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49:35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 1.穆罕默德
· 2.艾萨克·牛顿
· 3.耶 稣
· 4.释迦牟尼
· 5.孔 子
· 6.圣·保罗
· 7.蔡 伦
· 8.约翰·古腾堡
· 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1.卡尔·马克思
· 12.路易·巴斯德
· 13.伽俐留·伽俐略
· 14.亚里士多德
· 15.列 宁
· 16. 摩 西
· 17.查理·达尔文
· 18.秦始皇
· 19.奥古斯都·凯撒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22. 欧几里德
· 23.马丁·路德
· 24. 尼古拉·哥白尼
· 25. 詹姆斯·瓦特
· 26. 君士坦丁大帝
· 27.乔治·华盛顿
· 28.迈克尔·法拉第
· 2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30.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
· 31. 拉 瓦 泽
· 3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33. 亚历山大大帝
· 34.拿破仑·波拿巴
· 35. 阿道夫·希特勒
· 36.威廉·莎士比亚
· 37.亚当·斯密
· 38. 托马斯·爱迪生
· 39.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 40. 柏 拉 图
· 41.伽利尔摩·马可尼
· 42.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 43. 沃纳·海森堡
· 44.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 45.亚历山大·弗莱明
· 46.西蒙·玻利瓦尔
· 47.奥利弗·克伦威尔
· 48.约翰·洛克
· 49.米开朗基罗
· 50.乌尔班二世
· 51.欧 麦 尔
· 52.阿 育 王
· 53.圣·奥古斯丁
· 54.马克斯·普朗克
· 55.约翰·加尔文
· 56.威廉·T·G·莫顿
· 57.威廉·哈维
· 58. 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
· 59.格雷戈尔·孟德尔
· 60.约瑟夫·李斯特
· 61.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 62.路易·达盖尔
· 63.约瑟夫·斯大林”
· 64.勒内·笛卡尔
· 65.儒略·凯撒
· 66.弗朗西斯科·皮扎诺
· 67.荷南多·科尔特斯
· 68. 伊莎贝拉一世
· 69.威廉大帝
· 70.托马斯·杰佛逊
· 71.让·雅克·卢梭
· 72.爱德华·詹纳
· 73.威廉·康拉德·伦琴
· 7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75.老 子
· 76.恩利克·费米
· 77.托马斯·马尔萨斯
· 78.弗朗西斯·培根
· 79.伏尔泰
· 80.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 81.格雷戈里·平卡斯
· 82.隋 文 帝
· 83.摩 尼
· 84.瓦斯科·达·伽马
· 85.查理曼
· 86.塞鲁士大帝
· 87.伦哈特·欧拉
· 88.尼克罗·马基维利亚
· 89.琐罗亚斯德
· 90.米尼兹
· 91.彼得大帝
· 92.孟子
· 93.约翰·道尔顿
· 94.荷马
· 95.伊丽莎白女王一世
· 96.查士丁尼一世
· 97.约翰尼斯·开普勒
· 98. 帕伯罗·毕加索
· 99. 玛哈维拉
· 100.尼尔斯·玻尔


FH 回复于:2005-10-13 09:55:41

中国人评的吧?
居然有蔡伦,知道他的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一么?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09:56:38

1.穆罕默德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 570~公元631

我把穆罕默德排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首,一些读者可能会感到意外,或提出疑问,但是他确实是在宗教和非宗教领域内都取得了无比辉煌成就的唯一的历史人物。

穆罕默德出身贫寒。他创立和传播了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是一位极有魔力的政治领袖。在他死后十三个世纪后的今天,他的影响仍然强烈而巨大。

本书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具有这样的优越条件:他们生长在文明的中心,即文化发达、政治强大的国家里。但是穆罕默德却于570年出生在阿拉伯南部的麦加市,当时世界的一个落后地区,远离贸易、艺术和文化的中心。他六岁就成了孤儿,是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大的,伊斯兰传说告诉我们,他目不识丁,25岁时和一个富孀结了婚,经济状况才得以改善。然而在他年近四十的时候,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他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阿拉伯人大多数是异教徒,他们信仰许多神。但是在麦加却有少数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穆罕默德无疑就是在他们那里了解到有一个主宰整个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万能者──主神。到了四十岁,穆罕默德确信这个独一无二、当真存在的主神(安拉)在同他讲话,选中了他去传播真实的信仰。

前三年,他只是向亲朋密友宣讲教义。随后约在613年,他开始向公众宣讲教义。由于他逐渐赢得了皈依宗教者的心,麦加当局终于认识到他是一个危险而讨厌的人物。622年穆罕默德由于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就逃到了距麦加以北约二百英里的一个城市──麦地那。他在那儿被予以一个有很大政治权力的职位。

这一出逃,人称为回教纪元,是这位先知一生的转折点。在麦加他的追随者不多,但在麦地那却迅速增多,很快他就获得了一个独裁者实际上所具有的影响。之后几年中,随着穆罕默德追随者的迅速增多,麦地那和麦加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这场战争于630年结束,穆罕默德以征服者的身份凯旋回到了麦加。穆罕默德于632年去逝,当时他已是整个南阿拉伯的强有力的统治者。

阿拉伯贝多因部落的人们享有强悍勇士的名誉。但是由于人口少,再加上内部四分五裂,互相残杀,因此他们显然不是位于北部农垦区请王国众多军队的对手。但是这个寡少的阿拉伯部队,在穆罕默德的统一指挥下,在只有一个真主的这个强烈的信念鼓舞下,开始了人类史上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系列进攻战之一。阿拉伯东北濒临萨珊王朝的新波斯大帝国,西北面临拜占庭,即位于君士坦丁堡中部的东罗马帝国。从数量上来看,阿拉伯强弱胜负已判定,然而在战场上,深受鼓舞的阿拉伯人迅速征服了美索不达尼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642年经过激烈的角逐,从拜占庭手中夺取了埃及,而波斯军队在637年和642年卡迪西亚战役和尼哈文得战役中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些重大胜利是在穆罕默德的亲密朋友和直接接班人阿布·伯克尔和欧麦尔指挥下取得的。虽然取得了这些重大的胜利,但并不标志着阿拉伯扩张的结束。711年阿拉伯各军以卷席之势从北非一直横扫到大西洋海岸,随后又进军北路,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彻底征服了在西班牙的西哥德王国。

乍看起来伊斯兰教徒会征服整个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但是在732年一支深入法国中部的伊斯兰部队最终在著名的图尔战役中被法兰克人击败。贝多因部落在穆罕默德的话鼓舞之下,经过不到百年的艰苦奋战,创建了一个北起印度边界南至大西洋海岸的帝国──世界上曾出现过的最大帝国。在部队所克之处,人们都纷纷改变信仰,最终皈依伊斯兰教。

但是并非这些胜利都具有永久性。波斯人虽然也皈依穆罕默德教,但是自那时起就从阿拉伯人的统治下获得了独立。在西班牙,连绵七百多年的战争终于使基督教徒征服了整个半岛。但是两个古代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尼亚和埃及,仍同整个北非海岸地区一样属于阿拉伯地区。新教在许多世纪中不断四处传播,远远超出了原来伊斯兰教所征服的疆界。目前它在非洲和中亚有数以千万计的信徒,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印度尼西亚甚至还要多些。在印度尼西亚,新教是一个统一的因素,但是在印度次大陆,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间的斗争仍是统一的一个主要障碍。

那么人们应该怎样估价穆罕默德对人类历史的整个影响呢?与所有的宗教一样,伊斯兰教对其信徒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创立者都在本书中占有突出地位。既然基督教徒比伊斯兰教徒大约多一倍,把穆罕默德排在耶稣之前乍看起来会使人出乎意料。做出这一决定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穆罕默德对伊斯兰教比耶稣对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虽然耶稣创造了基督教的主要伦理道德准则(就与犹太教不同而论),但是圣·保罗是基督教神学的主要创立者,使异教徒改信基督教的主要功劳者和《新约》的主要作者。

穆罕默德不仅创立了伊斯兰教神学而且还创立了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准则。此外,他在使异教徒改信新教和创立伊斯兰教方面都起了关键的作用,他还是伊斯兰圣经《可兰经》的作者,该部经书收集了他的洞察世界所得的一些结果,他自信这些结果是真主直接向他展示出来的。其中主要的语录穆罕默德在世期间就在不同程度上如实地记录下来,并在他死后不久由权威人士整理成册。因此《可兰经》近似地代表了穆罕默德的思想和主张,其中有许多都是他的原话。但却没有一部记载汇编得如此详细的耶稣语录。既然《可兰经》对伊斯兰教徒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与《圣经》对基督教徒的重要性相媲美,穆罕默德通过《可兰经》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巨大的。也许相对来说穆罕默德对伊斯兰教的影响比耶稣和圣·保罗对基督教徒两人合起来的影响还要大些。这样仅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穆罕默德对人类史的影响比耶稣也是不相上下的。

况且穆罕默德不仅仅是宗教领袖而且还是非宗教领袖。事实上就阿拉伯征服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势力而论,他可算是一位超越时间限制的最有影响的政治领袖。

人们也许会认为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无个别的政治领袖指引也同样会发生。例如,即使西蒙·包利瓦不曾存活于世,南美洲殖民地也会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但是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动就与此不同了。在穆罕默德以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形,因而就没有理由认为没有他征服也会取得成功。”在人类史上唯一可以与此征服活动相比拟的是13世纪蒙古主要靠成吉思汗的影响而进行的征服,其征服活动虽比阿拉伯人所进行的更为广泛,但未能持久。今天蒙古族所占据的唯一领土还是在成吉思汗之前他们所占有的领土。

但是阿拉伯族的征服活动就大不相同了。从伊拉克到摩洛哥有一连串的阿拉伯国家,他们不仅为有共同信仰伊斯兰教而团结在一起,而且为有相同的阿拉伯语言、历史和文化而相连在一起。在伊斯兰教中,《可兰经》的向心作用及其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事实,或许是使阿拉伯语没有分裂成为互不相通的方言的原因,这在长达1300年的动乱期间是有可能发生的。这些阿拉伯国家之间当然存在差别和分歧,而且是很大的差别和分歧,但是某种程度上的分裂不能使我们一概不考虑至今尚存的重要的团结因素。例如,伊朗和印尼都是石油国,并且都信伊斯兰教,却都没有参加1973──1974年冬季的石油禁运活动。可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也只有阿拉伯国家,才参加了那次禁运活动,这决不是偶然的。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17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征服活动时至今日在人类史上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是穆罕默德的这种无与伦比的宗教和非宗教方面的双重影响,才使人们认为他是人类史上唯一最有影响的人物。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alex_linux 回复于:2005-10-13 09:57:02

:em16: :em16: 没我


yzlotus 回复于:2005-10-13 09:57:12

大多认不得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10:03:38

引用:原帖由 "yzlotus"]大多认不得
发表:



特别想先贴

5.孔 子
18.秦始皇
75.老 子
15.列 宁
92.孟子
20.毛 泽 东


怕贴多了,来看的人不好找,就按顺序贴了 :em02: :em02: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10:06:58

2.艾萨克·牛顿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642~公元1727

茫茫苍海夜,
万物匿其行。
天公降牛顿,
处处皆光明。

    ──亚历山大·蒲柏

艾萨克·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于 1642年圣诞节出生在英格兰伍尔斯索蒲村,这一年正值伽利略与世长辞。和穆罕默德一样,牛顿也是一个遗腹子。童年时代的牛顿就显示出巨大的力学天赋。他有一双非常灵巧的小手。他聪明伶俐,但对功课却总是粗心大意,在学校并未引起特别的重视。十几岁时,母亲让他辍学,希望他能成为一位象样的农民。幸亏他的母亲被说服了,她相信了儿子的主要天赋不在于务农,而是另有所为。十八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后,迅速地掌握了当时的科学和数学知识,很快就开始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他在21到27岁期间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使随后的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十七世纪中期是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该世纪初期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彻底的革命。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都极力劝告所有欧洲的科学家,再不要依赖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而要亲自做观察和实验。培根和笛卡尔的倡导为伟大的伽俐略所实践。他用新发明的望远镜所做的天文观测给天文学带来了革命,他的力学试验建立了现在人称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如发现血液循环的威廉·哈维和发现行星绕日运动定律的约翰尼斯·开普勒都为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基本知识,而且纯科学成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消遣,但还无法证明弗朗西斯·培根的预言:当科学被运用到技术领域时,就会使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发生革命。

虽然哥白尼和伽俐略澄清了古代科学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宇宙作出了贡献,但是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定律来把这些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发现变成可以做科学预测的统一学说。是艾萨克·牛顿提出了这种统一的学说,从而使现代科学进入了它一直所遵循的航程。

牛顿一般不愿意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早在1669年他就在他的大多数著作里对基本概念作了系统的阐述,但是他的许多学说却在很久以后才公开发表出来。他公布的第一个发现是有关光的性质的一项突破性的贡献。牛顿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试验,发现普通光是彩虹所有的不同色光的混合光。他还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结果做了认真的分析,根据这两个定律,1668年他设计并真正制造出了第一台反射望远镜,如今大多数天文台都使用这类望远镜。牛顿29岁时把他的这些发现及其许多其他光学试验结果呈交给英国皇家学会。

仅就光学方面的成就或许就可以使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起他在数学或力学方面的成就来,那就相形见绌了。他对数学的贡献主要是发明了积分,这一成就可能是他在二十三、四岁时做出的,这一发明是当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它不仅仅是许多现今数学学说产生的种子,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没有这一工具现代科学在随后就不会取得进展。如果牛顿仅仅发明了积分而别无所获,也可以使他在本册中排到相当高的名次。

但是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力学方面,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伽俐略发明了第一运动定律,这一定律描述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情形。当然在现实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外力作用,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物体怎样运动。牛顿提出的最著名的第二运动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定律可能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他的第二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F=ma)可表述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速度变化率),与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除了这两个定律外,牛顿又提出了著名的第三运动定律(这定律可表述为,有作用力即外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且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他的科学定律中最著名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四条定律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实际上所有的宏观力学体系都可以利用这一体系来加以研究和预测,从单摆的振动到行星绕日在其轨道上运动都用得上。牛顿不仅提出了这些力学定律,而且还利用积分这一数学工具说明了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牛顿定律可以而且已被用来解决极其广泛的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问题。牛顿在世时,他的定律的最有戏剧性的应用是在天文学领域里。他在这个领域里也处于领先地位。1687年发表了他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人们通常只称作《原理》),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并说明如何利用这些定律来准确预测行星绕日的运动。牛顿的这一壮举圆满地解决了动力天文学的主要问题,即准确预测星体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因此牛顿常被认为是所有的天文学家之魁。

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呢?如果我们翻阅一部科学百科全书的索引,就会看到提到牛顿及其定律和发现的条目比任何其他一个科学家都要多(也许多二到三倍)。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对牛顿的评价。莱布尼兹决不是牛顿的朋友而是与他进行过唇枪齿剑之争的对手,他写道:“从有世以来,到牛顿所处的时代,他在数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占了整个的绝大部分。”伟大的德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写道:“《原理》一书比任何其他天才的作品都出类拔革。”拉格朗日常说牛顿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天才。厄恩斯特·马赫在1901年写道:“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牛顿力学在演绎上、形式上和数学上的进展。”这也许说出了牛顿的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他发现科学是一门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构成的杂学,它能描述一些现象,但只能预测几种现象,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定律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物理现象,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牛顿所有的发明都一一包罗进来,因此他的小发明就其本身来看虽然也是重要的成就,但这里只好忽略不提了。牛顿对热力学(对热的研究)和声学(对声的研究)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提出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学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他发现了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他第一次对星体起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现在读者虽然会认定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但是仍然会提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如亚历山大大帝和华盛顿这样重大的政治人物以及如耶稣·基督和乔达摩·佛伦这样重大的宗教人物之前呢?我自己的观点是:尽管政治变化是重大的,但仍有理由认为在亚历山大之死前后1000年间的大多数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就主要的日常活动而论,大多数人在公元前后3000年间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过去的500年中,随着现代科学的出现,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但是与1500年的人们相比,我们的吃喝穿戴有了变化,我们的娱乐活动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科学发现不仅仅使技术和经济发生了革命,而且使政治、宗教思想、艺术和哲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科学革命使人类所有的活动方式均有变化。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才被列入本册。牛顿不仅仅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家,而且是科学理论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因此在任何一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上,他名列前茅是当之无愧的。

1727年,牛顿这颗巨星陨落了,他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①,是被赐予这种荣誉的第一位科学家。

  注释:①西敏寺大教堂:位于西敏寺的哥德式建筑。10世纪仟海王爱德华所建,此后曾重建多次。历代君主的加冕仪式皆在此举行,内有许多君主、政治家、军人、诗人等的墓。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rwho 回复于:2005-10-13 10:08:35

政治人物占的比例超过50%,可以看出这个100名排列是有问题的。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10:16:33

3.耶 稣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 30~前6

耶稣对人类史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他在本册中名列前茅谁也不会提出疑议。与伊斯兰教不同,基督教并不是由一个人而是由两个人──耶稣和圣·保罗创立的,因此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功绩应归于这两个人。

耶稣阐述了基督教基本的道德观念及其基本的精神观和主要的行为准则,但是基督教神学主要是圣·保罗创作的结果。耶稣写了精神启示录,圣·保罗把崇拜耶稣补充进去,而且圣·保罗是《新约》的主要作者,也是第一世纪中使人们改信基督教的主要人物。

与佛佗和穆罕默德不同,耶稣死时还相当年轻,他留下的信徒在数目上不多。基督死时,他的信徒只是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犹太教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圣·保罗的著作及他不知疲倦地努力劝说人们信仰基督教,才使这小小的教派掀起了一场生机勃勃的伟大运动,这场运动不仅触及了犹太人而且也触及到了非犹太人,最后发展成为世界伟大的宗教之一。

由于这些原因,有些人甚至会认为真正创造基督教的是圣·保罗而不是耶稣。按这种逻辑来推论,我们应在本册中把圣·保罗的名次排在耶稣之前,虽然没有圣保罗的影响,基督教前景如何,将无法断定,但是很明显没有耶稣,基督教就根本不会存在。

但是似乎没有理由把基督教各教派及其信徒在后来的所作所为都归于耶稣,其突出问题在于其中有许多行径是耶稣显然不赞成的。例如各种不同基督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和对犹太人的野蛮的屠杀和迫害,这些显然违背了耶稣的态度和教导,因而说这些行径启灵于耶稣似乎毫无道理。

同样,虽然现代科学技术首先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欧国家兴起,但是因此就认为科学的兴起应归于耶稣就近乎可笑了。早期的基督教徒肯定没有谁把耶稣的教导看作是要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号召。事实上,罗马世界改信基督教是伴随着整个技术水平和对科学的关注的陡然下降而出现的。

科学最终在欧洲的兴起这一事实表明在欧洲文化传统中有某种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因素,但是这种因素并不是耶稣的格言而是如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的著作中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希腊”理性主义。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学的兴起并不是发生在教会权力和基督教崇拜的鼎盛时期,而是紧随着一个欧洲对先前基督传统重新发生兴趣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而来的。

有关耶稣生平的故事在《新约》里有记载,为大多数读者所知晓,在此就不必赘述了。但是有几点值得注意。我们所掌握的有关耶稣生平的材料是不可靠的。我们甚至不能肯定他的原名是什么,很可能是一个常见的犹太人名Yehoshua(英文为约书亚)他的生年可能是公元前6年,但是谁也不能肯定,甚至他的卒年──他的信徒们一定会一清二楚,今天却不能知之确切。耶稣本人没有给后人留下著作,事实上我们所掌握的有关他生平的一切情况均来源于《新约》中的记述。

不幸的是四部《福音》中有好多处自相矛盾,《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对耶稣的临终遗言的记载完全不同,而这两种情况恰巧又都直接引自《旧约》。

耶稣曾引用《旧约》决非偶然。虽然他是基督教的祖先,但是他是个虔诚的犹太人,人们经常指出耶稣在很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希伯来先知相似,并且深受他的影响。与那些先知们一样,耶稣的性格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他给所有见过他的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说他有超人的雄才大略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但是耶稣实际上在一生当中和随后的一百年中对政治发展没有影响,这与政治及宗教权威穆罕默德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两者对长期的政治发展都有过重大的间接影响。耶稣完全是作为道德和精神领袖而使人感知他的影响的。

如果说耶稣主要是作为道德领袖给人留下印象的,那么当然就该问一问他的道德观念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耶稣的主要准则可能会提出为什么不把耶稣排在首位的问题,因为他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宗教的启示者。

按照时间的历程来算,基督教无疑比任何其他教都具有更多的信徒。但是本书并不考虑不同宗教的相对影响而是考虑一个人之一当然是“金科玉律”。今天“金科玉律”为大多数人所公认。不管是基督教信徒还是非基督教信徒都把它看成是道德行为的良好准则。我们的行为并不总和它相符,但我们通常是尽力而为之。如果耶稣真的创造了这条几乎为人人所公认的准则的话,他肯定就该是本册中的第一位人物。

但是事实上在耶稣问世以前,“金科玉律”就是犹太人公认的准则。公元前一世纪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拉毕·希雷尔就对“金科玉律”做过明确的阐述,并正式宣布为犹太人的首要原则。这一观点不仅仅为西方世界所知晓,而且中国的哲学家孔子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提出过,他的话还出现在一首古代印度诗歌《巴拉塔王朝的伟大颂歌》里,实际上“金科玉律”的内在哲理几乎为每一个大宗教团体所公认。

难道这竟意味着耶稣没有提出新的道德观念吗?决非如此。《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十三节和第四十四节中就阐述了一个十分鲜明的观点。

你听人说过:你要爱自己的街坊,恨自己的敌人。

但是我想告诉你:你要爱自己的敌人,祝福诅咒你的人。

对恨你的人行善,为虐待你的人和迫害你的人祈祷。

在这一段的前几行中有这样的话:“不要反抗恶行,谁要打你的右脸,把左脸也伸过去。”

这些观念现在当然算是曾出现过的最著名的、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是耶稣时代的犹太教的一部分,也不是大多数其他宗教的一部分。要是他们被广为遵循的话,我将会毫不犹豫地把耶稣列在本书之首。

但事实上它们并非被广为遵循,甚至不为一般人所公认。大多数基督教徒把“爱你的敌人”的训令最多看作是在某种完美的世界可以实现的理想,但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却不是一部中用的德行指南。我们通常并不把它付诸实践,也不希望别人把它付诸实践,也不教导我们的孩子把它付诸实践。因此,耶稣的最明确的教导仍然是一条有趣的、基本上无人听的启示。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10:18:04

引用:原帖由 "rwho"]政治人物占的比例超过50%,可以看出这个100名排列是有问题的。
发表:



管他啥鸟排名捏

能知道的就是这些人确实都有些贡献

闲来没事看看也长长见识不是 :em02: :em02:


rwho 回复于:2005-10-13 10:21:26

引用:原帖由 "bitmilong" 发表:


管他啥鸟排名捏

能知道的就是这些人确实都有些贡献

闲来没事看看也长长见识不是 :em02: :em02:






从来不认为政治人物对人类发展有什么大的贡献,只能说他们对历史有影响。

但是100名里有超过一半的政治人物,这个排名绝对有问题,所以此书看的价值不高。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10:22:00

4.释迦牟尼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563~前485

乔达摩·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王子,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是卡皮拉瓦斯图的一位国王之子,如今皮拉瓦斯图是一座位于尼泊尔边界附近的印度东北部城市。

悉达多大约公元前563年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境内的蓝田比尼区的一个乔达摩民族与赛基亚部落联姻的家庭中。他十六岁和同龄的表妹结婚。悉达多王子在豪华的皇宫里长大,不乏物质享乐,但却十分不满。他看到大多数人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即使有钱的人家也常常遭受挫折和不幸,所有的人都是病魔缠身,最终夭折西天。这就使悉达多必然想到生活中还有比倏忽即逝的快乐更为重要的东西,但是痛苦和死亡很快就把它们完全吞没掉了。

29岁的乔达摩刚得长子就决定放弃当时优越的生活条件,一心一意地去寻求真谛。他告别妻子和孩子,抛弃万贯家产,离开宫殿,成为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在一段时期内他和当时一些有名气的圣人一起探讨人生,但是熟知了他们的说教以后,他感到他们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是无法叫人满意的。人们普遍认为极端的禁欲主义是达到真知的途径。因此乔达摩曾一连几年极度行素和禁欲,企图做一名苦行僧,但是他终于认识到折磨自己的肉体只能使自己的头脑模糊不清,而不会使自己更接近真知。因此他恢复了正常饮食,抛弃了禁欲主义。

他独处幽居,努力探索人生问题。终于在一个黄昏,当他坐在一颗巨大的无花果树下时,所有人生问题之谜似乎一下子都解开了。悉达多彻底地进行了反省,第二天早晨他确信他找到了谜底,他现在已成了一个佛佗,一位“开明之士”。

这时他已经35岁了。在余生的45年中,他游遍整个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听讲的人宣讲他的新人生观。公元前483年他死去时,他已赢得了数以千计的昄依宗教徒。虽然他的话无文字记载,但是他的许多教导都铭刻在他的教徒的心中,在后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头中流传。

佛佗的主要教导可以用佛教徒所谓的“四谛”来加以概括。第一,人生本身是不幸的;第二,这种不幸的原因在于人的自私欲望;第三,个人的自私欲望可以解除,当一切欲望和欲念解除后,他所处的状态叫做涅槃(字面意思是“吹熄”或“熄灭”);第四,从自私欲望解脱出来的方法是所谓的“八重经”:正观、正思、正语、正行、正坐、正求、正心和正省。此外,佛教不分种族和阶级(与印度教不同),人人都可以修行。

在乔达摩死后的一个时期里,新教传播缓慢。公元前三世纪,伟大的印度国王改信佛教。他的支持使佛教的影响和说教印度迅速传播开来,并传到了相邻国家。佛教南到锡兰,东至缅甸,从那儿又传遍整个东南亚,直到马来西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佛教还向北传播,直接进入西藏,又向西北传播,进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它传入中国,赢得了一大批信徒,又从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在印度国内,新教在500年后开始衰落,到1200年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但是在中国和日本佛教却一直是一个主要的宗教。在西藏和东南亚,它千百年来都是主要的宗教。

释迦牟尼的教说直到他死后几百年才用文字记录下来。他的宗教思想已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教派是可想而知的。佛教的主要两派是小乘派和大乘派。小乘派在南亚居主要地位,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它与释迦牟尼创造的教说比较接近;大乘派在西藏、中国和北亚一般地区居统治地位。

释迦牟尼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的创史人,显然该在本册中名列前茅。世界上大约仅有两亿佛教徒,却有五亿多伊斯兰教徒和约十亿基督教徒,所以显而易见释迦牟尼比穆罕默德或耶稣影响的人数要少些,然而这数字上的差别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佛教在印度逐渐消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印度教从其中吸取了许多观念和准则,在中国许多人虽然不自称是佛教徒,但是他们却深深受着佛教哲学的影响。

佛教强烈热爱和平的成份要比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大得多。要求非暴力的势力在佛教国家的政治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人们常说如果耶稣再生回到人世间的话,他对于人们以他的名义做的许多事将会感到震惊,对自称是他的信徒而组成的不同教派之间的血战将会感到恐惧。释迦牟尼对人们提出的许多佛教学说也定会感到出乎意料。虽然佛教有许多教派,而且各派别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佛教史上发生的冲突都远远不能同发生在基督教欧洲的血腥宗教战争相提并论。从这方面来看,释迦牟尼的教说对其信徒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基督的教说对其信徒的影响。

释迦牟尼和孔夫子对世界的影响近乎相仿,两者生活的时代近乎相同,两者的信徒在数目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把释迦牟尼排在孔子之前是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大大地削弱了孔子的影响,将来的佛教似乎比儒教更为重要;第二,儒教未能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表明了孔子的思想是多么密切地根植于世袭的中国风俗习惯之中,而佛教教说则决不是重述先前的印度哲学,佛教的传播远远超出了印度的国界。这是因为乔达摩·释迦牟尼提出的观念新颖,他的哲学具有巨大魔力。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10:25:31

引用:原帖由 "rwho" 发表:





从来不认为政治人物对人类发展有什么大的贡献,只能说他们对历史有影响。

但是100名里有超过一半的政治人物,这个排名绝对有问题,所以此书看的价值不高。




现在看来还是宗教的人物多一些,人类需要精神文明发展带到物质文明

俺不得不承认 秦始皇 对于中国后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以至于 中国 对于整个世界及人类发展做下的贡献


排名,只是个表面现象,还不知道是哪个无聊书生自我感觉良好排的呢,兴许排名的依据只是头脑发热或一拍大腿 :m01: :m01: :m01: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10:26:34

5.孔 子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孔子于公元前55年出生在疆土很小的鲁国,即如今中国东北部的山东省。他幼年丧父,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年青时,这位未来的哲学家做过小官,几年后辞官不做。他在随后的十六年中教书,招徕了大批信仰其哲学的弟子。约在50岁时,他在鲁国担任要职,四年后,朝廷中的反对派逼他下了台,实际上是把他从鲁国流放出来。在随后的十三年中,他四处游说,晚年返回鲁国,五年后(前479年)与世长辞。

孔子常常被誉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是这种说法失为确切。他很少提及上帝,拒绝讨论鬼神,回避使用玄学学派思维的一切方式。他是一个重视人生道德的中国古代哲学家。

在孔子看来,两个最重要的德行是“仁”和“礼”,是贤者行为的标准。“仁”有时被解释为“爱”,但是最为确切的解释是“与人为善”。礼则是举止、礼仪、风俗、礼节、礼貌等规范的总称。

甚至在孔子以前,祭祖就成了中国人的主要宗教活动。孔子坚决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使这种祭祖活动得以加强。孔子还主张妻子对丈夫、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仆人对主人要绝对尊敬和服从,但是这位中国圣人不赞成暴政。他相信国家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人民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他一再强调统治者主要靠仁政而不是武治来进行管理。他的另一个信条①与“你愿意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人”这条金科玉律之间仅稍有差别而已。

孔子的基本观点极其保守。他相信黄金时代在往昔,规劝统治者和人民都回到美好的旧道德标准上来。但是他的伦理道德的政治理想实际上在当时不为多数统治者所接受并遭到排斥,因此孔夫子是一位比自诩的还更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革家。

孔子生活在周朝,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混乱时期,统治者拒不接受他的学说,但是在他死后,他的思想在全国广为流传。

然而随着公元前22年秦王朝的建立,孔子的学说却横遭祸殃。秦王朝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决心根除孔子的影响,与其彻底决裂。他下令打倒孔子学说,焚毁孔子书籍。但是这种镇压并没有得逞,几年后秦王朝覆灭了,研究孔子的学者又获得了说教的自由。在相继的汉朝时期(前206—后220),孔子学说已被确立为正式的中国国家哲学。

从汉朝起,中国皇帝就逐步实行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成了以检验考生掌握孔子经典著作的程度为主的考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跻身官场,名利双收,科举考试,竞争激烈。结果世世代代都有许多人长年攻读孔子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中国所有的政府官吏都是由这样的人来担任,他们的人生观浸透了孔子的宗旨。这种制度在中国实行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约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后1900年。

然而孔子学说不仅仅是中国官僚的正式哲学,而且孔子的理想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孔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长达两千多年之久。

有几个原因可以说明孔子为什么对中国有着巨大的魔力。第一,人们都无容置疑地认为他为人真诚,个性完美。第二,他不偏不倚,讲求实际,他不要人们去做力所不及的事,而要求他们诚实,从不苛求他们白璧无瑕。从这些方面来看,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讲求实际的气质,也许这就是他的思想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孔子不要求中国人改变他们的基本信念,而是用清晰生动的语言一再重申他们基本的传统理想。也许没有哪一种哲学能象孔子的那样与其国民的基本观点相连得这样密切了。

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用当今西方标准来衡量这似乎未免有点迂腐和乏味。然而作为政治哲学,实践证明它的成效是显著的。根据这种哲学为保持国内和平和繁荣所起的作用而论,大体说来中国是地球上治理最佳的地区。

深深根基于中国文化之中的孔子的理想,对东亚以外的地区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是他的理想对朝鲜和日本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两个国家都深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前,孔子学说在中国的声势甚为低落。中.国共.产党坚决与过去彻底决裂,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看来孔子影响历史的阶段已告完结。但是在过去,孔子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地,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从现在起50年到100年内,如果有某位中国哲学家会把孔子和毛泽东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注释:①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yangb_soso 回复于:2005-10-13 12:34:59

美国人写的,我有这本书
这几天还拿出来翻了翻
还是挺有意思的
应该代表不少西方人的看法


SUNfan 回复于:2005-10-13 12:51:01

你听人说过:你要爱自己的街坊,恨自己的敌人。

但是我想告诉你:你要爱自己的敌人,祝福诅咒你的人。
做不到!◎


干瘪的海绵 回复于:2005-10-13 12:54:25

在战火分飞的历史长河中,最有影响的人居然没有孙子,不可理解.


Malfoy 回复于:2005-10-13 13:01:12

引用:原帖由 "FH" 发表:
中国人评的吧?
居然有蔡伦,知道他的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一么?


肯定是
希特勒不进前十就罢了 比老毛还低数十名。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3 13:06:08

引用:原帖由 "干瘪的海绵"]在战火分飞的历史长河中,最有影响的人居然没有孙子,不可理解.
发表:




还有一本破书把孙子兵法排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部著作》的第12位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08:45:42

6.圣·保罗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4~公元64

使徒保罗是耶稣的同时代人,但比耶稣年轻。他是发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驱。在所有的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中,他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千古犹存。

保罗又名扫罗,于公元前几年出生在西里西的一个城市──塔瑟斯(在今日土耳其境内)。他虽然是罗马公民,但却是犹太血统,少年时学过希伯来文,受过完备的犹太教育,还学过做帐篷的手艺。年轻时他前往耶路撒冷,在一位杰出的犹太教拉比①迦马列的指导下潜心苦读。虽然保罗和耶稣都同时在耶路撒冷,但是很难说两个人是否曾见过面。

耶稣死后,早期的基督教徒因被视为异教徒而遭受迫害。保罗曾一时参加过这种迫害活动。但是一次在前往大马士革的旅途中,他在迷津之中仿佛感到耶稣在同他讲话。从此他改变了宗教信仰,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这位曾一度是基督教的反对者,摇身变成了新的宗教的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支持者。

保罗在余生中就基督教的问题进行思索和写作,并为这个新的宗教收罗信徒。他在传教活动期间,广泛漫游了小亚细亚、希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保罗对犹太人的说教远不如早期一些基督教徒那么成功,事实上他的举止常常引起极大的仇视,连生命也有几次遭到威胁。但是保罗对非犹太人的说教却非常成功,所以人们常说他是“非犹太人的使徒”。没有任何其他人在传播基督教中起到了这么重大的作用。

在罗马帝国东部作三次传教漫游后,保罗返回耶路撒冷。他在那里被逮捕,最后被送往罗马接受审判。我们不知道这场审判是怎样结束的,也不知他是否曾离开罗马。但是他最终在罗马附近被处以死刑(很可能在64年)。

保罗对基督教发展的影响有三点:一、他作为传教士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二、他的构成《新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著作;三、他在发展基督教神学中所起的作用。

在《新约》二十七部书中,至少有十四部被认为是保罗所作。即使现代学者认为这些书中有四、五部实际上是其他人写的,也可以看出保罗显然是《新约》唯一重要的作者。

保罗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包括如下内容:耶稣不仅是一位开明的人类先知,而且实际上还是一位神。耶稣由于我们犯了罪行而捐躯献身,他的受难挽救了我们的生命。我们不能通过按照圣经上的训谕办事而得到解救,而只能通过接受耶稣而得到解救;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耶稣,他的罪行就会得到宽恕。保罗还阐明了原罪②说(见《罗马人》第五章第十二──十九节)。

由于只遵守法规并不能得到解救,所以保罗坚持认为改信基督教的人没有必要接受犹太教的饮食限制,没有必要遵循“摩西律法” ③的礼拜式,甚至也没有必要行割礼④(犹太男婴命名时下身动手术的礼仪)。早期的基督教领袖当中有几个在这一点上与保罗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如果他们的观点占了上风的话,看来基督教就不会如此迅速地传遍整个罗马帝国。

保罗从未结婚,虽然这似乎无法证明,但是他显然从未与女人发生过性关系。由于他的关于性和女人的观点编入了《圣经》,因此对后来人们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影响。他有关这方面最著名的格言(《哥林多人》第一卷,第七章,第八──九节)是:“因此我对未婚者和寡妇说,如果他们即使能够忍耐到象我这种程度,对他们也有益处,但是如果他们坚持不住,就让他们结婚,因为结婚比情欲燃烧要好一些。”

保罗有关妇女应有什么地位的思想也十分鲜明;“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从,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前提摩太书》第二章第十──十三节)。”类似的思想在《哥林多人》第一卷第十一章第三──九节中也许表达得更有力量。保罗无疑是在这样的段落里表达了他的许多时代人已经坚持的一种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耶稣似乎没有作过类似的说明。

基督教由一种犹太派教转变成为一种世界宗教,保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其他任何人都大。自从那时以来的所有这些世纪中,他的耶稣神性和唯有信仰才能获得释罪的中心思想一直是基督教思想的基础。后来所有的基督教神学家,包括奥古斯丁、阿奎奈、路德和加尔文在内都深受他的著作的影响。实际上保罗思想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把他而不是耶稣看作是基督教的主要创立人,看来这种观点未免太过于偏激。但是保罗的影响即使不能与耶稣相等同,也远大于任何其他基督教思想家。

注释:

①拉比(希伯来文rabbi):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者的称谓。意思为“老师”。

②原罪: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造后被置于伊甸园,因受蛇诱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这一罪过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故名。认为此罪一直传至亚当的所有后代,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由;即使是刚出世就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任何罪过,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故仍是罪人,需要基督的救赎。

③摩西律法;即“律法书”,基督教《旧约圣经》的一部分,《圣经》的首五卷,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是犹太教第一批确定为《圣经》的各卷。犹太传说,这五卷书是上帝通过摩西所宣布的“律法”,故称。五卷书中,有些部分详细记载各项律法条文;有些地方记述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的由来,以及犹太民族早期历史情况的传说故事。这些内容,综合在一起总称“律法书”,构成犹太教教义、教规的重要依据之一。基督教亦对之尊敬。

④割礼;犹太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石刀割损男婴阴茎的包皮。据《创世记》载:上帝立亚伯拉罕为万民之父,同他立约:凡男孩诞生后第八天必须受割礼,作为立约的标志。凡不受割礼的男子,不得成为雅赫维的子民。由此以色列人中男孩诞生后第八天都受割礼。后伊斯兰教亦有此俗,称海特乃。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08:57:20

7.蔡 伦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21

纸的发明家蔡伦的名字也许鲜为人知。与他的重大发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视的程度的确使人瞠目,有些大部头的百科全书里甚至没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标准的历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于纸的重要性显而易知,所以有关蔡伦史料的缺乏会使人们认为他这个人物是纯属虚构。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就清楚地说明蔡伦确有其人。他在中国皇宫当过官吏,约在105年他把纸的样品呈献给皇帝。中国有关蔡伦发明的记载出现在汉朝正式的史书中,记述翔实可信,没有一点神秘或传奇的色彩。中国人总是把纸的发明归功于蔡伦,他的名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有关蔡伦的生平人们知道的并不多。中国的史书中提到他是个太监,还提到皇帝对他的发明不胜喜悦,因而对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双收。但是由于后来他参与了宫廷政变,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书中叙述道:蔡伦一被革职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装,喝下致命的毒药。

