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夜曲第二首几级: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刋 序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53:50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刋 序目
20世纪中国文化学术名作新刊第一辑      内容介绍:本书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和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刋 序一    世常慨宿学之士,日即凋谢;而后起之师范生,芜陋不学,无以启童蒙。斯文之丧,不可复挽。余窃恫之。然一念师范学校之课程,五年中明定治文学者不逮一千小时,欲其工文,非劬学不能也;则益恫。毕吾校之业以去,入公私小学校为童蒙师者,数将二百,能文者仅十之一二,能文而善于启童蒙者,百之一二而已;则尤恫。思有以启迪之,久而未得其术。继乃商之钱君子濳、薛君公侠、沉君颖若,三君皆雄于文,同时掌教吾校者也。本年暑假,集及门诸子来校治文学。而三君为之讲授,历三周有奇,虽酷暑不少辍,盖亦勤矣。往昔劬学之徒,其始占毕也,每苦于无师友。有一字之疑,冥心孤搜,历旬日而不得其确解,则愤。愤极而一旦豁然,则又大喜。自科举废,学校兴,矫记诵之失,而重启发。入其门者,宜得师友之益矣。而其效乃反逊。何也?心纷而听藐,芸芸青年,习为故常。吾校诸子,忏悔于终业之后而自怨噬脐之无及者亦数数矣。《记》有之:“教然后知困。”今诸子困矣!意者三周讲习,获益逾于五年,未可知也。余以及门诸子未来校者尚多,而校外之苦无师友者亦岂鲜少。因取三君讲义,付之剞劂,示学子以径途,为自力研究之一助。若夫三君学識之伟,诏示之勤,读其书者当自得之,毋待余之聱言也。中华民国七年九月,无锡顾倬序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国文研究法序目  第一章  文第一节  原文第二节  正义第三节  审美第二章  国文与外国文第一节  匡谬第二节  文字第三节  文章第三章  国文研究法第一节  治古第一项  读第二项  看第二节  自作第三节  改文第四节  讲授     右国文研究法三章,计得三万二千言,乃戊午暑假期间,本校校长顾述之先生属与旧毕业诸君商量文字而纂录者。(博)鲁不学,何敢谭文!然侧闻先生长者之绪论矣,乃述旧闻以相告诺,苏东坡所谓“药进医手,方传古人;若已经效世间,不必皆从己出”者也。孔子毅然以斯文自任,而其言不过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已耳。(博)何人斯?请事斯语以与诸君周旋为进药之医手矣!惟孔子殁而道丧文敝,百家各以其说鸣。此一是非,彼一是非,亦既无所折衷,譬之芳草油油,弥望而是,嚋为不死之药。(博)左捋右撷,不惮旁搜远采,然非身试无毒者,曾不敢以诸君不赀之驱,为尝试也。曰若稽古帝神农,尝百药,察其酸苦之味,告人知避就。(博)其为神农矣乎?虽一日遇七十毒,匪所恤已。区区之愚,惟诸君裁幸。无锡钱基博识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之精忠柏石室。 作文法述略序目 立意运笔谋篇修辞     或问余曰:“文有法乎?”曰:“无有也。”曰:“从来古文家之评点与其所以论文累牍而未已者,无非法也。父师之所以教其子弟,与夫子弟之所以则效者,亦无非法也。子顾以无法语余,是何说欤?”曰:“有。古语不云乎!‘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是文者所以达我意志,而代我口舌者也。我有如何意志,则宣之口舌者,即作如何言语;达之笔墨者,即作如何文字。我之语有伦脊,文有条理者,即意志之有伦脊条理者也。乌得揭一定之成规以束缚之哉!顾在古文家之论文,徒拘拘于字句间,曰某句起得奇,曰某句顿得住,曰某句提得妙,曰某句收得淡远,非不详尽得当。而学文者若执此以为可探文章之妙用,而尽其能事,非特学者不敢自信,即人亦莫之许也。试浏览古人文字,无一字一句不可以为法,却无一字一句便可以为法。