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54:39

1.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的演说。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


2.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具体内容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
3. 尼克松主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任内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 “关岛声明” ,同年11月将关岛主义明确归结为三项原则,1970年提出了以 “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 为主旨的 “新和平战略” 。上述原则和战略被推广为全球外交政策。尼克松主义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尼克松主义是关岛主义及其延伸,广义的除含有狭义的内容外,还包含 “新和平战略” 的内容。广义的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有:调整美国的海外义务,从全球进攻态势转为防守态势; 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将成为一种伙伴关系; 增强实力,继续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以谈判代替战争; 世界政治呈现为美、苏、中、日、西欧的 “多极政治”等。
4.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北约: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联盟。1949年8月成立,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订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是一个机构完备的机构,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北约的防务权和指挥权操纵在美国手中,北约的军事战备一直是以美国的军事战略为依据,并随美国的军事战略变化而变化。美国通过这一组织把西欧的防务完全控制在手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美国为盟主,以西德为支柱的西方军事防务体系,在欧洲长期与华约组织对抗。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美欧之间也有矛盾,50年代西欧联盟的军事机构被并入北约后,90年代起,由法德挑头,西欧各国正试图加强西欧联盟的军事力量,加强北约内部的欧洲支柱,争夺独立防卫权和欧洲主导权。总之,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6.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经过谈判双方在解决了“柏林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
7.华沙条约组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并加紧重新武装德国。苏联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于1954年11月联合东欧七国一起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宣布如果西方国家坚持批准联邦德国恢复主权、重建军队、加入北约的“巴黎协定”,与会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以保障自身安全。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后,苏东国家在华沙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95年5月14日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华沙组织的成立是苏东国家对西德加入北约作出的公开反映,巩固了苏东国家间的军事同盟关系,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同时,华约的签订也为苏联在东欧国家长期驻军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华沙条约组织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1989年东欧发生巨变,华沙条约组织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已经不复存在。1990年民主德国推出华沙条约组织,随即于1991年6月华约6国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8.第二次柏林危机: 苏美之间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发生的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9.麦卡锡主义:1950—1954年间风行于美国的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思潮,是法西斯主义在美国的表现形式之一。1950年2月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表演说,指控国务院里有共产党人。演说发表后,得到一些垄断财团、右翼社会势力和反共组织的支持。共和党人把麦卡锡作为攻击杜鲁门政府和民主党人的党派斗争工具而大力支持。从1950年3月开始,麦卡锡利用参议院政府活动委员会主席的职权,对许多组织和个人进行关于“共产主义渗透” 调查,乱扣红帽子,开列黑名单,大搞非法审讯、政治迫害,煽动反共歇斯底里,打击民主和进步力量。麦卡锡主义横行期间, 整个美国被法西斯恐怖气氛所笼罩。成千上万人以莫须有罪名受到迫害, 甚至包括政府要员和共和党内的一些人,从而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世界舆论的谴责,也遭到民主党和共和党内艾森豪威尔派的反对。1954年12月 2日,参议院以67票对22票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10.水门事件: 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暴露的政治丑闻。水门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楼,也是当时美国民主党全国总部所在地。1972年6月17日深夜,5个蒙面汉闯入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时被捕。随后展开的调查表明,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为首的共和党为破坏选举、赢得总统宝座而采取了一系列非法活动,闯入水门大楼是其中之一。《华盛顿邮报》最先报道美国民主党设在华盛顿水门饭店的竞选总部遭到窃听的消息,并最终揭开一个重大竞选阴谋以及尼克松总统试图掩盖真相的很多内情。由于以《华盛顿邮报》为首的媒体不断曝光,加上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尼克松总统特别助理在内的数名政府高级官员被判入狱。1974年8月,尼克松总统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面临国会弹劾,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
11.布拉格之春:1968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经济较为发达。战后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但从50年代中期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日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59至1962年,捷共尝试改革,但效果不好,改革中断。60年代中期,捷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改革之声又起。1968年1月,杜布切克当选为捷共中央第一书记。3—4月,改革运动达到了高潮,4月,捷共中央公布了改革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要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行动纲领》受到人民的高度拥护。党内外人士积极展开讨论,提出各种改革方案,整个社会充满民主气氛,故而称之为“布拉格之春”。捷的改革触怒了苏联。苏联认为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颠覆活动。1968年8月20日晚,苏联空降兵袭击布拉格机场,随后20万苏联军队以华沙条约组织的名义侵入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领导人被劫持到莫斯科进行会谈。8月26日双方达成协议,主张改革的领导人均被撤换,改革政策停止实施,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夭折。 
