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20150627期:汶川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2 18:41:09

汶川县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8%,总人口11万人(2004年)。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目录

·                                 • 2008年5月12日地震

·                                 • 基本概述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自然资源

·• 2008年5月12日地震

·• 基本概述

·• 行政区划

·• 历史沿革

·• 自然资源

·• 旅游资源

·• 经济资源

·• 风俗民情

·• 饮食文化

·• 土产特产

·• 汶川美食

·• 历史名人

·• 文物考古

·• 汶川美景

·• 地震专区

·• 地震-相关作品

·• 相关链接

·•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汶川县-2008年5月12日地震

 

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8级地震。中国境内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据中央电视台消息,重庆市、山西省陕西省湖北省北京市等地都有震感。

就在国家地震局第二次修订地震级数为7.8时,美国地质局修正汶川地震级数为里氏7.9。记者了解到,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家地震局最初发布是7.6级,后更改为8.0级,之后又确定为7.8,18日,中国地震局再一次将地震级数修正为8.0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次修订是综合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里氏8.0是最终修订值,不会再做修改。

地震造成该州境内多条国、省道干线公路交通中断,松潘境内国道213线安宏、县道松平路双河以下,小金境内省道303、省道210(卓小路)交通全部中断。马尔康县党坝乡政府有房屋裂缝,松潘、茂县、理县、九寨沟等县均有道路垮塌,房屋裂缝,人员伤亡报告。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一小学教学楼发生垮塌,造成四十多人被掩埋、四名

被晃倒的办公用品

学生死亡。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在震后半小时即启程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截止到2008年05月12日16:49,成都市区没有再出现明显震感。
截止到2008年05月12日21:23,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已经6个多小时,信仍处于中断状况。

成都军区派往汶川侦察的直升机已经传回灾区最新图像,部队救援分队已经在汶川投入救援工作,县城和部分乡镇都有救援队伍,队员们在倒塌房屋中紧张搜救受伤群众。
截至5月14日下午14时的不完全统计,四川地震已导致全国共计14866人遇难死亡,其中四川14463人,甘肃280人,陕西106人。受伤人数26206,被埋9404人,倒塌和损坏房屋346万间。

在遇难人数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161人,绵阳市为7395人,德阳市为2648人,成都市为959人,广元市为700人,雅安市、资阳市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汶川地震位置示意图

汶川理论地震范围(来源:美国地震局)

汶川县-基本概述

 

基本资料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县名来历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汶川县具体位置

人口 2005年,汶川县总人口106119人(其中农业人口66332人,占62.5%:非农业人口39787人,占37.5%)。

民族 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有羌族35535人,占34%;藏族19743人,占18.6%;回族1377人,占1.3%;汉族48975人,占46%。是中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羌族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虒地区;藏族多聚居在岷江以西地带;汉族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其他民族散居各乡镇。

气候 汶川县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气候带,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20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一14.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 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自然地理
汶川县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乡。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庆、大邑两县,西接宝兴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

汶川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主要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带为全县主要经济活动区。西部开发较少;西南部为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70年正式建为卧龙特别行政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设此。

汶川县

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汶川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长达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鱼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汶川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48万千瓦,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605.54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

汶川县-行政区划

 

汶川县辖6个镇、8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漩口镇、

汶川县

水磨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三江乡。2000年,汶川县辖6个镇、8个乡:威州镇、绵虒镇、卧龙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三江乡、百花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汶川县总人口11193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威州镇29237 绵虒镇 9373 映秀镇 7977 卧龙镇 2552 漩口镇 13091 水磨镇 10467 龙溪乡 4851 克枯乡 3445 雁门乡 6980 草坡乡 4906 银杏乡 2672 耿达乡 2583 白花乡 9644 三江乡 4157。2004年,汶川县辖6个镇(威州、漩口、映秀、水磨、绵虒、卧龙)、8个乡(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

全县现辖六镇七乡(六镇:威州镇、漩口镇、水磨镇、映秀镇、绵虒镇、卧龙镇。七乡: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三江乡、耿达乡)。其地古属冉马龙(公元前111年)以冉马龙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虒镇政府所在地)。

汶川县-历史沿革

 

