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背 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44:07
时间:2010-7-22 20:17:15 点击:1427
核心提示: 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背诵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谈起背诵就和死记硬背联系起来,就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联系起来。既然是死记硬背的、传统的就该屏弃,所以弄得人们谈背色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背诵和积累。语文教材中的背诵篇目也明显增多,并且还明确...
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背诵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谈起背诵就和死记硬背联系起来,就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联系起来。既然是死记硬背的、传统的就该屏弃,所以弄得人们谈背色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背诵和积累。语文教材中的背诵篇目也明显增多,并且还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的背诵篇目。这些做法无疑是对优秀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吸收。
中华五千年,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也创造了学习和吸收文化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背诵。
背诵就是记忆,儿童认知心理学表明,一个儿童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差,过了13岁记忆和理解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认知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时机,让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一些东西,多积累一些东西岂不是更好吗?背诵是吸收、积累,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如果能够储存上百篇优秀的文章或上千首优美的诗句,熟练地记忆下来,溶入思想、灵魂、血液、语言,变成自己的东西,还怕我们的孩子不会造句、不会写文、不会阅读、不会说话吗?这些东西储存起来,一旦需要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他可以很自然的信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他的情感表达得生动、完美。
有人说,背诵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再说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背?我们可以算一笔帐,一个儿童从6岁(学前)到12岁(小学毕业),7年的时间累计2555天,如果按7天背一篇300—500字的文章,可背365篇文章。365篇文章意味着把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篇目全部装在了肚子里,记在脑子里。7天背一篇小文章总不是什么负担吧?每天只需要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足够了。如果按2—3天背一首小诗的话,7年也能背上1000多首。我们现在的学生小学毕业后积累了多少,能背诵多少?只要找几个六年级的学生问问就知道了。
假如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小学毕业时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所学过的课文,对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基本完成课标要求;另一种则是对所学的文章一般的理解,但能熟练地背诵所有篇目。两种方法任你去选,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多背不仅使孩子储存积累一定量的文章和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健全了他们的人格,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播下了种子。
当然,背诵也需要讲究方法。比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联想背诵,强行背诵等等。就是不理解,背下来也无妨,因为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的提高而逐步消化理还可以读背结合、写背结合。背诵需要巩固、复习,做到终生不忘,只有终生不忘才能终生受益。
背诵内容也需要选择,不能什么都背,背得杂乱,应该背诵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背诵优秀的东西。因为优秀的篇章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背这样的作品,可以直接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性情、陶冶情操。
有人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少、慢、差、废,费时多而收获少,一些小学六年级毕业的学生竟然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甚至话都说不流利,信都写不好。这不能不值得我们反思:是我们的老师教得不认真吗?我们的老师不是在天天领着学生分析课文吗?不是天天在教作文吗?是我们的孩子不聪明吗?是我们的孩子学得不努力吗?都不是,因为作文不是教会的,文章不是分析会的。还是我们的方法有了问题,我认为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积累的太少,孩子肚子里没墨,脑子里没文,学过的文章都是是而非,什么都不知道,又什么都叫不准,喊不硬,模棱两可,成了过眼云烟,这样的学生怎能下笔千言,说话滔滔不绝呢?有人说,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不是文学家,只要认识2500个汉字,能读懂文章,能写好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就行了。且不研究这种认识和说法对错与否,如果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力气,甚至更少的力气培养出的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劳动者或文学家,我们为什么非要培养知识浅薄的劳动者呢?劳动者多掌握些知识有什么不好?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语文少、慢、差、废的问题,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背诵的功能,把这一优秀的传统方法很好的发扬下去,发挥它巨大的育人功能。
加强学生写字写文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李 秀 峰
我校从1993;年开始重视书法教学,1995年被评为桦甸市书法特色学校,97年成为吉林市教师基本功训练标兵校、省级示校。98年春,在桦甸市教科所的指导下,我们又确立了“写好字、读好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题实验,在巩固提高写字成果的基础上,加强“背诵”和“写文”训练,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教师写字训练,实现人人都可作为专业化书法教师的目标。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定时间集中练习,分层次定目标练习、教师结对子互帮练习、专家辅导、定期竞赛等方法开展教师练习书法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练字氛围,教师书法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了人人都可作为书法教师的目标。
二、书法教学以书法课为主,全方位渗透,稳步提高学生写字水平。
1、把书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我们把书法课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书法教师。1—2年级开硬笔书法课程;3—6年级开毛笔书法课。
2、全学科渗透书法教育。
我们提倡以写字课为主,其它学科渗透的书法教育原则,语文课中的识字、写字,数学课上工工整整写数字,认认真真做每一道题,都是很好的书法教育途径。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各科教师优美的板书,对学生课堂笔记的严格要求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
我们尤其重视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定期开展家庭作业评比、展览等。现在,我校已基本形成了“人人都是书法教师,学生提笔就是练字”的良好书法教育氛围。
3、编写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写字校本教材。
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寓技能培养、思想教育、培养兴趣、实践创新于一体的书法校本教材。教材六年级,主要内容包括执笔、坐势、占格、基本笔画、偏旁、结构、布局谋篇等,教材中适当穿插了书法家小故事,教育学生刻苦练字,努力学习。教材内容生动直观,儿童易学乐学,收效很好。
4、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了各年级写字要求和评价标准。低年级写字训练以执笔坐势正确、书写整洁为重点;中年级以掌握基本笔画写法为重点;高年级以学习汉字结构规律和整体谋篇为重点。根据评价标准,定期对学生进行写字测查。
5、创设艺术氛围,使学生时刻受到艺术的熏陶。
我们坚持“一墙一壁都说话”的原则,楼内布置主题以书法教育为核心,各楼层正厅和走廊尽头都是我市名家和我校书法特长教师的巨幅书法作品。严谨工整的楷书,流畅洒脱的行书,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进行着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
6、定期开展各种书法活动,鼓励学生练字。
我们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书法红旗班、标兵班”评选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写字过关和书法竞赛活动,每年一次书画艺术节活动,并不断组织学生参加市、省、国家各级书法竞赛,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书法为社会服务活动,(如:组织学生写防非典宣传标语,护林防火标语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写字、离不开书法。
三、加强读背训练,为学生写作奠定基础。    ·
1、在学生中开展争背古诗文、蒙学教本、古代精选散文活动。学生可背的东西很多,但究竟背什么?我们做了深入思考,中国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开展古典诗文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孩子语文素养,还可以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感染,使孩子终生受益。经过筛选,我们规定了学生小学阶段的必背内容,学生除了熟背课文外,熟背120首古诗、蒙学8篇和古代优美散文20篇,并将背诵内容分解到各年级每个学期的每周中,让学生按进度有计划的背诵,将众多的背诵内容化整为零,降低背诵的难度。
2、利用每周的阅读课,由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背诵。
3、班级内开展古诗文争背评比活动,每周一诗专栏,课前三分钟背诵等。
4、学校开展班级间读背星评比活动,每月评选一次。
5、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每周班主任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对本周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讲解、正音。
现在我校学生中争背古诗文、蒙学篇目等氛围浓厚。往日迷恋电子游戏、动画片的孩子们,现在做完作业之后,便迅速走进古诗文、蒙学篇里,有95%的学生完成了“三字经、千字文”的背诵。六年二班王鹤翔,古诗文背诵五百多首,六年四班宫亮,三周时间背完古代精选散文20多篇。很多孩子把背诵内容自觉的运用到写作中,使文章增添了说服力、感染力,有的孩子还写出了诗歌,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实践证明,孩子漫步经典诗文世界,背诵名言警句,对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孩子的创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在学生中开展写日记活动。
多读心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决学生初期无内容可写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从写学习日记开始,班级内有目的地开展活动,为学生写日记提供素材。为了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学校开办了每周日记星专栏,让各班学生积极投稿,被评为星级的日记,在走廊内展出,供全校学生赏读,特别出色的日记在红领巾广播站中播出,并推荐到《习作周刊》上发表。起初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后来逐渐增加到四篇,现在很多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有的学生把写日记当成了乐趣。写日记使孩子养成了乐于动笔的好习惯,为作文积累了材料,使作文写起来文从字顺,感情真实,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不求甚解好
何丽 华
近来,有的学校和教师针对我市正在进行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在背诵时过于机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问题提出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诗文诵读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确实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终生受益的人文素养。
但是,小学生学古诗文要学到何种程度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古诗文具有高度概括、精炼含蓄、思想深邃、感情委婉等特点,因此,儿童学古诗文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那种逐字逐句分析,要求学生学一句理解一句的做法,一方面忽视了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另一方面,忽视了小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不科学的。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的“儿童诵读经典活动”的简介中对这次活动的解释是这样的:“儿童研究专家指出,13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阶段儿童的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差。工程倡导的儿童诵读经典活动即是抓住这一特点,在此时期内对其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以不求甚解、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使儿童的脑力得以舒解,在加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使其身心平衡发展,自制力和自觉性得以提升。”可见,我们搞这个“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着眼点并不只是在现在,重要的是在将来。不是要学生在现在就能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并从中获得人生的真谛,而是要使学生利用现在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期,多积累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备在将来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慢慢消化,从中获得不间断的人文滋养。
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还是“不求甚解”好,当然这种“不求甚解”不是要求学生一点都不需要去理解,而是要在其诵读的过程中实现“自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不是都提醒他们再仔细地读一下课文吗?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我认为就更不需要教师讲解了,一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至于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定,不需要搞一刀切,更不需要将教师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此时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并且会融入自己的人生体会,其理解的深度与在学校时所学的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的。所以,当前重要的不是他们理解了多少,而是他们记住了多少,不是他们从诵读中获取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而是他们积攒了多少,留着在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慢慢享用的精神食粮。