12.奠边府战役:越南在抗法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1951—1953年,进入抗法战争反攻阶段的越南军民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越南北部解放区连成一片。法国殖民者为挽回败局,在美国参与下制定“纳瓦尔计划”,妄图一年半内消灭越南抗战力量。 1953年11月大量法军集结在西北军事要地——奠边府,构筑坚固工事,把它变成进攻解放区的战略要点。1954年初,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劳动党中央,决定发动奠边府战役。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之下对奠边府发起进攻,经过55天激烈战斗,于5月7日解放奠边府,全歼法军16000余人,活捉法国守军司令官德卡斯特莱少将。这一胜利彻底粉碎“纳瓦尔计划”,扭转整个印度支那战局,对正在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产生重大影响,迫使法国政府于7月21日在结束印度支那战争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13.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美国操纵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一是面积1.1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国;一是面积1.4万平方公里的犹太国,耶路撒冷市则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阿拉伯国家反对。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成立“以色列国”。5月15日,英军自巴勒斯坦撤退,随之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外约旦等国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宣丰与以色列处于交战状态。这样,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一次阿、以中东战争爆发了。战争一直延续1949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不统一而战败。1949年2月到7月,埃及等四国分别同以色列签定了停战协定。就这样拉开了中东战乱格局的序幕。 
14.埃及七月革命:1952年7月23日由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人民、士兵和下级军官对以法鲁克国王为首的封建统治极为不满。他们要求废除英埃同盟条约,改变现行制度,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1945年成立自由军官组织。由纳赛尔领导,影响日益扩大。1950年初,成立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纳赛尔当选为主席。经过周密的计划,自由军官组织在7月22日晚发动武装起义。由于人民的支持,起义取得了胜利。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军队逮捕了反动的高级军官,包围了王宫,7月26日,法鲁克国王迫于形势,签署退位声明,并离开埃及,流亡国外。由其子继位,同时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由穆罕默德·纳吉布任主席,纳赛尔任副主席。1953年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1954年纳赛尔当选为埃及总统。1956年6月13日,最后一批英军撤出,英国对埃及74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15.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有效期为50年。条约规定,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受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与援助,实际上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

16.旧金山体制 :1948年起,随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展开,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国对日政策由削弱转变为扶植。 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52个国家参加,但是苏联、中、印、缅、捷、波、越未签字(参加),所以说是单方面的媾和。9月8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后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合约》和《美日行政协定》。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

17.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14日至24日召开,赫鲁晓夫主持,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在国际上,帝国主义掀起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在东欧国家引起持续而剧烈的震荡(1956年波、匈事件),促使各国探索适合本国的政治、经济道路,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8.波兹南事件:是波兰历史上第一次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 1948年后,波兰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一些失误,领导机关对群众疾苦关心不够,引起群众不满。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在波兰引起强烈反响。 6月上旬,波兹南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工人要求减少税收和增加工资,当局拒绝未达成协议。6月 28日斯大林机车车辆厂的 1.6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市委领导接见其代表,遭到拒绝,人群中传出派往华沙的代表团被扣留的消息,矛盾激化,事态扩大。波兰政府出动14万军队进入波兹南,当晚事件被平息。后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新改组的党中央为波兹南事件平反,释放被捕者,后苏联将包围华沙。

19.匈牙利事件: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11月4日。1956年2月,苏共20大对斯大林全面否定之后,东欧各国共产党出现了持不同政见者。在匈牙利,民族历史的爱国主义狂热,使这种动荡局面进一步恶化:左翼知识分子唤起了对匈牙利1849年革命时的爱国诗人和革命烈士——裴多菲的纪念。苏联为了平息匈牙利的动荡不安,将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不受匈牙利人欢迎的匈牙利共党领导马加什?拉科西拉下台,却进一步强化匈牙利人对民主化的要求。农业歉收和燃料短欠使局面越来越严重,广大人民对苏军撤出匈牙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20.共产党情报局:1947年9月下旬,苏联、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会上决定成立情报局,其由与会的9个党派各派2名代表组成,任务是“组织经验的交换,并在必要时,在互相协议的基础上,配合个各党的行动”。总部设于贝尔格莱德。至1956年4月结束,召开了4次会议。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各国党“异端”的工具,发生了1948年6月开除南共的事件,为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恶劣的先例。总的讲,功大于过。

