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公务员招录生态:英国录用精英 美国吸引弱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1:07:58
各国公务员招录生态:英国录用精英 美国吸引弱势2010年11月30日 08:35:14  来源: 人民日报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庞大的公务员考试队伍中去。在国外,公务员是就业的“上上之选”吗?国外公务员又是如何被选拔的?公务员考试又是怎样进行的?本期国际专版介绍4个国家的公务员选拔和考试制度等情况,希冀能给中国的公务员考试热以一定启迪。

人民图片

英国

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强调通才 通专结合

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通常以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英国公务员的范围较小,只包括中央政府系统非选举产生及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不包括经选举或者政治任命产生的首相、内阁成员及各部政务次官、政治秘书等政务官,也不包括法官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文职人员以及军人。

公务员录取者多为剑桥、牛津等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英国公务员录用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择优录用。英国公务员的选拔任用,都是经过公开考试,按考试成绩并参考个人资历、学历、品行和健康情况等择优录用。

英国素有“接受过优良高等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领导”的传统意识,坚持传统的“通才”观念。英国公务员的考选标准及科目,注重一般的教育程度和基础知识,而不看重特殊或专门的技术与经验,认为国家公务员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人才选拔中,注重选拔对象的教育程度、文学素养、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就初任考试而言,英国的专业技术职务自然要以专业知识为主,而“通才”观念主要体现在行政类官员的初任考试以及晋升到高级文官的人才类型中。“通才”标准强调个人学历,故公务员录取者多为剑桥、牛津等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使“专才”在文官队伍中地位低下且日益减少,无法进入高级行政人员的行列,参与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但现代社会的政策与决策主要依赖于专业知识,于是英国人在实践中也逐渐发现以“通才论”考选公务员有很大弊端,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就着手改革,力求 “通专结合”。“通专结合”要求公务员知识面宽广,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体现了既要重视公务员的知识和学历,也不轻视公务员的专业性和技能。

英国公务员考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统测报考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主的若干考题中选一种进行测试;二是专业考核,应考者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2—3个题目作答;三是口试答辩,在书面考试的基础上进行。英国文官录用的考试考核项目比较多、范围比较广。考查包括检查个人记录、进行智力测验、直觉检测、个别测验,实际练习、互评和面试。每项考查、考核都有具体内容和目的,如进行智力测验,需要测试应试人精神器官的效率,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广博程度等。在进行各种考查之后,考选委员会还要进行终选面试,最后评定分数,分7个等级,只有在前3个等级的才可以被录用。

根据各部委职位空缺情况,英国公务员招聘委员会在报纸、网站、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体上公布信息。根据公布的职位信息,应试者填写报考申请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位。报名时,可选择1—2个职位。高级文官考试一般参照牛津和剑桥大学高材生的水平拟题,由文官部官员会同大学教授组成考录委员会评审决定,合格者由文官部发证书。新录用的官员一般要经过两年录用期训练,再经考核合格,才能安排工作岗位。新的文官开始时一般还有长短不同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若被淘汰,没有补偿。

还有一些其他录用方式和原则,如“有限竞争考试”、功绩制和“速成梯队”计划等

除公开竞争考试外,文职人员也可经过内部的“有限竞争考试”提升任新职,这种考试只限某类某级人参加。从历年的统计数字来看,英国任用官员,还是以公开竞争考试为主,内部考试提升者较少。此外还有鉴定考试,主要是对应试人员的体格、性格进行鉴定考察和考试;特种考试,则是对一些已获得专业学历或专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的任用考试。

功绩制也是英国公务员录用的重要原则。1870年英国为反对恩赐制首先实行功绩制。功绩制是通过考试和考核的方法达到量才任职、“优升劣汰”的人事行政制度。主要内容是以职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品德为标准,通过公开考试竞争,择优录用公务员,以工作能力、特别是服务实绩为标准,通过考核给予公务员以晋升、奖励和报酬。功绩制原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也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但功绩制也受到一些批评,如对公务员功绩的评价往往包含某种主观看法和偏见,加薪和晋升的依据仍然取决于年资,而非个人功绩等。

为进一步拓宽人才选拔的途径,英国公务员委员会依据法律制定了优秀青年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速成梯队”计划,并设立了“速成梯队”办公室。选拔的主要对象是22—25岁有潜力的优秀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主要是与国内高校联系,重点选择临近毕业的优秀大学生。采取的办法是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进行宣传,对合适人才进行选拔测试。在社会青年人才的招聘选拔中,主要与国内各职业指导中心合作,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录用考试主要以能力倾向测试为主。测试的核心能力有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进入“速成梯队”的青年可以按照报考部门先进行轮岗培训,与拟选部门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岗位培训适应周期一般为4年左右,在此基础上确定正式岗位,并按照国家公务员待遇进入职位正常晋升序列。(作者:宋世明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韩国

经济危机打破企业员工终身制——看重职业稳定性

公务员职业在韩国虽然收入并不比企业员工高,但具有很高稳定性,因此备受人们的追捧。近日,记者就韩国公务员考试制度、公务员管理等问题走访了韩国行政安全部。

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

行政安全部人事室录用管理课担当官裴喆柱对记者说,韩国公务员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2010年中央政府部门共公开招聘2527名公务员,报考人数为20.9378万人,应试比率近乎83比1。韩国年轻人之所以愿意担任公务员,原因就是公务员职业有很高的稳定性。1997年韩国遭受经济危机,很多企业经历了大规模裁员,企业员工终身制被打破,人们的观念也出现了很大变化,相比于稳定性较差的企业,很多人更愿意担任公务员。也就是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报考公务员的队伍中。

不过,在社会地位方面,不能说公务员就比一般民间企业员工高。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相对要比民间企业低,韩国公务员2009年平均月收入约为374万韩元(1美元约合1107韩元),是100人以上规模企业员工平均月收入的84.4%左右。另外,韩国政府虽然不给公务员提供住房,但会对公务员进行适当的住房补贴,以减轻公务员的住房压力。

对于韩国公务员的录用程序,裴喆柱介绍说,韩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分为公开竞争招录考试和特别招录考试,公开竞争招录考试由韩国行政安全部统一负责招考,特别招录考试则由每个中央行政部门单独招考。另外,立法部门、司法部门及地方政府可分别根据各自情况进行招考。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中央国家公务员职位和地方公务员职位。公开竞争招录考试原则上不限制学历和经历,无特殊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共分三轮,第一、二轮为笔试,第三轮为面试。行政安全部主管的考试为5级、7级和9级公务员考试,各级考试的科目各有不同。以5级公务员考试为例,5级公务员招录考试的科目是:第一次笔试为“公职人员适应性评价”和英语,第二次笔试为行政法、行政学、经济学和政治学4个必考科目以及1个自选科目,自选科目在民法、国际法、地方行政、信息体系论、调查方法论等科目中任选一科。特别招录考试是选拔那些在公开竞争招录考试中比较难选拔的人才,特别招录考试的对象主要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者,以及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医师、药师等专门人才,主要是通过提交个人材料和面试来选拔,必要时可以根据情况增加笔试考试。

韩国公务员考试有笔试和面试。笔试是以成绩排名顺序来确定进入面试的人,面试则更加注重对个人的考察,以确定应试者是否适合公务员职位,因此笔试成绩中优秀的人也有可能在面试中落选。

裴喆柱强调说,韩国为保护少数弱势群体,还特别制定了两性平等制、低收入群体录用制和残疾人录用制等制度。两性平等制是指女性或男性在被录用人员中如果没有达到一定比率(30%)时,可以适当降分录用。低收入群体录用制和残疾人录用制是指专门面向低收入群体和残疾人的录用考试,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也有机会成为公职人员。

谈及韩国公务员的具体管理,裴喆柱说,韩国公务员根据种类不同所分的级别也不同。具体来说,一般职务的公务员分为9级,警察和消防员分11级,1至3级为高级公务员。公务员的晋升根据业务成绩、经历等进行评定,并由晋升审核委员会审核,对于工作能力特别突出的给予特别晋升。高级公务员晋升时要接受有关职务的专业教育,进行综合评价和高级公务员任用审查之后才能晋升。(记者 莽九晨)

美国

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兴趣不大——吸引弱势群体

在美国,由于待遇偏低,政府公务员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职业。美国联邦审计总署对几所大学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兴趣普遍不高,愿意报考公务员的只占被调查者的3%左右。另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务员抱怨自己的待遇比私营企业差得很远。