晋置汶山县,北周置汶川县。据《元和郡县志》 :“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古属冉毵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池等5县,绵池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池县为绵池道,西晋改绵池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池县。肖梁于绵池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池乡政府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坟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1990年底汶川县行政建置为3镇、14乡。全县现辖六镇七乡(六镇:威州镇、漩口镇、水磨镇、映秀镇、绵虒镇、卧龙镇。七乡: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三江乡、耿达乡)。其地古属冉马龙(公元前111年)以冉马龙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

 

县。

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虒镇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

1963年复置。县城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解放时城区不足0.0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经过几十年的县城建设,已成为有居民3万余人的川西北高原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除县级行政单位外,汶川县有中央、省、州、县属企业288家,各类学校38所。县城威州邮电交通方便,公共设施齐备,商贸市场繁荣,不仅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阿坝州的门户要地。

汶川县-自然资源

 

水青树

汶川县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植物资源
汶川县山体宏浑高大, 相对高差悬殊,光照、降水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及植被群落类型的分布和植物带谱的形成。这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科属很全,一共4,000种。存在全国独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与其伴生的水青树连香树伯乐树和其它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多达20余种。还有许多名木古树和“国香”兰花,使人在珍稀美、风采美、悠古美诸多方面获得丰富的意境和多种的美感。就森林植被来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积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迹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见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现以开发出“三江生态旅游区”初具规模。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增进科教科普知识、研究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把握未来,汶川县无凝提供了最宽广的“天然教学实验室”。

动物资源  
汶川县拥有大量的动物资源。 从现已采集到的标本看:昆虫有20多个目、700多种,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个科、

大熊猫

482种。鱼类有6种,两栖类9种,鸟类208种,兽类96种。在这些动物中,不仅有猕猴云豹水鹿灵猫等喜温湿的南方动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马熊白唇鹿白马鸡等耐严寒的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兽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种;二类保护的有小熊猫雪豹红腹角雉等17种;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金雕等8种;总计29种。雉鸡更是卧龙动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国56种中,卧龙占11种,多属国家保护的种类。

矿产资源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

汶川县-旅游资源

 

迥澜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镇政府后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的岸边台地上。塔为九

 

级密檐式砖塔,坐东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浆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内收,底边长2.6米,高6.5米,西南面开拱形门一道,高2.4米,宽0.80米。 塔身为密檐九级,由下向上逐级内收。各层塔檐用砖叠涩向外挑出,每层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递减,各层各面正中皆开拱形小窗一道,顶为六角攒尖顶。塔通高21米。在塔身第一层内壁有“姚垂典漠训诏损造,堪兴苟含章,造工谢寅昌。大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题记。《灌县志》亦载迥澜塔“清处士姚清澜建也”。迥澜塔系风水塔,为漩口镇八景之一。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盘沟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城南,距县城约7公里。沟长约30公里,沟口海拔1500米,沟顶的白龙池4

七盘沟

020米,沟宽处300余米,窄处仅1米左右。沟内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全沟景观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从白龙池到雪花坪一带,长约6公里,坡降大,从4020米下降到3418米。这段属典型的“彭灌杂谷”断裂地带,山势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万态。白龙池是一个形状如葫芦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从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级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余个。下段由雪花坪至沟口镇沟石,水势缓而多变,在茂林幽竹间奔流,全长约15公里。地势平坦开阔而两岸山峰高耸,野花遍地,绿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为壮观。 这里气候温和,植被丰茂,从山脚到山顶,大致可分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阴暗针叶林带、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带草甸带5个垂直分布的植物带,植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也很丰富。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区现有人口5343人,其中,农业人口4550人。

1980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响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 44种。据统计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4000种。高等植物1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能蕴藏量。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6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一乡一镇,现有农民4500多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省林业厅代管。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卧龙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自然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享有“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81种,野生大熊猫143只,占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资源的近10%。卧龙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林业局“中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同时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并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大熊猫的故乡金牌称号”。主要景点有大熊猫苑、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熊猫沟、正河、邓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景点。

