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之全息穴区和同名器官之间的联系,生物全息现象及其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27:27

概述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

    本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流传甚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有学者认为刮痧是推拿手法变化而来。《保赤推拿法》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时期,有较多的刮痧疗法记载,并称为“夏法”。及至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郭志邃《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有如“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由于本疗法无需药物,见效也快,故现仍在民间广泛应用,我国南方地区更为流行。

 

【基本内容】
     一、工具选择

    1.苎麻:这是较早使用的工具,选取已经成熟的苎麻,去皮和枝叶晒干,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一团,在冷水里蘸湿即可使用。

    2.头发:取长头发,揉成一团,蘸香油,作工具使用。

    3.小蚌壳:取边缘光滑的蚌壳,多为渔民习用。

    4.铜钱:取边缘较厚而又没有缺损的铜钱。

    5.牛角药匙:即通常用于挑取药粉的牛角及其他材料制成的药匙。

    6. 瓷碗、瓷酒盅、瓷汤匙、嫩竹片、玻璃棍等,选取边缘光滑而没有破损的即可。为现代所习用的工具。

    7. 准备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许植物油或清水。

 

    二、刮治部位

    1.背部:病人取侧卧或俯卧位,或伏坐于椅背上。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后从第一胸椎旁开沿肋问向外侧斜刮。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头部:取眉心、太阳穴。

    3.颈部:项部两侧,双肩板筋部(胸锁乳突肌),或喉头两侧。

    4.胸部:取第二、三、四肋间,从胸骨向外侧刮。乳房禁刮。

    5.四肢:臂弯(在肘的屈侧面)、膝弯(腘窝)等处。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操作方法】
    1.先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用干净毛巾蘸肥皂,将刮治部位洗擦干净。

    2.刮治手法:施术者用右手拿取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确定的体表部位,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刮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

    3.一般要求先刮颈项部,再刮脊椎两侧部,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

    4.刮痧一船约20分钟左右,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适应证】
     本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一、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二、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

    三、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刮治。

    四、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五、湿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颈、肘窝部擦刮。

    六、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七、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八、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约50次。

    九、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十一、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十二、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十三、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十四、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十五、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十六、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刮治,每日2次。

 

【禁忌症】
    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应即送医院治疗,禁用本疗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均不能用本疗法,如初愈也不宜采用。

    3、饱食后或饥饿时,以及对刮痧有恐惧者忌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如天气转凉或天冷时应用本疗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

    2.不能干刮,工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3.初刮时试3~5下即见皮肤青紫而患者并不觉痛者,为本疗法适应证。如见皮肤发红患者呼痛,则非本方法适应证,应送医院诊治。

    4.要掌握手法轻重,由上而下顺刮,并时时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5.刮痧疗法的体位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有仰卧、俯卧、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适为度。

    6.刮痧的条数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处刮2~4条,每条长约2~3寸即可。

    7.刮完后应擦干油或水渍,并在青紫处抹少量驱风油,让患者休息片刻。如患者自觉胸中郁闷,心里发热等,再在患者胸前两侧第三、四肋间隙处各刮一道即可平静。

    8.刮痧后患者不宜发怒、烦躁或忧思焦虑,应保持情绪平静。同时,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

    9.如刮痧后,病情反而更加不适者,应即送医院诊治。

 

【按语】
    本疗法长期为人们所喜用,方便易行,副作用小,疗效亦较明显,具有独到的优势。尤其在不能及时服药或不能进行其他治疗方法时,更能发挥它的治疗效用。故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扩大应用范围。

 

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区

 

     刮痧法常用头、背腰、胸腹、四肢的全息穴区。关于背部全息穴区的排布大体是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分别对应人体头面部器官、胸腔及上腹部的脏器、下腹部、盆腔脏器,也就是说与脏器水平线相当的脊柱及两侧膀胱经的区段范围即为该脏器的全息穴区(见彩图)。治疗时先用按揉法在所选穴区内找出最敏感的压痛点,对其进行按揉后,再以该压痛点为中心,刮拭全息穴区范围内的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

  关于背腰、胸腹、四肢全息穴区的定位,还可以参照本节前面所谈到的内脏器官体表投影式、全息穴区顺序排布式和部位对应式,并结合经络循行线的皮部区,进行选区定位。比如胃在上腹部,对胃病患者若采用全息穴区刮痧治疗时,就可以刮拭背心处、上腹部、小臂中部的手阳明大肠经皮部、小腿中部的足阳明胃经皮部和足太阴脾经皮部。关于手、足、耳部的全息穴区,可参照本书彩图、保健刮痧及手诊章节的图示。