中国辽宁省公务员考试今年 29选1,创3年新高。人民图片

美国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是根据1990年实施的《联邦政府雇员工资和补偿金法》、参照私营企业的薪资标准制定的。《联邦政府雇员工资和补偿金法》的基本宗旨,是联邦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必须等同于同一地区同等工作强度的非公务员工资标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工资每年都会根据劳工部发布的私企工资成本指数,进行年度调整。

这一工资制度看起来比较合理,但美国行政序列的公务员分为高级公务员和普通公务员两类,前者是指美国政府各部门及所属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官员,仅约占美国公务员总数的15%,其他公务员则属于普通公务员。对于大多数普通公务员来说,收入比医生、律师、大型私营企业的员工要低得多。

不过,对许多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或第一代移民来说,由于政府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轻松以及可以享受带薪休假、医疗保险、退休金、购房补助等许多福利,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因此,在美国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尤其是普通公务员队伍里,经常可以看到黑人、墨西哥裔、亚裔以及第一代移民的身影。有人认为,美国的公务员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学历不高、身有残疾以及年龄不占优势者,都可以通过考取公务员,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

公开招聘、择优录取是美国公务员录用时的总原则。每当需要招聘公务员时,美国联邦和各级政府都会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将要招聘的职位,供申请者提出申请。申请者必须具有美国国籍,外籍人士即使在美国拥有居留权和工作权,也没有资格应聘美国公务员。报名之后,招录部门会根据职位的要求和申请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或考试。美国法律明文规定,在相同条件下,退伍军人会被优先录取为公务员,其他应聘者则一律平等。

应聘者被录用后,必须进行宣誓,誓词内容主要是捍卫宪法、忠于政府、恪尽职守等。新的公务员会经过一年的试用期,此后若通过了所在部门的考察,便可成为正式公务员。美国政府对公务员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的公务员可以获得职务上的晋升,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公务员则会受到警告,而一旦工作出现失误,则会根据情节轻重受到降职、降薪、开除等处分,甚至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别看很多美国公务员抱怨待遇低,其实美国社会对公务员的抱怨声也是大得很。许多人指出,与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无后顾之忧的美国公务员完全称得上是“高薪”了,而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民选官员,收入又会大大高出普通公务员。(记者 陈一鸣)

日本

大学生就业倾向是其产业发展的“晴雨表”——考试升温有缘由

日本一家公司对将于2011年4月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公务员”。而去年的调查中,公务员还排在这一榜单的50位开外。

有人说,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也就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上世纪50年代,是日本农业的黄金期。65岁的秋竹新吾告诉记者,他当年毫不犹疑地选择务农种橘子。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毕业生奔向丰田、索尼等大企业;而在泡沫经济崩溃之时,学生们发现了风投企业在大厦崩坏之际的生命力;经济不景气的今天,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后,企业倒闭、公司裁员,动荡频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稳定”,公务员的人气于是越来越高。记者的日本朋友直白地说,公务员“很难被辞掉”啊。

“似乎可以安心地工作很长时间”,“家人可以放心”,“退休后依然能够拿到较为丰厚的养老金”等是大家选择公务员的原因。财务省、经济产业省、警察厅、外务省、总务省等5大官厅是“热门衙门”。根据日本人事院(相当于人事部)公布的数据,今年日本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毕业人数超过10万,去年约为8.6万人,前年为7.8万人,呈逐年递增趋势。

日本人事院公务员研修所副所长庄司隆一告诉本报记者,由于经济不景气,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的确多了。不过,目前日本政府为控制开支,不断减少公务员人数。民主党在不久前提出削减公务员20%的工资,再加上一些人认为公务员工作过于平淡,与公务员相比,企业仍然保持了较高人气。

在日本,教师、医生、警察、消防员、一些研究人员都是公务员。一般所指的公务员多为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中央公务员又分为两类,国家公务员考试分为Ⅰ类和Ⅱ类。Ⅰ类公务员有法律、经济、行政、外交等几类专门职务,是“专家组”,更是日本学生眼中“公务员中的公务员”,其考试难度、未来成长性、受欢迎程度都是最高的。今年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Ⅰ类考试的26888人中,最终只有1314人考试合格,通过率仅为4.9%。I类公务员主要在中央省厅(相当于国家部委)工作,未来有望成为各省厅的候补干部。各部委都有一套培养路线,通过在中央、地方、海外交替任职,令职员熟悉与该省厅有关的政策、法律;通过参与编制预算、各种审议会议的运营等,培养其广泛的视野和专业能力,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多面手”,并不断晋升。记者不久前在和歌山县采访时,碰到该县公务员饭田先生,他原在国土交通省任职,今年到地方锻炼。他说,差不多每3年就会轮换一次岗位,从事不同种类的工作,熟悉业务。有关培训,每个省厅不同,比如经产省Ⅰ类公务员将获得法律、经济、企业财务、外语等多方面的学习机会,并从第二年起有机会被派到民间企业工作4—5周,感受经营现场,从而助其在制定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方面能够从实际出发。

Ⅱ类公务员主要在地方的省厅或分支机构从事政策实施工作。今年Ⅱ类考试中,报名的48040人有4076人合格,合格率为8.5%。显然,竞争也非常激烈。

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做考试准备。本报记者在一家辅导班的网站上看到,明年国家Ⅰ类考试的课程价格从30万—40万日元(相当于2.4万—3.2万元人民币不等),有200次左右的课程。一般来说,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要经过三大步:通过宣讲会收集信息、参加考试、上门拜访。去年10月、11月,日本各省厅就开始在各大学校开宣讲会,介绍各自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为今年招聘做准备。今年2月日本人事院公布考试指南,4月开始网上或现场报名。依据考试种类不同,Ⅰ类考试5月进行了两轮笔试,一轮面试,6月份公布结果;Ⅱ类考试6月、7月进行两轮考试,8月公布结果。

不过,即便笔试、面试全部合格,也不意味着被录用。应试者还要自己前往各省厅拜访,介绍、宣传自己,接受各单位单独面试。录取的人数,拜访的时间,都要自己通过人事院的网站收集信息。今年7月16日—18日,财务省安排了Ⅱ类考试合格的拜访时间,需要预约前往。其主页上写着,每年招收的公务员人数并非确定,而是根据候选者的能力、具体情况决定,最终今年招了20人。(记者 崔寅)
公务员考试为何高烧不退? 2010年10月28日 15:41:43  来源: 光明日报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于10月26日18时结束,今年最终报名总人数为1415138人,相较去年144万的人数来说,总体人数减少约两万人。国家公务员考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报考人数连续多年持续攀升,而今年报考人数出现了负增长。但是,从统计数据看,去年最热十大职位的平均竞争比例接近3000:1,而今年却增高到3414.8:1,国考依然高烧不退。

“今天,你报名了吗?”

小谢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说,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报了公务员。

在“国考”报名这些天,校园里,同学之间最多的问候是:“你报公务员了吗?”社会上,具有几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青年人也纷纷相互询问:“今年公务员考试,你报名了吗?”

10月1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公务员考试报考复习讲座”吸引了众多学子参加。 新华社发(赵琬微摄)

从2003年8.7万,到2010年的146万,历数往年通过审核人数,国考持续升温。在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中,国家能源局一个职位的报名比例达到了4961:1,刷新了2010年4224:1的纪录。

有学者认为,虽然目前国家在不断加强对公务员的考核与管理,也建立了公务员退出机制,但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仍然是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职业,同时,公务员享有的福利待遇和稳定优越的工作环境,也是许多社会职业不能比拟的。国家公务员待遇的“优越”、长期植根于人们头脑中的“官本位”思想,让公务员的竞争从原本正常的“激烈”演化成了当下的“惨烈”。

冷热职位依然两重天

总体来说,今年的报名呈冷热两极化,一方面最热职位火热程度再创新高,另一方面冷门职位仍然乏人问津,甚至还有100多个“零报名”,其中气象局继续延续往年情况再度成为冷门。针对“报考不很均衡,不少基层和一线职位报考比例较低”的情况,10月21日,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发出特别提醒,并附上《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报考比例较低职位报名情况一览表》,希望广大考生结合职位需求和自身条件,合理选择报考职位。但截至10月24日报名通道关闭,仍有100多个岗位无人通过审核。

据了解,这些“零报名”岗位多数属于中西部地区非热门岗位。一些一线岗位虽然不要求政治面貌和基层工作经验,学历上也只要求本科甚至大专学历,但是需要在县(区)级及以下的基层工作,且可能需要昼夜倒班工作,艰苦的工作条件吓退了不少报考者。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出现“零报名”岗位,主要原因是专业方向较偏,或工作地点偏远、岗位艰苦,也存在部分职位是村官定向职位以及职位所在地较偏,考生无法报考或者不愿报考。