公元二世纪纸在中国就有了广泛的作用,不到几百年时间中国人就向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出口纸。在很长的时期里,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后,纸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今天纸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难想象出没有纸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纸取代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用的纸莎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

今天,书和其他文字材料造价低廉,产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纸的问世。要是没有印刷机,纸就绝对不会象今天这样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低廉丰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机也确是无矢之弓。

那么哪个人的名次应该排得高些,蔡伦还是古腾堡呢?虽然我认为两者几乎不相上下,但是我还是把蔡伦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纸除了作书写材料外,还有许多其它用途,实际纸的用途之广使人出乎意料。目前制造的纸张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为印刷材料,而是作为其他用途。(2)蔡伦早于古腾堡。若当时没有纸,古腾堡完全有可能发明不出印刷术。(3)假如这两项发明只出现一项的话,我认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腾堡之前)和纸会比使用活字印刷术和羊皮纸生产出来的书籍更多。

把蔡伦和古腾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现过的最有影响的十位人物当中妥当吗?为了充分认识纸和印刷术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在公元后的一千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方。根据许多标准来看,七、八世纪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为先进。但是在15世纪后,西方超过了中国。人们对这些变化从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其中大多数说法都忽略了我认为是这个最简单不过的解释。

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

(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整个发展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在第四世纪虽然不如西方那么统一,但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

那么中国为什么最后又落在西方后头呢?人们说出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许一种单纯的技术上的原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15世纪的欧洲,一个名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的技术,因而欧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却没有古腾堡,因而中国人仍使用刻字印刷术,其文化相对说来就发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么他就得同意这样的结论:蔡伦和古腾堡是历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实际上把蔡伦排得远远高于大多数其他发明家还有另一个原因。大多数发明是其时代的产物,即使实际上不曾有那些发明者,那些发明也会出现。但是就纸而言,显然不存在这种情况。欧洲人在蔡伦以后一千年才开始造纸,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当时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论,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在看到中国造的纸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造出纸来。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难的,它决不会出现在发达程度一般的国家里,而且需要有天赋的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蔡伦就是个这样的人,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后实行的机械化)。

上述这些就是我认为应该把古腾堡和蔡伦列入本书前十名当中的理由,而把蔡伦排在古腾堡之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0:04:28

8.约翰·古腾堡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400~公元1468

约翰·古腾堡常被称为印刷发明家。,实际上他的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从而使多种多样的文字材料得到迅速准确的印刷。哪一项完全成功的发明都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智慧,印刷当然也是如此。人们从古代以来就使用与刻板印刷工作原理相同的章印和图章戒指。在古腾堡以前许多世纪,中国人就懂得刻板印刷术,在该国发现了注有868年印刷的书。在古腾堡以前,西方人也懂得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可使一本书印成许多册。但是这种方法有一项很大的缺陷,就是印刷每一种新书都需要一套崭新的木刻或印板,因而出版种类繁多的书是不切合实际的。

人们常常说古腾堡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其实早在十一世纪中期中国就发明了活字,发明者的名字叫毕昇。他发明的活字是用陶瓷制成的,耐用性差,但是另一些中国人和朝鲜人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早在古腾堡之前朝鲜人就使用了金属活字。十五世纪初期朝鲜政府就资助过一家铸造厂承办印刷活字的生产。尽管如此,认为毕昇是位特别有影响的人物是不对的。首先,欧洲并不是从中国学会制造活字,而是独立发明的。其次,中国从西方学到现代印刷术是相当近期的事,在此之前活字印刷术从来没有得到普遍使用。

现代印刷术有四个主体成份。第一是活字及其定位法;第二是印刷机本身;第三是适宜的墨水;第四是适宜的材料,如印刷的纸张。中国的蔡伦所发明的纸早在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前就传入了西方。纸对古腾堡来说是印刷术中唯一伸手可得的成份,其它三种成份虽说前人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仍需要他做出许多重要的改进。例如他发明了一种适于制造活字的金属合金,一种能准确无误地倒出活字字模的铸模,一种油印墨水和一种印刷机。

但是古腾堡的整个贡献远远超出他的任何一项具体的发明或革新。他成为一位重要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把所有这些印刷成份结合起来变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是因为印刷有别于先前所有的发明,基本上是一个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一枝来福枪比一副弓箭自然是杀伤力更强的武器,但是一个印刷本比一个手抄本从效果来看并无差别,因此印刷的优越性就是于大规模生产。古腾堡创造的不是一种小配件、小仪器,甚至也不是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而是一种完整的生产过程。

我们对古腾堡的生平知之甚少。他大约1400年出生在德国美因兹。他对印刷术的贡献是在15世纪中期做出的。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即所谓的《古腾堡经》大约于1454年在美因兹印刷。说来也怪,古腾堡的任何一本书上都没有他的大名,甚至在《古腾堡经》上也没有,不过该书显然是用他的机器印刷的。他似乎不是一位杰出的商人,当然未能从自己的发明中赚大钱。他卷入了几起起诉案,其中有一件似乎是将他的机器作为押金交付给了他的同伴约翰·法斯特。古腾堡于1468年在美因兹去世。

比较中国与欧洲在随后的发展状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腾堡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古腾堡出生时这两个地区的技术发展大致相等。但是在古腾堡发明了现代印刷术之后,欧洲发展非常迅速,而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使用刻版印刷术,其进步则相对缓慢。要说造成这种差异的唯一因素是印刷术的发展也许有些过分,但是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还值得注意的是本册中只有三个人生活在古腾堡之前,有67人生活在他死后的500年中。这表明古腾堡的发明对激发革命性的发展是一项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是一项决定性因素。

似乎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既使没有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电话也会在大约同一时期发明出来,对其他许多发明也是如此的。但是没有古腾堡,现代印刷术的发明有可能会推迟许多世代。从印刷术对后来的历史所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来看,古腾堡当然应在本册中名列前茅。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3:56:07

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451~公元1506

哥伦布在寻找由西欧通往亚洲的西行之路时无意中发现了美洲大陆。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比他本人可能预料的还要大。他的这一发现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开创了在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有了这一发现,欧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两个新大陆,就有了能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矿藏资源和原材料。这一发现,导致了美国印地安人文明的毁灭。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还致使西半球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这些国家与曾在该地区定居的各个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们极大地影响着旧大陆的各个国家。

哥伦布事迹的梗概是众所周知的。1451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热耶亚。长大后当上了舰长,是一名技术娴熟的航海家。他终于确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切实可行的航海路线的。他坚决要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他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一世女皇,女皇为他的探险航行提供了经费。

他的大小船只于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启航,第一站到了位于非洲海岸线附近的卡那利群岛。9月6日从该岛出发向西航行。这是一个漫长的航程,水手们感到万分恐惧,想要返航,但是哥伦布坚持继续前进,1492年10月12日陆地才显现在他们的视野里。

翌年3月哥伦布返回西班牙。这位凯旋而归的探险家被授予最高的荣誉。随后他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图找到直接通往中国或日本的航线。哥伦布坚持认为他找到了一条通往东亚的道路,大多数人早已认识到那不是通往东亚的道路,而他还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伊莎贝拉向哥伦布许诺,他可以做他所发现的任何陆地的总督。但是作为一个行政官他是不称职的,最后被撤职,带着镣铐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释放,但是没有再让他担当任何官职。普遍谣传说他在贫困中丧生,这是毫无根据的。1506年他去世时相当富裕。

显然哥伦布的首次航行对欧洲历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比对美洲大陆的影响还要大。1492年是每个学童都知道的年份。但是把哥伦布在此册中排得这样高,很可能会有几种反对意见。

一种反对意见是:哥伦布不是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个欧洲人。海盗水手雷弗·艾利克逊早在他几百年前就到达了美国。似乎可以相信,在这个海盗水手和哥伦布期间,还有其他几位欧洲人穿越过大西洋。但是从历史上来看,雷弗·艾利克逊相对说来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有关他的发现的消息从未被广为流传过,也没有引起欧洲和美国发生过任何大变化。但是哥伦布发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在他返回后的几年内,就有许多次到新大陆的探险行程,于是征服新领土,在新领土上殖民的活动开始了,这些都是他的发现所引起的直接结果。

与本书中的一些其他人物一样,哥伦布的要害处是即使没有他,他的发现别人也会做出。十五世纪的欧洲已成为一块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贸易向四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探险活动。事实上,葡萄牙人在哥伦布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在积极地寻找一条通往印度群岛的新道路。

似乎确实有可能欧洲人迟早都会发现美国,甚至也有可能不会推迟很长时间。但是如果说不是哥伦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险,而是法国人或英国人在1510年最先发现了美国,随后的发展就会迥然不同。

可能出现的第三种反对意见是在哥伦布航海之前,许多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学说在许多世纪以前就由希腊哲学家们提出过,又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坚决赞成,因而是会得到十四世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承认的。不过哥伦布并不因证明地球是圆的而闻名(事实上在这方面他并没有真正成功),而是因发现了新大陆而闻名的。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和亚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陆的存在。

哥伦布的性格并不完全为世人所喜爱。他格外贪婪。事实上他一时不能说服伊莎贝拉给他提供经费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贪得无厌,总是讨价还价。另外他对待印地安人残酷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尽管如此,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评论他可能是不公平的。但这不是一部历史上品格最高尚的人物册,而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依这一标准,哥伦布应该名列前茅。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4:03:52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79~公元1955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永远属于智慧超群行列中的天才,爱因斯坦以其相对论而最为世人所知。实际上相对论包含两种学说,即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人们常把后者称为爱因斯坦引力定律。由于这两种学说都十分复杂,在此不打算加以说明,而只是想对狭义相对论作几点评说。

“一切都是相对的”是一句世人熟知的格言。但是爱因斯坦的学说并不是哲学上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是用数学准确表述科学度量的具有相对性的道理。显然,对时空的主观感觉取决于观察者,但是在爱因斯坦以前,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实际的距离和绝对的时间就存在于主观印象之中,用精密的仪器就可以把它们如实地测量出来。爱因斯坦的学说否定了绝对时间的存在,使科学思想发生了革命。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他的学说究竟是怎样彻底改变我们的时间观的。

设想有一架飞船X以每秒100000公里的速度飞离地球。在飞船上和地球上的观察者都对飞船速度进行测量,两者所测得的结果相等。与此同时,有另一架飞船Y沿着飞船X的同一方向但以大得多的速度作飞行运动。如果地球上的观察者对飞船Y的速度进行测定,就会发现它是在以每秒180000公里的速度飞离地球。飞船Y上的观察者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由于现在两个飞船都沿同一方向运动,两者的速度差似乎应该是80000公里/秒,而且较快的飞船肯定会以这个速度飞离较慢的飞船。

但是爱因斯坦学说却预言,如果观察者是在这两个飞船上进行的,两个观察者会一致认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以100000公里/秒而不是80000公里/秒的速率增加。

乍看起来,这样的结果荒唐可笑,作者这里在措词上耍了个花招,或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某些重要的细节还没有提及,事实决非如此。这个结果与飞船构造的详细情况或用来推进飞船的力毫无关系;不是观察有错误,不是由于测量仪有毛病,措词上也没有玩弄花招。根据爱因斯坦的速度合成公式很容易计算出来,上述结果只不过是时空基本性质的一个产物。

但是所有这些,在理论上似乎使人感到高深莫测,实际上许多人在长年中把相对论视为无实用价值的“象牙之塔”之类的假说,避而不谈。自从1945年原子弹落在长崎、广岛以来,人们对相对论开始正目以视。从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物质和能量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是等同的,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公式E=MC2来描述,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由于C是个很大的数字,等于186000英里/秒,那么C2就是一个更为巨大的数字。由此可知,很小量的物质即使只发生部分转变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当然人们不能只根据公式E=MC2制造原子弹和建立核电站。切须记住许多其他人也对发展原子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爱因斯坦为之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爱因斯坦1939年致函罗斯福总统,指出了制造原子弹武器的可能性,强调了美国抢在德国前面造出这种武器的重要意义。就是这封信促进了曼哈顿工程的建立,导致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发射。

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执,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它是曾被发明的最令人感到神密莫测的学说。可是人们都错了,因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前提,引力效应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物理力,而是空间本身弯曲的结果。一个多么令人惊奇不已的学说啊!

怎样才能测出空间本身的曲度呢?空间弯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爱因斯坦不仅提出了这一学说,而且把这一学说用清晰的数学式表达出来,他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做出一些具体的预见,使他的假说得到验证。后来所做的观察──其中最有名的观察是在日全食期间做的──反复证明了爱因斯坦方程的正确性。

广义相对论与所有其他科学定律相比具有几个独到之处。爱因斯坦学说的提出并不是以细致的实验为基础,而是以对称和精巧的数学为依据,即象希腊哲学家和中世纪学者那样,以理性主义为依据(这样地的学说就与基本上以实验为依据的现代科学发生了冲突)。但是希腊哲学家在追求美和对称过程中从来没能提出一种经得起实验的关键性检验的力学学说,而爱因斯坦的学说到目前为止却经受住了各种检验。一般认为在所有的科学学说中,广义相对论最美妙、最幽雅、最有效、最有说服力。这是他的研究方法带来的一个成果。

广义相对论还有另一个独到之处。大多数科学定律只是近似正确,它们可以在许多情况下应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应用。但是就我们所知相对论却根本没有例外的情况。就所掌握的情况,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验来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得出的推论都近似正确。未来的实验可能会打破这一学说的完美纪录,但到目前为止,它仍是最接近于科学家设想过的真理极限。

虽然爱因斯坦以其相对论最为世人所知,但是他的其它科学成就也完全足可使他进入著名科学家的行列。事实上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主要是他的光电效应论文。在此之前光电效应是使物理学家迷惑不解的一个重要现象。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光子(光微粒)存在的假说。由于很久以前通过干扰实验就确立了光是由电磁波组成的,而且波和微粒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因而爱因斯坦的假说是对经典学说的一次似非而是的彻底突破。他的光电效应定律不仅仅有重要的实际应用,而且他的光子假说对量子论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今天仍是量子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把爱因斯坦和艾萨克·牛顿相比,他的重要性就会显而易见。牛顿的学说基本上容易理解,他的杰出的才能在于首先创立了这些学说。但是即使对爱因斯坦相对论做详细的解释也极难理解,因此创立这样的学说比创立牛顿学说要难多少倍啊!虽然牛顿提出的一些概念与当时流行的科学概念互相之间有尖锐的矛盾,但是他的学说看上去好象从来都不自相矛盾。而相对论看上去却充满了矛盾。爱因斯坦的杰出天才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在于他并没有由于这些昭然若揭的矛盾而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初他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无名小卒,他提出的概念只不过是未经验证的假说,更确切地说,他在头脑中对这些矛盾进行了仔细的思考,直到其中的每个矛盾都可用一种微妙而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为止。

今天人们认为爱因斯坦学说从根本上来说比牛顿学说更“正确”。那么为什么在本书中把爱因斯坦的名次排得低一些呢?这主要是因为牛顿学说为现代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如果只有牛顿的贡献而没有爱因斯坦的贡献,当代多数科学技术仍会是今天的模样。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影响着爱因斯坦在本册中的名次。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种重要思想的发展,倾注着许多人的心血。显然社会主义历史或电磁学说发展的情形就是如此。虽然不能把发明相对论的成就百分之百地归功于爱因斯坦,但是其绝大部分当然应归功于他。与任何其他可以相提并论的重大学说相比,相对论在更大程度上来看主要是一位举世无双的杰出天才创作的成果。

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乌尔姆市。他在瑞士就读中学,1900年加入瑞士籍。1905年他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但是在当时却谋不到一个教书职业。然而就在当年他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等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特别是狭义相对论那篇,在几年之内就使他享有世界上最杰出、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的盛名。他的学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除达尔文外没有哪位现代科学家象爱因斯坦引起那么多的争论。尽管如此,他仍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教授,同时还担任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他乐于身兼数职,因为这些职务可以使他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科研中去。

德国政府没有什么理由为给爱因斯坦提供这些慷慨的支持而感到遗憾,因为就在两年过后,他就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又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后半生中举世闻名,完全有可能算是曾出现过的最著名的科学家。

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希特勒上台后使他在德国处境险峻。1933年他移居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在该市高级研究所工作。1944年他加入美国籍,后来又取一个妻子,夫妻生活显然过得很幸福。1955年他在普林斯顿去世。

爱因斯坦始终不渝地关心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经常表白自己对政治问题的看法。他一向反对暴政,强烈爱好和平,坚决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在穿着打扮和社会风俗的问题上,他有着鲜明的个性。他幽默感很强,为人和蔼谦逊,有拉小提琴的天赋。若把牛顿的碑文献给爱因斯坦可能会更加合适:

人类伟大骄傲之子

世间无穷欢乐之泉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4:14:49

11.卡尔·马克思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18~公元1883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卡尔·马克思 1818年诞生在德国的特里尔镇,父亲是律师。卡尔17岁时进入波恩大学功读法律,随后又转入柏林大学,最后在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马克思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科伦为《莱茵报》当过一个时期的编辑。但是他那激进的政治观点,不久就给自己惹出了是非,于是便迁居到巴黎。在那儿他遇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同的政治观点使两人结下了真切的友谊,甘苦与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不久,马克思被驱逐出国,迁居到布鲁塞尔。1847年就是在布鲁塞尔他发表了第一部重要的著作《哲学的贫困》。翌年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其拥有最广泛读者的著作《共 产党宣言》。在同年晚些时候,马克思返回科伦,数月后又遭驱逐。之后他迁居伦敦,在那里度过余生。

虽然马克思当记者时赚些钱,但是他大量的时间在伦敦搞研究,撰写有关政治学和经济学著作(在那些年月里,马克思和他的一家主要靠恩格斯的慷慨捐助来维持生计)。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于 1867年问世。1883年马克思去世,另两卷还没有写完,后来恩格斯根据马克思遗留下来的笔记和手稿编辑整理出版。

马克思著作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共产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以空前的规模迅速发展来看,马克思显然应在本册居于高位,问题是他应高挂第几位呢?

做这样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在渊古流长的世界史上的共产主义重要性的认识如何。虽然人们不能肯定共产主义究竟会发展到什么范围,将会维持多久,但是现在显而易见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至少在未来的几百年内会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

在马克思逝世后大约一个世纪的今天,至少在名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已接近13亿。这个数字在人类史上比任何皈依其他思想体系的信徒还要多,从占世界整个人口数字的比例来看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就使许多共产主义者和一些非共产主义者相信将来也许总有一天马克思主义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但是很难有把握地预料到将来会有这样的发展趋向。有很多似乎很重要的思想体系都有过其全盛时期,但是最终都销声匿迹了(摩尼创建的宗教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早在1900年宪政民主似乎显然是未来的潮流,虽然它在将来最终有希望得以实现,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再说这样的结论是靠得住的。

即使人们承认共产主义对今日世界和未来有巨大的影响,也可能会对卡尔·马克思本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意义提出质疑。苏联政府的实际政策似乎并未受到马克思著作的约束,他写了有关黑格尔辩证法和劳动剩余价值等著作,这样的学说似乎对苏联现今的国际国内政策并没有多大影响。

当今共产主义强调四个主要原则;①只有少数有钱人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大多数劳动者则在比较贫困中度日;②革除这种不合理的方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即生产资料归政府而不是私人所有的制度;③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立这种制度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暴力革命;④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前三项原则早在马克思以前就被明确地陈述过。第四项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来的。苏联长期实行的现行专政,与其说是马克思著作带来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列宁和斯大林的实践所带来的结果。因此或许可以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影响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而对他著作的注重也只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企图标榜那种无论如何都要推行的思想和政策是有“科学”根据的。

虽然这种标榜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的确太过分了。例如,列宁不仅仅宣称要遵循马克思的教导,而且实际读过并完全接受了他的教导,自信是在按照他的教导办事。毛泽东和许多其他共 产党领袖也都是如此。是的,马克思的思想可能会引起误解和异议,但是基督、佛陀或穆罕默德也是如此。假如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的一切主要政策都是直接来源于马克思著作的话,那么他在本册中的名次甚至还会高些。

也许可以认为,使共产主义在世界如此广阔的天地里成为基本政治思想体系的主要功劳,应归于真正建立了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实用政治家列宁,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列宁当然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但是马克思甚至比列宁更重要,因为他的著作不仅仅强烈地影响了列宁的思想,而且也强烈地影响了许多其他共产主义领袖。

还有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就是是否应该把建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功劳在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之间划分开来。他们共同起草了《共 产党宣言》,恩格斯对《资本论》的最后定稿肯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两个人各自都以自己的名义写了几部书,但是他俩在智慧上合作得如此密切以致理应把两人共同创造的产品当作一项不可分割的共同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书中确实也是两人合占一章,只不过标题是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这是因为在一般人看来他是两个伙伴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最后要提到的一点是常常有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有严重的错误。当然马克思具体的预言中有许多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例如,他曾预言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变得越来越贫困,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并未发生。马克思还曾预言中产阶级将会被消灭,其中大多数成员将跌入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只有少数升入资产阶级中去,显然这一情形也没有出现。他似乎还相信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会使资本家的利润减少,这一预言不仅错误而且荒唐。然而不管他的经济学说正确与否,对马克思的影响都没有多大关系。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而在于他的思想驱使人们付诸于行动。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无疑是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4:38:59

摩·费拉卡斯托罗、弗里德里克·亨利及其他人提出过。但是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

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通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人体就可以避免疫病,这看来是合乎逻辑的。因此巴斯德强调防菌方法对内科临床的重要性,他对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临床的约瑟夫·李斯特有着重大的影响。

有害细菌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料进入人体。巴斯德发明了一种消灭饮料中的微生物的方法(叫做巴斯德氏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之处几乎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了。

巴斯德年过半百又开始潜心研究炭疽── 一种侵袭牛和许多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严重传染病。巴斯德证明有一种特殊的细菌是这种病的致病因素。但是远比这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一种弱株炭疽杆菌,用这种弱株给牛注射,会使这种病发作轻微,而无致命危险,并且还会使牛对此病的正常状况产生免疫力。巴斯德公开演示证明了他的方法会使牛产生免疫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很快就认识到他的一般方法可用于许多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巴斯德本人在他那举世无双的著名成就基础之上发明了一种人体免疫法,此法使人接种后对可怕的狂犬病具有免疫能力。从那时起,其他科学家也发明了防治许多严重疾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的疫苗。

巴斯德是一位格外勤奋的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功劳簿上有许多仍有价值的小成果。就是他的而不是任何他人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微生物并不是自然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即某些微生物能在无空气或无氧的条件下生存。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成果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他的其他成就之一就是发明了鸡霍乱──家禽的霍乱疫苗。巴斯德于1895年在巴黎附近去世。

人们常把巴斯德和发明天花疫苗的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相比较。虽然詹纳的工作比巴斯德早八十年,但是我认为詹纳远不如巴斯德重要,因为他的免疫方法只对一种疾病有效,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而且已经用于许多种疾病的预防。

自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许多地区的人口估计寿命大体上增长了一倍。在整个人类史上,人类寿命的这种巨大增长对个人生活来说可能比任何其他发明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实际上现代科学和医学真正把第二次生命赐给了我们现在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假如这种寿命的延长可以完全归功于巴斯德的工作的话,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列在本书之首。巴斯德的贡献是如此重要以致于上个世纪死亡率下降的最大成就应当毫无疑问地归功于他。因此他在本册中得以名列前茅。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天使的左翼 回复于:2005-10-14 14:45:37

德国尽出思想家,也出了个希特勒 ^^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4:52:48

13.伽俐留·伽俐略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 1564~公元1642

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留·伽俐略对科学方法论的创立也许比任何其他个人所做出的贡献都大。他1564年生于意大利比萨市,年轻时就读比萨大学,但由于经济拮据,中途辍学。1589年他在该校找到了一个教书的职业。几年后他正式在帕尤尔大学任教,一直到1610年。他的大多数科学发现就是在此期间做出的。

伽俐略最初的重大贡献是在力学领域内做出的。亚里士多德教导说,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由于这位希腊哲学家的绝对权威,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接受了他的论断。但是伽俐略却决定对它加以验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很快发现亚里士多德错了。事实上若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顺便说一句,有关伽俐略在比萨斜塔上所做的物体下落实验的传说似乎是毫无根据的)。发现这一规律后,伽俐略又采取了下一步骤,他仔细测量了下落的物体在给定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后,发现一个下落的物体经过的距离与它下落所用的时间秒数的平方成正比。这一发现本身意味着一个恒定的加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伽俐略能用一个数学公式概括出一系列实验的结果。广泛使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方法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伽俐略的另一个主要贡献是他发现了惯性定律。在此以前人们认为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必然要逐渐减速,最后停下来。但是伽俐略的实验表明这个普遍的认识是错误的。如果没有阻力,如摩擦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会无限地继续运动下去。牛顿明确地重申了这一重要原理,并把它作为第一运动定律并入自己的体系中,它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

伽俐略最著名的发现是在天文学领域中做出的。在17世纪初期天文学说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追随者和古老的地心说的拥护者之间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论战。早在1604年伽俐略就宣布他认为哥白尼是正确的,但是当时无法证明。1609年伽俐略听到荷兰发明了望远镜的情况,虽然他对这种装置只能做出蜻蜓点水的描述,但是他凭借自己独特的天赋,很快就亲手制成一台特别高级的望远镜。有了这台望远镜,他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观察天才来探索太空,仅在一年之内就做出了一连串的重大发现。

通过观察,他看到月亮不是一个光滑的球体,它的表面矗立着无数座火山口和高山。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从总体来看,天体不是平滑完美的,而是和地球同样,具有凸凹不平的表面。通过观察,他看到从整体来讲银河并不是一片银色的云体,而是由众多的个体星星组成的,这些星星距离我们如此遥远以致用肉眼看上去就成了模糊的一片。通过对行星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环带包围着土星,有四个卫星绕着木星运行。这显然说明了地球以外的行星周围也可能会有运行的天体。通过观察他发现了太阳黑子(事实上在他以前就有人观察到了太阳黑子,但是他公布的观察结果更有说服力,因而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他发现金星这颗行星的盈亏和月亮的盈亏十分相似。这对于说明地球和所有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行的哥白尼学说是一项重要的证据。

望远镜的发明及由此而做出的一系列发现使伽俐略闻名遐迩。但是他却由于支持哥白尼学说而遭致了有势力的教会的反对,1616年他被下了一道禁令,不准讲授哥白尼学说。这道禁令好儿年未解除,使他不胜烦恼。1623年教皇死了,他的继位人是伽俐略的崇拜者。翌年这位新教皇乌尔班八世暗示说(虽然有点含糊其词),对伽俐略的禁令已告无效。

在随后的六年中伽俐略写出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两个主要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该书巧妙地说明了支持哥白尼学说的证据,于1632年得到教会监察吏的许可后出版发行。但是教会的权威人士对该书的出版感到愤怒,伽俐略很快就受到罗马宗教审判所的审判,指责他违反了1616年禁令。

似乎很明显,许多牧师对于迫害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决定表示不满。既使根据当时的教会法,对指控伽俐略的案件也会有争议,对他的判刑是比较轻的,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坐牢,而只是被软禁在他的阿西特利的舒适的别墅里。按规定不允许他会客,但是实际上这条判决规定并没有加以实施。他所受到另外唯一的惩罚是要求他公开收回他的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观点。这位六十九岁的科学家公开收回了他的这一观点。有一个有名的也许是不可靠的故事说,他收回自己的观点后,俯视地球,喃喃自语:“它仍在运行。”在阿西特利,他继续写力学专著。他于1642年在那里去逝。

伽俐略对科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长期以来就已被确认。他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的科学发现,如惯性定律,望远镜,天文观测及确立哥白尼假说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在创立科学方法论中所起的作用。在此之前,大多数自然科学家都在受亚里士多德的启迪,先对事物定性观察,再划分类别。然而伽俐略则先对事物加以研究,再做定量观察。这种对仔细做定量测量的强调从那以来就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

伽俐略对科研的经验方法的创立所做出的贡献也许比任何其他人都大。是他首先坚持做实验的必要性。他摒弃通过信赖权威──不管是教会的布告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命题──来解决科学问题的观念,摒弃在没有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对进行复杂推理的方法的信赖。中世纪的学者们滔滔不绝地讨论应该发生什么事情及其发生的原因,但是伽俐略却坚持通过实验来确定实际发生了什么。他的科学观显然没有神密色彩,从这方面来看,他甚至比他的一些晚辈人如牛顿更先进些。

人们也许知道伽俐略是一位笃信宗教的人。尽管他受到了审判和定罪,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宗教信仰,也没有脱离教会。后代人羡慕伽俐略,把他看作是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权威扼杀思想自由的象征,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在创立科学方法中所起的作用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asten 回复于:2005-10-14 15:14:39

好!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7:33:11

14.亚里士多德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几乎丰富了每个哲学领域的形式逻辑学,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

今天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有许多已经过时了,但是比其他任何一个具体的学说都更为重要的是他研究问题的理性主义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包含有他的态度、观念、信仰和信心。他的态度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每个方面都可以是思维和分析的合适对象:他的观念是宇宙并不是受纯粹的机会、魔力或任何神的荒诞不经的念头所支配,宇宙的运动是受理性定理所支配;他的信仰是人类应该对自然世界的每个方面都进行系统的研究;他的信心是我们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既要利用实验观察又要利用逻辑推理。这一套方法与传统主义、迷信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对立,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基拉。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亚里士多德十七岁时前往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在那儿他一学就是二十年,直到柏拉图死后不久才离开。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对生物学和“实用科学”产生了兴趣。

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返回马其顿,给国王十三岁的儿子──历史上人称亚历山大大帝──当了几年私人教师。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莱希门学园。随后的十二年他一直在雅典,这一时期与亚历山大军事征服的生涯大体相巧合。亚历山大并没有向先前的导师请求指教,但是却慷慨地为他提供研究经费。这在历史上也许是科学家从政府得到大批研究经费的头一个先例,也是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最后一个事例。

但是与亚历山大交往是有危险的,亚里士多德原则上反对亚历山大的独裁作风。这位征服者因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侄儿有变节行为而将其处以死刑;看来他这时曾想过要把亚里士多德也处以死刑。亚里士多德颇为民主,不合亚历山大的味口,尽管如此,他也会因为与亚历山大交往过甚而得不到雅典人的信赖。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时,反马其顿的派别在雅典占据统治地位,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为犯有“渎神罪”。亚里士多德想起了七十六年前苏格拉底的命运,他逃离雅典,边逃边说:他不会给雅典第二次机会来犯下攻击哲学的罪行。几个月后他在流亡中丧生,终年62岁。其时为公元前522年。

亚里士多德全部作品的数目大得惊人,有47部留存下来,古代书名册上记录表明他写的书不少于170本。但是令人吃惊的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数量,而且在于他知识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他的科学著作构成了他所在时代的一部科学知识百科全书。其中包括天文学、动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几乎古希腊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所不有。他的科学著作一部分是对其他人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汇编,一部分是他雇用助手为他收集资料所获的创造成果,一部分是他自己通过大量的观察而获得的成果。

有能力做每一个科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就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将来可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人物。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还是一位有创建的哲学家,对推理哲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著有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神学和政治学,修辞学和美学。他写了有关教育、诗歌、野蛮人的风俗习惯和雅典宪法的作品。他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收集许多不同国家的宪法,以进行比较研究。

也许在亚里士多德的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逻辑学。一般认为他是哲学中这个重要分支的创立人。实际上就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具有逻辑性,才使他对如此众多的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有组织思想的才赋,他提出的定义和建立的范畴为后来许多不同领域产生的思想提供了基础。亚里士多德从来不搞神秘主义和极端主义,总是实用主义的代言人。当然他犯过错误,但是在如此大部头的思想百科全书中,他犯下的愚蠢错误却寥寥稀少。

亚里士多德对后来的整个西方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在古代和中世纪期间,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语、叙利亚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法语、希伯来语、德语和英语。后来的希腊作家都研究他的作品,赞美他的作品,拜占庭的哲学家也是如此。他的著作对伊斯兰教哲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许多世纪中,他的作品一直统治着欧洲思想。阿维罗伊斯①──也许是所有阿拉伯哲学家中最著名的哲学家──努力把伊斯兰教神学和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加以综合。中世纪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麦孟尼底也为犹太教做了类似的综合。但是这类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基督教学者圣·汤姆斯·阿奎奈的伟大著作《神学大全》。受亚里士多德深刻影响的中世纪学者多不胜举。

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羡慕如此之深,以致于在中世纪末期到了近乎崇拜偶像的地步,他的作品已不再是一盏指路的明灯,而是成了一件禁止人们进一步探索知识的紧身衣。亚里士多德喜欢进行独立观察和思索,无疑他不会赞成后世人对他的作品所做的崇拜。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些是极其反动的。例如,他支持奴隶制度,认为它符合自然规律;他相信妇女生来就低贱(当然这两种思想都反映了他所在时代的流行观点)。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许多显然非常摩登,例如“贫穷是革命和罪恶的根源”,“所有冥想过治人艺术的人都认为皇帝的命运取决于对青年的教育”(当然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里没有公共教育)。

在近世纪中,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和声望一落千丈。但是我感到他的影响是如此广泛、深入和持久,以致于我为不能把他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得再高些而感到非常遗憾。他现在的名次主要是由于在他前面的十三位人物中的每一位都极其重要。

①阿维罗伊斯(1126—1198):阿拉伯医生、哲学家,生于西班牙哥多华,曾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albcamus 回复于:2005-10-14 17:36:05

引用:原帖由 "FH" 发表:
中国人评的吧?
居然有蔡伦,知道他的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一么?



