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美,中国看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33:40

世界之美,中国看见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博览会,有200多个国家和组织参与了此次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盛会,现在距离此届世博闭幕仅有半月余,在这五个多月的展览中,世博带给每位观众或美好或遗憾的丰富感受,这其中心态和知识水准都占重要因素,拥有一份欣赏的眼光,发现美、享受美,接受缺陷、轻视困难,世博始终会在众多参与者心中留下一叶缤纷。

      此届世博展区占地5.28平方公里,横跨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其中有很多建筑和艺术作品带给人非常震撼的美感,值得我们仔细观摩和学习。在世博园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和科技产品,除中国之外,有41个国家自建了展览场馆,这些美伦美奂的作品带给我们美妙的视觉享受和多彩的想象空间。

      世博将近尾声,41个国外自建场馆也将按惯例随后拆除,这次展会将会载入史册。留下一批影像、留下一些回忆、留下一份美好、留下一段历史是我的愿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以下为中国上海2010世博全部41个国外自建场馆——以中文馆名拼音为序:

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馆:

      展馆设计灵感源于富有传奇色彩的沙漠中陡然起伏的沙丘,体现出阿联酋不断变换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与城市风貌。建筑表面的玫瑰金色不锈钢板材呈现出的富于变幻的色彩,角度、色泽不同,形成流动沙丘的光感。 整个阿联酋馆由三座高达20米、连绵交织、大小不同的“沙丘”组成,分别代表古代、现代和未来。为体现逼真的效果,阿联酋馆的外部呈现出沙丘特征:在向风的一面,呈“沙丘”弧形的不锈钢板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变换出沙漠特有的玫红色和热浪,呈现出天然沙丘的瑰丽;同时,它又将上海的风偏转,保护光滑且半透明的背风面,使其免受强风和烈日的伤害。这种特殊的结构使整座建筑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每当微风吹过,观众似乎能感觉到“沙丘”在移动。展馆由五部分组成,馆内影院播放名为《一眨眼的瞬间》的宽银幕短片,反映阿联酋建国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居住环境的惊人巨变。

 

 

 

 

 

2、阿曼苏丹馆

      展馆形似一艘乘风破浪的阿拉伯帆船,通过建筑物、道路、绿化系统和空间环境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树立起阿曼不断发展的国家形象。展馆外部的蓝色玻璃让人联想起古船漂亮的船头,展现了尼兹瓦古都和苏哈尔港口城市的风貌。馆内展示阿曼古城、沙漠之城、山川之城、海岸之城和首都马斯喀特以及2020年建成的蓝色城市等,述阿曼的特色建筑、艺术和文化。

 

 

 

3、爱尔兰馆

      展馆由五个长方体展示区组成,五个展示区由倾斜的过道连接,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不同层面。各展区分别展现不同时代爱尔兰城市生活特色,着重讲述爱尔兰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及人民都市生活的演变,体现爱尔兰在城市化进程中对空间的有效利用以及都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奥地利馆

      展馆远看如同一把平躺着的吉他,馆标的主体图形是汉字的“人”,标志所投射出的阴影是奥地利国名首字母“A”。这一设计将中国和奥地利两国的文化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外墙和内部装饰包含大量瓷元素,寓意自中世纪以来出口欧洲的“中国瓷”再度回到中国。穿越五个展区,仿佛亲历奥地利奇幻多变的自然风貌,从高耸的山脉跨越森林和草地,穿过河谷低地最终来到城市之中,在亦真亦幻的自然环境中体验“城乡互动”的生活。

 

 

5、澳大利亚馆

      展馆流畅的雕塑式外形如澳大利亚旷野上绵延起伏的弧形岩石。外墙釆用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幕墙的颜色随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展馆内设置“旅行”、“发现”和“畅享”三个活动区,讲述这片神奇大陆上奇异的物种、丰富的文化和宜居的城市。

 

 

6、巴基斯坦馆

      展馆等比例复制建于16世纪的拉合尔古堡,馆内展现充满活力和现代元素的巴基斯坦。世界遗产拉合尔古堡是巴基斯坦文化中拉合尔的地标性建筑,有“巴基斯坦故宫”之称。馆内参观者可以翻阅电子书了解巴基斯坦的文化和城市发展,观看水幕投影,通过影像走近巴基斯坦的古老文明和宗教,在球幕影院内身临其境地感受巴基斯坦的城市街景。

 

 

7、比利时——欧盟馆

      温和、冷静的建筑外观与新奇、迷人的内部装修构成对比。展馆主体采用“脑细胞”的结构,“脑细胞”神经元的灵感来自于比利时丰富的科学和艺术成就,以及作为欧洲政治中心之一的地位。展馆正面外墙将采用透明玻璃材料,另外三面外墙将采用封闭式金属板外墙。展馆共有两个入口,一个是比利时展区的入口,一个是欧盟展区的入口。