汶川县-经济资源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

汶川县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池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是20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一14.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 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002种;野生动物2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1950年以前,汶川县各族人民在极端贫困中挣扎。单一的农业生产原始粗放,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尚存,一年辛苦不足半年粮,靠挖药、、熬碱、背运维持温饱,一遇天灾人祸,不乏家破人亡。据1949年的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仅4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下同),人均110.59元;粮食总产690.5万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类牧畜22080头,人均0.58头。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优先发展交通,兴修水利,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汶县独具地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1963年灌茂公路沿岷江东岸通达威州,沟通了县境南北8个乡镇,以后又沿氓江及县境各大支流陆续建成了汶~茂(县)、汶~理(县)、中(滩堡)~小(金),漩(口)~三(江)公路,形成全县交通主干线。随着生产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先后建乡间公路、专用公路、机耕道近千公里,组成汶川县交通网。汽车外可达周围各县,日流量上千辆,内可达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寨。全县先后建成水利设施200余处,耕地灌溉面积达17186亩,基本解决了北部干旱河谷地带的农业生产及人畜饮用水困难,摆脱了世代靠天吃饭之苦。同时还开发了水能,省、州、县共建大、中、小型水电站20余处,1985年成为全国首批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为汶川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农业为基础,走农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 汶川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已达2282万元,比1990年增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年增3倍;粮食总产6024万公斤,增8.7倍,人均890公斤,增6.8倍;各类牲畜73303头,

汶川县

增3倍,人均1.08头,增53.7%。工业更是从无到有,已建立了以水电、建材、采矿、煤炭、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21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47O万元的48.95%;1978年以后新兴的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各乡、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小型企业,有建材、建筑、加工、运输、小水电、采矿(煤、金刚砂、石英石、、石膏)等门类,总产值达1895万元,相当于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2.39%。同时,省、州还在县内先后建立了水电、机械制造、采矿、冶炼、造纸、制药、建材、化工、轻工等20余个中、小型企业,共同构成了岷江经济长廊:北以威州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中部映秀镇为新兴水电工业区;南以漩口镇为州、县工业生产基地。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集贸市场欣欣向荣。各类商业网点密布城乡,购销两旺。1990年底社会零售额达7153万元,其中县属商品零售额为 6123万元。国内纯购进 1828万元,其中农副产品购进 407万元。 1990年底,财政收入达1240万元,是1950年3万元的400陪、1980年508万元的2.4倍,由依赖国家补贴变为基本自给。职工年工资人均2104元,比1978年533.95年增加近4倍;农民年纯收入达543元,比1978年101.12元增 5.3倍。城乡储蓄金额达 6319万元。汶川县人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多样化,正逐步向高质量发展。

汶川县-风俗民情

 

萝卜寨因地处高山,这里的羌文化在以前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目前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风俗。这里还沿袭着千百年来羌家小伙与姑娘谈恋爱对唱山歌的习俗,每年羌族节日期间,寨子内,小伙姑娘们不仅深情对歌,还和村里人一道围着火塘跳锅庄舞,吃着大块肉,喝着自制的米酒,咂酒,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其热闹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西部羌民族特色。

这里称女人为包帕子的,女人一般在家织布、做饭、养牲畜。称男人为顶帕子的,意思是顶大事的。农闲时节的羌寨,男人们外出揽活去了,女人们搬出针线筐,晒台上、门槛上就坐满了绣女。羌民生活在山中,离云很近,雨过更是云烟升腾,云给了他们灵感,他们将云绣在鞋上(还有袖口、衣襟、裤管、头帕),将云踏在了脚下,每一步都走在云中,过着云上的日子。就连寨子里已经不穿传统服装的男人们,也无一例外穿着云云鞋,艳丽精致的云云鞋在男人们的蓝黑汉服下面非常打眼,给英武的羌家汉子平添儿女柔情。

羌族的服饰,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俗称“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为多。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腰,外着无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云云鞋”(羌绣布鞋)。由于现在受外面世界的影响,现在萝卜寨里的一些羌族年轻人,平时也着汉装了。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早在明清时,就已普遍盛行。萝卜寨的羌族妇女,从小就受到挑花刺绣工艺的训练,常在耕种劳动之余,从事纺线、织麻、挑花、刺绣等活动。她们挑花和刺绣,一不打样,二不划线,全凭自己的构思,自由动用五色丝线和棉线,信手挑绣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图案,如色彩绚丽的几何花纹、栩栩如生的各种花卉和动物等。看萝卜寨的妇女挑花刺绣,其针法大多采用挑花,此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手绣等几种。挑花多用棉线,色彩以黑白对比者居多,图案精巧细致,显得朴素明快;纳花、纤花的图案清秀艳丽,色彩对比强烈。链子扣则表现了羌族刚健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挑花和刺绣图案大多取自民间生产生活场景,花、草、瓜、果、飞禽、人物,无所不有。这些图案景物,形式精致秀丽,内容多含吉祥,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主要的传统图案有“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瓜瓞绵绵”等几十种,令人爱不释手。