  刮痧常用的头部全息穴区,一是焦顺发总结的头部穴区,二是贾怀玉《头皮针治疗学》中所提出的治疗带。焦氏总结的头部穴区,主要依照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来确定,适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刮拭头部全息穴区对改善脑供氧、消除脑疲劳、预防和治疗中风有较好效果,也可用于治疗内脏疾病。这里先将焦氏头针分区加以介绍。为了便于确定刺激区位置,我们先在头部设两条标志线,一条是从两眉中间起,过头顶到枕外粗隆(即脑后突起的骨骼处)的下缘止,叫前后正中线。一条是从眉毛中点上缘起,经头的侧面直至枕外粗隆的顶点止,叫眉枕线。

 

刮拭的常用刺激区域及其主治为:

  (1)运动区

  【定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即是此区。

  【主治】上5分之1,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5分之2,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5分之2,治疗对侧面神经麻痹、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2)感觉区

  【定位】运动区平行后移1.5厘米。

  【主治】上5分之1,治疗对侧腰腿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后头痛及耳鸣;中5分之2,治疗对侧上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下5分之2,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定位】运动区个行前移1.5厘米。

  【主治】对侧肢体不自主地运动和震颤、舞蹈病。

  (4)血管舒缩区   【定位】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行前移1.5厘米。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皮层性浮肿。

  (5)晕听区

  【定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

  【主治】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

  (6)言语二区

  【定位】以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为起点,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即为该区。

  【主治】命名性失语。

  (7)言语三区

  【定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8)运用区

  【定位】从顶骨结节向下引一垂直线,同时引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3条线的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9)足运感区

  【定位】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过敏性结肠炎、脱肛、急性膀胱炎等。

  (10)视区

  【定位】从枕骨粗隆顶端旁开1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

  (11)平衡区

  【定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12)胃区

  【定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

  (13)肝胆区

  【定位】从胃区下缘开始,往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各种肝胆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

  (14)胸腔区

  【定位】在胃区与前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气短、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呃逆。

  (15)生殖区

  【定位】从额用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糖尿病所引起的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

  (16)肠区

  【定位】从生殖区下缘开始,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下腹部疼痛。

 

  贾怀玉等提出的头部治疗带,划分方法简单明了,广泛适用于各科病症的治疗,为刮痧法常用的头部全息穴区,现介绍如下。

  (1)额中带

  【定位】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中风、精神失常、失眠、头面部及口、鼻、舌、咽喉疾病。

  (2)额旁1带

  【定位】额中带外侧、目内眦直上入发际,自眉冲穴向下1 寸,左右各旁开0. 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心肺胸膈等上焦疾病,如胸痛、胸闷、心悸、失眠、心绞痛、咳喘、肺炎、呃逆等。

  (3)额旁2带

  【定位】额旁1带外侧,瞳孔直上入发际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症。加急性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4)额旁3带

  【定位】在额旁2带外侧,目外眦直上入发际,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约0. 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主治】肾、膀胱、泌尿生殖系统等下焦病症,如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白带、子宫脱垂、肾炎、前列腺炎、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尿失禁、夜尿症等。

 

  (5)额顶带

  【定位】从神庭穴至百会穴的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上中下三焦病症。将此带分为3等份,前3分之1治疗胸部  及上焦病症,如感冒、咳喘、心悸、胸痛、胸闷等;中3分之1治疗下腹部及中焦病症,如肝炎、胃炎、胃溃疡、胃肠炎、胰腺、胆囊疾病等;后  3分之1治疗下腹部、下焦、及腰腿足病症,如肾炎、水肿、皮层性尿频、  排尿困难、尿失禁、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遗精、子宫脱垂、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瘫痪、麻木、颈腰腿足疼痛等。

 

  (6)顶额前斜带

  【定位】自前顶穴至恳厘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俗,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

  【主治】全身运动障碍的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3分之1治疗  对侧下肢的瘫痪、震颤、疼痛、浮肿等病症;中3分之1治疗对侧上肢的  瘫痪、震颤、疼痛、浮肿等病症;下3分之1治疗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神经  瘫痪、失语、流涎、发音障碍、脑动脉硬化、偏头痛及口腔疾病。

