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各异的海南古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51:21

形制各异的海南古塔

2011年10月10日 08:38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于伟慧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儋州白马井文和塔(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摄影:李幸璜)

澄迈美朗村姐妹塔(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摄影:李幸璜)

海口市永兴镇魁星塔(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摄影:李幸璜)

近日,海口市文物局正在对海口市石山镇的宋代佛教名塔——儒符石塔进行修缮、清理。儒符石塔又称“涅槃塔”,是一座建于宋代末年的佛教名塔,已历经八百多年风雨,因年久失修,塔已坍塌,只剩台基台阶,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最新一轮海南文物普查,目前海南现存的古塔有五十多座,这些古塔大都分布在沿海地带,其中以海口、儋州、澄迈、文昌、琼海、三亚等地居多,在中部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很少见到古塔。

海南是个移民岛,流传久远的海南古塔这类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既有大陆移民生活的特点,又适应本土环境而生,海南古塔也便成为海南民族建筑史上的宝贵财富。

舶来古塔随佛教传入中国

在中国形形色色的古代建筑中,只有塔是舶来品。汉朝的时候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塔的造型艺术也传入我国。

塔,最初为供奉佛家舍利的特殊建筑物,后来也用以藏经藏书,其内涵到形式渐渐发生了演变。塔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后,与中国古老文化相融合,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承载,它又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祭祀祈福、镇灾避祸的象征性建筑符号。我们现在习惯上所说的古塔,实际上大都是和尚的墓。

海南岛上何时有塔,尚无明确的物证。塔的建筑,常常伴随着寺院的兴起。不过,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唐代的李隆基是一位信奉佛教和道教的皇帝,他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天下各郡州治都要至少建寺院和道观一所,凡在开元年间建的,皆以他的年号(713—741)命名为“开元寺”或“开元观”。远离朝廷的海南岛也不敢怠慢,就在这一年,海南岛上至少有两座寺院拔地而起,其中一座是位于海南政治文化重心的崖州(州治在今海口市旧州镇);另一座便是位于大唐南极的振州城(今三亚市崖城镇)。

又过了十年,也就是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历经磨难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在海上漂流半个多月,来到了振州江口(今三亚市崖城宁远河大蛋港出海口),冼太夫人的后裔、此时担任振州别驾的冯崇债闻讯,便亲自带领四百多名兵丁迎接鉴真和尚到城内开坛传戒,就居住在当时已很破旧的开元寺。鉴真和尚又亲自化缘筹款,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重修佛殿,还将准备带往日本的佛具、佛像、经典和其他物品统统捐给了这座寺院。从此,振州的开元寺名扬四海。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唐朝武则天时,崖州城就建有佛寺,称“大云寺”,内藏大云经。唐中宗时(684年),废大云寺,建“中兴寺”(后改名叫龙兴寺)。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开元寺”。如此,则海南最初的寺院在唐朝中期已开始盛行。

海南古塔的种类

在海南,古塔种类大致分为五种,分别是佛塔,墓塔、风水塔,敬字塔和灯塔。

在海南现存的古塔中,属于风水塔就至少有十七座以上,可见,风水塔才是海南古塔的主流。

大概从明代开始,道教也吸收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建起了风水塔。海南岛也紧跟时代的脚步,至少在明朝中晚期一座座巍然独秀的风水塔凌空而起。如儋州市唐宅村的演清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是迄今所知海南岛上建筑时间最早的风水塔。琼海市塔洋镇的聚奎塔也始建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文昌市铺前镇的斗柄塔则始建于天启五年(1625年),看来,在明朝的二百多年间,海南岛上兴起了建塔的热潮。

在海南的众多地名之中,有两个地名是以塔来命名,一个是定安的塔岭,一个是琼海的塔洋镇,定安的塔岭以见龙塔命名,琼海的塔洋镇以聚奎塔命名。这两座塔都是风水塔,除此之外,万宁的青云塔、文昌的斗柄塔,都是风水塔。

