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截石位:1929年大危机的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3:31:37

“惟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在罗斯福所有的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民众保持乐观——危机总是从过于自信开始,又从信心重建结束。这一点上,米老鼠似乎与罗斯福做了同样的事。
但罗斯福想做的不止于此,今天的西方世界,很多重要的基石都来自于那个时代的遗产。但是,当他想做得更多的时候,却遭到了阻止。我们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世界,却得到了今天。从这个意义上看,罗斯福和他的敌人,共同挽救了资本主义。  【参与评论】
【200年经济危机 制造者与拯救者之:危机复来 毁灭与拯救】


米老鼠,迪斯尼卡通形象

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尔
悲观弥漫四处,唯一的利好消息就是米奇的响指和口哨
1935年,《纽约时报》毫不吝啬地赞誉一位"经济学家",说"他是一个世界公民,不可思议地在商人领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是世界上的超级推销员,为失业者找到工作,将公司从破产境地中救出。无论他在何处,希望的曙光都会突破云层。"没错,就是米老鼠,这个无论走到何处,"希望的曙光都会突破云层"的人物,当时还不到7岁。 【查看详情】
梦想生产者 这个小老鼠从哪里来?
所有过得不好的人们以为米老鼠应该有的出身背景。他们口口相传,觉得米奇是为他们而生的。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谎言。"米奇之父"沃尔特·迪士尼在不同的场合编造了有关米老鼠的诸多不同说法。他常常喜欢说,是他在失意的时候,在去加州的火车上梦到了米老鼠这个角色。这一点有些靠谱,米老鼠最初也只是沃尔特·迪士尼的一个梦。【查看详情】
电影观众的口头禅是:什么!不演米老鼠?
好像不演米老鼠,电影院就不该存在似的。支撑这种古怪心态的背景是,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后走进了电影院,花15美分,买一份希望或者对于强盗生活的憧憬。1935年,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已经占据美国电影市场全部和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因此,几乎同时,全世界都能感受到米老鼠的欢乐了。他在全世界88个国家的银幕上表演,成为当时最知名、最流行的国际人物。 【查看详情】
社会的希望 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口味要么理想得要死,要么现实到极点。他们一面追捧米老鼠这样的老好人的化身,一面又从幻灭中对丑恶的故事极度感兴趣。追捧强盗片的极致即是,现实中的匪徒和电影明星一样,也可以一夜成名。"头号公敌"迪林杰即是其中典型,这个大抢劫犯竟然成了人们心目中侠盗罗宾汉式的人物。除了米老鼠还有一个人让美国人看到了喜欢和欢乐的,就是秀兰·邓波儿。大萧条时期,每一对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查看详情】


