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颈椎病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18:12

热敏灸治疗颈椎病技术

江西省中医院  陈日新

热敏灸简介

一、腧穴热敏现象

(一)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二)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

 

(三)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


(四)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

(五)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六)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以上灸疗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腧穴热敏现象,这些已热敏的腧穴称为热敏腧穴。

二、腧穴热敏的探查

腧穴热敏化探查是激发感传、开通经络、防病治病的第一步。临床研究表明,探查腧穴热敏化必须在深刻认识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艾灸材料,采用正确的艾灸方式。

(一)灸材选择

腧穴热敏的特性研究及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证实,这类新型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故选择纯艾条作为腧穴热敏探查的灸材。

(二)探查准备

1、环境

保持诊室安静,可适当运用轻柔的音乐。诊室的温度保持在20℃~30℃

2、灸态

(1)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态,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探查部位,放松肌肉,均匀呼吸,思想集中,体会艾灸时的感觉。

(2) 医生集中注意力于施灸部位,不断询问患者在艾灸探查过程中的感觉,随时调整艾灸的手法与位置。

(三)探查部位

腧穴热敏是疾病在体表的特殊反应,它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机体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理变化。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疾病的腧穴热敏的出现部位是不同的,颈椎病的腧穴热敏高发部位见下述。

(四)腧穴热敏的判别

腧穴热敏化是根据施灸部位对艾条悬灸的灸感反应来判别的。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腧穴热敏化在探查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灸感反应,只要出现以下一种以上(含一种)灸感反应就表明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

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三、热敏灸剂量

掌握最佳施灸剂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腧穴热敏的施灸剂量不同于传统艾灸疗法,是以上述热敏现象消失所需要的时间为每穴施灸的时间。

四、热敏灸的适应症

凡是出现腧穴热敏的病症,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

 

 

 

热敏灸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气血不能濡养筋骨,或颈项部创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一、临床表现

1.颈型:颈部症状如枕项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局部压痛; X线提示生理曲度变化及不稳;除外颈部其他疾患;

2.神经根型:其主要症状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麻木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

3.椎动脉型:常见症状为当头颈活动到某一位置时,突然发生眩晕及下肢麻木无力而摔到,意识往往清楚;椎动脉造影对诊断有帮助;

4.交感神经型:主要表现为主观症状,如枕部疼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

5.脊髓型:其临床表现可见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僵硬等;

6.其他型颈椎病:其它型如食道型颈椎病,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等;此经食道钡剂造影可证实。

二、治疗方法

热敏灸的适应症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三型。

(一)热敏穴位探查

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神庭、风府、风池、大椎、颈夹脊、肺俞、肩井、至阳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二)治疗操作

首先对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区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然后按以下分型治疗。

1.颈型

(1)颈夹脊穴压痛点(图3.87)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图3.87

(2)肩井穴压痛点(图3.88)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图3.88

(3)风池、大椎穴(图3.89)三角温和灸,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图3.89

2.神经根型

(1)颈夹脊穴压痛点(3.90)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图3.90

(2)肩井穴压痛点(图3.91)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图3.91

(3)大椎、肺俞穴(图3.92)三角温和灸,自觉热感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传导至腕部,如感传不能至腕部,可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腕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图3.92

3.椎动脉型

神庭、大椎穴(图3.93)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传热。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图3.93

(三)灸疗疗程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三、注意事项

热敏灸虽然采用安全的艾条悬灸方法,但仍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更安全有效。

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交待热敏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施灸剂量应根据热敏灸感是否消失为度,不应拘泥时间长短。

4.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

5. 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 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宜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7. 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