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911视频:【生理学课外读物】血型的发现和输血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00:42

 

       大出血会导 致死亡,输血是挽救大出血病人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自从 1628 年 威廉 . 哈维 ( William Harvey ) 发现血液循环以来 , 人类就不断进行输血的尝试。由于人类血型的发现,使得早期盲目输血飞跃为现代的安全输血。由于 抗凝剂的发现和血液保存技术的不断创新 , 为现代血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次性塑料输血器材的发明和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不断完善,将输血治疗由输全血飞跃成为成分输血。这一系列的飞跃和进展凝集了数代科学家们的艰苦探索。

      1665 年牛津大学 Lower R 首次在狗 身上 进行动物输血。 1667 年 , 法国哲学家 Denis 和外科医生 Emmerez 首次进行动物 - 人的输血,将 250 ml 羊羔血输给了人 , 接着就有人重复他们的实验,但往往出现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所以这些试验 就 慢慢地停顿下来,英法等国也相继下令禁止给人输血。

      产科医生 Blundell 为挽救大出血的产妇,仔细阅读前人有关输血的研究报道,认为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给患者输入异种血,提出必须采用人血给患者进行治疗。这一观点被当时动物实验所证实, 而 在接受异种血的动物均在 6 天内死亡。 1818 年 Blundell 首次进行人 - 人输血,一共开展 10 次输血以抢救大出血的产妇, 5 次获得成功。

1875 年 Landois 发现,异种的血液和血清接触之后,会出现凝集现象和溶血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理解,为什么动物血液输入人体以后出现严重的反应。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输血为什么也会出现严重反应,人们还是 迷 惑不解。 1899 年英国病理学家 Shattok 报告,某些肺炎病人的血清与正常人红细胞混合时会发生凝集, 而 他采用几个正常人的血清去实验 ,却 并未发现此现象,因而他推断这是炎症患者的特有的现象。

       1900 年,奥地利 病理 学家 Karl Landsteiner ( 1868~1943 ) 采集了 他 自己及其 5 名健康同事的血液,并分别混合其 红细胞和血清,发现各个体的血清不与自身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但同事 Pletsching 的血清可与同事 Sturly 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而 Sturly 的血清可以凝集同事 Pletsching 的红细胞。 Landsteiner 根据当时已知的抗原和抗体相结合的理论推断,认为血清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 凝集素( 抗体)分别与红细胞上相应凝集原(抗原)结合 ,他分别称为 a 凝集素(抗 A 抗体)和 b 凝集素(抗 B 抗体)。相应地, Landsteiner 推测 在同事 Sturly 的红细胞上携带有 A 凝集原( A 抗原),而血浆中存在抗 B 抗体;同事 Pletsching 的红细胞上携带有 B 凝集原( B 抗原),而血浆中存在抗 A 抗体。 Landsteiner 还发现他自己的血清可分别凝集 Sturly 和 Pletsching 的红细胞, Sturly 或 Pletsching 的血清并不能凝集 Landsteiner 自己的红细胞。为此, Landsteiner 根据各人红细胞上抗原的不同和缺乏将血液分为 A 、 B 、 C 三型,其中 C 型后被更名为 O 型。 1901 年 Landsteiner 发表了有关血型分类的著名论文。 1902 年 Landsteiner 的学生 Decastello 和 Sturli 在更大的人群( 155 例)中进一步证实 Landsteiner 的 A 、 B 、 C 三型外,还发现了 4 例例外血型,他们的血清与 A 、 B 、 C 红细胞均不发生凝集反应,但其红细胞可被 A 、 B 、 C 血清所凝集,表明红细胞上存在 A 、 B 两种凝集原,后被称为 AB 型。 至此, ABO 血型系统的四种血型被全部发现。 Landsteiner 揭开了人类血型的奥秘,奠定了临床输血术的基础,为安全输血提供了保障,不仅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大大推进了遗传学和法医学的发展, 1930 年 Landsteiner 被授予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 奖。此后, Landsteiner 还先后发现了 MN 血型、 P 血型和 Rh 血型。

       但遗憾的是, Landsteiner 发现的 ABO 血型的重要性及其在输血中的意义并没有很快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 ,由于战伤而大量失血的事件不断发生,用输血的方法挽救伤员生命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德国医学家 O ttenbers 根据 Landsteiner 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将凝集反应应用于输血前的配血试验,只有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不 发生 凝集的人之间才能进行输血 ,结果 大获成功,挽救了大量伤员,于是在大战中立即获得了推广。 O ttenbers 还提出,在战伤急救中,如果来不及进行配血试验,可以直接应用 O 型血输给其它血型 的人 。从此,人们便把 O 型血的人称为 “ 万能输血者 ” 。

       最初的输血方法极为原始,由于没有适合的抗凝剂,输血时要将输血者的血管和受血者的血管缝合起来,这样输血才不 至 于凝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1914 年,有人将 枸橼 酸钠加在血液中达到防止血液凝固的目的,血液抗凝的问题才得以解决。仅仅从那时起,人们才开始摆脱要血管缝合才能输血的落后局面。因此,抗凝剂的发现和应用 是 输血史上又一重要进展。抗凝剂的发现和低温保存血液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立血库并保存血液备用成为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 ( 1943 年), Loutit 等研制了 ACD ( 枸橼 酸 - 枸橼 酸钠 - 葡萄糖)配方,可使血液能在血库保存 3 周。 ACD 配方一直沿用至今。于上世纪 30 年代,西班牙和美国建立了第一批血库。 1944 年, 我国 在生理学家易见龙教授 的 主持下在昆明建立 起 第一个血库以满足抗日战争对输血的需求。

       在早期的输血实践中,采血、输血均采用橡胶管和玻璃瓶,用后经清洗消毒后再次使用。这些输血器材不仅不方便,也易引起热源反应。从而促进了一次性塑料输血器材的研发。在实际应用中证实,塑料输血器材应用方便,在沉淀或离心后可在密闭条件下分离出血浆等。这一重要进展推动了输血进入成分输血的新阶段。随着血液制品分离技术的不断完善,成分输血得到了普遍推广。

 

(罗自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