理解有助于记忆,但这种理解应该是一种“朦胧理解”(任永刚 盛文节《倡导背诵古诗文 丰富儿童的语言》),它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是来自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悟。在这里,我们要将“引导”与“讲解”区别开来,讲解不是引导,我认为最好的引导是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国古典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这种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现出来,入情入境的诵读不但能使听众感受到美,对朗诵者本人更是极大的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但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有着激发兴趣的显性功能。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朗诵者更加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避免在理解诗意上走弯路。前面所说的 “自悟”也就是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得以实现的。引导学生诵读,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而不是教师的解惑作用。教师不需要讲解,只需要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就可以达到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意境的目的。
当然,引导学生自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在教室内张贴古诗文书法作品,定期出版古诗文专栏,定期举办班级和全校古诗文朗诵比赛,每年举办一届生动活泼的校园古诗节,定期评选背诗小能手,举办古诗文书法和古诗文手抄报展览,进行古诗文音乐谱曲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能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状态,使古诗诵读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兴趣,其效果就会很好。
以上是我对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广大同行不吝指正。
古诗诵读方法指导
丁月 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我校推荐背诵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诵读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古诗诵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落到了实处。
学千古经典,强文化素质
吴迎 春
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结晶。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现在,正是我们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时刻,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深远的意义了。
为此,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收集了小学生必背古诗唐诗,宋词《三字经》、《论语》、《弟子规》以及名言名句。每天进行20分钟的诵读训练,利用晨读、课间、活动课,和其他课余时间让学生诵读。诵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比如:学生每天轮流摘抄一首诗,并当天背熟;自创用音乐唱歌的形式背诵,还融于各种游戏活动中,如学生比边踢毽子边念,边跳皮筋边念,边做俯卧撑边念,有的编成拍手操,有的对诵,还有的编故事等,既不耽误功课,又不影响休息。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的积极性颇高。因此没有考试的心理压力,老师也无需他们作任何的理解。只让他们去念念,背背。让他们在濳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背多了,慢慢悟进去,长大后学问就广博了。
在十几个月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及古诗文,不少同学还把这些内容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活动中呢!有一次,我让学生演刘备《三顾茅庐》的课体剧,他们竟把《隆中对》的故事都用上了。而且演得有声有色。通过对《三字经》、《弟子规》的读背,同学们也养成了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们乱花钱的少了,打打闹闹的少了。让我感觉他们懂事了、长大了。不但如此,我还觉得有些学生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也有所增强,学习成绩不断进步。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论证说:六至十三岁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的记忆力最高峰。”因此,小学读诵古典,是趁孩子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潜在地陶冶其性情,开启智慧,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谈谈硬笔书法的逆向教学方法
王   晶
学习应当讲求科学的方法,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道理。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本身的特点,确定由浅入深的学习途径,学习书法也是如此。由于我校是书法特色学校,三年级学生学习硬笔书法犹为重要,如果照搬传统的毛笔书法的理论,由于书写工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其不能完全指导硬笔书法的学习。要使学生提高快,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吸收传统书法理论的营养,确立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就书法的入门途径来讲,传统的书法理论讲求从笔画入手,然后为间架结构,再次为章法。硬笔书法的入门方法许多教材也大都遵循这一途径,我经过多年的教学与辅导实践,认为硬笔书法的学习应有别于传统的书法学习理论,应逆向而进,先讲章法,再学结构,最后细究笔画。章法、结构、笔画三者相对而言,章法的讲授难度最低,学生也易于接受。因为我现在教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拿起钢笔学习硬笔书法,因此对于初学者,我先让学生知晓在白纸、条格纸、方格纸上整篇字的正确布局。学生掌握这些之后,再学习字形结构。传统书法对结构方面讲得比较详尽,但由于所列名目较繁,不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我就从字形构图上将汉字结构分成六种结构形式。再从这六种“结构形式”中,找出其上下左右,宽窄高低等相互间“搭配比例”的规律,按照其比例规律,进行书写,方法就简,效果良好。章法问题解决后,就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分辨汉字结构形式的能力和部件搭配的美感,知道一个字其部件在整字中较佳的位置和比例。到此,虽然笔画“毫无长进”,但书写的作品已具备了整体布局合理、整洁美观、字体间架匀称端庄等基本要求,已有脱胎换骨之感,学生们也会油然而生一定的成就感,入门难一关已破,定会兴趣大增,这样,再深究笔画也不会轻易地知难而退了。
我之所以采用硬笔书法的逆向教学方法,我有着如下的考虑:
首先,其书写工具与毛笔的特点截然相反,笔尖弹性小,笔画变化少且远不如毛笔书法明显。在书写格式上,硬笔书法不仅包括了毛笔书法的所有格式,而且还有着毛笔书法少有的横写格式。硬笔书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硬笔书法不能照搬毛笔书法的学习理论,应走一条符合硬笔书法规律的新路。我认为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从书写工具、书写感觉和欣赏角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传统的书法学习理论只能参考借鉴,而不能完全照搬。
其次,书法的学习有着枯燥、重复、入门难、提高更难的特点,而学有所得的愉悦感却大大抵过先前所付出的艰辛,这种愉悦感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讲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从硬笔书法的学习目的来讲,因为硬笔是小学生的常用书写工具,所以大多数人只是要求能够写一笔整洁流畅的硬笔字,而就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一味要求从一笔一画练起,他们的耐心是有限的,很难坚持下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学生喜欢简便易学,能够学以致用的方法。硬笔书法的逆向教学方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综上所述,硬笔书法的逆向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学用结合,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学生进步很快。在学校举办的书法竞赛中,我班被评为硬笔书法标兵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学生也品尝到了学习书法的乐趣,自然地解决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坚持下去定然还会有更大的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欢愉。
浅谈背诵
贺立 涛
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对课文的读和背。 背诵课文有没有必要?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是真心想学好语言,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就必须下功夫熟读、背诵一些典范的诗文。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视读背的。那时要求学过的文章都必须背过,背过了再讲解,所以有死记硬背之嫌。像鲁迅写的“三味书屋”里那样背书,确实有不符合儿童特点的弊端。但正像泼洗澡水时不能把盆里的小孩儿一块泼出去一样,我们不能因此把背诵这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给丢掉。事实证明,离开熟读、背诵,语言是学不好的。学生绝大部分课上时间听老师讲解、分析课文,自己没有去读,课下又没有自觉地找时间去读。有些学生大学毕业了,读个报纸、文件嗑嗑巴巴,一般的文章也写不好,更没有随机应变、即席演讲的能力。很大原因就是没有熟读、背诵一些诗文。到时候,老师十几年中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全派不上用场。所以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背诵,同学们也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古人说:“熟读诗书气自华。”有几百篇诗文在胸,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整体素质也会明显提高。
背诵多少东西为宜呢?我认为至少要背过两百首诗词(以古代的为主),一百篇文章(包括传世的古文和部分精彩的现代文)。有些文章太长可以选背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这些背过的东西要达到烂熟于心,能够终生不忘。如果从小学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达到这样一个要求是不难做到的。
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有的人不管文章长短,一遍一遍地读,总也背不过;有的当时背过了,不注意巩固,很快又忘掉了,还是等于没背过。这都是由于方法不对头。我在上大学时,觉得原来背过的东西少,又利用每天早上上课之前的时间背诵了百余篇古诗文。我借鉴的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背英语的方法。他的做法是这样的:每篇要背过的文章都要读22遍,读完之后,文章后边就留下一个繁体的“讀”字。第一天,把文章读10遍,每读一遍写一笔,写完“言”字边和右边的“士”字头。然后试背一遍。第二天,第二篇文章再按此法读10遍,然后把第一篇文章重读5遍,写完“讀”字右边中间的“四”字。再试背一遍。第三天,再按此法把第三篇文章读10遍,第二篇文章重读5遍,第一篇文章再重读5遍,写完“讀”字右边下面的“目”字。再重背一遍。第四天,再按此法把第四篇文章读10遍,第二、三篇文章读5遍,第一篇文章重读两遍,写完“讀”字右边最下面的“八”字。这时第一篇文章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依此类推,平均每天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经过22遍诵读,分散到四天完成,把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复习巩固结合起来,自然十分牢固。
当然,仅仅有了好的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读背时精力要集中,漫不经心是记不住什么东西的;二是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背不了多少东西的。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同学们要抓住当今学习的大好时机,熟读、背诵一批典范的诗词、文章。倘能如此,你将终生受益无穷。
谈书法教学中笔法的教学
丁艳萍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以无愧于我们的祖先。
书法教学应先从楷书入手,前人曾有一生动的比喻: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习字首先要在楷书上下功夫,才能根底扎实。我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体会到,书法教学中的基础教学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掌握点、横、撇、捺、折这些基本笔画的运用方法和笔法原理;二是掌握字形的间架结构和布局规律。这书法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则以前者中的笔法最为关键,直接涉及到书法创作质量的高低。笔法是指写点画用笔的方法,是合理的利用手腕的生理动作和书写工具毛笔相配合,相适应而形成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笔法分为执笔与用笔两个方面,如何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笔法时,鉴赏笔法的优劣,从而使学生灵活地运用这些笔法原理,逐步使本身艺术水准与审美水平提高。这是我在教学中力图达到的目标。以下是我对书法笔法原理的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执笔
执笔是指运笔在腕,书写纸上,积点画而后成字体。这看似简单,但要做到执笔运用自如可不是件容易事,必须耗很长的时间才能做正确。而且执笔不当会影响到书法的提高,甚至终生难有大的成就。正如前辈所说的“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繇)、 王(羲之)学尽终茫然。”
因此书法教学中必须要纠正学生在执笔时的错误。写字执笔方法古今不同。当今大多教育者在教学上都以“五指执笔法”为主。“五指执笔法”要求指实掌虚,腕竖笔直。但如果用一些特大的毛笔写很大的字,怎样做到“掌虚”呢?“五指执笔法”是否只是我们在书法教学上的唯一执笔方法呢?为解开此疑团,我曾请教过几位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从他们的谈话中,我总结出他们都离不开苏东坡《论书》中的一句话:“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无定法”并不是说无法,而是说不僵守死法,“虚而宽”讲的是“把笔”要自如,心手虚灵、宽舒。因此,我在教学上不不必强求学生运用哪种执笔法。
在教学中通过一边讲解、一边作示范地向学生 介绍几种执笔方法,使学生理解各执笔方法,让学生自己选取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并通过临贴逐步地掌握,达到运笔自如,并有自己的表现风格。
二、用笔
用笔是指写一个笔画时的用笔要领,是书法基本的技法。各种字体有它本身的用笔,如颜书的用笔: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柳体字用笔是逆锋起笔、转锋行笔、回锋收笔;也有的用笔如起笔“逆入而出”,行笔“快慢疾迟”,收笔“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各种的字体用笔的说法,形成千变万化的点线,构成书法的艺术魅力。
字体笔画上的起笔、行笔、收笔中都离不开“锋”的用笔,因此,在用笔教学中以用锋为教学重点。用锋中则以藏锋、中锋、裹锋、回锋四种基本方法为主,因为它们是组成笔法的重要内容。
藏锋的目的是为了“含蓄”,中国人无论在做文章、写字、作画,或者是个人作风上都讲究含而不露的一种表现。藏锋多用于起笔,起笔藏锋是指逆锋起笔,笔锋藏于笔画之内而不外露,就好像人体骨骼,深藏于皮肉筋血之内,决不可以暴露在外面。教学时,要对学生详细请清楚,并进行示范,让学生对藏锋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会自觉地运用。
中锋用笔在笔法表现形式中占主导地位。中锋用笔,在书写中笔尖对纸的用力最大,而笔锋始终在点划中间行走,写出的点划有圆浑感,不偏不倚圆润中正。我在教学中对中锋用笔进行讲解、演示过程中,同时指出其中经常出现的用笔的毛病,再让学生以笔画的虚、实、紧、凑对中锋用笔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对中锋用笔有更深的理解。
裹锋与藏锋、中锋在用笔的方向上不同。裹锋是起笔呈反向运行,一般取圆势用笔,笔锋敛于点画中间,称“裹锋”。在书写中裹锋能使字体产生凝聚力,字形、笔画紧凑、不松散,否则则乱如稻草。因此,在用笔上裹锋起到提高字体艺术美的作用。对于此用笔要让学生清楚、理解裹锋,我特意搜集到一些典型的例子供学生欣赏,并对此进行详评、说明。
回锋是用笔中关键的收笔方法。回锋的轻重缓急是指笔毫作用力的大小及其快慢,究竟是顿势回锋,还是轻势回锋,这些都要深入理解,在教学时我作了各种演示后,要求学生对回锋用笔的多练,并让学生明白回锋在笔画的收笔中起呼应的意义。即笔画之间的内在或外在联系,内在联系是无形的,外在联系是有形的,这都是表现在笔画的收笔和始笔处,前者为呼,后者为应。
藏锋、中锋、裹锋、回锋这四种基本的笔法应当勤加练习并以运用精熟,则书法艺术造艺会不断升华。
总之,用笔原理和其中的知识内容对于初学书法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选举各家各派的字体、笔画等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来提高对用笔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训练,使笔法的质量不断提高。
有感于古诗文教学
冯秀 杰
古诗文内涵丰富,语言简练,值得反复诵读,而且有普及大众,传之久远的现实需求。近年来,许多关心孩子的家长,老师,对古诗文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古诗文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浓缩,抓住了它,则一切其他知识就不难掌握了,读一本古诗文胜过千万本杂书。
古诗文诵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只有变换各种方法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常用的方法有:教师领读;男生读上句,女生接下句。“小老师”带领,学生全体齐读。也可以随影碟诵读。课中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注意力,适当背背弟子规,学习效果将会更好。
通过这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我渐渐摸索出古诗文教学的规律:
