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供养*法器功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9:32:38

什么叫供养?法器有什么功用?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物两方面的供奉而予以资养的行为,是佛具或供物的基本行为。《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狭义的供养系指利养供养与恭敬供养等物质方面的供养。但心行的供养是使物的供养真正具有意义的关键所在。《苏悉地羯罗经》卷下就讲,若无涂香、烧香、花及饮食可献,但诵本色真言,及献手印,表示得不到供物,但纳真心。之后,献以阏伽,以其真心之故,速满其愿。除此之外,有四种供养,诸部所同,用于一切场合。一谓合掌,二以阏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罗(印契),四但运心,宜随此善品来供养。又在平时供养中,莫过于运心,如世尊所说诸法行中,以心为其首,若能诚心供养者,则满一切愿。

利养供养的主要内容是善男信女供给僧众必需品,亦即《四分律》等所指的“衣针铜、尼师坛(坐具)及饮食器”。而和法器关系尤为密切的是恭敬供养。

所谓恭敬供养,是邀请在家人所信仰的佛陀或修行者,而供以饮食或诸庄严具,有一部分与利养供养重合,但因供养对象不同,故而供养的性质也不同。像佛陀这样有资格接受恭敬供养的圣者称为“应供”,而利养供养对于一般僧众也是适合的。关于“应供”的定义,《大乘义章》云:“在外国名为阿罗汉,称此为应供。如来诸过悉已断尽,福田清净,当受供养,故名应供。”有关供养物,则包括供养佛陀生身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在佛殿上供养的这些显然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另外还有供养法身的“幡、盖、花、香”等四事(《佛本行集经》第一)。同时,也有将两种四事合并而列举的“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盖、幢幡、衣服、伎乐”。

恭敬供养的内容是从“悬缯、燃灯、散华、烧香”(《无量寿经》卷下),进一步定形而成“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苏悉地羯罗经》卷下)。《大日经疏》又对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释,认为涂香是净之义,如世间的涂香能清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虚空之阏伽(即水)来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能除灭生死之热恼,得清凉之性,故曰涂香。所谓花,乃生于慈悲之义,亦即此净心的种子在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菩提树,故曰花。烧香是至遍法界之义,天之树王开敷时,如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之香亦然,随一一功德,为慧火而焚,为解脱之风而吹,随着悲愿力而转自在,普薰一切,故曰烧香。饮食是无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成熟,进而服用其无上之味时,即名为入证,故说为食。所谓灯是如来之光明破暗之义,系指至果地时,心障尽转,无尽之慧普照众生,故曰灯。

同样,在密教中则举出六种基本供养具即“阏伽、涂香、华鬘、烧香、饮食、灯明”,将此六种各分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或将“嬉、鬘、歌、舞、香、华、灯、涂”八种神格化,各自附于曼荼罗的相应位置上。
 

什么是阏伽器,有何功用?

盖,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种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天盖。
    古印度部族在重要会议时,为了避暑,常利用大树的树阴。在这种场合,部族的长老背对著树斡而坐,释尊说法时也继承这种习俗,在诸经典中皆有当时情景的记述。后来,此种习俗变化为伞盖,而后又变成王者的象征、或者法王释尊的象征。
    盖之形状在致可分二种,一为柄附于盖内部中央,另一是柄附于外面上部。依现存遗迹所见,印度古代多用前者,如阿摩罗婆提(Amararati)塔之栏楯雕刻、阿旃陀(Ajanta)石窟殿之雕刻及壁画(尤其是第十七窟),以及犍驮罗地方的遗品、爪哇波罗浮屠(Barabudur)的浮雕等,皆可见及其例。后者称为悬盖或天盖,后世成为佛堂之庄严具,高悬于佛座或高座之上。
    天盖不但是代表佛及菩萨伟德的庄严具之一。后来更用来装饰寺院天花板,及密教入门的灌顶仪式中使用。
    在古印度的艺术中,常以菩提树或伞盖作为佛陀的象征。此外,象征佛陀的塔顶上亦悬有伞盖。

    自从佛像出现后,这种形式依然继续留传下来,将莲花天盖悬挂于佛及菩萨像的头上,以示庄严。

    像这种在佛及菩萨像上加上天盖,表示庄严的形式,也见于敦煌及中国本土,代表性的作品是云冈第六洞南壁上层的立佛像。
    在禅门中,也有所谓的“法盖”。《禅林象器笺》中说:“法盖者,葫芦顶,绣罗三檐大伞。新住持入院,行者执而覆之。”这是说新住持入寺时,行者执法盖为其覆顶迎接,表尊贵意。
    盖有两种,在堂内诸尊头上悬挂,以示庄严的天盖称为“佛天盖”;而悬挂于礼盘上导师头上的天盖,或密教阿阇梨行道或葬仪等导师头上的大伞,则称为“人天盖”。
    此外,在密教入门式举行灌顶时,要在三昧耶戒坛上悬挂“三昧耶天盖”;而在金刚界及胎藏界的大坛上悬挂天盖,简称为“金天盖”和“胎天盖”。

 

供养用的佛具有哪些?

