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奈人物原型:学习的辩证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14:18
学习的辩证法
http://ld.rednet.cn 2010/9/13 9:02:09   娄底日报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需求、一种责任,努力成为优秀的学习型干部。如何搞好我们的学习?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我从哲学的角度,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谈点个人之见。

  观点一:少就是多——求精。“多”与“少”是一对最朴素的辩证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绝”。国际知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说:“学习内容越少,学习的成果越多。”与其泛泛地、肤浅地学习一些包罗万象的内容,不如深入学习本质的、精炼的内容,更能形成丰富的经验。贪多务得、样样不精,如同“花拳绣腿”,不经用、不管用,这样的学习,多也是少;学习的领域和范围相对较少,但学一桩懂一桩,学一样精一样,能派得上用场,这样的学习,少就是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读书不在多,关键要精。”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便是只与工作相关的各类资讯、政策、法律等,就可以用“海量”二字来形容。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对繁若星辰的各种书籍、各种知识,不可能全部学完,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必须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要懂得书本知识的取舍。一位名人说过:“人都是自己吃出来的。在精神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去什么,就将成为什么。”有的人读的是精品,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有的人读的是废品,使自己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应当择优汰劣,多读好书,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好的学习效益。要懂得网络知识的取舍。世界已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宽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的学习平台。但网上的东西很多很复杂,这个“万花筒”琳琅满目,良莠难分,我们要具有正确辨析的“火眼金睛”,不为表象所惑,不为杂音所迷,择其良者而得之。同时,不能患上“网络依赖症”,只知道从网上“复制、粘贴”,离开网络就无所适从。要懂得社会知识的取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重视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一方面的差异。社会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染缸,五味俱全,七色并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要清醒认识自我,保持定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只是个“存储器”,还要当好“处理器”,要过滤,要沉淀,正确取舍在社会历练中得到的各种知识。

  观点二:慢就是快——求厚。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慢慢长成的树木材质最好”。学习,是真功夫、硬修为。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急躁冒进、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快”,“一口吃个胖子”,在学习上根本行不通。搞得不好,还会弄得“胃疼腹胀,消化不良”。《学习改变命运》一书写到:“世界上没有任何比踏踏实实,遁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率,见效更快的学习方法。”细吞慢嚼、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是学习的常态和正道。一要端正态度,不功利。现在有少数干部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非我”的层次,没有把自己真正放进去,把学习当敲门砖、垫脚石,当一块个人升迁的跳板,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务必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抛弃功利思想,立足于提高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能力,着眼于提升个人品味、素质与修养,真正实现学习由“非我”到“有我”,最后进入“忘我”境界的飞跃。二要脚踏实地,不浮躁。走路要脚踏实地,如果一只脚没踩实,另一只脚就抬了起来,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多了就难免会摔跟头。学习也同样如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实实在在地学,虽然速度慢一些,但却记得牢靠,过得长久。这就需要我们静得下心来,决不能有半点浮躁。孔子求知“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当人真正把自己与书本、与知识融合在一起时,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就会真正感受到遨游知识海洋的快乐。三要善于积累,会消化。洪晃说:“知识只有消化以后才有营养,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学习,是把别人的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间接经验的过程,是一个把别人的智慧装进自己脑袋的过程,既有可能学“生”,也有可能学“死”。出得来的是“蝶”,出不来的就是“蛹”。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细细消化,努力把“别人的”转化成“自己的”,将外在“知识”转化成内在“智慧”。

  观点三:易就是难——求恒。老子说:“多易必多难。”《易经》里面的“易”,有三层意思:第一个是简易;第二个是变易;第三个是不易。这告诉我们,“易”里面就包涵着“不易”。把简单的事情坚持下来,就是不容易;容易的事情不坚持做好,往往会变成难事。归根结底,这就落到了一个“恒”字上。古人讲:“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智慧的“智”,上面是知识的知,下面是日子的日,由知入智,就在于每天积累一点。一位伟人说过:一件哪怕最细微的事,重复做一千遍都会成为一件伟大的事。有人曾经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求恒”有三诀:一是“挤”。 总有一些同志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学习。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是会有的。党的十七大召开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央政治局已集体学习22次,平均40天左右学习一次,从不间断。中央领导同志操心国事,日理万机,尚能挤时间学习。坐下来反思,我们真的忙到连学习的时间都没有了吗?如果每天挤出1个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日积月累,就会集腋成裘。二是“钻”。要求真知,必须要钻到知识中去,并且要钻入到知识的精髓和灵魂中去。特别是对于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必须要钻进去学,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其实这也是一个习惯问题,养成了,就会形成一种常态,其效果也截然不同。三是“韧”。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学习之道,同样如此。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深厚学识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终身学习。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苦读,脚底蹭出一条沟痕。毛泽东一生热爱学习,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们求学,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学常新的态度、百学不厌的劲头,活到老,学到老。

 


(稿源:娄底日报)
(作者:李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