海南另一种形制的塔可能在全国独有,也几乎不见文献记载,而且,这些塔如今都保存在儋州市中北部至洋浦海边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般位于村庄的家族祠堂里。所以,尽管这些塔默默的立了几百年,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为这些塔的正面常常刻有“敬字”,专家学者称其为“敬字”塔。而在当地因塔的正面、在用于烧纸的门楣上大都镌刻有“敬字亭”或“字纸亭”三字,他们习惯称这些塔为“敬字亭”或“字纸亭”。一个“亭”字,就说明它是由“亭”的建筑演变而来。其中供奉的却是中华民族文字的创始人仓颉和传承几千年文化的圣人孔丘,从而有了更多﹑更实在﹑更具体的意义。

除了风水塔和敬字塔,海南在民间还遗存佛塔和墓塔。

佛塔,亦称宝塔,佛塔是佛教的象征。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海南现存建筑时代最早的佛塔可能要数位于海口市石山镇儒佛村公路旁边的儒符石塔,这座塔也称“涅槃塔”,该塔始建于南宋年间(1127—1279年),下面是用石条砌筑的高约6米、宽约7米的方台,面朝南的一侧,有25级石台阶,可以登临其上。台基上原来还有一座高约2.6米、三层的小石塔,呈四角攒尖形。是海南现存最早的佛塔。

澄迈县美亭乡谭官村庵堂山坡上的四座墓塔都是在清朝建立的,有一座塔还清楚地刻着“清康熙四十二年立”(1703年)的字样。用石块雕刻而成,塔座、塔身皆为六边。仰莲宝葫芦塔刹,塔身刻有精美的图案。塔前立有墓碑。碑面刻“皇清圆寂先师上自下□玉珍瑛公之墓”、“皇清圆寂比丘普世公之墓”。

与上述所有塔相比,海南的另一种塔就比较有实用的价值,这种塔就是供舟船航行的灯塔。儋州市峨蔓镇细沙村西五百米的海上,有一座石塔,通体全用石条垒筑,由塔基和塔身两部分组成,其中,塔基平面为圆形,直径19.43米,占地349.74平方米;塔身正方形,高6.4米;塔顶设航灯一盏,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

比细沙村的灯塔建筑时间稍晚的是洋浦经济开发区沁阳村东1000米的雷丝灯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距现在只有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座塔高6米,塔基也是平面呈圆形,塔身呈正方形,由石块外涂石灰砌成,塔顶也有航灯一盏。只可惜,1959年在重修时改造成了钢筋水泥圆锥结构,使古塔的保存价值逊色了不少。

1997年5月,国际航标协会正式将海南岛上的临高角灯塔列入“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名录,如今文昌的木兰灯塔在国内也是十分出名。

海南古塔分布

在海南古塔中,大部分都分布在海南东部和北部,其中以儋州、澄迈、临高、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等地居多,而在三亚,一直到清朝末期的咸丰元年(1851年),祖国最南端的一座塔——迎旺塔,在今三亚市崖城镇西村竣工。

迎旺塔从外观上远远望去,像一个上细下粗的圆形筒,但实际上该塔是八角形,七层,高约12米。可能是这座塔每层的出檐较短的原因,以至于在近距离才能看清塔的层数。从一层的楼梯口可攀缘而上,直达塔顶。朝东的拱形门额上镶嵌着“南海第一塔”字样的石匾。

像迎旺塔一样,海南所有的塔都不高,塔身比较厚实,海南古建筑研究专家阎根齐介绍,由于海南多台风,所以海南的古塔在建设时就有所考虑,一般塔基比较厚实,塔身都不高,这个建筑特点,才使得海南许多古塔保存至今。

文昌市铺前镇的斗柄塔建在蜿蜒起伏的七星岭主峰上,取意为北斗指引,故名“斗柄塔”,塔不算高,始建于天启五年(1625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砖砌,平面八角形,七层,高约20米。逐层收分,每层有拱门,内设螺旋式阶梯104级,可登塔顶。走进塔中,你会发现塔身的通风孔都是对称,塔一共七层,奇数层的通风孔南北对称,偶数层通风孔东西对称,这样可以达到抗风作用。

而在海南的西南部和中部山区,古塔十分少见,阎根齐说,这是因为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对当时黎族或苗族等少数民族,影响都不是特别深远,所以佛塔和风水塔在此地区也就难得一见。

相关新闻:

·天下第一塔千年无匹 仅存留十多年·塔中“孤本”:现存中国古塔中的老大·咸阳古塔神韵 放射古建艺术的灿烂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