不是的,蔡伦在西方可是大名鼎鼎,他老兄(这个称呼不准确,因为他系太监)的造纸术传到欧洲,彻底改变了三百卷羊皮纸抄写《圣经》的历史,对欧洲文明的推动有极大的贡献。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7:49:07

14.亚里士多德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创立了几乎丰富了每个哲学领域的形式逻辑学,对科学做出了许多贡献。

今天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有许多已经过时了,但是比其他任何一个具体的学说都更为重要的是他研究问题的理性主义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包含有他的态度、观念、信仰和信心。他的态度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每个方面都可以是思维和分析的合适对象:他的观念是宇宙并不是受纯粹的机会、魔力或任何神的荒诞不经的念头所支配,宇宙的运动是受理性定理所支配;他的信仰是人类应该对自然世界的每个方面都进行系统的研究;他的信心是我们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既要利用实验观察又要利用逻辑推理。这一套方法与传统主义、迷信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对立,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基拉。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亚里士多德十七岁时前往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在那儿他一学就是二十年,直到柏拉图死后不久才离开。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对生物学和“实用科学”产生了兴趣。

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返回马其顿,给国王十三岁的儿子──历史上人称亚历山大大帝──当了几年私人教师。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莱希门学园。随后的十二年他一直在雅典,这一时期与亚历山大军事征服的生涯大体相巧合。亚历山大并没有向先前的导师请求指教,但是却慷慨地为他提供研究经费。这在历史上也许是科学家从政府得到大批研究经费的头一个先例,也是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最后一个事例。

但是与亚历山大交往是有危险的,亚里士多德原则上反对亚历山大的独裁作风。这位征服者因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侄儿有变节行为而将其处以死刑;看来他这时曾想过要把亚里士多德也处以死刑。亚里士多德颇为民主,不合亚历山大的味口,尽管如此,他也会因为与亚历山大交往过甚而得不到雅典人的信赖。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时,反马其顿的派别在雅典占据统治地位,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为犯有“渎神罪”。亚里士多德想起了七十六年前苏格拉底的命运,他逃离雅典,边逃边说:他不会给雅典第二次机会来犯下攻击哲学的罪行。几个月后他在流亡中丧生,终年62岁。其时为公元前522年。

亚里士多德全部作品的数目大得惊人,有47部留存下来,古代书名册上记录表明他写的书不少于170本。但是令人吃惊的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数量,而且在于他知识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他的科学著作构成了他所在时代的一部科学知识百科全书。其中包括天文学、动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几乎古希腊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所不有。他的科学著作一部分是对其他人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汇编,一部分是他雇用助手为他收集资料所获的创造成果,一部分是他自己通过大量的观察而获得的成果。

有能力做每一个科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就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将来可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人物。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还是一位有创建的哲学家,对推理哲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著有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神学和政治学,修辞学和美学。他写了有关教育、诗歌、野蛮人的风俗习惯和雅典宪法的作品。他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收集许多不同国家的宪法,以进行比较研究。

也许在亚里士多德的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逻辑学。一般认为他是哲学中这个重要分支的创立人。实际上就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具有逻辑性,才使他对如此众多的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有组织思想的才赋,他提出的定义和建立的范畴为后来许多不同领域产生的思想提供了基础。亚里士多德从来不搞神秘主义和极端主义,总是实用主义的代言人。当然他犯过错误,但是在如此大部头的思想百科全书中,他犯下的愚蠢错误却寥寥稀少。

亚里士多德对后来的整个西方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在古代和中世纪期间,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语、叙利亚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法语、希伯来语、德语和英语。后来的希腊作家都研究他的作品,赞美他的作品,拜占庭的哲学家也是如此。他的著作对伊斯兰教哲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许多世纪中,他的作品一直统治着欧洲思想。阿维罗伊斯①──也许是所有阿拉伯哲学家中最著名的哲学家──努力把伊斯兰教神学和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加以综合。中世纪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麦孟尼底也为犹太教做了类似的综合。但是这类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基督教学者圣·汤姆斯·阿奎奈的伟大著作《神学大全》。受亚里士多德深刻影响的中世纪学者多不胜举。

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羡慕如此之深,以致于在中世纪末期到了近乎崇拜偶像的地步,他的作品已不再是一盏指路的明灯,而是成了一件禁止人们进一步探索知识的紧身衣。亚里士多德喜欢进行独立观察和思索,无疑他不会赞成后世人对他的作品所做的崇拜。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些是极其反动的。例如,他支持奴隶制度,认为它符合自然规律;他相信妇女生来就低贱(当然这两种思想都反映了他所在时代的流行观点)。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许多显然非常摩登,例如“贫穷是革命和罪恶的根源”,“所有冥想过治人艺术的人都认为皇帝的命运取决于对青年的教育”(当然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里没有公共教育)。

在近世纪中,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和声望一落千丈。但是我感到他的影响是如此广泛、深入和持久,以致于我为不能把他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得再高些而感到非常遗憾。他现在的名次主要是由于在他前面的十三位人物中的每一位都极其重要。

①阿维罗伊斯(1126—1198):阿拉伯医生、哲学家,生于西班牙哥多华,曾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albcamus 回复于:2005-10-14 17:52:53

楼主,要注意这个只是影响,没说是正面还是负面。显然存在大量的负面人物在里边,比方说我们中国的XXX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7:56:36

引用:原帖由 "albcamus"]楼主,要注意这个只是影响,没说是正面还是负面。显然存在大量的负面人物在里边,比方说我们中国的XXX
发表:




都有成功的地方,了解下下没啥害处

btw:负面也需要典型学习下呀 :em02: :em02: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4 17:57:13

15.列 宁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70~公元1924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是俄国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主要政治领袖。今天他的笔名列宁最为人们所熟悉。列宁是卡尔·马克思的忠实信徒,他的政策只是在马克思本人的提示下创立的。由于列宁,各种不同的共产主义迅速传入世界许多地区,他肯定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列宁于1870年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市(为了纪念他,现在称为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忠实的政府官吏。但是他的哥哥亚历山大是一个年青的激进分子,因参与一次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刑。二十岁时列宁自己已经成为一位热情的马克思主义者。1895年12月列宁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坐了十四个月的监狱,随后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的三年中(这三年对他来说似乎并不是特别不愉快),他与一位革命同志结成终生伴侣,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池在西伯利亚的刑期于1900年2月结束,几个月后他动身到西欧去旅行。之后他作为职业的革命家,在那里度过了十七个春秋。当他所加入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成两派时,他成为其中较大的派别──布尔什维克的领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列宁提供了伟大的转机。战争对俄国来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是一场大灾难,使人们对整个沙皇制度极为不满。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俄国一时好象可以实行一种民主政体。列宁得悉沙皇垮台,立即返回俄国,归国后,他敏锐地察觉到民主党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但并非大权在握;共 产党虽然数目不多,但此时却是夺取政权的良机。因此他号召布尔什维克立即组织推翻临时政府,用一个共产主义政府来取而代之。在7月举行了一次起义,但未成功,列宁被迫转入地下。1917年11月又举行了第二次起义,获得成功,列宁成为国家的新首脑。

作为政府领导人,列宁虽然残酷无情,但却颇讲实际。起初他竭力争取迅速实行一种不妥协的完全社会主义化的经济体制。当这种体制未取得预期结果时,列宁采取了灵活的态度,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主张,建立了一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合二为一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苏联持续实行了几年。

1922年5月,列宁患了严重的中风,从此时直到1924年去世,他几乎完全处于瘫痪状态。他去世后,对他的遗体作了认真的防腐保存处理,自从那时以来一直安放在莫斯科红星广场上的一座宏伟的陵墓里供人瞻仰。

列宁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用实际行动在俄国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府。他接受了卡尔,马克思的思想并将其付诸于现实的政治实践。自从1917年11月以来,共产王义势力在全世界不断扩展,到今天差不多有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

虽然列宁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是一位务实的政治领袖,但是他的著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列于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在实际上并不矛盾,但是在着重点上确实有明显的变化。他不断地强调实行暴力的必要性:一个典型的引语是“在历史上,不采取暴力就没有哪一个阶级斗争的问题曾经得到过解决”。马克思只是偶尔提到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几乎被这个问题磁石般地吸引住了,例如:“无产阶级专政不是别的而是用武装建立起来的政权,它不受任何限制──不受法律限制,绝对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实际上远比他的经济政策重要。苏联政府最显著的特点并不是他的经济政策(在许多其他国家也有社会主义政府)而是它的无限期维持政权的手段。自从列宁之日起,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的共产主义政府,一旦牢固地建立起来,就没有哪一个被推翻过。通过牢固地控制国内的一切权力机构──舆论界、银行、教会和工会等──共产主义政府看来已经消除了被从内部推翻的可能性。这种铁的制度也许存在有懈可击之处,即使如此,人们还尚未发现。

共产主义虽然是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运动。但是很难看出这场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列宁还是马克思。我断定马克思是两者中较有影响的人物,因为他是列宁的前辈,对列宁有影响;但是可以证明列宁的务实的政治能力是在俄国建立共产主义的更关键的因素。若不是列宁,共 产党可能还要等上几年才有机会夺取政权,若是遇到组织更为有素的敌对势力,也许不会成功。在判断列宁的影响时,人们应当考虑到他统治的时期相当短暂。此外,在苏联建立极权主义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列宁的接班人,甚至比他更加残酷无情的约瑟夫·斯大林。

列宁在整个一生都非常认真和勤奋。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全部著作加在一起有56卷。虽然他热爱自己的家庭,但他却一心投身于革命事业,总是那么专心致志,决不让任何事情影响他的工作。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列宁在一生中为消灭压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他从事的活动的最终结果却是在世界上很大的范围内消灭了个人的一切自由。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robot6448 回复于:2005-10-14 18:08:24

没有迈克尔.乔丹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08:11:11

16. 摩 西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最享盛名时期约前十三世纪

也许历史上没有谁象伟大的犹太先知摩西那样广泛地受人爱戴,而且他的名气和尊敬他的人的数目世世代代以来在不断地增长。摩西最享盛名时期很可能是公元前十三世纪,因为普遍认为《出埃及记》中的法老拉姆萨斯二世就死于公元前1237年。《出埃及记》中明确地记载,摩西在世的,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与他政见不合,但是之后不到五百年中,摩西为所有的犹太人所敬仰。到公元后五百年,他的名气和声望同基督教一道传遍欧洲许多地区。一百年以后,穆罕默德认为摩西是真正的先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摩西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里(甚至包括埃及)成了受人敬仰的人物。摩西在他死后三千多年的今天,仍同样受到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的尊敬_甚至还受到许多不可知论者的尊敬。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他现在的名气可能比过去更大了。

虽然摩西名扬四海,但是有关他生平的资料却少得可怜。有一种推测(未被大多数学者所承认)认为摩西是埃及人。因为他的名字来自埃及语而不是西伯来语,意思是“儿童”或“儿子”,是几个有名国王的名字的一部分。《旧约》中有关摩西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来都难以令人相信,因为其中讲到许多荒诞不经的事。例如,有关燃烧的木材和摩西把所有的同事都变成蟒蛇的故事,从本质上说大多是极为荒诞的。一个人若相信《出埃及记》中已八十高龄的摩西能率领西伯来人在大沙漠上长途跋涉四十年,也许就会有损于他的声誉。有关摩西生平的传说比比皆是,我们当然想知道真实的摩西究竟做出过什么贡献。

许多人试图对《圣经》中十大瘟疫和横渡红海做出客观的解释。《旧约》中最为人喜爱的故事和其他一些神话故事一样带有传奇色彩。例如有关摩西和纸草的故事,与在公元前2360年至前2350年期间有关伟大的阿卡德国王萨尔冈的寻欢无度的故事有明显相似之处。

一般说来,有三项主要成就应归于摩西:

第一,他是率领在《出埃及记》中提到的希伯来人出埃及的政治领袖。显然这是他受之无愧的光荣。

第二,他是《圣经》五卷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的著名作者,这五卷书常常被称为《摩西五经》,构成犹太教经书。《五经》中有“摩西法”,即在《圣经》所指的年代中对犹太教的行为在原则上制定出的一套戒律,包括“十戒”。从整部摩西经书特别是“十戒”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来看,其作者理所当然是一位具有伟大而永久影响的人物,但是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些书不是由摩西一个人完成的,其中许多内容是在摩西死去很久以后才开始有文字记载,显然这些书是由几位作者共同完成的。摩西在编纂整理西伯来风俗习惯及在创建西伯来法律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究竟起了多大作用还真的无从确定。

第三,许多人认为摩西是犹太一神教的创始人。从某方面来看,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有关摩西情况的唯一来源就是《旧约》,而《旧约》明确地写道亚伯拉罕是一神教的创始人。但是很显然没有摩西,犹太一神教就会衰亡,他无疑在保护和传播犹太一种教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他的最大贡献也就在于此,因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来源于犹太一神教。摩西无限信仰的一个真正的上帝的思想终于传遍世界许多地区。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09:13:06

17.查理·达尔文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09~公元1882

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查理·达尔文于 1809年 2月12日出生在英国什鲁斯伯里(亚伯拉罕·林肯也恰好出生在这一天)。他十六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就读医学,但是他感到医学和解剖学都是枯燥无味的学科,不久便转入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在剑桥,他感到象骑马、射击这样的活动远比所学的课程更令人赏心悦目。但是他给他的一位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教授推荐他担任英国猎犬号军舰探险航程上的博物学家一职。起初父亲反对儿子接受这一职务,认为这样的旅行只不过是这个青年人推迟安心做正经工作的另一个借口。好在老达尔文被说服了,他同意儿子做这次旅行,因为这是西方科学史上最有价值的海洋航行之一。

1831年,二十二岁的达尔文乘猎犬号起航。在随后五年的历程中,猎犬号做环球航行,以从容不迫的速度环绕南美海岸,考察荒无人烟的加拉戈斯群岛(即科隆群岛),访问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一些其他岛屿。在这次漫长的航程中,达尔文目睹许多自然奇迹,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观察过无数种植物和动物,而且他对所观察到的一切都做了详细的笔记。这些笔记几乎为他后来的全部工作打下了基础;他从中得出了许多主要的思想,找出了能使自己的学说被普遍接受所需要的丰富证据。

1836年,达尔文返回故乡。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他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使自己享有英国主要生物学家之一的盛誉。早在1837年达尔文就确信动物和植物种类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地质史的过程中进化。但是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进化的原因是什么。1838年他读到了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该书对他建立起通过生存竞争而进行自然选择的观念给予了极其重要的启发。达尔文甚至在系统阐述了自然选择原理之后,也没有急忙发表他的思想。他认识到他的学说注定要引起强烈的反对,因此他花费长期的时间来为他的假说认真地收集证据和充实论证。

达尔文早在1842年就写出了其学说的纲要,1844年他正在着手写一部巨著。但是1858年7月正当达尔文仍在补充和修改他的伟大著作时,他收到了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一位英国博物学家,当时在东印度群岛)送来的一份略述华莱士自己的进化论的手稿。在每个要点上,华莱士的学说都与达尔文的相同!华莱士完全独自地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他把手稿送给达尔文,目的是想在发表前征得一位有名望的科学家的意见和评论。这是令人窘迫的,完全可能引起一场令人不快的优先权之争。但是华莱士的论文和达尔文的纲要于翌月作为一份共同的论文递交给了一个科学团体。

出乎意料,这份论文的递交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但是达尔文翌年发表的论著《物种起源》却引起了一场强烈的反响。事实上可能没有哪一部科学论著象《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即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简称《物种起源》那样引起科学界内外同样广泛而热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在1871仍在激烈地进行着,当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祖先和性选择》。该书提出了人类是由象猿一样的动物演变而来的思想,给正处在白热化的争论泼上了一层油。

达尔文没有参加有关其学说的公开辩论。有一个原因是他自从乘猎犬号航海以来健康状况一直不佳,也许是一种复发病──恰加斯氏病(南美洲锥虫病)作用的结果。他在南美由于受昆虫叮咬而患上了这种病。此外,进化论的支持者们拥有一位达尔文学说的得力的申辩人和衷心的捍卫者──托马斯·H·赫胥黎。1882年在达尔文去地下安息时,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承认他的学说基本上是正确的。

达尔文并不是物种进化学说的创史人;在他以前就有不少人提出过这种假说,其中包括法国博物学家让·拉马克和查理自己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这些假说从未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因为其申辩者对进化方式所做的解释没有说服力。达尔文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不仅能提出进化的可能方式──自然选择,而且也能提出支持其假说的令人信服的大量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学说的发明没有依赖于遗传学说,实际上没有依赖任何遗传学说的知识。在达尔文所处的时代里,人们对特别特征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法都一无所知。虽然在达尔文撰写和发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的那些年月里,雷戈尔·孟德尔正在从事研究遗传规律,但是孟德尔的著作──对达尔文的著作做了如此完美的补充──却一直被忽略到1900年,此时达尔文的学说已被牢固地建立起来了。因此我们现代对进化学说──把遗传和自然选择相结合──的了解比达尔文的学说更加完全。

 达尔文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从纯科学的角度来看,达尔文使整个生物学科发生了革命。自然选择确实是一项非常广泛的原理,人们试图把它应用到许多别的领域中去,如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也许甚至比达尔文学说具有的科学或社会学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其对宗教思想的影响。在达尔文生活的时代及其以后许多年间,很多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达尔文的学说会逐渐使宗教信仰遭致毁灭,他们的担心也许不无道理,虽然许多其他因素对宗教感情的总体下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达尔文自己变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

甚至从非宗教的观念来看,达尔文学说也使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再不象曾一度那样在事物的自然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我们现代不得不把自己看作是许多物种中的一个,我们承认我们有一天会被取而代之的可能性。由于达尔文的工作,赫拉克赖脱“除变化外再没有永恒可言”的观点得到了远比从前更为广泛的接受。进化论对人类起源的总体解释所获得的成功,大大地加强了人们对科学有能力回答一切物质问题的信念(虽然不是所有的人类问题)。达尔文的术语“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已进入了我们的语汇。

显而易见既使没有达尔文,他的学说也会有人提出来,事实上华莱士的成果,也许与本书的其他类似情况相比,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然而却是达尔文的著作使生物学和人类学发生了革命,且因而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在世界的位置的看法。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09:46:24

18.秦始皇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259~前210

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改革。随后中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文化统一,这些改革是一个主要因素。

秦始皇(又称始皇帝)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前210年。为了弄清他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了解一下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背景。他生在周朝末年,该朝是在公元前1100年建立的。在他以前的几百年间,周朝的统治者昏庸无能,诸侯割据,各霸一方,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着战争,有些小诸侯国逐步被大诸侯国吞并。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的秦国成为各交战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秦国把中国哲学流派的法家思想作为制定基本国策的指导思想。孔夫子提出英明的统治者主要是靠道德规范来治人,但是按照法家哲学,大多数人不会好到接受这种统治的程度,一对他们只能坚决地推行一套严格的法律来加以治理。法律是由统治者制订的,他们为了推行国策,可以对之随时加以更改。

政(未来的秦始皇)出世时,秦国已经变成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或许是由于采用了法家思想。或许是由于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许是由于秦国统治者别具才能。政在名义上是于前246年即在他13岁时继位,实际上国家是由摄政王统治的,直到前238年他已成年为止。新君主任用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同其余各诸侯国进行了英勇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他本来可以宣布自己是中国之王(国王)。但是为了强调与过去彻底决裂,他选用了一个新头衔,自称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称帝后马上开始实行许多重大改革。为了避免使周王朝覆灭的分裂重演,他决心要根除整个旧的封建体系。他把所辖的领土重新划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的郡首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始皇下诏令郡首的官职不再实行世袭制。结果很快就实行了郡首任职几年后在郡与郡之间互相调换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有野心的郡首建立自己的强大的势力范围。

每个郡都有自己的武郡首和一个维系文武郡首两者间平衡的第三者──调停官。武郡首由皇帝任命且可随时免职,调停官由中央任命。在都城与各郡之间修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庞大公路网,确保中央军队能迅速到达叛乱分子所封锁的郡地。秦始皇还下了一道诏令,让旧王朝中残存下来的成员都迁到他已经修建的都城咸阳,以便亲自监视他们。

但是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他还要实行商业统一。他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体制,统一了货币,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他还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法律体制,统一了书面语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诏令最为著名(也许是臭名昭著的),要焚毁中国的全部书籍。但是有关技术方面的书未遭焚毁,如农业、医学、秦国史录及法家的哲学著作等。而所有其他哲学流派的著作──包括孔子的学说,都均遭毁灭。秦始皇下这道严峻的诏令,是为了消除敌对哲学流派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学派的影响。这也许是整个历史上大规模政治检查的第一个先例。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图书馆里要收藏禁书的样本。

秦始皇对外也是推行强硬政策。他在中国南方进行了广泛的征服,获得了成功,所吞并的地区最终都划入了中国版图。他的部队在北方和西方也是马到成功。但是他不能永久地征服当地的各个民族。为了防止这些民族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秦始皇把当时中国北疆存在的各个区域的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一道巨大的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中国长城。修建这些宏大建筑工程和连年对外征战,依靠横征暴敛,使得秦始皇不得人心。由于利用叛乱根本无法推翻秦始皇的暴政,人们只好设法暗杀他,但均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寿终正寝。

他的二儿子继承帝位,号称二世皇帝。但是他缺乏父亲的才干,各地很快就发生了叛乱,四年之内二世皇帝就被砍了头,宫殿和皇帝图书馆均遭焚毁,秦王朝彻底覆灭了。

 但是秦始皇建立的功绩并未随之而烟消云散,中国人为他的暴政结束而感到欢心喜悦,但却谁也不想回到秦王朝前的时代去。下一个王朝(汉朝)继续实行秦始皇所建立的行政体制。实际上中国帝国的组织形式按照他所制订的路线继续了两千一百年之久。虽然汉朝皇帝立即对秦朝残酷的法律体制进行了更改,整个法家哲学失宠,儒家哲学成为正统的国家哲学,但是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

现在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关键作用从整体来看就一目了然了。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但是在大部分历史上,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欧洲总被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这种差别似乎是由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天然的障碍如山脉在中国和欧洲完全一样突出。当然不能把中国统一归功于秦始皇一个人,其他许多人如隋文帝都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似乎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提才华卓绝、名声赫赫的李斯宰相就不能对秦始皇加以完备的论述。事实上李斯对秦始皇的政策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以致很难在二者之间分清他俩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功绩。我不打算做这种尝试,而是把两者共同的功绩都归于秦始皇(李斯虽然能献计献策,但决策人毕竟还是秦始皇)。

后来,大多数儒家都攻击诽谤秦始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的焚书。他们指责他是暴君,骂他是私生子,说他崇拜迷信,心狠手辣,才能平庸。但是中国共产 党则基本上称赞他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西方作家偶尔把秦始皇与拿破仑相提并论,但是若把他与罗马帝国的创始人奥古斯都相提并论似乎更加适宜。两者所建立的帝国在面积和人口上大体相同。但是罗马帝国历经的时期却短得多,从长远观点来看,奥古斯都所统治的领土也未能保持统一,但是秦始皇所统治的领土却保持了统一。因而他是两人中较为有影响的人物。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09:47:41

终于整到始皇帝了,说实在的他的作用真的很大,要是没有他的统一,今天的世界格局还很难预料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09:54:43

19.奥古斯都·凯撒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63~公元41

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奥古斯都·凯撒是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结束了公元前1世纪期间使罗马共和国陷入混乱的内战,重新组建了罗马政府,因此他的国家内部出现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太平盛世。

盖厄斯·奥克塔维厄斯(他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奥克塔维安,直到三十五岁才得到“奥古斯都”①这个皇号)生于公元前63年。他是儒略·凯撒的侄孙,儒略在奥克塔维安年青时是罗马的政治风云人物,他自己没有儿子,十分喜爱这位青年,为他铺下了从政之路。但是在公元前44年当凯撒遇刺之时,他还只不过是个年仅十八岁的学生。

凯撒之死在许多罗马军政人物之间掀起了一场长期而激烈的权力斗争。起初他的劲敌──都是些久经罗马政治沙场的人物──并不把年青的奥克塔维安放在眼里。实际上这位年青人唯一可见的优势只在于他是儒略·凯撒的养子。奥斯塔维安机智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赢得了凯撒部分军队的支持。但是凯撒的多数军队都决定支持马可·安东尼,安东尼是凯撒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在随之而来的数年夺权战中,所有的其他竞争对手都相继灰飞烟灭。到公元前36年,罗马及其所征服的许多地区被马克·安东尼和奥克塔维安两人一分为二,前者控制东部,后者控制西方。在此后几年,两者之间却出现了令人不安的休战状态,在此期间,安东尼似乎只沉湎于同克丽佩脱拉的风流艳事之中,而奥克塔维安则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地位。公元前32年两者之间爆发了战争,公元前31年阿克提莫岬角大海战一决雌雄,奥克塔维安的军队赢得了胜利。翌年,战争以奥克塔维安的全盘胜利而告结束,安东尼和克丽佩脱拉双双自杀。

奥克塔维安现在的权力地位堪与十五年前的儒略·凯撒相提并论。凯撒遇刺,因为他要结束罗马共和政体、自称帝王的意图昭然若揭。但是公元前30年,在经历了多年内战和共和政体在罗马遭到明显失败以后,大多数罗马人愿意接受一位仁慈的专制君主,只要他表面上继续实行民主统治就行。

虽然奥克塔维安在登上权力顶座的斗争中残酷无情,但是一当地位巩固,他就采取出人意外的和解态度。公元前27年,为了稳定元老院议员的情绪,他宣布要恢复共和国,主动辞去了自己所有的政治职务。但事实上他保留了作为西班牙、高卢和叙利亚诸行省②的元首职务。由于罗马的大多数军队都在这三个行省,所以实权仍牢固地掌握在他的手中。元老院推选他为名誉奥古斯都,但是他从未接受过帝位。在口头上,罗马仍是一个共和国,奥古斯都只不过是第一公民,但实际上,奥古斯都想要得到任何官职皆是开口之劳,感恩戴德、温良驯顺的元老院对他总是一呼百诺。他在余生的岁月中,是一位强有力的独裁者。到公元14年他去世时,罗马完成了由共和国向君主国的转变,他的养子轻而易举地成了他的继位人。

奥古斯都出类拔萃,看来是历史上才干卓绝、仁慈大度的君主的最佳楷模。他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他的安抚政策为愈合罗马内战所带来的深刻创伤起了重大作用。

奥古斯都统治罗马四十多年,他的政策在随后的许多年中对该帝国都有影响。在他的领导下,罗马军队完成了对西班牙、瑞士、加拉西亚(在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的征服。在他的统治完结时,罗马帝国北部边界与莱茵河一多瑙河河道没有多大区别,该河道在随后几个世纪的大部分时期里均为北部边界。

奥古斯都是一位极有才干的行政官,为建立一个得力的行政机构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修改了罗马的税务结构和金融制度,改编了罗马军队,建立起一支永久的海军队伍;他还组建了一支贴身护卫队──罗马皇帝侍卫队,这支侍卫队在未来的世纪里对挑选和罢免皇帝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奥古斯都的领导下,一个庞大的宽阔公路网遍布整个罗马帝国,许多公共建筑在罗马城市内拔地而起;罗马城的面貌美饰一新。一座座教堂突兀而现,奥古斯都鼓励人们奉行和忠诚老天主教会;通过了鼓励结婚和生育的法律。

从公元前30年起,在奥古斯都的领导下,罗马天下太平,经济繁荣昌盛,文艺百花盛开。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罗马最伟大的作家维吉尔、霍里斯和李维等人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作家奥维德引起了奥古斯都的不快,因此被逐放出罗马。

奥古斯都没有亲生儿子,他的一个侄儿和两个侄孙都在他以前过世。因此他收养了继子台比留斯,死前指定他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他的王朝(包括后来的两个臭名昭著的皇帝凯勒格拉和尼禄)不久便土崩瓦解,然而他开创的国内和平即所谓的“罗马和平”却持续了大约两百年之久。在这个待续的和平与繁荣时期,罗马文化弥漫扩散,遍及奥古斯都和其他罗马领袖所征服的领土。

罗马帝国是古代最负盛名的帝国,的确名不虚传。因为罗马既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又是古代世界各民族(埃及、巴比伦、犹太、希腊等等)的思想和文化成果输入西欧的主要导管。

把奥古斯都与他的伯祖父加以比较是令人感兴趣的。尽管奥古斯都具有漂亮的外貌、聪明的头脑、坚毅的个性和显赫的军功,但却缺乏他的先人所具有的那种领袖气魄。儒略远比奥古斯都更能引其同代人的想象,从那时以来前者一直比后者更享盛名。但是从两者对历史的实际影响来看,奥古斯都却是远比儒略更加重要的人物。

把奥古斯都和亚历山大相比较也耐人寻味。两者都是在十分年青时就开始了政治生涯,但是奥古斯都要登上权力的顶峰则必须战胜更为强硬的对手。他的军事才能不如亚历山大杰出,但无疑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的征服成果更为持久。实际上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奥古斯都为未来精心筹划,悉心安排,因而他对人类历史的长期影响更为大些。

也可以把奥古斯都与毛泽东或乔治·华盛顿相比较。他们三人都对世界历史起了重要(而在一定程度上相似)的作用,但是从奥古斯部所统治的时间、政策的成功以及罗马帝国在世界史上的重要位置来看,我认为奥古斯都的名次应该比其他两位排得高些。

注释:

①奥古斯都(Augustus):在拉丁语里有“皇帝陛下”的意思。

②行省:意大利本土以外,由罗马派遣总督所支配的地区。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10:01:04

20.毛 泽 东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93~公元1976

毛泽东在中国领导共 产 党夺取了政权,并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了其历史上成效最显著、意义最深远的改造。

1893年毛泽东诞生在中国湖南省韶山冲。那时他父亲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农民。1911年,在毛泽东还是一个 18岁的学生的时候,中国爆发了一场反对统治中国达百年之久的清王朝的革命,在几个月之内,就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政府,中国实行了共和制。不幸的是革命的领袖们未能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政府,这场革命使中国长期处于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面实际上一直持续到1949年。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一个政治思想上的激进派,到1920年他就已变成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了中国共 产 党最初的十二位创始人之一。但是他上升到党的最高领导地位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1935年才成为党的领袖。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 产 党为了夺取政权,经历了漫长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党在1927年和1934年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却幸存下来了。1935年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的力量在稳定地增长。1947年,他展开了推翻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全面战争。1949年共 产 党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共 产 党完全控制了中国大陆。

中国在过去三十八年中,由于大部分时期里处于战争状态,人民饱经了苦难和忧患。现在才开始由党的领袖毛泽东来统治。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其众多的人口主要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毛泽东自己当时五十六岁,其生涯的主要时期似乎已经过去。

然而事实上毛泽东最有影响的阶段才刚刚开始,到1976年他去世时,他的政策已经使中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中国全面地实行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工业化有了迅速的发展,公共教育有了巨大的增长,公共卫生有了显著的改善。这些变化显然是很重要的,但在此期间其他几个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仅凭这些变化还没有足够的理由让毛泽东在本册中名列前排。

中国共 产 党政府的第二项成就是使国家经济体制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当然从政治上来看是建立了一个残酷的极权主义体制。此外,毛泽东通过政府部门的不断宣传,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革命中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社会革命中也取得了胜利。在过去的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中国的忠于家庭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忠实于整个国家的观念。这种转变尤为显著,因为从历史来看,中国人一直有着特别强的忠于家庭的观念。中国政府还发动了一场反对孔子思想的有力的宣传运动,这场运动看来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当然,共 产 党政府的政策并不是由毛泽东一个人决定的。他从来都没有象斯大林在苏联那样一个人说了算。但是毛泽东在中国政府内显然是最最重要的人物。

有一项运动他似乎要负主要责任,这就是五十年代后期的“大跃进”运动。这种运动是可以在农村公社开展的,它强调小规模和重体力劳动方式,许多观察家认为这个运动是一个失败(不管怎样它终于被放弃了)。毛泽东所支持的另一个反对许多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运动就是六十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大动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以毛泽东及其支持者为一方、以党内的当权派为另一方的内战。

人们会有趣地注意到:毛泽东在65岁时号召开展“大跃进”,在70多岁时发动“文化大革命”,在快到80岁时恢复与美国的友邦关系。

毛泽东起初相信城市产业工人是共 产 党最坚强的后盾,这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大约在1925年毛泽东得出了共 产 党的主要支持力量是农民的结论,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因而他把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在与国民党所进行的长期斗争中,他的政权基础总是在农村。在他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年代里,也坚持了这种思想。例如,毛泽东泽东对农业和乡村的发展通常给予较高的重视,而斯大林在俄国一般只强调工业的发展。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工业生产也有了戏剧性的增长。

评价一个当代的政治人物的长期影响总是有点儿不太容易,为了估计出毛泽东在本册中的名次,把他与其他一些杰出的领袖人物作个比较可能是有帮助的。毛泽东排列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毛泽东给国内带来的变化看来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加重要。毛泽东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希特勒、亚历山大等高不少,因为他对将来的影响看来可能比这些人要大得多。

毛泽东和列宁之间的比较也是显而易见的。毛泽东统治的时间比列宁要长得多,统治的人口比其他国家的多得多(事实上如果考虑到毛泽东掌权的时间,他统治的人口比历史上任何其他人都多得多!)但列宁是毛泽东的先辈,对毛泽东有重大的影响,他在俄国建立了共产主义,为随后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开拓了道路。

与毛泽东的功绩最相当的是秦始皇,两者都是中国人,都是在自己的国家实行一系列革命改造的掌舵人。秦始皇排在毛泽东之前,因为前者对中国的影响已长达约二千二百多年。虽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毛泽东所带来的变化可能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意义,但我们还难以确定他的影响究竟会持续多久。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10:05:12

说到毛主席,中国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为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以至于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人无完人,世界上亦没有哪个领袖没犯过什么错误的,权力越大错误越大,但是和他对新中国所做出的贡献来对比的话,呵呵,大家自己考虑吧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10:13:08

21.成吉思汗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约公元1162~公元1227

伟大的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大约生于1162年。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小的蒙古酋长,给儿子起了一个被击败的敌对酋长的名字叫做铁木真。铁木真九岁时,他父亲被一个敌对部落的成员杀害。岁岁月月,家中的幸存者一直在危难和贫困的边缘上挣扎。这是一个不幸的开端,但是铁木真的境况在好转之前还更为恶劣得多。年青时,他在一次敌对部落的突然袭击中被俘。由于怕他逃跑,他们给他脖子上套了一个木枷。但是铁木真却在一片原始荒凉的国土上,由一个完全无依无靠、目不识丁的囚犯崛身而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人物。

铁木真是从他的捕捉者手中逃离后开始发迹的。他与父亲的一位好友王罕──当地的一个亲族部落的酋长结成联盟。接着在这些不同的蒙古部落之间出现了多年的互相掠夺、互相残杀的战争。在此期间,铁木真越战越强,逐步成为一代天骄。

蒙古部落的成员向来以弓马娴熟的骑手和凶猛慓悍的勇士而著称。在整个历史上他们不时地袭击中国北方,但是在铁木真发迹之前,各不同部落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相互撕杀格斗之中。铁木真容军事雄才大略、外交手腕、无情残忍和组织能力于一身,在他的领导下所有的这些部落都结为一体。1206年的一次蒙古酋长大会正式宣布他为成吉思汗,即“万国皇帝”。

随后成吉思汗就集结可怖的兵器,把矛头指向邻国。他首先对位于中国西北的西夏国和位于中国北方的金国发动进攻。正当这些战斗进行的时候,成吉思汗和花剌子模①国王穆罕默德之间发生了一场论战,穆罕默德统治着一个位于波斯和中亚的庞大帝国。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向花剌子模国王进攻,侵战了波斯和中亚,花刺子模国王统治的帝国彻底土崩瓦解了。正当其他蒙古部队向俄国进攻的时候,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对阿富汗和印度北方发动了一次袭击。1225年他返回蒙古,1227年在那里溘然而逝。

成吉思汗在死前不久立下遗嘱,要他的三儿子窝阔台继位。这是一项英明的选择,窝阔台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杰出将领。在他的统帅下,蒙军继续向中国挺进,完全占领了俄国,并向欧洲进攻。1241年蒙军接连彻底歼灭了波兰、德国和匈牙利的军队,远远越过了布达佩斯。但是窝阔台在当年去世,蒙军从欧洲撤退,永未复返。

一时间入侵活动实际上出现了中断,因为蒙古酋长之间在继承权上发生了纠纷。但是在下任两位可汗(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和忽必烈)的领导下,蒙古恢复了对亚洲的扩张。1279年忽必烈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蒙古人统治的帝国的领土在整个历史上占据的面积最大。他们的版图包括中国、俄国和中亚,此外还有波斯和大部分西南亚。他们的军队所向披靡,从波兰直到印度北方,连朝鲜、西藏和东南亚部分地区都接受了忽必烈的统治。

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十分落后,一个拥有这么大面积的帝国不可能长久保持统一,因而不久就发生了分裂。但是蒙古的统治在几个从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中却持续了一个很长的时期。1368年中国大部分地区驱逐了蒙古侵略者,但是他们在俄国的统治却长久得多。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俄国建立的蒙古王国──人们通常称为黄金游牧部落── 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而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可汗之位一直继承到1783年。成吉思汗的其他儿子和孙子也在亚洲和波斯建立了统治王朝。这两个地区在十四世纪被帖木儿所征服。帖木儿本人是蒙古血统,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子孙。帖木儿王朝终于在十五世纪土崩瓦解,即使这样也不是蒙古征服和统治的完结。帖木儿的第五代曾孙巴卑尔入侵印度,在那里建立起莫俄儿(蒙古)王朝。莫俄儿统治者最后几乎征服了整个印度,直到十八世纪中期还在掌握大权。

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就会注意到,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系列人──狂人,他们决心要征服世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狂人中最著名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拿破仑·波拿巴和阿道夫·希特勒。为什么这四个人物在本册中名列高位呢?难道从根本上来讲思想就不比武力更重要吗?我当然认为从长计议笔比剑更有力量。但是从短计议也不容忽视,这四个人中的每一个都控制过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对其同时代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不能轻率地说他们是一般的土匪便一言了之。

我为什么认为成吉思汗比其他三人更重要呢?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所影响的区域比其他三人中的任何一个都要大,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影响远比其他三人中的任何一个持久。拿破仑和希特勒在其生涯中都被打败过,而且他们的征服是短命的。虽然亚历山大的军队到其死时皆保持不败,但是由于他没有指定接班人,他一死他的帝国就倾巢覆灭了。然而成吉思汗却对他征服的领地治理有条,他的子孙又是才干非凡的接班人,所以他死后蒙古人继续统治着亚洲的一些辽阔地区长达好几个世纪。

成吉思汗的生涯所带来的一个间接的结果值得一提。蒙古的征服统一了亚洲大部分地区,因而使通过该洲的贸易路线比过去更加安全。这促进了中国和欧洲的贸易往来,使象马可·波罗这样的欧洲商人有可能到中国来旅行,并把有关中国财富的情况带回欧洲。与东方贸易的增加和对中国兴趣的增长是最终导致欧洲航海探险的因素之一。

最后要提的一点是:假如没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蒙·玻利瓦尔和托马斯·爱迪生,其他人也会发现美洲大陆、解放南美和发明电灯。但是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看来不可能出现任何可以与蒙古人在十三世纪所进行的大规模征服相提并论的事件。蒙古各部落之间在十三世纪以前从未能统一过,并且也从未能再度统一。由此看来,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原动力之一。

①花剌子模(Khorazm ) 旧译“火寻”。古国名,位于阿姆河下游,古代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约公元700年前后为阿拉伯人征服。十一到十三世纪受塞尔柱突厥统治,领土扩大到波斯、阿富汗一带,继成吉思汗的征服后,1388年又为帖木儿征服。十六世纪属乌兹别克,1873年为俄国所并。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HonestQiao 回复于:2005-10-15 10:48:48

不错不错,不过,看来你想水帖啊。你何不写个程序自动发、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10:50:45

引用:原帖由 "HonestQiao"]不错不错,不过,看来你想水帖啊。你何不写个程序自动发、
发表:





俺才木油那米不负责任捏,发过D每一个字都系俺看过D :m01: :m01: :m01: :m01:


HonestQiao 回复于:2005-10-15 10:52:20

那我建议你一天看一个啊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5 10:54:01

引用:原帖由 "HonestQiao"]那我建议你一天看一个啊
发表:




俺有原则,在家不看这玩艺儿,就上班看 :em04: :em04: :em04:


上班有无聊时间就看呗,反正看这玩艺儿也有淫给发工资 :em07: :em07: :em07:


HonestQiao 回复于:2005-10-15 10:55:06

靠啊,淫人啊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7 08:28:19

22. 欧几里德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最享盛誉时期约公元前300

象伟大的希腊几何学家欧几里德这样千古流传的人物在本册中寥寥无几。虽然象拿破仑、亚力山大和马丁·路德这样的人物在他们的生涯期间的名气要比欧几里德显赫得多,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也许远不如他流传久远。

虽然欧几里德大名鼎鼎,但是有关他生活的详细情况我们都几乎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他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是积极活跃在埃及亚历山大省的一位教师。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卒年,甚至不知道他诞生在哪个大陆,更不用说在哪座城市了。他的名气主要在于他编写的伟大的几何教科书《几何原本》。他还写了几本书,其中有的被保存下来。

《几何原本》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所论证的哪条具体定理,书中几乎所有的定理和证法在欧几里德以前就为人所知晓。欧几里德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对教材的编排和大纲的制订。

他首先涉及到要挑选一套定理和公理,接着就认真地编排这些定理和公理,循序渐进,逻辑性强。他在必要的地方补充了缺少的步骤,提出了缺少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几何原本》虽然主要是对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发展,但是也包含着大量的代数和数论内容。

《几何原本》作为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教科书,不容置疑是曾经出现过的最成功的教科书。他编写的这部著作臻于完美,刚一问世就取代了所有先前的教科书,使它们很快就被人遗忘了。《几何原本》最初用希腊文写成,后来被译成许多种其他文字。该书的首次印刷版出现在1482年,仅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术约三十年之后。从那时起已经出版了一千多种不同的版本。

《几何原本》起到了锻炼人们逻辑思维的作用,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亚里士多德的任何一篇逻辑论文。它是严谨的逻辑推理体系的杰作,因此自从问世以来对任何伟大的思想家都具有巨大的魔力。

欧几里德这部巨著是现代科学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科学不只是准确的观察和精辟概括的集合。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一部分是经验论和实验法相结合的产物,另一部分是认真分析和逻辑演绎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科学为什么出现在欧洲而不是中国,但是可以有把握地认为这并非仅仅出于偶然。当然象牛顿、伽利略和哥白尼这样的杰出人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人才在欧洲大量涌现看来是有其内在的原因的。欧洲朝着科学方向发展最明显的历史因素也许就是希腊的唯理论和希腊人遗赠西欧的数学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虽然有不少世纪在技术方面都比欧洲先进,但是却从未掌握西欧的数学理论基础。没有哪一位中国数学家可以和欧几里德媲美。中国人有很好的实用几何学知识,但是他们的几何学知识却从来未形成推理体系。

从几个基本物理学定律可以推导出任何其它定律,欧洲人认为这种思想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在他们面前有欧几里德这样的权威。一般说来欧洲人并未把欧几里德几何仅仅看作是一个抽象的体系,而是认为欧几里德公理和定律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

欧几里德对艾萨克·牛顿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牛顿的伟大著作《原理》是用“几何”形式,即用《几何原本》相类似的形式写成的。许多不同的科学家都竭力效仿欧几里德,他们试图把自己所有的结论都合乎逻辑地从少数几个原始前提下推导出来。象罗素和怀特默德这样著名的数学家和斯宾诺莎这样的哲学家都做过这种尝试。

今天的数学家终于明白了欧几里德几何并不是可以设计出来的唯一统一的几何学体系。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建立了许多门非欧几里德几何学。实际上自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公认以来,科学家就认识到在客观的宇宙中欧几里德几何并不总是成立的。例如在黑洞和中子星相邻的区域内,重力场非常强,欧几里德几何学不能准确地描述出那个世界的模样,如此看来它也不能把宇宙作为整体来加以正确的描述。但是这些例子很特殊,欧几里德几何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非常逼真地反映客观现实。人类知识的这些新的进展无论如何不能减少凝聚着欧几里德智慧的成就,也不能削弱他的历史意义。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7 10:19:43

23.马丁·路德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483~公元1546

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483年他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度攻读法律(显然是根据他父亲的建议),但是中途辍学,成为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1512年他从维腾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就在该校任教。

路德对天主教会的苦衷是逐渐产生的。1510年他去罗马旅游,耳闻罗马牧师的贪污腐化和世俗观念,他感到震惊;目睹天主教会实行的受贿赎罪,他极其愤怒,公开表示抗议(赎罪是天主教会赐予的对罪犯惩罚的一种宽恕;包括减少罪犯必须炼狱的年限)。1517年10月31日,路德把他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的大门上,在该书中他深刻地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贪污腐化,特别是维恕罪行为。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送给美因茨市大主教一份,此外还把论纲印刷出来,在该地区进行广泛散发。

路德抗议教会的范围迅速扩展,他很快就否定了教皇和总教会会议的权威,坚持只接受《圣经》和公理的指导。可想而知教会是不会仁慈地看待这些观点的。路德被传叫到教会官吏面前,经过多次审判,将他解职,并根据他的《蠕虫的饮食》一书(1521),最终宣布他为异端分子和犯法分子。他的著作均被查封。

按照惯例路德有遭受火刑的危险。但是他的观点在德国人民和许多德国王亲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种支持足以使他避免遭受任何严重的犯罪刑罚,不过,他还是不得不隐藏了大约一年时间。

路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的德泽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顺便提一下,路德把《圣经》译成了华丽的散文,对德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影响)。

当然路德的神学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只信仰释罪①学说,一个源自圣·保罗作品的思想。路德认为人生下来就会因犯罪而身败名裂,因而只靠优秀的作品是不能把他从永久性的身败名裂中拯救出来的。灵魂的拯救只有通过信仰,只有靠上帝的慈悲才能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靠行贿来赎罪显然是歪门邪道,毫无用处。传统的观点认为教会是基督教徒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调停者,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人们遵循路德的学说,就会即刻从理论上使罗马天主教完全无立足之地。除了对教会的主要作用提出质疑外,路德还对教会的许多具体信仰和实践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他否定了炼狱的存在,否定教士应该过独身生活。他自己于1525年与一个先前的修女结了婚,他俩共有六个孩子。1546年路德在对家乡艾森斯莱市的一次访问中去世。

当然马丁·路德并不是第一位抗罗教的思想家,早在他一个世纪以前就有波希米亚的简·赫斯和十四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利夫。实际上十二世纪法国人彼得·瓦尔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一位早期的抗罗教徒。但是在这些早期的运动中,无论哪一个的影响都基本上局限在本地区。1517年,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非常普遍,以至路德的话如同燎原的火种,立刻点起了抗议的烈焰,迅速遍及欧洲许多地区。因此路德理应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发动者。

当然,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虽然新教团体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且不是它的最大的分支,但是它的信徒仍比佛教多,事实上比大多其他宗教都多。

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即使不考虑这些战争,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欧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政治斗争都起着一种主要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在列入本册的人物中,来自英国的比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都多,德国屈居第二位。从整体来看,本册的确主要是被来自北欧和美洲的新教国家的人物所占据。但是人们可以看到,其中只有两个人(古腾保和查理曼)生活在1517年以前。在这个日期以前的列入本册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来自世界其他地区,而生息在今称新教国家的各族人民对人类文化和历史做出的贡献比较小。这显然表明在过去的四百五十年中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量杰出的人物,而从某方面来看,这一事实是由新教即宗教改革运动所引起的。也许在这些地区实行较多的思想自由是一个重要因素。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宗教信仰的叛逆者,但是他却丝毫不能容忍在宗教问题上和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许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路德不容异说的榜样,才使得宗教战争在德国远比其他国家如英国激烈和残忍。此外他凶狠野蛮地反对犹太人。他极其恶毒攻击犹太人的作品也许有助于为二十世纪德国的希特勒时代开辟道路。

路德经常强调服从合法民权的重要性。也许他提出这一点的主要动机是反对教会干涉政事(人们应当记住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论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主义德国对罗马的一次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路德才赢得了德国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不管路德的动机如何,他的声音看来使许多德国新教徒在政治问题上接受了专制主义,这样路德的作品也可能为希特勒时代开辟了道路。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把马丁·路德的名次在本册中排得更高些。首先,虽然路德在欧洲人和美洲人看来很重要,但是在亚洲和非洲的居民看来却远非那么重要,因为相对说来他们当中没有什么基督教徒。就大多数中国人、日本人或印度人而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分歧是完全无足轻重的(同样,也没有很多欧洲人去关心伊斯兰教的逊尼教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分歧)。其次,路德在历史上相对说来还是位近期崛起的人物,他所影响历史的跨度远远小于穆罕默德、释迦牟尼或摩西;而且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宗教信仰在西方一直在走下坡路。在今后的一千年中,宗教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可能会远比上一千年小。如果宗教信仰继续走下坡路的话,那么路德对未来的历史学家就有可能远不如今天这样重要。

最后人们还要记住,从长远的观点看,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宗教论战所影响的人数实际上不如出现在同一时期的科学进展上的那么多。事实上,把路德排在他的同代人哥白尼之前,其主要原因是路德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个人所起的作用确确实实要比哥白尼在科学革命中个人的作用要大些。

①释罪:(神学)由于义所当然犯罪可不受谴责。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Malfoy 回复于:2005-10-17 10:22:12

引用:原帖由 "bitmilong" 发表:
23.马丁·路德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483~公元1546

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483年他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


弱弱的问一下 和 马丁·路德·金 有虾米关系没???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7 10:34:41

引用:原帖由 "Malfoy" 发表:

弱弱的问一下 和 马丁·路德·金 有虾米关系没???