21.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1950年6月25日由朝鲜进攻韩国而引发,美国、中国相继卷入战争。最终于1953年签署了停战协定。它以朝中军队和人民的胜利结束,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但是朝鲜半岛的有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奠边府战役: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是1946年至1954年越南抗法战争中至为关键的战役。1954年3月13日发动,经过57天激战歼敌1.6万余人,俘法军司令官,改变了整个印支战争的形势,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22.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23.《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也叫《泛美联防公约》、《西半球联防公约》或《里约热内卢公约》。1947年 9月2日泛美联盟19个成员国 (缺尼加拉瓜和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于1948 年批准该约) 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签订。主要内容: 整个西半球都是条约所指的 “联防”地区; 这个地区的任何一国受到 “侵略”时,缔约国要实行 “共同防御” 和 “集体自卫” ; 经缔约国2/3多数的同意,就可决定任何一国为 “侵略” 者,并对其采取断绝外交关系等措施,直至 “使用武装力量” 。这个条约是1945年签订的《查普特佩克议定书》的具体化,当时美国利用这个条约,企图从军事上进一步控制拉丁美洲
24.《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 (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 (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 (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25.《艾维昂协议》:又称阿法协议,即由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由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代表在法国东部城市艾维昂签订。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于1905年将阿尔及利亚变成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人民为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1954年11月至1962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进过7年艰苦的武装斗争,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1962年3月,双方在艾维昂经过几轮谈判,签署法阿协议的总声明。协议主要内容有:自1962年3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到6个月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在此过渡期内,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临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双方政府同意的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担任;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军事基地,租借期15年,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协议中还列有双方实行经济和文化合作的方案,法国承担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同年7月,阿尔及利亚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26.不结盟运动: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 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27.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6月解散。其建立是苏东国家在战略上和经济上互助的结果,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多边合作的基础,促成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这个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集团,成员国的发展受制于苏联计划经济,是冷战的产物,标志着两个对立经济集团的形成。

三和路线: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它的提出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为苏联争取到了和平的外部条件,是列宁和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8.《日内瓦协议》:1954年4月26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和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23个国家。首先讨论朝鲜问题未达成协议。7月21日,与会国达成协议,签订关于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并通过了会议最后宣言。规定:在印度支那全部地区停火;与会国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领土主权、内政不受干涉;越南暂时以17度北纬为军事分界线,法军向分界线以南集结。越南共产党在分界线以北集结。印度支那由此获得解放,但后来形成了两个越南并存的局面。
29.艾森豪威尔“现代共和主义”: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近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社会经济政策上两重性: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相互渗透。主要内容是:减少政府开支,实行企业私有化;扩大社会福利受益面。“大亨施政”。
30.新左派: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首先出现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流派和思潮。1959年美国学者威廉?威廉斯出版《美国外交的悲剧》一书,标志新左派的诞生。新左派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是自称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诸问题。新左派思潮在60年代广泛传播,70年代后影响逐渐减弱。新左派运动包括女权主义运动、绿党运动、同性恋者权利激进主义分子运动和民权运动等。
31.撒切尔主义:撒切尔主义在新工党执政前主宰英国政坛近20余年的是撒切尔主义。“所谓撒切尔主义是指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撒切尔主义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支持。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32.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古巴独立后,1961年4月发生吉隆滩事件。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3日肯尼迪又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同时,美国在古巴周围集中了大批武装力量,驻西欧和远东的美军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中的盟国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古巴和华沙条约国家也进行了相应准备。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H.C.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28日,赫鲁晓夫回函,表示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并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到古巴核实。11月1日F.卡斯特罗·鲁斯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拒绝联合国视察,并提出维护古巴主权和领土完整的5点要求。11月2-2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A,H.米高扬到古巴同古巴领导人会谈,施加压力。11月8-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靠船的观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