也有分析人士从中读出了积极的意味:去年、前年结束报名前出现“零报名”情况的岗位非常少,今年“零报名”岗位的增加体现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随着国内招聘的回暖,外资企业招聘逐渐被看好,很多青年选择放弃边远地区的“金饭碗”,希望进入各种跨国公司、知名外资独资企业等。

注重基层经验是趋势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有三大变化:一是招录计划中85%以上的职位需要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相较于2010年提高了15%;二是不再对大学生“村官”加分,而是拿出计划定向考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三是试点招录工人、农民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

三点变化均指向基层工作人员,符合应届生报考条件的职位则多集中在市区县等基层单位。今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从政策指向上,明显侧重于对基层工作人员的选拔,同时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而从已通过资格审查人员的情况看,这一政策引导效果已经显现,据统计,报考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的共有32.7万人,其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19.1万人,占58.4%。报考县级以下职位的共有79.4万人,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7.2%。有6000余名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108个中央机关定向招录职位。此外,还有171名工人、农民报考海关、国税、铁路公安系统的定向招录职位。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教授表示,招录政策正在向有工作经验的报考者倾斜,这虽然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产生一定影响,但从中也不难看出,鼓励人才到基层锻炼将会成为一个趋势。

公务员考试研究专家于洪泽分析,选拔应届毕业生去基层锻炼,再定向招考,体现了国家对基层经历的重视,对大学生的引导。基层经历将越来越受重视,预计到2012年,除少数职位外,这些机关会要求全部职位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理性对待 合理规划人生路

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文新说,当今中国多元的经济结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元的职业选择,无论是“国考”和考研,还是求职企事业单位,抑或自己创业,都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是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长远的职业规划,在“国考热”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职业发展专家也表示,应届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先根据自身实际,如能力偏向、个人兴趣等确定合适自己的从业领域;二是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要一味留恋大城市,适当放宽求职地域,中小城市一样有好的就业机会,一样可以得到锻炼提升。不同专业的学生,最好给自己规划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即使中间有些弯路,只要不偏离主线过远就好”。具体到现在的国考,“我适合从政么?”“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符合我对自己的定位么?”则是投身于“国考”大潮中的学子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要让公务员岗位跟教师、跟企业员工一样,让所有正当职业都受人尊敬,才有可能降低公务员考试热,才有可能让公务员回归它本来普通的工作岗位属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卫小将说。“人才涌向公务员队伍”是喜是忧? 2010年10月25日 18:33:02  来源: 长江日报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审核人数已突破百万。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职位,通过审核人数达到了3914:1,接近4000人争抢一个职位。近几年,国考报考人数年年递增。自2009年度以来,每年仅通过审核人数都在百万以上。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任何一种社会职业的公开招考,一般都会吸引大量的报考者。其他职业的报考人数未必低于公务员,只是它们过于分散,或者由社会自行组织,因而没有像国家统一招考的公务员考试这样进行专门的人数统计,社会关注度也没有国考这样高。

  公务员职业受到求职者的特别青睐,这是不争的事实。公务员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和稳定优越的工作环境,也是许多社会职业不能比拟的。虽然国家在不断加强对公务员的考核与管理,根据相关法规,也建立了公务员退出机制,但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仍然是风险系数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职业,生老病死皆有保障,一般也不会有失业的担忧。

  公务员应当是一种开放性职业,与内部选拔、暗箱操作,不向社会开放相比,“逢进必考”堪称进步。尽可能地吸纳优秀人才,是所有职业的共同目标,公务员也不例外。不断拓宽人才吸纳面,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比如,本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将实施一项改革,即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

  公务员职业如此受欢迎,其实并不算十分正常的现象。在一些国家,公务员职业并不像在我国这样有热度,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务员在福利待遇上并不算优渥,无处不在的社会监督也使得公务员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如果做到一定级别、握有决策权,则随时可能有下课的风险。

  国家与社会,在人力资源的吸纳方面,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人力过于向国家集中,社会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将随之下降。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者,往往以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为荣,仿佛国家不将社会上的人才尽数搜罗起来,就是治理不成功的表现。

  我们认为这种传统治理思维需要改变。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利益服务,并不特别需要进入国家公职序列。各项社会事务都需要人来推动,如果人才都向政府部门集中,社会活力与创造力就会受到影响。

  不仅在人力资源方面,对于任何要素资源,国家都不应与社会形成一种争夺关系。这并不是说不要公务员考试,或者向社会关闭职业之门。公务员受到格外青睐,是国家强于社会的一个证明。要改变这种状况,无疑需要国家进一步向社会放权,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

  据统计,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总计招考职位近1万个,计划招考1.6万余人,较2010年度均有增加,相较于前两年的招考职位和人数的大幅增长,今年仍是稳中有升。招考职位和人数,与政府规模有关。为什么这两项数值在不断增长,是不是说明政府规模在膨胀,相关政府部门到底需要多少人?这些问题都需要答案。有限、精简和高效的政府,意味着适度控制政府规模,臃肿的政府对社会是一种负担,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说,仍会形成对社会空间的挤压。(刘敏 原题:人才向政府集中也有隐忧)
应该用平常心看待公务员报考热 2010年10月22日 10:51:27  来源: 中国广播网 对于公务员报考岗位冷热不均等情况,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于海生做了如下点评:

  于海生:我们国家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际是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以后,同时引进了并参考了国外一些公务员录用的好的做法而确立的。

  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就业压力比较大,我们都知道每年我们经常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公务员考试它的考试成本,它的考试门槛都不是很高,而且它录用程序也是比较公正的,相对公正。这使很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毕业过的在基层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其他人将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就业的一个首选的目标。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考试经常是一个职位有好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在竞争这样一个职位。

  媒体和民间往往对这个现象有很多的评论,有人说这是官本位的观念,也有人说是恋权,我觉得做公务员可能最大的优势只是个人的权利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保障。这可能是很多人愿意去竞争公务员这样一个职位的主要原因。我们对个人权益的保障包括它的任免、奖惩、升迁、转岗、退休包括福利、工资待遇的追求无可厚非。而且我认为对公务员这方面权利进行比较好的保障也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对于报考公务员热的现象,只是大部分人的职业选择尝试而已。并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了,当然它有一些官本位的因素,也有一些可能有些人想通过走仕途给自己带来这样那样的好处,但是只要是正当的去走,都是应该受到鼓励的。

  有些人把公务员考试比喻成新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高考更严峻的,竞争更激烈的竞争。我们对公务员报考热还是要怀着平常的心去看待它,让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的观念报考公务员,可以保障个人的权利,也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国考"制度有隐忧 公务员考试:不能撕开廉政的缺口 2010年10月26日 07:14:02  来源: 检察日报 10月25日,从国家公务员局传出消息,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于24日24时结束,共有130.5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还有16.8万人招录机关正在进行资格审查,整个资格审查工作将于26日18时结束。这次,137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计划招考1.6万余人。

  这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员与招录人员相比,依然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考试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公平与否,是所有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小军。

  报名人数逐年上升

  公务员,根据公务员法第二条的规定,“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考试是我国选拔公务员的主要方式,参加中央和地方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择业首选。仅就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而言,报名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8.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46万人,上涨了16.8倍。

  杨小军认为,面对如此庞大的考试大军,如何确保公务员招录考试公开、公平、公正,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国考”制度中有隐忧

  记者调查发现,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制度相对健全些,考生的疑问和争议主要集中在“两年基层工作经验比例提高到85%”,“博士报考年龄放宽”,“考录对象扩大到一线工人、农民”等报考人员的资质问题上。

  而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考试,则存在“对普通报考者在面试环节的歧视性待遇”,“考试过程中的人情关系大量存在”,“在统一考试之外,另有选调、内部考试等公务员选拔方式,考试双轨制造成不公平竞争”等质疑。

  “这些疑问和争议,归根结底是公务员选拔方式中既存的制度性隐忧。”杨小军指出,两年基层工作经验以及特殊的报名条件,会促使一些报考者伪造工作经验和虚报资质,如果缺乏监管,就会造成不公平。而面试环节的透明度不够高,且标准模糊,最终会导致缺乏公信力。考生与招考单位的争议无法律解决途径,以及人情关系请托等现象,都有可能撕开廉政的缺口。
公务员考试需要外部监督

  “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滥选和任用私人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杨小军说,现实中没有哪种考试方式是绝对公平的,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已经在制度设计上努力实现最大化的公平,不能因为公务员考试中有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就全盘否定考试制度。