马丁·路德·金 系做虾米的呀 ? :em06: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7 10:38:54

24. 尼古拉·哥白尼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473~公元1543

伟大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波兰名为Mikolaj Kopernik)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兰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年轻时就读于克莱考大学,学习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二十多岁时他去意大利留学,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迪尔大学攻读法律和医学,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怕遭到教会的反对。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逝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在书中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他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他的学说里的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一些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1700多年,但是事实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一盛誉。阿里斯塔克斯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因而他的学说在科学上毫无用处。哥白尼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题后,就把它变成了有用的科学学说──一种可以用来做预测的学说,通过对天体观察结果的检验并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的比较,你就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估价哥白尼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天文学的应用范围不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那样广泛。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即使对哥白尼学说的知识和应用一窍不通,也会造出电视机、汽车和现代化学厂之类的东西。但是不应用法拉第、麦克斯韦、拉瓦锡和牛顿的学说则是不可想象的。

仅仅考虑哥白尼学说对技术的影响就会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义。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他俩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是这两者的发现才使牛顿有能力确定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7 10:41:40

25. 詹姆斯·瓦特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 1736~公元 1819

苏格兰发明家詹姆斯·瓦特经常被称为蒸汽机发明家,是工业革命的关键人物。

实际上瓦特并不是第一个发明蒸汽机的人。公元一世纪,亚历山大·希罗曾设计过类似的机器。1698年,汤姆斯·萨威利获得了用蒸汽机抽水的专利权。1712年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牛考门蒸汽机效率非常低,只能用于煤矿排水。

1764年瓦特在修理一台牛考门蒸汽机时,自己对这种机器发生了兴趣。瓦特虽然只受过一年的机械制造训练,但却具有非凡的发明天才。他对牛考门机所做的改进非常重要,所以人们认为是他发明了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瓦特所做的第一项重大革新就是增加一个独立的凝汽室,于1769年获得专利权。他还使蒸汽缸与外界绝缘,又于1782年发明了双动发动机。连同一些较小的革新一起,这些发明使蒸汽机的效率至少提高了四倍。实际上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一台华而不实的装置与一台有巨大工业价值的机械之间的差别。

1781年,瓦特还发明了一套齿轮,从而使蒸汽机的往复运动变换成为旋转运动。这套齿轮使蒸汽机的用途增多。瓦特又发明了自动调节蒸汽机运转速度的离心式调速器(1788年)、压力计(1790年)、计数器、示功器、节流阀以及许多其他仪器。

瓦特本人没有很好的经商头脑。但是他在1775年同一个非常能干的商人、工程师马娄·布尔顿合股成立了一个瓦特—布尔顿公司。该公司生产了大量的蒸汽机,两个股东也都成了富翁。

对蒸汽机的重要性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分。当然在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许多其他发明,如在采矿,冶炼和许多工业机械等方面都有所发明。其中的几项发明如滑轮梭子(约翰·凯,1733年)和勒尼纺纱机(詹姆斯·哈格瑞夫斯法,1764年)皆出在瓦特着手之前。其他发明中的大多数只代表了小改小革,没有哪一项能单独地对工业革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蒸汽机则不同,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没有它,工业革命就会面目全非。在它之前虽然风车和水轮有一定的用途,但是主要的动力源一向是人的肌体,这个因素严重地限制了工业生产力。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这条限制消除了。现在有了可供生产使用的巨大能量,生产也就随之有了巨大的增长。1973年禁运石油使我们认识到缺乏能量会多么严重地阻碍工业的发展,这个经历会使我们粗浅地认识到瓦特的发明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蒸汽机除了作为工厂动力来源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应用。1783年马贵斯·朱费罗伊·达班斯成功地使用蒸汽机驱动船的航行。1804年理查德,特利维西克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不过这两种机型从经济上来看都不是成功的。然而数十年之内,轮船和铁路使水陆交通都发生了革命。

在历史上,工业革命 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几乎是同一时期出现的。虽然人们当时似乎对工业革命认识不清楚,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人类日常生活的作用显然要比那两场伟大政治革命都重要得多。因此,詹姆斯·瓦特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Malfoy 回复于:2005-10-17 10:49:59

引用:原帖由 "bitmilong" 发表:



马丁·路德·金 系做虾米的呀 ? :em06:


俺有一个梦想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08:15:14

26. 君士坦丁大帝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280~公元337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他信仰基督教并制订出鼓励该教发展的许多政策,使基督教从一个受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起了重大的作用。

君士坦丁约于28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的内苏斯镇(今日的尼什)。他父亲是一位部队的高级将领。君士坦丁在戴克里先皇帝的宫廷所在地尼考米迪亚度过少年时期。

戴克里先305年让位,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子就成了罗马帝国西半部的君主。君士坦子翌年去世,他的军队要求君士坦丁当皇帝,但是另一些将领反对这一要求,因而爆发了一系列的国内战争。战争一直到312年君士坦丁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击败他的最后一个劲敌马克森提时才告结束。

君士坦丁成了罗马帝国西半部名正言顺的统治者,但是东半部却是由另一位将军李锡尼统治着。323年君士坦丁主动出击,打败了李锡尼。他从那时起到337年逝世时一直都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君主。

君士坦丁究竟何时开始信奉基督教我们不得而知。最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在米尔维安大桥战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闪耀着十字架样的火舌与这样的话:“这是你克敌的迹象。”不管君士坦丁怎样或何时成为基督信徒的,他总是非常热衷于基督教的发展。他最早期的行动之一就是颁布《米兰敕令》,根据这部敕令,基督教成为一种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还要求归还先前迫害时期没收的基督教教会的财产,规定星期天为礼拜日。

颁布《米兰敕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相反,它标志着君士坦丁的统治正式对犹太教实行迫害的开始,而这种迫害在基督教化的欧洲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君士坦丁建立基督教决不是为了使它成为正式的国教,但是他制订的法律和其它的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它的发展。显而易见,在他统治期间改信基督教会增大在政治上谋到高官显位的可能性。他的法令给予基督教各种不同实惠的特权及税收豁免权。几所属于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建成的,如伯利恒圣诞教堂和耶路撒冷圣墓(耶稣墓)教堂。

仅就君士坦丁作为罗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所起的作用就可以使他在本册中有一席之位。况且他的另外几个举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他重建并大规模扩建了古老的城市拜占庭,把它重新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并定为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布尔)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直到1453年仍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

君士坦丁对基督教派的内部事物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了解决阿里乌和亚大那西(两位神学家提出了相互对立的学说)的信徒之间发生的一场论战,君士坦丁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基督教第一次会议(325年)。他在会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会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①,结束了这场论战,《尼西亚信经》成了正统的基督教学说。

君士坦丁制定的一些民法更为重要。他创建的法律规定某些职业(如屠夫和面包师)为世袭职业。他还颁布一道法令禁止佃农离开祖种的土地,用现代话来说,他把佃农变成了农奴,终生依附在那块土地上。这道法令和类似的法律为奠定中世纪欧洲整个的社会结构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

君士坦丁直到临终时才肯接受洗礼,显然在此很久以前他就变成了基督教信徒。同样也很清楚基督教精神已完全使他神魂颠倒了。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来说,他也是残酷无情的,而且不仅仅是对他的敌人。不知何故,326年他的妻子和长子都死在他的手下。

也许可以证明君士坦丁信奉基督教并没有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只是顺应了这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戴克里先帝王(284~305在位)疯狂地迫害基督教,但毕竟没有得逞,因为当时基督教的势力已非常强大,即使用最疯狂的手段也无法把它消除。当人们想到戴克里先企图消灭基督教的斗争终归失败时,也许会认为即使没有君士坦丁的干预,基督教最终也会赢得胜利。

这样的猜想新颖独特,但却不能以理服人。很难说没有君土坦丁将会是怎样一番情形。但是很显然在他的鼓励下基督教的势力和影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扩大。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基督教就从少数人的宗教变成为地球上最大帝国里居支配地位的法定宗教。显然,君士坦丁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名次比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和希特勒更高些,尽管他们的名气比他还要大,但是他的政策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

①《尼西亚信经》:由尼西亚公会议所编订,故命。其主要内容为:相信上帝(天主)圣父、圣子、圣灵(圣神)。明确规定上帝为“独一、全能的父”和“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主”;相信耶稣基督“在万世以前与父一体”,“受生而非被造”;相信圣灵(圣神)“是主、是赐生命的”,“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崇”,“相信圣而公之教会”等。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09:13:22

27.乔治·华盛顿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32~公元1799

乔治·华盛顿1732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克弗尔德庄园。他是一位富有的种植园主之子,二十岁时继承了一笔可观的财产。1753年到1758年期间华盛顿在军中服役,积极参加了法国人同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争,从而获得了军事经验和威望;1758年解甲回到弗吉尼亚,不久便与一位带有四个孩子的富孀──玛莎·丹德利居·卡斯蒂斯结了婚(他没有亲生子女)。

华盛顿在随后的十五年中经营自己的家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774年他被选为弗吉尼亚的一位代表去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时,就已经成为美国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了。华盛顿不是一位主张独立的先驱者,但是1775年6月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他是一位代表)却一致推选他来统率大陆部队。他军事经验丰富,家产万贯,闻名遐迩;他外貌英俊,体魄健壮(身高6英尺2时),指挥才能卓越,尤其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使他成为统帅的理所当然的人选。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忠诚效劳,分文不取,廉洁奉公,堪称楷模。

华盛顿于1775年6月开始统率大陆军队,到1797年3月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他的最有意义的贡献就是在这期间取得的。1799年12月在弗吉尼亚的温恩山,他在家中病逝。

首先,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是一位成功的军事领袖。但事实上他决非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然也决不能与亚历山大和凯撒一类的将军相提并论。他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是由于同他对垒的英军将领的出人意料的无能,另一半才是由于他自己的才能。但是应记住几位其他美国将领均遭惨败,而华盛顿虽说打了几个小败仗而最终却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次,华盛顿是立宪会议主席。虽然他的思想对美国宪法的形成没有起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对各州批准这部宪法却起了重大的作用。当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反对新宪法,要不是华盛顿的影响,很难说这部宪法能实行得了。

再其次,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有一位华盛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翻开南美和非洲各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堕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也是易如反掌。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

与当时的其他美国领袖如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相比,乔治·华盛顿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期间,他在行政领导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任何政治运动都不会达到目的。对美国的形成,麦迪逊的贡献是重大的,而华盛顿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乔治·华盛顿在本册中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怎样认识他给美国所带来的历史意义。要求一个当今的美国人对那种历史意义做出不偏不倚的评价自然是困难的。

虽然美国在二十世纪中叶具有甚至比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还要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但是其政权也许不会象罗马帝国那样行之久远。另一方面,美国所取得的技术成就有几项将来也会被其他民族视为有重大意义的,这一点看来是有目共睹的。例如飞机的发明和人类在月球上的登陆就代表了过去世世代代人们梦寐以求的成果;很难想象核武器的发明将来会被看成是无足轻重的成就。

既然乔治·华盛顿大体上可以和罗马的奥古斯都·凯撒相媲美,在本册中把他与奥古斯都排得很接近似乎不无道理。如果说把华盛顿排得略低了一点儿,那主要是因为他比奥古斯都领导的时间要短得多,还有许多其他人如托马斯·杰弗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对美国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华盛顿比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排得高些,因为他的功劳比起他们的来说是更加不可磨灭的。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l74839 回复于:2005-10-18 09:15:09

俺全都不认识!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14:07:11

28.迈克尔·法拉第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91~公元1867

我们的时代是电气的时代,不过事实上我们有时称为航天时代,有时称为原子时代,但是不管航天旅行和原子武器的意义多么深远,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对来说起不了什么作用。然而我们却无时不在使用电器。事实上没有哪一项技术特征能象电的使用那样完全地渗入当代世界。

许多人对电都做出过贡献,查尔斯·奥古斯丁·库仑,亚历山得罗·伏特伯爵,汉斯·克里斯琴·奥斯特,安得烈·玛丽·安培等就在最重要的人物之列。但是比其他人都遥遥领先的是两位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和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虽然他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补充,但却不是合作人。其中各自的贡献就足以使本人在本名册中排列在前。

迈克尔·法拉第1791年生于英国新英顿。他出生贫寒,主要靠自学成才。14岁时他跟一位装书兼卖书师傅当学徒,利用此机会博览群书。他在二十岁时听英国著名科学家汉弗利,戴维先生讲课,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给戴维写信,终于得到了为戴维当助手的工作。法拉第在几年之内就做出了自己的重大发现。虽然他的数学基础不好,但是作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他是无与伦比的。

1821年法拉第完成了第一项重大的电发明。在这两年之前,奥斯特已发现如果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它附近的普通罗盘的磁针就会发生偏移。法拉第从中得到启发,认为假如磁铁固定,线圈就可能会运动。根据这种设想,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装置。在装置内,只要有电流通过线路,线路就会绕着一块磁铁不停地转动。事实上法拉第发明的是第一台电动机,是第一台使用电流将物体运动的装置。虽然装置简陋,但它却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电动机的祖先。

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实际用途还非常有限,因为当时除了用简陋的电池以外别无其它方法发电。

人们知道静止的磁铁不会使附近的线路内产生电流。1831法拉第发现第一块磁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效应叫电磁感应。一般认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

用两个理由足以说明这项发现可以载入史册。第一,法拉第定律对于从理论上认识电磁更为重要。第二,正如法拉第用他发明的第一台发电机(法拉第盘)所演示的那样,电磁感应可以用来产生连续电流。虽然给城镇和工厂供电的现代发电机比法拉第发明的电机要复杂得多,但是它们都是根据同样的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

法拉第对化学也做出了贡献。他发明了使气体液化的方法,发现了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苯,更主要的是他在电化学方面(对电流所产生的化学效应的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经过多次精心试验,法拉第总结了两个电解定律,这两个定律均以他的名字命名,构成了电化学的基础。他将化学中的许多重要术语给予了通俗的名称,如阳极、阴极、电极、离子等。

是法拉第把磁力线和电力线的重要概念引入物理学,通过强调不是磁铁本身而是它们之间的“场”,为当代物理学中的许多进展开拓了道路,其中包括麦克斯韦方程。法拉第还发现如果有偏振光通过磁场,其偏振作用就会发生变化。这一发现具有特殊意义,首次表明了光与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法拉第不仅聪明而且俊美。他是一位颇受欢迎的科学讲演家,然而他谦虚谨慎,把名气金钱荣誉看得十分淡薄。他拒绝接受授予他的爵士身份,还拒绝接受让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的请求。他的婚后生活幸福、和谐、持久,只是没有子女。他于1867年在伦敦附近去逝。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iricyan 回复于:2005-10-18 14:14:18

科普了我一下。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14:26:49

引用:原帖由 "予默"]科普了我一下。
发表:




俺也系科普捏 ,又认识了好多牛人,虽然他们不认识俺 :em02: :em02: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14:33:38

2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31~公元187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是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他由于列出了表达电磁基本定律的四元方程组而闻名于世。在麦克斯韦以前的许多年间,人们就对电和磁这两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人们都知道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适用于特定场合的各种电磁定律已被发现,但是在麦克斯韦之前却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学说。麦克斯韦用列出的简短四元方程组(但却非常复杂),就可以准确地描绘出电磁场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样他就把混乱纷纭的现象归纳成为一种统一完整的学说。麦克斯韦方程在理论和应用科学上都已经广泛应用一个世纪了。

麦克斯韦方程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通用性,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应用。在此以前所有的电磁定律都可由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出来,许多从前没能解决的未知数也能从方程推导过程中寻出答案。

这些新成果中最重要的是由麦克斯韦自己推导出来的。根据他的方程可以证明出电磁场的周期振荡的存在。这种振荡叫电磁波,一旦发出就会通过空间向外传播。根据方程,麦克斯韦就可以表达出电磁波的速度接近300000公里(186000英里)/秒,麦克斯韦认识到这同所测到的光速是一样的。由此他得出光本身是由电磁波构成的这一正确结论。

因此,麦克斯韦方程不仅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也是光学的基本定律。的确如此,所有先前已知的光学定律可以由方程导出,许多先前未发现的事实和关系也可由方程导出。

可见光并不是唯一的一种电磁幅射。麦克斯韦方程表明与可见光的波长和频率不同的其它电磁波也可能存在。这些从理论上得出的结论后来被海因利茨·赫兹公开演示证明了。赫兹不仅生产出而且检验出了麦克斯韦预言存在的不可见光波。几年以后,伽格利耶尔摩·马可尼证明这些不可见光波可以用于无线电通讯,无线电随之问世。今天我们也用不可见光为电视通讯。X线、γ线、红外线、紫外线都是电磁波幅射的其它一些例子。所有这些射线都可以用麦克斯韦方程来加以研究。

虽然麦克斯韦成名主要是在于他对电磁学和光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他对许多其它学科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包括天文学和热力学。他的特殊兴趣之一是气体运动学。麦克斯韦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气体分子都按同一速度运动。有些分子运动慢,有些分子运动快,有些以极高速度运动。麦克斯韦推导出了求已知气体中的分子按某一速度运动的百分比公式,这个公式叫做“麦克斯韦分布式”,是应用最广泛的科学公式之一,在许多物理分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麦克斯韦1831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他的智力发育格外早,年仅十五岁时,就向爱丁堡皇家学院递交了一份科研论文。他就读于爱丁堡大学,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成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大学里当教授,最后是在剑桥大学任教。他结过婚,但没有孩子。一般认为麦克斯韦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这一整个阶段中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1879年他在临近48岁生日之际因病与世长辞。他光辉的生涯就这样过早地结束了。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xiaaifei 回复于:2005-10-18 14:41:58

· 5.孔 子
· 7.蔡 伦
· 18.秦始皇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75.老 子
· 82.隋 文 帝
· 92.孟子


不错,中国有八个人在榜上有名!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14:44:16

30.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71~公元1948  公元1867~公元1912

由于这两位兄弟的成就密切相联,因而就在同一章中共叙两者的生平事迹。威尔伯·莱特1867年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密切维。

他的弟弟奥维尔·莱特187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两兄弟都上过中学,但实际上谁也未获得毕业文凭。

两兄弟都具有力学天赋,都对载人飞行感兴趣。1892年他们开设了一家出售、修理、制造目行车的联营公司。这为他们极感兴趣的问题──航空学研究提供了经费。他们认真攻读其他航空学家的著作,如鄂图·李连塔尔(德国航空工程师及发明家)、奥克塔夫、契牛特和塞缪尔·P·兰利等。1899年他们开始亲自着手对飞行问题的研究,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于1903年获得成功。

人们可能会问莱特兄弟为什么能做到许多其他人做不到的事,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两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强得多。莱特兄弟总是在一起共同工作,配合十分默契。第二,他们做出了英明的决定,在试制动力飞机之前先学习飞行。这听起来有点荒唐,没有飞机怎么能学飞行呢?原来莱特兄弟利用滑翔机学习飞行。他们于1899年开始试用风筝和滑翔机。翌年他们把自己的第一台足尺寸(即大到可以载人的尺寸)的滑翔机带到北卡罗利纳州的猫头鹰村进行测试,但结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他们分别于1901年和1902年制造和测试了第二架和第三架足尺寸滑翔机,其中凝聚着他们某些最重要的革新(1903年申请的基本专利权中有些与其说是与第一架动力飞机有关,倒不如说是与第三架滑翔机有关〕。他们使用这架滑翔机做了多次飞行试验。莱特兄弟在开始制造动力飞机之前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佳的、最有经验的滑翔飞行员。

滑翔飞行经验为他们的成功又提供了第三条线索。先前大多数想制造飞机的人主要担心的是怎样使机身离开地面,莱特兄弟则正确认识到最大的问题是起飞后怎样控制飞机。因而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探索飞行期间保持飞机稳定和平衡的方法。他们成功地发明了飞机的三轴操纵法,从而获得了彻底操纵飞机的能力。

莱特兄弟对机翼设计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很快就认识到从前发表的数据不可靠,因而动手制造了自己的风洞;并对两百多个形状不同的翼面做了测试,根据这些实验亲自绘出了空气压和机翼形状之间关系的图表。那时他们就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飞机机翼的。

莱特兄弟若不是生逢良辰,也不会取得所有这些成就。在十九世纪头五十年中,搞动力飞行的努力注定要失败。蒸汽机的重力和它所产生的动力按比例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到了莱特兄弟问世的时候,已经发明了高效率的内燃机。但是这种内燃机仍太重,不能在飞机上提供动力。由于当时好象没有哪个制造商能生产出机重和动力之间的比率比较低的引擎,因而莱特兄弟在一位机械师的帮助下设计出了自己的引擎。虽然他们相对说来在引擎设计上费时不多,但是仍设计出来一台比大多数制造商设计的引擎具有优越性的引擎。这表现了他们的天才。另外莱特兄弟还设计出了自己的推进器。他们在1903年使用的一台推进器效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1903年12月7日在北卡罗利纳州的猫头鹰村附近的歼魔山上,兄弟俩进行了首次飞行。当天兄弟俩共做了两次飞行。第一次是由奥维尔·莱特做出的,飞行12秒,120英尺;第二次是由威尔伯·莱特做出的,飞行5l秒,852英尺。这架飞机的造价不到一千美元,被兄弟俩命名为飞行者Ⅰ号(今天人们通称为猫头鹰号)。机翼长约40英尺,重约750磅。引擎的功率为12马力,重仅有170英磅。附带说一句,这架原始飞机目前陈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区美国国家航天博物馆内。

虽然有五人目击了那天的首次飞行,但翌日却没有几家报纸对此加以报道(而且所做的报导基本上不很准确)。

在俄亥俄州代顿市莱特家乡的报纸完全没有报导这一新闻。事实上差不多过了五年后全世界才普遍知道真的有过载人飞行。

莱特兄弟在猫头鹰村做完飞行后,返回代顿市,在那儿又制造了第二架飞机──飞行者Ⅱ号。他俩在1904年用此飞机飞行了105次,但是也未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05年又制成了飞行者Ⅲ号,一架经过改装很实用的样机。即使是他俩在代顿市附近进行过许多次飞行之后,许多人仍不相信有人发明了飞机。例如,1906年《先驱论坛报》巴黎版就刊登了一篇有关莱特兄弟的文章,题目为“飞行者还是撒谎者!”

但是1908年莱特兄弟结束了公众的怀疑。威尔伯把一架飞机带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开演示,并在那里组建一家公司销售自己的发明。与此同时奥维尔返回美国,做了类似的公开表演,不幸的是1908年9月17日他架驶的飞机堕毁,这是他们俩人遇到过的唯一的一次严重事故。一位乘客丧生,奥维尔摔断了一条腿和两根肋骨,后来恢复了健康。他们成功飞行却已经说服了美国政府签署一项合同来为美国国防部提供飞机。1909年联邦预算包括为发展军事航空而拨的一笔款──30,000美元。

一时间莱特兄弟和一些申请对手之间为专利权打了许多官司。1914年法院把专利权判决给两兄弟。但这时威尔伯·莱特得了伤寒,于1921年病逝,终年45岁。奥威尔·莱特1915年在飞机公司经销股票。他于1948年去世。兄弟俩都未曾结婚。

尽管先前就有人在航空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付出了代价,宣布了成果,但是发明飞机的主要功劳应归功于莱特兄弟。因此,在确定他俩在本册中的名次时,主要的因素是人们对飞机的重要性的估价。在我看来,飞机似乎是一项远不如印刷机或轮船重要的发明。因为后两项发明都使人类生存的全部方式发生了革命。但是飞机既可用于和平事业,也可用于战争目的,无疑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在几十年期间,飞机使我们这个曾一度是巨大的行星缩小了,使其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此外载人飞行取得的可喜成就为发展太空旅行奠定了基础。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梦想登天。但是讲求实际的人们一直认为《天方夜谭》中的“航空地毯”只是梦幻而已,在现实世界中决不会存在。然而莱特兄弟的天赋却使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得以实现,使神话故事变成了现实。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14:46:34

引用:原帖由 "xiaaifei" 发表:
· 5.孔 子
· 7.蔡 伦
· 18.秦始皇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75.老 子
· 82.隋 文 帝
· 92.孟子


不错,中国有八个人在榜上有名!




:em02: :em02: :em02:


xiaaifei 回复于:2005-10-18 14:54:52

引用:原帖由 "bitmilong" 发表:



:em02: :em02: :em02:




LZ辛苦了,支持一下 :em02: :em02: :em02: :em02: :em02: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15:10:21

31. 拉 瓦 泽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43~公元1794

伟大的法国科学家安多旺·洛朗·拉瓦泽是化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1743年他在巴黎诞生时,化学遥遥落在物理、数学之后。化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孤立的事实,然而没有一种系统的科学学说来改变这种杂乱无章的现象。当时人们错误地认为空气和水是单质物质,更糟糕的是人们完全误解了火的性质,认为所有可燃烧的物质中均含有一种假定的物质,叫“燃素”,在燃烧期间,不可燃烧的物质把其燃素释入空中。

在1754年到1774年期间,如约瑟夫·勃莱克、约瑟夫·蒲力斯特里、享利·加文秋希等天才的化学家分离出了重要的气体,如氧气、氢气、氮气以及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他们相信“燃素”这一说法,就无法完全理解他们所发现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意义。例如,人们认为氧气是缺乏燃素的空气,即所有的燃素都被分离出去的空气。人们知道木块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好些,于是就凭想象认为这是因为缺乏燃素的空气能更容易从燃烧的木块里吸收燃素。显然不正确理解这些基本的东西,化学就不会取得真正的进展。

拉瓦泽解开了这些令人不解之谜,使化学理论走上了正轨。首先拉瓦泽指出燃素说完全错误,不存在燃素这样的物质。燃烧过程就是燃烧物质和氧化合的过程。其次水根本就不是一种单质物质而是由氧和氢结合而成的一种化合物。在今天看来这是显然易懂的,但是对拉瓦泽的前辈及同时代人来讲却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在拉瓦泽提出了他的学说并予以证明之后,还有许多第一流的化学家拒不接受。拉瓦泽在他的杰出的教课书《化学元素》(1789)中清晰明了地介绍了他的假说及其令人信服的证据,很快就被较年轻的化学家们所接受。

拉瓦泽证明了水和空气不是化学元素后,就在他的书中附上一张表,把他认为是单质的物质都列入表中。虽然表中有几处错误,但是现代的化学元素表基本上是拉瓦泽所列出的表的增订篇。

拉瓦泽与伯索勒尔、付柯瓦、居顿·莫尔维欧等人一起制定了第一个条理性极强的化学命名法。根据拉瓦泽法(今天使用的命名法的基础),一种化学物质的成分是由其名称来描绘的,采用统一的命名法使全世界各地的化学家首次能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

拉瓦泽是通过化学反应明确提出物质守恒定律的第一个人,化学反应可以使参加反应的物质中的元素加以重新排列,但物质并没有通过反应而被消灭,反应后的生成物与参加的反应物的重量相等。拉瓦泽强调把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称量准确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把化学变成一门准确的科学,为随后在化学领域内取得的许多进展扫清了道路。

拉瓦泽还为地质学的研究做出了一些小贡献,在生理学领域内做出了一项重大贡献。他与拉普拉斯通过精心实验,证明了呼吸的生理过程基本上是慢性燃烧过程。换言之人类和其它动物是利用吸进体内的氧气使有机物进行慢性的内在燃烧来获取能量的。这项发现的重大意义也许能同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相媲美,仅这一项发现就足以使拉瓦泽在本册中占有名次,况且拉瓦泽的贡献不在于此,而在于他系统地提出了化学理论,使化学坚实地步入正轨。人们都称他为化学之父,这个荣誉他是受之无愧的。

与本册中一些其他人一样,拉瓦泽年青时学过法律。他获得法学学位后接受了法国国家法院的聘请,但是他从来没有当过律师,只是做过许多行政工作和法律咨询工作。他在法国皇家科学院是位活跃人物,还是一个税务机构的成员。结果1789年法国革命后,革命政府认为他是个嫌疑犯,最终逮捕了他,与此同时还逮捕了那个税务机构的其他二十七位成员。虽然法国革命政府的裁决非常果断,但是可能不够准确。在1794年5月8日这同一天,所有这二十八个人都受审定罪,被送上断头台。拉瓦泽留下了妻子;她协助他做过研究工作,是一位聪明过人的女子。

在审判期间,法院收到了一份上诉书,上诉书中引证了拉瓦泽对国家和科学所做出的众多贡献,要求给他免罪,但是法官用一条简洁的评语“共和国不需要天才”回拒了这一请求。他的同事,伟大的数学家拉格朗日的评语比较合乎实际:“虽然可能一百年都不会再出现那样的头脑。但是却只在刹那间被砍掉了。”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15:11:22

引用:原帖由 "xiaaifei" 发表:



LZ辛苦了,支持一下 :em02: :em02: :em02: :em02: :em02:





谢谢爱妃,8辛苦8辛苦,俺也系上班时间D业余爱好 :em02: :em02: :em02: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8 17:00:27

3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56~公元1939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释梦》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容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翌年在那里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会经常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著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①,自我②,超我③,恋母情绪④和死亡冲动⑤。

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置疑。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由于他的研究领域十分重要,因此他理应在本册中名列前茅。

注释:

①本我:为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

②自我:为人格的核心,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管制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帮助本我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③超我:为精神一主要成份,大半无意识,少半有意识,产生于自我,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表现出顺从或抑制,从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有助于性格形成和保护自我来克服过胜的本我冲动。

④恋母情绪:儿子倾慕异性母亲而敌视同性父亲的无意倾向,是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论的一个阶段。

⑤死亡冲动:希望自己或他人死亡之愿望。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torrent 回复于:2005-10-18 17:39:42

引用:原帖由 "l74839"]俺全都不认识!
发表:


应该是你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你 :mrgreen:


hiaw 回复于:2005-10-18 18:37:12

支持,接着贴呀,


翠湖边上 回复于:2005-10-18 19:39:34

最好连照片一块贴喽,也好让大家认认 :wink: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19 09:35:53

33. 亚历山大大帝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356~公元前323

亚历山大大帝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征服者。他于公元前356年出生在马其顿首都佩拉市。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确是位远见卓识、才华非凡的人。腓力二世扩充、整编了马其顿军队,使其成为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队伍。他最先挥师北上,征服了希腊以北一带地区;随即又挥师南下,征服了希腊大部分地区;随之建立了希腊城邦联合政府,他自己任政府首脑。他打算对希腊以东的大波斯帝国发动战争,其实入侵活动在腓力二世36岁遭到暗杀时就已经开始了。

亚历山大在父亲被害时年仅20岁,却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王位。腓力二世为让儿子继位曾做过精心安排,当时小亚历山大已具有了丰富的军事经验。父亲从未忽视对他的文化教育,家庭教师就是名声显赫的哲学家,也许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希腊及以北领地,被腓力二世征服的民族皆认为他葬身之时便是马其顿摆脱奴役的大好时机,但是亚力山大继位两年后就使这两个地区都平静下来,接着就把注意力转向波斯。

两百年来,波斯人统治着广阔的领土,从地中海一直蔓延到印度。虽然波斯施行强权的鼎盛时期已成为过去,但仍是一可怕的敌对势力,仍是地球上领域最广、财富最多、势力最大的帝国。

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发动了对波斯帝国的侵略战争。他将一部分军队留守在国内,以维持对欧洲的占领,所以当他肆无忌惮出征时,所率部队只有35000人──与波斯部队相比则是敌众他寡。尽管存在许多不利,亚历山大仍对波斯军队致以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取得了胜利。他的成功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腓力二世留给他的军队比波斯军队训练有素。第二,亚历山大是一位杰出天才将领,也许是举世无双的最伟大的将领。第三,亚历山大本人具有英勇无畏的精神。虽然每场战斗初期亚历山大是在后方坐阵指挥,但他的方针是如果部队发动决定性进攻,他则身先士卒。这种冒险的战术使他屡次受伤,但士兵们看到他与他们生死与共,并不要求他们去冒那些他自己不愿冒的危险,这对鼓舞他们的士气影响巨大。

亚历山大首先率领部队攻克了小亚细亚,消灭了驻守在那里为数不多的波斯部队;随后向叙利亚北部挺进,在伊苏城击败了一支庞大的波斯部队。接着亚历山大又向南进军,经过七个月的艰难围攻,攻克了腓尼基鸟市泰尔(现在的黎巴嫩)。在围攻泰尔期间,亚历山大收到波斯国王的一封书笺,提出为了达成和平协议,他愿把半个波斯帝国割让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手下一位将军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他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采纳这个建议”。亚历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门牛,我也会采纳这个建议。”

攻克泰尔之后,亚历山大继续南进。经过两个月的围攻,埃及一箭未发,自动投降。接着亚历山大在埃及停留一段时间,让军队稍有喘息之机。在那里年仅24岁的亚历山大被誉为法老,称之为神。随后他率军返回亚洲,公元前331年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阿拉伯战役中,彻底歼灭了一支极为庞大的波斯军队。

取得这场胜利之后,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巴比伦和两座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为了防止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不要误认为是大流士大帝)向亚历山大投降,大流士手下的军官把他们的国王暗杀了。时年为公元前330年。但是亚历山大击败了大流士的继承人,并将他斩首,经过三年奋战,攻克了整个伊朗东部地区,并继续向中亚推进。

这时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本可以返回家园,重新筹划他的新领土。但是他征服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而是继续挥军进入阿富汗,又从阿富汗穿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他在印度西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企图继续向印度东部进军,但是他的军队由于长年战争,已经精疲力竭,不肯东进,亚历山大不得不返回波斯。

返回波斯的第二年,亚历山大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他的帝国和军队进行改编,这是一次重大的改编。亚历山大从小就认为希腊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开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民族。这当然是在整个希腊世界流行的观点,甚至亚里士多德也有这种看法。尽管亚历山大已经彻底打败了波斯军队,但是他逐渐认识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蛮人,他们与希腊人一样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样值得尊敬。因此他产生了融其帝国的两部分于一体的设想,由此创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腊波斯民族共和王国,当然是他自己当最高统治者。据我们所知,他确实想让波斯人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结成同等的伙伴。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把大量的波斯部队编入自己的部队,还为此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东西方联合”宴会。在宴会上,几千名马其顿士兵同亚洲妇女正式结成夫妻。他自己虽然从前与一位亚洲公主结过婚,这次却娶个达赖利斯的女儿为妻。