 

  (7)顶颤后斜带

  【定位】从百会穴至角孙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全身感觉障碍的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3分之1治疗  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髓关节、臀部等病症;中3分之1治疗对  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3分之1治疗面部麻木、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三叉神经痛、牙痛、颞颌关节炎及失语等。

 

  (8)顶后斜带

  【定位】在顶后部,即由络却穴至百会穴连线两侧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贯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主治】颈肩部病症。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冈上肌腱炎。

 

 (9)顶枕带

  【定位】在顶枕部,即从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头颈、腰背、腰能及眼部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 3分之1主治头颈部病症,如后头痛、头晕、颈椎病、落枕等;中3分之1主治腰背部病症,如急慢性腰背痛;下3分之1主治腰骶痛、皮层性视力障碍、近视、白内障,以及各种眼病,还可治疗足癣等。

 

  (10)枕下旁带

  【定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下方,即玉枕穴至天柱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眺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后头痛,以及偏瘫肢体的精细运动障碍等。

西医认为,人体各器官部处在通过神经——体液联系的统一的内环境中,当某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其病理信息必然要通过神经——体液的播散,影响到整个内环境的变化,于是和病变内脏处于同一内环境中的各个周围全息胚上的同名穴区,也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了敏感、疼痛、结节、色泽改变、刮拭时容易出痧等异常改变。因为这些穴区的细胞团,和病变内脏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故荣则俱荣、枯则俱枯、如影随形。因此也就可以通过对外周较大全息胚(如耳、手、足、面、鼻、目、舌等)的诊察,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对周围全息胚上的穴区进行刺激,比如针、灸、刮拭,使某穴区受到损伤,这一损伤信息通过神经传人中枢,中枢接受到损伤信息后,便发出修复损伤的指令。身体接受到这一指令,体液内环境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修复损伤部位的需要,最终使针、灸、刮拭的损伤部位得到了修复。由于我们针、灸、刮拭某些穴区是有目的的,所以机体在修复这些穴区的同时,也就修复了和这些穴区的细胞团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问名内脏器官,从而使该内脏的病也得到了治疗。比如我们刮拭心前区和肩胛区出痧后,机体在修复这两个出痧区的同时,也修复了心脏的健康损害,从而改变了心肌的供氧,缓解了心绞痛。这可以说是刮痧疗法治病机理的又一个学说。全息穴区和内脏之间通过神经—体液的联系,是它们之间联系途径之一。

 

  全息穴区和内脏器官的联系途径之二,则是中医所说的经络。关于经络的有关知识,在上一节已有详述。我们在这里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经络在联系全息穴区和内脏方面的作用。

  全息生物学认为,就经络现状来说,某一经络以该经线以外的部分为对照,是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人体主要的经脉,是分别和五脏六腑相连属的12经脉。各经脉和其所属内脏的细胞群相连续,也必然和其所属内脏的细胞群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不同内脏,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则有所差异,故不同经脉,包括从该经脉所分出的经别、别络、孙络、浮络上的细胞群,其生物学性质也应有所差异。

  既然每一个内脏都有一条经脉(12经脉左右对称,实际上是一对经脉)和其相连续,那么各个周围全息胚上的全息胚器官(即各全息胚上的穴区)也应象整体上的内脏器官一-样,都有涤(或说是一对)极细小的经脉和其相连续。这就是说,每个全息胚也都有12经发育的基础。这些细小的经脉,也可以称作是全息胚经脉(对整体12经来说,可以称作细小络脉),和其所属的全息胚器官(即穴区),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

  又由于全息胚器官和同名内脏器官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那么当和某全息胚器官(穴区)相连属的细小全息胚经脉进入人体的整体经络网后,必然会和其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主干经脉自然形成连续,从而就在整体经络网中形成了一棵“经络树”。

  一棵经络树,以某内脏器官为根基,以络属该内脏的经脉为主干,以通向其所联系的官窍(即目、舌、口、鼻、耳等)的经脉分枝和通向全身各全息胚同名穴区的细小经脉(全息胚经脉,也即络脉)为枝条,以其所联系的官窍及各全息胚上的同名穴区为叶子,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自成体系的经络通路。因其很象一棵大树,故而我称其为“经络树”。

