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U约】德国二战经典:《奥林匹亚第一部:国家的节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46:12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德国二战经典:
《奥林匹亚第一部:国家的节日》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奥林匹亚》:瑞芬斯塔尔梦未醒
奥运会闭幕一段时间了,看莱妮•瑞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将近五个小时的片长,还是纪录片,但丝毫没觉得沉闷。看过一些对导演其人其事的评论,之前也看过《意志的胜利》,那是部纯粹的纳粹宣传片,铺满屏幕的纳粹符号、希特勒、绝对的意志或“正义”,如今看来,邪恶得有些让人恐怖。但《奥林匹亚》不。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我会选“壮美”。这份壮美并不是想当然的人海战术,而是对于人体美、运动美、激情美的特写式描绘。有人说导演试图通过对人 / 个体的赞美和突显来美化纳粹,这必然有言之成理的一面,因为出钱的是希特勒。但也有略显牵强的一面,因为对人 / 个体的赞美,似乎也隐含了对极权体制的某种反抗。据说希特勒看过本片后并不满意,认为过于美化黑人和其他种族,瑞芬斯塔尔也由此失宠,当然这是后话了。
虽然电影中难免会一次次出现希特勒的身影和行纳粹军礼的场面,这一点无须讳言,现在看来很让人不快。但除此之外,电影对人 / 个体、运动 / 竞技,以及体育本身的呈现却让人叹为观止。表现纪录片思想与风格的手段——无论是摄影还是音乐——在本片中都做到了当时条件的极致。受到希特勒钦点的瑞芬斯塔尔动用了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务求表现出人体运动之美的极限。
分为两集的影片片头,各自以空灵、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体之美。全身赤裸的男女丝毫不给人猥亵的感觉,相反,健美之躯配以投掷、奔跑、跨越、游泳等原始的运动姿态,会让观者忘却强权意志的邪恶,感受到自我超越的神圣。在表现具体的比赛场面时,导演同样贯彻了对人 / 个体的强调。杰西•欧文斯是那一届奥运会上的英雄,在男子百米和跳远比赛中都获得了冠军。影片丝毫没有吝惜笔墨,充分表彰了欧文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所散发出的强大魅力。
还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比赛场面可作经典例证。马拉松42公里195米的距离接近人体极限,瑞芬斯塔尔充分调动创新的摄影手法和蒙太奇,将长跑者超越极限的情形渲染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低视角俯拍,手与脚局部特写的切换,加上音乐的有力烘托,近乎逼仄的气氛让观者也跟着呼吸局促起来。击剑比赛的拍摄,以及很多场景都明显借鉴了表现主义的光影手法,被光线拉长的人影反转自如,意味深刻,只不过主题不再是用来渲染扭曲的气氛,而是表现力与美的结合。
瑞芬斯塔尔在战前,甚至是1932年接手拍摄《意志的胜利》前,是德国很受欢迎的“登山片”女明星,这种完全展现德意志人意志与力量的“励志运动片”类型,正好被她借鉴在了《奥林匹亚》上,也契合了纳粹的宣传需要,加上不计成本地投入,终于成就了这样一部思想意味复杂分裂,美学成就超强的影片。
在瑞芬斯塔尔的自传中,她极力撇清与纳粹的关系,但并不否认得到了希特勒、戈培尔等人的支持甚至是爱慕,但正如她所言,即便是丘吉尔、斯大林来找她,她也一样会用相同的角度和画面来拍摄。她不过是身处历史中纪录了那一段历史,即便它是邪恶的。如何面对瑞芬斯塔尔创造的让人莫衷一是的神奇艺术,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它是一朵滋生在邪恶之上的恶之花,还是超越价值判断、纯粹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珍宝,抑或是彻头彻尾被极权主义操控的宣传品,似乎争论并没有结束。
我们权且审慎地、一分为二地扬弃好了,这倒不是什么折衷主义,而是保持清醒的必要。因为即便是在人们对它的形式美学的一边倒的赞誉中,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它的极权色彩和刻意的单一性。而在思想层面,它还不像《意志的胜利》这种纯粹的纳粹宣传品,它对于人 / 个体的赞誉,在种族问题上的开放态度(对黑人的赞美),对公平竞赛、超越自我的认同,虽然跳不开纳粹宣传与粉饰的需要,但毕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