寨子里每个家庭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又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工互助”是寨子里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来帮忙。结婚、丧葬、修房子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每遇这样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议事,再告知全寨的人,一个家庭最少要出四个工(一个工是一个家庭要来一个人帮一天忙),没有任何代价和报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会有人偷懒、溜号。这种情况在所有的羌寨都一样,不同的只在一个工的算法上。

汶川县-饮食文化

 

羌族酒文化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

羌族酒文化

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中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俗称此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此外他们也饮白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节日饮食
羌民居住的各山寨很可能分属不同的部落。故节令不尽相同。同寨又有大姓小姓之分。同是过年过节,饮食安排也不一样。
过年:羌族有自己的年节,也过汉族的春节。羌族的年节,又称“过小年”,时间不定,早的农历十月初一,迟的腊月二十八。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将猪用棒打死,以火烧掉猪毛,剖开后祭祖祭神。羌族过小年,要举行家庭宴会,喝收成酒,吃莜面做的三叉形大蒸饺,馅用腊肉颗颗喝豆腐做成。有的山寨用面粉做牛、马、鸡、羊形状的小馍馍,祭祖先喝天神。欢宴与歌舞要持续5到7天。三齐乡羌民过小年后,次日亲族邻里互饮咂酒,唱酒歌,互诉离别之情。尔后,青壮年去成都平原打工,到春节后才回来。

农历除夕,菜至少要5种,多则16种,总数不得为10,多为腊肉和卤肉,还有野味。主食为大米干饭,各种食品都要有剩余,以祈来年丰收。同时要给猫、狗留些好吃的食物,并注意观察狗最先吃什么,就预示来年哪些东西最昂贵。团年之后,全寨男女欢聚在一起跳“锅庄”。原先是在各自家里围着“锅庄”欢歌曼舞,后来规模大了,改在寨子里进行,要一直跳到天亮。除夕夜半子时,一要给祖先泼水饭,二要去牛圈观察牛头方向,准备大年初五的出行。
初一早晨吃酸汤面。因为团年时吃了大量肉食,可以调剂一下。此日不动刀,不背水,不兴拜年,也不窜门,全天娱乐。晚饭,家家户户一律吃大米干饭,要备许多肉酒,饮咂酒,男人们更爱白酒,妇女们则喜欢蜜酒。

羌族饮食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记载的历史至少已有4000多年。羌族也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一说大禹即羌族人。羌族今有19多万人,几乎全部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主要聚居地有茂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阿坝县,甘孜也有少量的分布,其他省则寥寥无几。

羌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日以三餐为习。

羌民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猪肉切成长条挂在灶房房梁上,以烟熏干成“猪膘”,颜色熏黄为好,传统的观念是,这种“猪膘”存放得越久越好。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

羌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饮用时启坛注入开水,插上细竹管,轮流吸吮,一般喝一半再添水,到味谈为止。

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汶川县-土产特产

 

天麻产于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南坪等地。性味甘平。可息风定惊(又名定风草)。研粉置鸽肚,蒸发 2 小时,食之治一切头痛症(民间方)。内服煎汤 20 克。真品可见网状细丝嵌入块状茎中,家种者比野生种大。

金银花产于汶、理、茂、南等县。茎、叶、花均入药。性微苦,清热解毒。在州内旅行时,若嘴干裂、咽喉肿痛者,以该品 5 克加雪茶 2 克泡水(当日泡,次日饮)连续饮用即愈。

汶川铜羊是汶川县长江流域种羊引进的理想品种。周岁羊体重25公斤左右,成年公羊体重43公斤,母羊体重33公斤。周岁羊屠宰率52%,经产母羊羔率210%。年可提供种羊1万只,商品肉羊3万只。

三江黄牛是役肉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成年公牛体重375公斤,母牛体重226公斤,屠宰率43%,净肉率31%。

汶川县-汶川美食

 

金裹银

 


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区。以黄色的玉米为主拌和少量白色的大米蒸熟而成,故名。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的称银裹金。

老腊肉
制法:
(1)将盐炒热、晾凉,加和香料拌匀,擦抹在肉上,放一缸内,把剩下的盐和香料,均匀撒在上面,腌制2--3天后翻缸,翻后再腌2--3天出缸,洗净晾干。

(2)将腌好的肉放入“烘房”内(房内温度保持在113℃左右),烘1--1天半左右,待皮干硬即成。
特点:腊肉色泽金黄、瘦肉酱红。咸度适中,腊香浓而无烟味。

 