显然亚历山大企图利用这支改编的军队再开展征服活动。我们知道他打算入侵阿拉伯,也许还有波斯帝国以北地区,也许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罗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区。不管他的算盘如何,结果进一步的征服活动都未能进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时还不满33岁。

亚历山大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死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场夺权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亚历山大的母亲、妻于和孩子都横遭杀身之祸。他的帝国终于被他的将领们肢解了。

因为亚历山大死时年轻,又保持不败纪录,人们做了许多猜测,假如他活着会发生什么事,假如他挥军入侵西地中海诸国,他很可能获得成功,那么西欧的全部历史就会迥然不同。这样的猜测尽管有趣,但对评价亚历山大的实际影响没有多大关系。

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人物,他的经历和个性一直是力量的源泉。有关他生涯的确凿事实十分富有戏剧性,有关他的名字就有许多种传说。他的志向显然是做一名不受时空间限制的最伟大的勇士,似乎也应该给予他这种称号。作为战士,他智勇双全;作为将军,他无与伦比。在11年的奋战中,他从未打过一次败仗。

然而他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是一位智慧非凡的人。他珍爱荷马诗歌。他认识到了非希腊人不一定是野蛮人,这确实表现了他远比当时的大多数希腊思想家更具有远见卓识。但是,在其它方面,他却目光短浅,令人瞠目。虽然他多次在战斗中冒过生命危险,但是却没有安排接班人,这是他死后波斯帝国迅速瓦解的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亚历山大是位颇受人喜爱的人物。他对被击败的敌人经常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慰藉,但另一方面,却生性凶暴残忍,极端自私自利。有一次因酒后争端,他亲手杀死了他的亲密朋友、救命恩人克雷特斯。

同拿破仑、希特勒一样,亚历山大对他的同代人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他在短时期的影响不如他们大完全是因为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使他的影响限制在地球的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亚历山大征服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使希腊和中东开化民族开始相互密切往来,因此极大地丰富了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竹地尔和埃及;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影响播及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但是文化影响决不是单向传播的事。在希腊文化时代(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就传入了希腊世界。就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化,最终对罗马产生了影响。

亚历山大在其征战生涯期间,建立了二十多个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亚历山大市,它很快便成为世界主要的城市之一,一个著名学术和文化中心。还有几个城市如阿富汗的赫拉特和坎大哈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

亚历山大、拿破仑和希特勒按其总影响而言似乎不相上下。但是人们有这样的感觉,亚历山大的影响会比其他两个人更加行之久远。基于这一点,他的名次排得比他俩略微高些,尽管他在短时期的影响不如他俩那么大。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0 08:15:04

34.拿破仑·波拿巴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69~公元1821

著名的法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亚丘镇,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比欧拿巴特。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年青时拿破仑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法国人是压迫者。但是拿破仑却被派遣到法国军事院校学习。1785年毕业时,他年仅十六岁,就开始在军队当少尉。

四年后,法国革命爆发了,刚成立不久的法国政府几年之内就卷入了同几个外国列强战争的急流之中。老天头一回赐给了拿破仑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指挥炮队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从法军和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此时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国人。他在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旅长,1796年又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司令。从1796年到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英国海军摧毁了法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埃及的军队,返回法国。

拿破仑回到法国发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他指挥意大利之战的成功而不是出征埃及的溃败。拿破仑利用这一优势,一个月后就与阿贝·西叶雨及其他人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宣告成立一个新政府──执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执政。虽然拿破仑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为民众投票通过,但那只不过是他实行军事独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战胜了政变中的其他同谋者。

因此拿破仑飞黄腾达的速度令人吃惊。1793年8月在土伦包围战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无名鼠辈,一个24岁的非完全法国血统的小军官;不到六年以后,年仅30岁的他就成为法国无庸争辩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其中的每项改革对法国本身产生了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响,但是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拿破仑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肯定远远地超过了法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国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国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无血统特权,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法典还与过去的法国法律和风俗相近到足以使法国大众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总之,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是1804年拿破仑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唯一严重的困难却是来自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目的是使法国在历经十多年连绵的战争后有个喘息之机。但是翌年和平条约就被撕毁,法国与英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不打败英国的海军就无法征服英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英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英国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补偿他那海军的重大惨败。

1808年拿破仑愚蠢地使法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1807年拿破仑会见俄国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协议,发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谊。但是这种联盟却逐渐出现了恶性分裂,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

战争的结局为人所共知。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于是他得以迅速出击,到九月份就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点然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等待五个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于是终于决定撤军,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以逸待劳,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这一切立刻使法国士兵心惊胆颤,乱作一团,相互践踏,结果能活着逃命者还不足百分之十。

其他欧洲国家如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认识到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国统治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1813年拿破仑在来比锡战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翌年他宣告辞职,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国,在法国他颇受欢迎,复辟成功。其他欧洲列强立即宣战,他复辟一百天后就在滑铁卢遭到了最终的失败。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英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易于犯下令人瞠目的盲动性错误,如对埃及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象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是歇斯里底大发作,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悚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拿破仑名声显赫,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期内的影响确实很大,比亚历山大大帝也许还要大,虽然远不如希特勒(据估计在拿破仑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土兵将近50万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德国人有800万名)。无论如何,拿破仑的活动在数目上和对其同代人生活的影响都远不如希特勒。

从长期影响来看,拿破仑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亚历山大。拿破仑在法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实地看待这样的政治改革。从对法国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远远不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发生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拿破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实力,使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这个实际上的自治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了。

拿破仑做了一笔交易,这件事看来和他的主要意图无关,然而却成为他一生中产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响的一件事。那就是1803年拿破仑向美国出售了一片辽阔的土地。他认识到要保卫法国在北美占据的土地不受英国掠夺,想必是非常困难,此外他资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约也许是整个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土地转让,使美国成为一个接近占有一个洲的面积的国家。如果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就很难预料美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会与今日的美国迥然不同。的确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美国能否成为一个大列强国都很难说。

当然拿破仑并不是促成签订路易斯安那契约的唯一因素,美国政府显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国要价非常低廉,似乎无论哪届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愿意做这笔生意,而法国政府出售路易斯安那领土的决定却只是通过拿破仑一个人作出的。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0 08:15:40

引用:原帖由 "翠湖边上"]最好连照片一块贴喽,也好让大家认认 :wink:
发表:





:lol: :lol: :lol: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0 10:10:34

35. 阿 道 夫·希特勒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89~公元1945

坦率地说,我是带着一种恶心的感觉把阿 道 夫·希特勒编入此书的。他的影响几乎完全恶毒有害,他的主要作用是使大约三千五百万人丧失了性命。我无意为这个人树碑立传,但是事实不容回避:希特勒对许许多多人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889年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布劳瑙小镇。青年时代,他是位一事无成的艺术家,却成了一位狂热的德国民族 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德国部队里服过役,受过伤,还得过两枚勇敢勋章。

德国的失败使希特勒感到震惊和恼怒。1919年他在慕尼黑加入了一个小小的右 翼 党,这个党不久就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 工人 党(简称纳 粹党)。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便成了该党理所当然的领袖。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 粹党的势力在迅猛增长,1923年发动了一场叫做“慕尼黑啤酒店暴 动”的政变,阴谋失败后,希特勒锒铛入狱,他由于变节而受到审判和定罪,但是他服刑还不到一年便悠闲地走出了狱门。1928年纳 粹党仍是一个小党。但是大萧条的到来引起了公众对根基牢固的各个德国政 党颇为不满。因此纳 粹党的势力在迅速增长,1933年四十四岁的希特勒一跃成为德国总理。

希特勒一当上总理,就利用政府机构镇压一切敌对势力,迅速建立起一种独 裁统治。这个过程不是通过逐步腐蚀公民自由和被告辩护的权利,而是以闪电般的速度来完成的。纳 粹党人根本就不实行审判,许多政敌倍受毒打,或直接遭到暗杀。在战前的年代里,大多数德国人却真正拥护希特勒,因为他能减少失业,恢复经济。  随后希特勒把德国引上了一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征服之路。起初他获得的领土实际上是一弹未发。英国和法国自己正面临着重重的经济困难,极度渴望和平。希特勒扩充德国军队,破坏凡尔赛和约,占领莱茵河西部地区并实行军事设防,强行吞并奥地利 (1938年 3月)。对所有这些,英法两国都未出面干涉,甚至对强占捷克斯洛伐克设防牢固的边界地区苏台德也加以默许(l938)。英法希冀慕 尼黑协定── 一项国际协定──能够买到“我们时代的和平”,才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孤立无援,几个月后希特勒就占领了该国的所有地区。每次进攻之前,狡诈多端的希特勒一面为他的行径辩护,一面威胁说,如果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 动 战 争;每次进攻,脆弱胆怯的西方民主国家都作出了让步。

但是英法决心要保卫希特勒下一个进攻目标──波兰。希特勒在1939年8月下旬与斯大林签订了一项《苏 德 互不 侵 犯条约》(实际上是一项侵略同盟条约,两位独 裁者就相互间如何瓜分波兰在条约中达成协议),使自己首先得到了保护。九天后德国入侵波兰,又过了十六天苏联也入侵波兰。虽然此时英法两国对德宣战,但是波兰很快就被击败了。

1940年是希特勒的最得意忘形之时,4月他的军队吞并丹麦和挪威,5月侵占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月法国投降。但是在年末英国抵住了德国空军一系列长时间的袭击,这就是著名的

“不列颠之战”。希特勒从未能够入侵英国。

1941年4月希特勒的部队征服了希腊和南斯拉夫。I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了他与苏联签订的《苏 德互不侵 犯条 约》,也对其发动进攻。他的军队征服了大片的苏联领土,但是在冬季到来之前却未能歼灭苏军。

虽然希特勒已经与英国和苏联作战,但是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几天之后,他即对美宣战。

到1942年中期,德国所征服的欧洲领土面积大于历史上任何国家所征服的领土,此外它还占领了北非的许多地区。1942年下半年,战争的转折点出现了,德国在苏联斯大林格勒和埃及阿莱曼两场关键性战役中连遭失败。经受这些挫折之后,德军势力大减。虽然德国的最终失败现在看来已成定局,但是希特勒却不甘服输;尽管德国伤亡惨重,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又继续战斗了两年多。惨痛的结局在1945年春天终于来到了,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 自 杀,七天后德国投降。

希特勒在掌权期间,实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种族灭绝政策。他是一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特别恶毒地憎恨犹 太 人。杀掉世界上每一个犹 太人是他公开明确的目标。在他执政期间,纳 粹分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造了庞大的集 中营,营内设有巨大的毒 气 室。在他所征服的每块领土上,无辜的男女老幼就被捆绑起来,装上畜车,投进毒 气 室活活毒死。仅在几年期间,几乎有6百万犹 太 人就这样惨遭杀害。

不仅犹 太 人是希特勒的牺牲品,在他执政期间,大批大批的俄 国人和吉普 赛人以及许许多多被认为是低劣种族的人和国家的敌人也惨遭屠 杀。人们决不会想到这些谋 杀是自发的行为,是在战斗最激烈期间进行的:希特勒死 亡营是一门经过精心组织的大商业。要保持记录,要有定额,要全面搜索尸体,以求得到诸如金质假牙和结婚戒指等贵重物品。许多受害者的尸体也被用来制作肥皂。希特勒十分热衷于这项谋杀计划,在战争末期德国民用和军用燃料短缺时,畜车却不停地向死亡营驶去,执行着阴森可怖但无益于军事的任务。

看来希特勒显然会留名于世,其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众所皆知,他是整个历史上罪恶最大的人。如果说象尼 禄和喀 利 古拉这样的人物──已经作为残酷的象征闻名于世长达二十个世纪之久──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同希特勒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似乎可以有把握地预言希特勒作为历史上罪恶最大的人是无可争议的,所以他在未来的许多世纪中都会留有名气的。此外他当然还会作为世界曾经历过的最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核 武 器的出现使将来再发生这么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因此,即使从现在到今后的两千多年内,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都会被认为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

而且希特勒还会为他整个生平十分古怪有趣而将继续留名。一个外国人(希特勒生在奥地利,不是德国人)没有政 治经验,没有金钱,没有政 治 背景,但是却在不到十四年的时间就爬上了一个主要的世界强国的元首宝座,这确实是令人瞠目。他具有杰出的演说才能,从希特勒鼓 动人们采取重大行动的能力来判断,他可能是整个历史上最精湛的演说家。最后希特勒一获得政权就行使恶 魔 般的手段,这当然也不会很快被世人遗忘。

也许历史上没有哪一位人物对其同代人的影响象阿 道 夫·希特勒那样大。除了在他发动的战争或在纳 粹集中 营中死去的数以百万计的人以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们的生活由于战争而被完全扰乱了。

要估价希特勒的影响还必须得考虑另外两个因素。第一,要是没有希特勒,在他领导下实际发生的事件有许多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在这方面,他与诸如查尔斯或西蒙·玻利瓦尔这样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然德国和欧洲的形势也确实为他提供了机会。例如,他提倡军 国 主义和反对犹 太 人的演说肯定在许多听众中引起了共鸣。但是没有迹象表明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大多数德国人希望或有意让他们的政府奉行近乎象希特勒所推行的那种极端的政策,也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其他可能会成为德国领袖的人物会干出同样的勾当来。事实上对于希特勒时代实际发生的事件,任何局外的观察家都不能作出近乎准确的预见。

第二,整个纳 粹运动绝对操纵在一个领导人手中。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和其他人对共 产 主义的崛起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国 家 社会 主义在希特勒前后都没有重要的领导人。他领导纳 粹党夺取了政权,并在这个党的整个掌权期间维持住了他的领导地位。当他死亡时,纳 粹党及其所领导的政府也随之消亡。

虽然希特勒对他同时代人的影响十分巨大,但是他的举动对未来世世代代的影响看来却无足轻重。希特勒完全未能实现他的任何远大目标,他对后代人所产生的一点儿影响似乎与他的本意相违背。例如,希特勒热衷于扩大德国的领土和影响,但是他征服的领土虽大,却瞬息即逝。今天即使把东德和西德的领土合在一起也没有希特勒就职时的德意志共和国大。希特勒极力想灭绝犹 太 人,但是在他就职的十五年后,十个独立的犹太国家在两千年中首次宣告成立。希特勒憎恨共产主义和苏联,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所发动的战争,苏联人在他死时就已经把自己的控制范围扩大到东欧的一个广大的地区,共产主义的影响在世界上迅速扩展开来。他轻视民主政体,希望不仅在其他国家而且也在德国将其消灭,但是今日的西德就是一个正在运转的民主政体,它的公民对于独 裁统治的忍耐力比希特勒以前任何一代的德国都要小得多。

希特勒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对未来的世世代代没有什么影响,把这个奇怪的现象综合起来分析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希特勒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世界的影响如此巨大,显然他应在本册中占据相当高的位次。但是他肯定应该远排在秦始皇、奥古斯都·凯撒和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之后,因为他们的行动在其死后若干个世纪中对世界仍有影响。与希特勒般配的是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大帝。从短期来看,希特勒对世界的骚动,甚至比这两位还要大,但是他的名次要比他俩略微低些,因为他的长期影响不如他俩大。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0 15:03:17

36.威廉·莎士比亚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564~公元1616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莎士比亚18岁时与一个26岁的女子结婚,他不满21岁时已有了三个孩子。

几年后他来到伦敦,成为一名演员和剧作家。他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四年后就已经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写了《儒略·凯撒》、《奥塞罗》、《麦克白》和《李尔王》这样的杰作。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他的子孙都已经断宗绝代了。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就莎士比亚的天才、成就和声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册中名列前茅看来有点离奇。我把莎士比亚排得这样低,不是因为我不赏识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我认为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小。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①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①“蒙娜丽莎”(MonaLisa):又称“拉·乔肯达”La Cioconda。为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完成于1503—1506年间。画中的蒙娜丽莎虽身著丧服,但是从脸上神秘微笑的表情,以及背景的自然描写,成为充满了强烈暗示性的作品,连带的也产生了许多传说。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0 15:13:26

37.亚当·斯密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23~公元1790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0 17:02:31

38. 托马斯·爱迪生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47~公元1931

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于1847年在俄亥俄州米兰镇出生,他只受过三年的正规教育,他的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智力迟钝的学生!

爱迪生在他年仅二十三岁时就做出了他的首项发明──电子投票计录器,这样的仪器没有销路,从此爱迪生专心致志地发明他预计能够容易打入市场的东西。在发明了记录器以后不久,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改进的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以此换取四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收入。爱迪生随之又做出了一系列其它发明,很快就名利双收。也许他的最有创造性的发明是留声机,1877年他获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但是对世界来说更重要的是1879年他发明了一种实用的白炽灯泡。

第一个发明电照明装置的人,并不是爱迪生。早在几年前巴黎就使用孤光灯为街道照明。然而爱迪生的灯泡连同他所发明的输电装置一起使普通家庭实现了用电照明,1882年他的公司在纽约市开始生产家用电,此后电的家庭使用迅即传遍了整个世界。

爱迪生建立了第一家输电公司,把电力送到私人家中,为一种巨大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使用这种电源的毕竟不仅仅是电灯,而是从电视机到洗衣机的一整套系列家用电器。由于爱迪生所建输电网的电力便于利用,因此它极大地促进了电在工业上的应用。

爱迪生对电影、照像机和放映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电话(他的碳精送话器显著地提高了可听性)、电报和打字机均做了重要的改进。在他的其它发明中有留声机、油印机和蓄电池。总计起来,爱迪生获得了一千多个单项发明的专利权,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目。

爱迪生的工作效率如此惊人,其原因之一是在他生涯的早期,他在新泽西曼娄公园建立了一个研究实验室,聘用了一批有才干的助手协助他做工作。自从那时以来许多工业公司部建立了大型的研究实验室,它们的原型就是爱迪生的这个实验室。爱迪生创办的现代的、装备精良的研究实验室──在实验室里许多人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是他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虽然这项发明他肯定不会获得专利权。

爱迪生不仅是一位发明家,还从事制造工作,并且组建了几个公司,其中最重要的公司后来成为通用电气公司。

虽然爱迪生没有纯理论科学家的气质,但他做出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1882年他发现在接近真空状态下,电流可以在彼此不相接触的电线之间通过,这个现象叫做爱迪生效应,它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际应用,终于导致了真空管和电子工业的创立。

爱迪生一生的大部分时期都患有严重的失聪症,但是他工作刻苦,毅力超人,因而完全补偿了这一缺陷。爱迪生结过两次婚

(他的第一个妻子年青时夭折),两个妻子均给他生三个孩子。他于1931年在新泽西奥兰治去逝。

人们公认爱迪生是天才,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的发明天才。浏览他的实用发明成果,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虽然其中的大多数发明可能会在三十年内被其它人做出来。但是如果我们分别来看他的发明,就会发现其中没有哪一项具有真正的重大意义。例如白炽灯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并不是现代生活的一个无法弥补的空白。事实上,日光灯这个运用完全不同的原理而做出的发明,也被广泛地使用;如果根本没有白炽灯泡,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会与现在迥然不同。确实在有电灯以前,人们一般认为蜡烛、油灯和煤气灯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光源。

留声机当然是一种巧夺天工的仪器,但是人们都认为,它同象收音机、电视或电话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相比则黯然失色。而且近年来出现完全不同的录音办法,如磁带录音机等。今天如果根本没有留声机或录音机,相对来说也无关紧要。在爱迪生获得的专利权中,有许多是有关对他人已经发明、并且相当有用的装置所做的改革,这样的改革虽然是有益的,但不能认为在整个历史进程上有重大的意义。

虽然爱迪生的发明中没有哪一个单项鹤立鸡群、独占鳌头,但是应该记住他做出的不只是一种发明,而是一千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把爱迪生的名次排在伽格尔摩·马可尼和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之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0 17:38:47

39.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632~公元1723

微生物的发现者安东尼·万·雷汶胡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台夫特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成年多半都是在镇府里当小官。

雷汶胡克的伟大发现来自他那摆弄显微镜的嗜好。当时在商店自然是买不到显微镜,雷汶胡克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他从来没有当过职业磨镜师,也未曾在这方面受过正规训练,但是他掌握的技术的确精湛,比当时的任何一个职业磨镜师都要高超。

虽然约在雷汶胡克出生前三十年就已经发明了复合显微镜,但他却从未使用过。但是经过非常认真而准确的研磨,他磨出了焦距很短的小透镜,其分辨能力大于任何早期的复合显微镜。现在他所磨制的透镜中有一台的放大倍数大约是270,而且有迹象表明他曾制造过比这个放大倍数还要大的透镜。

雷汶胡克在做观察时极其耐心细致。他独具只眼,好奇无比,用自己精心制作的透镜,检查各种各样的物质,从人的头发到狗的精液,从雨水到小昆虫,还有肌肉纤维,皮肤组织以及许多其它样品。他认真做笔记,并对所观察到的事物都详详细细地绘制成图。

自从1673年以后,雷汶胡克就与当时主要的科学组织美国皇家学会保持通信联系。虽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只念过初中,除荷兰语以外不懂任何语言),但是在1680年却被选为该会会员,同时还当上了巴黎科学院院士。

雷汶胡克结过两次婚,有六个孩子,但是没有第三代子孙。他身体健壮,到了晚年仍能继续工作。许多达官贵人都前来登门拜访过他,其中包括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王。他于1723年在台夫特去世,终年九十岁。

雷汶胡克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发现。他是第一个描述精子的人(1677年),是红血球的最早描述者之一。他反对低等生物自然生殖学说,并给出大量的证据。例如,虱子的繁殖方式与有翼昆虫通常的繁殖方式相同。

1674年他对微生物进行第一次观察,做出了他的最伟大发现。这是人类史上最具有潜在力的伟大发现之一。雷汶胡克在一小滴水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新世界,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虽然他对这个新世界还不了解,但是它对人类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他所观察到的这些“非常微小的动物”实际上常常掌握着人的生死命运。雷汶胡克曾对微生物做过研究,他在许多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这种生物:井水、塘水、雨水以及口腔和肠道里都有。他对各种不同的细菌及原生动物都做过描述,并计算过它们的体积。

几乎是在两个世纪以后的巴斯德时期,雷汶胡克的伟大发现才得以应用。事实上整个微生物学科在19世纪末先进的显微镜未发明之前一直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可能有人会认为即使没有雷汶胡克,即使他的发现是在19世纪做出的,也不会因此使科学的进展受到多大影响。但是雷汶胡克确实发现了微生物,科学是通过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微生物的存在,这是不容否认的。

人们有时会认为雷汶胡克完全是凭运气才做出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但事实毕竟是事实。他认真地制作出了质量超前的显微镜,他的观察耐心准确,他对微生物的发现自然就是其中的一个结果。换句话说,他的发现是技巧和甘苦结合的产物──恰好同纯粹的运气相对立。

主要通过个人奋斗而做出的重大科技发明实在是屈指可数,而微生物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雷汶胡克独自从事研究,对细菌和原生动物的发现是人们先前未曾料到的,也与生物学中大多数其它进展不同,根本就不是先前生物学知识的自然产物。就是这个因素连同他的发现终于得以应用的重要性一起,才使他在本册中居于高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0 17:46:02

40. 柏 拉 图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代表着西方政治哲学以及我们的许多道德和玄学思想的起点。他对这些课题的思索已被阅读和研究两千三百多年之久。因此,柏拉图是西方思想的伟大创始人之一。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年青时他就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成了他的良师益友。公元前399年,20岁的苏格拉底被十分含糊地控告为不信上帝和腐蚀雅典青年而遭受审讯,被判处死刑。柏拉图称苏格拉底是“我曾知道的所有的人中最聪明、最正派、最优秀的人”。苏格拉底的死使柏拉图长期厌恶民主政体。

苏格拉底死后不久,柏拉图离开雅典,在随后的10到12年之间一直四处漫游。约在公元前387年他返回雅典,在那里创办了一所学校──柏拉图学园,该园连续开办了九百多年。柏拉图余下40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雅典度过的,传授哲学学说和纂写哲学论著。他的最著名的弟子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17岁来到学园时,柏拉图已60岁了。柏拉图于公元前347年去世,享年80岁。

柏拉图写了36部书,其中大多数是有关政治和道德问题的,也有关于神学和玄学的。这些著作显然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但是我要冒过于简化柏拉图的思想之险,以求概括柏拉图最有名的著作《理想国》所表达的主要政治思想。该书代表了他的理想社会观。

柏拉图指出,最好的政体是贵族政体。他这种提法并不意味着世袭的贵族政体,也不意味着君主政体,而是意味着实行选贤任能的贵族政体──即由国中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来统治。这样的人并不是通过公民投票来选举,而是通过选拔任命(选举委员,由原任委员投票选举所需增加的新委员)。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即监护阶级的成员应该完全根据功绩来吸收新人加入自己的行列。

柏拉图认为所有的人,不管是男是女,都应该让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看他们是否胜任担当监护阶级的成员(柏拉图是指出男女基本平等的第一位主要的哲学家,实际上在很长一个时期里都是唯一的一位)。为了确保机会均等,柏拉图主张所有的孩子都由国家抚养和教育。孩子们首先接受完备的体育训练,但是音乐、数学以及其它学科也不能忽视。内容广泛的考试应分几个阶段进行,让成绩较差的人到社会上从事经济工作,让成绩好的继续深造。深造期间的教育不仅应包括通常的学科,也应包括对“哲学”的研究,柏拉图这里的“哲学”是指他的理想形式的玄学。

到了35岁,能令人信服地表明自己已精通了理论原理的人,还要继续深造15年以求掌握实际工作经验。只有能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去的人,才能被吸收进监护阶级中来。而且只有明确地显示出自己把民众幸福放在首位的人,才能成为监护人。

做一个监护阶级的成员并非对所有的人都具有吸引力。监护人不能成为富翁。他们只允许有极少的个人财产,而不允许有土地和私人住房。他们的工资固定但数目不多,既不许拥有黄金也不许拥有白银。监护阶级的成员不允许有个自的家庭,要在一起进餐,要有普通身份的朋友。这些哲人国王所得到的报酬不应该是物质财富,而应该是公共事业的圆满实现。简言之,这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许多世纪以来,《理想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宣扬的政治制度并没有用来作为实际中哪个国家政体的模特。从柏拉图时代到我们时代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实行世袭的君主政体。在最近的几个世纪中,有几个国家实行了民主政体;也有军事统治和蛊惑人心的暴君统治的事例,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统治。这些政体中没有哪一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似。柏拉图的学说从未被哪个政党所采用,也从未象卡尔·马克思的学说那样构成一种政治运动的基础。我们因此就是否应该得出结论,柏拉图的著作虽然受到了高度的称赞,但是在实践中却被完全忽略了呢?我认为不是这样。

实际上欧洲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体是柏拉图模式的直接翻版,但是中世纪欧洲大主教的职责同柏拉图监护阶级的职责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中世纪的教会是由一个自我完善的豪杰团体组成的,其成员都接受过一种正统哲学的训练。从原则上来讲,所有的男子不管家庭出身如何都有资格当教士(虽然女子不包括在内)。还从原则上讲,教士没有家庭,其目的是促使他们关心自己的民众,而不是自己去追名逐利。

苏联共 产 党的作用也好比柏拉图《理想国》中监护阶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组成自我完善的豪杰集团的成员们都受过一种正统哲学的训练。

柏拉图的思想也影响了美国的政府机构。美国立宪代表会议的许多代表都熟知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当然目的是为了使美国宪法能成为发现民众的意志并使其发挥作用提供一种手段,也是为选择最英明、最优秀的人来治国提供一种手段。

估价柏拉图的重要性难就难在他对世世代代的影响虽然广泛而深入,但是却微妙而间接。除了他的政治学说外,他的道德学和玄学的论述也影响着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如果说柏拉图在本册中的名次远比亚里士多德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重要的科学家。但是柏拉图的名次高于诸如约翰·洛克、托马斯·杰弗逊和伏尔泰这样的思想家,因为他们的哲学著作到目前为止只对世界产生了两三个世纪的影响,而柏拉图的影响已经持续了二十三个世纪。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5 08:04:21

41.伽利尔摩·马可尼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74~公元1937

无线电发明家伽利尔摩·马可尼1874年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1894年年满二十岁的马可尼了解到海因利希·赫兹几年前所做的实验,这些实验清楚地表明了不可见的电磁波是存在的,这种电磁波以光速在空中传播。

马可尼很快就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波向远距离发送信号而又不需要线路,这就使电报完成不了的许多通信有了可能。例如利用这种手段可以把信息传送到海上航行的船只。

马可尼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895年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工作装置,1896年他在英国做了该装置的演示试验,首次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马可尼立即成立了一个公司,1898年第一次发射了无线电。翌年他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穿过了英吉利海峡。虽然马可尼最重要的专利权是在1900年授予的,但是他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发明,从中获得了许多专利权。1901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

这项发明的重要性在一次事故中戏剧性地显示出来了。那是1909年共和国号汽船由于碰撞遭到毁坏而沉入海底,这时无线电信息起了作用,除六个人外所有的人员全部得救。同年马可尼因其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翌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六千英里的距离,从爱尔兰传到阿根廷。

附带提一下,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利用莫尔斯电码的虚线系统发射的。当时就已经知道声音也可以用无线电传播,但是这大约在 1915年才得以实现,用于商业的无线电广播在 30年代初期才刚刚开始,但是它的普及和意义随后则迅速地增长。

一项发明的专利若价值连城,那么这项发明定会引起法律上的争执。1914年法院撤消了一项起诉,宣布马可尼具有明显的获专利权的优先权。马可尼在晚年对短波和微波通信做了重要的研究。他于1937年在罗马逝世。

由于马可尼只是作为发明家而著称于世,因而他的影响显然是与无线电及其产物的意义成正比。(马可尼没有发明电视,但是无线电的发明是电视的一个重要先兆,因而把发明电视的一部分也归功于马可尼似乎是情理之中的。)显然无线电通信在现代世界中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用于新闻、消遣、军事、科研、警察及其它目的。虽然从某些用途来说,电报(比无线电早发明半个世纪)也可以起到同样作用,但是对许许多多用途来说无线电不可能被取而代之,它可以与地上的汽车、海上的轮船、天上的飞机,甚至航天飞机相互通信、显然无线电的发明比电报的发明更为重要,因为电报发送的信息可以用无线电来发送,而无线电信息可以传到电报传不到的一些地方。

马可尼在本册中的名次比亚历山大·格雷厄尔·贝尔排得高些,只是因为无线电通讯比电报的发明更为重要。把爱迪生排得比马可尼略高些,是因为他做出了很多项发明,尽管其中没有一项有无线电那样重要。既然无线电和电视只是迈克尔·法拉第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学说实际应用的一小部分,马可尼的名次落在这两位人物之后似乎不无道理。只有极少数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对世界的影响可以与马可尼相提并论,这一点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马可尼在本册中的名次是比较高的。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5 08:13:16

42.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70~公元1827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他的处女作是在1783年发表的。他年轻时访问过维也纳,在那儿结识了莫扎特,不过他们的交往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1792年,贝多芬返回维也纳,在一段时期里求教于海顿──当时维也纳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莫扎特在此年去逝)。贝多芬在维也纳──当时世界音乐之都度过余生。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1802年到1815年间有时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中期。在这期间,他的失聪症在不断加剧,从此便深居简出。他那日渐严重的失聪症使人们形成了他是一个厌世者的错误印象。他曾同好几个妙龄少女有过海誓山盟,但最终却似乎都在不幸中结束。他终生未娶。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

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用语言表达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乐表达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学是一个比音乐更具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还是比莎士比亚排得低些。在比较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时,我深受这样事实的影响:大多数人听音乐远比看画和雕像所花的时间多。因此我认为一般说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果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享有同样的盛名。总而言之,大体上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之间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5 13:16:01

43. 沃纳·海森堡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901~公元1976

德国物理学家沃纳·卡尔·海森堡由于在取得整个科学史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之──量子力学的创立中所起的作用,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普遍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它是物理学的最基本分支,又是最基础学科。在20世纪初的年月里,人们逐渐认识到公认的力学定律不能描写极其微小物体如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的行为;他们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忐忑不安,因为公认的定律应用于宏观物体(即比个体原子大得多的物体)时是白璧无瑕,完美无缺的。

1925年,沃纳·海森堡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学说,一个在基本概念上与经典牛顿学说有着根本不同的学说。这个新学说──在海森堡的继承人做了某些修正后──取得了光辉的成果,今天被公认为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物理体系,而不管其类型如何或规模大小。

用数学能演证出:在只涉及宏观体系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不同于经典力学的预测,不过由于两者在量上差别太小而无法度量出来(由于这种原因,经典力学──在数学上比量子力学简单得多──仍可用于大多数的科学运算)。但是在涉及原子量纲体系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与经典力学的预测迥然各异;实验表明在这样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是正确的。

海森堡学说所得出的成果之一是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这条原理由他在1927亲自提出,被一般认为是科学中所有道理最深奥、意义最深远的原理之一。测不准原理所起的作用就在于它说明了我们的科学度量的能力在理论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具有巨大的意义。如果一个科学家用物理学基本定律甚至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不能获得有关他正在研究的体系的准确知识,那么就显然表明该体系的将来行为是不能完全预测出来的。根据测不准原理,不管对测量仪器做出何种改进都不可能会使我们克服这个困难!

测不准原理表明从本质上来讲物理学不能做出超越统计学范围的预测(例如,一位研究放射的科学家可能会预测出在三兆个原子中将会有两百万个在翌日放射Υ射线,但是他却无法预测出任何一个具体的镭原子将会是如此)。在许多实际情况中,这并不构成一种严重的限制。在牵涉到巨大数目的情况下,统计方法经常可以为行动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据;但是在牵涉到小数目的情况下,统计预测就确实靠不住了。事实上在微观体系里,测不准原理迫使我们不得不抛弃我们的严格的物质因果观念。这就表明了科学基本观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的确是非常深刻的变化以致于象爱因斯坦这样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愿意接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相信上帝在和宇宙投骰子。”然而这却基本上是大多数现代物理学家感到必须得采纳的观点。

显而易见,从某种理论观点来看,量子学说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其改变的程度也许甚至比相对论还要大。然而量子学说带来的结果并不仅仅是人生观的变化。

在量子学说的实际应用的行列之中,有诸如电子显微镜、激光器和半导体等现代仪器。它在核物理学和原子能领域里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构成了我们的光谱学知识的基础,广泛地用于天文学和化学领域;它还用于对各种不同论题的理论研究,诸如液态氦的特性、星体的内部构造、铁磁性和放射性等等。

沃纳·海森堡于1901年出生在德国,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从1924年到1927年他在哥本哈根与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共事。他的关于量子力学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发表于1925年,他对测不准原理论述的结果于1927年问世。海森堡1976年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他留下了妻子和七个儿女。

就量子力学的重要性而论,读者可能要问为什么不把海森堡的名次在本册中排得更加高些。然而海森堡并不是量子力学创立中的唯一重要的科学家,为此做出了有深远意义贡献的有他的前辈马克斯·普朗克、阿伯特·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和法国科学家路易·德·布罗格利。此外,在海森堡的那篇具有独创性的论文发表不久以后的年月里,许多其他科学家其中包括奥地利人欧文·施罗丁格和英国人P·A·M迪拉克都对量子学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认为海森堡是量子力学创立中的主要人物,即使按劳分功,他的贡献也理应使他在本册中名列高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5 13:18:30

44.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47~公元1922

电话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市。虽然他只在学校念过几年书,但是通过家庭的熏陶和自学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贝尔对语音复制感兴趣是很自然的,因为他父亲是语言生理、语言矫正和聋哑教学方面的专家。

1871年贝尔移居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在那里于1875年他做出了导致发明电话的一些发现。1876年2月他申请电话发明的专利权,几个星期之后就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权。有趣的是,还有一名叫伊茉沙·格雷的人申请类似装置的专利权的报告与贝尔的同一天到达,但只是晚到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

贝尔获得专利权不久就在费拉德尔菲亚市百年纪念展览馆展出了他的电话。他的发明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并且获了奖。但是东方联合电报公司花十万美元获得了该项发明权,拒不购买贝尔的电话。因此贝尔及其同事一起于1877年7月成立了一家公司,即今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祖先。电话在金融上一举获得巨大的成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企业公司。

1879年贝尔和妻子占有该电话公司股份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他们似乎不懂得公司究竟有多少红利可赚,七个月之内就把手中的大多数股份出售完毕,每个股份的平均售价只有250美元左右。到9月份,每个股份的股票售价已涨至1千美元,而在当年3月份每个股份的股票售价是65美元!贝尔的妻子恳求他立即出售一空,因为她担心股票价再不会这样高了!1881年他们把手头剩余的股票不明智地售出三分之一,但是这些股票到1883年价值就高达1百万美元左右。

虽然电话发明使贝尔成了富翁,但是他从来没有中断研究工作。他还发明了几项有用的(虽然比较不重要的)仪器。他的兴致广泛,但是主要关心的问题自始至终是帮助聋哑人。他的妻子实际上是他先前教授过的聋女。他们有两儿两女,两个儿子都在襁褓时死去了。1882年贝尔加入美国籍,1922年去世。

评价贝尔的影响完全取决于电话的重要性的大小。我认为电话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因为具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对日常生活有如此巨大影响的发明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把贝尔排在马可尼之后是因为无线电比电话具有更广泛的用途。也就是说,电话上的通话基本上可以用无线电来代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电话不可能取代无线电。假如这是所牵涉到的唯一因素的话,就会把贝尔远远地排在马可尼之后。但是还要考虑另外两个因素。第一,虽然个人用电话可以用无线电来取代,但是要把整个电话体系用一个相应的无线电通讯网来代替是极其困难的。第二,贝尔发明电话听筒复制声音的基本方法后来也为无线电接收器、录音机以及类似装置的发明家所采用。因此我认为亚历山大·格雷厄尔·贝尔的影响比马可尼只是略差一筹。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5 13:23:44

45.亚历山大·弗莱明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81~公元1955

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88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洛克菲尔德。弗莱明从伦敦圣马利亚医院医科学校毕业后,从事免疫学研究;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一名军医,研究伤口感染。他注意到许多防腐剂对人体细胞的伤害甚于对细菌的伤害,他认识到需要某种有害于细菌而无害于人体细胞的物质。

战后弗莱明返回圣马利亚医院。1922年他在做实验时,发现了一种他称之为溶菌霉的物质。溶菌霉产生在体内,是粘液和眼泪的一种成份,对人体细胞无害。它能够消灭某些细菌,但不幸的是在那些对人类特别有害的细菌面前却无能为力。因此这项发现虽然独特,却不十分重要。

1928年弗莱明做出了他的伟大发现。在他的实验室里,有一个葡萄球菌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之中,受到了一种霉的污染。弗莱明注意到恰好在培养基中霉周围区域里的细菌消失了,他正确地断定这种霉在生产某种对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质。不久他就证明了这种物质能抑制许多其它有害细菌的生长。这种物质──他根据其生产者霉的名称(青霉菌)将其命名为青霉素──对人或动物都无毒作用。

弗莱明的结果发表于1929年,但是起初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弗莱明指出青霉素将会有重要的用途,但是他自己无法发明一种提纯青霉素的技术,致使这种灵丹妙药十几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终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两位英国医学研究人员霍德华·瓦尔特·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鲍里斯·钱恩偶然读到了弗莱明的文章。他俩重复了他的工作,证实了他的结果。然后他俩提纯青霉素,给实验室动物加以试用;1941年给病人试用。他俩的试验清楚地表明了这种新药具有惊人的效力。