徒觉其简则有简之妙,繁则有繁之妙;淡则有淡之妙,浓则有浓之妙;曲则有曲之妙,直则有直之妙。其它笔之轻重顺逆,句之刚柔长短,靡不适如其分。一若不如是,不足以为文者;即在古人行文下笔之时,亦岂有一定之成法存乎其间。一若不如是,不足以明我意者;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止。执古人之一字一句,日聒于学者之耳,以是为学文之规矩准绳,亦见其隘也。刘海峯曰: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是知法本无定。拘于法以示人者,人之所不得已也。揆之古人之作文,曷尝有法之见,往还胸际哉?无法之说,固非诬也。”曰:“然则子今以作文之法,诏告于人者何居?”曰:“余岂乐为是哉!余亦不得已也。余惟初学为文时,一题到手,恒苦意窘。是病在意志之不发展,即有意而苦于不得达,或达矣而不能尽。是病在笔之善用,有意与笔而文之为道,思过半矣。顾犹有不工者,则非谋篇布局之未尽善,即修辞炼句之未尽工也。是以掇拾陈言,分章杂述,强名以法。俾学文者知所轻重而趋舍焉,犹扶学步之儿,仅能蹒跚而已,不可谓为规行也。且自学校代兴,分科习业,呫毕之勤,远逊曩昔。四子五经,昔之所诵习不去口者,今且有瞠焉而不知云何。若杂糅并列,吾恐本义不明,而于所以引用之者,更茫乎未有得。”是以兹编所引,惟限于孟子一书。阅者童年所习,至今或未尽忘,即忘亦不难寻绎。况孟子文章无美不备,桂林吕月沧、宜兴吴仲伦,尝言之矣!果循此而玩索焉,循其门径而窥其奥窍,则今之所强名为法者,知后必以无法之法终焉。若死守之而不暇他求也,不惟海峯氏之所不与,宁岂余之本旨哉!故撮其大旨,缀之简端,以明乎纂是编者,迫于不得已而强为之者也。人有欲遂其实而晔其光者乎?则自有养根加膏之大本大原在,又焉用此寻章摘句为!戊午六月十日,吴江薛凤昌序。  七经纲要序目 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易经第三章  尚书第四章  诗经第五章  礼记(大学、中庸附)第六章  春秋第七章  论语第八章  孟子第九章  读经之法及运用经语     今岁夏,吾校校长顾述之先生以毕业同学,殷殷有志于文学之切磋,特开暑期国文研究会,属余与钱先生子潜、薛先生公侠相间讲贯。二先生所授,属于文者居多;而余独偏于经,经所重在道不在文,陈编自守,得毋有所迂远不切者乎?曰是不然,盖就道而论,道固莫备于经;而就文论之,文亦宁能外乎六经。刘彦和《文心雕龙·宗经篇》云:“论说解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移檄,则春秋为其根。因谓文章皆根本六经。”此盖非刘氏一人之私言也。吾观后世文章大家,如韩、柳诸子,亦何一不取法于经者。韩之言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又曰:“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柳子厚亦云:“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然则欲为文者,当先治经以厚其根柢,自无待言矣。惟是经非他籍比。他籍之要者莫如史,然亦浅明易读,不待师授,而开卷了然。惟经籍独不然。其旨远,其文奥,学者初入其中,茫然不易得其要领。古者必有传经之师,微言大义悉经口授,今经师固难其人矣!然研索之始,讵可不开其涂径,爰将各经编为纲要,指示大略,一鳞一瓜,固不足以见经之全体,盖此仅为学者辟一从入之门耳。若夫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固非此短短数章中所能尽其什一。优而游之,餍而饫之,由文之研索,更进而为道之研索,是在学者之自求之而自得之矣。戊午大暑吴江沉昌直序于江苏第三师范学校。经典释文叙录
尔雅,李巡注三卷,汝南人,后汉中黄门。
《子夏易传》三卷。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虞不详何许人。
《子夏易传》三卷,《七略》云汉兴韩婴传。婴又为《易传》其《易》唯韩氏自传之,其孙韩商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