首先,要以“只奖励,不强求”;“只表扬,不批评”;用“看谁读最大声”;“分组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孩子们读书兴趣。
二是与孩子共读。我们可利用孩子的零散时间,每天与孩子读二十分钟,课前的几分钟也可以充分利用。根据孩子的课余时间或课外活动排列好古诗文。
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只要我们的观念改变!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中,抓住孩子大好的,人生最重要的时机。让他们多读,多背。
我相信,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继续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着手训练,一定会逐渐开创出常山中心校的特色,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做出我的贡献。
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谈课堂背诵的一点体会
高 春 霞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总是在课堂中“很负责任”一讲到底,包揽课堂,很少给学生主动的机会。现在的教学经验表明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而随着学生负担的加重,学生课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背诵越显得力不从心。把学生从烦琐的课外背诵中解放出来,
把背诵放到课堂中,势在必行。这样,必然给教师授课带来冲击,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要少讲,精讲,讲多了反而不利于吸收,以腾出时间;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课堂。
在教学中,总是在每堂课进行背诵,背诵内容广泛。第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在诗词。只要是对语文有帮助的都列为背诵项目。
为了有效的进行背诵,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宣传动员。
告诉学生们背诵的重要性,抓紧这一秒,课后便能把节约出来
时间用于自身安排,让他们体验到我的良苦用心,全班齐动员。
二、积极运用竞赛的方式。
把背诵时间定在几分钟内,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快,记得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都有竞争意识,表现欲望强烈。
三、及时进行多种检查。
让学生们有竞争,有刺激还不够,还得检查效果。同学之间互相背,老师检查抽背;个别背诵与全班齐背;小组之间的背诵竞争。及时进行评价。
四、指导背诵方法。
背诵的方法很多,学生已经掌握的也有不少,这里着重谈谈我最爱用的做法:
(一).讲完就背。无论字、词、句、篇还是其它需要背的东西,或是教师讲过的东西,都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当场背诵或复述,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一旦形成习惯,便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拆开来背。短小内容直接背诵,大容量内容需要拆散开来背诵。每一处根据容量限定好时间,背诵完一处接着背诵下一处。实验证明了效果要好于整体背诵。
(三).超前背。学生一旦掌握了所学内容,可能表现为无所事事,此时可以提前背诵未学内容,学生便更有成就感。
实践证明,课堂背诵优于课外背诵。它既可以为学生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反馈出背诵效果、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这种方式耗时不多,几分钟左右,效果更加明显。
此外,背诵还可以在早晚自习,在学生朗诵、练习之后进行;课堂背诵适合各门学科,把每堂课精简出来的时间用于背诵,让学生有时间开展课外活动、兴趣活动,促使自身全面发展。
书声朗朗  文以载道
郭 淑 云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以科研促进古诗文诵读活动,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活动的宗旨,真正让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走进校园,走进学生,走进家庭,推向社会。在优秀文化的指引下,培养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为了形成全校性的诵读热潮,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我校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和投入。开学初,我校就着手制定了诵读实验方案,对实验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使实验一开始就步入了正常的轨道。为了将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还制定了学期的工作计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各个年级分解了本学期应背诵的篇目,各个班级也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了班级实施的计划。通过层层分解,把诵读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在各个规定的时间段里,各科教师也都自觉地在班主任教师的统一协调下,有条不紊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
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与积极的参与其中,每天早读课铃声还没有响,园里早已传出悠扬的诵读声;课前两分钟、午间管理以及放学后,孩子们都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诵读中,甚至是课间休息时,许多小朋友竟然根据背诵的古诗文做起了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经典诵读活动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广大家长都对此项活动予以大力支持,指导和督促子女在家庭中继续进行着诵读活动,在家中举行诵读比赛,开“家庭诵读会”。还通过家长座谈会、填写诵读情况汇总表进行家庭诵读指导的交流,真正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在经典诵读活动刚开始的一段日子里,孩子们捧着《中华经典诵读本》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进行古诗文诵读,小朋友虽然识字不多,但也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颇有小诗人的风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诵读活动的深入,幼儿受知识水平和基础的限制,常常因为不理解或难以体会,给诵读古诗文带来困难和障碍,如果教师不能采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他们往往会对经典诵读的兴趣逐渐下降,热情日趋减弱,有的孩子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诵读形式,让诵读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所以,教师们在让幼儿读准读通读熟的过程中,组织他们通过小品、故事、歌咏、表演等形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诵读过程中,我们还引导幼儿采取集体背与幼儿单独同时进行。我们还组织了全园“中华经典诵读会”,举行“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等活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诵读中增长知识,在诵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
背诵——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侯立 杰
《语文教学大纲》虽没有对背诵作出明确要求,但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应该得到发扬。可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人对这一基本功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背诵视作死记硬背而摒弃之;一是从应试的需要出发,说纯背诵的试题分值不重而忽略不计。因此,在中小学,几乎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就连课本中指令背诵的内容也被置之不顾了。这一语文基本功的偏废,必然导致“重讲不重读”的教风盛行。学生在校几年、十几年,结果仍是腹中空空,言无珠玑,为文时缺少牢固的基础,常常要搜索枯肠,苦思冥想,仍然是无事可叙,无物可绘,无情可抒,无议可发,而难以成篇。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在大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合理内核,返朴归真,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名篇佳作。
一、背诵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如果说背诵是为写作蓄源的话,那么写作就是清澈的泉流了。不让学生背诵而求其佳作连篇,岂不是塞源而望其泉流汩汩!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诗文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据我体会,恐怕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熟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可见,这背诵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背诵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二、背诵能够增强理解能力
人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理解记忆。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主要是机械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也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小学生理解力较差,但头脑单一,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这一阶段,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理解了以后再去记忆,还真的要来点“死记硬背”。苏步青教授曾经说,他小时候背涌《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
随着背诵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都一一理解了。他今天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是那时候由背诵打下的。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反刍、咀嚼、消化、吸收。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书义,也便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对生活自然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水到渠成了。
经典教育是提高国民素养
的有效途径
黄 骞
长期以来,我们对《三字经》的冷漠和遗忘应当说是一个损失。从小就没有好好地读过这本书。本学期我和学生共读了这本书,其中有许多自然知识、历史知识、人物故事等等,很值得学习掌握;我认为不但小学生、中学生要读一读《三字经》,`而且成年人,或者说所谓“成功人士”,也应该温习温习《三字经》,从中学习和把握做人或为官的原则,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现在读读《三字经》,应当说是有现实意义或者说很有针对性。
我们现在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而《三字经》就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有些人也许觉得这孔融大概有点“呆傻”吧?不然为什么自己不挑大个的梨呢?小弟弟本该受照顾嘛!现在为争夺财产,兄弟反目、夫妻成仇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能使人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在市场竞争中也能遵守道德和法制,那么各级法院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赡养老人、分割财产而打官司吧。《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好呢?作者的态度是“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他说世上许多人为子孙计,留下许多金银财宝给后代。我想教育子女,唯有一册经书而已。
不管这个态度对不对?我们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持这种态度,也不必要求每个人都认同这种态度。事实上人们也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持一种完全相同的态度。但从古今中外的实践来看,给子女留下许多金钱遗产的结果,是有好有坏,而且是坏事的多。如果子孙长进,又有些钱财作资本,自然可以成就更大的事业,造福于更多的人。如果子孙不肖,父母遗产只会助其懒惰;一旦遗产挥霍殆尽,走入穷途末路,或潦倒终生,或挺而走险,遗害无穷。这类历史的和现实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只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多少故事发人深省!有的人,为了子女亲朋,大肆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敛财图财。最后东窗事发,自己进了班房,子女也受连累。有的贪占数千万元,自己脑袋都保不住,又何谈为子女计划?还有的人望子成龙,不是让子女靠自己的本事飘洋过海,出国深造,而是靠聚敛钱财,打通关节,或有大款包办,把子女送到国外去。结果,这种子女大多不知自律自强,只以为一切来得很容易,吃喝玩乐,不走正道,最后反而走向犯罪深渊。本意“望子成龙”,最后是害了子女。 也许比较可靠、稳当的办法,不是留给子女钱财,而是教子女学得求职谋生的真本领。教育孩子应从小深化思想品德教育,而经典又是最好的教科书。下面就谈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每古诗萦绕耳边,我心中都有无限感慨。我想每一位孩子的读经过程都大同小异,我班学生并没有特别聪明。有的可能只是对于经典的兴趣及热爱。
自知并没有丰富的学识与充分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幸而学校的推行国学经典活动,从本学期开始,每天早晨、放学开始听读录音带,直到正式课上课为止。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维持这个习惯,我们老师也乐此不疲跟着一起听并进行解释和思想教育。从此孩子借由经典,而能有学业之外的另一片天地。上阶段经典检查,我班得到好成绩,得到校长、老师们的鼓励,孩子们立志要在下一次检查得到更好的成绩,而且立下了目标要把学校规定的蒙学八篇依序读完。读完后,孩子欣喜之余更愿意尝试其它的经典,使自己的思想及能力都更上层楼。而此时我班的班风也比较好,同时,家长反映这些孩子在家也比较尊敬长辈,讲话较文明、优雅,知情达理、懂事,较爱听大人的话。
在此,我愿意借此机会,告诉我们志同道合的家长和老师,不要因为在短期内看不到孩子读经的成效而灰心。我们都知道只有“坚持”才可以获得成功。愿与各位老师、家长共勉之。
谈书法教学实践中的广泛性问题
李 力
大凡从事书法教学的同志都深知,书法教学有一条普遍规律:循序渐进、由专而博、博采众长。“书法教育广泛性问题”基本符合“博”的本意,这是我在十多年业余书法教学中得出的一点体会。
一、临帖的广泛性。所谓广泛临帖,并不是让学生见帖就临,而是要根据他们书法的不同基础和爱好,按“楷、行、草”三档确定临帖的基本范围。教学时,我主要抓三个环节:一是要求学生在划定范围内自选。专攻一体,同时用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临习同范围内的其他字体,达到多种字体长处互补。有时也跳跃式地超出范围,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譬如,有一位学生在临楷书时,他主攻欧体,我还有计划地让他适当临临柳、颜或隶、篆等字体,偶尔还让他试临一下美术字。二是要求学生必须临实,临像,临会,但在临习过程中注意引导他们在“字”的大小和章法上有所变化。就是临出的字不一定与字帖上的字一样大,可比字帖上的字大些或小些,章法可横可竖,强化学生的灵活性和求变意识。三是要求学生认真搞好课堂实临,更注意引导他们在课外用心、脑意临,用手比划空临、背临,真正达到入心入脑之目的。
二、灌输的广泛性。广泛灌输不是什么知识都灌输,而是尽量灌输一些与书法紧密相关的知识。众所周知,提高书法层次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帮助学生练好书法之外的“辅助功”,培养浓厚兴趣,奠定理论基础。实践中,我经常给学生讲历代著名书法家痴迷和献身书法事业的事迹和典故;经常组织学生学习《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法》等报刊上的书学理论、评论、经验等;经常让学生背记一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和成语,广泛吸取营养,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自信心,提高认识、理解书法内涵的能力,求得理论、实践的真正结合和统一。
三、应用的广泛性。应用也就是实践。临习书法不单是为了“临”,重在应用。这是学习书法的主要目的,也是书法教学必须引导好、解决好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提高书法教学水平的一个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意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活,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经常性地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
如何提升儿童诵读的兴趣
李小 红
教儿童诵读,最常遇到的难题是儿童提不起兴趣,有很多家长或老师都备受压力,甚或放弃,这是很可惜。但凡是教育都会有这种问题,也并无一定有效的办法可以完全防止。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作为参考。
首先,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象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大家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比较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
