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操盘手赚什么钱:全球知识影响力此消彼长ll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34:19

全球知识影响力此消彼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科学报告》精华选编
日期:2010-12-14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没有一份报告能像《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那样,每5年提供一次对世界各大洲的科学扫描。《UNESCO 2010年科学报告》提供了2005年以来全球科学研究、创新和高等教育的概览,通过全球研发支出、研究人员和科学出版物等诸方面的数据、图表描绘出一种发展趋势。所观察到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是亚洲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而这主要是由中国拉动的。种种迹象表明,新的表演者正加入到一个日益多级的世界中,形成了一种更具竞争性的环境。对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企业家以及对当代科学问题有兴趣的公众来说,该报告将提供一个观测科学发展的窗口。——编者
    
    ·目录·
    
    前言
    
    第1章  知识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2章  美利坚合众国
    
    第3章  加拿大
    
    第4章  拉丁美洲
    
    第5章  巴西
    
    第6章  古巴
    
    第7章  加共体国家
    
    第8章  欧洲联盟
    
    第9章  东南欧
    
    第10章  土耳其
    
    第11章  俄罗斯联邦
    
    第12章  中亚
    
    第13章  阿拉伯国家
    
    第14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15章  南亚
    
    第16章  伊朗
    
    第17章  印度
    
    第18章  中国
    
    第19章  日本
    
    第20章  大韩民国
    
    第21章  东南亚和大洋洲
    
    附件/统计附件
    
全球概览
    
    美国的创新系统看起来最为均衡,但其人力资本方面却比较薄弱日本的创新系统在将巨大的人力资本和R&D投资转化为科学和经济价值方面很薄弱俄罗斯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显得很突出,但在其他方面都显不足中国仍处在典型的赶超阶段,其在R&D方面的巨大投资尚未得到回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科学报告的主题是“知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日益增强的作用”,概述了过去5年全球发展状况,并着重于提供一些具有“新颖”、“鲜为人知”或“意想不到”特点的数据资料和信息。
    
    在1996年至2007年全球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独特历史时期大背景下,新的数字技术出现,一批经济强国的崛起,世界经济呈井喷式增长。2008年三季度,美国次贷危机突然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对知识领域的投资会产生什么影响?让我们先看一看过去10年引领潮流的大趋势。
    
    首先,价格低廉普遍应用的数字技术,如宽带、互联网和手机加快了应用技术的普及,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发展(R&D)事业。数字技术不仅有利于一个更透明公平的竞争,一些国际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加快了获取关键知识的步伐。
    
    其次,一些国家在经济增长和知识领域内的投资迅速迎头赶上,如加大了对高等教育和R&D投资,理工类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以印度为例,计划新建30所大学,预计2012年,印度大学生入学率将从2007年的不足1500万人提高到2100万人。一些正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和南非,研发投资支出都比以前更多,这种趋势也可在俄罗斯和其他一些东欧和中亚国家观察到。
    
    在某些情况下,研究和发展总支出(GE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上升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研发强度加强本身的反映。以巴西和印度为例,GERD/GDP(研发支出总额占GDP的比例)一直持续稳定,而中国从2002年以来已上升了50%。同样,一些非洲国家(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等)GERD/GDP的下降,并不表明其对研发重视不够,而是反映了其经济增长的加速是得益于石油开采和其他非研发密集型部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上迅速赶上或超越的热望反过来带动着全球经济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第三,2008年全球衰退的冲击还没有在R&D数据上反映出来,但显而易见的是,经济衰退首次挑战了一些旧有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模式,并越来越多地挑战着西方科技的优势。欧美都在努力从衰退的困境中挣脱出来,而以巴西、中国、印度和南非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和价值链正在不断攀升。这些曾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如今正在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设计与应用研究领域发展,中国,印度和其他几个亚洲国家,以及一些阿拉伯海湾国家,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进行了机构改革。而一些西方国家在过去的5年里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研预算。
    
    一系列科技指标可反映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特点。美国的创新系统看起来最为均衡,但与其他高度发展的国家相比,其人力资本方面却比较薄弱,拥有大专或本科学历的人只占24.5%,而法、德、日却接近于甚至大于30%。诚然,美国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但科研重于教育质量。总而言之,美国是依赖大批涌入国内的外来研究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来推动经济发展的。
    