33.法兰克福学派:流行于欧美的一个现代哲学派别。它产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为中心,故取名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心转到美国。创始人是霍克海默尔,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多诺、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施密斯、韦默尔、奥非、内格特等。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分左翼和右翼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把社会哲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弗罗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基本上属于人本主义的唯心论哲学,它主张“否定的辩证法”,认为辩证法仅仅是“矛盾地思考矛盾”的主观思维方式,根本否认客观辩证法,实际上把辩证法变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诡辩术和主观的表达方式。这种否定的辩证法,实质上是对科学辩证法的否定。
34.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35.乔治·凯南: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斯大林相信,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也是20世纪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词汇之一。
36.亚瑟·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领导人,领导了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及西方大国的斗争,为建立巴勒斯坦国家而奔走呼号。1965年1月1日,阿拉法特及其战友领导“暴风部队”游击战士打响了反对以色列侵略斗争的第一枪。这一天就成为巴勒斯坦革命爆发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阿拉法特一直活跃在这一地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他领导“法塔赫”所属的“暴风部队”多次在以色列占领区作战,其影响不断扩大。并得到了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他继续领导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及以色列的支持者,由于其崇高威望1989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其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在担任领导人期间,在美国总统的斡旋下,与以色列领导人拉宾展开谈判,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于2004年逝世,他的去世是巴勒斯坦人的损失,在他死后巴勒斯坦地区的和平有遥遥无期了。
37.戴高乐:(1890—1970)法国总统(1959—1969)。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年5月,任第四装甲师师长,希特勒对法国发动突然袭击后,在前线积极阻击亲侵略军。6月任国防部副部长。法国投降后,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继续进行抵抗运动。1943年6月出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4年6月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他所领导的抵抗运动曾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6年1月退出政府。1958年12月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965年连任,至1969年4月离职。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拒绝在“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退出北大西洋军事“一体化”机构,并在1964年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8.纳赛尔:(1918—1970) 埃及总统(1956—1958),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1958—1970)。埃及皇家军事学院毕业。1948年参加巴勒斯坦战争。1952年7月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废黜法鲁克国王。1953年6月正式废除君主制,成立埃及共和国,任副总理兼内政部长。1954年任总理,在纳吉布解职后,代行总统职务。1956年当选埃及总统。1958年,阿联成立,当选阿联总统。执政期间,1954年与英国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规定英国分批撤军。1956年英国被迫全部撤出埃及。同年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领导埃及军民反击英、法、以三国武装侵略。1967年6月5日到8日,曾抗击以色列军队的突然袭击。1970年9月病逝。
39.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3——1964),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乌克兰人。出身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9年进莫斯科工业学院学习。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5年起任联共(布)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市委第一书记,1938年起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1939年被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卫国战争期间获中将衔。战后初期继续担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为乌克兰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12月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1952年10月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任苏共中央书记,后任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霸权主义的路线和政策。1964年10月苏联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
40.纳尔逊·曼德拉:非洲民族运动领袖,南非首位黑人总统(任期:1994年-1999年)。他被尊称为南非国父。他原是一位律师,1944年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对后的20年中,他一起领导反对南非政府及其种族歧视的运动,并于1961年发动为期三天的全国罢工。1964年南非政府以叛国罪判他终身监禁,但他继续成为黑人运动的一个强大象征;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一致要求释放他。1990年德科勒克总统解除对非国大的禁令,取消对各种政治团体的限制、中止对他判处的执行。此后曼德拉获得释放。他立即呼呈外国政府,不要减轻对南非政府的压力,以促使它实行宪法改革。他于1991年当选为非国大主席。1992年和温妮分居,1993年因与德科勒克一起努力消除种族隔离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南非举行了第一次民主选举,5月9 日曼德拉当选为总统。
