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才是世界文明真正的源头(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8:02
   中国才是世界文明真正的源头  巴 魂    大约五千年前,野蛮时代的欧洲(西方)人开始入侵文明富饶的亚洲(Asia,东方,亦即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现代的西亚人和南亚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渐渐的遗忘了过去,误以为现代西亚人和南亚人是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的创造者。其实,他们都是入侵者,而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的真正创造者,全部都是黄种人,因为东方是黄种人原始的分布区域。欲知详情,请看下文……

  文明的起源
  
  “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烈日蒸晒、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的一片荒原。有一时期,人们曾认为文明的摇篮是尼罗河流域,但现在一致同意,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也就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全球通史》这样写道,开始了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性质的探究。但是,我们不禁想问:“希纳”这个被认为是最早的文明中心的国度,与“鸡纳”在语音上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会不会是不同的语言对同一名词不同的译读,就像“鸡纳”这个梵文被英文读成了China(中国),又被“鸡纳”人自己读为“支那”一样?
  不管怎样,太多的线索,把“希纳国”与“鸡纳国”关联在了一起。比如,曾经在考古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有一个风靡一时的说法:中华文明西来说。“西来说”认为,中华文明是来源于巴比伦的,中国人的祖先可能是古巴比伦人,因为有许多的考古学证据证明,早期的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虽然后来的研究证明,“西来说”是不成立的,因为文明传播的方向是恰恰相反的,但“西来说”坚实的考研学基础——早期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却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如今,中华文明由东向西的传播方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究竟是中华文明由东向西传播到了巴比伦,还是巴比伦文明由西向东传播到了中国呢?
  
  一、神秘的伊甸园
  
  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圣经•创世记》
  
  《圣经•创世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上帝在位于东方的、有着四条河流经过的伊甸建立了一片乐土,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最初就居住在那里。有一天,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古代中国文化中,蛇是女巫的代名词),偷吃了禁果,触犯了智慧树(能通天地的青铜神树?)的禁忌,因而被上帝从伊甸园里赶将出来,辗转流离,向西迁移,来到了巴比伦……
  这个看似海说神聊的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所讲述的正是古代苏美尔人从伊甸园西迁到巴比伦的史实,因为《圣经》来源于犹太教,而犹太教则取材于苏美尔的神话传说——犹太人是早期入侵巴比伦并很大程度上被苏美尔同化了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吸收了大量的苏美尔文化。比如,诺亚方舟的故事,就完完全全出自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
  即便是西方的权威学者、洋大爷斯塔夫理阿诺斯同志带有明显的种族偏见,在《全球通史》中,他也这样写道:“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可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为什么苏美尔人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而他们的语言却又与汉语相似呢?他们的原籍又在东方的哪个区域呢?也就是说,这个位于东方的、有着四条河流(四川)的、名字叫做伊甸园的地方,它究竟在哪里!
  
  二、北纬三十度
  
  在北纬三十度这条神奇的纬线上,分布着四大文明古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分别是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它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人们却往往把前三者(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后者(中国)看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世界。“中国与中东之间相隔一片辽阔的、荒漠的地区,并有大山作屏障,因此,从古代最早时候起直至今天,中国文明一直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彼此相异”,《全球通史》的作者这样写道,因为他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这四大文明古国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他能摈弃西方学者的那些种族偏见,他一定不难发现,这四大文明古国不管在文化上还是在地缘上,都是属于同一范畴的:它们都地处东方,都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的地区,都使用象形文字(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尽管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来源于东方的),都有着发达的青铜文化和神秘的金属面具,甚至连历法都是相同的:一年分为12个月并采用闰月来调整时间的误差。
  如果继续追溯下去,他还会发现一个更为惊人的秘密: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土著居民,居然全部都是黄种人!埃及现存的雕塑和壁画详细的描绘了古埃及人的生理特征:他们既非白人也非黑人,而是黑眼睛黑头发的黄种人。这就是为什么古埃及所有的金字塔和陵墓都坐落在尼罗河西岸的原因所在:他们在默默的遥望着故乡——东方;古巴比伦人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而是来自东方、语言又与汉语相似的非白种人的一支,他们不是黄种人,难道还会是黑种人?古印度人就更见不提了:公元前十五世纪,印欧人雅利安部落入侵印度后,在吠陀文献中提到土著居民时,“说他们身材矮小、肤色暗黑,没有鼻子(《全球通史》)”。古印度人又怎会没有鼻子呢?雅利安人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相对于印欧人来说,黄种人鼻梁不高,没有鼻子只是一种形容而已。
  以上的事实足以说明,古代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全部都是黄种人。中国人自不必说,当然也是黄种人,所以古代四大文明的创造者,全部都是黄种人。为什么古代四大文明的创造者会无一例外的,全部都是黄种人?因为北纬三十度,原本就是黄种人的乐园!
  