J·P·摩根总部的正门

美国漫画:参议院的后台

2008年10月10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一开盘即出现暴跌,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袭来。
“科佩拉听证会”:公众的情绪犹如愤怒的葡萄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不愿为1929年的大萧条承担责任。怀抱着这个目的,摩根财团高级合伙人拉塞尔·莱芬韦尔1932年夏末和当选呼声日高的总统候选人罗斯福进行了交流。莱芬韦尔说:"银行家们实际上不能对1927-1929年发生的事情负责,有责任的是政治家们;既然如此,为什么银行家要做虚假的认罪呢?"罗斯福冷冷回应道:"我希望银行家能向我承认,在1927至1929年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舞弊行为,并能看到银行家们现在全心全意支持防止这种状况重演的措施。"罗斯福在私下里曾对助手说过,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就是不能和23绑在一起。"华尔街23号是摩根银行所在地。 【查看详情】
多米诺骨牌 摩根财团引起群情激愤
面对群情激愤,上任伊始的罗斯福敦促参院银行委员会进行一个更为全面的调查,以查清"恶劣银行行为的所有影响。"在对那些公众银行进行了猛烈攻击后,佩科拉将枪口对准了那些"自己制定规则而不受任何检查"的私人银行。摩根财团首当其冲,考虑到他们的财富和权势,以及在美国银行界盘根错节的关系,指望他们会独善其身是不可思议的。【查看详情】
逃税者和行贿者 明目张胆钻法律空子
佩科拉指责摩根1931年、1932年和1933年没有缴纳所得税,摩根的所有20个合伙人在1931年和1932年也分文未缴。此外,在前财政部长助理帕克·吉尔伯特于1931年初成为摩根合伙人后,摩根财团在该年申报了因投资股票而导致的3100万美元的资产亏损。从严格法律意义上讲,杰克和他的合伙人们并没有违法,而是在"聪明"地避税--用资产亏损来冲销收入。然而,这种在大萧条年代回避纳税的行为,以及吉尔伯特加盟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在前财政部官员指导下明目张胆钻法律空子,将摩根财团的银行家们置于一个相当难堪的境地。第二天,几乎所有的报纸都用"逃税者"来形容杰克·摩根和他的合伙人。【查看详情】
分拆 罗斯福肢解摩根以示对其丑行的惩罚
汹涌的舆情和及时撇清与摩根干系的需求促使罗斯福尽快"痛下杀手",将摩根财团加以肢解,以示对其丑行的惩罚。1933年6月16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由罗斯福签字生效。1935年8月,摩根的主要合伙人在缅因州的一个小岛农场里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决定继续保持存款银行不变,但分离出一部分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叫摩根斯坦利,主要的合伙人是杰克的小儿子哈里和哈罗德·斯坦利。 【查看详情】


1939年2月,一位移民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坐在门口。

1935年,一些失业男子寄宿在纽约的圣马克教堂。

1935年,一个描述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

1937年1月1日,通用汽车车工人静坐罢工。
空前繁荣:危机的种子
大萧条的背景,是二十世纪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时代。在1890年,美国仅有六千三百万人口;到1930年时,人口已经翻倍,到达一亿二千三百万。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出了农村人口;在接下来的十年,又有六百万左右的人口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与此同时,新技术日新月异。电器、汽车、收音机、电影,乃至大规模的商业广告、《时代》周刊和《纽约人》这种适应城市文化的新媒体、消费者信贷、妇女选举权等等,都是在这个时代登场。这种超出人类既有经验的变革,带来了无限的乐观,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查看详情】
当时的经济问题,远非华尔街的修正所能解决的
在贫富分化的美国,大众的消费能力根本无法消化过剩的生产力。当时虽然并没有次级贷款,但是面对市场的饱和,消费信贷已经出现。1919年,"通用汽车接受公司"(General Motors Acceptance Corporation)成立,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给购车者提供贷款,使他们免于一次性的巨额现金付款,以求从饱和的市场中挤出最后一滴油水出来。另外,在整个二十年代广告业爆炸性增长的过程中,通用的广告开支高达两千万美元。遗憾的是,没有海外市场、没有农民加入新消费阶层、没有劳动阶层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伎俩最终都无济于事。 【查看详情】
大萧条:严重的慢性病
如果说1929年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场严重的慢性病。华尔街的坍塌不过是场富人的劫难。但大萧条就不同了。后来的学者估计,大萧条的十年,使美国一半的劳动力被闲置,共损失了一亿零四百万个劳动年(person-year of labor)。经济生产总值的损失,如果以二十年代的雇用水平计算,按当时的美元价值达到了三千六百亿,足可以盖三千五百万所住宅、造将近一亿八千万辆车,建七十多万所学校!与此同时,大约一千三百万人失业。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家里唯一的工作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千万个家庭失去了收入。乃至罗斯福在1937年还说:三分之一的国民长年衣不蔽体、居无所安、营养不良。一句话,饥寒交迫,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现象。 【查看详情】
二战:真正的救星
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真正的救星,大概还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过剩的生产力。大量美军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乃至呆在家里的妇女被鼓励出来工作。 【查看详情】
二战让整个西方世界变成了美国庞大市场
二战结束后,美国产品随着马歇尔计划如洪水般地席卷了世界,整个西方世界变成了美国庞大市场。更重要的是,"新政"建立了社会安全、失业保险、医疗保障和医疗辅助等等一系列福利措施,重新分配了财富。到战后的五十年代,美国进入了劳工的黄金时代,乃至有大学教授的孩子高中毕业就到工厂作工,享受着优厚的福利,生活质量超过了当教授的父亲。【查看详情】
大萧条在七十多年后循环的可能性恐怕是不大的
如今历史似乎又在进行一个新的循环,世界正面临着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许多现象也是似曾相识。在美国,以IT为先锋的新技术革命,使生产力大增。但是,工人的实际收入却在下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当年是机器剥夺了劳动阶级的工作,如今这些工作则被外包出去。九十年代以来股市非理性飙涨,也让人想起"飙涨的二十年代"。但是,时代毕竟不同。大萧条发生在孤立主义的时代,今天我们则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印、巴等新兴经济的崛起,为美国带来了新的市场。美国的失业率,如今也不过是6.1%。联邦政府更有强力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大萧条在七十多年后循环的可能性恐怕不大。 【查看详情】