  一棵经络树,既沟通了内脏和五官、五体(皮毛、肉、筋、骨、脉)之间的联系,也沟通了内赃和全身各全息胚上相关穴区位点的联系,既是生物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团的连续,还是毛细血管、小血管、神经末稍、小神经束、肥的细胞等特别密集的通道、所以很容易在此经络树中形成各种信息的特异性的优势传导路。

 

  人体有12正经,至少有12对这样的经络树。经络树与经络树之间,凡相表里的两经(如胆经与肝经、胃经与脾经、大肠经与肺经、小肠经与心经、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皆有交通枝密切相连,此外凡经气交接流注的两经,或另有交通枝相连接的两经,其联系也较密切。凡联系较密切的经络树之间,与联系不密切的经络树之间相比较,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就比较大些。

 

局部器官全息穴区的排布规律
  至此我们就可以作出如下推论:当一个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就象一棵树的根基部发生了病害会影响到树干和枝叶的正常生长一样,其病变也必然会波及到整个经络树,于是就在经络主干的循行部位上,出现了敏感点。压痛点,刮痧时极易出痧或痧密成片、成块(大多是腧穴所在处)”在该经络树的叶子上,即各全息胚上相关的穴区上,出现了色泽变化、压痛、敏感、隆起、凹陷、皮下结节样、条索样异常改变、刮拭易出痧等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所在的经脉与区域,来测知内脏病变的病位、病性(指大体的寒热虚实),乃上病情的久暂轻重。这就是全息诊断及经络腧穴诊病的机理所在。当用针、灸、刮拭、按摩、敷药等等方法刺激经穴或全息胚上的全息穴区时,这种刺激信息便沿经络树的叶、枝、干(刺激经穴便是对经络树干的直接刺激)而传入相应的内脏,外传遍该经络树,既可以促进该经络、脏腑的气血运行,又可以调动几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从而就可以达刮防治疾病、健身强体的保健效果。尽管全身的经络通过各种类型的交通枝,或其它联系方式,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贯通的网络系统,但由于经络树与经络树之间,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有一定差异,这就使病理信息的传导与刺激治疗信息的传导,在一般情况下只介该经络树内较活跃,而较少波及其它经络树,更难以对整个经络网形成特别明显的影响,于是就使全息诊疗具有了一定的特异性。比如胃有病,一般是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和各全息胚的胃区可能出现阳性反应,而不可能使所有经脉的腧穴和所有全息胚上的全部穴区都出现阳性反应。刺激胃经腧穴和各全息胚上的胃区,主要调节胃的健康损害,而不可能治疗五脏六腑所有的疾病。当然在病变严重或病程长久之后,病变亦可由此脏波及彼脏,由此经波及彼径,那么相应的经络树也就应当有异常反应了。因此在刮痧选区时,不仅要选取病变系统的穴区,也还要根据中医表里相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选取相关的穴区。

  全息穴区和相关内脏通过经络树相联系的学说,并不见于传统医籍中,我们这里基本引用了《足部按摩保健法教程》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来说明这种联系的机理。

原则上来说,局部器官是整体的缩影,局部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但由于局部在发育的过程中,受到整体的制约并根据整体的需要,特化为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的器官,这其问必然有物质的迁移、叠加、变形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不同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图,也就不可能象整体的照片那样真切。于是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全息穴区的一般排布规律或说是排布方式。

根据中医学中诸多的全息穴区图谱,我尝试地把其排布规律或排布方式归纳总结为下述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整体缩影式:在某些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图,大体象一个人体的缩影。比较典型的如耳人分布规律,象一个倒立的人。足部反射区图,若将双脚并拢,足底部的反射区所组成的图谱,大体象一个蹲坐的人形。

 

  2、体表投影式:或者是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或者是内部器官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比如在躯干这  个大全息胚上,我们刮痧时,刮胸、背可治肺脏病症;刮心前区和左肩胛区可治心脏的病症;刮前后心区(也即上腹部和背心部),可治  胃的病症;刮脐腹部可治大小肠的病症;刮少腹部和腰能部可治子宫、膀胱的病症等,所刮区域即是内脏器官在体表的投影区,也属全息穴区的范围。关于内部器官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比如头针的穴区即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部表面的投影来确定的。在大脑皮质的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是发动躯体随意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这一部分在头部表面的投影,即是头针的运动区,刮此区域,就可以治疗大脑运动中枢功能受损(如脑血管病)所造成的偏瘫等症(详见“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区”)。