其次,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这种状况当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时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个很有诚意要让其小孩读经,而小孩郄不大有兴趣的家长,问我办法,我告诉他说:“回去正经的告诉你小孩说:其它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读到小学毕业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提供给有极大信心的家长用。
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
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可以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不好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表示满意,加以赞赏,也是一种成就感。
其次,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计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读书礼券等,最方便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读经所能变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回答,都可。但如不会变花样,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时平平常常也有一种引人士气,其中也有趣味,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意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本课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最不得已是做游戏。
最后,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兴趣,而且反抗太大,则放一放,停一停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没十三岁以上,都还有机会等到他回心转意。不过,(十三岁以上的人,可能要等他自己省悟过来,才有再接触经典的机会,这时大体是四、五十岁或七、八十岁了。)
谈 背 诵 的 方 法
李 玉 竹
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种背诵的方法:
一、提要法。在背诵一篇(段)文章时,我们要先读一读,想清楚文章主要在说明什么问题,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并写出文章的提要,记在脑子里。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然后,以提要为线索,回忆文章内容,检查记忆效果。提要法最大优点是条理清楚,避免了识记和回忆时的一片茫然,使记忆更牢固,回忆更容易,更清楚,更准确。例如《桂林山水》的结构分三层:第一层叙述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层写桂林的水美;第三层写桂林的山美;第四层总起来写桂林山水。先有了提要,背诵起来就容易了。
二、分割法。有的文章篇幅长,一遍遍读下来,很难留下什么印象。如果把文章分为若干小段,先将小段背熟,然后连段成篇。分段突破,反难为易,增强记忆的信心,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记忆任务。例如背诵《千字文》,把全篇分成若干小节来背诵,背熟一节再背一节,最后综合全篇背诵,收效较好。
三、追踪法。在背诵游记散文时,最好能够找出旅行的路线,抓住参观地点的更换,追随旅游者的行踪进行背诵。追踪法线索清楚,容易把文章内容记准确,记完整。例如背诵《记金华的双龙洞》,首先要熟悉作者的旅游路线:由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景色中去。这样背诵、理解,记忆的印象就能深刻。
四、演读法。背诵故事、小说等,可以分角色反复演读,此方法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独自进行。演读法把枯燥乏味的背诵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例如背诵《月光曲》的最后四段,盲姑娘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对这一系列活动进行自我演读。
五、抄写法。在背诵过程中往往是读三遍不如抄一遍。要提高记忆效果最好边读边抄,这样充分调动了脑、眼、手、口、耳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抄写的时候,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而应该先读几句话,然后尽力边回忆边抄写,若回忆起来很容易,则可多读几句。在背下全文后,用默写来检查记忆效果,这样能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记得准确,以便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以上五种背诵方法,既有效也有趣,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
诵读经典  启迪心灵
刘玉 萍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经典古籍为其核心,并以之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优良美德。经典古籍对于少儿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不识圣贤,谈何以人为镜?不读历史,谈何以史为鉴?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应当以国学为载体,以少年为施教对象,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推行下去。
一些专家学者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出力少,儿童只需每天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见效快,儿童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后劲足,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一生受用,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背大量的经典,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其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背经典。利用积分卡、举行背诵大赛、古诗词串烧、古诗词擂台赛等竞赛活动。课内外结合,家校间结合,使经典活动的范围逐步延伸,首先号召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家长与自己孩子共同学习,从而对学生也起监督促进的作用。
还可定期展示成果,让学生在快乐中积累,在积累中快乐。
1.书、画诗文,彰显创新才能。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培养和彰显学生的创造才能。(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评比栏的“佳诗赏析亭”一栏。)
2演、辩诗文,提高思辨能力。
根据古诗文的部分内容故事性、可表演性强的特点,学生们把诗词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再现古诗文的意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另外,学生把诵读古诗词时及时记载下的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
3、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
为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歌、通过“
星星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抒写生
活、抒写感受的舞台,激发孩子们的文学创作爱好和文学创作欲望,
评选出“小文人”、“小作家”。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我班的孩子把《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及许多美文诵读成颂,熟记于胸。因此,颂读经典,能启迪孩子的心灵。
(1)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行为好转,心地善良 ,修养提高。
(3)语文程度明显提升,并带动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4)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
(5)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书法教学有益学生素质的提高
马    静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书法以它特有的方式创造着美,显示着美。
一、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文化艺术,学书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是有极大益处的。黄庭坚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长,逸少,只是熟人儿。”古来许多书法大家,都有高尚的品德,他们都以独特的形式熔铸于书作之中,在书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中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查民情,欧阳询勤勉好学等。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通过讲述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陶冶性情,锤炼品格,不断提高人品修养。
二、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现代生命研究成果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威胁现代人健康的第一元凶不是别的,而是不尽的烦恼和浮躁,要把人们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最好方法是休息,而练习书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陆维创先生有段解释很精彩,他说:“若每日有一小时练习,即有一小时怡静,只有紧张而没有怡静,只有疲劳而没有宁息,势必有健康‥‥‥信笔挥毫,不必求成为名家,成为美术品,而为调节生活,宁静精神,又其功用之一也。”陆先生的所谓“不必求”,恰恰是学生学习书法的鲜明特征。
三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书法是一门高雅艺术,它抽象了天地万物形,容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有净化人的灵魂,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陆维创先生说的好:“而欣赏的人,对名家作品,正如与英雄、美人、君子、才士、野老、陷者相对,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有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娱乐上之低级趣闻转移至高级。”
书法作为一种静态的表现艺术,它的美在于整体和谐。它既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又是诗意的线条化。而写字实际上就是学生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字的笔画本身就是美的造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总之,书法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极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少儿书法教学这一艺术园地,既可以继承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对少儿书法教学的辩证思考
马艳霞
少儿书法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学生从小练就一手好字,将终身受益。多年来,我潜心探索少儿书法教学的方法,深刻地体会到,必须辩证地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现在少儿学书法的条件越来越好,然而如何调动少儿本身学习书法的内在动力却仍值得研究。在实践中,我通过讲述古今书法家学习书法艺术的动人故事、祖国书法艺术的形象美以及各个层次的书法展评活动,为学生制定学习书法目标;展示学生每一阶段学有成效的书法作品,给学生以直观教育;我坚持面批作业,当堂评析作业,挑选一部分作业上墙表扬,简洁明了地指出每幅作业(作品)的优点,要求学生向他们学什么。这种务实的评析和表扬能成为学生学习书法的加油站。
二、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低层次的基础教学与高水平的书法作品也有辩证关系。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这一学艺规律。如果从楷书学起,先要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书写姿势,再从基本笔画及其变化、笔画的组合变化、偏旁部首书写律、结构、布势,一步一个脚印地精心辅导。先写中楷,再写大楷,最后写书法作品。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从初级班后期开始教一些简单的少字作品,教学方法以整幅临写为主。随着学习进程,逐步增加学写书法作品的难度,最后达到学生能独立创作一幅比较完美的书法作品。楷书学好,再学行书和隶书。多年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
三、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应明确学是矛盾主要方面。书法教学尤其是这样,不能想象学生光听几堂书法课就能写出一手好字,书法是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经古今书法家实践证明的真理。我在业余书法教学中十分注重抓学生的作业,不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字方法,即读、摹、临、背,先与古人合。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水平与书写水平会同步提高,不但能牢固掌握教师所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综合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进行自评、自改,增加独立临帖书写的能力。
四、主科与副科的关系。
小学生应以学好各门课程为主,业余学习书法为副。然而如何正确处理主与副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这是探索的问题。我通过以下四种方法来促其有机结合。一是培育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书法中要求学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克服困难,每天练字,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学生能做到坚持每天练字,就能促进学生顽强地学好学校中的各门功课。二是在书法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每次学习例字,都要先教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结构特点和字义,然后再从笔顺开始讲这个字的书写方法。同时还要把碑帖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与现代简化字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还能学到一些汉字基础知识。三是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相结合。初学楷书的学生年龄都较小,要结合毛笔书法学习,教学生正确的执铅笔写字的方法,同时还要使学生懂得写字与书法要求不同。四是书法创作与学校开展的中心活动相结合。如配合六一儿童节,教学生写金色童年,配合国庆节写祖国万岁等,不但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书法中学以致用,提高其学习兴趣。
五、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根本宗旨,因此,书法教师不能只注重书法的技巧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经常用古今中外著名书法家的爱国爱民,勤学苦练的优秀事迹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教学生书法创作时不但教授古典诗词、格言,还有机地结合时代要求,教授一些革命前辈的诗词、名人名言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诗句,以此来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
硬笔书法教学有益于提高学生素质
沈 殿 辉
提高人才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现在所说的素质,主要是指人的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我认为,在学生中进行硬笔书法教学,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过书写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颇有益处的。
一、滋品导行,提高道德素质
作为一门传统的文化艺术,学书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是有极大裨益的。黄庭坚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古来许多书法大家,都有高尚的品德,它们都以独特的形式熔铸于书作之中,学生学习书法,能从历代书家的高风亮节中得到熏陶。
二、倡学兴问,提高文化素质
学好硬笔书法,须以丰富的学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教学,有益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清代书家杨守敬认为,学书除品高以外,“一要学富,胸罗万千,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由学书而悟到读书的重要,这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第二个收获——使学生爱学习。陆维剑先生在谈学书“三利”时说过这样的话:“……由学书而导吾人于向学之途,以兴起探求学问之兴趣,又其作用之一也。”确是很有见地的。
三、静心养气,提高身体素质