至于瑞芬斯塔尔,她在拍出了这两部让她不能承受之重的电影后,选择了尽量沉默地活着,虽然对她的评论从未停止。从她拍摄影片的喜好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行迹,早期她拍摄登山片,坚韧不拔超越巅峰是她的梦想;然后她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巅峰,用两部无法复制的电影为自己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尽管上面的碑文从不曾尘埃落定;最后她选择了沉默,但并没有停歇,直到98岁时拍摄了《水下印象》,她不再痴迷高度,而是选择深入海底,也许在那里,有同样的高山等待着她去探险,而世上的人们却再也找不见她。
[剧情资料]
导演: 莱妮·里芬斯塔尔
编剧: 莱妮·里芬斯塔尔
主演: David Albritton / Jack Beresford / Henri de Baillet-Latour
类型: 纪录片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 法语 / 日语 / 葡萄牙语
上映日期: 1938-04-20
片长: Sweden: 121 分钟 / USA: 111 分钟 / UK: 66 分钟
又名: 奥林匹亚1:民族的祭典 / Olympia Part One: Festival of the Nations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的获奖情况
1938年 威尼斯电影节 最佳影片 莱妮·里芬斯塔尔
1941年 Kinema Junpo Awards 最佳外语片 莱妮·里芬斯塔尔
简介:奥林匹亚(1)国家的节日 剧情介绍
这部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是第一部纪录夏季奥运会的电影。Riefenstahl想将奥林匹克表达成古代文化的化身,她把运动员表现成为艺术家——运动艺术的实践者。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运动之美,竞争的刺激以及理想主义的颠峰。
这部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是第一部纪录夏季奥运会的电影。有如英雄史诗般气势恢弘,堪称影片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有争议的德国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在拍摄本片时得到希特勒的全力支持,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可以说空前绝后。影片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了运动之美,竞争的刺激以及理想主义的巅峰。同时试图以歌颂年轻男性躯体之美以及运动的威力来宣扬 精神,被认为是一部 唯美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从此永远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本片分上下两部,由《国家的节日》和《美的节日》构成。
奥林匹亚(1)国家的节日 幕后制作
影片的镜头调度、摄影和剪辑让人叹为观止,很多体育运动的拍摄技巧由此片首创。影片的效果超出了对奥运会的单纯记录,成为对运动中人体的礼赞。片头的两段蒙太奇尤为出色,作为艺术,比赛场景仍显冗长。市面上流传不同长度的压缩版,有些剪掉了原版的希特勒镜头。原版分上下集,对专业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史学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精彩影评]
女人的眼睛
首先必须声明,本人既非女权主义者也非大男子主义的信徒,鉴于中国人素来喜欢扣帽子,上纲线,所以还是说明白的好,次中涉及的观点仅为个人,并实为服务于内容之工具,请读者切莫望文生意。
想起前些日子看到的,很受欢迎的李银河女士关于尼采的读书笔记,忽然觉得马尔罗说的那句,谈论哲学的女人简直是绝了女人味道的女人,真的有些道理。
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哲学呢?