41.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1953年,卡斯特罗领导发动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1955年,他流亡美国、墨西哥,在墨期间筹划“七·二六运动”。卡斯特罗1956年回到古巴,创建起义军和根据地。1959年1月,他率领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出任政府总理(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卡斯特罗1962年起担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1965年该党改名为古巴共产党后,他担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至今。卡斯特罗1976 年起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42.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这就是“第四点计划”。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前三点计划是: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和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在“第四点计划”下,美国打着援助不发达地区的旗号,以抵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行蚕食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之实。同时,“第四点计划”也给美国带来了长远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作为扩张工具,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为本国的垄断资本带来滚滚红利;对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
44.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统一行动.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其成员,巳由1964年的77国增加到1996年的132个。30多年来,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5.《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有: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的签订,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7次会议决定,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46.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经过216次开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判处12人绞刑。纽伦堡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但是,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少数首要纳粹分子的无罪开释或重罪轻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指责。
47.苏伊士运河事件:是指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英国和法国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回。英、法帝国主义为了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和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埃及人民奋勇抗战,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舆论的坚决有力的支持,终于在1 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随后相继撤军,埃及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
48.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前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提出的一项 “战略防御倡议” 。该倡议要求在20世纪末以前,在空间和地面部署以定向能 (激光、粒子束、微波) 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新型反导弹系统,以便在空中拦截和摧毁来袭的弹头。这项计划被西方报刊称为 “星球大战” 计划。美国设想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分为三层: 第一线拦截, 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发射后不久即予以拦截。由432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网, 部署在550公里高的轨道上,每颗卫星带有40—50枚常规导弹。第二线拦截,即在来袭的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前,由装置在卫星上的激光武器摧毁。第三线拦截,即在第一、二线末被摧毁的 “漏网” 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后进行拦截。这种拦截导弹部署在地面。该计划从1985年开始研究,到 2005年最后部署完成,估计耗资5000 —8000亿美元。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 公布后,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苏联反对该计划,担心美国在反导弹武器系统上占优势,要求美国停止研制和部署太空武器,主张通过谈判防止太空军事化。
49.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1948年时处在野地位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概念。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思想,就是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一种无奈选择。它表明,英国外交既想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又试图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不与其传统的利益观决裂。然而英国政治家们在推行“三环外交”的过程中,始终背者“世界大国地位”的沉重包袱,不能不面对实力有限与战线过长的矛盾。这也是导致英国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
50.八.一九事件:苏联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场政变。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急进,触发了苏联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却又未能给予妥善解决。再加上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引诱,导致苏共的威望一落千丈,号召力大不如前,各加盟共和国内的分离势力大幅增长,令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传统派为了挽救苏共及苏联,便诉之以政变。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阿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其后阿纳耶夫会同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及克格勃首脑等人宣布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声称戈氏的改革已经失败,下令武装部队接管国家政权,同时软禁了在黑海度假的戈尔巴乔夫。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民主派”头子、当时尚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72小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重新行使权力,政变遂告失败。政变失败后不久,叶利钦宣布解散苏联共产党,戈尔巴乔夫亦宣布苏共“自动解散”并辞去总书记职务,拥有2,000万党员的苏共随即消失,至当年年底,存在了69年的苏联亦告解体。
