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光环中寻找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3:28

在生活的光环中寻找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读张承志《北方的河》有感

 

“生活不是一幅幅匀称的装备好的眼镜;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环,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始终的,包围着我们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解说的内在精神------不论它显得多么反常和复杂------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掺入一些外部的杂质,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么”这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西方现代文学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小说创造的一段精彩描述。作为一位生活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女作家,正生活在一个西方精神世界处在巨大变动的年代。过往的一切在经济、战争等多方面的摧毁与侵蚀下,分崩离析,所有有良知的人、内心世界丰富而又敏感的文人们便在彷徨中寻找出路、寻找自己文化的根基。

于张承志先生的《北方的河》读的已经不止一遍了。在意识的光环中,主人公“他”穿梭在历史与现代中,在苦闷与躁动中回忆自己以及那一代人以及自己的父辈们的过往。十年文革的创伤、新的时代中人们精神世界的交织。张承志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解说的内在精神做了精彩的而又充满激情的诠释。

在开往无定河与黄河汇合处,河底村的卡车上,他望着闪光的河水,眼前的一切使他忆起十几年前他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快看!黄河。”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边蜿蜒而来。大河泻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这记忆他珍存了十几年。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他觉得这黄河像是自己的父亲。他感到了黄河的呼唤,他扑入了黄河的怀抱。他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博大而温暖的胸怀。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张承志当时年龄35岁左右。十年文革给全民族发展带来的灾难,给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上所带来的灾难,作者是亲历者,更是先知先觉者。中华文化的根“丢”了么?像扑向太阳的尼采,张承志扑到了黄河的怀抱。不是想起了母亲,而是想起了父亲,想起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和根。

面对永定河,北方的大河的性格给了他信心。他找到A委员会的曹书记,谈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困难。书记珍视他的热情,问题解决了。他兴奋极了,开始了冲向考场的最后一搏。考试的前一夜,他梦见了向往已久的黑龙江,他喊着,黑龙江,我来了,我在黄河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在湟水找到了自己的血脉,现在我看你来啦。我感激你,北方的河。

他香甜地熟睡着。他不再说梦话。他的声音已经和这轰鸣的巨川的吼声溶在一起,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和这桦皮舟一块化成了一个大浪。我就要成熟了,他听见自己在用浪涛的语言说着,我就要成人了。我很快就要窥见那北方的秘密。他感到自己正随着一泻而下的滚滚洪流向前挺进,他心里充满了神圣的豪情。我感激你,北方的河,他说道,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养成人,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你让额尔齐斯河为我开道,你让黄河托浮着我,你让黑龙江把我送向那辽阔的入海口,送向我人生的新旅程。我感激你,北方的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生活在那个特定年代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在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冲击着,奋斗着。

北方的河承载着民族的韧性与执着,即便历经千难万险,都难挡住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天人合一”是中国文人的责任与追求,也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奔流至今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