的“斋僧”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7:08
实拍琅布拉邦沿袭千年的“斋僧”习俗 (2010-12-10 08:27:47)转载 标签:

琅布拉邦

老挝

布施

斋僧

芭塔

南传佛教

摄影

旅游

分类: 老挝


    说到老挝,首先提到的必然是他的世界文化遗产琅布拉邦。说到琅布拉邦,首先让人脑海里浮现出的场景,一定是这个小镇上每天清晨都会出现的“斋僧”习俗。

    这是一种在当地称之为“芭塔”的仪式。每天清晨,不管天晴下雨,寺院里的僧侣们在老和尚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地出来化缘。在当今,只有极少数几个南传佛教国家还存在这种特异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虽然我想现在的僧人应该早已不必靠着乞讨来的食物作为自己一天的口粮了,但作为一种传承,它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时佛教僧伽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

    到琅布拉邦的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天蒙蒙亮,就来到酒店外面,等待一个梦幻般的仪式的开始。我下榻的酒店就在西萨旺冯大街和肯孔大街中间的小街道上,是僧侣们化缘的必经之地。这时候小镇的居民们也都出现在自家门口,有的人开始自发地清扫街道,有的人捧着竹楼,里面是一大早蒸好的糯米饭,或坐或跪,等待着给僧人们布施。过了一会儿,只见一条长长的橙黄色队伍踏着晨雾走来,僧人们穿着橙黄色或褐黄色的僧袍,赤脚,肩挎竹篓,一手托钵一手施礼,在晨钟和晨雾中缓缓走来,这一刻,我觉得时间仿佛回到了千年以前。

 

   这是僧人们以化缘为早课的形式,来接受信众每天的第一次朝拜。僧人们走到等待布施的信众前,一手揭开竹楼上的盖子,一手施礼,身体微微前倾。而信众们则把一早蒸好的饭团放进僧人竹篓的钵盆里。前来化缘的僧人人数之多,超出了我的想象。走过一队,后面又来一队,可能是以寺院为单位出来的,我估摸着至少有三、四百名吧。

 

    远远地又走来了一队僧人,前面居然有两只自告奋勇的狗,威风凛凛地在前面开道。因为几乎天天跟布施的信众见面,所以大家都是老熟人了。前面领头的老和尚笑眯眯地跟坐在自家门口等待布施的老者打着招呼。

 

    在佛教教义里,化缘是给众生种福田、闻法解苦之机会,也是出家僧道杜绝奢侈、循苦入道之法门。而布施则是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功德累积,是信众的一种修行方法。其实我们一生,不就是在不断的“取”和“予”中度过的吗?

   

    在化缘的队伍里,有很多的小沙弥,比较引人注目。在全民信奉南传佛教的地区,所有男孩,一生中都必须出家一次。一般来说,男孩出家就是为了尽孝道,替父母赎罪。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或多或少会犯下这样那样的罪孽,你出家无论三五天或者三五年,就尽了责任,就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男子汉,就可以还俗去成家立业。没有出过家的男人,连老婆都讨不着的。

 

 

 

    这个小女孩非常可爱,一个人坐在自家门口,淡定地在等着给僧人们布施。

 

    小女孩捏饭团的动作相对比较慢,一会儿后面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但大家都耐心的等着,绝对不会有一个人绕过她走。布施是一种“德”,接受布施同样也是一种“德”。

 

    街道旁边也有三三两两的外国人在观看这个过程。我想说的是,这绝对不是一场“秀”。虽然现在僧人们“乞食”的象征性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但它跟我们国内一些地方为了招徕旅游者而“挖掘”出来的古代某些仪式做“秀”不同,这是一场严肃的宗教仪式,而且千百年来从未间断。

 

    除了当地的居民,有时也会有一些外地甚至外国信众专程赶来布施。这一队人马就是专程从泰国赶来布施的。听带队的导游说,右边第二位穿白衬衫的,还是国会的议长,就是不清楚是泰国那一级的议会。

 

 








    僧人们的钵盆。里面大部分是饭团,这大多是当地人布施的。而饼干、钱甚至矿泉水之类的东西是前面提到的那队专门赶来布施的泰国人放的。

 

 
   

    队伍渐渐的远去了……从6点钟开始,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40分钟,最后一拨僧人渐渐地走出了我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