 

  3、顺序排布式:人体的躯干和四肢,其长轴远远大于横轴,形成了近似圆柱样的形状,而躯干和每节肢体,都是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都有全息穴区分布,其全息穴区的位置,大体依照人体从头到尾各器官的次序来排布,这就叫顺序排布式,要掌握全息穴区的顺序排布规律,首先应了解每节肢体的头尾极性。在生长轴线上,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而相同的两极相距最远。如图2至38所示,1区为头,5区为尾。确定了躯干、每一节肢体乃至头面部的极性和分区次序后,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刮拭某一区域所主治的病症。比如刮拭任何局部器官的1区,都可以治疗头颈部的病症;刮拭5区,可治疗膀胱、子宫、大肠、腰骶及下肢的病症;刮试3区,可以治疗胃、胰、十二指肠的病症等等。我这里只把一个局部分为5个区域,大家还可以再分细一些,分7个区、9个区……等等。比如依照人体各器官的位置次序,可以分为头、颈、上肢、肺、心、肝、胃、胰。十二指肠、肾、小肠、腰、下腹、下肢等14个区,也是完全可行的。张颖清提出的第二掌骨诊疗法,中医传统的华佗夹脊诊疗法、背俞穴诊疗法、60年代中医界流行的背部和脊柱两侧阳性反应物诊疗法,近几年日本医家及沈昌先生的正脊疗法,其穴区分布规律都属顺序排布式,也皆可用于刮痧。

  值得说明的是,有人认为下肢因接在躯干的“尾”部,所以近心端为头,远心端为尾,这样才“符合“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的规律。此说既出,引用者很多,所以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加以说明。

  从人体解剖结构看,下肢的股骨头连接髋骨的髋臼处。髋骨在幼年时代为三个独立的骨块,即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之间借软骨互相连结,至十五六岁时,软骨骨化,三骨才逐渐融合成为一骨。在融合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这就是髋臼。构成髋臼的主要部分是坐骨的上部。也就是说,股骨头是连接于坐骨上部的,并不是连接于坐骨的下部。如果把坐骨及其附属组织看成是一个全息胚的话,其上部为头,下部为尾。下肢近心端和坐骨头部相连接,因此近心端也就必然是尾、而下肢远心端便足头了。这样就象图2至38那样,无论上肢或下肢,其近心端都是尾、远心端都是头。只足人类因进化而直立了起来,才易使人们误认为下肢是连在躯干尾端的,于是做出现了如前面所述的误会。我们再打个比喻,把躯干比拟为树干,把叫肢比拟为树枝,树一有梢、根两极,树枝也分梢、根两极。无论是接近地面的树枝还是远离地面的树枝,和树干连接的一端都是很。所以就人体来说,无论是下肢还是上肢,就象从主干分出的枝条一样,连接躯干的一端也都是尾。从全息诊疗和腧穴主治的实践上,也完个证实了这一点。

 

  4、部位对应式:部位对应式主要指两级对应、上下对应、左右对应,两极对应即头尾对应,比如脱肛、痔疮疼痛、子宫下垂,可刮头顶百会;癫狂、癫痫、晕厥、昏迷,可刺足底涌泉。上下对应是指肩与髋对应、肘与膝对应、腕与踝对应、指与趾对应等等,肩关节周围炎。除刮拭肩背部外,可在髋关节处寻找敏感压痛区进行刮拭;网球肘除刮拭疼痛部位外,还叶在膝关节下方寻找敏感区压痛区进行刮拭。左右对应则指左侧肩、肘、腕、髋、膝、踝……分别和右侧肩、肘、腕、髋、膝、踝……相对应,左病可刮右、右病可刮左。上述全息穴区的部位对应,实际就是中医针灸术中所说的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内容。

 

  5、后天八卦徘布式:如眼部、唇部、脐部等处的全息穴区,按照上述4种规律去套用皆不适合,于是医家们通过长期的实际观察。发现这些局邪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方式,基本依照后天八卦的次序。后天八卦,依次是乾、坎、艮、震、顺、离、坤、兑。

   以眼部全息穴区位置为例,令人头北脚南仰卧,将左眼分为8个区域,北方为坎位、南方为离位、东方为震位,西方为兑位,依后  天八卦次序顺时针方向填入八卦,再配人相应肌腑,于是左眼全息穴区图便确定了。将这一分区对称填入右眼的八个方位,右眼全息穴区图也就确定了。