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威胁现代人健康的第一元凶不是别的,而是不尽的烦恼与浮躁。要把人们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最好方法是积极休息,而练习书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陆维创先生有段解释很精彩,他说:“若每日有一小时之练习,即有一小时之怡静。只有紧张而无怡静,只有疲劳而无宁息,势必有害健康……信笔挥毫,不必求其成为名家,成为美术品,而为调节生活、宁静精神,又其功用之一也。”陆先生所谓“不必求”云云,恰恰是学习硬笔书法最鲜明的特征。
四、炼意砺志.提高心理素质
时下许多心理学专家发出惊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严重滑坡!人们发现,由于长辈的溺爱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下一代的群体意识和承错能力大大削弱了。
对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来说,书法教学无疑是一味良药。郭沫若1962年9月在《人民教育》的题词中就曾经指出“……培养学生写好字……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陆维剑先生则阐释得更为清楚,他说“研究书法,又必注意书写之无讹、始终之不懈。无讹,乃心细之征;不懈,见忍耐之力。”
五、探美求新.提高审美素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低谷艺术的严峻挑战。
书法是一门高雅艺术,它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熔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对学生讲行书法教学,有净化人的灵魂,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陆维创先生说得好:“而(书法)欣赏的人,对名家作品,正如与英雄(沉雄、豪劲)、美人(清丽、和婉)、君子(端庄、厚重)、才士(倜傥、苍古)、野老(浑穆、苍劲)、陷者(高逸、幽雅)相对,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有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高级。”
应该说,这些培养人的积极意义,在传统书法中也同样有,然而中于工具、学习难度和实用意义上的巨大差别,硬笔书法就特别显示出她的优越性和时代感。
让《弟子规》伴随孩子成长
王春玲
一、为什么让学生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在中国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了,从宋朝开始推行,它的前身是朱熹的《童蒙养正》,现在我们诵读的是清朝秀才李毓秀作《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它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年代久远,可到现在为什么我们还要来学它呢?有这必要吗?
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的可贵。
人一出生,就自然产生各种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从本质来说,在内,应是夫妇、父子、长幼(兄弟姐妹);对外,就是朋友、君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下关系,或者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其他关系只不过是这五种关系的延伸。因此,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即传统说法——五伦,它是人类固有的相互关系,不是孔夫子或某个人制定的,从古至今都是这五种关系,谁都离不了,既然谁都脱不了干系,就只能想办法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如果这些关系都处理好,很和谐了,那么人的身心就会很健康,对外的人际关系互动也必定是良性循环。这样,自然就会酿造出良好的外部氛围,为个人身心、事业发展搭好平台。
《弟子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是给我们立规矩的书,也是我们学礼的一部好教材。儿童天真未泯,记忆力最强,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这时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如何教导学生诵读《弟子规》
1、让学生定下心来诵读《弟子规》
说到诵读并不是难事,关键是要让学生把心定下来,要用心去读,应不急不徐,有抑扬顿挫。速度过快,容易吐字不清。而且,快、急会导致学生内心急燥。《弟子规》中也说:事勿忙,忙多错。低年级学生在诵读时更要要求:速度适中,每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表达清楚明白,语言清晰的习惯。也可以训练学生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使他们遇事不慌不乱。
2、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弟子规》就是真实的生活。
在讲解《弟子规》时,要用真情来感动学生;如在学习:入则孝这一节时,让学生自己讲父母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再讲一些古人或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让学生感动,并且明白自己今后要怎样做。也可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这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理解内容。越靠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被接受,收效就越好。
3、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身体力行的学问是空中花、水中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好。所以,我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按照《弟子规》的内容:步从容,立端正……在行动上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学生诵读之前,自己先做示范,然后对学生说:“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你们可要努力超过老师呦!”这样,学生心服口服,也会按要求做好。
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没有常时间的温习巩固,不懈的努力是学不成的。今天学了,明天放下了,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把每一句每一字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要通过学习、转化、落实《弟子规》,使学生终生受益。
有关专家认为,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至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左右脑记忆力的开发和知识训练十分重要。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们要利用好这一黄金时段,用《弟子规》教导学生,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这会让孩子们一生受用无穷的。同时,对家庭的和睦、社会风气的净化等也都有很多的益处。
鼓励学生多渠道背诵古诗文
王 丽 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小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通过背诵古诗也能增加他们的识字量,而且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是如果只是利用课堂时间来完成,恐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课外自觉、自愿、有兴趣地背诵古诗。以下是我怎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古诗的一点做法:
一、采用激励的形式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采取的是一星期背一到两首古诗。周末验收,背熟的就在鼓励卡片上粘一朵小红花,称为“红花少年”。开始几个星期,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周末来背古诗文的人特别多,他们想当“红花少年”的愿望很强烈,当他们看到鼓励卡上的小红花时,十分高兴。
但是过了几个星期,学生背诵的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而且背诵得一点儿也不熟练,先前的的那种积极性已经在渐渐减退,“红花少年”以不能再激起学生背诵的兴趣。因为每次只有老师的口头表扬,只能看到一朵小红花,没有老师的奖励。在感觉出学生的这种变异后,马上改变最初的口头表扬式和一周一到两首的背诵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鼓励他们可以多背,并适当的给予奖励。如果能在一个星期中背熟两首以上古诗就给予一些小奖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又上来了,都争着来背古诗,有的学生背完了要求背诵的古诗以后又从其它的书上找来一些诗歌背诵,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们,并且给予奖励,希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其他学生看到了以后也赶紧背熟要求背诵的古诗,再在课外书籍中找古诗来背诵,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一时间学生背诵古诗的劲头越来越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 生生帮的形式
一个班的学生总是有差距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各个方面也优秀,当然背诵起古诗来也是名列前茅,因为他们掌握了正确的背诵方法,背起古诗来一点儿也不难。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背古诗只知道死记硬背,背起来又慢又容易背错,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在背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来越喜欢背古诗,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怎么背也背不熟古诗,看到古诗就头痛。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及时的采取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方法,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教他们背诵古诗的方法,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既有了向同学学习的机会,又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成绩,知道了要想学习成绩好就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重要。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他们创造了交流的机会,也拉近了好差生之间的距离。
三、图文结合,提高背诵的效果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不要求他们理解诗文的含义,不过对于比较简单的诗文配上适当的画面,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背诵,兴致就更高了。激发学生学习、背诵古诗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展开想象。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一举多得。
谈小学生古文阅读的指导
王 艳 鸿
阅读古代诗文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古代诗文阅读应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形成课外阅读场。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提供适合其阅读的古诗文,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的确,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世界中,倘若还有一个精神家园需要固守的话,那读书—读古代诗文便是这个家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学习我们的课本,更有必要去读一读《四书五经》。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更要让学生在能广泛地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古文,多读古诗,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习惯,使读古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增加学生的 阅读量,还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好方式。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②。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样也具备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这几个因素。为此,在小学读古诗文的阅读指导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提高阅读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读古诗文指导中要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 ,为此,在小学生语文读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如果小学生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要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首先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手中的网络教育媒体,从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本的、网络的、视听的阅读资料,通过反复刺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班级图书柜,为学生添置适合其阅读的书籍、磁带、光盘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书柜上丰富多采的阅读材料,其阅读的欲望自然就会由然而生。此外,还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使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并在家中形成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
第二、要关注小学生语文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为“死记硬背”说句公道话
王玉玺
语文教学发展到现今,老师是越教越难教,学生是越学越厌学;尤其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很多,这对于前些年忽视语文积累、一味追求创新的这批学生,实在是个不小的难题。如果你去调查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多少积累,能背多少名言警句,我相信大多数都只能得到一个非常尴尬的结果,当然个别学校、个别学生例外。
然而,问题的严重性远不在此,更在于这些年语文教坛的狂躁、虚无使得现在的许多语文老师无所适从,学生更是执迷不悟教师想回归传统,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诵读”教学法,学生便认为这是死板的教学,是又让学生回到“死记硬背”的老路;更有学生大惑不解,理直气壮地发问道:“我们21世纪的青年,还学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有什么用?”面对着这样一群无知无邪的学生,我们只能苦口婆心,好言相劝,但还是收效甚微。如果你要稍加强制,一顶“死记硬背”的大帽马上向你扣来,好像你就是在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唱反调。更有甚者,在学生民意测评中,你绝对是受冷落的。死记硬背,缺乏创新,难学生,迂腐守旧你还能期望学生会喜欢,遇到开明一点的领导还好说,如若不是,批评谈话,停课整改,甚而至于岗位难保,衣食堪虞。
语文靠积累,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能理性地审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就不难发现,尽管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诸多弊病,但在“诵读”这一环节上,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适合母语教学的方法,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了灿若群星的文章大家,使汉语言文学代代相传,且发扬光大。众所周知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达到熟读成诵,每每读到口舌生疮;宋濂苦读,在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如实的记录;清代张溥,单从书斋名就可对他诵读抄录的辛苦略知一斑。直到晚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了诵读理论。茅盾先生背诵《红楼梦》更是文坛佳话。我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青年时对《孟子》、《论语》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后来他回国讲学多次强调继承儒家文化对发展高科技的重要作用,反复叮嘱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加强对传统国学经典的诵读,对中华传统文化精义的准确把握。从这些事实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前人是非常重视诵读教学,并且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背诵是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