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

在加利福尼亚州劳动营干活的年轻男子,这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内容:让失业劳动力有事可做。
1932年,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
1932年的美国人并不知道、似乎也不敢奢望,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新总统后能将他们带出那噩梦一般的生活。4年前,共和党人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时候,也曾信誓旦旦地说,他要每家锅里有一只鸡,每家车房里有两辆车。可4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呢? 【查看详情】
挑一个办法试试看
幸福的日子虽然还没有到来,但罗斯福的一系列举措迅速地抑制了金融恐慌,既没有发生币制混乱,也没有实行银行国有化。虽然此番的生机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但罗斯福当时别无它法。在竞选时,他曾向全美民众承诺:我将带领美国走出危机。"如果我失败了,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可是他不甘失败。"挑一个办法试试看嘛,失败了,我们就再换一个。总之,要搞点什么试试",罗斯福对身边的幕僚发出最直接质朴的要求。【查看详情】
新政百日 罗斯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危局
爱也好,恨也好,在全国一片狼藉的时候,爱或恨的评论似乎都不如现实情况的变化来得更具说服力。在罗斯福上任的头四个月,联邦储备委员会经过调整的工业生产指数已由59上升到100,股票债券爬出了沟底,小麦、玉米和其他产品的价格也都开始回升,饱受大萧条折磨的农民又多了几百万元的收入。"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危局,赢得了个人的大胜利。"《纽约时报》如是评价。 【查看详情】
向左还是向右 但走上红色道路似乎更远
在所有人都向左的时候,他选择向右,在所有人都主张向右的时候,他选择向左。向左还是向右,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全球各国的政治而言,这都是个问题,而对于罗斯福,左还是右的选择同样避无可避,美国政治上的左右力量同样也在相互较力,并极力拉扯、游说这位新上任的总统站到自己的这边。在罗斯福看来,让老百姓过得好一点,生活有基本的保证,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这是一个美国总统应该干的事。但为此走上红色道路似乎走得太远了。想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罗斯福曾再三地告诫美国人。【查看详情】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 危机简史
1637年 郁金香的疯狂:在那个疯狂的时期,郁金香最高价曾炒至4200荷兰盾,20倍于一位熟练技工的年收入。
1720年 南海泡沫: 在这次灾难中,即使如依萨克.牛顿这样的人物,也在最高点买入了南海股票,损失20000英镑。
1788年 人类首次生产过剩危机:1788年,破产事件增加近50%,大量棉纺厂解雇工人,棉纺工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
1847年 国际经济危机:英国危机很快传递到多国,成波及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危机。
1907年 银行家的恐慌:尼克伯克信托公司收购联合铜业公司股票失利,引发大恐慌。
1929 大萧条:1929年,华尔街股市形势急转直下。到了1932年股价已经缩水近90%。
1987年 "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标准普尔指数狂泻20%,全世界市场暴跌。