酸菜汤
到藏胞家作客,一般都要请你吃酸菜汤。酸菜汤味道好,还可以调节口味,增大食欲,增加胃酸的分泌,起到改善消化的作用。除此而外,吃酸菜还可以多排汗,有的人吃过便汗流浃背,可防治感冒。

酸菜的做法很简单,把一般的蔬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再加一点冷水,密封好放在阴凉处,大约一星期左右就成酸菜了。藏胞们一般在春暖花开时开始忙于做酸菜,夏秋季做得最多。

烧馍馍
用玉米面、麦面或荞面,加水合成面团,做成饼状,埋进柴火灰中,翻动几次,烧熟后就是烧馍馍。有些烧馍,用特制的花纹模子印出凹凸花纹,用火掀烙制成型后,现烧熟,简直就是工艺食品。

烧馍馍是嘉戎藏族出远门、走亲戚或到远处耕种放牧时必备的食品。吃饭时,用刀子把烧馍馍剖开,中间夹酥油,也可夹蜂糖、猪膘、酸菜等,边喝茶边食用,十分可口。

烧馍馍在嘉戎藏区,是当做礼品相送的,特别是丧葬和婚娶,来客都要送一个烧得很精致的烧馍馍,就是平时到亲戚朋友家作客,也要带烧馍馍,既可以同主人家一道享用,离去时又当作礼物留在主人家里,主人是很高兴的。

搅团

搅团
将清水在锅内烧开后,逐量撒入极细的玉米面粉,以当年新产的小金黄玉米粉为佳,用竹筷搅拌,此时灶中火要猛,直到搅成糊状,然后蒙盖一层新鲜洁净的芭蕉叶或青菜叶,再盖上锅盖文火蒸20—30分钟,用大碗盛起;锅内打油汤,烧煮酸油菜汤,其油盐调料如一般汤羹(酸油菜即以野生油菜茎叶,洗净,在开水锅内略煮一下,即捞起置于木盆或瓷盆内,趁热压紧覆盖闭气,隔夜后即成一种酸味菜,可炒食,亦可煮汤食,其味略酸而鲜美爽口,并有一种特殊香味,羌民历来皆爱食之。

据现代医学研究,这种紫红茎野油菜除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矿质营养外,尤含一种特殊的铁素营养,有助于人体造血机能正常运行,并可治疗慢性造血功能障碍型贫血病,所以长期食用野油菜的山中羌民个个脸色红润,身强体壮);另调配熟油海椒、花椒粉、麻油、姜汁、精盐、葱丝、胡椒粉、酱油、食醋、味精等成调料,以小碟盛之。食用时,每人一小碗酸油菜汤,一碟调料,一桌人共食一大碗搅团,趁热用筷夹取小块搅团,放入调料碟中蘸上调料,再放入口中食之,边吃搅团边喝菜汤。特点是麻、辣、烫、酸、香且清淡,富有营养,老少咸宜。

汶川县-历史名人

 

哈克里

哈克里

哈克里,又名:嘎克里,藏族。《清史稿·列侍》中称其为“瓦寺土守备”,时在浙江军营任职,熟知其情的贝青乔,在所写的《咄咄吟》一书中,又称其为“金川县土守备”。中国民国《汶川志》载为瓦寺土司反攻宁波之战中,哈奉命率领瓦寺土司所属藏、羌士兵、屯兵300余人,攻夺镇海城东侧招宝山上要塞的英军据点──招远城。所率藏、羌兵弁,冒着英军炮火“揉升而上”,夺取了招远城,然而,此时英军舰船驶近,使用舰炮集中轰击,被迫撤出,后亦殉难。  

《清史稿·列传》中称:“浙人哀之。自朱贵大宝山之战,敌受创甚巨,遂戒深入,慈谿县城”护完。士民思其功,将阿木穰、哈克里功绩禀奏皇帝,经奏准把阿、哈民族英雄的塑像立于慈谿县城西门外3里处,为国牺牲的朱贵将军庙──高节祠内,岁岁祭祀,以表达对他们的哀思和敬意。

索观瀛

索观瀛,号海寰,男,藏族,藏名桑郎泽让。出生于汶川县瓦寺土司世家,承袭马尔康县卓克基第7代土司职。索本是瓦寺22代土司索怀仁之独子。瓦寺土司先世本系西藏蕃僧。明代英宗年间奉诏统兵出征今汶川县一带有功授封土司留号涂禹山(今阿坝州汶川县的绵虒镇)。  