 

8、波兰馆     

      展馆外形抽象且不规则,表面布满镂空花纹,仿若民间剪纸,使参观者获得有趣的视觉体验:色彩变幻的光线穿过剪纸图案在馆内营造一种明暗错落的效果。展馆内部空间灵活,墙体可作为屏幕,播放反映波兰城市生活的影片。建筑本身融入了波兰人对生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演绎“波兰在微笑”的主题。

 

9、丹麦馆

      展馆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形成室内和室外部分,从上俯瞰形似一个螺旋体,超越了传统的展览形式,带来不断穿梭于室内与室外的感受。展馆就像一本打开的童话书,分“我们如何生活”、 “我们如何娱乐”、 “我们如何设想未来”三章,介绍丹麦人日常生、性格爱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丹麦的象征:著名雕塑“小美人鱼”第一次走出国门,放置于丹麦馆中央,让参观者感觉置身于安徒生的童王国。

 

10、德国馆

      展馆由自然景区和展馆主体组成,外墙包裹透明的银色发光建筑膜,主体由四个头重脚轻、变形剧烈、连成整体却轻盈稳固的不规则几何体构成,阐释了“和谐城市”的主题。馆内有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和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之园”。

 

11、俄罗斯馆

      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外形设计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象征着生命之花、太阳以及世界树(斯拉夫人枝叶繁茂的橡树)的根。塔楼由白、金、红三种颜色构成,白色和金色塑造了俄罗斯建筑的历史形象,而红色底色加上富有俄罗斯各民族元素的图案,则赋予了塔楼顶部镂空部分以生命力。

 

 

 

12、法国馆

      展馆被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线网“包裹”,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馆内美食带来的味觉,庭院带来的视觉,清水带来的触觉,香水带来的嗅觉以及老电影片段带来的听觉等感性元素,将带领参观者体验法国的感性与魅力。

 

13、芬兰馆

      “冰壶”形展馆宛若一座矗立于水中的岛屿,外墙使用鳞状装饰材料,看似由许多冰块堆砌而成。来自芬兰的自然风貌,如海岛礁石、鱼鳞、碧波倒影,还有木头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种种自然元素经过重新诠释,以新的面貌呈现。美好生活的六大要素——自由、创造力、创新、社区精神、健康与自然都完美地融合在建筑、空间和功能设计中。“冰壶”的外形灵感来源于芬兰大自然:在冰川时期,芬兰还被埋在冰层之下,由于冰川的融化和流动,芬兰地壳岩石上就形成一个洞穴,在这个浑然天成的洞穴深处留下了一块光滑的圆石,被后人称作“瓯穴”,也就是现在芬兰馆“冰壶”的设计灵感。“冰壶”的白色外墙采用了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这种来自芬兰的创新建材将通过上海世博会芬兰馆首次大规模应用和展示。

 

14、哈萨克斯坦馆

      展馆旨在从国际化的视角展现首都阿斯塔纳及其蓬勃的发展。展馆采用张拉膜的材料及玻璃幕墙,体现出哈萨克斯坦现代建筑的特点。馆内分为“知识的疆域”、“四维影院”、 “城市矩阵2030”、“互动娱乐”、“阿斯塔纳地区”、“软性讲坛”、“艺术长廊”、“再会哈萨克斯坦”八个区域,表现哈萨克斯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5、韩国馆 

      展馆外立面以立体化的韩文和五彩像素画装饰,以“沟通与融合”为元素,展现韩国风情。一层是按比例缩小的韩国首尔,通过影像展现“我的城市”;二层展示“我的生活”,用高科技手段演绎文化、科技、人性和自然;“我的梦想”展区展示未来技术,并预展2012年丽水世博会的美妙画卷。

 

 

16、荷兰馆

      展馆由长约400米、向空中延伸的“8”字形街道和20个错落有致地“悬挂”在街道两旁的微型展馆组成。 每幢房屋都是一个小展馆,“快乐街”代表着一个理想化的城市,展现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规划,充分展示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创新。

 

 

 

 

17、加拿大馆

      占地6000平米的加拿大国家馆为半包围的外型,在展馆中央圈起一片开放的公共区域,各种精彩的文艺表演在这里上演。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让加拿大人对“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视,因此在建筑上处处体现了可回收利用的技术。展馆外部的墙体上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雨水使用排水系统进行回收并重新利用;展馆内没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确保展示区域内的空气流通;同时展馆内还营造了一个无障碍和无烟的环境。

 

 

 

 