  针对公务员考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国务院及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法规、部门规章、内部规定,规范公务员考试的依法进行与依法监督。在杨小军看来,这些内部监督的程序和实施细则,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而且,单纯依靠内部监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杨小军认为,公务员考试报名条件中有关基层工作经验、特殊资格资质的要求,是立足岗位需求定的,但必须杜绝因人设岗、伪造资质等现象,这就需要揭开盖子、公开透明,把招考单位和考生的信息都进行公示,让大众来监督。

  “公务员选拔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事关其自身存在基础的合法性。”杨小军说,需要从外部对公务员考试进行监督,避免用人机关内部腐败侵蚀。

  就我国而言,应由考试各方参与者共同组建专门的考试监督委员会,作为公务员考试的外部监督机关。委员会具体成员包括招考机关、考生代表、纪检监察部门、专家学者等,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专门机构主导工作,并由法律进行专门规定。

  不要“一考定终身”

  在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强化对公务员考试监督的同时,杨小军认为,还应充分发挥其他公务员选拔方式的长处,将考任与聘任、选任、调任等方式结合起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

  杨小军说,公务员考试作为初录方式,是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应将公务员所有的选拔方式,都统合于考试制度之内。基层公务员的选调,应当以考试为前提,对选调生的岗位安排、调动理由、任职路线图、考试成绩等全程全部公开公示。只有做到完全公开透明、全程依法监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务员考试制度的隐忧与难题。(张伯晋)
招录“工农”公务员 四大“拦路虎”待清除 2010年10月13日 09:35:02  来源: 半月谈网  

国家把公务员的考录视野投向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消息让众多网友欢欣鼓舞,网友认为这一打破身份歧视的探索不但有利于推动公正平等,而且也将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的氛围。还有一些网友和媒体提出,工人和农民想真正进入公务员队伍,尚有四大“拦路虎”待清除。

新闻背景:

一年一度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工作即将开始,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透露了2011年度的考录工作将有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之一就是积极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这位负责人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平公正、逐步规范化与科学化,将使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网言网语:

网友 夏雨纷飞:加大基层人员考公务员的力度,从一方面说明国家重视基层人员,给大家更好的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也是给基层人员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

网友一针见血见真理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是谁评定的?难道还是领导满意领导天下?

网友 望断秋雨:公务员选录范围,应该是“有道德、有能力”的全体公民,选用手段应是“考试、考察”,考察的方法主要是“走访群众”。

媒体论道:

障碍一:限制学历

公务员招考改革请自"不限学历"始

“公务员试点招工人农民”,首要的是拆除文凭这道藩篱,不拘一格招人才。

面向全民招考不应该限制学历。修改公务员法等相关法规,只要是中国公民都可以报考,如需专业知识,则可以加专业科考试,只要他(她)能在成千上万人的竞争中考第一,那么,就是没有学历,也可以说明人家的知识水平很高,如果考的连国家划的分数线都到不了,就是他是硕士生、博士生又能怎样。不限制学历才是真正的公平。

面向全民招考有利于推进户籍改革。公务员试点招工人农民,这个提法很现实,但是很不好,不要总是人为地制造法制歧视,政策歧视,不应打上“工人”或者“农民”的标签,应为全国不同区域的“公民”,让生活在中国蓝天下的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活得有尊严,享受同等的相应权利,公民社会不应该是一句空号,和谐社会应该是以实际行动稳步推进户籍改革,让“公民”唱响神州大地。

面向全民招考有利于深化招考改革。不能不说,教育也分三六九等,比如一本,二本,三本,比如全日制,自考,函授,等等。当前的中国,很多地方的非全日制考生报考不了公务员,或者考上后录取困难重重。要让广大的农民获取大专以上文凭,虽然中国不少地方推出了一村一个大学生的雄心计划,可是那些电大等文凭,连公认难度最大的自考都不认账,招考部门会认电大等学历账吗?

面向全民招考有利于推进人才制度改革。高中毕业是卢武铉获得的最高学历,韩国没有不准他报考律师,连续考了十年以后,卢武铉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全国60人的合格名单中。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韩国一样不拘一格选人才?为什么我们要强迫底层“公民”费时费力费钱去谋取一个不适用,学不到什么知识的文凭?为什么我们要限制25—35岁的报考年龄?天才总是少数,二本有时也报考无门,那些底层“公民”千辛万苦考来的学历还能强过二本吗?不能不说,在当前状态下,人才制度成了不少地方扼杀人才的工具。

面向全民招考有利于推进高教改革。不惟学历,那么多官员还会去读硕,读博吗?还会出现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博士”就是“搏仕”的疯狂景象吗?公务员招考不唯学历,有助于让真正的科研人才投身科研,让有限的资金资助创新,加快创新,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研实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强国的梦想。

“公务员试点招工人农民”,有人说是变相优惠“工人农民”,这实在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历来公务员招考只对硕士博士开绿灯,免试放行。“工人农民”有资格参考,只能让招考制度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严格,竞争更加激烈。不要担心对“工人农民”优惠,其实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考试陪衬,就算是陪衬,广大的公民也愿意,因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权利,将会使他们看到向上的希望和上升的空间。公务员面向全民招考,请从不限学历起步,如此,改革势必前进一大步。(华声在线)

障碍二:“优秀”标准待明确

工人、农民“优秀”标准必须更加明确

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当然也是有益的尝试,然而,当真正将报考公务员的大门向工人农民敞开之时,仍然应当警惕规定成为文字游戏,将那些根本不是农民或工人身份的人加以“包装”进行炒作。

因此,首先就应当对工人、农民的真实身份进行鉴别界定,只有那些毕业之后回到农村的学生,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农民,只有那些毕业之后真正当了工人的学生,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工人。除此之外,在城市找到工作岗位的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就不是真正的农民,否则,招收农民工人为公务员就成为“一锅粥”。工人报考公务员也如此,那些已经谋得职业的城市大学生,没有在工厂当工人的,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人,只有真正在工厂内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才算得上是工人报考公务员者。

另外,应对“优秀”二字须作出明确界定。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社区、企业、村委,在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身上并不需要打上优秀与否的标签,然而,当这些具有一定学历的工人农民需要报考公务员时,“优秀”这两个字就成为权钱交易的内容。开一个“优秀工人”或者“优秀农民”的证明需要多少钱?需要向当权的厂官村官行多少贿?换句话说就是要防止出现在农民工人报考公务员时的权钱交易作假现象,既是新内容又是老问题,极容易滋生腐败。(重庆晨报/李振忠)

障碍三:国考内容、形式待改变

给工农“国考”机会,尚须清除政策障碍

国家把公务员的考录视野投向普通工人和农民,降低招录的身份门槛,无疑是一件顺应民心的大好事,也是公务员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然,要想让优秀工人、农民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还得清除一些政策上的障碍。要改变国考形式与内容。公务员招录中,要针对不同的岗位需要,设计不同的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才可能给高中(职中)毕业的优秀工人、农民以真正的机会。否则,如果考察还是强调卷面成绩,重视知识超过重视能力与经验,那么,与博士、硕士、学士同场竞技,高中(职中)毕业生们很难有脱颖而出的机会。(红网]/钱桂林)

国考“向下看”,还应有跟进措施

这的确是个好消息。特别是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有了更为宽广的成长进步台阶,这也预示着国家公务员来源结构,将面临着一次新的变化。

在高兴之余,却有点担心,村(社区)干部、工人、农民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是,在参加考试的应考方面,却不是行家里手,毫无疑问,肯定要逊色于久经考场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如果以相同分数来录取,这个政策的美好初衷就会烟消云散,流于形式。但现在,又不能随便开加分这个口子,怎么办呢?我以为,“向下看”固然好,还应有跟进措施。

要从考试内容上加以区别。一种题考到底,一碗水端平了,虽然貌似公平,其实也是最大的不公,因为,干实际工作的,在考试方面永远不是刚刚院校毕业者的对手。因此,在考题设置上就要加以区别,对村(社区)干部、工人、农民考生,就考基层工作,把他们熟悉的,以后在工作中容易遇到,必须处理的事务、公文,作为他们的考试内容,这样,既符合情理,也有针对性,也可避免“太高、太远、太空”大试题带来的考试眩晕。同时,也避免了在学生考生面前的知识“亏欠”。