标签:

杂谈

    在法器中,有一类是供养佛、菩萨等资具。如香华、灯明、饮食等。根据《陀罗尼经》卷三所说,供具有二十一种。如果不能具足备办二十一种,则略备香水、杂华、烧香、饮食、燃灯等五种也可以。

  供在佛前的香、华、灯明、饮食等,称为供物,盛装供物所用的盛器则称为供具。

    供物的种类有衣(左礻中戒)、饮食、卧具、汤药、香华、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伎乐等。佛陀住世时,信众除供献佛及诸弟子日常所需的资具外,亦奉献苑林、精舍等。佛陀减度后,则别置佛像,以饮食、庄严、伎乐等供养礼敬。

    由于供养物的种类及供养的方法、对象有别,故经论中所说之供养也有种种不同,其中对佛菩萨的供养,在《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供养品>中说:“先献涂香,次施花等,后献烧香,次供饮食,次乃燃灯。如其次等,用忿怒王真言。此等物清净,善悦人心。”《大日经疏》卷八则说:“若深秘释者,涂香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等虚空阏伽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生死热恼除灭,得清凉性,故曰涂香。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净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亦然。”

    密教则以阏伽(净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六物为供物。

    供阏伽净水,代表清净一切杂染,出生清凉大智慧泉;供涂香象征具足诸佛圆满功德;供花代表庄严佛身,具足佛陀相好;供烧香代表遍薰法界,具足大乐幢;供养饮食代表以如幻法悦禅密藏为食,包括诸果、饼、羹,及圆根、长根等。供灯代表如来无尽正觉心灯,照破诸暗。

    藏密则多以八供来行供养:净水、饮水、香华、烧香、灯明、涂香、水果、乐器(多以海螺为之)。

经幢作为法器有什么功用

标签:

杂谈

经幢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    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经幢上刻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中国于中唐以后开始盛行此种信仰,而有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生之利益供养,而在佛寺大殿的前庭等处造立经幢。依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所记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八四O年),圆仁过思阳岭时,曾见尊胜陀罗尼经幢,幢上篆有佛顶陀罗尼及其序。由此可见,经幢之建造始于佛陀波利传译《尊胜陀罗尼经》之后。此建造经幢之风习,于宋、辽时代更见盛行,但其后即渐衰退。
    思阳岭现存的陀罗尼幢,为后世所建,上有宋·天圣四年(公元一O二六年)之铭文。又,河南省郑州开元寺亦有尊胜陀罗尼经幢,八角二层,立于基坛之上,下层柱身刻陀罗尼,上层柱身刻佛龛,龛侧有铭,依铭文所记,可知此经幢系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八八五年)六月十日所造立,后唐明宗天成五年(公元九三O年)五月重建。此外,浙江省杭州灵隐寺、下天竺寺、梵天寺及河北省顺德府开元寺、封崇寺、赵州柏林寺、正定龙兴寺等处,亦有经幢。四川五代、两宋的石窟中亦有陀罗尼经幢,但此时期的经幢多与各种密宗题材成组出现。

幢作为法器有什么功用?

标签:

杂谈

    幢:音chuáng,(梵名dhvaja、ketu、pataka)又作脱阇、宝幢、天幢等。为旗的一种,即附有种种丝帛,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的旗帜。
    幢原用于王者之仪卫,或作为大将之指挥旗;由于佛为法王,能降伏一切魔军。故称佛说法为建法幢,并视幢为庄严具,用来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在《法华经》卷五并不一致,大半以绢布等物制作,幢身两边置间隔,附八个或十个丝帛,又下边附四个丝帛,多半绣有佛像,或涂上色彩。
    幢亦被视为佛菩萨的持物,如胎藏界曼荼罗之地藏菩萨,及风天、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这药王菩萨,及敦煌出土之引路菩萨等都持幢。又,宝幢如来、地藏菩萨、金刚幢菩萨、风天等都以幢为三昧耶形。此外,幢竿头安有如意宝珠者称为如意幢、摩尼幢、安有人头者则称为坛拏幢或人头幢。

盖作为法器有什么功用?

标签:

杂谈

 盖,为遮日防雨所用的一种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天盖。
    古印度部族在重要会议时,为了避暑,常利用大树的树阴。在这种场合,部族的长老背对著树斡而坐,释尊说法时也继承这种习俗,在诸经典中皆有当时情景的记述。后来,此种习俗变化为伞盖,而后又变成王者的象征、或者法王释尊的象征。
    盖之形状在致可分二种,一为柄附于盖内部中央,另一是柄附于外面上部。依现存遗迹所见,印度古代多用前者,如阿摩罗婆提(Amararati)塔之栏楯雕刻、阿旃陀(Ajanta)石窟殿之雕刻及壁画(尤其是第十七窟),以及犍驮罗地方的遗品、爪哇波罗浮屠(Barabudur)的浮雕等,皆可见及其例。后者称为悬盖或天盖,后世成为佛堂之庄严具,高悬于佛座或高座之上。
    天盖不但是代表佛及菩萨伟德的庄严具之一。后来更用来装饰寺院天花板,及密教入门的灌顶仪式中使用。
    在古印度的艺术中,常以菩提树或伞盖作为佛陀的象征。此外,象征佛陀的塔顶上亦悬有伞盖。

    自从佛像出现后,这种形式依然继续留传下来,将莲花天盖悬挂于佛及菩萨像的头上,以示庄严。

    像这种在佛及菩萨像上加上天盖,表示庄严的形式,也见于敦煌及中国本土,代表性的作品是云冈第六洞南壁上层的立佛像。
    在禅门中,也有所谓的“法盖”。《禅林象器笺》中说:“法盖者,葫芦顶,绣罗三檐大伞。新住持入院,行者执而覆之。”这是说新住持入寺时,行者执法盖为其覆顶迎接,表尊贵意。
    盖有两种,在堂内诸尊头上悬挂,以示庄严的天盖称为“佛天盖”;而悬挂于礼盘上导师头上的天盖,或密教阿阇梨行道或葬仪等导师头上的大伞,则称为“人天盖”。
    此外,在密教入门式举行灌顶时,要在三昧耶戒坛上悬挂“三昧耶天盖”;而在金刚界及胎藏界的大坛上悬挂天盖,简称为“金天盖”和“胎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