18、拉脱维亚馆

      拉脱维亚馆占地1000平方米,展馆的外墙由1 0万个15cm×15cm的彩色透明塑料片组成,每当微风拂过就会随之在空中摇曳,熠熠发光,引人瞩目。外墙设计寓意自然和其多样性——森林、海洋、陆地、天空、风等。展馆入口是一个向上的螺旋形阶梯,寓意人类生生不息的发展。

 

 

19、卢森堡馆 

      展馆的设计师受到“卢森堡”在中文中“森林和堡垒”含义的联想,设想一种几乎只用独块巨石的雕刻方法。展馆的建筑结构就像一座壁垒,把中世纪的塔楼包围其中,周围郁郁葱葱的开放式“森林”则由葡萄园组成。馆內展示卢森堡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参观者可以一边参观展馆,一边体会卢森堡人民的智慧和创新。

 

 

20、罗马尼亚馆

      展馆昵称“青苹果”,设计灵感来源于罗马尼亚最受欢迎的水果——“苹果”,表达了绿色城市、健康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由两部分组成:苹果的主体部分和切块部分。展示包括“千年回望”、“历史与自然推动的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活”三个部分。主体部分为五层,顶层舞台全天候上演民俗表演。切块部分展示罗马尼亚悠久的历史、主要的城市活动以及首都布加勒斯特的风貌。

 

 

21、马来西亚馆

      展馆由两个高高翘起的坡状屋顶组成,犹如一艘远航而来的“木船”。展馆一层,外廊和入口部分以伊斯兰教清真寺为原型,体现伊斯兰教作为马来西亚国教的重要地位。屋顶被柱廊架起,在表现手法上模拟传统长屋的模式。展馆外墙则借鉴了马来西亚传统印染的纹理,由蝴蝶、花卉、飞鸟和几何图案组成。

 

 

22、美国馆

      展馆是未来美国城市的缩影,包括了清洁能源、绿色空间和屋顶花园等元素,通过多维模式和高科技手段,引领参观者在四个独特的展示空间踏上一段虚拟的美国之旅,讲述坚持不懈、创新以及社区建设的故事。

 

 

23、摩洛哥王国馆

      摩洛哥是唯一以自建馆形式参展的非洲国家,其面积也在非洲国家馆中居首。展馆以方形为主基调的平面和空间设计,用一种对称性的和谐,来体现稳定、平衡、匀称。馆内分三层,呈现摩洛哥丰富的传统文明遗产和当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艺术,反映城市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城市居民的各种期待,体现摩洛哥对历史、文化、环境和城市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展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24、墨西哥馆

      墨西哥馆是一座由“风筝”组成的奇幻世界。在墨西哥官方语言西班牙语中,“风筝”一词来自纳瓦特尔语中的“papalotl”,原意为“蝴蝶”。在墨西哥,风筝代表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而风筝又起源于中国,它将作为中国和墨西哥两种古老文化中的共同因素,意喻未来的无限腾飞与发展,也作为两国友好进程的象征和见证。

 

 

 

25、尼泊尔馆

     展馆以大型佛塔形式为主体,周围环绕数个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尼泊尔民间房舍,展现尼泊尔工匠杰出的建筑和艺术才华。馆内展现寺庙之城——加德满都城一千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探索它的过去及未来,为城市寻找灵魂。

  

 

 

26、挪威馆

      展馆由15棵高低不一的挪威“松树”构成,外墙以中国的竹子为装饰,体现城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演绎“大自然的赋予”主题。馆内观众散步区展示北欧特有的自然景观,分成北极光、海岸、森林、峡湾、群山五个部分,展现挪威式的生活、城市风韵及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和构想。

 

27、日本馆

      展馆爱称“紫蚕岛”,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环境技术,是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馆内通过实景再现和影像技术,展现2020年的未来城市生活,介绍日中两国的文化渊源与自然共生的日本人生活,充满活力和时尚的日本当代城市,为解决水资源和地球环境问题而开发的先进技术以及守护自然的市民活动。

 

28、瑞典馆

      占地3000平方米的展馆由四个方形建筑连接组成,共三层,观众可以通过十字形透明玻璃通道,穿梭于各个建筑物间。从高处鸟瞰是一面瑞典国旗。这个十字形还有一个特殊内涵:如果说灰色方块代表城市,绿色方块代表自然,那么两个方块逐步靠近、重叠的地方,就会产生一个十字形,这也是设计瑞典馆的一个创意来源———体现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29、瑞士馆

      展馆由底层展厅营造的都市空间和馆顶的自然空间组成,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设计强调了对比,设计人员运用中国的阴阳原理,将缆车作为游戏的元素纳入到设计之中,带着乘客从负荷沉重的城市升入馆顶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世界,给人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悠游的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关系,强调人类、自然与科技的完美平衡。