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卓克基土司绝嗣,因卓土妇与瓦寺土妇是亲姐妹,愿请索观瀛到卓土上门(入赘)为继,定约索稍长即正式继位。当时,索观瀛先后在成都、灌县读书。民国3年,索观瀛前往卓克基继位,由阿舅喇嘛(其母弟白苏巴格西)辅佐教习藏文经典。尔后,索又到成都甫澄初中读书,卓土诸事由两位大头人德尔科和卡尔枯掌管。  

 

民国3年,索由成都返卓,娶绰斯甲第37代土司纳坚赞大姐未特青(又名珍莫尼纤)为妻。婚后,其岳父纳旺带索去靖化(今金川县)结识了懋功绥靖屯游击司令杜铁樵(纳旺的干儿子)及大小金县袍哥土头。由于卓土实权仍掌握在两头人手中,为除后患,索暗请杜铁樵从小金县两河口派两个连的兵力深入卓土,包围德尔科的寨子,以谋反的罪名将德杀死。另一头人卡尔枯连夜逃走去往四大坝,从此,索执掌全土实权。  

此后,索大胆革除异己,培植亲信。辖区内60多个大小头人全由过去的世袭改为因人命职。索先后娶有5个妻子,其中3个是绰斯甲土司之女。为求高僧助政,他将西藏三大寺之一──甘丹寺的博学广闻、德高望众的堪布劳让金巴请回任马尔康县寺主持,从而控制了全土政教大权。  

民国2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途经四土地区时,索被国民党委任为“卓松党(卓克基、松岗、党坝)三土游击司令”,并奉命阻击红军,先后打死打伤红军千余人。索以此向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和十六区专署请功。民国26年5月,四川省政府奖给索十八号奖章1枚,奖状1张;十六区专署补给了一批枪支弹药,并给予救济款一千元。民国27年,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委索为“理番卓克基乡总指挥”。民国29年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委索为“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军”。民国31年任理番县临时参议会第一届奉议员。民国32年5月,索在马尔康县成立封建袍哥组织“康义社”,自任社长。随后相继在茶堡、四大坝、沙尔宗等地成立“支社”。民国33年8月,索由杜铁樵介绍加入国民党。民国34年,松潘县中统通讯组长马必杰到卓会索,索被受委为“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参军”、“国民党军统局川康区直属通讯员”。民国36年3月,索在国民党考试院考试及格,取得“省县甲种工职候选人”资格,次年3月被选为四川省边疆民族国大代表。  

索对国民党也存有疑虑,民国34年,他拒绝了国民党设区署于卓克基。民国38年初,索在马尔康县收容了一些流窜残匪组织保安队,同年4月派人合国民党第十六区专员何本初在小金县两河口会商反共计划,8月得到国民党政府补给机枪四挺,手榴弹200余颗,子弹万发。  

民国38年8月西北解放,年底,索派人到甘肃兰州晋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首长,接着又派人到川西行署和茂县专署联系,表示迎接解放。1950-5月,茂县专署派人进卓做索的工作,索一面接待派来的人,一面派人参加国民党成都警备司令少将稽查处长周迅予在小金县别思满沟召开的“反共同盟会”,索被聘为“川康边区人民反共救国会”马尔康县分会委员。8月,索被国民党七十二军一零四师少将师长傅秉勋委任为“川康甘青边区人民反共救国宰”纵队少将副司令兼第一总队司令;同年7月,又支使董廷和、叶玉林等在四大坝组织“青年社”,收容了一些外地逃入的地痞流氓残匪。同时派土兵200名驻扎于卓克基西梭沟,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靖懋”(今金川县、小金县)。7月茂县军分区派席长利同志进卓做索的工作,8月叉派彭玉鸣二次赴卓做工作,索始撤去西梭沟土兵。  

1950年9月和10月,小金县、金川先后解放,索派人分别前往慰问了解放军。当时国民党残匪周迅予、何本初由大小金县潜入卓土等地,索暗派头人青波彭措将周、何二人送往阿坝土官华尔功臣烈处。  

