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试题·文化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47:59

 文化经典阅读

一、福建省高考试题·文化经典

(一)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译: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译: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答案】(1) ①(3分)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4分)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二)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3分)

译: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

译: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

答:                  

【答案】(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答案】(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三)(四)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 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慎重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两则材料的意思分别为:①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材料中的“知”是通假现象,通“智”,“焉得知”的意思是“怎么能说是聪明呢”,所以C项中“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的表述错误。

【答案】C

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无友不如己者”谈的是择友的问题,“择处”说的是选择居所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二者有相同之处。

【答案】“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也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禹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要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1)A、B、C三项在两端选文中都有依据,而D项“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是无中生有的。

(2)解答本题要理解“乐取于人以为善”的含义,善于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我,去做善行,为社会和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在表述是要表达简明扼要,文从句顺。

【误区警示】对于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考生失误往往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差距,语言表述也不容忽视。

【答案】(1)D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 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二、(2010·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儒家精神所崇尚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C项中“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答案】C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答前首先要弄明白题干中语料的意思,然后结合上面选段内容剖析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

【答案】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三、(2010·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注】 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官员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因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这则材料的意思是: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命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答案】C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首先要清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和“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意思,然后从投桃报李的角度剖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