 

 

30、沙特阿拉伯馆 

      展馆形似一艘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馆内介绍沙特阿拉伯地理、人口、历史、政治等内容,重点展示四种类型的城市:能源之城、绿之城、文化古城、新经济之城,揭示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阿拉伯城市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31、泰国馆

      展馆设计突出泰国视角和泰式风格,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融入泰国传统建筑、艺术以及泰式生活方式中的经典元素。展览和表演的核心内容可归纳为“和谐”与“融合”,寓意生活在暹罗大地上各种族、各宗教的泰国人和谐地凝聚为一体,表现泰国人文生活与大自然和环境相融合,同时与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接轨。

 

32、委内瑞拉馆

      展馆外观如“莫比斯环”,其三维立体结构被称为“克莱因瓶”,意为一个没有边界的、连续的闭合曲面,外部与内部相融会,比喻城市如同一条不间断的道路。馆内的露天庭院,上升台阶,传统的土著居民生活空间,开阔的玻利瓦尔广场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元素相互融合,展示委内瑞拉的文化、艺术和生活。

 

 

33、西班牙馆

      为上海世博会面积最大的自建馆之一,参展规模之大也创下西班牙参加世博会的新纪录。

展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建筑,外墙由藤条装饰,8524个藤条板不同质地,颜色各异,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通过钢结构支架来支撑,呈现波浪起伏的流线型。阳光可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展馆内设“起源”、 “城市”、“孩子”三大展示空间。参观者宛若置身西班牙城市的街道上,感叹西班牙光辉灿烂的历史、人民的智慧和创新,品味众多知名的城市规划家、社会学家、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共同打造的盛宴。

 

 

 

34、新加坡馆

      展馆仿佛一个即将开启的音乐盒,内部形状各异的展厅通过缓坡和楼梯巧妙地连接起来。通过音乐喷泉、视听互动以及屋顶花园等,表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以及新加坡的创新性和多元文化。

 

 

35、新西兰馆

      展馆外形如飘逸的云朵,似飞翔的翅膀,寓意新西兰是“白云覆盖下的土地”。展馆建筑包含了新西兰文化、风景、人文等元素,主题是“自然之城:生活在天地之间”,其灵感源自毛利人的创世纪神话。神话中,森林、人类以及所有生物之神Tane分开了天父Rangi和地母Papa,创造了人们现在生活的光明世界。 新西兰馆通过建筑构造和展览布局,将毛利人的这一创世纪神话幻化为一出从迎宾广场、楔形展馆到屋顶花园的华丽三部曲。

 

 

36、以色列馆

      以色列国家馆因其独特设计被称作“海贝壳”,这一名称也恰好呼应了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及上海沿海城市的特点。以色列馆在建筑上充满着创新与未来元素,由两座如同环抱在一起的双手组成的流线型建筑体象征着以色列的科技与创新。

 

 

37、意大利馆

      展馆设计灵感来自上海的传统游戏“游戏棒”,由20个不规则、可自由组装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意大利20个大区。整座展馆犹如一座微型意大利城市,充满弄堂、庭院、小径、广场等意大利传统城市元素。

 

38、印度馆

      展馆大门、广场及中央穹顶的设计灵感分别来自印度的“Siddi Syed”寺、兰普尔宫殿和桑奇佛塔。馆內设置由古至今的城市时空之旅,精彩演绎“城市与和谐”的主题。参观者可通过影像“时空隧道”游览四五千年前的古印度、中世纪印度和现代印度,感受印度丰富的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宗教信仰、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融合。

 

 

39、印度尼西亚馆

      展馆顶部数十根竹子穿墙而出,这是印度尼西亚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标志。馆内分四层,设有舞台、礼堂、多媒体剧院等。整个展馆由一条600米长的通道贯穿,不仅展示印度尼西亚秀美的自然风光、人们朴实的生活状态,还通过各种视觉效果展现印度尼西亚的海洋生物、文化和创意。

 

40、英国馆

      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白天,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间;夜间,触须内置的光源可照亮整个建筑,使其光彩夺目。展区中的“绿色城市”、 “开放城市”、 “种子圣殿”、 “活力城市”和“开放公园”等几段参观旅程引导人们关注自然所扮演的角色,并思索如何利用自然来迎接城市面临的挑战。

 

 

41、智利馆

     展馆呈不规则波浪起伏状,形如“水晶杯”。建筑主体由钢结构和玻璃墙构成,类似木桩的棕色长方体穿越整个“水晶杯”,长方体的侧端构成智利馆的出入口。馆内有五个主题展厅,重点展示智利人对城市的理解,包括如何建造一个更好的城市、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等。

 

中国结,难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