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官越大信用越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1:34:44

为什么“官越大信用越高”

 

  据《新闻晨报》报道:日前,中国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个人信用循环贷款业务,其山东、河北等部分分行规定:级别相当于副处级(含)以上的人员,最高可循环信用贷款30万元;科级则可贷20万元;级别与一般公务员相当的人,则能贷10万元。

  官越大信用越高,这条新闻被某专家解读成官本位思想在银行信贷经营上的反映。不可否认,某些银行将个人信用与职务挂钩,是存在歧视、以权谋私、内部人控制以至于信贷腐败的嫌疑。然而,我更愿意认为,这是许多商业银行在个人信用信息资料缺失下的无奈之举。

  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逐利肯定是第一位的。银行将职务大小与授信额度挂钩,也是出于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考虑。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个人信用与职务大小虽然没有很直接、很必然的联系,但无论怎么否认,它们之间还是有相关度的,这在金融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比如,在美国财务管理学家大卫·杜兰德提出的资信评分模型中,个人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以及就业稳定性甚至包括性别,都是银行授信额的参考指标。

  尽管再高级别的职务也会失信,但是,我们也得承认,职务越高,收入相对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在我国,职业分类或职称、职务,也是衡量自然人资信状况的重要指标。以中国交通银行为例,在他们实行的个人信贷系统中,影响个人信用分数的因素共有五大类,保障支持、经济支持、稳定情况、个人背景、与银行关系。在个人背景一栏中,行政职务、职称就是一个影响因子,系统规定,局级或局级以上为5分,处级为3分,科级为2分,其他为1分。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把职务、职称绝对化了。事实上,这种将职称、职务在个人资信中所占的比重无限拔高也是有原因的。我们知道,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所有因子中,所占权重最高的是保障支持和经济支持。保障支持包括可供质押、担保、处分的不动产及动产,而经济支持则主要包括家庭收入、红利收入等。问题的关键是,今天的中国,个人收入较模糊,灰色收入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个人有几处房产、月收入多少,银行很难了解得到。面对这种信息不对称,这些从西方引进的个人信息系统很难发挥作用。

  于是,有些地方为了省事,干脆以职务大小取代个人信息。在他们看来,官越大、职称越高,相应,可供质押、担保和处理的财产就越多,而个人经济能力则越强,也越不容易隐形。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厅局级要比处级有钱,而处级则较科级干部富裕。官越大信用越高的背后,其实是官越大越有钱官越大灰色收入越多,我想,这才是最发人深省的。很明显,商业银行很理性地看到了这一点。然而,许多人联想到的却只是什么以出身论信用身份歧视等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