在英美政府的鼓励下,现在医药公司进入了这个领域,很快就找到了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起初,青霉素只是留给战争伤员使用,但是到1944年,英美公民在医疗中也能够使用了。1945年战争结束时,青霉素的使用已遍及全世界。

青霉素的发现对寻找其它抗菌素是一个巨大的促进,这项研究导致发明出了许多其它“神奇的药物”,但是青霉素却是用途最广的抗菌素。

青霉素不断保持领先地位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对许多有害微生物都有效。该药能有效地治疗梅毒、淋病、猩红热、白喉以及某些类型的关节炎、支气管炎、脑膜炎、血液中毒、骨骼感染、肺炎、坏疽和许多其它种疾病。

青霉素的另一个优点是使用的安全范围大。五十万单位青霉素的剂量对某些感染是有效的,但每日注射一百万单位青霉素也没有副作用。虽然有少数人对青霉素过敏,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该药为既有效又安全的理想药物。

由于青霉素已经救活了数以百万计人的生命,而且将来肯定还会救活更多的生命,因而没有谁会对弗莱明的发明的重要性提出质疑。他在一部名册中的确切位置,如在本册中的位置,自然要取决于人们认为有多少功劳应功于弗洛里和钱恩。我认为主要功劳应归于弗莱明,因为是他做出了主要的发现。没有他,也许过了许多年以后才能发明出青霉素。而他的结果一经发表,迟早都会发明出生产和提纯青霉素的先进技术,这是自然的。

弗莱明婚后生活幸福,有一个孩子。1954年他因其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与弗洛里和钱恩共同分享奖赏。弗莱明于1955年与世长辞。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6 08:49:08

46.西蒙·玻利瓦尔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83~公元1830

由于西蒙·玻利瓦尔在使南美五个国家(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解放所起的作用,人们常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在整个这一大洲的历史上没有几个政治人物象他那样起着主导作用。

玻利瓦尔于1783年出生在委内瑞拉加斯市的一个西班牙血统的贵族家庭,九岁时成了孤儿。在他成长期间,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和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他读过约翰·洛克、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哲学家的著作。

青年时玻利瓦尔访问过几个欧洲国家。1805年在罗马阿旺丁山顶上他立下了著名的誓言:只要祖国一天不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解放,他就要奋斗一天。

180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西班牙,任命他的胞弟为西班牙政府首脑。拿破仑通过解除西班牙皇家的政治实权,给南美殖民地获得自己的政治独立奋起斗争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1810年委内瑞拉的西班牙总督被解职,从此开始了反对西班牙统治委内瑞拉的革命。1811年做出了正式的独立宣言,同年玻利瓦尔成为革命军的一员将领。但是西班牙军队翌年又控制了委内瑞拉。革命领袖弗朗西斯科·米兰达被投入狱中,玻利瓦尔逃往国外。。

随后的岁月中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继短暂的胜利而来的是惨痛的失败。但是玻利瓦尔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1819年出现了转折点,玻利瓦尔率领他的由平民组成的小部军队,跨河流、越平原,穿过安第斯山上陡峭的狭路,对哥伦比亚的西班牙军队发起了进攻。在那里他赢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波亚卡战役(1819年8月7日);使战争出现了真正的转折点。委内瑞拉于1821年获得解放,厄瓜多尔于 1822年获得解放。

与此同时阿根廷爱国主义者何塞·圣马丁使阿根廷和智利在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了自由,秘鲁获得了解放。两位救星于1822年夏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相会。由于圣马丁不愿与野心勃勃的玻利瓦尔进行权力斗争(这样只能对西班牙人有利),于是决定辞去他的军事统帅职务,他的军队全部从南美撤出。到1824年玻利瓦尔的部队已经解放了今日的秘鲁,1825年彻底歼灭了驻守在上秘鲁(今日的玻利维亚)的西班牙军队。

玻利瓦尔余年的生涯不免有些逊色。美国的榜样对他的印象颇深,他渴望建立一个新南美洲民族联邦政府。事实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任共和国总统。可惜在南美的离心趋势要比在北美的离心趋势大得多。1826年玻利瓦尔召开泛美会议时,只有四个国家参加了会议。确实再没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而这个共和国本身也很快就开始土崩瓦解。于是内战爆发了。1828年出现了一起暗杀玻利瓦尔的阴谋。1830年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脱离了共和国。玻利瓦尔认识到自己是和平的累赘后,于1830年4月宣布辞职。他被迫离开了故土委内瑞拉,过着流放的生活,穷困潦倒,于1830年12月去世。

玻利瓦尔显然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危难关头,他有时利用职权,独断专行。但是面临一种抉择时,他愿意将个人的雄心大志置于民众的福利和民主的理想之下,不断放弃自己手中的各种独裁权力。曾一度有人要封他王位,但被他拒绝了。无疑他感到自己已被授予“救星”这个称号比起任何王冠都是一种更大的荣誉。

毫无疑问玻利瓦尔是使南美洲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得到解放的主要人物。他为这一运动提出了指导思想──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创办报纸,着笔书信。他为斗争筹集资金进行了不知疲倦的努力。他是革命军的主要领导人。

但是把玻利瓦尔看成是一位伟大的将领就错了。他击败的军队数目不多而又指挥无方。玻利瓦尔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没有特别的才能。(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从未受过军事训练)。是玻利瓦尔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弥补了他所有的其它不足。每次被西班牙击败后,有些人想放弃斗争。他却坚决重整旗鼓,继续斗争。

我认为玻利瓦尔甚至远比儒略·凯撒和查理曼这样的著名人物有影响,这不仅因为他的生涯所带来的变化更具有持久性,而且因为他所影响的地区更为广大。但是玻利瓦尔的名次比亚历山大大帝、阿道夫·希特勒和拿破仑低不少,因为若没有这三个人。他们所做的事中有许多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却难以相信南美国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最终获得独立。

最有趣味和最有意义的是把玻利瓦尔和乔治·华盛顿加以比较。玻利瓦尔象华盛顿一样指挥着小小的训练无素的军队,资金不足,往往需要一位能鼓舞士气的领袖才能把军队聚集起来。

和华盛顿不同的是玻利瓦尔在有生之年把他所有的奴隶都解放了。此外他通过发表宣言和制订宪法条款,为在他所解放的国家里消灭奴隶制进行了积极的斗争。但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他死时奴隶制在该地区仍然存在。

玻利瓦尔的个性复杂而有趣:鲜明、勇敢、浪漫。他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不乏风流韵事;是一个目光远大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雄心壮志远比华盛顿大得多,但这对他所解放的地区却是不利因素。玻利瓦尔对物质利益毫不在意,他进入政界是富翁,隐退时成了穷汉。

玻利瓦尔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领土远远大于最初的美国。但是不言而喻,他远不如华盛顿那么重要,这完全是由于美国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他所解放的国家要大得多。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7 08:40:45

47.奥利弗·克伦威尔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599~公元1658

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国议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的人物。

1599年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亨廷顿。在他的青年时期,英国被各教派之间的纠纷弄得动荡不安,在任的国王信仰并且想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克伦威尔自己是一个农场主和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被选进议会,但是为期不长,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就决定解散议会,独自一人统治国家,直到1640年在对苏格兰人作战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才召集了一个新议会。克伦威尔又当选为议员。新议会强烈要求国王不再实行专制统治。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屈从议会,于是1642年在忠实于国王和忠实于议会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继续的结果是克伦威尔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除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英国这时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叫做共和政体),临时由一个国务委员会来领导,克伦威尔任国务委员会主任。但是保皇党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支持已被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未来的查理二世。结果克伦威尔的军队成功地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在1652年以保皇党军队被彻底击败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已经结束,建立了一个新政府的时机应该到来了,但是还存在着实行立宪政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的有生之年从未得到解决。这位清教徒将军能够领导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军队赢得胜利,但是他的威望却不足以解决他的支持者中间存在着的社会冲突,不足以使他们对一部新宪法取得一致意见。这些社会冲突和宗教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宗教冲突使新教徒内部四分五裂并且同罗马天主教划清了界限。

当克伦威尔开始执政时,1640年组成的议会所保留的成员都属于一个数目不多、无代表性、过于激进的少数派,即所谓的残余议会。起初克伦威尔想要通过谈判来进行新的选举,但是当谈判破裂时,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残余议会(1653年4月20日)。从那时起直到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为止,曾先后成立和解散了三个不同的议会;采用了两部不同的宪法,但都未能发挥作用。在此整个期间,克伦威尔靠军队的支持来维系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多次试图建立民主政体和坚持拒绝别人给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实行独裁统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的支持者们创建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政体。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使用护国主的头衔统治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五年期间,他在不列颠建成了大体完好的政体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机构。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再来英格兰定居,在那里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们在三个多世纪以前被国王爱德华一世驱逐出境)。克伦威尔推行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于1658年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但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这种报复的行径并不能掩盖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斗争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想同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相抗衡。当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主义时,顷刻间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给废除了王位。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 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明确地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从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以来,他的品格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对象。许多评论家指责他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大多数人却认为,虽然克伦威尔在局面失控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独裁统治,但他对民主政体的献身精神是十分真诚的。据人们评述说他从不偏激,从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通常是温厚宽容的。

我们应该怎样估价克伦威尔对历史的总的影响呢?当然他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英国内战中打败了保皇党军队。既然在克伦威尔初露锋芒之前的战争的初期,议会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败,看来要是没有他,这支军队完全有可能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克伦威尔胜利的结果使民主政体在英国得到了持续和巩固。

人们不应该把这看作是无论如何都会发生的事件。在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地区都正在朝着更强大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方向发展;民主政体在英国的胜利是逆总的历史趋势而出现的事件,在随后的年月里,英国民主政体的榜样对法国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和最终在西欧建立民主政体都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势力在英国的胜利对于在美国以及英国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民主政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英国在世界上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民主政体却从英国涌向世界的其他某些范围不小的地区。

如果不是哲学家约翰·洛克对于英国和美国建立民主制度也做出了几乎同等贡献的话,奥利弗·克伦威尔在本册中的名次还要高些。克伦威尔基本上是一个实干家,洛克则是一个思想家,因而很难估计他俩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洛克时代的才智状况来看,即使没有他本人,与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许会有人不久就会提出来。但是假如没有克伦威尔,议会很可能在英国内战中失败。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7 09:17:58

48.约翰·洛克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632~公元1704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主要哲学家。

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他就读于牛津大学,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青年时期的洛克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意耳过从甚密,晚年又同艾萨克·牛顿结成好友。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得过医学学士学位,但只是偶尔行医。

洛克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与莎夫茨伯里伯爵相识,成了伯爵的秘书和家庭医生。莎夫茨伯里是一位重要的自由政治思想的代言人,曾一度因政治运动而被查理二世国王囚禁过。1682年沙夫茨伯里逃往荷兰,翌年在那里去世。洛克因与沙夫茨伯里交往甚密,也同样被看作是嫌疑分子,被迫于1683年逃往荷兰。光阴荏苒,转瞬之间他在那里度过了五个春秋,此时正值1688年的革命成功,查理二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已被赶下台去。1689年洛克返回家园,此后一直住在伦敦。洛克终身未娶,他于1704年溘然长逝。

洛克最初的成名之作是《人类理智论》(1690),在该书中他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洛克的观点基本上是经验主义的,弗朗西斯·培根和勒内·笛卡尔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洛克的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诸如乔治·伯克利主教、戴维·休姆和伊曼纽尔·坎得这样的哲学家。虽然《人类理智论》是洛克最有创造性的论著,也是著名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但是却没有他的政治论著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大。

在《论信仰自由书》(1689年初次发表时未署名)中,洛克主张国家不应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洛克虽然不是提出在所有的宗教派别中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第一位英国人,但是他提出的拥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有力论证是赢得公众支持这种方针的一个因素。而且洛克把这种信仰自由的原则扩展到非基督教徒当中去:“邪教徒、伊斯兰教徒都不应该因其宗教而被剥夺国家规定的民权。”但洛克认为这种信仰自由不应扩大到天主教徒和无神论者当中去,因为他认为他们忠实于外国君主。因此按照今天的准则来看,人们会认为他是个气小量狭之辈,但是人们为他论定时应该联系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事实上他提出的赞成宗教信仰自由的论证比他所提出的事例更能说服读者。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洛克的论著,宗教信仰自由才扩展到了他将会排斥的团体之中。

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论政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它对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洛克坚信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洛克声言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更夫政治”。

洛克批驳了王权神授的观念,主张政府的权威只能建立在被统治者拥护的基础之上。“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只受根据国家的意志而建立的立法权的限制而不受任何其他立法权的限制……”。洛克强调社会契约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源自于一位早期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但是霍布斯利用社会契约论来为专制主义辩护,而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可以废除。……每当立法者竭力掠夺和毁坏人民的财产或竭力把人民变成独裁统治下的奴隶时,他们就使自己处于与人民对抗的局面,因而人民不会进一步屈从而是被迫进入上帝为所有的人提供反抗武力和暴力的普通避难所。

而且“人民仍保留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他们发现立法机关的行为与其职责相违背时,就会将其取消或改组……”。洛克为革命的权力所做的伸辩强烈地影响了托马斯·杰弗逊和其他美国革命家。

洛克相信权力分散的原则;但是他认为立法机关应高于行政机关(因此也高于司法机关,他认为司法机关是行政机关的一部分)。由于洛克认为立法机关应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他肯定会反对法院有宣布立法机关所立的法案不合宪法的权力。

虽然洛克坚信应由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但是他清楚地表明政府不能拥有无限的权力。大多数人决不能破坏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力,也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财产权。政府只能根据被统治者的意志来合法地没收财产(在美国,这种思想最终用一个口号来表达:“不许选代表,就不许征税。”

从上述可以看出,洛克实际上几乎是在美国革命发生的一个世纪之前就把他的主要思想都表述出来了。他对托马斯·杰弗逊的影响极为明显。洛克的思想也渗入到了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他的思想是导致法国革命和法国《人权宣言》的一个间接因素。虽然洛克不象伏尔泰和托马斯·杰弗逊那样闻名,但是他的作品产生在他们之前,对他们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在本册中把他排在他俩之前,看来是在情理之中的。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7 14:16:40

49.米开朗基罗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475~公元1564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布欧纳罗蒂是直观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米开朗基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给人类留下了风格各异的传世之作,四个多世纪来给观赏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作品对欧洲绘画和雕塑艺术随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生于意大利卡普里斯镇,离佛罗伦萨大约四十英里。他早年就显露出天赋,13岁时在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画家基兰达约。米开朗基罗15岁被带到麦第奇宫殿中生活,几乎是被佛罗伦萨君主伟大的罗廉佐看成为麦第奇家族的成员,罗廉佐成了他的保护人。米开朗基罗在整个生活期间都显露出了卓越的才华,常受教皇和非宗教君主委托设计制作艺术作品。他虽然在许多地方生活过,但是他一生的大部时光是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度过的。1564年他在临近89岁寿辰之际去世。他从未结婚。

虽然米开朗基罗并不象他的同时代的老前辈列奥纳多·达·芬奇那样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但是他的多才多艺,也给人们留下了其极深刻的印象。实际上他是在人类奋斗的两个独立领域里的成就都曾达到顶峰的唯一的一位艺术家,也许是唯一的人物。作为一位画家,米开朗基罗无论从他传世作品的质量,还是对历代画家的影响来看,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为装饰罗马西斯廷教堂天花板那套巨型壁画被真正地誉为是历代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之一。但是米开朗基罗认为他自己主要是位雕刻家,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他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的雕刻家。例如他创作的大卫雕像、摩西雕像和著名的圣母抱基督尸体哀戚之雕像皆堪称为登峰造极的艺术品。

米开朗基罗也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他在这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一就是设计了佛罗伦萨麦第奇教堂。他还为罗马的圣·彼得担任多年的总工程师。

米开朗基罗在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首诗歌,至今尚存下来的大约有300首。他的众多首十四行诗和其他韵体诗直到他去世后很久才发表。这些诗可以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他的个性,也清楚地表明了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在莎士比亚一章中已经说明,我确信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对人类历史和日常生活相对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把米开朗基罗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在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之后,尽管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天才并且远比他们中的许多人有名气。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7 14:23:22

50.乌尔班二世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042~公元1099

今天没有很多人记得乌尔班二世教皇,但是没有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象他那样明显和直接,他作为罗马皇帝发动了一场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获圣地的基督教战争,开始了十字军东征。

乌尔班原名欧德·德·拉尼,1042年在法国马恩市附近问世。他出生于一个法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青时在兰斯任副主教,随即先后担任克吕尼隐修院修士,副院长,红衣主教,1088年当选为罗马教皇。

乌尔班是一位坚强有力、政治敏感的教皇,但这不是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人们记得乌尔班二世,主要是因为他在1095年11月27日所采取的行动。那一天在法国的勒芒市,他召集了一次伟大的宗教会议。在会上他面对数以千计的听众,发表了一个或许是历史上唯一的最有说服力的演讲── 一个在随后影响着欧洲许多个世纪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抗议侵占着圣地①的赛尔柱克王朝②的土耳其人在亵渎基督教的神圣土地,在污辱基督教的朝拜者。乌尔班呼吁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联合起来,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 一场为基督教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东征。但是乌尔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远不止是吸引着有利他主义动机的人。他指出圣地是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比人口过剩的基督欧洲要富得多。最后他宣布参加十字军东征可以免除一切苦行(告解),保证赦免十字东征者的一切罪行。

乌尔班这篇演讲对动机最高尚和最自私的人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在听众当中激起了澎湃如澜的热浪,在他的演讲结束之前,全体听众高呼:“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个口号很快就成了十字军东征的战斗口号。在几个月内,第一方面十字军出发了,随后就爆发了一系列长期的神圣战争(有八个方面主要的十字东征军和许多方面小部的十字东征军),这场系列战长达200年左右。

就乌尔班二世自己的情况而言,他在第一方面十字军成功占领耶路撒冷两周后去世,但他未听到占领的消息。

十字军东征的重要性似乎毋庸加以解释,和所有的战争一样,它对参战人员和部队所经过的地区的人们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它为西欧与拜占庭和伊斯兰各国之间的密切往来起了作用,当时拜占庭和伊斯兰各国远比西欧先进。这种往来为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反过来又使现代欧洲文明之花大放异彩。

乌尔班二世教皇被列入此册不仅仅因为十字军东征的巨大意义,而且还因为若没有他的鼓舞就可能不会有十字军东征。显然当时的条件已经成熟,否则人们对他的演讲就会置若罔闻。但是要掀起一场全欧运动,必须得有一个核心人物的领导,某一个国家的国王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例如一位德国皇帝对土耳其人宣布一场圣战,且率军进行一场十字东征,很难相信许多英国勇士会加入他的行列之中)。在西欧只有一个人物,他的权威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只有教皇才能提出一项使所有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都执行的计划,才有希望使众多的人都服从他的指示。没有教皇的领导,没有他做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演讲,十字军东征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欧洲运动也许永远就不会出现。

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是谁身居教皇之职谁就会提出十字军东征解放圣地的计划。大多数谨慎的领袖都很难做出一项非常的提议,因为其结果十分难以预测。但是乌尔班二世却有这样的胆略。因此,虽然许多人的名气比他大得多,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却比他们硕大而久远。

注释:

①圣地:指巴勒斯坦。

②赛尔柱克王朝:土耳其之一王朝,十一至十二世纪统治亚洲西部的一个广大地区。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xeihui1070 回复于:2005-10-27 14:28:58

耶酥。。。。。。。应该第一吧。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7 14:34:47

51.欧 麦 尔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约586~644

欧麦尔是伊斯兰教的第二任,也许是最伟大的哈里发①。他是穆罕默德的同时代人,但比穆罕默德年轻,他与这位教祖同样是在麦加来到人世间。他的生年不详,可能是在586年左右。

起初欧麦尔是穆罕默德及其新教的生死对头,但后来却改变其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徒,并且在以后成为其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与圣·保罗改信基督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欧麦尔成为先知穆罕默德最信任的顾问之一,直到穆罕默德去世为止。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没有指定继承人,欧麦尔立即支持教祖的一位亲密朋友即岳父阿布伯克继位,这样就避免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阿布伯克被公认为是第一位哈里发(即作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布伯克是一位成功的领袖,但是只当了两年哈里发便命归黄泉,他明确指定欧麦尔(也是教祖的一位岳父)为他的继承人,因此又避免了一场权力之争。634年,欧麦尔成为哈里发,此后他一直是大权在握,直到644年在麦地那他被一个波斯奴隶暗杀为止。欧麦尔在临死时指定一个六人委员会来推选他的继承人,因而再一次避免了武力夺权斗争。委员会选举奥斯曼为第三任哈里发,他在位期间是从644年到656年。

就是在欧麦尔当哈里发的十年期间,阿拉伯人赢得了最重大的征服胜利,欧麦尔继位不久,阿拉伯军队侵占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两个地区当时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在耶尔穆克战斗中,阿拉伯人大败拜占庭军队,同年大马士革陷落,两年后耶路撒冷投降。阿拉伯人征服了整个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并且向今日的土耳其进军。639年阿拉伯军队入侵当时也在拜占庭统治下的埃及,不到三年的时间,阿拉伯人就彻底征服了埃及。

甚至在欧麦尔执政之前,阿拉伯人就开始了对伊拉克的进攻,伊拉克当时是波斯萨珊帝国的一部分。然而却是在欧麦尔的统治期间,阿拉伯人在卡迪西战斗(637年)中夺取了决定性的胜利。到641年整个伊拉克都处在了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但还不止于此:阿拉伯军队侵占了波斯本身,并且在内哈文德战斗中一举歼灭了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军队。到欧麦尔644年死去时,已经侵占了伊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阿拉伯军队的锐气未竭。在东部他们很快就彻底地征服了波斯,而在西部他们继续向北推进。

欧麦尔征服的领域与其持久性刚好同样重要。虽然伊朗人都改信了伊斯兰教,但其国家最终却从阿拉伯人的统治下获得了独立。而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却从未获得独立。这些国家完全被阿拉伯化,而且至今依然如此。

当然,欧麦尔需要制订他的军队征服大帝国的政策。他决定阿拉伯人在他们所征服的地区内有军事特权,他们住在卫戍城,不与当地人住在一起;被统治的各族人们要向征服者(大多是阿拉伯人)进贡,只有这样才得以安宁;特别是规定不能强迫他们改信伊斯兰教。从上可以显而易知,与其说阿拉伯人征服是一场宗教战争,倒不如说是一场民族战争,虽然也肯定不乏宗教色彩。

欧麦尔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难忘。继穆罕默德本人之后,他是传播伊斯兰教的主要人物,没有他取得的迅速征服的胜利,今天伊斯兰教传播的范围很可能远不及实际上那么广泛。而且他统治期间所征服的领土的大部分地区,自从那时以来一直属于阿拉伯人。当然这些发展的首要功劳显然大多应归于发动者穆罕默德,但是忽略了欧麦尔的贡献是非常错误的。他进行的征服并不是在穆罕默德感召下的自然结果,有些扩张也许必定要发生,但是其范围并不象在欧麦尔的英明统帅下所取得的那样广大。

欧麦尔── 一个实际上在西方鲜为人知的人物──在本册中的名次比查理曼和儒略·凯撒这样的名人还要高些,使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将在欧麦尔领导下阿拉伯人所征服的地区的面积和经历的时间考虑在内,其重要性远胜于凯撒和查理曼所征服的地域。

注释:

①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称号。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8 08:17:24

52.阿 育 王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约公元前300~前232

阿育王也许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国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该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是一位印度军事领袖,他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后的岁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在印度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的帝国。

阿育王的生卒年不详,也许是公元前300年。阿育王约在公元前273年登位。起初他沿着祖父的脚步向前行走,企图通过军事力量来扩大自己的领土。他在统治的第八年中,胜利结束了一场对印度东海岸上羯陵伽国的征服之战。但是当他认识到他的胜利使人类惨遭伤亡时,就感到心惊肉跳。有十万人丧失生命,甚至有更多的受伤致残,阿育王在惊愕和忏悔之余,决定不再用暴力来完成对印度的征服,并且放弃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努力实践“达摩”规范,包括诚实、仁慈和非暴力。

阿育王放弃了狩猎,开始食素。更有意义的是他采用了各种人道的政治方针,他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缓和许多粗暴的法律,建筑公路,兴修水利。他还任命特别的政府官员──达摩官吏──来教导人们要虔诚,要相互促进友好关系。在阿育王的国土上,所有的宗教都允许实行,但是他特别注重发展佛教,因而佛教的声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佛教的传道团体被派往许多国家,在锡兰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阿育王下令把他的生平和政策都雕刻在他的广阔国土上的岩石和石柱上。这些纪念碑有许多至今尚存,它们的地理分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阿育王势力范围的可靠信息,上面的碑文是我们了解他的生涯的主要来源。还提上一句,这些碑文也被认为是杰出的艺术品。

阿育王死后不到十五年,孔雀帝国便土崩瓦解,此后从未恢复。但是佛教得到过阿育王的支持,他对世界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他登极时,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弹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时,它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传向邻国。除了乔达摩·悉达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对佛教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28 08:37:38

53.圣·奥古斯丁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354~公元430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最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距沿海城河马以南45英里的塔加斯特城(现在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他父亲是个非基督教徒,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襁褓时未受洗礼。

奥古斯丁甚至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十六岁前往迦太基学习。在那儿他找到了一位情妇,生了一个私生子。十九岁时他立志攻读哲学,不久便开始信仰摩尼教──由先知摩尼约在204年创立的宗教。在年青的奥古斯丁看来,基督教天真单纯,而摩尼教哲理深奥。但是在随后的九年中,他逐渐对摩尼教感到失望。他二十九岁时来到罗马,不久又到了意大利北方的米兰市,在那儿担任雄辩术教授,通晓了一门经过修正的柏拉图哲学──新柏拉图主义,该学说是蒲鲁太纳斯在公元三世纪发展的。

当时米兰的主教是圣·恩布路斯,奥古斯丁听了他的一些说教,对基督教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到32岁时他改信基督教,由一度是基督教的怀疑者转变为基督教热情的支持者。387年奥古斯丁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礼,随即返回家乡塔加斯特。

391年奥古斯丁成为河马市主教的助手,五年后主教去世,当时42岁的奥古斯丁成了河马市的新主教,在随后的余生中一直担任此职。

虽然河马不是一个重要城市,但是奥古斯丁才华卓越,很快就成为基督教界最受尊敬的领袖之一。虽然他体质孱弱,但是却在速记员的帮助下写出了大量的宗教著作。至今尚存的他的布道约有500篇,书信200多封,他的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是《论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后一部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自传之一,是他在四十多岁时写成的。

奥古斯丁的书信和布道中有许多是批驳摩尼教派(一个从基督教中分离出来的教派)和贝拉基教派(当时另一个主张异端的基督教派)的。他同贝拉基教派的辩论是他的教说的一个重要部分。贝拉基是一个修道士,他约在400年来到罗马,讲解几种有趣的神学学说。贝拉基声言:我们谁都没有犯过原罪,我们谁都有选择行善或作恶的权力,一个人若一生正直,取得功绩,就会得到拯救。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奥古斯丁的影响,贝拉基的观点被宣布为异端,他本人(已被驱逐出罗马)被开除教籍。根据奥古斯丁的说法,所有的人都犯有亚当之罪,仅仅通过个人努力取得的成就是不能得到拯救的,要获得拯救必须靠上帝的恩典。在此以前就有过类似的思想,但是奥古斯丁使先前的论说得到了加强,他的著作通过这些论点巩固了基督教的地位,随后又成为千古不变的信条。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已经知道谁会得到拯救,因此我们当中有些人是命里注定会得到拯救的。这种命中注定的思想大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神学家如圣·托马斯·阿奎奈和约翰·卡尔文。

也许比命里注定的思想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奥古斯丁的两性关系的观点。当他改信基督教时就已下定决心放弃性生活(他曾写道:“回避两性关系比回避什么都重要。”)。但事实表明放弃性生活对奥古斯丁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在《忏悔录》中对自己有关这方面的斗争和观点都做了一定的论述。因为他名声鼎鼎,所以在该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强烈地影响着中世纪人对性的态度。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还把原罪和性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在奥古斯丁的一生期间,罗马帝国正在迅速衰落。事实上在公元410年罗马市遭到了艾拉瑞克①所率的西哥特人的洗劫。留在罗马的异教徒自然想要借此机会惩罚罗马人,因为他们为了基督教的利益而抛弃了古代的众神。圣·奥古斯丁最著名的一书《论上帝之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针对这种指责为基督教所做的辩护。但在该书中还包含着一种完整的历史观,一种后来对欧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历史观。奥古斯丁表述的观点认为罗马帝国无足轻重,罗马市和地球上的其他任何城市都是根本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发展──换言之即人类精神的进步。基督教理所应当是实行这种进步的媒介(在基督之外不存在着拯救)。因此可以这样说,无论皇帝是异教徒、基督徒或是野蛮人都没有罗马教皇和基督教重要。

虽然奥古斯丁没有采取决定性的措施,但是他提出的论点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世的统治者应从属于罗马教皇。中世纪的罗马教皇为从他的教说中所得出的这个结论而感到高兴。因此他的教说为教会和国家之间的长期斗争打下了根基,欧洲历史在许多世纪中都有这一斗争的特点。

奥古斯丁的著作是使希腊哲学的某些方面传入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因素。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又通过奥古斯丁影响着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我们至今还会饶有兴致地注意到:笛卡尔提出过著名的论断“我思我在”,奥古斯丁也提出过隐含这一论断的思想,当然两者的说法各异。

奥古斯丁是黑暗时代之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从所有的主流方面来看,他的著作使基督教学说在整个中世纪基本上具有它所要保持的形式。他是一位杰出的拉丁教父②。他的著作在牧师中拥有广泛的读者。他的有关拯救、性、原罪以及许多其他观点都产生过相应的影响。许多后来的天主教神学家如圣·托马斯·阿奎奈以及新教徒领袖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受过他的强烈影响。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在河马去世,终年76岁。当时一个侵略过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的野蛮部落──旺达尔人正在包围着河马市。几个月以后,他们攻克了该市,几乎把全城都焚为灰烬;然而奥古斯丁图书馆和大教堂却安然无恙。

注释:

①艾拉瑞克(370?-410):西多哥王。于410年成为日耳曼民族征服罗马的第一位人物。

②拉丁教父:基督教西派教会的教父,用拉丁文写作,故称。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哲罗姆等。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godblessme 回复于:2005-10-28 10:37:50

以什么条件?


czlxzx 回复于:2005-10-28 16:52:49

引用:原帖由 "bitmilong" 发表:



马丁·路德·金 系做虾米的呀 ? :em06:




马丁·路德·金 , 20 世纪的民主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 是个宗教改革人士,16 世纪,好像个人,路德 教派 ,与他很有关系
还有,前一个好象是黑人,后一个应该是白人吧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0-31 09:26:18

54.马克斯·普朗克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58~公元1947

1900年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在科学界一鸣惊人。这一假说认为幅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小微粒叫做量子。普朗克的假说与经典的光学说和电磁学说相对立,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人们对物质性和放射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普朗克于1858年出生在德国的基尔市。他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二十一岁时在慕尼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一时曾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1889年任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28年70岁退休为止。

和其他几位科学家一样,普朗克对黑体幅射问题也很感兴趣,黑体幅射是描述给绝对黑体加热来做电磁幅射的术语(绝对黑体是不反射任何光而完全吸收所遇见光的物体)。实验物理学家们甚至在普朗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就对这样的物体幅射做过认真的测量。普朗克取得的第一项成就是提出了一个用来正确描绘黑体幅射的相当复杂的代数公式。这个代数式完美地概述了实验数据,在今天理论物理学上仍常常使用。但是却有一个问题:公认的物理学定律预示存在着一个完全不同的公式。

普朗克对这个问题沉思默想,终于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幅射能只能以普朗克称为量子这个基本单位的整倍数形式幅射出来。根据普朗克学说,一个光量子的大小取决于光的频率(即颜色)且与一个物理量成正比。普朗克把这个物理量缩写为h,现在被称为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假说与当时流行的物理概念完全对立,但是他却利用这一假说在理论上准确地推导了正确的黑体幅射公式。

普朗克假说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因此若不是他以顽固保守的物理学家而著称,他的假说无疑会被当作一种荒诞的思想而弃之一边。虽然这一假说听起来很离奇,但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却推导出了正确的公式。

当初大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普朗克本人在内)都认为这一假说不过是适应面很窄的一个数学假设。但是几年以后表明普朗克的概念还能应用于除黑体幅射以外的许多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用这一概念解释光电效应,1913年尼尔斯·玻尔在他的原子结构学说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1918年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学说基本正确而且在物理学理论方面具有根本重要的意义。

普朗克坚决反对纳粹分子,这使他在希特勒时代的处境十分危险。他的次子有一次参与一伙军官暗杀希特勒的密谋,但因刺杀未遂于1945年初被处以死刑。普朗克于1947年去世,终年89岁。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能是二十世纪中最重要的科学发展,甚至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要重要。普朗克常数h在物理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被认为是两三个最基本的物理常数之一。它出现在原子结构学说、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幅射学说和许多科学公式中。普朗克最初计算出来的常数数值比今天使用的相差百分之二。

一般认为普朗克是量子力学之父。虽然他对此理论后来的发展没有起什么作用,但是若把他的名次排得太后是不公正的。他所做的起始突破非常重要,使人们在思想上摆脱了先前的错误概念。因此他的继承人才能创立出今天这样完美的学说。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1-07 11:38:41

55.约翰·加尔文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 1509~公元 1564

著名的新教①神学家和道德学家约翰·加尔文是欧洲历史上的主要人物之一。四百多年来,他的有关神学、政治、个人道德和工作习惯等许多不同学科的观点影响着数以亿计人的生活。

约翰·加尔文(原名琼·考文)于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大门上并由此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是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他不久便离开了他一直生活的巴黎。他经过一个时期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瑞士巴塞尔市。从此他隐姓埋名,努力钻研神学。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并对此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使他一鸣惊人。

1536年末期他访问了瑞士日内瓦,当时那里的新教势力正在迅速增长。他在那里住了下来,被聘为新教团体的领袖和导师。但是宗教狂加尔文和日内瓦人不久便发生了冲突,1538年他被迫离开日内瓦。但是1541年他应邀重新归来,这次他不仅是该市的宗教领袖,也是具有实力的政治领袖,直到1564年死去为止。

在口头上加尔文从来都不是日内瓦的独裁者:大多数市民都有选举权;许多合法的政治权力都在一个二十五人委员会的掌握之中,而加尔文又不是委员会委员;若得不到委员会中大多数委员的拥护,他随时都可能被驱逐(事实上他在1538年就是被驱逐出去的)。然而在实际上他却统治着这个城市,1555年以后他成了一个无名有实的独裁君主。

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欧洲新教的领导核心。他在其它国家特别是在法国为发展新教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时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罗马”。他返回日内瓦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为那里的新教教会起草了一套教会规章,规章为欧洲许多其它新教建立了一个模式。在日内瓦期间,加尔文记叙了许多有影响宗教的发展历程,继续修改《基督教原理》,同时还做了许多次关于神学和《圣经》的演讲。

加尔文统治的日内瓦相当阴森古板。不仅已婚之间的私通和未婚之间的私通被认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而且赌博、酗酒、跳舞和唱黄歌也皆属于被禁之列,违犯者要受到严厉的制裁。法律规定都要按指定的时间上教堂,冗长的讲道司空见惯。

加尔文大力提倡勤奋工作。他还支持教育,日内瓦大学就是在他当政期间建立起来的。

加尔文这个人气小量狭,凡是他视为异端分子的人就会很快被处以死刑。他的受害者当中最有名的是西班牙医生和神学家米歇尔·塞维塔斯(这样的受害者大有人在)。塞维塔斯不信三位一体说②,到日内瓦就被逮捕审讯,以致终被火刑处死(1553年)。此外在加尔文当政期间,还有几个人因有耍巫术的嫌疑而被处以火刑。

1564年加尔文在日内瓦死去。他结过婚,他的妻子在1549年夭折,他们的独生子一生下来就命归九泉。

加尔文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他置身参加的政治活动,而在于他所传播的思想体系。他强调《圣经》的权威和重要性;同路德一样,他否认罗马天主教的权威和重要性;同路德、圣·奥古斯丁和圣·保罗一样;他认为人人都是罪犯,解救只能从信仰中来,而不能从良好的业绩中来。加尔文有关宿命论和定罪论的思想特别鲜明突出。他认为上帝在不考虑功绩的情况下就已经决定了谁该得到解救和谁该受到惩罚。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在乎道德行为呢?加尔文的回答是:“选民”(即上帝挑选的要接受基督求解救的人们)也是被上帝选中的,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表现正直。我们得到解救并不是因为我们行善,但是我们行善因为我们是为了解救而被选中的。虽然这种说教在有些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却鼓舞过许多加尔文教徒过着格外正直虔诚的生活。

加尔文对世界影响很大。他的神学学说最终赢得的信徒甚至比路德的还多。虽然路德教派在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居统治地位,但是加尔文教派却在瑞士和荷兰占了上峰。在波兰、匈牙利和法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少数加尔文教派,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友是加尔文派教徒,如同法国的新教徒和英国的清教徒是加尔文派教徒一样。清教徒在美洲的影响当然是即深刻又持久。

加尔文统治的日内瓦可能与其说是民主政治倒不如说是神权政治。但是加尔文主义的最终作用是增强了民主政治。加尔文教徒在如此众多的国家内均属少数派,也许就是这一事实使得他们易于对已建立起来的政权加以限制,或者加尔文教会内部组织比较民主是一个因素。然而不管原因如何,最初的加尔文教派堡垒

(瑞士、荷兰和大不列颠)也变成了民主政治的堡垒。

有人认为加尔文学说对所谓的“新教劳动原则”的创立和资本主义的崛起是一个主要因素。不过很难估计出这种论断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例如,在加尔文出生很久以前,荷兰人民就享有勤劳的美誉。但是认为加尔文坚决主张的勤奋工作态度对其教徒没有影响也是没有道理的。也许值得注意的是加尔文允许收利收息,这是一种为大多数早期基督教道德学家所谴责的行为,但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却有重要的作用。

加尔文在本册中的名次应排多高呢?加尔文的影响主要限于西欧和北美,而且他的影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显然是在急剧地下降。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加尔文主义问世的许多功绩应归于耶稣、圣·保罗和路德这样的早期人物。

虽然宗教改革是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但是马丁·路德显然对这场大动荡负有主要责任。加尔文本人只是在路德之后崛起的几位有影响的新教领袖之一。因此十分显然加尔文的名次应远在伏尔泰和卢梭这样的哲学家之前,这不仅由于他的影响所经历的时期是他们的两倍还多,而且由于他的思想对其信徒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注释:

①新教:亦称“更正教”、“抗罗宗”、“耶稣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因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故在西方一般称“抗罗宗”或“抗议宗”。在我国有时还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该教在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我国,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用作侵华的工具。

②三位一体说:父、子、圣灵三个位格为一体的基督教教义。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hhmyz 回复于:2005-11-11 14:55:33

死了的人還拿來瞎折騰﹐還搞這么多﹐丫的是不是欠扁﹐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1-24 08:46:12