51.哈尔斯坦主义: 是1955年9月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所推行的,由其外长哈尔斯坦于提出的针对民主德国及东方阵营的外交政策。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作为四个战胜国之一而对德国统一负有责任的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根据这一政策,当南斯拉夫与古巴先后于1957年和1963年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同这两国断交。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事实上已停止执行。
52.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入侵并侵占了科威特,接着又宣布吞并这个邻国,酿成了海湾危机,美国借这次机会积极进行外交活动和军事准备。1991年1月17日,美国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对伊作战行动,海湾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历时43天。经联合国授权,29个国家组成并由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伊拉克被迫同意从科威特撤军。在这次以军事高技术为主的地区战争中饭,美国借题发挥,向世界展示了其军事及外交实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53.美苏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离华盛顿100公里的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
54.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创始之前,其创始人的思想不过是倡导反对兰克模式的“新史学”思想的一部分,是反兰克模式的前驱、德国史学家兰普莱希特和法国史学家贝尔的思想的后继者和发扬光大者。尤其是贝尔和他1900年创办的《历史综合评论》,反对事件的历史和经验的历史,被认为是孕育了年鉴派。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55.比较史学:关于历史的比较研究。即通过对人类历史各方面或各角度的相互比较来探索历史发展同异,或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性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专门性的、具有特定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史学分支。
56、关贸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 
57.猪湾事件:1961年4月17日何塞·卡多纳领导的有1500多名古巴流亡分子组成的部队在古巴南部的科奇诺斯湾(“猪湾”)登陆,企图推翻菲德尔·卡斯罗特政府。这一计划是在艾森豪威尔当政后期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原打算美国空军向登陆部队提供支援,但肯尼迪就职不久听到这一有计划的入侵后,否决了这个方案。流亡分子们曾向美国中央情报局保证,古巴人会造卡斯特罗的反。然而没有叛乱发生,整个行动遭到惨败。4月20日入侵者会被击毙,或被俘虏。卡斯特罗因战胜入侵者而名声大振,同时这一件事也是他自然转向苏俄一边。虽然肯尼迪承担了入侵古巴失败的责任,但他向其助手强调,总统有必要对中央情报局及其海外活动实行严格控制。
58.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由于三国在是否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上存在分歧,因此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9月28日,苏美英三国参加,就战后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基本达成了协议,但是,安理会否决权和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没有达成协议。第二个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参加,对联合国组织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
59.欧佩克:即石油输出国组织,又称opec。它是一个自愿结成的政府间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石油政策进行统一协调。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和长期的石油供应。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主要产地在亚非拉美,特别是中东和北非,然而这些地区的石油却始终为西方垄断资本控制。产油国认识到要想摆脱外国石油公司的剥削,必须联合起来控制石油价格。1960年9月10日(教师节),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商议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它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形成。
60.舒曼计划: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性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法国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
61.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生于俄罗斯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进莫斯科罗蒙诺夫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回故乡从事共青团和地方党的工作。1971年当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主管农业。1979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1984年4月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和苏共中央政治局改革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主席。1985年3月当选为党中央书记,不久又兼任国防会议主席。7月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苏联历史进入了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时期。出任总书记后,很快着手对苏联的经济和战争体制进行改革。1986年2月召开的“二十七大”宣布在苏联实行全面改革:确定了苏联社会所处阶段和制定了“加速”战略、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成领导权力的更替、提出对外政策的新思维。但在1988年7月召开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口号,改革越来越背离社会主义方向。1990年7月苏联“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使民主社会主义成为完整体系,表现在:政治上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部讲公有制为主体;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样就改变了苏共的指导思想,改变了苏联共产党的性质,瓦解了苏共。。由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路线,使整个国家爆发了全面危机,终于在1991年爆发了“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62.撒切尔夫人,英国首相。1925年生于格兰瑟姆,就学于格兰瑟姆中学和牛津大学,后成为一名律师。1959年当选为芬奇利选区保守党国会议员。1970年被爱德华?希斯任命为教育和科学大臣,1975年2月她接替希斯当选为保守党领袖,从而成为领导英国主要政党的第一位妇女。保守党在1975年5月的大选中获胜后成为首相。
63.尼克松,美国总统(1969——1974年)。1942—1946年在美国海军中服役,后被选为共和党国会议员。在其任内,试图刺激经济,阻止通货膨胀;在对外事物上,逐渐减少在越南的卷入,缓和同苏联的紧张关系,并同中国增加外交接触(1972年2月访问北京)由于水门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