要从课考走向实考。有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筹莫展,为什么,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智慧。这就是常说的高分低能,或者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说起来样样精通,干起来一样不行。在我党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惨剧。一些从苏联回来的“留洋”派,开口闭口就是马克思主义,言必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攻打冬宫,他们既不了解中国国情,也不了解敌人的力量,盲目搞堡垒战,致使红军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因此,与其把考试停留在课桌上,侃侃而谈,不如将进入复试的人拉到农村、工厂、社区,面对经济发展,产品销售,产业结构调整,居民矛盾等一个个现实问题,让他们观察、思考、然后,限定时间交出自己的处理答案。这样,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行伍。”自古到今,有能力、有办法、有水平、有成就的人物,许多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们了解民情,知悉民意,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怎么与老百姓打交道,说什么样的话,老百姓才乐于接受,因此,扩大录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不应该是权宜之举,而应该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人才政策。

万丈高楼平地起,今天的基层干部,就是明天各级领导的后备军,因此,必须从工厂来,从农村来,从社区来,这样,才有可能防止不了解群众,不了解基层的干部的产生,从而杜绝“瞎指挥”、“乱放炮”。”(蔡正奋)

障碍四:隐性歧视待消除

打破身份歧视还要警惕隐性歧视

农民可以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无疑是一则令人鼓舞的好消息。这一打破身份歧视的探索不但有利于推动公正平等,而且也将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的氛围。

工人、农民可以报考公务员,固然是一种打破身份歧视的进步,但这一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警惕隐性歧视现象的出现。歧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歧视,公开提出种种限制;另一种是隐性歧视,虽然不公开说,但背后执行的却是歧视标准。在大学生招聘会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多招聘单位虽然不明说不要女生,但在录用时却将女生拒之门外。这实际上就是把显性歧视变成了隐性歧视。在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一定要防止隐性歧视现象出现。招录公务员,关键在“录”。要允许工人、农民报考公务员,更要在录取的过程中确保公正公平,这样才能使公务员考试在通往公正公平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河北日报/李忠志)
公务员应当是一种开放性职业  2010年10月13日 08:29:53  来源: 长江日报  即将进行的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将实施一项改革: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在海关、国税、铁路公安等直属机构县级以下职位进行试点。

  这些年来,为打破农民与城市人口报考公务员的身份差别,有些地方已经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进,比如2005年山东省省直机关考录公务员,报考者条件里就有一条,“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履行合法就业手续的农村居民,符合条件的可报考”。据统计,自1996到2005年,我国共有万余农民从公开考试中脱颖而出,走进地方国家机关大门,成为公务员。

  然而无论是从社会现实,还是从人们的具体感受和遭遇来看,公务员考录仍然存在门槛,希望改革调整的呼声并不少见。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把当上公务员作为自己的志向,但对于有此志向和追求的人来说,哪怕是细小的政策微调,哪怕是探索、试点,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另外,作为一项国家基本考试制度,拿出改革的行动,而非长久封闭,止步不前,就是进步。

  公务员考录与选拔官员不同,选拔官员主要在公务员系统内部进行,是政府工作人员在等级序列上拔擢、晋升的通道,但考录公务员则是向外部社会开放的一个职业选择通道,前者可能有近乎苛刻的限制,甚至具有某种排他性,而后者则主要应该体现考录机会的平等,应当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并不是指每一个群体必须有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代表,每一个群体都应分得一定的参考指标,而是说作为一种机会,公务员考试向全社会敞开,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考,按照程序通过考试的予以录用,不合格、不称职的则予以淘汰,这是机会平等的本义。公务员不像人大代表,农民群体、工人群体如果没有自己的人大代表,这不能被视为正常,但如果一场公务员考试,工人、农民有参加考试的机会,在程序公平正义的条件下,哪怕他们中间没有一人被录取,也属正常。

  如果是因为参加考试的机会公平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增进这种公平性,增进不是照顾,不是优待,而是理所应当,这无分工人、农民还是其他群体。另外,“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当作澄清。优秀不应被简单视为一个招考杠杆,而是人们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优秀不优秀是一个自然存在状况,而不被招录方预先予以强调,这也无分工人、农民还是其他群体。

  我们还应看到,公务员的开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作为职业之一种,其热度基于人们的自主选择,但它也与一个社会的整体职业结构相关。开放不意味着把所有人引向公务员,一个笼络所有优秀人才的职业,或可被称为强大,但也会对社会总体活力带来一定影响。另外考公务员和做公务员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总的来说,有人想做公务员,有人也能安于其他职业,做了公务员,能够依法规范,不同的职业有平等的制度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这是我们说公务员应是一种开放性职业的更大背景,它为一个开放发展的社会所需要。肖擎 从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匡正人才评价标准  2010年10月12日 19:08:18  来源: 东方网  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2011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将推出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10月11日《京华时报》)

  此前已有了从村干部和退伍军人中招录公务员的创新激励,明年公务员又试点招录工人、农民,传递了一个信息:公务员招录多元化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不拘一格用人选才将成为一个常态。种种探索,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为公务员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又为优秀人才拓阔发展空间,更为社会提供用人导向。

  这几年,公务员招录贯彻了“逢进必考”的原则,但是招录中“一刀切”的标准和门槛确实也挡住不少人才。比如学历要求、年龄限制等。如果按统一考试的要求,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工人和农民,也许大部分都不具备条件。然而他们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政治素质好,能无私奉献,值得信赖,走上公务员岗位是能够大有作为的。这些人要进入公务员队伍,当然也须经过相关考试,但在基层的出色实践,更可以视为他们交出的一份答卷。

  从工人和农民中招录公务员,不只是公务员招录的一个补充。实际上,此举更是对以前公务员招录中一些问题的厘清和匡正。这些年,公务员招录以考试论英雄,造就了从家门到校门、出校门进部门的“三门公务员”。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报考者是冲着公务员良好的工资福利以及“官本位”而来的,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是否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合格的公务员?让工人、农民迈进公务员的大门,于他们乃是名正言顺,于公务员亦是名至实归,于我们社会的人才观、人才评价标准,更是正本清源。

  因为墨守成规的观念、削足适履的体制,我们一些地方的人才评价标准被扭曲了。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尺子只有一把,这就是学历如何,有无文凭。这样的“一刀切”,遂衍生出了一个悖论。谁也没有说文凭是万能的,但实际奉行的则是没有文凭是万万不能的;谁也没有说文凭就等于水平,但九九归一依然是有没有水平就要看文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少工人农民尽管有真才实学,但因为学历不够,所以不但与公务员无缘,而且被排斥在人才队伍之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革故鼎新是挡不住的潮流,现在公务员大门向工人农民打开,就是一个证明。当然,这种招考,也须透明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奚旭初)
公务员考录要创新更要公平  2010年10月12日 17:33:32  来源: 沈阳晚报  10月10日,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2011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将推出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将从2010年度的70%提高到85%以上等。(《京华时报》10月11日报道)

    应该说,明年进行的公务员考录制度创新,还是具有不少的亮点的,我们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来自于高层的欲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路与决心。特别是从基层工作人员以及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方向,公务员考录不再拘于现行的模式,而是朝向更纵深的层次进行试水,显而易见,这样的试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但公务员考录中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录用范围的适度扩大,毕竟平心而论,即使在明年的公务员招录中录取了一定数量的优秀工人与农民,其所占公务员总量的比例也不会很大,或许这部公务员新血液的出现,有助于起到一定的激励现有公务员更努力工作的效果,但公务员总的格局还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

    换言之,公务中考录范围的扩大只是让原本与公务员基本无缘的群体看到了希望,但却并不等于说公众更为关心的公务员考录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就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必须注意的是,之所以还有人对公务员考录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心有戚戚焉,是因为类似于老子局长儿当员的现象时有发生,类似的新闻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可谓是频频出现,这表明在公务员考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某些弊端可以为部分权势者所利用。

    在我看来,适度扩大公务员的录用范围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如何保持公务员考录过程的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只有二者能同时兼顾,公务员招录的阳光才会照耀到每个符合录用资格的人的身上,而不是再度曝出公务员考录任人唯亲的反面例子。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已经无须更多赘述。公务员是国家机器运转的操作者,更是为百姓服务的公仆,他们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决定着国家机器运转得是否顺畅,直接决定着为公众服务的态度,更决定着为民生排扰解难的效率,正是有鉴于此,每一年的公务员考录才会如此引人瞩目,才会让人如此牵肠挂肚。