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又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诵读、背诵很难正常开展,一提背诵就被一些人不负责任地斥之为“死记硬背”;学校一些领导也认为语文教师没有创新教学,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他科目教师也有微词,因为抓诵读、背诵势必要花费学生一些时间,对完成其他科作业也有影响。而学生则更有情绪:第一,背诵、默写是语文学习最实实在在的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对于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的大中城市的学生,上网、电子阅览这些快节奏的事物学生很喜欢,而对于语文诵读、背诵这种需要用慢火焖炖的功夫学生缺乏耐心;第二,认为“名句名篇”可以通过作文和语言表述两大块来考查,并不认为取消“名句名篇”的默写学生就可以放松积累、背诵,但学生往往只看表象,认为不考就用不着去学,更何况积累、背诵。也确实要花时间和精力。正是这种种原因导致目前语文教学诵读、背诵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可想而知。我们现在不能不痛心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缺乏耐心,一篇稍长一点的文章就读不下去;作文干瘪,虚假做作;说话语无伦次……所幸的是语文教育界都感受到了此种情况,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作了重新调整,规定学生要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对小学、初中、高中背诵做了量的规定。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文言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样一些篇目如果全部烂熟于心,又何愁学生语文能力提不高呢?
当然,背诵也要指导学生讲究方法,但这不是我此文要谈的重点,我只是想针对目前语文教学轻视诵读,学生不愿意背诵、不注意积累,而许多改革家仍在奢谈创新这样一种现象发表个人的一点看法。正像许多真正的语文行家所说,学语文需要的是温火,温火更见功力,教育改革最忌的是在美妙词藻的掩护下,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就语文学习来说,我始终认为,扎扎实实地教学生“死记硬背”一点东西,让学生通过刻骨铭心的积累,从而奠定满腹经纶的基础,这应该是当前我们倡导素质教育最切实的途径之一。
浅谈背诵
魏 淑 丽
应试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弊端──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以繁琐的、架空的分析和讲解替代了学生的吸收、内化。就如一个营养师,端出一盘盘美味佳肴,大讲其营养如何丰富,味道如何鲜美,就是不让学生去亲口品尝,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学生一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
传统的语文学习很重视背诵。才高八斗的曹植,10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蜚声文坛的巴金,小时候也背了许多书,在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的散文选集;著名作家李准也说:“《古文观止》我基本都能背,中国的诗、词和民歌我能背七八百首”。
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对学习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一,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生成语文素质的不二法门,要学好语文必须积累大量典范、精美的语言材料。胸藏万卷气自豪,积累多才可在此基础上建造语文的高楼大厦。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并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转化为读写能力。许多学生对作文深感头痛,背诵则是医治此病的良方。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人之能为文,由腹有诗书。”春蚕饱食桑叶,才能吐雪白的丝;蜜蜂广采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熟读成诵,消化吸收,作文时则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称心如意。巴金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赞歌集·谈我的散文》)。
第二,熟读成诵是积淀语感的必由之路。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夏丏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教育家的丰厚教育理论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古今许多教育家都强调语文学习要重视语感的积淀,从而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要形成正确、敏锐的语感,须熟读、背诵大量语言典范的作品。研究证明,在含英咀华、熟读成诵中能有效地积淀语感。
第三,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有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代大学者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学斋规》)。
第四,熟读成诵锻炼了记忆。托尔斯泰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 这位伟大的文豪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示我们:适当的背诵一点有价值的东西,犹如常做体操可增强体力一样,可以增强记忆力。
总之,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小学时代又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启蒙时代”,应抓紧时间,多读多背。语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要不折不扣地熟读成诵。此外,还可适当增加背诵内容,主要背诵名家名篇。优秀的诗词、精短的文章可以全背,较长的好文章可以背诵精彩的片断。多背诵多积累终身受用。
小学生作文中积累
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
吴    民
学生作文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它要求学生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畅达的表达倾吐和强烈的创造意识。
21世纪的门槛已跨越,今天的人们正处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关键性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已改变了原有的“强化阅读训练,淡化作文训练”的观念。可教师煞费苦心地传递写作技巧,学生仍被动接受,痛苦地承受作文训练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为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性、创新性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培养割裂开来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广泛积累材料,为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1、广泛积累的。积累不同于盖房建塔,累砖式的罗列,积累表面上被看作是词语、句子数量的累计,其实严格考虑积累应包括对材料、观点、方法、语言、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摄取和整理。
2、积累的方法和途径。积累的能力应靠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像力多重作用来培养。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获得亲身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通过观察,还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通过观察把学生引到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感到可写的东西是那么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⑴、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呈现“以我手,创我意”的境界,就一定要不断充实学生的作文素材,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谈到观察与写作的问题时指出“无论记载实有、描写、假设,都须预先有了这如实摄取情态的功夫,然后下笔。
⑵、把观察到的事物或现实充实成作文的素材,扩展成备用的材料。积累信息应是加工后有目的的、有感情的记忆过程。在观察阶段运用思考,可以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看出那些闪光的东西,整理成丰富的写作内容,在这方面,可这样做:
a、                       设立课前三分钟,即利用一天中一节课组织教学的时间,请同学们交流记录现象最深的事,再简明地谈谈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认识。
b 、写好日记,孟伟哉在谈到写日记的体会时说过:“写日记的结果,一是锻炼了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锻炼了我的观察能力和习惯,硬丰富了我的词汇,四是养成了我拿起笔就写的习惯。我确实亲身尝到了写日记的甜头。”这段话对写日记的好处作了很好的概括,同时写日记有利于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有效地解决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
b、                      鼓励学生做摘抄日记和笔记,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及时整理,指导他们分门别类,方便查找。
c、                       提供班级展示平台或指导编报活动,提供多元指导,克服想法、简单认识肤浅的不足。
⑶、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把积累到的信息提取出来,再次加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多向命题,激发情感。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应。作文命题可以是借鉴型命题、智能型命题,也可是实用型命题。总之,好的命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文思,使他们感到有事可叙,有论要发,有情可抒,积累可用。在教师引导积累和写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引导学生抒真情,写真事,诱发动机,让学生自由选材,倾吐自己的心声。
⑷、在积累中,鼓励求同存异,汲取别人的思想或技巧。在积累古人或他人传下来的东西时,要鼓励批判。对他人(自己)多元认知中,难免有不深刻不全面的现状,对古人遗传的知识、经验,也有与现代社会不融的地方,教师应创造氛围,提倡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辩驳、讨论,更正错误思想,培养科学客观的精神。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
1、开放学生多种观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⑴、可以绘画与写文结合、实践与写文结合、操练与写文结合、表演与写文结合。将积累的技能、知识、态度应用于写作中。
⑵、充分挖掘课文中积累语文材料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篇优秀的文章,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美文大家都愿意欣赏,学生在积累鉴赏时,教师要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指导创新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a、模仿型。抓住原谅中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甲迁移到乙上。例如:学《鸟的天堂》一课,让学生写《我喜欢的一种树》;学了《凡卡》,b、变通型。变通教材东方的写法来命题,属于必定性质的作文训练。例如:我教了《竹石》一诗后,请学生写《我对竹石的看法》,根据“养不教,父之过”这一《三字经》让学生写《我与爸爸》。c、感想型。即读后感或观后感。d、读写型。如根据《凡卡》写《凡卡梦见了爷爷》,根据〈〈少年闰土〉〉写〈〈长大的闰土〉〉。(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和墙报上开辟“我书”、“我写”、“小评论家”、“新发现”等栏目。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三、抓住创新思维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左半球是智力活动区,而右半脑具有创新能力,所以创新需要有分析、计算、排列等作为基础,需要左右两个半球的配合,但是,集其大成者是右脑的创造功能。
2、创新思维有三个特征。即:发散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根据创新思维的特征,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3、冲破定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在作文训练时,方式有: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想象,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5、引导学生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总之,积累与创新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一定是抓住这两个环节,使学生的作文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加强学生背诵兴趣的实践
吴晓艳
作为我校“写字写文训练”实验课题的教师,在这里,我谈谈加强学生背诵训练的一点实践。
一、以身示范,激发背诵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背的兴趣,我首先创设情境:在学完课文《梅花魂》后,让学生背诵有关描写梅花的诗、词、歌、赋……只有两个学生背诵出两首关于梅花的古诗。我问学生:“你们在课内外见过描写梅花的诗多吗?”学生齐答:“太多了。”我趁热打铁:“我们读文章再多,如果仅仅是囫囵吞枣,你一点也不会受益。只有把精典文章的精华背下来,结合自己风格,那才是自己的东西。”接下来,我为学生背诵了好多描写梅花的精彩片段,赢得了学生的阵阵喝彩。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背诵的兴趣也就被初步激发起来了。
二、开展活动,激发背诵的兴趣。
为调动学生背的兴趣,我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用亲切、自然的语言讲解《三字经》中的一段故事,利用学生的心灵撞击,产生对《三字经》精华的热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三字经》的背诵当中去。背诵不但轻松,而且愉快。为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背诵氛围,我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三类,同类中的两个学生结成一组,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制成统计表,学生每天背诵的内容自己更换,每周三举行一次读背比赛,为读得多,背得多的学生加分,并对积分多的同学给予奖励,评出每周的“背诵之星”。每月进行一次月冠军的评比,学期末评出本学期的“背诵之星”。为调动差生背诵兴趣,制定背诵的最低标准,每周、每月都评出他们中进步较快的学生。这样使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差生吃得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如今,学生背诵的兴趣盎然,班级的掀起增强文化底蕴,背诵之星舍我其谁的竞争热潮。仅三年时间,学生赵海迪背诵古诗五百余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业已不在话下。相信通过读背活动的开展,势必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浅谈学生背诵的点滴感受
杨宝香
曾记得在学习《三个儿子》一课时,当我让学生说一说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时,同学们津津乐道地讲起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之中的故事。由此,我深深地感到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我校“双写”实验教师,谈谈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几点感受:
一、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学生时间紧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可开发的空间,每天利用早自习10分钟的时间用亲切的语言,自然的神态,饱满的情绪,讲解《三字经》中的一段故事情节,以教师自身丰富的情感力量吸引学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三字经》内在精华产生热爱,都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背诵《三字经》的活动中去,背诵时不但热情高,而且速度很快。
二、  以活泼有趣的活动方式克服学生背诵停滞不前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长期不断地背诵优秀古诗文,达到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常展开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背诵方式。如“小组每日夺冠赛”、“班级一周擂主争霸赛”、“本月背诵明星”评定进步快的学生并给予奖励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三、以丰富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目的的克服学生背无所用的问题。