1990年 储蓄和贷款危机:80年末以及90年代初,银行业自大萧条以来出现了最严重的崩塌,超过1000家互助储蓄银行倒闭。【详情】
文明的赛局 凯恩斯:苏联不可能成西方文明的真正知识源泉
在西方知识界群起与苏维埃这一"新宗教"调情的时候,凯恩斯却从骨子里认为苏联不可能成为西方文明的真正知识源泉。相反,他认为苏联在行政上管理无能,而其强迫集体化和强制工业化则"要人们牺牲差不多所有使生命值得生存下去的东西"。同样令凯恩斯感到厌恶的是咄咄逼人的纳粹分子和他们野心勃勃的经济复兴计划。柏林方面曾邀请他去为一些经济学家和工业家们发表演讲,被他礼貌而冷淡地拒绝了。1933年,最吸引凯恩斯目光的不是柏林,不是莫斯科,而是华盛顿,在那里,一场大规模的革命即将上演。 【查看详情】
货币主义玩不转了,该是财政出手的时候了
廉价的货币无法温暖人们低到冰点的投资和消费愿望。一句话,货币主义玩不转了,该是财政出手的时候了。凯恩斯的《通向繁荣的手段》铺就了美国的新政之路,因为它有效地解决了在反击萧条这场战争中钱从哪里来,怎么花,以及如何发挥最佳效用的问题,这为美国经济走出前任总统胡佛的货币主义泥淖提供了推手。 【查看详情】
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的试验场
与其说罗斯福的新政是对凯恩斯信条的照本宣科,不如说它是秉承了凯恩斯主义的精髓:政府"必须做些事情"来鼓舞人们的信心,无论是通过直接救济,还是兴建大型工程。"所有国民都十分钦佩罗斯福的作为,他在仅仅一周内所取得的成就实在不可思议,我们过去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罗斯福的百日计划尚未结束,其公共支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不可能产生任何乘数效应的时候,美国就奇迹般迎来了复苏的浪潮,标志之一的华尔街股价在一年上涨了53%。这令凯恩斯获益匪浅--1920年他的投资组合仅值16315英镑,而到1946年去世时,凯恩斯的净资产已经达到411000英镑,成为当时最富有的经济学家,收益率远超过同时代大多数专业货币经营者。【查看详情】
凯恩斯:"罗斯福的手坚定有力,但不聪明"
不过,凯恩斯很快就陷入了对罗斯福新政是否过于偏左的苦恼中。令他感到不快的是在罗斯福强力推动下通过的"国家复兴总署"法案(NRA),该法案赋予复兴总署过多的权力,使其看上去像是苏联的中央经济计划机关。美国国内那些想要在复苏的基础上恢复市场经济的人们纷纷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凯恩斯。1934年5月28日,凯恩斯与罗斯福,一个革命的理论家和一个革命的实践者,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会晤。双方对这次见面都很满意,凯恩斯形容这次会晤"迷人且给人以启发",罗斯福则说他与凯恩斯有了一次"极好的谈话,对他非常欣赏"。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凯恩斯对罗斯福的手给与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凯恩斯是一个颇有名头的手相师--"坚定而有力,但不聪明又缺乏技巧,相当短的弧形指甲跟商人手指上的指甲没什么两样。" 【查看详情】
凯恩斯理论:"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1932年10月10日,凯恩斯在学期的第一节课上对学生们说,讲课的标题将有所变化,从"纯货币理论"改为"生产的货币理论"。凯恩斯以此开始了他在本学期的八次授课,后来在《通论》中为人所熟知的理论基石在这些授课中渐次展开。后来成为凯恩斯强有力批判者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回忆说,关于凯恩斯对萧条和正确治理政策进行解析的新闻从剑桥传播开来,"这必然像黑夜里的一展明灯。它提供了一种对疾病极乐观的诊断。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更少痛苦和更加有效的预算赤字形式的治疗方法。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太容易被他吸引了。" 【查看详情】


