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给学生足够时间培养阅读兴趣” 访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0:25
“我会给学生足够时间培养阅读兴趣” ——访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 快乐可以点燃孩子的热情,这是雷夫老师的名言。每位教师都应向雷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不再把课堂变得死板,不再仅用成绩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不再只会批评和体罚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更要以雷夫老师为榜样,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强大、能力出色的人。

  ■本报记者 郜云雁

  霍伯特小学,一所十分普通的美国公立小学,却因为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老师而名声大振。这所学校位于洛杉矶,高达90%以上的学生家庭困难,且多来自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班里学生的成绩却高居全美标准化考试前5%。

  近30年来,雷夫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教师。在这间又小又破且时常漏雨的“第56号教室”里,他独创了阅读、数学、艺术、戏剧等深受孩子喜爱的课程,还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谦逊有礼且诚实善良。

  尽管雷夫获奖无数,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和“全美最佳教师奖”,但他仍坦言自己经常遭遇失败,“有时在凌晨醒来,会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

  雷夫认为,他的“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这间教室拥有了什么,而是因为它缺少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他努力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学生可以信赖的依靠。

  近日,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正式在国内出版。为此,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时间

  背景:在美国,许多学校是反对娱乐性阅读的。但雷夫认为,为乐趣而阅读的孩子比大多数只阅读指定功课的孩子,会拥有更多的热情、更持久的专注力。他发现,他所教过的那些后来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阅读。他说:“让孩子背着书包回家独立完成作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面对今天太多的电子娱乐干扰物,让孩子们爱上阅读需要时间。”

  

  记者:您认为,为乐趣而阅读的孩子会拥有更多的热情与更持久的专注力。您是如何界定和看待娱乐性阅读的?您对于男孩子喜欢看漫画书持什么态度?

  雷夫:我认为漫画书是很棒的书。在我小时候,根本没机会接触到那些漫画书,但现在的孩子们却可以从我这里如愿以偿。我最好的学生也在阅读那些漫画书。

  因为我喜欢阅读莎士比亚,人们就误以为我整天坐着一动不动地看《哈姆雷特》。这是片面的!我经常会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因为他们需要一个阅读上的指导教师。作为阅读方面的行家,我可以将阅读的主题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从中受益。但同时,当我的学生独自阅读的时候,涉及的书籍种类是包罗万象的。这真的很好,因为他们确实在阅读。

  记者:您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做决定,“因为多数经典小说的主角面对着选择”。请问,教师如何帮助今天的孩子爱上经典?另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个性、命运还是所处的场合往往很特别,并且带有很多的虚构成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哪些是可以学的,哪些是不能盲目效仿的?

  雷夫:这真是一个很棒的问题!

  在美国和中国,教师都必须依据一些早已编写好的教案来开展教学,但是这些教案大都是一些没有从事一线教学的人撰写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阅读爱好,应该阅读那些他们个人喜爱的伟大作品。实际上,如果教师愿意和孩子们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孩子们会愿意尝试阅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我来说,我是倾向于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

  孩子们背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回家独立完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电子娱乐干扰物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阻碍他们成为优秀的思考者和阅读者。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让孩子爱上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需要时间,因为孩子们不会立刻喜欢上阅读。我的孩子们需要时间,我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兴趣。

  当孩子们能辨别是非,分清他们所赞同的和不赞同的,他们就不会盲目模仿。事实上,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引发的问题,远远大于问题背后的答案。我和孩子们阅读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教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我本人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孩子们通过阅读和思考,会发觉“与众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戏剧对孩子成长有深远影响

  背景:第56号教室的学生常被称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因为学生每年都会制作和演出一场完整的“莎剧”。为此,孩子们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雷夫说,“我找不到其他计划能把所有想教给孩子们的事情教给他们”,“我们的目标是学习语言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雷夫也一直在探索把电影当成辅助孩子们学习的工具,并设计了一项可自由参加的课余活动——霍伯特·莎士比亚电影俱乐部。

  

  记者:您似乎一直在探索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帮助孩子爱上文学和阅读。而在中国,中小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戏剧表演。请问,戏剧表演对孩子的发展会带来什么重要影响?