56.威廉·T·G·莫顿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19~公元1868

威廉·汤姆斯·格林·莫顿的名字可能在大多数读者的脑海里难以荡起记忆的涟漪,但是许多鼎鼎大名的人物却远不如他有影响,因为他是把麻醉引用到外科的主要人物。

翻阅整个历史,象麻醉剂这样被人夸口称颂的发明可谓凤毛麟角,而对人类健康有如此深刻影响的人物也屈指可数。往昔岁月如烟,外科医生锯断病人的骨头,病人则疼痛难忍,撕心裂肺,失声于床。外科阴森可怖,不亚于魔鬼的宫殿。此情此景,回想起来令人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让这种疼痛见鬼去吧,这无疑是任何一个人馈赠给他的同伴们的最崇高的礼物。

1819年莫顿出生在马萨诸塞的查尔顿。他青年时就读于巴尔的摩口腔外科学院。1842年他开始当牙科医生,1842年到1843年期间,同比他稍微年长的牙科医生霍勒斯·威尔斯合作,威尔斯本人也对麻醉深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合作看来是双方都无利可图,情薄难系,于是在1843年末时,两个人终于分道扬镳。

一年后,威尔斯开始把氧化亚氮(笑气)当麻醉剂来做实验,他在康涅狄格哈特福德的医疗中使其得以有效的利用。然而天不做美,他在波士顿做的一次公开表演却遭致失败。

莫顿自己以牙科医疗为职业,专事镶牙。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得首先拔出旧牙根。在没有麻醉法之前,拔牙根会使患者疼痛不堪。寻求某种适当的麻醉手段则为当务之急。莫顿正确断定氧化亚氮不足以有效地达到他的目的。他要另辟蹊径,寻找一种更有效的麻醉剂。

查尔斯·T·杰克逊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医生和科学家,他认识莫顿,建议他试用乙醚。乙醚具有麻醉的性质,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被著名的瑞士医生和炼金家巴拉塞尔士所发现,在十九世纪初期还出现过一两份印刷的类似报告。但是杰克逊和任何写文论述乙醚的人都未曾把这种化学药品用于外科手术。

在莫顿看来,乙醚可能是一种大有可为的麻醉剂。他先用它给动物(包括他的爱狗)试验,然后给自己试验。1846年9月3日,一个给病人试用乙醚的妙时良机终于出现了。一个名叫埃本·弗罗斯特的人奔进莫顿的办公室,他牙疼严重,非拔不可,情愿接受能缓解拔牙之疼的任何疗法。莫顿给他吸入乙醚,随后拔出了他的牙。当弗罗斯特恢复知觉时,诉说他没有感到疼痛。灵丹妙药!神奇!神奇!莫顿看到了展现在他眼前的一条成功、荣誉和幸运之路。

虽然这次手术有人亲眼目睹,并且波士顿的报纸在翌日也做了报导,但是仍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显然还需要做一次更为富有戏剧性的表演。因此莫顿请求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院年老资深的外科医生约翰·C·瓦伦博士通力合作,当众医生之面做莫顿麻醉法的实用表演,瓦伦博士点头称许,即在医院安排了一次表演。1846年10月6日,莫顿在医院围观的一大群医生和医学生的众目睽睽之下,给一个外科病人吉尔伯特·阿博特吸入乙醚,然后瓦伦博士给病人开颈取瘤。麻醉剂证明有效无疑,表演获得了非凡的成功。此次表演即刻在众家报纸上予以报导,这是随后几百年间广泛使用麻醉剂的直接原因。

在阿博特的手术几天后,莫顿和杰克逊递交了一份专利申请。虽然翌月就授予了他们专利权,但是一系列争夺优先权之举却未能避免。莫顿要求把引用麻醉的主要功劳归于己有,但却遭致其他几人特别是杰克逊的反对。莫顿希望他的发明会使他大发钱财,但却未能如愿以偿。大多数使用乙醚的医生和医院根本不付专利税。莫顿为打官司争优先权所付出的代价很快就超出了他发明所获得的金钱。他心灰意冷,穷困潦倒,于1868年在纽约市丧生,时年还不足四十九岁。

麻醉剂在牙科和主要外科的用途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估价莫顿的总影响时,主要的难题是在莫顿和其他有关人员之间怎样划分引用麻醉的功劳。要考虑的主要其他人有:霍勒斯·威尔斯、查尔斯·杰克逊和一位佐治亚医生克劳福德·W·朗。考虑到这些事实,我觉得莫顿的贡献远比任何其他人的都重要得多,因此把他列入本册。

霍勒斯·威尔斯确实是几乎在莫顿成功地使用麻醉剂两年之前就开始在自己的牙科医疗中使用过麻醉。但是威尔斯使用的麻醉剂是氧化亚氮,没有也不可能使外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尽管氧化亚氮有某些合乎需要的性质,但是却不能作为一种强有力的麻醉剂在主要外科中单独使用(今天它与其它药物复合使用有效益,也在某些牙科医疗中有用途)。但是乙醚却是一种疗效惊人、用途多样的化学药品,它的使用使外科发生了革命。今天在极个别情况下,可以找到比乙醚更为理想的药物或复合药物,但是乙醚在被引用后的一个世纪中是最常用的麻醉剂。乙醚尽管有缺陷(它易燃,恶心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但是金无足赤,药无完药,它可能仍是曾发明的用途最多、独一无二的麻醉剂。它便于运输,最重要的是它溶安全性和有效性于一体。

克劳福德·W·朗(1815—1878)是一位左治亚医生,他在1842年就在外科手术中使用过乙醚,比莫顿的表演早四年。但是朗直到1849年才发表他的结果,此时莫顿的表演早已使乙醚的外科用途为医学界所周知。结果朗的工作仅使少数人受益,而莫顿的成功却使整个世界得福。

查尔斯·杰克逊建议莫顿使用乙醚并且还就乙醚的使用给莫顿以有益的劝告。但是杰克逊本人却从没有在一个外科手术中有效地使用乙醚,在莫顿的成功表演之前,杰克逊也未想要告诉医学界他对乙醚的认识。是莫顿而不是杰克逊冒其名誉之险,做了一次公开表演。假如患者吉尔伯特挺尸于手术台上,看来查尔斯·T·杰克逊极不可能会宣称对此表演负有任何责任。

威廉·莫顿在本册中应占据何等位置呢?把莫顿和约瑟夫·李斯特相比较极为恰当。两者都是医学家;两者都是由于引入了使外科和分娩发生革命的新技术而闻达于世;两者的发明在事后诸葛看来都如汤沃雪,极易做出;两者都不是最先使用这种技术的开山之人;两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使这种技术公布于众并使其得到普及;两者都必须同他人一起分享其发明的荣誉。我把莫顿的名次排得略高于李斯特一筹,其主要原因是我认为从长远来看,麻醉的引用比外科防腐的引用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发展。现代抗菌素在一定程度上毕竟可以补偿外科防腐措施上的短缺。没有麻醉,精细或长时间的手术就无法施行,甚至连简单的手术也经常回避三舍,贻误病人,以致宝刀空攥,望病兴叹。

莫顿于1846年10月的那天上午对麻醉实用方法所做的公开表演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分水岭之一。莫顿纪念碑上的碑文再恰当不过地概括了他的成就:

威廉·T·G·莫顿

了却一切外科苦,
麻醉济生君勋殊。
往昔手术撕心碎,
君握科学解病除。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1-24 08:50:11

57.威廉·哈维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578~公元1657

发明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伟大的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于1578年出生在英国福克斯通镇。哈维的伟大著作《动物心血运动解剖论》发表于1628年,被称为全部生理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真是恰如其分。实际上它是现代生理学的起点,它的主要意义不在于直接应用,而在于人们对人体的工作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今天对我们这些从小就知道血液循环流动因而把这一事实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来说,哈维的学说显然是通俗易懂的。但是现在看来如此简单明了的东西对早期生物学家来说又是这样的迷惑不解,请看下面当时生物学主要作者所阐述的一些观点:①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②心脏给血液加热;③动脉里充满了空气;④心脏产生“元气”;⑤静脉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有时向心脏流入,有时从心脏流出。

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内科医生盖伦曾亲自做过大量的解剖,也对心脏和血管做过细心的研究,但是却从未想到血液会循环流动;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想到竟是这么回事,虽然生物学是他的主要兴趣之一。甚至在哈维的书发表之后,许多内科医生们也不愿接受哈维的观点──人体内的血液不停地通过一个闭合的血管体系循环,使血液流动的力量是由心脏提供的。

哈维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最先形成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血液从心脏排入主动脉。但是540磅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的整个体重,甚至更加远远地超过了血液本身的重量。因此哈维似乎明显地认识到了等量的血液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提出这一假说后,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

哈维在书中明确指出,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出而同时静脉把血液输入心脏。由于没有显微镜,哈维无法看到毛细血管──血液从最小的动脉输入静脉的微小血管,但是他却正确地推断出了它们的存在(哈维去世几年以后意大利生物学家发现了毛细血管)。

哈维还提出心脏的功能就是把血液泵入动脉。哈维在这点上如同他在其它每个要点上一样,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他还给出大量的实验证据,严密地论证了他的学说。虽然他的学说起初遭到了反对,但是到了他的生命完结时已被广为公认。

哈维对胚胎学所做的研究虽然不如他对血液循环那么重要,但也不是没有意义。他是一位细心的观察家。他在1651年发表的著作《动物的生殖》标志着当代胚胎学研究的真正开始。哈维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并同他一样反对先成学说──这种假说认为胚胎即使在其最早的阶段也与成年动物具有同样的总体结构,虽然前者的规模要比后者小得多。哈维正确地提出了胚胎的最终结构是逐渐发展形成的。

哈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前进一步都留下了成功的足迹,令人回味无穷。他十多岁就读于剑桥大学凯厄斯学院。1600年他前往意大利帕度亚大学攻读医学,该校可能在当时拥有世界上最佳的医学院(值得一提的是哈维就读于帕度亚大学时,伽利略正在那里担任教授)。哈维于1602年在帕度亚大学获医学学位。随后他返回英国,在那里开始了他作为一位内科医生的漫长而成功的生涯。他的患者当中有两名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和查尔斯一世),以及杰出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他在伦敦内科医师学院讲授解剖学,事实上他有一次被选为该学院院长(他谢绝了这个职务)。除个人开业外,他还在伦敦圣·巴托洛梅医院担任多年的内科医生。他的论血液循环的著作在1628年发表后,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欧洲。哈维结过婚,但没有孩子。他于1657年在伦敦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1-24 09:06:29

58. 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52~公元1908

放射线的发明者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185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受过良好的教育,1892年获得博士学位。1892年他开始在巴黎自然博物馆担任应用物理学教授。说来也巧,他的祖父和父亲先前都曾担任过这种职务,而后来却都成为内科医生。再后来他的儿子也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1895年贝克雷尔成为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物理学教授。1896年就是在这所学校他做出了使他成名的伟大发现。

1896年前,伦琴发现了X射线,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伦琴用阴极射线管产生出X射线。贝克雷尔考虑到通过普通太阳光对磷光物质的作用是否也可以产生X射线,他的实验室里有一些硫酸钾铀晶体,他知道这是一种磷光化合物,于是就决定利用它做下列实验:首先把一张照像底片用一种很厚的黑纸包起来,以确保可见光照不到底片上去,随后把磷光晶体放在包好的底片上并使其暴露在阳光下。结果他后来洗底片时发现了上面有晶体的图像。

起初贝克雷尔认为他成功地发现了一种新的X射线源。后来他偶然发现这种铀化合物即使不首先暴露在可见光下,也会发出有穿透能力的射线。有一天,天空乌云密布,贝克雷尔已无法准确地重做他的实验,于是就把实验物质──磷光晶体和仔细包好的照相底片放在一个抽屉里,这就没有首先使晶体暴露在阳光下。可是几天后他又决定冲洗这未用的底片,出乎意料的是底片上有一个晶体图像。

显然这里所牵涉的物质不是普通的磷光物质。贝克雷尔做出明智的决定,放弃原来的计划,开始研究偶然遇到的这种奇怪现象。他很快就发现由铀盐放射出的射线不是X射线,一时被称为贝克雷尔射线。贝克雷尔还发现这种新型射线可由任何一种钠盐放射出来,而不仅仅是他最初研究的那种放射。事实上他发现金属铀甚至也具有放射性。由于放射线与铀的化学形式毫无关系,因而贝克雷尔认识到放射并不是一种化学原因而一定是铀原子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

1896年贝克雷尔就所发现的现象发表了七篇科学论文。一些科学家读后产生了兴趣,并随后就一些课题做了补充研究,玛丽·居里就是其中之一。她很快就知道钍元素也具有放射性,与丈夫皮埃尔合作,还发现了两种以前不知的元素──钋和镭,两者都是放射性元素(附带一句,是居里夫妇首先使用“放射”一词来描述这种现象的)。

其他科学家,其中包括欧内斯特·卢瑟福和弗雷德里克·索迪也对放射现象进行过研究,结果很快发现贝克雷尔射线是三种性质不同的射线。科学家把它们命名为α射线,β折射线和γ射线,并开始研究它们各种不同的特性。

但是令人对射线格外感兴趣的问题是其所含的能量。放射性物质显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看来能量除可能来自原子内部以外别无它处。这非常令人吃惊,因为在发现放射现象以前,没有谁认为原子含有大量的能量。

1903年贝克雷尔与皮埃尔和玛丽·居里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于1908年在德国格瓦济城逝世。

有几个理由可以说明放射线是重要的。第一,它有好几种直接的实际应用,例如,有时用来治疗癌症;第二,放射线在科研上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它可使我们获得原子核结构的信息;放射性追踪物用于生物化学研究;放射测定日期是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具。但是放射线所带来的最最重要的意义是它的存在清楚地表明了原子内部潜藏的巨大能量。在贝克雷尔做出发明以来的五十年中,就发明了在瞬间释放出大量原子能的技术(落在广岛上的那颗原子弹是用铀制造的)。当然核反应堆可以控制原子能以较慢的速度释放出来。

贝克雷尔在这本一百个最有影响的人物名册中应排在什么位置上呢?当然把发展核动力和核武器的全部功劳都归于贝克雷尔是不完全合情合理的,因为许多人都为此做出了贡献,但是贝克雷尔对放射线的发现是在科学史上引起重大发展的发现之一。事实上贝克雷尔与雷汉胡克非常相似,正如雷汶胡克在一滴水内发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崭新的微生物世界一样,贝克雷尔在原子内部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崭新世界。两人都是在无意中做出了各自的发现,但是他俩以前若不是一直都在做认真的研究的话,就谁也不会有各自的伟大发现。

虽然两个人的类比很相近,但是把贝克雷尔远排在雷汶胡克之下看来显而易知。微生物和微生物知识在人类事物方面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放射线和原子能所起的作用。

但是我认为贝克雷尔比在制造原子弹中起到更直接作用的人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利克·费米)都要重要得多。1895年以前,没有谁在理论上证明竟会有放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这个关键性的发明一经做出,这个领域随后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lych 回复于:2005-11-24 09:08:32

咋没有拉登同志呢?显然这个是假的嘛!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1-24 09:10:50

59.格雷戈尔·孟德尔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22~公元1884

孟德尔今天以遗传基本原理的发现者而驰名于世。然而他在有生之年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奥地利修道士和业余科学家,他那光辉的研究成果却被科学界所忽视。

孟德尔于1822年出生在海因珍多弗镇,该镇当时在奥地利境内,现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843年他进入奥地利布鲁恩(现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一家奥古斯都修道院。1847年他被任命为牧师。1843年他参加一次获得教师证书的考试,但未能如愿,他的生物和地质的分数最低!但是他所在修道院的院长却送他上了维也纳大学。他从1851年到1853年在那里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孟德尔从未获得过一个正式的教师证书,但是从1854年到1868年他在布鲁恩现代学校担任自然科学代课教师。

与此同时,孟德尔从1856年起开始进行他的著名的植物育种实验。1865年他推导出了著名的遗传学定律,他将定律用一篇论文表述出来,并将论文呈交给布鲁恩自然历史学会。1866年他的成果被发表在该学会学报上,题目是“植物杂交实验”。三年后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虽然布鲁恩自然历史学会学报不是一家有名望的杂志,但却为主要的图书馆所收藏。此外,孟德尔把他的论文送一份给遗传学的主要权威卡尔·纳基里。纳基里读过论文后给孟德尔做了答复,但却未能理解该论文的重大意义。此后孟德尔的文章大体上被忽视了,实际上几乎被遗忘了三十多年。

1868年孟德尔被任命为牧师会会长。从那时起,行政的职责使得他没有什么时间继续搞植物实验。1884年当他六十一岁去世时,他那光辉的研究成果几乎被世人遗忘,他从未得到过任何承认。

孟德尔的研究成果直到1900年才被重新发现,当时有三位不同的科学家(荷兰的雨果·德·弗里斯,德国的卡尔·考伦斯,奥地利的埃里克·冯·车尔麦克)各自独立工作,却都意外地发现了孟德尔的文章。他们三人中每人都做自己的植物实验;每人都独自发现了孟德尔定律;每人在发表自己的结果之前都在查阅文献中找到了孟德尔的原文;每人都认真地引证了孟德尔的论文,用自己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孟德尔的结论。一个多么奇妙的三重巧合啊!同年也有一位英国科学家偶然发现了孟德尔的原文,并立即使其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重视。到了年底,孟德尔得到了他有生之年就应该得到的祝贺。

孟德尔发现了哪些遗传事实呢?第一,他发现所有的生物体内都存在着基本单位,今天称为基因,遗传特征就是通过基因从亲代传给了子代。在孟德尔研究的植物里,每项个体特征都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一株个体植物通过遗传获得一对基因,这对基因来自每对亲代的每对基因中的一个。孟德尔发现如果两个通过遗传获得的具有一种给定的特征基因不相同的话(例如,一个代表绿色种子,一个代表黄色种子),那么在通常情况下只有显性基因(在这种情况下指黄色种子)的作用才能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植物中表现出来。但是隐性基因并没有被毁灭,可能会传给这个植物的后代。孟德尔指出每一个生殖细胞即配子(相当于人的精子细胞或卵子细胞)只含有每一对基因中的一个。他还指出至于一对基因中的哪一个出现在一个个体配子内,并且传递给个体的后代,这完全是一个机遇的问题。

孟德尔定律虽然已被稍加修饰,但却是现代遗传学的起点。孟德尔的发明使许多年资高深的、杰出的职业生物学家都感到迷惑不解。作为一名业余科学家,孟德尔竟能做出这样的发明,原因何在呢?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在研究中选择了这样的一类植物:它们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中的每一个都是由单一的一套基因所决定的。如果他所研究的植物的特征都是由几套基因所决定的话,那么他的研究就会极其困难。但是如果他不是一位相当仔细耐心的实验者,这个运气就会从他的手中溜掉;如果他认识不到对观察做统计分析的重要性的话,这个运气也会不翼而飞。由于上面提到的是随机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预见一个个体子代会有什么遗传特征,只有通过做大量的实验(孟德尔记录下21,000棵个体植物的实验结果)及对结果做统计分析,孟德尔才能推导出他的定律。

显而易见,孟德尔遗传学说是对人类知识的重要补充,我们的遗传学知识可能在将来甚至比以往和现在会有更重要的应用。但是在决定孟德尔的名次时还要考虑到另外一个因素。由于孟德尔在世时他的发现受到忽视,并且他的结论是由后来的科学家独自从新发现的,人们可能认为他的研究成果是使他人耗精费力的一纸空文,没有多少保存的价值。如果把这个论点推向极端,人们可能会得出孟德尔完全无资格进入本册的结论,正如由于哥仑布、哥白尼和约瑟夫·李斯特而把莱夫·埃里克森、阿里斯塔克斯和伊格纳兹·塞梅尔维斯摒出册外。

但是孟德尔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只是被遗忘一时,而一当慧眼识珠,则迅即为人所周知。而且德·弗里斯、考伦斯和车尔麦克虽然都独自地重新发现了他的原理,但却最终都读到了他的论文,并且引证了他的结果。最后,没有人会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没有德·弗里斯、考伦斯和车尔麦克,孟德尔做的工作就不会产生影响。孟德尔的文章已被W·O·福克列入一个发行广泛的遗传著作的目录中。这个目录可以确保该学科中迟早要有某个认真的学生会意外地读到孟德尔的文章。人们可能会注意到其他三位科学家谁也未曾要求把发明遗传学的功劳归于自己,而且所发明的原理被普遍称为“孟德尔定律”。

看来孟德尔的发现在创造性和重要性两方面都可以与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相媲美,且就照此给他排了名次。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1-24 09:13:37

60.约瑟夫·李斯特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27~公元1912

约瑟夫·李斯特是发明和推广外科防腐技术的外科专家。他于1827年生于英国尤普顿。他是伦敦大学学院的优等生,于1852年在该院获得医学学士。1861年他成为格拉斯哥皇家医院的外科医生,一直干了八年。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发明了外科防腐技术。

在格拉斯哥皇家医院,李斯特主持新外区病房工作。他深为这里出现的术后高死亡率而感到惊恐不安。严重的感染如坏疽等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李斯特尽力使病房保持十分清洁,但是这并不能足以避免高死亡率的发生。许多医生坚持认为医院周围的“瘴气”(有毒蒸汽)是引起这些感染的原因,但是这一解释并不能使李斯特感到满意。

随后在1865年,李斯特读到了路易·巴斯德的一篇论文,豁然开朗,认识了疾病细菌学说。这给李斯特提供了关键的思想。如果感染是由细菌造成的,那么防止术后感染的最好办法是在细菌进入暴露的伤口之前就将其消灭。李斯特用石炭酸做灭菌剂,建立了一套新的灭菌法。他不仅在每项手术前认真洗手,而且还确保要使用的器皿和敷料都做彻底的卫生处理。实际上他在一个时期里甚至向手术室空中喷洒石炭酸,结果术后死亡率有了戏剧性的下降。从1861年到1865年期间,男性急诊病房中的术后死亡率为45 %,到1889年减少到 15 %。

李斯特第一篇杰出的灭菌学论文发表于1867年。他的观点并未即刻被人们所接受。1869年他被任命为爱丁堡大学临床外科学教授。在任职七年期间,他名扬四海。1875年他到法国观光,宣讲他的思想方法,翌年他在美国做了一次类似的旅行;但是尚未能说服大多数听众。

1877年李斯特被任命为伦敦皇家学院临床外科教授,一任就是十五年之久。他在伦敦做的灭菌外科演示实验,引起了医学界的浓厚兴趣,接受他的思想的人在不断增多。到李斯特享尽天年之时,他的灭菌原理在医学界被普遍接受。

李斯特由于其开拓性的贡献而得到了许多荣誉。他就任皇家学会主席达五年之久,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外科医生。李斯特结过婚,但无子女。1912年在英国的瓦尔摩,他正准备欢度八十五大寿,不幸溘然长逝。

李斯特的发现使外科学领域发生了彻底的革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今天不仅死于术后感染的患者极为少见,而且也救活了许多这样的人:如果感染的危险还象前一个世纪一样大的话,他们是不会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而且现在的外科能够做那些早先认为感染危险如此之大以致被列入禁区的复杂手术。例如,一个世纪前,开胸手术一般不予以考虑。虽然现今的无菌外科技术和李斯特的灭菌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前者与后者所涉及的思想基本相同,是李斯特原理的扩展。

人们可能会认为李斯特的思想显然是巴斯德思想的必然产物,因而不应该把任何重大功劳归于李斯特。然而尽管巴斯德写出了论著,却仍然需要某人来发明和推广灭菌技术。把李斯特和巴斯德都列入本书并不等于把同一发明照样叙述两遍。疾病细菌学说的应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若把这一成就按劳分配的话,巴斯德、雷汶胡克、弗莱明和李斯特都完全有资格在本册中占有一席之位。

人们还可能反对把李斯特的名次在本册中排得这么高。几乎在李斯特做出成就之前25年,工作在维也纳总院的匈牙利医生伊格纳兹·塞梅耳维斯就一清二楚地表明了灭菌法在产科和外科中的优越性。虽然塞梅耳维斯当上了教授,写了本优秀论著来阐述他的思想,但是他大体上被忽略了。实际上是约瑟夫·李斯特的论文、演讲和演示实验使整个医学界认识到了在医疗中使用灭菌法的重要性。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5-11-24 09:43:50

61.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32~公元1891

法国发明家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在1876年制造出第一台四部冲程内燃机,那就是至今已生产出数以亿计的四部冲程内燃机的样机。

内燃机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机器:它驱动车辆和船只;它可以在工业的许多领域里使用;它是发明飞机必不可少的条件(到1939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上蓝天为止,所有的航空飞行都是用奥托四步冲程内燃机做动力)。但是内燃机最最重要的用途是驱动汽车。

在奥托的内燃机发明以前,人们就为制造汽车做了很多尝试。有些发明家如西格弗里德·马库斯(1875年)、埃特时纳·勒内瓦尔(1862年)和尼古拉斯·约瑟夫·卡格诺特(约1769年)甚至成功地制造出能跑的样机。但是由于没有适当类型的引擎──重量小功率大的引擎,这些样机都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在奥托发明出四部冲程引擎还不到十五年的时间里,有两位发明家卡尔·本兹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各自都制造出实用而畅销的汽车。从那时以来许多其它类型的引擎也用来驱动汽车。用蒸汽、电磁或其它手段来驱动汽车将来终究会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制造出的数以亿万计的汽车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使用四部冲程内燃机。柴油机使用的四部冲程基本上与奥托冲程相似,但是输入燃料的间隔不同,它是一种有独到之处的内燃机,用来驱动许多卡车、公共汽车和轮船。

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发明(除重要的武器和爆炸物之外)都有益于人类。例如,没有人会建议我们放弃冰箱和青霉素或严格限制对它们的使用。然而私人普遍使用汽车的弊病显而易见;它们引起噪音和空气污染,消耗绝无仅有的燃料资源,每年造成可怕的伤亡人数。

显然要是汽车不给我们带来许多益处的话,我们决不会想忍受它们的折磨。私人汽车比公共交通工具具有无限的灵活性。例如,与乘火车和地铁不同,乘自己的汽车会使你随心所欲,想什么时间走就什么时间走,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还可以坐至家门,它又快又舒适,携带行李方便极了。它们给我们选择在哪儿居住和怎样打发时光的范围扩展得空前广泛起来,大大增加了个人的自由。

所有这些益处是否值得社会为汽车所付出的代价,人们对此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汽车对我们的文明世界产生了一种重大的影响。仅就美国在使用的一亿多辆汽车来说,它们每年运行乘客的行程将近两万亿英里──比步行、飞机、火车、轮船及所有其它类交通工具的里程的总和还要多。

为了适应汽车的需要,我们建设了大量的停车场和无尽的高速公路,沿途周围的整个风光也为之一新。反过来汽车为我们带来了从前世世代代都难以梦想到的灵活性,大多数有汽车的人现在举手可得的活动范围和便利条件比没有汽车不知要大上多少倍,它扩大了我们选择生活和工作地点的范围。由于有了汽车,先前只是市区居民才可能享有的许多便利现在郊区居民也同样可以得到(这也许是近几十年来美国郊区得以发展而与此同时市区衰落的主要潜在因素)。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于1832年出生在法国霍尔照森·镇。他在襁褓时父亲就去世了。奥托读书时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但却在十六岁从中学辍学,参加了工作,获得了经商的经验。一时他在一个小镇上的一家杂货店工作,随后在法兰克福市当一名店员,接着又成为一名推销员。

约在1860年,奥托听说艾蒂安·勒努瓦(1822年-1900年)最近发明了燃气机──第一台可使用的内燃机。奥托认识到如果勒努瓦燃气机能够使用液体燃料来开动,它的用途就会大大地增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不必与一个煤气管道相连接。他很快就发明出一种汽化器,但是他的专利申请却被专利局否决了,因为已经有人发明出类似的装置。

奥托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竭尽全力改革努勒瓦燃气机。早在1861年,他就设想要制造一台基本上全新型的引擎,一种使用四部冲程的引擎(与使用两部冲程的努勒瓦原型引擎不同)。1862年2月,奥托制造出一台四部冲程引擎工作样机。他在把这台新引擎变得实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在点火装置方面的困难,不久便把它搁置一旁。但是他又发明了“常压引擎”,一种革新的二部冲程引擎,靠煤气做动力。

1863年他获得该项革新的专利权,不久就找到了一个为他提供资助的伙伴,名叫尤金·兰根。他俩建立了一个小公司,继续改进引擎。1867年他们的二部冲程引擎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一枚金牌。从此销路畅通;公司利润暴长。1872年他们聘请才华非凡、管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戈特利叶博·戴姆勒帮助生产引擎。

虽然二部冲程引擎创利巨多,但是奥托还是念念不忘他最初设想的四部冲程引擎。他确信四部冲程引擎如果对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先压缩后点火,就会比任何改进的勒努瓦二部冲程引擎在效率上都要高得多。1876年,奥托设计出来一个改进的点火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就可以制造出一台实用的四部冲程引擎。第一台这样的样机于1816年5月制造出来了,翌年就获得了一项专利权。四部冲程引擎的功率和性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一下子就打入了市场,大获成功。仅在随后的十年中就销售了三万多台,各种类型的勒努瓦引擎很快就被淘汰了。

1886年,奥托因发明四部冲程引擎而获得的德国专利权被一项专利权起诉给推翻了。原来法国人阿尔方斯·博。罗夏在1862年设计出一种基本相似的装置,并获得专利权。但是人们不应该把博·罗夏看作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发明也从未打入市场,实际上他也从未制造出一台样机,奥托也不了解有关他发明的任何情况。奥托公司虽然失去了有价值的专利权,但是仍在继续赚钱。到1891年他去世时,公司生意兴隆,财值万贯。

1882年戈特利叶·博·戴姆勒离开了该公司,他决心要把奥托引擎应用到交通工具上去。1883年,他发明一种先进的点火系统(但不是今天普遍使用的那一种),使引擎能以700—900转/分的速率运转(奥托引擎的最大速率为180-200转/分),并且还煞费苦心制造出一台重量很轻的引擎。1885年他把一台引擎附系在一辆自行车上,由此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车。翌年戴姆勒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但是卡尔·本兹却抢先一步,他在几个月前就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一 辆三轮汽车── 一辆无容否认的汽车。本兹的汽车与戴姆勒的汽车一样,也是用奥托引擎作动力。本兹引擎的转速远没有达到400转/秒的速率,这就不足以使他的汽车有实用价值。本兹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汽车,几年内就成功地打入了市场。戈特利叶·博·戴姆勒的汽车比本兹的稍迟些打入市场,但也获得了成功。最后,本兹和戴姆勒两家公司合并成一家,著名的默西迪斯—本兹牌汽车就是由这家合并公司生产的。

在汽车发展中还有一位人物必须得提一提,他就是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亨利·福特。福特直到1896年才制造出他的第一台汽车。他的有名的T型牌汽车直到1908年才问世。福特并不是制造出价格合理的汽车的第一家厂商。欧尔德斯摩拜尔1901牌(650美元)和凯蒂莱克 1903牌(750美元)比最初的T型牌(875美元)便宜,而且也比福特更早期生产的任何牌汽车都便宜。但是T型车设计精良、坚固耐用,维修简便。而且福特还引进了大规模生产汽车的革新方法,使T型车的价格持续下降,因而使许多人都能够买得起。

内燃机和汽车具有惊人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能独享发明它们的荣誉,他就会在本册中名列前茅。但是这些发明的主要荣誉应归于几个人:勒努瓦、奥托、戴姆勒、本兹和福特。在所有这些人当中,奥托做出的贡献最大。勒努瓦引擎确实是马力小,功率低,不能驱动汽车,但是奥托引擎却可以做到这一点。1876年在奥托发明了他的引擎之前,要制造实用的汽车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此之后实际上却又是很自然的。因此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是当代世界真正的创造者之一。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4:36:44

62.路易·达盖尔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87~公元1851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首次成功地发明了实用摄影术。

1887年达盖尔出生在法国北方的科梅伊镇,年青时是位艺术家,他约在三十五岁时设计出西洋镜,用特殊的光效应展示全景画。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他对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装置──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发生了兴趣。

先前达盖尔为发明可使用的照相机作出了努力,但没能获得成功。1827年他遇见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他也一直在努力发明照像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获得了成功。两年后他们成为合作人。1833年涅普斯逝世,但是达盖尔仍在继续努力。1837年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

1839年,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但未获得专利权,然而法国政府为达盖尔和涅普斯的儿子提供终生恩给金作为酬谢。达盖尔发明的宣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达盖尔成了一代英雄,享尽了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达盖尔摄影术迅即得以广泛的使用。达盖尔本人不久就隐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乡去逝。

没有几项发明象达盖尔照像有那么多的用途,实际上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个科研领域,在工业和军事上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对更多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来说是一种快乐的爱好。照片能够传递教育、新闻和广告等方面的真实信息(或错误信息),由于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现过去,因此它成为最常见的珍藏品和纪念物。当然电影摄影术是一项补充发明,除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手段外,实际上也和一般摄影术的用途一样多。

很少有哪一项发明完全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当然许多其他人早期的劳动为达盖尔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投象器(一种与无透镜照像机类似,但无胶卷的装置)至少是在达盖尔八个世纪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八世纪吉罗拉摩·卡达诺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在投象器的开孔内安置一块透镜,使其成为现代照相机的一个有趣的序幕;但是由于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耐久,因此人们往往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摄影术。1727年,约翰·舒尔茨得到了另一项重要的发现──银盐感光。虽然舒尔茨用这项发现制成了一些临时图像,但是他并没真正去寻求其中的奥妙。

与达盖尔成就接近的前辈是涅普斯,他后来成为达盖尔的合作人。约在1820年涅普斯发现朱迪亚沥青感光。通过把这种感光物质和投象器结合使用,涅普斯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照片(他1826年摄的一张仍然存在)。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涅普斯理应是摄影术的发明者。但是涅普斯摄影术根本就不实用,因为它大约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间,而且在当时产生的图像也相当模糊。

使用达盖尔方法,图像就被记录在镀有碘化银的平板上。曝光时间需要十五分钟,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却具有实用价值。在达盖尔把他的方法公布于世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人就建议要稍稍加以修正:在用作感光物质的碘化银里加入溴化银。这个小小的修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减少了所需的曝光时间,使摄影术照像广为实用。

1839年在达盖尔宣布他的摄影发明以后不久,一位英国科学家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同的摄影术,一种牵涉到首先制作照像底片的方法,与今天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塔尔博特实际上是在1835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批照片,早在达盖尔摄影术首次问世的两年前,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塔尔博特因忙于其它几个项目的研究,没有立即把他的照像实验进行到底。要是他继续制作的话,他也许会发明一种可以打入市场的照像仪器,而且今天会被认为是摄影术的发明家。

在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以后的岁月里,摄影术有了很多的改进:湿板法、干板法、现代式胶卷、彩色照片、电影、彼拉罗伊德摄影术和静电复印术。尽管为发明摄影术做出了贡献的人众多如云,但是我认为路易·达盖尔做出的贡献远比其他人重大得多。在达盖尔之前没有实用的照像仪器,而达盖尔发明的技术切实可行,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使用。他的发明的正式公布对随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摄影术与达盖尔摄影术大不相同,但是后来的这些技术即使一项也未被发明,达盖尔摄影术也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便利的照像技术。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4:40:55

63.约瑟夫·斯大林”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879~公元1953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是苏联多年的独裁者。他1879年出生在高加索格鲁吉亚的哥里城。他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与俄语有很大的差别,后来他学会了俄语,讲俄语时总带有很重的格鲁吉亚口音。

斯大林是在贫困中长大的。他父亲是个皮鞋匠,常常嗜酒无度,毒打儿子。约瑟夫十一岁时他就去世了。儿童时期的约瑟夫就读于哥里的一所教会学校。十多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正教中学读书,1899年他因宣传推翻政府的思想被学校开除,随后参加了地下的马克思主义运动。1903年党发生了分裂,他站立在布尔什维克一边。从那时至1917年,他一直是个积极的共产党员,至少被逮捕过六次。因为每次判的刑都很轻,而且逃跑的机会也多,所以这个时期的某个阶段中他实际上有可能是一个双料特工,就在这期间,他使用了“斯大林”(铁人)这一恰当的匿名。

在1917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中斯大林并没有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随后的两年中他表现得很积极,1922年成为党的总书记①。这一职务使他在党的工作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是列宁逝世后他在夺权斗争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列宁想让里昂·托洛茨基当自己的接班人。事实上列宁在他的政治遗嘱中已提到斯大林太残忍,应该撤销他的总书记职务。但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功地把它消毁了②。他进而又与列夫·加米涅夫和格里哥里·季诺维也夫两位重要的政治局委员合作,形成“三套马车”,即三人政治。他们三人成功地战胜了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随后斯大林──党内政治斗争的天才,就把矛头指向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把他俩赶下了台。斯大林在权力斗争中战胜了“左翼敌对势力”(即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及其同伙)后,又逐步地采纳了几项由他们提出的政治建议。不久以后,斯大林又把矛头指向党内的右翼领袖──他从前的同盟,而且也取得了胜利。到三十年代初,他成了苏联唯一的独裁者。

自1934年大权在握后,斯大林发动了一系列的清洗运动。从表面上来看,引起这些清洗运动的原因是1934年12月1日舍盖·基洛夫遭暗杀。基洛夫是共产党的高级官员,斯大林的顾问之一。然而很可能是斯大林亲自下令暗杀了基洛夫,这一是为了除掉基洛夫,但更主要的是为随后的清洗运动制造一个借口。

在随后的几年里,那些在1917年革命中就当过共产党领袖的人,在苏维埃政府中给列宁当过部下的人,他们多数被斯大林指控有判国罪,被判处死刑,而且有许多都在大庭广众的审判下公开认了罪。这和托马斯·杰弗逊当总统时逮捕了《独立宣言》的大多数签署者的做法差不多,他指控他们都犯了判国罪,他们在公开审判中“认了罪”就被处以死刑。1938年,领导过早期清洗运动的金利克·亚戈达本人也被带上了审判台,承认犯了判国罪,因而被处死刑。而他的接班人尼古拉·叶左夫最终也遭到清洗,被处以死刑。

三十年代中期的清洗扩展到苏联的全党和全军。其主要矛头并不是指向反党分子和反革命分子(这类人中的大多数在列宁当权时就已被粉碎了),确切地说,其矛头是对着共产党的。斯大林在屠杀共产党方面比沙皇警方成功得多。例如,在1934年党的代表会议上当选的中央委员中,有三分之二还要多的人在随后的清洗中被杀。由此清晰可见,斯大林的主要目的是要防止在国内出现独立政权。然而就在清洗运动进入高潮时斯大林颁布了一部新宪法,称为苏联民主宪法。

斯大林所制订的经济政策之一就是用强迫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这一政策在农民当中很不得人心,许多农民加以抵制。然而三十年代初根据斯大林的命令数百万农民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就这样他的政策终于获胜,并且得到全面的贯彻。但自那以来苏联的农业状况一直不佳。

斯大林推行的另一项政策就是加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这种政策由于有苏联国境外的许多国家效仿,经过一系列的“五年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达到了目的。尽管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还有不足之处,但总的说来是非常成功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但是却治愈了战争的创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工业大国。

1939年8月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了著名的“不侵犯”条约。可是不到两个星期,希特勒从西部入侵波兰,占领了该国的半个西部。快到年底时,苏联发动军事入侵,威胁着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个独立民族,这三个民族都没有抵抗就自动缴械,并最终归属于苏联。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迫于苏联势力的威胁也被吞并了。芬兰在威胁面前不肯低头,但是苏军一次入侵就占领了整个芬兰的领土。常为上述吞并行径打着的一个幌子就是苏联需要这些领土来防御纳粹德国的突然袭击。但是当战争已结束、德国被彻底击败以后,斯大林并没有表示放弃对所占据领土的控制(不过,这两个国家都没有他的追随者)。