    我们当然能从录用优秀工人与农民的新规中感受良善的初衷,但惟有公平的考录机制方能保障每一个良善的初衷能够准确无误的实施,这不仅对于那些有望成为公务员的优秀工人与农民非常重要,对于每个公民也同样重要。(蒋晨) 遴选基层公务员有利于人才分流  2010年10月12日 17:31:5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0月10日,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2011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将推出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将从2010年度的70%提高到85%以上等。(《京华时报》10月11日)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曾明确表示:“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制度,积极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中考录公务员。”公务员招录工作的创新改革举措,毫无疑问是将这种思路落实成了行动。

  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此举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拓宽基层公务员向上流动的通道,有利于培养国家机关工作所需要的经验型、实干型人才;与此同时,公开公平的遴选机制,有助于基层公务员在平等竞争中向上流动;除此之外,更加畅通的向上流动渠道,将为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公务员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社会效果的角度来看,此举将有利于实现人才分流——毋庸讳言,面向社会的公务员招考逐年升温,在多数省直机关岗位炙手可热的同时,基层岗位却大多门可罗雀。在此背景下,设置“基层经验”这样一道门槛,不仅是拓宽基层公务员出路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分流的政策导向,有利于鼓励和吸引应届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

  实际上,在公务员制度设计之初,并不只限于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录。随着大学生的大量拥入,虽然公务员群体的年龄和学历构成大幅优化,但“三门干部”的说法也开始广为流传——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成为许多新公务员的就业路线,缺乏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不强、服务意识较差等弊端随之凸显。

  在现实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往往发生在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经验往往产生于基层,各项惠民政策最终也要落实体现在基层。相比不接地气的“三门干部”,从优秀基层公务员中选拔人才无疑更加便利,也更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可。基于此,完善基层公务员遴选机制、拓宽其向上流动的通道,日渐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共录用公务员12万人,其中,省级机关录用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比例超过60%,中央和国家机关达到70%,此番调整之后,国家公务员在这方面的考录比例更是一举提高到85%。对于热衷于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来说,名额的大幅减少恐怕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局面。不过,当公务员本来就不是就业的唯一选择,学业有长者完全可以另谋高就,有志于公共服务者也不妨先从基层做起。 (赵志疆)
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日记为何“看哭网友”  2010年10月12日 11:20:42  来源: 西安晚报他是一个6岁孩子的爸爸,也是一位普通的公务员。为了“5·12”灾后重建工作,他已经半年多没休息过了。然而,今年10月1日,却成了郫县唐昌镇城建办干部税成康的下葬之日,他给家人留下四本日记,里面记录了他繁琐紧张工作的点点滴滴。日前,税成康的遗孀化名整理了部分日记发到当地网站上缅怀丈夫,不少网友读后感动落泪。(10月9日《成都商报》)

  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日记,为何能迅速“走红”网络、感动网友?我想,除了来自于对日记主人公英年早逝的惋惜,埋头苦干的敬佩,更来自于他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工作的真实展示。正如网友在跟帖中所言,“简单、琐碎、朴实,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后天修饰的痕迹,就那么流水账的内容,可是却让我看到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渺小而又伟大”。

  四本日记,也许记载不了人生的多少精彩。但显而易见,“看哭网友”的,与其说是日记,倒不如说是勤勉缩影和实干记录。税成康朴实无华的工作日记,是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由他妻子在网上纪念“翻晒”才揭开面纱的。而现实中,人们早就听闻和看多了命令式写就的“工作日记”。出于抽查、考核、甚至宣扬业绩的要求,这些“日记”往往写得“有声有色”、“逼真度”极高,但比起税成康的工作日记来,哪个更可读可信,哪个更实话实说,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而较之“假日记”,某些官员的“香艳日记”,则更是低而下之了。广西来宾烟草专卖局原局长韩峰的“香艳日记”,一度成为网络焦点话题。曝光的日记中,这位“韩局”详细记录了自己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吃喝、受贿、玩女人”,便是其主要的“工作内容”。甚至,这名官员还将6位与其有亲密关系的女性,如数家珍地在日记中注上真名,并详细写出一些女性的住址门牌号。类似的“日记官员”,媒体报道过的已非一个两个。在他们的观念里,要实实在在去记如何“情为民所系”、怎样“利为民所谋”,不是作假便是傻冒。

  “看哭网友”的日记,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警醒。为什么一名基层公务员普普通通的工作日记,却能成为稀有形象和感动资源?但愿“感动”之余,官员们能有所行动,有所改变,有所牢记。如此,或许也算是对日记主人公的一种告慰了。司马童
新华时评:公务员考录改革彰显平等、进步  2010年10月11日 17:41:06  来源: 新华网 

国家公务员考录笔试时间确定 13日以后可查询职位

  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赵超)即将进行的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将实施一项改革: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在海关、国税、铁路公安等直属机构县级以下职位进行试点。这是一次探索性的试点,更是一次重大的进步。

  公务员是指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在人们眼中,他们通常被归入精英阶层。自1993年建立各级党政机关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公务员制度以来,招录的公务员大部分是具有较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逐渐成为公务员队伍的主体。

  公务员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公民,而工人、农民阶层又占据了公民数量的绝大多数,他们理应在公务员队伍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工人、农民长期扎根基层一线,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基层实际,对群众疾苦感同身受。一些优秀工人、农民有能力、有观点,将这些人吸收进公务员队伍,无疑有利于改善公务员的来源和经历结构,促进国家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能、服务群众。

  事实上,公务员考录人员来源单一的弊端已经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不断加大从基层选拔人才的力度,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中考录的公务员有70%以上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这一比例在2011年度考录中将达到85%以上。
 重要的是,让工人农民进入公务员队伍传递出鲜明的社会平等理念。国家公务员被冠以“国家”之名,从事公务理应让全体公民获得均等的机会。对于公务员这一类特殊人才来说,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与发现,才能使得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当然,要让工人、农民进入公务员队伍,必须考虑到这两个阶层人群的特殊性,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年龄限制等门槛,充分尊重他们的平等竞争权利。工人、农民成为公务员后,要通过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掌握工作方法,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才干和本领。
国家公务员85%从基层招录 明年试点招农民工人记者昨天(10日)获悉,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2011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将推出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据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2011年度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工作即将开始,这次的考录工作将有三项改革创新举措。

  首先,我国面向基层力度不减,比例将继续提高。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计划,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将从2010年度的70%提高到85%以上,有条件的机关可以全部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其次,拿出计划定向考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根据新规定,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

  最后,积极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

  据介绍,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报考并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约为144.3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7.5%。参加公共科目笔试人数约为92.7万人,与实际录用数的比例为59:1。

  同期,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实际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14391人,其中中央党群机关369人,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直属机构14022人。

  在所录用人员中,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中共党员占44.7%;少数民族占6.6%;研究生学历占22.8%,大学本科学历(含双学士)占66.1%,大学专科学历占11%。

  据透露,随着报考人员身份的日益复杂,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日趋频繁,考试的环境日趋复杂,违纪违规行为特别是有组织作弊行为日趋增多。2006年至2009年,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共发现了1605例违纪违规行为。(记者赵鹏)
公务员考录可以更平等和包容
2010年10月04日 07:42:48  来源: 新京报 10月1日,广东在全省各地举行了一场颇具新意的基层公务员招录考试,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户籍人员同台竞争,平等角逐。《广州日报》报道,在报考的1.6万人中,除了大学生村官和本地优秀村支书,外来务工人员占了近七成。

  这样的公务员招考,让人看到了公共管理与公共决策中真正的人本主义。它以实际行动表明,在参与地方公共政治生活中,非户籍人口开始享有平等权利。

  根据《公务员法》第21条的规定,各级党政机构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的原则,即全部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应该说,《公务员法》的规定既有原则性又富有立法技巧,前述四条“铁律”,有的是对录用对象的限制,有的是对招考组织者和录用单位的约束。但直到今天,在多数地方的公务员招考过程中,只注重对报考者的严格条件限制,忽略了对报考者正当权利的保障,其中被诟病最多的,当属“平等竞争”这一条遭漠视。

  从公务员招考制度设立的初衷、公务员岗位的职业特性考量,“平等竞争”的考试录用原则,至少应包含两个环节的平等竞争,不受出身、性别、民族等的歧视。

  可实践中常见的情形,就是限制外地户籍人员报考本地公务员。比如在北京,有资格报考本市各级公务员的,只有拥有北京户籍者和在北京地区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这样的限制性规定,实质是将没有本地户籍但与本地公共政治生活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人,排除在公共管理参与可能性之外。

  其实,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流动人口队伍,目前已成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有生力量。他们虽然没获得当地户籍,但他们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纳税在这里,被管理也在这里。可以说,这个地方的一切公共政策,都与他们息息相关。如果他们永远只有被管理的份儿,而没有参与管理和决策的可能,这显然就是受到了歧视,不符合宪法所确立的平等原则。