    日本的科学出版物和人均GDP显然落在其他发达国家后面,在将巨大的人力资本和R&D投资转化为足够的科学和经济价值方面,其创新系统显得很薄弱。英国正好相反,其科学出版物和经济财富创造远高于其人力资本和R&D投资。俄罗斯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显得很突出,但在其他方面都显不足。中国仍处在典型的赶超阶段,其在R&D方面的巨大投资尚未得到回报,经济结构仍以非技术密集型为主导。
    
    总之,实现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增长已不再是经合组织(OECD)中高度发达国家的唯一特权,也不是政府决策者的唯一特权,价值创造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的更好利用,国内开发的新产品和新的工艺技术,或是对其他地方知识的再利用和综合利用,都很好地用于制造业、农业和服务行业。
    
研发支出趋势:折射全球影响力变化
    
    2007年,全球GDP的1.7%用于R&D,自2002年以来,这一比例一直保持稳定,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45%,略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43%)。
    
    增长的背后是全球影响力的变化,很大程度上由于中、印、韩的发展,亚洲占世界份额从27%上升到32%。中国占世界GERD的份额已接近其GDP份额,不像巴西或印度,其全球GDP所占份额远大于GERD份额。
    
    俄罗斯R&D系统所拥有的研究人员数量大于其财力资源。新崛起的三大国中国、巴西和印度以及伊朗和土耳其,甚至非洲作为一个大陆,也对全球研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其研究活动分散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部,在全球研发水平上实施研发内部化的战略。对跨国公司来说,这一策略可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源和自然资源,减少劳动力成本,使企业更容易进入市场。
    
    其中最受青睐的是“亚洲四小龙”,其次是巴西、印度和中国。不过,这已不再是单向的关系,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一些公司如今也从发达国家收购大公司,从而在一夜之间获得企业的知识资本。
    
    因此,研发的全球南北分布正迅速变化,1990年,95%以上的研发工作都在发达国家开展,经合组织的7个国家占了世界研发的92%以上。2002年,发达国家所占比率不到83%,2007年为76%。从2002年到2007年,日本、中国和新加坡企业研发开支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特别是韩国。
    
    在巴西、美国和欧盟,这一比例基本平稳,俄罗斯有所下降。到2007年,韩国以技术领头羊的身份挑战日本,新加坡有赶上美国的势头,中国与欧盟已成比肩之势。
    
人力资本趋势:中国研究人员数量占优势
    
    就研究人员的绝对数量而言,中国即将超过美国和欧盟,该三巨头各约占全球研究人员数量的20%,如果再加上日本的10%和俄罗斯的7%,凸现了研究人员的集中度,这5国人口占世界的35%,而研究人员占全球比例却高达3/4。相比之下,一些世界人口大国,如印度,研究人员只占全球的2.2%,整个拉美和非洲分别只占3.5%和2.2%。
    
    发展中国家研究人员在世界所占份额已从2002年的30%增长至2007年的38%,其中2/3的增长都为中国独占,一些国家培养了比以前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毕业生在国内都很难找到合适的职位,高素质人才外流成为过去10年的一个特征。2008年的一份报告援引经合组织的数据表明,经合组织国家5900万移民中,有2000万人是高素质人才。人才外流困扰着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南亚、土耳其和非洲亚撒哈拉地区人才流失已构成严重问题。
    
    一个更为多样化的人才流动格局正在形成:南非、俄罗斯、乌克兰、马来西亚和约旦成了高技能人才的集结地;在南非,有来自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莱索托的人才;俄罗斯有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人才;乌克兰有来自文莱的人才;前捷克斯洛伐克有来自伊朗的人才;马来西亚有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人才;罗马尼亚有来自摩尔多瓦的人才;约旦有来自巴勒斯坦的人才。
    
    向国外移民散居的行为对更有效的技术转让和知识传播也是一个起始点,促使各国精心制定相关政策,以吸引高技能侨民回国,鼓励移居国外者将国外获得的技能带回国,给国内的人才结构带来变化,即使不在国内永久定居,散居国外者也可被邀请参与国内事务,比如,尼日利亚国会于2010年批准成立了散居国外尼日利亚人委员会,以确认和鼓励居住在国外的尼日利亚专家参与尼日利亚的政策制定与项目拟订。
    