不可否认,女人中是没有黑格尔或者康德的。女人读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哲学与女人的嘲弄,罗曼罗兰不能容忍女人演奏贝多芬,并且对于世纪末那种女人主宰艺术与生活的气氛感到厌烦。那些和伟大的哲学家有一点可怜关系的女性,更多的是因为其男性伴侣或者崇拜者的身份,由于那些离奇的罗曼史,而不是其真正的学术成就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影子。所以,女人即便怀有学哲学用哲学的意图--女人是在学习上具有显而易见的功利色彩,也最好是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了解哲学,而不是象男人一样,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因为只有探索的热情是不足以踏进哲学的殿堂,要接受那种严格的思维训练,还要有死过的经历。哲学家是死过或者死去的人,他们自以为已经死而复生,但是没有对死亡的深渊看过一眼的人就没有资格学习这门学问,可是只要看了那里一眼,很难保证再活过来。
哲学家的身上一定有死亡留下的烙印,那是探索的代价。
令我感到荒唐的是,李女士的本意应该是好的,希望从哲学著作中找到为其观点提供最有力的左证,所以就很表面的以女学生的心态去曲解尼采的文字,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尼采,是一个鼓吹性解放的人。
尼采是谁?
是一个最纯洁的人。
他那激情肆意浪漫豪放的文字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不如说是艺术与诗歌的范畴,他那孩子气的疯话掩饰不住一个基督教新教徒牧师儿子的虔敬正直。
我个人总觉得在他那看似叛逆之极的诗篇里依然跳动着一颗忧伤纯洁的心,读读那夜之歌吧,让我流泪呢/
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别人眼里的性解放的象征呢,真是奇怪,难道这就是女人读哲学的后果,糟蹋了哲学也糟蹋了女人。
当然,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与美学素养的女人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比如里尼莱芬斯塔。
她很聪明的知晓,女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避开直接的与政治,哲学的接触,而是用女性所擅长的艺术的眼光去探索与表述这两个男性的领域。
尽管她在战后极力撇清与纳粹特别是与希特勒本人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时代造就了她,也惩罚了她,无论她怎样表白自己意识形态的模糊性与工具化,她的两部伟大的影片是纳粹哲学与美学思想完美的诠释,要了解纳粹德国,有三个人的作品必须研读,瓦格纳,尼采,莱芬斯塔。莱芬斯塔的作品就是电影版本的德国精神史诗。
与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希特勒是一个虽不标致但却很讨女人欢心的男人,他那维也纳式的老派吻手礼征服了很多女人,他真诚的欣赏莱芬斯塔的美貌,才华,也具有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所以尽管戈倍尔总是从中作梗,可是他还是给予了她最大的信任与支持,也许,帝国的梦想在众神的黄昏中破碎了,可是那种日尔曼式的魔鬼般的魔力,还是在一个德国女人的镜头中留了下来,她的风格如此辉煌灿烂,美学影响惊人,以至于现代人不遗余力的抄袭这个被他们极力贬低与唾弃的女人。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女人如此的伟大,又如此的被人剽窃和咒骂。
影片极为完美的体现了德国人所推崇的古希腊美学思想与日尔曼超人哲学的混合。
从影片的初始,那神秘伟大的希腊神庙与精致绝伦的雕像,就散发着扎拉图斯特拉式的震撼,对人体的赞美,对极限的追求,对美的热爱,无不显示了古希腊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随着进入现代化的体育场,国家的,民族的,英雄的精神开始凸显,那种民族甚至种族的狂热完全是属于德国的。在艺术表现方面,导演体现了其驾驭古典竞技项目的熟练与美感,广角镜头与慢镜头的运用,使得运动者具有了一种神的象征。不过在拍摄诸如拳击,赛马这类现代的体育项目的时候,就显得很生硬和力不从心,毕竟她是一个追求美感的女性,不可能有马丁西克塞斯驾驭拳击比赛的那种男性的,更加粗放与直接力量,因此觉得前半部比后半部好。
本片尽管是一部表面上记述奥运会的记录电影,实质上是一部十足的为政治服务的宣传作品。
奥运会的主旨其实在于宏扬所谓的世界主义与和平思想,而本片给我的感觉完全是民族主义与激烈竞争,期间的国家至上达到了狂热的地步,而且极力的渲染的运动的政治化,想到三年后就爆发了战争,实在是一种可怕的预言与征兆。
在政治宣传与迷惑群众方面,没有人比纳粹德国的领袖们做的更好。戈倍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只要宣传,愚蠢者比比借是。而这种宣传是非常成功和带有艺术性的,因为元首本人就是一个从艺未成的文艺青年,他的美学思想是古典的,也是日尔曼的,因此在其宣传中就具有一种浪漫诗意化外表下掩藏的严酷与残暴。
显然,这部影片是非常诗意的,但是又透露出一种严酷和阴郁,凡是研究和注意过第三帝国历史与文化的人都可以在那段时期中找到这样的例子,而整个第三帝国的兴起与覆灭也象是一个辉煌伟大却又残酷血腥的德国童话。
所以,一个不崇拜希特勒的人拍不出意志的凯旋,一个不拥护纳粹思想的人也拍不出奥林匹亚,因为这绝对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而是国家主义与超人精神的胜利,是典型的纳粹的思想的体现。当看到影片中那万人罗马式的敬礼,谁会怀疑其中的群体的歇斯底里呢!