  从技术层面看,注重从外来务工人员中招录公务员,也有助于改善本地公务员的人员素质结构,并且以包容并蓄的精神,发展和丰富本地公务员队伍的文化和意志品质。这就能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最终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以包容的精神,容纳外来人口参与公共管理,不仅不会危及本地人的就业或其他利益,反而能丰富和发展本地公共政治。相反,如果歧视外来人口、不信任外来人口、排斥外来人口,甚至不惜以画地为牢式的做法,抵制外来人口对本地公共政治的参与,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小气、更保守、更缺乏生机。

  当代社会早已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发展到“陌生人社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这个过程再向前推进一步,那就是全社会以普世公认的人文精神做纽带,通过各种利益联系,成为即时性的团体组合。在这种分分合合的过程中,社会特别需要包容和平等的精神容纳各阶层,并催生更高的和谐境界。
公务员不是公平正义的对立面  2010年10月22日 09:57:14  来源: 长江日报   2011国家公务员报考时间过半。昨天有媒体报道,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的一个职位,已先于其他职位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招考比例超过2000:1。去年,有的岗位突破4000:1,这就是说,热度一直有。

  公务员考录确乎已成为窗口,人们通过它来观察社会现实的区隔与差别,另外还有其他参照对象,比如企业高管,垄断行业从业人员,都可能会被作为不平等、不公平的现实教材。随手可引的例子是,前段时间,30多名农民工聚集在郑州北郊花园口景区门口河神将军塑像前,杀鸡祭拜河神,希望借此让河神显灵,帮他们讨薪成功,你可以说,付出劳动,获得薪酬,因职业不同而有区别;还有经常会读到的那些矿工故事,你可能会说,他们的遭遇显示底层职业之凄凉境遇,薪酬的不安全还算轻的,生命的不安全更加沉重。

  公务员、企业高管、垄断行业从业人员在进入职业平等、尊严、公平话题领域时,它们的社会形象有时是被贬低的,甚至还夹杂着仇恨情绪,待遇稳定、薪酬高,在与底层职业状况进行比较时,常常会面临不义的指责。但不可否认,更多时候,这种比较不过是推己及人,这些群体在工资请求权、福利待遇权、保险权、培训权、辞职权等方面所具有的稳定性,确实在显示差别,我们烂熟于心的“劳动无分贵贱”,“每一个职业都是平等”的道理,仍然不过是纸面上的提法。

  简单来讲,平等之义就是,一个人付出劳动,应当得其所得。得其所得的意思不只包括他应当得到一百块钱,你不能只给十块,甚至不给,还包括人的尊严,不被侮辱、不被辱骂、不被当作一个“非人”。当然,平等还包括这样的意思,在职业的序列里,能够支配别人的,总比单纯地执行别人指示的人更有影响,一位建筑师同努力按照他的设计图样兴建房屋的工匠相比,可能就因为他设计了房屋而更受尊敬,所得的报酬也比较高,这些都是差别,也可以被视为正常,但这些差别、正常仍建基于一个基础,那就是人无分贵贱,治人和治于人,不通过动物法则来完成,公平、正义不因雇主不同而迥异,不论是一个人受雇于国家,还是受雇于一个庞大的单位,抑或受雇于个人。

  根本上说,公务员、企业高管、垄断行业从业人员不是其他劳动群体的对立面,彼此之间的观照、联想、讨论不过是呈现人的价值如何在一个共同体内被差异化体现。公务员、企业高管、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等群体并非不存在问题,但本质上不是我们指斥社会不公平、职业不平等的根由,根由在于我们的制度、法律并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并不把人的价值高低化,而现实却常表现得与此相反。

  归咎为制度的问题,总容易给人虚化之感。但只要想想一个农民工拿不到薪酬,制度的效力是如何变向的,想想那些矿工又是怎么变得人不像人的,所有因劳动而产生的屈辱、痛苦、绝望,不过都是看制度要谁来执行,谁又有能力把制度变样而已,这也说明,作为文字的价值理念与被人心敬畏的价值理念有不同。

  另外,当我们说起公平、平等这些概念时究竟是指什么呢?肯定不是说每个人拥有同样的能力、才干和优势,是说每个人在法律面前有同样的定位吗,这是正义概念的基础,但是实在容易在现实里颠倒,是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进步和成功的同样机会吗,这是一个必要的理想,但是难以实现。这就是说,不论你觉得平等、公平之价值多么普适,但仍旧是一个梦想,梦想是美的,现实是残酷的。(肖擎)
国家公务员真是御林军?2010年10月28日 15:49:21  来源: 光明网  

2011年度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已于昨日24时结束,截至昨晚7时,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已达124万,已有4616人竞争国家能源局的一个职位。共有44个职位竞争比例超1000∶1,12个职位达到2000∶1,6个职位达到3000∶1。(《新京报》10月25日)

1000,2000,3000,4000,看着如许庞大的数字已是让人头疼,要想从几千人中脱颖而出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然而,总有大心脏的人敢于与千万英豪争锋芒,前赴后继去挤国考的独木桥。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促使社会精英们直面“惨淡的国考”,雄赳赳、气昂昂,义无反顾的奔赴国考的战场?无疑是国家公务员所散发的炫目光环的召唤。对于大多数参加国考的人来说,考取国家公务员就意味着成为“国家的人”、“行政人员”,意味着可以吃上皇粮,端上铁饭碗。在他们眼中,国家公务员就是一种别有意味身份的象征,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就是步入了御林军的行列。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和谐社会形成的有效途径。但是,百万大军争着往政府部门钻,大有古时科举考试的架势,蜂拥的国考族不仅挤破了政府的门,更是曲解了国家公务员的含义——国家公务员并非御林军。

首先,国家公务员并不是特权的代名词,其定位应该是服务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人。然而,有多少参加国考的人是真正为了成为一名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恐怕国考族们更多看重的是公务员的权利势力、福利待遇,他们参加国考更多的是想行使公务员的权利,而不是履行义务。美国把公务员称为“政府雇员”,雇员的角色就是为雇主工作,为顾客服务。同样适用于我国,公务员需要履行的是为国家这一“雇主”殚精竭智,为人民这一最大的“顾客群”鞠躬尽瘁。

其次,最终考取国家公务员的人必定是过五关斩六将,费尽心力,从几千人的身上踩过,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笔者的了解而言,为了实现考取国家公务员的理想,有的人辞掉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复习;有的年复一年的参考,头悬梁、锥刺股,考不上誓不罢休。如此这般,成为一个考试的机器,即使成为国家公务员,恐也精力耗尽,无志于成为国家民众的真诚仆人。不关注时事、无心民生,与公务员名不副实,又怎能担当起公务员的重担呢?

再则而言,一个人价值的实现并非只有成为国家公务员这一个途径。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脱离于社会价值之外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有诸如广安国寿希望小学那样无人愿意留校教学的现象存在,国考报名中也有艰苦边远地区的职位无人问津,请问百万英才怎就没有一人乐意为山区教育事业、为艰苦边远地区奉献才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何不放开眼界,在更多的领域实现建树,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侠之大者,爱国爱民,拥有一颗大爱之心,且能为国为民分忧解难,就算不是国家公务员,也是真正的御林军。

三四千人争一个国家公务员的名额,以国考为生活的转轴,以成为御林军为终极目标,这样的高烧状态使人心忧。笔者诚挚建议,请不要简单的将国家公务员理解为御林军,时代需要的是一心为公、爱达天下之士,而不是“范进”式人物。(刘仁)

 
“考公务员热”的各类成本调查 或成发展阻力 2010年12月02日 12:47:18  来源: 半月谈

11月26日,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正式结束,最终报名人数达到1415138人。这场年度“盛世”越来越像一场庞大而疯狂的“约会”,而他们的“意中人”最终只能接受百万大军中的少数“幸运儿”。其中最狂热的“追求者”们再次创下了历史上的报名-招录比记录——4961∶1!

“国家能源局节能与科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这就是那个受到近五千人狂热追求的岗位。它也成为了这个冬天最新的“史上最火公职”。然而不出意外的话,它的记录将像那些前任“一样”,被下一年度公务员考试的疯狂“趋附者”们再一次刷新……

这场犹如当年美国“淘金热”般的“疯潮”何时才会退去?