 

  6、经脉循行式:从全息生物学的角度看,经脉是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因此在任何局部器官的某一经脉的循行区进行刮拭,都可以治疗该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病症和以经脉所络属的脏腑的病症。比如刮拭小腿外侧前缘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区域,可以治疗局部病、胃经病及胃腑病,小腿这个全息胚上的此区域,便可命名为胃经区。又如足部反射区图中肾上腺区、肾区、输脲管区和膀胱区,基本在足少阴行经的循行线上,这几个反射区可以主治肾上腺、肾、输尿管和膀胱的病症,除反射区和相关内脏有对应关系外,和肾经主干的循行也不无关系。

  全息穴区的上述6种排布方式或规律,实际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相互渗透的、这样就使每个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图谱显得复杂起来,也使每个穴区的主治证候更加广泛起来。

 

生物全息现象及其原理

生物全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这里仅仅从一个生物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来简单谈谈。树木的一个分枝,就是整棵树的缩影;吊兰的一个分枝,即是母本的再造;斑马一节肢体的斑纹数目,和躯干上的斑纹数目相等;金钱豹一节肢体的斑点数,和躯干上的斑点数相近……这是我们看得见的局部包含了整体全部信息的全息现象。月季花的一节枝条,经插枝养护,可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动物的一个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生命。植物的一节枝条和动物的一个卵细胞,虽然在外观上不能直接看出是整体的缩影,但它们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无论是能直接看见的,或是不能直接看见的,生物体局部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现象,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这叫生物的全息悻。

 

  生物体为什么具有全息律呢?

  张颖清《全息生物学》一书,从生物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书中认为,一个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或起始细胞(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主要通过细胞有丝分裂的方式发育而来的。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含有遗传信息传递基础的染色体,被复制成完全一样的两份,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小,于足就使每个于细胞,也就是体细胞,都具有了和原初的受精卵或起始细胞完全相同的一整套基因。体细胞的进一步分裂,并在整体的控制和需求下经过特化,形成了一个个形态、功能各异的局部器官。一个个局部器官有机地组合起来,便构成了生物整体,于是生物新个体就形成了。所以生物体上任何一个细胞、器官或部分,都有着与真正胚胎相同的发育原因,都含有与真正胚胎相同的基因,于是也就可以体现出是整体的缩影这样的胚胎性质。于是张颖清就把生物体上这样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叫作“全息胚”。象头、耳、鼻、眼、手、足皆是全息胚。

  由于人体各个器官的发育,在卵细胞中都是预先有定位的,或者说在受精卵中早已画好了未来整体的图谱,所以这一未来整体的图谱,也应在卵细胞分裂而形成的体细胞、局部器官等任何一个全息胚中都存在着。而中医全息诊疗法中任何一个局部器官的穴区图,都可以看成是未来整体图谱的一部分。全息胚上的穴区,实际上是未来整体中某一器官发育的位点(比如耳穴图谱中的胃区、手诊图谱中的胃区,如果把耳或手比作月季花的一节枝条,让它继续发育的话,胃区将发育为胃腑)。因此也可以称穴区为“全息胚的未来器官”。

 

  张颖清说:“全息胚有对应未来或现在整体全部器官和部位在内的未来器官的图谱;在动物高于原肠胚发育阶段的全息胚和植物的全息胚的未来器官图谱,基本址整体缩影式的;全息胚未来器官中的一部位,以该全息胚的其他部位为对照,与其他全息胚未来器官图谱中或整体的同名部位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某个局部器官的穴区和问名内脏器官,以其他部位为对照,其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举例而言,耳、手、足的肝区或肾区,则与肝脏或肾脏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因为它们都相当于受精卵中同一个位点,有着共同的发育基础,这个位点在整体这个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上,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并特化为肝脏或肾脏,而在耳、手、足这些较大的全息胚上,却滞育在低级发育阶段,以极不发达的形式潜在地存在着,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耳、下、足的整体形态,实在是难以想到这其中还存在着肝、肾的发育基点或区域。

 

  所以,中医学中的头针、耳针、手针、足针……等穴区图,实际就是头、耳、手、足……这些局部器官所包含的未来整体的图谱。人体的任何局部器官,也都包含了对应现在整体的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