科技出版物趋势:一个新的“三方”主宰
    
    科学出版物是科学产出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的价值在于,可在国际上进行总体水平的比较,又可对具体的科学领域进行详细评估。
    
    就科学论文产出的绝对数量来说,美国仍处领先地位,但过去6年,其所占的世界份额(28%)比任何其他国家的跌幅都大,在这一指标上领先的欧盟地区也下降了4个百分点,占有率不到37%。相比之下,中国的份额在过去6年已翻了一番还多,占世界的10%,仅次于美国,接下来是日本和德国,各自不到8%,日本占世界份额的跌幅超过德国。
    
    以大陆一级区分,拉美从3.8%跃居至4.9%,主要因为巴西。阿拉伯世界发展仍然缓慢,非洲科学出版物从2002至2008年增加了25%,从低起点开始,如今已占世界总量的2.0%。南非上升趋势最明显。在全球层面上,科学出版物占主导地位是一个新的“三方主宰”,即美国、欧洲和亚洲。鉴于亚洲的人口优势,人们期待在未来几年,它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学大陆。
    
    各国专业发展侧重有很大不同,法国擅长于数学领域,还与德国一样,擅长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日本的强项是物理学、化学、工程技术。美国和英国都致力于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和地球空间科学。金砖四国和非洲的科学专业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俄罗斯显示了在物理、数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方面的强大力量,中国特别擅长物理、化学、数学和工程技术。相对而言,非洲和巴西的生物学研究比较强大,印度则擅长化学。
    
    专业侧重的差异反映了各国在科研方面的大致情况,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需要(临床医学)、地理条件(地球与空间技术、生物学),文化亲和力(数学、物理),以及诞生于产业增长的专业知识(化学)等,选择各自侧重的科研领域。
    
科学产出趋势:私有知识创造中的不均衡
    
    作为一项科技指标,专利很好地反映了知识的累积和隐性特征,并成为一种被正式承认且持久拥有的知识产权,这种特性使这种知识转移花费昂贵。
    
    专利在美国的整体优势是惊人的,突出了美国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许可私人市场所起的作用。日本、德国和韩国是拥有大量专利持有人的另外几个国家。印度在这3个国家中拥有专利所占份额仅有0.2%,与巴西(0.1%)和俄罗斯(0.2%)不相上下。大多数的专利申请都集中于北美、亚洲和欧洲,世界其余地区仅占世界总额的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所使用的所有指标中,唯有专利指标最引人注目地指出了全球范围内知识创造的不均衡。高新技术产品的寿命不断缩短,迫使企业更快地拿出更多新产品,新的计算机、软件、游戏和手机出现在市场上的速度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高科技产业本身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它们有意创造新的消费需要,每隔半年左右就推出产品的新版本,这也是一种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战略。因此,专利的有效期也大为缩短。每隔半年左右都要开发新产品,注册新专利。随着全球经济衰退,一些公司发现越来越难以保持这样的速度。
    
    在知识转移与扩散中,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是与专利相对的又一变量。金砖四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迅速赶上美、日和欧洲主要国家,这表明互联网这样的数字通信方式,正对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起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将成为更大的知识汇聚点。
    
    《UNESCO 2010年科学报告》摘要已作为增刊出版了阿、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版本,可通过以下网址查阅:www.unesco.org/science/psd。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由方陵生编译
    
国家和地区概述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科学报告》中,国家和地区概述很好地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均衡性
    
    美国
    
    过去5年里,美国的R&D蓬勃发展。2007年在布什政府的要求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拨款翻了一番,奥巴马政府将拨款再次翻番。在2009-2010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大学和研究中心继续从公共基金、私人捐赠和产业基金得到慷慨资助。奥巴马作出的重要承诺之一是将GERD从GDP的2.7%提高到3%,并强调了能源研发,特别是清洁能源。与公共研究不同,产业研发、特别是医药行业受到了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美国的大学在科研方面仍然世界领先。列入SCI中的科技论文的44%都至少有一位美国作者。
    