10月茂县专署组织工作团由副专员张承武率领进入四土工作。12月四土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时,索任副主席。1951-8月,人民解放军进军卓克基,9-8日马尔康县成立“四土阿坝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索任副主任。1952-1月索赴北京参观。同年7月人民解放军进军黑水县,8月索随天空带领民族工作队进入黑水县,协助解放军开展工作,对黑水县头人苏永和归降起了很大作用。9月索被任命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年底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时,索被选为副主席。  

1953年3月,索又随天宝进入阿坝工作,对争取阿坝大土官华尔功臣烈起了重要作用。1954-7月在第二届自治区人代会上,索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任全国政协委员;9月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1月由北京返川,受到王维舟、阎红彦的接见。1955-2月,索在第二届省人代会上,选为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同年底,阿坝藏族自治州成立,任州人委副州长兼经济处处长。  

1957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索率其全家去西藏朝佛,随带黄金、白银、珊瑚等贵重物品和酥油、药材等名贵产品入藏,对拉萨、日喀则等地大寺庙作了布施和捐赠,并分别请达赖、班禅念了经,达赖班禅邀他进斋。索在西藏停留5个月,返川后,受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的热情接待。  

1 958年,在社会主义献金运动和四土民主改革中,索主动捐献黄金600多两以及若干珠宝。1959年达赖集团叛国出逃,索多次发表文章声讨。在“文化大革命”中,索受到冲击。1966年11月被红卫兵由成都弄回马尔康县批斗。1967-11-7日,因患脑溢血医治无效,病逝于阿坝州人民医院。

林向荣

林向荣,男,藏族,中共党员,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研究员,现任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林向容

林向荣于1920年6月10日(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出生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卓克基一个藏汉民族团结的家庭。其父是灌县(今都江堰市)人,因经商来到嘉戎(今理县、马尔康等地)藏区成家立业,母亲是嘉戎藏族。他从小在灌县读书,长大后随父经商。1950年冬,雪山草地的阿坝州升起了五星红旗。由组织安排,他为一支工作组当向导、作翻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和平解放马尔康四土地区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他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的译员到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参观,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52年夏天,他参加了著名的黑水战役,在民族工作队老红军天宝同志的身边工作;这年10月,党组织送他到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语言系学习深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由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共同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工作,随专家们普查全国少数民族语言。他被分配到第七工作队川北组,同金鹏教授等回到故乡进行嘉戎语调查。1957年,他们根据调查资料写出了第一篇论文《嘉戎语梭磨话的语音和形态》(合作)(发表在《语言研究》上),为他以后从事嘉戎语研究奠定了基础。1957年底,调查组结束在阿坝州的调查,经调查组同意,林向荣被留家乡工作,由州安排在州民族语言研究室。“文革”期间,他受到极大的冲击,初被安排到威州师范学校函授部工作,后又让他搞保管,他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在保管工作之余仍继续从事嘉戎语研究。

1980年8月,林向荣的冤案得到平反,安排到阿坝师专中文系,专门从事嘉戎语的研究工作。这时,年过花甲的林向荣如鱼得水,决心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竭尽全力搞好嘉戎语研究。1981年,他根据过去的调查,结合阿坝州的实际,完成了《阿坝州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存在问题初探》,同年8月,他带着论文出席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第三次联合会,受到了特殊待遇,他宣读的论文及演讲长达三个多小时(大会规定发言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1982年5月,他又带着刚完成的4万余字的论文《嘉戎语构词法研究》,参加了成都召开的“全国壮侗、藏缅、苗瑶语言学术研讨会”,论文宣读后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并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推荐,经“第15界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组织委员会审核批准,作为该会议的重点论文之一。不久,他又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有14个国家的学者、专家180多人参加“第15界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使藏族学者林向荣走出了四川,走向了世界。继后,宁夏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知名学者都邀请他参加合作搞科研,并相继发表了长篇论文《阿坝州双语调查报告》、《嘉戎语四土话拼音方案》、《中介语的分析与研究》、《藏语与嘉戎语之语法比较》等20多篇,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先后多次获省民工委、省民委颁发的“民族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民族学科奖”。1987年初评定职称时,他由讲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作为四川省“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之长达60多万字的《嘉戎语研究》,于199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该专著在全国208篇著作中位居前10名,并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全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汶川县-文物考古

 

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的今汶川中学后山上。姜维城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2003年度遗址发掘的宋代遗存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传说蜀汉大将军曾在汶川一带驻防,现存有古城墙,有人为之命名为姜维城。