美国记者兼哲学家李普曼

30年代大萧条时期,伦敦街头的四重奏乐队。

大萧条时期无家可归的男人。
沃尔特·李普曼的焦虑
一个月前,沃尔特·李普曼刚刚庆祝完他的40岁生日,他的新书《道德序论》刚刚出版几个月。在这本模棱两可的书中,李普曼阐释着他这一代人的困窘,在他出生和成长的年代,"年轻人都相信,社会进步是不可避免的,人和社会都是可以尽善尽美的,邪恶可以消除,浪子可以回头",可是进入了20世纪的20年代,这种乐观的进步和改革情绪全被一片犬儒主义和经济至上主义取代,昔日的改革家不是成为疲惫不堪的激进派,就是变成了辛克莱·刘易斯笔下的巴比特,"人们赚钱的机会如此之多,考虑政治问题简直是浪费时间",李普曼在1927年的一篇专栏中感慨道。 【查看详情】
"我准备愉快地投罗斯福州长的票"
在当时,李普曼并不相信富兰克林·罗斯福正是这样一位人选。他对罗斯福的攻击提供了后来人们攻击他的把柄。李普曼仍然保持着和胡佛总统定期吃饭的习惯,他同情这位总统,认为他过于不幸,才在自己的任期内遭遇如此大的灾难。如果综合起来考察沃尔特·李普曼,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受尊敬的新闻从业者的立场,你马上会发现他总是摇摆不定。1932年的10月,李普曼在一篇专栏中号召他的读者支持他曾经反对的罗斯福。他说自己发现罗斯福的能力被低估了,"他是可以令人惊奇地发展和成熟的",李普曼自己也准备"愉快地投罗斯福州长的票"。 【查看详情】
明智之举:沃尔特·李普曼的反复
或真或假的自由主义者们,披上外衣的法西斯主义者们,都是罗斯福新政的反对者,他们指责罗斯福过于独断专行,新政政府过于强大和富于侵略性,是"地地道道的共产主义货色",李普曼对罗斯福的评价却是"我现在已经完完全全信服"。只是如果认定李普曼从此成为罗斯福和他不断扩大的权力的新闻奴仆,这种想法又是错误的。和多疑狡黠的狐狸一样,李普曼也在不断根据他所接触到的信息和他面临的新的境况调整自己的观点。1935年7月,第二期新政改革计划开始时,罗斯福企图不经过国会听证和辩论强行通过财产税,这让李普曼大为恼火,尽管他曾经呼吁授予总统极大的权力。他开始想要讨还授予罗斯福的权力,"人民交给罗斯福先生一把尚方宝剑,以使他能够在一场特殊的战斗中率领他们。现在战斗业已结束,宝剑应该入鞘了"。 【查看详情】
沃尔特·李普曼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内心深处,他渴望躲进修道院,在人类的智力范畴做更深的探寻;可是另外一种冲动却让他保持同现实的接触,通过专栏来发出声音,并且影响公众的判断,继续指挥他那支虽然看不到但却让人生畏的军队。很快,战争就会到来:在个人生活上,他会离婚,开始第二段婚姻;对于世界而言,那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查看详情】


美国城市繁华的街景,20年代经济膨胀带来的欣欣向荣下隐藏着危机。

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讽刺胡佛总统的漫画。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而代表民主党派的驴子则在一旁叫卖着关于"美好的过去"的歌曲。 /a>