    加拿大
    
    与美国和欧洲相比,加拿大由于其资金雄厚的银行系统和房地产市场,一直很少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此外,低通胀率,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缓解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对这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今年3月,加拿大联邦政府承诺一系列新措施,以促进2010-2011年的研究,包括博士后奖学金、更慷慨的科研拨款等。其中相当大的资金份额用于粒子、核物理及下一代卫星技术研究。
    
    巴西
    
    在全球经济衰退之前,巴西曾经历了一个多年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企业投资的经济环境,但是专利数量仍然偏低,企业R&D活动发展迟缓,大部分投资于公共部门(55%)。此外,巴西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博士研究生短缺的困扰。政府已意识到此问题,2007年通过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07-2010年)拟将R&D支出占GDP比例从2007年的1.07%提高到2010年的1.5%。一个关键目标是通过加强企业、科技和出口政策之间的联系,增加研究人员、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的数量,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欧盟
    
    欧盟正日益成为一个异质性较大的群体,虽然新成员国的经济正在迎头赶上,但其最富和最穷成员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在科技创新方面,这种差距就更大了。欧盟在SCI收录刊物方面无可争议地领先世界,但它也正努力增加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另一个问题是受整个欧盟关注的大学制度改革,其面对提高研究质量和改善高等教育资金匮乏的双重挑战。一些新的欧盟组织已经或正在建立,包括欧洲科学基金会、欧洲科技创新研究所和欧洲研究理事会等。
    
    俄罗斯
    
    科技创新政策要更大的学术流动和合作,还要为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打基础,鉴于研究人员老龄化日益突出(40%都在退休年龄以上),后者更显迫切。加大对大学研究的支持,已成为俄罗斯科技创新和教育政策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快速崛起的经济体之一,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相对较小,一直在追求快速成长之路。过去几年,私人R&D投资不断上升,新公司多属知识密集行业,越来越多外国公司也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大部分外资集中于IT行业。事实上,印度已成为世界领先的IT服务出口国,此外,像塔塔这样的大公司已投资海外高科技公司。2003年,政府承诺2007年将GERD从占GDP的0.8%提高至2%,虽然到2008年,GERD只达到了GDP的0.88%,但这无疑是公共政策将以R&D为重点的一个明确信号。
    
    中国
    
    中国在过去10年以惊人的速率在经济发展上跨了一大步。2010年8月,中国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R&D强度也增长为原来的6倍。在过去4年,政府出台了几项重大政策,旨在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并于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在有关政策支持下,企业更多投资于创新科技,研究人员纷纷从国外归来。此外,政府还计划在未来5到10年招聘2000名外国专家来中国的国家实验室、重点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工作。另一个目标是在2020年将GERD/GDP从1.5%提高至2.5%。另一个重点是环境,作为减少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战略的一部分,政府计划于2020年前确保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的15%。当前,创新的主要障碍是企业面临的快速增加的创新风险、缺乏系统的创新和研究支持以及对创新疲软的市场需求。
    
    日本
    
    从2002年至2007年GDP增长率一直徘徊在2%左右,2008年受全球经济衰退重创后,GDP增长跌到零以下,许多大公司陷入困境,导致破产和失业率急剧上升。日本制造商们开始相信,他们必须不断创新才能生存下去。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果就是近年来迅速扩大大学和产业间的合作。事实上,日本在一些重要产业方面仍保持着科技创新的主导地位,如汽车、电子元器件、数码相机和机床。
    
    韩国
    
    经过10年高增长后,2008年GDP下跌了5.6%,2009年由于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再次振作。政府推行刺激科技创新的政策,科技创新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实现国家其他目标的关键。其首要任务之一是在于2012年将GERD增加5%。
    
    东南亚和大洋洲
    
    这一地区涵盖广阔的地理区域,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到新加坡、泰国、印尼以及22个太平洋岛国。全球经济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影响到这一地区。科技发展在柬埔寨、泰国、斐济不是重点,全球经济衰退对其影响不大,而一些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国家,如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通过强化创新政策并调整优先项目对经济衰退做出反应。新加坡脱颖而出成为该地区发展最迅速的科技创新投资者,正在成为新兴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的中心,2000年至2007年,其R&D强度从1.9%上升至2.5%。
    
    20国集团的GDP和研发总支出占全世界的比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