威州镇是汶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阿坝州的门户。这里古属冉毵部,绵池镇为郡、县旧址。姜维城在今威州镇。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古“汶”、“岷”通用),历代治所有所变迁。现为汶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汶川境内的藏羌历史上是善战的民族,羌碉尤其是居住和军事两用的独创性建筑。姜维城的存在也恰好说明这里曾是蜀汉和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姜维(202~264) 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经到汶川平定边乱。姜维本是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是羌族人,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蜀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攻魏,病亡五丈原军中,姜维等秘不发丧,摆脱司马懿追兵,从容撤回汉中。费袆死后,他掌蜀汉兵权,并升任大将军。景耀六年(263),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撤兵,魏将诸葛绪据守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桥头,断其归路,姜维从侧后进击,迫退魏军,乘势过桥,与蜀将廖化、张翼会师,据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魏军10万被阻。因魏将邓艾出奇兵直逼成都,刘禅出降,姜维奉命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参与魏将钟会叛魏,事败被杀于成都,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

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或许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策。

县城背依的岷江东岸山梁上如长龙盘旋而卧的姜维古城,沧桑不改伟岸。沿着正在施工修建的姜维城盘山公路,来至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生旷世沧桑之感。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有一段关于蜀军与羌人作战的描绘:“忽見羌兵分在两边,中央放出铁車,如潮涌一般,弓弩一齐骤发。蜀兵大敗,马岱、張苞两军先退……”后来蜀军是靠了天上的关公下凡相救,后来孔明的妙计才赢了羌人。假设这场战役就发生在姜维城外,这片土地就是当年的沙场。

古城墙全用泥土夯筑,尽管经过2000多年,垛口却依然清晰。登上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感人之渺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种旷世沧桑的感觉登时涌上心头。姜维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深度和厚度,让人痴迷,让人敬畏。

汶川县-汶川美景

 

汶川不仅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又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民间小吃,更有无数的人间仙境。

汶川县-地震专区

 

1. 腾讯专区 http://news.qq.com/zt/2008/dizhen/ 
2. 搜狐专区 http://news.sohu.com/s2008/dizhen/
3. 新浪专区 http://news.sina.com.cn/z/08earthquake/
4. cctv.com http://news.cctv.com/special/C21344/03/index.shtml
5. 汶川汶川大地震

汶川县-地震-相关作品

 

汶川地震卅日感怀

刘周 嬴嘉丽 於2008年6月12日

茫茫宇宙最深处,凤翥龙翔乐中土;

一从盘古开辟后,百姓熙熙膺天哺;

如何礼乐五千岁?煜煜煌煌升平驻;

如何世界有天府?蜀道嵯峨藏富庶;

汶川一震八荒震,忍把天府变地府;

处处丘墟掩尸臭,市井村落无人迹;

昔年人声鼎沸处,一时寂寂无声息;

可怜繁华锦绣地,郁勃腾昂尽消失;

原来合族欣欣醉天伦,忽然一门尽归阴;

昨夜春帷同鸳梦,今隔阴阳再难逢;

幽幽冥冥都是恨,蜀山蜀水不葱茏;

死者埋没随瓦砾,生者孓孓似飘蓬;

伤残奄奄余微命,日夕彷徨旧时梦;

身或无虞还忧惧,惶惶离家不安宁;

故园一望心裂碎,不知何日是归程;

君不忆去年今日家还在,明年今日家成蒿;

蒿叶带露迎风泣,蒿下玉人颜色凋;

忽然陌上哭一声,泯尽世间仇与恩;

草木萋萋连天碧,不知究是谁家坟;

葡伏但下千掬泪,绿水嘤鸣子规啼;

只为音容难挥去,还将心雨普奠之;

后来岁岁清明日,更是蜀人断肠时;

蜀人泪涌入长江,蜀人断肠恸八方;

直教闻者齐掩面,天地为之一感伤;

雨收云霁日依旧,浩淼秋水复旧流;

逝者如斯存追忆,蜀风川草也关愁;

何为乎浮屠七级抵一命,天地之大宝乃曰生;

千秋万代此一纪,纷纷救人是何人?

十万将士岿然在,应见人心似佛心;

天欲堕兮拄其间,中有大爱号忠诚;

嗟乎,一番灾后还思量,几人名姓标汗青;

闻得仙家歌舞薰,罹难苍生列其中;

歌舞叠叠思不尽,似盼人间报捷音;

后来但有捷音至,报与天地共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