由此想到凡是群众性质的集会都不可避免的使得在场的每个人都具有集体性的疯狂,无论是运动会,演唱会,还是政治集会。而政治运动,是一场最大的疯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群众是女人,所以我永不结婚,这样才可以保持神秘感。
希特勒曾经说。
女人相信什么,谎言,
女人畏惧什么,暴力。
一个独裁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男子汉作风,才能征服他的女人--国家的民众。元首本人正是一个成功的征服了一个世界上据说是最理性最严谨最认真的追求真理的民族,用他的浪漫主义的谎言与血腥的暴力,因为女人喜欢这样的男人,而民众是女人,特别是一个被奴役惯了的民族,尤其具有女人和孩子的气质---奴性与任性。都是非理性的。而那个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刻,正是需要一种狂热与集体的鼓动,这才是本片的真谛所在。
我发现体育运动只有在户外,大自然里才能够真正体现人体的美,而许多后来移植到室内的项目很难体现古希腊精神,展示人体的美丽,先是国家化随后是许商业化的运做形式越来越距离古典奥林匹克精神遥远了,远离了自然。
已经彻底的沦为一种利益的工具,失去了那种古典的艺术的纯洁的优雅,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真正的美再现呢/
[请您观看]
',1)">
编辑于2011年9月8日
【佳片U约】德国二战经典:《奥林匹亚第一部:国家的节日》 【佳片U约】德国二战经典:《奥林匹亚第二部:美丽的节日》 【佳片U约】:《奥林匹亚第二部:美丽的节日》德国二战经典 【佳片U约】德国二战经典:《窃听风暴》-20110908 【佳片U约】德国.奥地利二战经典:《六重唱》 【佳片U约】美国.德国.英国二战经典:《大敌当前》 【佳片U约】德国.奥地利.瑞士二战经典:《北壁》 【佳片U约】德国/奥地利/瑞士二战经典:《北壁》 【佳片U约】德国/奥地利二战经典:《六重唱》 【佳片U约】德国二战经典:《通往自由的通道》 【佳片U约】德国二战经典:《最后的桥》(2008德版) 【佳片U约】民主德国二战经典:13集《无情的战线》(上) 【佳片U约】民主德国二战经典:13集《无情的战线》(下) 【佳片U约】 二战传奇纪实片:《德国间谍》 【佳片U约】 二战传奇纪实片:《德国间谍》 【佳片U约】日本二战经典:三部集《战争与人》第一部 【佳片U约】日本二战经典:三部集《战争与人》第一部-20110919 【佳片U约】日本二战经典:三部集《战争与人》第一部 【佳片U约】意大利二战经典:《超越国境》<第一部> 【佳片U约】日本二战经典:三部集《战争与人》第一部 【佳片U约】意大利二战经典:《超越国境》<第一部> 【佳片U约】罗马尼亚二战经典 佳片U约专辑【二战经典】 【佳片U约】二战经典:《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