考生自白:算算公务员考试的代价

经过连续3年十多次考试后,来自古交的孟非(化名)至今还没有圆了公务员梦。孟非是省内一所高校2007年的毕业生,连续3年时间,他在和同学们合租的房子里,每天起床洗漱之后就是埋头苦读,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县级公务员考试,他都报名参加过。而且除过在省内考之外,三年里他还参加过陕西、河南等省的公务员考试。

孟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一年参加公务员考试3至4次。每次考试报名费90元,交通费由于地点不同平均约300元,食宿费200元;3年一共报了四次辅导班,累计共12000元,外加资料费2000元;面试时的置装费1000元,请人面授面试技巧1000元;笔试通过后面试、政审、体检,往返交通、食宿等共计3000元。按每年3次考试算,三年下来,孟非为报考公务员净支2万余元,这还不包括他为考公务员留在太原的食宿费用。

“我每个月包括吃饭、买衣服以及人际交往在内,花销在1500元左右,如果加上这部分花销又多了5万。”孟非说。

和清晰的金钱账相比,经济系毕业的孟非还时常会盘算自己三年的机会成本账。“青年时代最好的三年时间都给了各地的公务员考场和培训班,”孟非回忆说,毕业当年他原本可以去一家合资企业上班,但在周围同学的“劝说”下,开始了漫长的“考公”路,三年时间他全职“考公”,为此失去了众多工作机会。同时,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原本相恋5年的女友也提出了分手。

因为执着考公务员他认识了不少朋友,他发现在这个圈子里他的成本并不是最高的,一些辞职考、待业考、全班考等各种各样的极端类型,花销远比他高出许多……

孙强(化名)终于成为了湖北省某乡镇政府的公务员。为了这个公务员身份,他足足苦熬了三年。

2007年,孙强大学毕业,在就业潮流冲击下,孙强没有留在城市,来到了湖北省的一个乡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2007年初,中组部决定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并且在湖北、浙江等五省市,开展从村两委主职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试点。孙强所在的县每年都有两三个公务员指标留给大学生村官和基层干部,对于那些多年在基层工作的农村干部来说,这是一个甚为难得的转正机会。

2008年、2009年,孙强连续两次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都没有成功。后通过熟人介绍,孙强找了一名老师进行面对面培训,“一堂课3000元”,主要培训笔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和面试两部分。几个月不定期地培训下来,孙强花掉了3万元。当然,“天价培训”也给孙强带来了回报。在第三次公务员考试中,他终于从上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正式录取为乡镇公务员。

孙强大概算了一下为当公务员付出的成本:报名费约100元,体检费200多元,备考资料100元,交通费100元,为此买了一套西装和一双体能测试穿的跑鞋共500元……几项成本合计没超过1000元。但如果加上培训费用,数字一下子翻了几十倍。

面对个人报考公务员的投入,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参加公考的投入和产出是不对称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考试,而结果是不可控的,因为关卡太多,环节过长,竞争风险极大。所以,虽然我支持学生参加国考,却不赞成他们在这条路上孤注一掷。因为确实有很多人,为了公考而失去了太多其他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录用1名公务员:全社会付出成本超2.6万元

2006年7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和绩效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员余仲华、杜新宇的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

文章称,2006年国考职位10282个,报名人数近100万,36.5万人参加考试,总成本超过2.7亿元,录用1名公务员成本高达2.6万元。这只是招聘一个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普通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成本。

文章显示, 2006年参加国考的考生总成本包括报名费2190万元、资料费8000万元、培训费用1500万元、考生面试费用2748.2万元和生活、交通等其他费用12967.5万元,合计27405.7万元。

同时,考试主办方总成本包括命题费39.3万元、组织策划470.5万元、执行人员人工成本73万元、试卷印刷费63.2万元、考点场租527.4万元、考务人工成本193.6万元、试卷评阅和面试费611.5万元等,共计1978.5万元。

由这两组成本可得出全社会范围的招考总成本,即两组之和减去避免重复计算的考生报名费,得出27194.2万元。职位平均成本为招考总成本与招考职位数之比,即:27194.2万元÷10282个=2.6万元/人。

文章认为,招考过程中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各种各样的经费开支,尤其是各种杂费,难以一一计算,一部分经济成本不得不在计算中忽略,因此本文估算数字实际上是保守估计。

相关人士向记者分析,从公务员招录过程看,经济成本相对较高。与2006年相比,目前相关费用只增不减。“因为我国2006年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增1.5%,增速大大低于当年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而2010年10月CPI已经达到4.4%。所以,录用1名公务员的成本比当年的2.6万元只高不低。”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副所长张车伟看来,上述研究者计算的是录用一个公务员全社会付出的成本,并非政府直接财政投入成本,“随着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的增多,相应的培训、时间及财力都会提高,成本自然会提高更多。现在从几千人中挑一个,过于激烈的竞争,难免会造成考试录用成本上升,目前的考试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通过考试录用一个人的节约成本的理念。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是不值当的。”

更有学者提出,在公务员招录实施过程中,缺乏预算约束机制。“这种情况主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程序上,如采取海外招聘公共部门关键人员中,往往不惜重金,花费大量的财力,最后却效果甚微。”

海外声音:“考碗大军”将成为中国发展阻力

面对中国的百万“考碗大军”,法国媒体评论称,如今“红领”已取代“白领”,成为中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工作。韩国媒体也说:“全中国似乎都因公务员考试而忙碌起来。”

新加坡媒体指出,中国的“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文章认为,近年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比如人人争抢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在一个平衡规范、保障健全、法制体系完备的社会环境里,公务员仅仅是比较稳定的职业,并不符合那些创业心很强的人才。

“可以说,目前中国‘考碗热’折射出人们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去专心踏实发展实业、积极创业。长此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工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不利影响。”文章说。

此外,英国媒体也指出,中国经济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之际,对铁饭碗的竞争仍旧激烈。

该媒体分析,在对“稳定”的追求之外,权力现在也成为青年人热衷“考碗”的重要原因。文章称,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私人投资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在这个国家中,权力和地位的光环仍令政府职位深深吸引着很多人,其中包括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形势所逼:“考碗大军”会将“疯狂约会”进行到底

资深公考专家、华图教育高级副总裁于洪泽接受采访时指出,“国考”年年热,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跟目前毕业生找工作难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不仅仅是公务员热,还包括考研热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就业问题。”于洪泽说。

另外,他表示,报考公务员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报考公务员的应届毕业生,至少有60%都是家里希望报考。”

于洪泽认为,这些都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企业工作,竞争比较激烈,而公务员人们一直都认为是比较稳定的,多数考生本身又有着求稳怕乱的心理,自然就导致了公务员报考热”。

他还指出,“考碗热”的本质原因,是多数中国学生面对未来职业生涯、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没有一定的目标,“凡是眼前看到的东西都愿意去试试”。

于洪泽说,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政策的引导上,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且效果非常明显。

如大学生村官、三扶一支计划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

于洪泽表示,这一政策符合中国社会现实,中国社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就特别需要公务员,特别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岗位,首先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中历练,才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加上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两者结合,对事物的判断都很清楚,更能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关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从70%上升到85%。”这就是一个政策性的引导。

对于今年公务员报考热,于洪泽总结——“热而不乱,浓而不烈”,报考很理性,每天报考人数稳步增加,这与去年整个报考过程大不一样,去年报考后期人数激增。

于洪泽分析,公务员报考热这一问题在中国还会持续,政策的引导还会进行。

公务员招考的狂热,是一场关乎个人生存、个人发展和价值观走向的惨烈角逐。在连年畸形的考录比例数据之下,是无数作为“分子”者折戟沉沙的慨叹。在这场青年如“过江之鲫”挣扎跃进“公家池塘”的艰难旅途之中,天量社会资源浪费于无形。

一位博士生告诉记者,自己报考公务员,主要是看中三个方面:首先,公务员工作更稳定。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担心“裁员下岗”、“新人抢位”之类的窘境。其次,公务员有公费医疗。不需要缴纳社保,而且公费医疗比医保好,即使是伤风感冒都可以报销。第三,公务员退休后保障充分。除了继续享受公费医疗外,工资和退休前一样,而且在公务员整体涨工资的时候,退休公务员同样享受“加工资”的福利待遇。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要求。基于此,胡仙芝分析认为,下一步,改革缩小各行业、各岗位的福利待遇差距是大势所趋。“十七大五中全会指出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要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再分配要更加强调公平。公务员收入属于再分配的范畴,由此推断,公务员收入的合理化改革也是在所难免。”

合理化公务员收入之外,为求职青年创造更能够发挥自己才干、更加稳定的社会就业环境同样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也同样是一条标本兼治的根本途径。(本文综合广州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网、新华网及中国经济网等媒体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