64.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东南亚的区域性合作组织。1967年8月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曼谷宣言》,东盟宣告成立。后文莱加入,成员变为六国。其宗旨是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在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东盟初期活动仅限于经济、文化方面。1971年后,加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协调合作,使东盟逐步成为一个区域性组织。东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六过外长组成的部长会议,执行机构是常务委员会,秘书处是东盟的行政总部,设在雅加达。其他还有常设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等,并不定期召开六国首脑会议。
65.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2年4月28日生效。该条约由前言和3条正文组成。主要内容有:日本承认美国在日本驻扎陆、海、空军;驻日美军为维护远东和平与安全和保障日本的安全,应日本政府的请求,可用武力镇压内乱和暴动,以及对付外来的武力攻击;美军驻扎日本的条件照日美两国间的行政协定规定。此条约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其后,日美为加强两国间的军事同盟,从1958年起,就修改条约问题进行谈判,并于1960年签订《新安保条约》。新条约与旧条约相比,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变化。删去旧条约中关于美军帮助日本政府镇压内乱和暴动等条款。规定遇有武力攻击日本以及日本国内的美军基地时,日美双方应共同对付并采取行动等。新条约有效期为10年。1970年到期后,日本政府通知美国政府,宣布自动延长。
66.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共和国建立的协调机构。1991年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举行会议。会后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达瓦、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11个原苏联共和国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开会,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11国以创始国身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再次宣布苏联解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为独联体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两次,政府首脑理事会每年至少开会4次。俄语为其工作语言。任何一国都可声明不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机构设在明斯克。
67.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1963年5月,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截止1984年,共有50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统。组织机构有: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是非统的最高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下设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此外还有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一些专门委员会等机构,处理有关具体问题。非统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
68.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
69.恩克鲁玛:(1909—1972)加纳总统(1960—1966)。早年在美工读近十年,并任“美国和加拿大非洲学生协会”主席。1945年在英学习,为泛非大会秘书。1947年回黄金海岸(今加纳),任黄金海岸统一大会党书记,次年任总书记。1949年另创人民大会党,任主席,提出“立即自治”的口号,主张在必要时采取“直接行动”,领导反英运动。1950年被捕入狱。1951年在选举中得胜获释,任黄金海岸政府事务领导人,1952年改称总理。1957年黄金海岸独立,改名加纳,仍任总理。1960年成立加纳共和国,被选为总统兼总理。他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主张非洲统一。1966年2月国内发生军事政变,被推翻,流亡几内亚。1972年病逝,后归葬加纳。
70.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1928—1967)生于阿根廷。1952年,周游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等国。1953年,再次离开阿根廷,到达危地马拉,支持阿本斯政府。1954年阿本斯被推翻后,去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Fidel Castro Ruz,1926—)。1956年,参加反对古巴独裁政权的游击斗争。1959年,古巴新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书记处书记等职。1960年起,提出“游击中心”理论。1965年,辞去古巴官职,并放弃古巴国籍。先至非洲,后潜入玻利维亚,建立“游击中心”组织,进行武装活动。1967年,被玻利维亚政府俘获后遭杀害。著有《游击战》、《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等。
71.吉田茂(1878—1967) 日本首相(1946—1947,1948—1949,1949—1952,1952—1953,1953—1954)。东京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日本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团员。1928—1939年,历任外务次官、驻意和驻英大使。日本投降后,1945年9月起任外相,1946年5月起任自由党总裁。1946—1954年,先后五次组阁,奉行亲美反华政策。
72.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根据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加强总统权利和行政权力的新宪法,代替被废止的1946年宪法,同年10月生效,第五共和国遂宣告成立。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第五共和国总统,组成以“共和民主人士联盟”(一称戴高乐党)为主的联合政府,奉行维护法国独立自主、发对霸权主义的政策。在阿尔及利亚人民坚持斗争下,1962年3月,被迫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1964年1月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曾多次公开反对美国侵越战争和谴责苏联侵捷事件。1968年5月河1969年3月,法国掀起大规模革命群众运动,1969年4月戴高乐辞职。蓬皮杜继任总统,基本执行戴高乐政策。1974年4月蓬皮杜逝世后,独立共和党的德斯坦(1926—)当选为总统。    
73..七·二六运动古巴的一个政党组织。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1926—)率领小队青年武装在奥连特省圣地亚哥攻打蒙卡达兵营,遇挫后成立名为“七·二六运动”的政党组织。1959年1月1日推翻巴蒂斯塔独裁统治,成为执政党。1961年7月,同古巴人民社会党和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为古巴统一革命组织。1962年5月,改称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1965年10月在改名为古巴共产党。
74..东京审判1946年1月19日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统帅于1946年1月19日颁布特别公告,由中、苏、美、英等十一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法庭宣判首要战犯二十五人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七人判处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