1938年3月,前总统胡佛访问德国柏林时,与希特勒会面。两人在任时都遭遇经济危机,胡佛不温不火的措施导致他的下台,而希特勒的铁腕政策虽使得德国经济复苏,却也带来了战争。
危机中,权力开始扩张
罗斯福一上任,就开始采取"强烈的手段",开始了"百日新政"。从1933年3月9日到6月16日,他向国会提出一个接一个拯救民众、管制经济的法案,轻易获得通过。当然,美国的政治结构也因之发生十分重大的变化:联邦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力急剧扩大;总统的权力大幅度扩张,行政部门的权力大幅度扩张。看起来,人民并不反对这样的变化。1934年的国会中期选举结果证明了这一点。罗斯福继续按照其扩张行政权力的方向颁布一个又一个法案。然而,联邦最高法院却横刀立马,对他大喝一声:"停!"1935年5月27日,《国家产业复兴法案》实施将近两年之际,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在谢克特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九比零的投票结果宣判,该法违宪。这个判决震惊全美。此后,联邦最高法院还作出了多个判决,宣告若干新政法案无效。正是这一系列看似阻碍行政权力拯救人民的判决,拯救了美国。与德国相比,这一点就更为清楚。 【查看详情】
德国:权力一直扩张到毁灭
解决危机,需要政府享有足够权力,这似乎是一个常识,身处困境中的人民通常也会欢迎这样的权力。但是,权力一旦摆脱了约束,就会趋向于滥用。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借助总统的紧急状态权力,希特勒开始清除反对党,主要是共产党。同时,他寻求获得授权法,国会将四年的立法权授予他领导的内阁。借助种种措施,希特勒获得了不受限制的权力。德国民众对于希特勒的这些做法,普遍表示支持。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悲剧性的。德国被希特勒不受限制的权力拖入战争,最终走向毁灭。 【查看详情】
美国的制度制衡与公民政治
美国政府由三个部门构成:国会、总统代表的行政部门、以联邦最高法院居于最高位置的司法部门。这三个部门各有自己的管辖范围,但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罗斯福提出各种救济民众、管制企业的法案,先送交国会审议通过。可以说,30年代后期以来的美国与20年代末之前的美国相比,已完全变样。然而,美国的基本政体框架仍然大体保持不变,美国还是美国。 【查看详情】
美国不是华尔街,也不是自由放任,甚至不是个人自由至高无上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人断言,美国式资本主义要为另外的制度让路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证明了,这样的说法是缺乏历史感的想象。我们不妨追问:美国是什么?美国不是华尔街,也不是自由放任,甚至不是个人自由至高无上。美国就是她的宪法。宪法为美国人提供了一个解决治理问题的结构与程序。在这一结构与程序下,政策可以灵活调整,甚至重要的经济、政府体制也可以进行革命性调整。可以多一些自由竞争也可以多一些国家管制,可以多一些个人责任也可以多一些国家福利。这些都算得上革命,但都具有合法性,是宪法框架内的革命。 【查看详情】
每一次貌似革命的调整,都不过是这套体制的自我调整
过去二百年,美国发生了多次巨大变化,比如内战、经济危机,但美国的宪法却依然巍然屹立。因为,这个宪法是一套让全民参与解决公共事务的结构与程序。正因为此,它也确实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危机,美国宪法所规定的一套权力安排及审议程序能够吸纳人民的革命性诉求,又使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这种制约迫使每个部门对自己的纲领进行深思熟虑,而人民也会对各种政治纲领进行深思熟虑。最终所发生的调整,是民意与理性共同作用的产物。因而,每一次貌似革命的调整,都不过是这套体制的自我调整。人们从次贷危机之后美国解决金融、经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套结构与程序。 【查看详情】
无论立场如何,在人们的眼中,美国的固有形象是强大、富裕和充满活力的,然而,很多人对于这个年轻的国度如何成为世界霸主的历程知之有限,甚至于脸谱化地将它的一切斥为霸权、帝国主义,仿佛它所承载的一切都毫无可取之处。
而今年以美国为中心掀起的经济危机,更加深了很多中国人的这种印象,甚至欢呼雀跃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倾颓。然而,我们不得不说的是,类似的危机,美国早就经历过,而且挺了过去,并且从危机的废墟上崛起,奠定了当今世界霸主的地位。
毫无疑问,1929年的大萧条并没有击垮美国,也没有击垮市场经济。在今天,经济危机同样不可能击垮更加发达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我们相信,中国仍将在危机中屹立,甚至最终攀上美国而今所处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