背诵是积累语言,积累则是为了运用。学生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地讲述“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孝顺父母的故事,不正是学生背诵《三字经》积累运用的最好体现吗?另外,学生在平时写话、写日记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背诵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在作文里,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新课标提出后,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不少于160篇。通过几年亲身体验,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获益匪浅。
背诵诗文,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杨惠娟
中华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由此可见,如果小学生在毕业时还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那他(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今年,我校仍把背诵古诗文这项活动列入计划之中,并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举办古诗文背诵比赛活动,是想借这种形式,来进一步推动古诗词背诵活动稳步、持续地开展,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从而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
早在1981年,原国家教育部37号文件就曾经要求《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适当读点文言文》,现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把70首古诗词做为小学生的必背篇目,在台湾和不少内地学校,除了背诵古诗词以外,还专门开展了"读经"活动,因为古代诗词和经典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儿童时期正是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小时候记住的东西一辈子都很难忘记,让小学生多读多背,丰富语言积累。中华美文博大精深,尽管我们的孩子对所背的诗文还不甚理解,但是这些名篇将牢牢的印在他们记忆的深处,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增加而慢慢的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滋养孩子的心灵,提高孩子的人生质量和品味!也许今天的小选手就是明天的大诗人!
曾记得有一位女博士反观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体会到一种切肤之痛--读了二十年的书,心中常有很空虚的感觉,尤其是想进一步深造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她认为缺乏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使自己"心量不宽,涵养不深",在文凭被拿掉之后,自身的东西所剩无几。还记得曾有位作家说过,古诗词是孩子们的维生素,诵读古词能使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精致起来。
在古诗词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可以读到哲学,可以读到王朝兴衰,可以读到个人得失;可以读到名山大川,可以读到红花绿叶;可以读到金戈铁马,可以读到风花雪月;可以读到松、竹、梅岁寒三友,可以读到诗、书、画人间一绝;可以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样摄人心魄的人间友谊,也可以读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此刻骨铭心的深情相思;可以读到"秦王扫六合"的威加海内和雄才大略,也可以读到南唐后主"无可奈何花落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落落寡欢和郁郁不得志。总之,无论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还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无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还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小桥流水,读之诵之,总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给我们以文学的滋养和艺术的熏陶。
让我们大声诵读中华诗文,默默传承民族文化,在经典母语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古代经典
需要再发现和新认识
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在学校掀起了读经热潮。社会各界或赞赏,或反对,褒贬不一。
中国现代的语言教育,一味地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而忽视中国文化的本质。在课程设置上,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外语,却忽视中国古典语言,只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附属。过去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读书必备的“经学”常识,变得比外语还要艰涩难懂,令人生畏。一个外语四级的中国大学生,能流利地讲说和阅读外文典籍,却连浅显的文言都阅读不了,“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末曾见过”(林语堂语)。中国大学生被外国人问起孔子在世界思想家的排名,一定会很自豪地说:“是第一!”当问:“你读过他的《论语》吗?”回答是“没有,读不下来。”我们又从何骄傲自豪呢?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还是悲剧?
阅读古代经典,反对者无外以“古代经典的封建糟粕”为借口。所谓的古代经典,多是先秦经典,大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时是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尚未确立的时代,何来“封建糟粕”?所谓的“封建糟粕”,不过是封建文人因时所需,对古代经典的再发现和新认识。我们现在不,完全可以也对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现代西方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也应如此,要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复古”为名,借以对古代文明的新认识而达至。当代中国文化要充分发挥他宾的民族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就必需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梁启超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宝典”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说:“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这资鉴。”现代古典文化研究,背离了学术研究的目的。古代经典不是离民众越来越近,而是离民众越来越远,没有予以新意义和新价值,仍是照搬古代的经解,还堂而皇之地斥责古代经典有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现代社会,应该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著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经典该不该读,问题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代理念重新解经。教育部指定学生课外必读书中,唯一的先秦经典是《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推荐本是徐志刚教授的《论语通译》。我们不敢说此书有什么不对,但可以肯定地说,此书只是延续了封建文人为当时朝代服务的认识,而没有用现代理念去再发现和新认识。让学生读这样的注解经典,自然是不读为好。
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这本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书 ——《论语》。书中有一句话使人对孔子颇有微词: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认为这表明孔子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是典型的大汉族主义。现在,各民族和睦共处,这种歧视性的传统注解不利民族团结,只会助长大汉族主义。现在的读来自然不合时宜。
且不说孔子作为周的臣民,是否会冒杀头的危险把中原称为“诸夏”,但也没有必要沿用封建文人的注解。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把这章断句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都心中有君,不这样(爱君尊君),是夏朝的灭亡原因”。夏被臣国商所灭,商被臣国周所灭,是同样的以下犯上,但孔子作为周的臣民,不便指责周,故只言夏,也是讲得通的。后儒的解释,原因想必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以下犯上取得天下,而不敢直解。
宋儒释“中庸”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之谓庸”,已把中国人的性格塑造成没有棱角的“谦谦君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庸”重新释为“中和之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就是适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审时度势地采用相应的方法。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对羊,则如羊,面对狼,则如狼。
博大久远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灵魂,许多积淀在我们血液中的道德理念已不合时宜。要打破这些精神的枷锁,唯有从源头上再发现和新认识。对古代经典的再发现和新认识,不仅仅是当代社会负责,也是我们这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责任。“通经原以致用”(程树德语),古代经典历朝都有不同的解释。既然宋儒能够以佛理释经,为理学服务,我们为何不可重新解经,为现代服务呢?“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孔子”,如果我们不能重新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因其有“糟粕”而拒绝学生接收,也许百余年后,我国灿烂的古典文化,就象天书一样,只能当作古董煊耀而不知所云,不知所用。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三法
杨玉双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用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成就感,说到底就是自己的做法和结果得到别人的肯定时产生的一种满足或兴奋的心理,这种兴奋可以增强自信心,产生一股抑制不住的再奋斗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点,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从而对朗读产生兴趣,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我在上《自己去吧》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了一会儿课文,然后说:“谁来读一读鸭宝宝说的话?”立刻,许多小手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起来读,这位学生的话音还没落,下面早已议论纷纷:“老师,他没把后鼻音读出来。”“老师,他把‘您(nín)’读成了‘你(nǐ)’。”这时,我向那位读书的学生投去了理解、鼓励的目光,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马上接着说:“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优点吗?”一位男生站了起来说:“老师,他读书的声音比较洪亮。”“对,这就是他的优点,值得大家学习。”那位学生听了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表扬,抬起了头,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抓住时机,让他再读一遍,并要求他读的时候要发扬自己的优点,纠正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地方。他高兴地答应了,经过我的点拨和鼓励,这一次比前一次读得正确、流利多了,还读出了一定的感情。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二、评选“小老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我所教的班级是一年级,他们刚刚入学不久,识字不多,朗读技巧几乎没有,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要想很正确、流利地读出来都有一定的困难,就更不用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我每上一篇课文时,都要给学生范读两遍,让学生模仿,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开始实施评选“小老师”的活动。首先,确定了做“小老师”的条件:(1)朗读的声音要洪亮;(2)要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读出自己的感情来。学生们听说要选“小老师”,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嘴里激动地说:“老师,我先来。”我看着一双双期盼的小眼睛,瞧着一双双摇晃的小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从中可以看出,读书的兴趣在他们的脑海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于是,小老师们在热闹的气氛中一个一个产生,每个小老师在范读完课文后,同学们都会争着起来指出小老师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促使小老师们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同时,我也对同学的朗读结果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热闹、欢快的氛围中朗读,既有老师的指点,又有同学的帮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慢慢提高。
三、用宽容和鼓励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涉世不深、学历很浅的小学生,常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是必然的。如果课前不预习课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按时完成,教师范读时不认真听,一读书就多字、少字、错读字等,凡此种种,作为教师不应责备学生,挖苦学生,而应用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去帮助学生分析情况,找出原因,端正学生的心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和亲热的动作使他们从“失败”中坚强起来,树立起“我要读好书”的决心和“我一定要读好书”的信心。
我在上《菜园里》一课时,茄(qié)子的“茄”字,我教读了好几遍,当我指名读课文时,一位平时不太爱听课的学生还把“茄”字读成了“茄”(qué)字,当时,我没有责备这位学生,而是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注重看看字的音节,是这样读的吗?只要你看清楚了音节,你会读好的。”那位同学听了我的话,很快找到了“茄”字的音节,他不仅正确地把这个字拼读了两遍,还主动把课文又正确地读了一遍。
可见,教师的宽容与鼓励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和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培养起良好的朗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背诵中的激励方法
张桂华
小学生爱听故事,他们可以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在青少年时代,无不下苦功夫背诵名篇佳作。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坚持日背数百言;巴金能背文章近千篇;茅盾能倒背古典名著《红楼梦》……他们顽强背书的故事是激励学生背诵最生动的教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不断在学生中树立背诵榜样。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同时,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他们,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后进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开展背诵比赛是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比一比谁背得快。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长背给教师听,小组成员背给小组长听。在教师规定的时间里,比一比哪个小组长先会背,哪个小组先背完。为了保证背诵质量,教师要对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查,以增强小组长的责任心。
2.比一比谁背得多。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背诵记录本。把自己会背的内容,按月日的先后顺序写在背诵本上。背诵的内容,有教师统一布置的,也有自选的。背诵本上的记载随着自己的背诵内容的增加而增加。教师两周统计一次,比一比谁背诵的篇数多。
3.比一比谁背得好。读书要读出味来,背书同样要背出味来。不少学生背书平淡无味,有的甚至还唱背。为此我每月在班里举行一次有感情地背诵比赛。先小组比,评选优胜者2名参加班级比赛。比赛时,让全班同学和教师一起当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和进步奖,并适当的给予物质奖励
引导课外阅读丰富小学生语言积累
朱立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至少60首古诗。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出口成章。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积累。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呢?