  雷夫:在美国,情形也是如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学校取消了绝大部分的艺术类课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当我的学生扮演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角色,或者投入地排演音乐剧时,他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懂得纪律和团队合作、学会倾听以及为他人着想。我相信,这些技巧不但能够帮助他们应对考试,更能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我也相信,孩子们从戏剧中学到的东西,即使在他们离开学校多年以后,依然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并不十分热衷于每学年年末的测试,因为一旦学生陷入测试的怪圈中,不久之后就会耗光他们的学习热情,继而远离学习。

  记者:您在新书中不但推荐了很多文学作品,还介绍了不少影视作品。您是否认为,跟孩子一起看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是教育孩子的好途径?

  雷夫: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有能力去辨析和批判。现在太多的年轻人觉得,过去的东西已经没有价值。此时,我会告诉他们,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经受住了世间最为苛刻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个最为苛刻的考验就是时间的考验。孔子和莎士比亚的学说依然适合当下,有着不可轻易抹去的原因。而现今一些娱乐明星数年之内就可能被大众遗忘。经典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优秀和卓越,会使他们更有辨别力,不会被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者联手蒙骗,把低俗误认为优秀。

  永远不要放弃你的学生

  背景:在美国,许多中小学教师也“时常很沮丧,因为必要时惩戒孩子的力量,已被执行‘有教无类’的行政力量拿走了……许多孩子发现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雷夫则认为,惩罚学生有存在的必要。但他同时指出,惩罚必须和不当行为相匹配,而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孩子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所进行的行动。“孩子们并不介意一个严苛的老师,但他们讨厌一个处事不公平的老师”。

  

  记者:您认为,当父母和教师的首要原则,是做一个我们想要孩子变成的人。您的同行们赞同您的这一观点吗?您认为这个原则能实现吗?对于那些抱有理想的父母和教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雷夫:我和很多教师共过事。他们当中有些赞同,也有些不赞同这一观点。我不认为我拥有全部的答案。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冲着孩子们大声呵斥,要他们好好学,那将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场景。

  我的建议就是,你经常要以身作则,要让你的学生做到,你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我要求和期望某个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我都会让他看到我自己就在做着相同的事情。我也认为父母们应当列一个清单,清单中列明5-10件事情,这些事情是他们想要孩子在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中学会的。

  我希望父母们不要仅期盼孩子们的高分数,而是对孩子们其他方面的成就引起相当的重视。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您认为,惩罚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雷夫:我相信惩罚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惩罚必须和不当行为相匹配。如果我的学生在棒球运动课中表现低劣,我就会让他退出比赛,坐在一旁观看。如果他在自然课堂上不专心,他就得站在一旁,看着其他学生热心积极地参与。当然,这种惩罚的前提是,要让学生觉得你的课堂十分有意义和令他们感兴趣,以至于错过哪怕一个小小的活动环节,都是对他们的“终极”惩罚。我知道,孩子们并不介意有一个严苛的老师,但是他们讨厌一个处事不公平的老师。

  记者:您曾指出,“教育无捷径”,教育需要教师的大量付出。您是如何看待教师职业的?在从教生涯中,您是否也曾面临职业倦怠?

  雷夫:人们认为,我只是简单地做些教学工作,其他的都不做。这真的不是事实!我有一个好妻子、4个孩子以及一个孙子。我永远不会遭遇到职业倦怠,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同时,我和我的家人以及朋友也在一起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我之所以没有写出来,是因为我知道将这些写出来,只会令人厌烦。没有任何人感兴趣这些零碎琐事。即使在心情糟糕的时候,我也没有感到倦怠,因为我知道在家中有一个好妻子在等着她的丈夫回家,我们将会度过一个美好的傍晚,驱散那些不愉快。

  记者:您所了解的中国教育是什么样?您对中国的教师同行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雷夫:我认为全世界的教育,远远比人们所认识到的更有共通性和相似性。我希望在中国的我的同行们,能耐心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也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东西,并不是仅仅依靠一场考试就可以衡量的。

  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被邀请去中国,在这里做演讲。在其他国家,我已经给许多教师作过演讲,发表我的意见。在这些国家中能够见到如此众多形色各异的人们,真的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我想要对中国的教师朋友们说,永不放弃。只要你不放弃,你的学生也永远不会放弃他们自己!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美]雷夫·艾斯奎斯著,朱衣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