  三、人种的形成
  
  现代科学通过对比古今人类的基因,得出了一个有争议性的结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的。我们姑且不论人类起源于何处,反正有一点是人类学者所共同认定的:不管任何人种,都是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那么,为什么同一祖先,会进化出黑、黄、白三大不同的人种来了呢?让我们从简单的道理入手,来分析研究人种的形成,进而划分出不同人种的原始分布区域,找到他们原始的栖息地,以还原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
  大凡智力正常的人,都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太阳晒多了,皮肤就会变黑,反之,就会变白,因为在日照过强的自然环境下,我们的机体为了保护自身,会在皮下沉积大量的色素,以免被紫外线灼伤,皮肤因而变黑;而在日照不太强烈的自然环境下,我们的机体又会消除过多的色素,以免妨碍维D的合成、影响钙质的吸收,皮肤因而又变得白了起来。
  所以,在日照不太强烈的自然环境下,原始的我们,生存条件简陋,赤身裸体的暴露在阳光之下,如果皮肤过黑,就会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反之,在日照强烈的自然环境下,如果皮肤过白,同样也会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这就是人种形成的原因之根本所在:在低纬度地区,日照强烈,为了适应环境,人类进化成黑种人;在高纬度地区,日照大大减弱,人类进化成白种人;而在中纬度地区,日照的强度介于两者之间,因而人类在此进化成肤色介于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人种——黄种人。
  白种人鼻梁高、眼窝深、金发碧眼,是他们原始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更进一步的证据:鼻梁高,是因为鼻子大;鼻子大,是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在冰天雪地的自然条件下,鼻子可以预热寒冷的空气,保护肺部,使之免遭寒冷空气直接的侵袭。鼻子越大,毛细血管就越多,供血量就越大,预热冷空气的效率就越高,在严寒中生存的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鼻子大,才能适应高纬度地区寒冷的气候。鼻子高了,眼窝自然就深了。至于金发碧眼,则与皮肤白晰的原因相同:随着日照的减弱,色素慢慢退去,在皮肤变白的同时,头发的颜色开始变黄,眼睛的颜色开始变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原始的生存条件下、在文明的诞生之初、在文明之光尚未普照世界之前,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各色人种分布在各自不同的原始栖息地。黑色人种的原始栖息地是日照强烈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黄色人种的原始栖息地是欧亚非大陆北纬三十度附近的中纬度地区;而白色人种的原始栖息地则是北欧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
  
  四、现代西亚和南亚人的形成
  
  公元前二千纪,欧亚大陆正处于一个骚动时期,即游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国被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瓦解的时期。骚动是猛烈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一片混 乱之中。因此,公元前二千纪是古代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 之的过渡时期……
                         ——《全球通史》
  
  大约在五千年以前,来自西方、北方的无数支野蛮时代的白种游牧部落开始南下,入侵位于北纬三十度的古代文明中心。入侵的原因很简单:茹毛饮血尚未开化的他们,面对丰衣足食的人间天堂,又怎能不垂涎欲滴呢?入侵的过程颇为漫长,持续了上千年。
  “只要勇于冲杀,便可达到征服的目的;因而,习惯于游牧生活,习惯于在沙漠地区形成的野蛮风俗的民族,能够很容易地征服较文明的民族,即使后者的人数比前者更为众多——伊本•赫勒敦”,《全球通史》的作者如是写道,对入侵成功的原因作出了倾向于种族主义的解释。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不是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而是利用体力去抗衡,如果不是斗智而是斗力,文明又怎么可能是野蛮的对手?善良的百姓又几时躲过了歹徒的袭击?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以,古代的文明中心就像大户人家一样,在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保护的情况下,就永远是土匪打劫的对象,躲得过一时,躲不过一世,被洗劫一空只是迟早的事。伊本•赫勒敦把征服的成功归功于“勇于冲杀”,美化了入侵者的“勇敢”,淡化了他们的野蛮。
  早期的入侵只是边境地区小规模的游击战,抢了就跑。当然,血腥是随时都在发生的。随着入侵成果的不断积累,入侵者从虏获的匠人手中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冶金术。于是,拥有了金属武器的他们,不再是一群群手拿石头棍棒的流寇,可以与文明中心正面抗衡了。在一次次的、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入侵浪潮中,除中国之外,各文明中心相继陷落了。
  初来乍到的入侵者,在军事上完成了征服,在文化上却开始了被征服的过程,因为文化上的巨大优势,使入侵者不得不心悦诚服地学习和使用先进的文化,包括语言和文字。“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圣经•创世记》对这一时期是这样描述的。随后,《圣经•创世记》又这样说道:“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这句话,意味着“他们”本来不是“一样的人民”,意味着入侵者在文化上被同化。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接下来,《圣经•创世记》从神学的角度解释了之后发生在巴比伦的历史事件。
  为什么耶和华神要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因为接踵而来的入侵者操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一片混乱。螗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入侵者占据了大户人家,开始享用文明成果这一丰盛美餐的时候,又被新的入侵者觊觎了:一股股野蛮时代的白种游牧部落相继侵入,战火纷飞;同时,各部落也不同程度的享用着文明的成果,建立起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相继在巴比伦出现。巴别这一名称,准确的反应了那段历史的时代特征。
  就这样,在持续至今的战火中,族群关系相当复杂的西亚各族形成了。埃及和印度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只是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相对的稳定一些,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纠葛不清的族群关系。
  在埃及,虽然阿拉伯人的最终胜利让种族结构发生了一次面目全非的刷新,但历史的痕迹是永远也无法抹除的。在印度,以雅利安人为主体的结构也历经过多次外族的侵略,但基本结构保存了下来,在原始土著文化的基础上,逐渐的形成了现代的印度人。
  因此,如果简单地以现代埃及人、巴比伦人和印度人的种群关系去判断这一区域古代文明的性质,就大错特错了:好比个不懂电脑的人,看到当前的页面就以为看到了所有的一切,而不知windows有着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窗口,因为生活在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现代人,早就不是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的创造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