一、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相结合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只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喜欢阅读积累。小学语课文,大多是名作,语言堪称典范。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老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读想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便会有积累的兴趣。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期待课外积累。
课内和课外阅读积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也是“统一训练”和“自由训练”的结合,“举一”和“反三”的结合,学习和运用的结合。立足课内,着眼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带课内;课内要精取胜,课外要以博为佳;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我们在课内阅读中要加强积累兴趣、方法的引导。课内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尽量不布置课文中的作业,让出时间给学生背名言警句,背古诗,看课外书。
二、指导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方法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段我就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讲解、赏析。也可以通过上网,搜集素材。网络是一床魔毯,为孩子打开了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孩子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到更新的信息。
2、指导背诵的方法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背诵法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提醒复习一下。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内指导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准备“采蜜集”
会读会摘录,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并引导安类摘记。
4、及时归类,纳入旧知
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  ABCC   ABCB。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按描写对象分类积累,如描写颜色,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人物情态,描写自然景色等等。还有数量词组、“的”字词组。古诗可安作者、诗的种类、创作时间等积累
5、剪贴法: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好的文具剪贴在自己的本子上。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完整激励评价机制。课外积累不能演变为强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一旦没有成功的刺激,没有积累的兴趣那么课外积累就成了巨大的负担。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永远不变的爱好,建立机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是培养积累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开展课前两分钟朗诵一类成语或古诗。每天早上推荐,让学生按座位顺序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或成语故事,每人一次;每周举行一次专题比赛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古诗对答赛等。课外推荐做接龙比赛、拍手诵诗词等积累游戏;每月出一期积累月报。每学期整理一次自己的采蜜本;设立词汇百宝箱:要求学生将自己每天搜集的美词、佳句写上自己的名字投入教室一角的“词汇百宝箱”,每周抽奖一次,这样孩子们都纷纷去阅读课外书,千方百计找出自己认为最佳的词句;争夺积累之星:学生背一首古诗、积累一类好词、说一个成语故事、推荐五句俗语谚语名言警句、提前背诵课文等奖励一个成语小卡片。凭“成语”期末可以向家长要物质奖励。并评选五位一周内成语得到最多的为积累之星。在物质奖励的刺激下,尝到比一比的乐趣后,积累成了一种流行时尚学生就能主动积累了;打擂台:定期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成语接龙、背古诗、诵民间故事、座右铭、历史故事、童话表演比赛等积累比赛。鼓励与作者通讯,对优美词句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最重要的是仿写。平时交谈、发言、作文中对学生的好词好句,都予以充分的肯定。“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
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
朱丽华
书法艺术以美育人的功能。寓德于练,以练促德。我们训练学生要:“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目的就是要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练习写字的精神,陶冶与引导学生树立堂堂正正做人的崇高人生目标。
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从学写三方面内容入手:颜勤礼碑,名诗名句,谚语典故。学生在联系内容上受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过“三关”:笔姿、坐姿、写姿关,基本笔法关,良好行为习惯关。养成身不正不提笔,坐不正不写字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旷日持久的练习中领悟坐姿端正的平稳美、书写态度的庄重美,平心静气进入书写的豁达开阔美。这对学生的人生修养有着深刻的影响。要求学生领悟字体端正,把每个字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富有活力。表面上是讲字的写法,而却渗透着做人道理,使学生懂得未来合格公民要品德高尚、行为文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我们注重学、练,更注重在教学中的导。在教师引导学生中,在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中,都体现了“导中展美创新 ”。 古人云:作书如做人。学习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规规矩矩写字的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从两方面抓,一是每堂课都有小创作的时间,让学生激发灵感、大胆创作;这种课堂学习生活使每一个学生有了积极思考,参与学习的机会,使每一个教师领略了教育的趣味,使师生共同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二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大赛,去施展才华,体验成功感。这几年中,教学成效十分显著,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的管理,还为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在我校的书法教育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学生的创作、老师的心血、学校教学的成果都应该有一个向社会回馈的机会。于是,我校在每年都举行一次书法艺术节,把师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制作专门的展板、装裱学生作品、展示学生练习作业、题诗比赛、名家传艺,请来上级领导和专家对我们的校本教科研工作进行指导,请来兄弟学校的同行进行交流切磋,请来家长对我们的师生作品进行品评…… 名家表演,诵读古诗,书法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之中,或听或看,耳濡目染,受到不同的艺术熏陶,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成功的管理创造出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呼唤成功的管理,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的管理水平也相应地提高,由以前的指挥棒主宰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向人文化自主性管理转化。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走出了一条特色创新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要把书法教育的模式继续深入探索下去,把育人之“道”寓于书法教育之中,使书法教育不断深入发展。
担起传播古典文化的历史使命
--- 谈古典文学在少儿教育中的必要性
施占东
孩子是是民族的希望,教师工作的全部都应服务于孩子的明天。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说,我国现在是儿童读物的出版大国,2003年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类读物7588种,发行5.94亿册。儿童读物为中国亿万小读者开辟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如何正确引导少儿的阅读取向让他们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了教育的一大课题。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使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由于利益的驱动,出版社迎合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版了大量的、五花八门的奇幻动漫图书,以及千奇百怪的游戏软件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可以把很多动漫作品的台词、电视小品中的搞笑语言、动画片中的“新生”词语背得滚瓜烂熟;打起电子游戏可以连过几甚至几十关。可见,我们的孩子是何等聪明。可就是这些聪明的孩子却对我们中华民族经典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一无所知。在一次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知识问答中竟有人答“长安街” 是英国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不懂中国历史,不知中国文化,怎么谈得上爱国,有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东西都没有继承,怎么让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样的下一代怎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是这些错误应该归咎于我们的孩子吗?答案是――不能,这是我们现在教育过失。
今日的“一卷定乾坤”的考试制度;层出不穷的新科目;堆积如山的试卷、作业;语文教材内容的浅白化、选材的“现代”化,折射出多年来我们对少儿古典文学教育的薄弱性。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灿烂瑰丽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古典文学就是这遗产中的艺术奇葩,它一枝独秀,它的根本价值在于塑造人的品格,端正人的行为,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对于少儿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难看到,许多老一辈名人,无论从事哪一专业,大都具有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如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李四光,吴大猷等,他们在古典文学修养方面的造诣不在当时的文人黑客之下;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若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怎能把诗词如此气势磅礴?古典文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很多外国的教育研究机构都在潜心探研中国的古典文学。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又怎能弃之如敝履呢?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这一严峻的教育形势,为改变这一劣势,为了让青少年更多的了解祖国的古典文化,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少儿必背的优秀古诗词七十首》作为中国儿童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从中我们可深深感受到国家对少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举措的力度。而《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等篇章对儿童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开启儿童的聪明才智、培养少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文
学修养、陶冶儿童审美情操,有着重大的意义。唐诗宋词是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经文典故浓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蕴含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琅琅上口,音韵无穷,意境无尽。她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她孕育了无数中华英才的千古风流。让古典文学走进每个教室、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定会起着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不会进步,不会有创新。
古典文学对提高学生修养、陶冶儿童审美情操,有着重大的意义。唐诗宋词是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经文典故浓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蕴含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琅琅上口,音韵无穷,意境无尽。她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她孕育了无数中华英才的千古风流。让古典文学走进每个教室、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定会起着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不会进步,不会有创新。
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民族的希望,为了让我们的后代不再依附于他国文化,为了让我们的文明世代相传,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担负起传播祖国古典文化的历史使命,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民族文化空前盛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