第二次大战结束时,苏联占领了大半个东欧,斯大林利用这个机会在整个占领区建立了顺从苏联的共产党政府。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府也在南斯拉夫出现了,但是该国没有苏联军队,因而没有变成苏联的卫星国。为了防止东欧其他共产党国家走南斯拉夫的道路,斯大林在东欧的卫星国也搞了清洗异己分子的运动。就是在第二次大战刚结束期间,美国和苏联开始了冷战。虽然人们宣称杜鲁门和西方领袖们对发动这场冷战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斯大林做得也真有点过分。

195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一伙医生由于阴谋暗杀苏联高级官员而被捕。这听起来使人感到斯大林在计划另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但是1953年3月5日,这位73岁的独裁者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逝世了。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红场陵墓里,和列宁的遗体并放在一起。但是在几年之后(特别是在1956年2月赫鲁晓夫的演说之后),斯大林的名声在苏联一落千丈。

斯大林的家庭生活并不很幸福。他1904年结婚,但三年后他的妻子就死于痨病。他俩的独生子雅各布在第二次大战中被德国军队捉去,德军提出要互换战俘,被斯大林拒绝,雅各布死在一所德国的俘虏营中。1919年斯大林再度成婚,这第二个妻子也在1932年死去了。据报导说是自杀,但有谣言说是斯大林杀的,或说是他指使人杀的。斯大林的第二个妻子生有两个孩子,儿子是苏联空军部队的军官,后来变成了酒鬼,于1962年死去,女儿斯维特拉娜1967年从苏联逃到美国。

斯大林个性的突出特点就是他那绝对的残忍性。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怜悯之心。他满腹狐疑,几乎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但是他有卓绝的才干,精力旺盛,坚毅不拔,思路敏捷,智慧超群。

斯大林作为独裁者,统治苏联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因而对许多人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如果把一个独裁者对同代人的全部影响与他所统治的人数、控制的程度和掌权的时间按正比计算,那么斯大林在历史上也许是无与伦比的独裁者(也许有人认为这个头衔应给毛泽东戴上)。斯大林在一生中把数以百万计的人送上了断头台和劳改营(在他的多次清洗中究竟死了多少人无从计数,可能要接近两千万)。

因此,斯大林在这期间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巨大的。但他的影响究竟能存在多久尚不能定论。例如,自斯大林死后,秘密警察伸向苏联人民的铁爪已经大大地收敛了。虽然苏联缺乏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那种公民权和政治自由,但是今天独裁统治的程度比起斯大林掌权前的列宁时代并无过分之处。

苏联在东欧看样子是个堂堂正正的卫星帝国。因而无法预言这个帝国何时会消亡。大国在边界上建立附庸国来为自己庇护,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一般说来这样的国家不会无休止地当奴隶,它们在短时期内不被统治国吞并就会获得独立。既然苏联好象并无吞并东欧的卫星国的意思,那么这些卫星国在一个世纪内似乎有可能获得独立。从另一方面来看,象东德和保加利亚这样的国家受共产主义的统治可能会远比受苏联统治的时间长。

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自己的边界有了很大的扩张。但是应该牢记,在过去的好几百年间俄国西部边界一直折腾不定。事实上苏联今天的领土比1879年斯大林诞生时的沙皇俄国的领土要少。

人们常常把苏联的工业化归功于斯大林,这种说法有点过头了,其理由有两点:第一,即使没有斯大林苏联也会实现工业化,这一点看来可以确信无疑;第二,虽然斯大林可能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但他并不是工业化的开创者,沙俄在1914年就已成为世界上第五大工业国。

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斯大林采用高压手段,苏联农业集体化也许永远不会出现。

人们也认为斯大林对共产主义势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起了重要作用。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当然是由于斯大林的作用,东欧的各卫星国才建立了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在中国获得了政权却是毛泽东等人努力的结果。大体说来,我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对共产主义政权在全世界的崛起起了主要作用。但是如果说斯大林并不完全象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那样重要的话,他也是历史上的巨人之一──一位不会很快被人们遗忘的、残酷的天才。  注:斯大林晚年的确犯过严重的肃反扩大化和鼓励个人崇拜等错误,在对待兄弟党和一些国家问题上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但斯大林的一生为建设和保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建立了历史功勋,对苏联人民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仍然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一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总而言之,斯大林的成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是次要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77页)

注释:

①1917年10月1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扩大会议上,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斯大林被选入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他积极参加与组织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为夺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立下了功勋。1922年4月,中央委员会鉴于列宁患病,依照列宁的建议,选举斯大林担任党的总书记。

②在挑选党的中央领导人问题上,列宁认为斯大林是党的卓越活动家,但也指出他担任总书记后“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列宁批评斯大林太粗暴,曾建议将他“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列宁全集》第36卷第617,618页)。但斯大林接受了列宁的批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他继续担任党的总书记。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4:50:57

64.勒内·笛卡尔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596~公元1650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勒内·笛卡尔于1596年出生在都兰省海乐村。少年时期他上过一所环境优雅的耶稣会学校──尖塔中学。二十岁在普瓦提·埃大学获得法律学学位。虽然笛卡尔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却认为除了数学以外,任何其它领域的知识皆是有懈可击的。从此,他没有继续接受正规教育,而是决定漫游整个欧洲,开阔视野,见悉世面。由于笛卡尔的家庭经济富裕,足以使他囊满无挂,悠哉游哉。

从1616年到1682年,笛卡尔做了广泛的游历。他曾在三个军队中(荷兰、巴伐利亚和匈牙利)短期服役,但是他显然未参加任何战斗。他还观光过意大利、波兰、丹麦及其它许多国家。在这些年间,他系统陈述了他认为他发现真理的一般方法。他五十二岁时,决定用此方法将世界做个综合性的描述。当时他定居荷兰。此后的二十五年一直生活在那里,他选择了荷兰,因为那里有更多的思想自由,还可以躲避巴黎社会的纷扰。

1629年他写了《思维指南录》一书,概述了他的方法(但是这本书从未完稿,也许从未打算发表,直到他去世五十多年后他的第一版才问世)。在1630年到1634年期间,笛卡尔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科学。为了学到更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他亲自做解剖。他在光学、气象学、数学及其他几个学科领域内都独立从事过重要研究。

笛卡尔本想在一本题为《世界》的书中介绍他的科研成果,但是当该书在1633年快要完稿时,他获悉意大利教会的权威们宣告伽利略有罪,因为他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笛卡尔在荷兰未受到天主教权威的迫害,但是他还是决定谨慎从事,收书稿进箧入匣,因为在书中他捍卫了哥白尼的学说。但是在1637年他发表了最有名的著作《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通常简称为《方法论》。

《方法论》是用法文而不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一切有文化的人都可以通读,包括没有学过古典语言的人。在《方法论》中附有三篇论文,在这三篇论文中笛卡尔给出了用自己的方法做出发明的例子。第一篇《光学》论文中,笛卡尔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但是这个定律在此之前就已被威勒勃劳德·斯内尔发现);讨论了透镜和多种其它光学仪器;描述了眼睛的功能及病态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光的学说,后来为克里斯琴·海更斯系统阐述的光波学说揭开了序幕。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次用现代的观点来探索气象,讨论了云雨风,正确解释了彩虹的形成原因。他批驳热是一种不可见的流体组成的观念,指出热是一种内在运动形式的正确推论(但是这个推论以前已由弗朗西斯,培根和其他人提出过)。在第三篇论文中,笛卡尔介绍了他所有的贡献中最重要的──解析几何。这是一项重大的数学进展,为牛顿发明微分开辟了道路。

也许笛卡尔哲学的最大有趣之处来自他的方法。笛卡尔十分留心被普遍接受的大量错误的概念,决定要达到恢复真理的目的,就须得从零开始做起。因此他开始怀疑一切──老师教给他的一切,他的所有最崇高的信仰,所有的常识观念,甚至外部世界的存在,连同他自己的存在──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这自然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消除如此普遍的怀疑来获得一切事物的可靠知识呢?笛卡尔用形而上学观点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推论,证明出使自己满意的结果:由于他自己的存在(我思我在),上帝才存在,外部世界才存在,这就是笛卡尔学说的起点。

笛卡尔方法具有双重意义。第一,他把“什么是知识”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置于他的哲学体系的中心。早期的哲学家力图描写世界的本质,但是笛卡尔教导我们这样的问题若不和“我怎么能知道?”联系在一起,就得不出满意的回答。

第二,笛卡尔认为,我们不应该从信仰开始而是从怀疑开始。(这恰好与圣·奥古斯丁及大多数中世纪神学家的看法相反,他们认为信仰第一)。这样笛卡尔确实得出了正统神学的结论。但是他的读者对他的倡导方法远比对他得出的结论还要更为重视(教会担心他的著作会起破坏性作用不是没有理由的)。

笛卡尔在他的哲学中强调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区别,在这方面他提倡彻底的二元论。这个区别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但是笛卡尔的论著引起了对该问题的哲学讨论。他所提出的问题从那时以来就引起了哲学家的兴趣,但是尚未得到解决。

笛卡尔的物质宇宙观也很有影响。他认为整个世界──除了上帝和人的心灵之外──都是机械运动的,因此所育的自然事物都可以用机械原因来解释。他否认占星术、魔法以及其它迷信形式,同样否认了对事物所做的一切目的论的解释(也就是他寻找直接的机械原因,否定事物的发生是为了某种遥远的终极目的的认识)。由笛卡尔的观点可以看出,动物从本质上讲就是复杂的机械,人体也受通常的力学定律所支配。从那时起,这就成了现代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笛卡尔提倡科学研究,认为把它应用于实践会有益于社会。他觉得科学家应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概念,应该努力用数学方程来描述世界。所有这些听起来倒很合乎现代要求,但是笛卡尔虽然自己也亲自做观察实验,但是却从未强调过实验在科学方法中的极其重要性。

早在笛卡尔几年之前,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要搞科学研究,并且会从中受益。笛卡尔“我思我在”的著名观点也并不新奇,圣。奥古斯丁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提出过(当然用词不同)。同样,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也只不过是圣·安瑟尔姆(1033──1109)最先提出的实体观点的一种变体。1641年,笛卡尔发表了另一部名著《冥想录》,1644年,他的《哲学原理》问世。这两部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1647年又有译本问世。

虽然笛卡尔是一位文笔精练语句华丽的散文体作家,但是他的文风复古,令人瞠目不解。的确,他的话听起来常常使人感到他是一个中世纪的学究,也许是他采用理性主义方法的原因。而弗朗西斯·培根虽然比笛卡尔早生三十五年,却完全具有现代的风格。

笛卡尔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上帝虔诚的信徒。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良好的天主教徒,但是教会的权威不喜欢他的观点,他的著作被列入天主教的禁书之列。即使在信奉新教的荷兰(当时也许是欧洲最宽容的国家),笛卡尔也被指控为无神论者,他同教会的权威发生了矛盾,不胜烦恼。

1649年,笛卡尔接受了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的慷慨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做她的私人教师。笛卡尔喜欢温暖的卧室,总是习惯晚些起床。当得知女王让他清早五点钟去上课,他深感焦虑不安。笛卡尔担心早上五点钟那刺骨的寒风会要了他的命。果不出所料,他很快就患了肺炎,1650年2月,在他达瑞典仅四个月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笛卡尔从未结婚,但却有一个女儿,她不幸早年夭折。

笛卡尔的哲学受到了他的同时代人的强烈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感到其中有循环推理。后来的哲学家指出了他体系中的许多缺陷,今天没有谁会捍卫他的体系。但是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体系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思想──更确切地说是别人从他的著作中吸取思想的精华──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基于这一点,笛卡尔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笛卡尔至少有五个观念对欧洲思想有着重大影响:①力学宇宙观;②对科研的积极态度;③在科学中强调使用数学;④提倡在初期采取怀疑主义;⑤重视认识论。

在估价笛卡尔的整个影响时,我还考虑到了他那令人难忘的科学成就,特别是解析几何的发明。就是这个因素,我才确定把笛卡尔的名次比伏尔泰、卢梭和弗朗西斯·培根这样杰出的哲学家的名次排得高些。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4:55:58

65.儒略·凯撒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前100~前44

著名的罗马军事和政治领袖盖厄斯·儒略·凯撒,出生在一个政治大动乱的时期。

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在第二次战胜迦太基之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这次胜利使许多罗马人大发横财,但是连绵不断的战争扰乱了罗马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许多农民的财产被抢夺一空。最初的罗马元老院只不过是个小城市的元老院,实践已经证明它已经不能合理地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政治上腐化堕落,贪污受贿到处盛行,整个地中海周围地方都因罗马人的昏庸统治而遭灾受难。约从公元前133年起,就在罗马出现了一场长期的动乱。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民众领袖相互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利。游击队(如公元前87年马留的游击队和公元前82年索拉的游击队)经常在罗马神出鬼没,东袭西扰。虽然昏庸的统治这一事实路人皆知,但是大多数罗马公民希望继续维持共和制政体。儒略·凯撒也许是第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民主政体不值得挽救了,因为它已经达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凯撒出生在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青时就步入政坛,有关他所担任过的各种职务、结过的各种联盟和政治崛起的详细情况纷繁复杂,在此不打算加以叙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58年,他42岁时被任命为罗马所辖的三个行省的总督。这三个行省是阿尔卑斯山南侧的高卢(位于意大利北部)、伊利里可姆(在今南斯拉夫沿海地区)和纳博尼兹高卢(法国南部沿海地区)。那时他统帅四个罗马军团,大约有两万将士。

在公元前58年到前51年期间,凯撒率领这四个军团,入侵并征服了高卢所有其余的地区,大体上包括今日法国和比利时以及瑞士、德国、荷兰的部分地区。虽然他的部队在数量上还不及他的对手,但却战胜了高卢地区的部落,把直到莱茵河畔的所有领土都纳入了罗马的版图。他还派遣两支部队渡海到英国,但未取得永久性的战果。

当时业已成为一个重要政治人物的凯撒,由于征服了高卢,回到罗马后即成了一位受到普遍爱戴的英雄,他深得民心;强大至极,但他的政敌则对他嫉恨不已,当他完成军事指挥后,罗马元老院下令让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即不许带部队返回罗马。凯撒感到忧虑不安,如果他不带部队返回罗马,他的政敌就会利用这个机会干掉他,他的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于是在公元前49年1月10日至11的夜晚,凯撒率领他的部队越过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长驱直入抵达罗马城,以表示对元老院的蔑视。这种明显的不法举动引起了一场内战,一方是凯撒的军团,一方为忠实于元老院的部队。这场内战持续四年,以凯撒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最后一战是在公元前45年3月7日在西班牙曼达进行的。

凯撒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自己最适合担当建立罗马所需要的有效而开明的专制制度的任务。公元前45年10月他返回罗马,不久就成为终身独裁者。公元前44年2月有人要为他加冕,被他拒绝了。但由于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所以这并未给拥护共和制政体的反对派消除疑虑。公元前44年3月15日(著名的三·一五),在一次元老院会上凯撒被一伙阴谋者暗杀。

凯撒在他的晚年期间,开始筹划一场生气勃勃的改革运动。他计划在整个罗马帝国内重新调配军队元老,让罗马的贫民到新社区去重新安家落户。他把罗马公民权扩大到新征服的几个民族中去。他计划在意大利城市中建立起统一的市政体制,还计划了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和罗马法典的编纂,还实行了许多其他改革。但是他未能为罗马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立宪政体,也许这是使他早归西天的主要原因。

由于凯撒在曼达的胜利和在罗马遇刺之间仅有一年的时间,所以他的许多计划从未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很难说假如他没有遇刺,他的政府究竟会怎样开明,怎样卓有成效。在他所有的改革中,最有持久影响的一项是实行一种历法①。他实行的历法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改。

儒略·凯撒是历史上聪明绝顶的政治人物之一,具有多方面的天赋。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杰出的将领,优秀的演说家和作家。他的描写征服高卢的《高卢战记》一书长期被看作是一部第一流的文学作品,许多学生认为在所有的拉丁文学著作中它最通俗易懂,最动人心弦。凯撒果断勇敢,雄姿飒爽,潇洒倜傥。他是一个风流公子,即使按当时的标准来看,他也是一个荒淫无度的好色狂(他最闻名的风流韵事是与克丽佩脱拉之间的著名罗曼史)。

人们常常指责凯撒的人格,他极欲获得权力,当然就利用职权大发横财。但是与大多数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不同,一般说来他既不虔诚也不虚伪。在同高卢人的战争中,凯撒凶暴残忍,但是对被打败的对手却特别宽宏大量。

德国的皇号Kaiser和俄国的皇号Czar都源自“Caesar(凯撒)”一词,这是他的名字所享有的威望。他的名声一直都比他的甥孙──罗马帝国的真正创始人奥古斯都·凯撒显赫得多。但是儒略·凯撒对历史的影响并不等于他巨大的声望。他在推翻罗马共和国中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夸大他在这方面的重要性,因为罗马共和政体本来已摇摇欲坠,濒于覆灭。

凯撒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征服了高卢,他所征服的领土差不多被罗马统治了五个世纪。在此期间,这些地区已经完全罗马化了,实行了罗马的法律、风俗和语言,以后还实行了罗马基督教,当今的法语基本上是来源于拉丁语的口语。

凯撒征服了高卢,对罗马本身也有重要的影响,确保了意大利几个世纪不受来自北方的侵略,其实对高卢的征服也是确保整个罗马帝国安全的一个因素。

如果没有凯撒,罗马人迟早也会征服高卢吗?罗马人在数量和技术上都不比高卢的部落优越。但是罗马在凯撒征服高卢以前和以后的一个时期里都在迅速地扩大。由于当时罗马部队的战斗力强,罗马到高卢的距离近,还有高卢各部落之间的不和,看来高卢没有什么保持独立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凯撒是打败庞大的赛尔特部队、征服高卢的将领,他入此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个成就。

注释:

①指儒略历,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的前身,公元前46年儒略·凯撒决定采用,故名。每年平均长度365.25日,历年中的平均年为365日,4年1闰,闰年366日;每年12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只有2月平年29日,闰年30日。其继承人奥古斯都从 2月减去 1天加在 8月(因 8月的拉了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又把 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积累到十六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 3月11日。后经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ius X Ⅲ)于1582年命人加以修订,而成现今通用的公历。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innovate511 回复于:2006-01-12 15:02:23

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三种人:宗教领袖、皇帝或者科学家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5:03:33

引用:原帖由 innovate511 于 2006-1-12 15:02 发表
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三种人:宗教领袖、皇帝或者科学家





差不多吧,个人觉得像俺们介样的CU LM一族其实对推动人类发展也应该有点作用


毕竟是基数呀:oops: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5:07:15

66.弗朗西斯科·皮扎诺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约公元1475~公元1541

弗朗西斯科·皮扎诺约于1475年出生在西班牙特鲁希略市,这个目不识丁的冒险家,征服了在秘鲁的印加帝国。同荷南多·科尔特斯一样,皮扎诺来新大陆也是为了追名逐利,两个人的生涯有许多相似之处。从1502年到1509年,皮扎诺生活在加勒比岛屿中的希斯盘纽拉岛,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现在就位于该岛上。1513年他当上了以瓦索·努聂兹·德·贝尔波尔为领队的探险队的队员,该探险队发现了太平洋。1519年他来到巴拿马定居。1522年他从一位西班牙探险家巴斯库阿尔·德·安达哥瓦雅那里获悉印加帝国的存在,巴斯库阿尔·德,安达哥瓦雅在此之前访问过印加帝国。皮扎诺无疑是受了荷兰多·科尔特斯前不久成功地征服了墨西哥的启发,下定决心要征服印加帝国。他在1524年到1525年的初步尝试中没有成功,他的两艘船还没有来得及到达秘鲁就被迫返航。在1526年到1528年的第二次尝试中,他成功地登上了秘鲁海岸,满载着黄金、异叶番荔叶和印地安人而归。

1528年他返回西班牙,翌年西班牙皇帝查尔斯五世授权他代表西班牙征服秘鲁,并且为他提供经费组建一支远征队。皮扎诺回到巴拿马,组建了远征队。该远征队于1531年从巴拿马启航,其时皮扎诺年已五十六岁。他所组建的远征队不足两百人,而他出发去征服的帝国却有六百多万人口。

1532年皮扎诺登上秘鲁海岸。他只带领177人和62匹马向内陆进军。皮扎诺率领他的小支部队深入安第斯山脉,进入卡哈卡马城。印加君主阿塔华尔帕正住在该城,身边有一支由四万五千勇士组成的军队,皮扎诺的部队于1532年11月5日进入卡哈卡马,第二天阿塔华尔帕根据皮扎诺的请求,留下他的大部队,只是在大约五千名手无寸铁的侍从的陪同下,来和皮扎诺谈判。

根据阿塔华尔帕肯定能够掌握的情况来分析,他的举动真叫人难以捉摸。西班牙人从登岸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明显地暴露出他们的罪恶目的和极度的残忍。因此难以理解为什么阿塔华尔帕让皮扎诺的军队畅通无阻地接近卡哈马卡城。要是印第安人在狭隘的山路处袭击皮扎诺,就会不费吹灰之力把西班牙部队一网打尽。因为在狭隘山路上他的马几乎毫无用武之地。在皮扎诺进入卡哈马卡城之后,阿塔华尔帕的举动更加令人莫名其妙,他自己赤手空拳去接触敌人的军队。伏击是印加人惯用的一种战术,这一事实只能使人进一步感到阿塔华尔帕迂腐之极。

皮扎诺没有坐失良机,他命令部队向阿塔华尔帕及其手无寸铁的护卫队进攻。这场战斗──更确切地说是一场大屠杀──只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没有一个西班牙士兵被杀死,唯一受伤的是皮扎诺本人,他在活捉阿塔华尔帕时受了一处轻伤。

皮扎诺的战略无比正确。印加帝国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所有的权力都来自印加皇帝,他有点儿被人们神圣化了。皇帝被囚禁,印第安人就不能对西班牙入侵作任何反应。为了使自己获得自由,阿塔华尔帕付给皮扎诺大量赎身的黄金和白银,价值大概有两千八百多万美元。但是几个月之内,皮扎诺就把他处决了。在活捉阿塔华尔帕一年后的1533年11月,皮加诺的部队开进印加首都库斯科,未发生任何战斗。在首都皮扎诺任命一个新印加皇帝作为他的傀儡。1535年他创立了利马市,该市成为秘鲁的新都。

但是1536年印加傀儡逃走了,领导了一场反对西班牙人的印地安人暴动,一时把西班牙人围困在利马和库斯科。翌年西班牙人又控制住了该国的大部分地区。但是直到1572年暴动才被最终平息。那时皮扎诺本人已见上帝去了。

皮扎诺的垮台是因为西班牙人内部发生了冲突。1537年皮扎诺的一个最亲密的同事迪戈·德·阿尔玛格罗发动叛乱,声称皮扎诺分给他的战利品不合理。虽然阿尔玛格罗被捉获并处以死刑,但是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1541年在皮扎诺胜利开进库斯克的第八年,阿尔玛格罗的一伙追随者闯入皮扎诺在利马的邸宅,暗杀了这位六十六岁的领袖。

弗朗西斯科·皮扎诺勇敢机智、坚定敏捷。据他自己讲,他是个宗教信徒。据报道,他在临死时,用自己的血在地上划了一个十字,他说出的最后两个字是“耶稣”。但是他贪婪无厌、残酷无情、野心勃勃、奸诈狡猾,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也许是最野蛮的征服者。

但是皮扎诺残忍的性格不应该影响我们看到他的伟大的军事功绩。1967年,以色列虽然在数目上和军事装备上都远远不如阿拉伯国家,但是却出乎众人所料,取得了戏剧性的胜利。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胜利。但是,在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却比比皆是。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大帝曾多次取得以寡敌众的军事胜利。中国的人口至少是蒙古的三十倍,然而在成吉思汗继承人的统帅下,蒙古人却征服了中国。

但是皮扎诺仅以一百八十人的军事力量成功地征服了一个拥有六百多万人口的帝国,这在历史上是最惊人的军事功绩。从敌对双方的比例来看,他所征服的数目大大超过了科尔特斯的对手,科尔特斯以一个六百人的军事力量侵占了一个大约拥有五百万人口的帝国。难道亚历山大大帝或成吉思汗可以和皮扎诺的成就相媲美吗?我认为不可以,因为敌对双方在数量上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他们俩都不敢如此冒然地去夺取胜利。

但是人们可能要问:西班牙的火器不是使他们占有绝对的战术优势吗?决非如此。火绳枪──当时的一种原始武器,射程短小,装药费时。虽然这种火器的响声可怕,但实际上还不如好弓好箭。皮扎诺进入卡哈马卡时,无论如何只是三人有火绳枪,不到二十人有石弓。大多数印地安人都是被常规武器如短刀和长矛刺死的。尽管西班牙人拥有不多的战马和火绳枪,但还是可以显然看出他们进入冲突时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西班牙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是指挥和决心,而不是武器。当然皮扎诺还碰上了好运气,但是常言说好运与勇夫有不解之缘。

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弗朗西斯科·皮扎诺被斥之为亡命之徒。但是即使如此,也很少有几个亡命之徒对历史的影响有他那样大。他推翻的帝国曾统治过今日秘鲁和厄瓜多尔的大部分地区,还有智利的北半部和玻利维亚的部分地区。它的人口远远大于南美其余地区的总和。由于皮扎诺征服的胜利,整个地区都强行西班牙宗教和文化。而且在印加帝国崩溃后,南美洲也没有任何其他地区有任何机会取得反抗欧洲征服的胜利。数百万印第安人仍然居住在南美洲。但是在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从未再得到政权,欧洲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一直保持着统治地位。

科尔特斯和皮扎诺每个人都率领一支小部队,以相当快的速度成功地推翻了阿兹台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这使很多人认为欧洲人对墨西哥和秘鲁的征服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阿兹台克帝国看来确实没有真正的机会来保持独立。它位于墨西哥湾附近,距离古巴的海路也比较近,易受到西班牙的武力进攻。即使阿兹台克成功地打败了科尔特斯的小部队,更多的西班牙部队也肯定会随之而来。

但是印加帝国面临的局势就好多了,有利于防御外敌。它滨临唯一的海洋是太平洋,比起大西洋来更不利于西班牙船只靠岸。印加人拥有大量的军队,他们的帝国人口众多,组织有素,而且秘鲁的地势山多土少,道路崎岖不平,欧洲殖民强国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感到征服山区很困难。即使在十九世纪末期──欧洲的武器比十六世纪先进得多的时期,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一切征服都归于失败。同样,英国人在征服印度多山的北部边疆的部落时,几乎历尽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欧洲人从未能把尼泊尔、阿富汗和伊朗这样的多山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假如皮扎诺的入侵没有成功,假如印第安人因此有机会对欧洲的武器和战术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此后就很可能会以自多敌寡赶走欧洲侵略军。事实上西班牙人花了三十六年的功夫才把1536年印第安人的暴乱平息下来,虽然印第安人武器很少而且所召集起来的部队只是他们在皮扎诺征服以前就能组建的军队的一小点分。即使没有皮扎诺,西班牙人也可能会征服印加帝国,但是这个结论看来还很不能确定。

因此皮扎诺的名次在本册中比科尔特斯略高一点,科尔特斯只是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而皮扎诺则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5:14:05

67.荷南多·科尔特斯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485~公元1547

墨西哥征服者荷南多·科尔特斯于1485年出生在西班牙麦德林。他父亲是一个小贵族,他年青时在萨拉曼卡大学攻读法律。到了十九岁他离开西班牙到新发现的西半球去碰运气。1504年他到达希斯盘纽拉岛,在那里的几年时间里,他作为一个乡绅,不劳而获,放荡不羁,虚掷光阴。1511年他参加了西班牙征服古巴的战斗,历经过这场冒险之后,他与古巴总督迪戈·维拉斯凯的妻妹结为伉俪,并被任命为圣地亚哥市长。

1518年维拉斯凯任命他为向墨西哥进军的远征队队长。这位总督由于担心科尔特斯有野心,很快便取缔了对他的任命。但为时已晚,没能控制住科尔特斯。科尔特斯于1519年2月带上11条船只,110个水手,553个士兵(只有13个士兵有火枪,32个士兵有石弓),10门重炮,4门轻炮和16匹马。探险队于耶稣受难日在现今的韦拉克鲁斯市登陆。科尔特斯在海岸附近停留了一段时间,收集有关墨西哥形势的情报。他获悉统治墨西哥的阿兹特克①人在内陆有一大笔资金,有大量的贵重金属,而且被征服的其他印地安部落有许多人都对他们有切齿之恨。

科尔斯特一心要进行征服,即决定向内陆进军,侵占阿兹特克领土。他的一些士兵因寡众悬殊而感到心惊胆颤。于是科尔特斯在进军前,毁坏了探险队的船只,使得他的手下将士要么就跟他夺取胜利,要么就被印地安人斩首杀头,别无它路可走。

在向内陆进军中,西班牙人遇到了一个独立的印地安部落──特拉斯卡拉人的激烈抵抗。经过一番苦战,他们的大部队被西班牙人打败后,则决定同科尔特斯会师来打击他们所仇恨的阿兹特克人。科尔特斯随后向乔卢拉进军;阿兹特克的首领蒙特珠玛二世计划对西班牙人发动一场突然袭击。但是科尔特斯事先获得了印地安人去向的情报,首先发起进攻,在乔卢拉屠杀了数以千计的印地安人。随即向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现在的墨西哥城)进军,1519年9月8日他一枪未发就进入了该城。他立即将蒙特珠玛关押起来,使其成为自己的傀儡,看来征战几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但是这时又有一支西班牙部队登上海岸,他们在潘菲罗·纳瓦埃兹的率领下奉命来逮捕科尔特斯。科尔特斯把一部分军队留守在特诺奇蒂特兰,率领余部匆匆赶回海岸,在那里打败了纳瓦埃兹的部队,说服其残部加入了他的队伍。但是当他可以返回特诺奇蒂兰时,阿兹特克人对他的留守部队忍无可忍,奋起反抗。1520年6月30日,特诺奇蒂特兰爆发了一场起义,西班牙部队伤亡惨重,只好退回特拉斯卡拉。但是科尔特斯又重新充实了部队,翌年五月卷土重来,包围了特诺奇蒂特兰,于8月13日攻陷该城。此后,西班牙人对墨西哥的控制是相当稳固的,虽然科尔特斯需费些时间来巩固对边远地区的征服成果。特诺奇蒂特兰市得以重建,改名为墨西哥城,成为新西班牙殖民地的首都。

从科尔特斯起程时所率的小部队的人数来看,他征服了一个拥有五百万人口的帝国,这确实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功勋。历史上以极少数征服极多数人的唯一例子是弗朗西斯·皮扎诺征服了秘鲁的印加部落。人们自然会对科尔特斯成功的原因和过程感到好奇。无疑他拥有战马和火器是一个因素,但是这些在数目上非常小的战马和火器远远不能补偿他在人数上所处的巨大劣势(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有两个到墨西哥海岸的远征队都未能建成殖民地,也未能取得任何永久性的征服胜利)。科尔特斯所表现出的领导才华、勇气和决心无疑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是他有非凡的外交才能,他不仅免使印地安人联合起来反对他,反而还成功地劝服了许多印地安人加入了他的队伍来打击阿兹特克人。

科尔特斯还得益于阿兹特克人的有关天堂大丽鹃神②的传说。根据印地安传说,这个神教授印地安人农业、冶金和政治;他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长髯飘荡。他许诺重访印地安人后就飘过“东海”,即墨西哥海湾。在蒙特珠玛看来,科尔特斯很可能是正在返回的神,这种恐惧感象是明显地左右着他的行为。无疑蒙特珠玛对西班牙人入侵的反应是迟钝的,抵抗是软弱的。

西班牙人成功的最后一个因素是他们的宗教热情。当然在我们看来,科尔特斯的入侵似乎是一种不可饶恕的侵略行为。但是科尔特斯相信他的入侵在道德上是正义的。他能够而且确实是十分真诚地告诉他的手下人胜利定会来到,因为他们的事业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战斗在基督的旗帜下。科尔特斯对宗教用心十分真诚:他不止一次铤而走险去劝说他的印地安盟友改信基督教,才使他的探险队终获全胜。

虽然在与印地安人打交道中,科尔特斯堪称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但是在同西班牙对手的政治斗争中却稍有逊色。西班牙国王赐予他以许多土地,封之为侯爵,但是却撤掉了他的墨西哥总督的职务。1504年科尔特斯返回西班牙,不惜花尽一生的最后七个春秋来请求国王恢复他在新西班牙的职权,但却丝毫没有奏效。1547年当科尔特斯在西班牙塞维尔附近去世之前,他纵有万贯家产,也难解心中的忿忿不平。他在墨西哥的大批财产都由他的儿子继承下来了。

科尔特斯贪得无厌,野心勃勃。一位熟悉和崇拜科尔特斯的人形容他残酷、傲慢、狡诈、暴躁。但是科尔特斯也有许多令人羡慕的品质,他有勇气,有决心,有智慧。他的性情算是开朗活泼。他虽然是一位坚定的军事领袖,但却不是无度的残忍。与受到普遍仇视的皮扎诺不同,科尔特斯与许多印地安人相处甚密,不对他们施行苛政。顺便提一下,科尔特斯外貌英俊,富有魅力,经常和许多女人一起寻欢作乐。

科尔特斯在遗嘱中声明他不能肯定占有印地安奴隶在道义上是否正确。这使他局促不安,他要求儿子对此加以认真的考虑。从他的时代来讲,这种态度是罕见的,人们难以想象出弗朗西斯克·皮扎诺(或克里斯托弗·哥仑布)会为这样的一个问题而有所烦忧。总之在人们的心目中,科尔特斯在所有西班牙的征服者当中是最正直的人。

科尔特斯和皮扎诺两人的出生地相距不到十五英里,出生日期相隔也只有十年左右。两人(似乎是亲戚)取得的成就明显相似。他们俩征服的地区合起来相当于一个大陆,并都强硬地推行征服者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从那时起在征服的大部分地区里,政权一直掌握在欧洲血统人之手。

乍看起来,科尔特斯的名次应比皮扎诺高些,因为他的征服早些,进而激励了皮扎诺的征服欲。而且在皮扎诺死时印地安人的反抗尚未完结,科尔特斯实质上已完成了对墨西哥的征服。但是我认为这些看法未免有点儿失之过偏,因为还有另一个因素值得考虑。西班牙人征服的热情以及武器上占据的优势显然构成了对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一种严重威胁。秘鲁受到天然屏障──众多崇山峻岭的保护,有维持其独立的某种可能性,因而皮扎诺大胆、成功的进军可能在实际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但是阿兹特克的地势却不象秘鲁那样多山,而且墨西哥(与秘鲁不同)的边界与大西洋的一部分接壤,因此较容易受到西班牙军队的进攻。由此看来,西班牙对墨西哥的征服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科尔特斯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别具才华的领导是加速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

注释:

①阿兹特克:1100年在墨西哥发现的一个印地安部落,1324年于现在的墨西哥城附近设立首都,15世纪后在蒙特请马一世领导下势力渐渐扩张。

②天堂大丽鹃神:阿兹特克神话中被视为是人类艺术文明之授予者而为人们礼拜的神,以一条羽毛蛇为特征,蛇的鳞片为天堂大丽鹃的羽毛所取代。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5:18:26

68. 伊莎贝拉一世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451~公元1504

今天大多数人们只知道伊莎贝拉一世是资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女皇,实际上她是个精力充沛、才干非凡的君主。她做出过一套完整的关键性决策,这些决策在好几个世纪中都对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有着深刻的影响,至今对更多的人仍有着间接的影响。

她的丈夫是亚拉冈的裴迪南,他机智敏锐,才干与她不相上下。她的大多数决策都是通过与他商议后才做出的,而且是通过与他的密切合作才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在本书中把他们俩编入同一篇章似乎不无道理。但是本章的标题是伊莎贝拉的名字而不是两者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大多数重要决策通常是根据她的建议而做出的。

伊莎贝拉于1451年出生于卡斯提尔王国(现在是西班牙的一部分)的牧歌镇。她小时候受过严格的宗教训练,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她的同父异母长兄亨利四世从1454年到1474年死去时一直就任卡斯提尔国王。那时候还没有西班牙王国,而西班牙现在的领土分为四个王国:卡斯提尔、亚拉冈、格拉那达和那瓦尔。卡斯提尔的面积最大,亚拉同位于今日西班牙东北部,格拉那达位于南部,那瓦尔在北方。

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伊莎贝拉是继承卡斯提尔王位的候选人,又是欧洲最富有的女子,因此许多王子都向她求爱。她的同父异母兄长亨利四世希望她嫁给葡萄牙国王。但是1469年年满十八岁的伊莎贝拉逃出家门,不顾亨利国王的反对,与亚拉冈王位的继承人裴迪南结了婚。伊莎贝拉这一违命举动激怒了亨利,他于是便指定他的女儿胡安娜为他的继承人。但是1474年当亨利死去时,伊莎贝拉宣布登坐卡斯提尔王位,这遭到胡安娜支持者的反对,于是爆发了一场内战。1479年2月,伊莎贝拉的武装力量取得了胜利。同年亚拉冈国王约翰二世死去,裴迪南成为亚拉冈国王。从此裴迪南和伊莎贝拉共同统治西班牙的大片江山。

从表面上来看,亚拉冈和卡斯提尔两个王国仍是各自独立,两国的大多行政机构也仍然各自保持独立。但是实际上裴迪南和伊莎贝拉所有的决策都是俩人共同制定的,夫妻俩皆尽全力,默契配合,共当西班牙君主。在他俩共同统治的二十五年中,其基本政策是要创建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这个王国由一个强大的君主政体统治。他俩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征服格拉那达──伊伯利亚半岛上仍受伊斯兰教统治的唯一地区。征服战于1481年开始,到1492年2月结束,裴迪南和伊莎贝拉取得了彻底胜利。征服了格拉那达,西班牙占据的领土就几乎和它今日的领土一样多。纳瓦尔小王国在伊莎贝拉死后,于1521年被裴迪南吞并。

裴迪南和伊莎贝拉在其统治初期创建了西班牙宗教法庭。该法庭融法官、陪审团、起诉律师和警方调查人的权力为一体,以其刑罚手段凶暴残忍和审理程序粗糙不平而臭名远扬。嫌疑犯很少有机会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反驳对自己的控告。他们无法知道控告自己的全部证据,甚至连原告人的名字也无法知道。嫌疑犯若否认对自己的指控常常要遭到酷刑拷打,直到承认为止。根据一项保守的估计,至少有两千人被烧死在火柱刑上,受到刑罚比这轻的人数要比这个数目多许多倍。

西班牙宗教法庭的头目是一个极端狂热的僧侣托马斯·汤戈马达,他是伊莎贝拉的私人仟悔神父。宗教法庭虽然得到了教皇的认可,但是实际上是在西班牙国王的控制之下,宗教法庭一是用来建立宗教统一,二是用来镇压国王的政敌。在英国,封建领主总是保持足够的势力以限制国王的权力。西班牙的封建主也曾经有权有势;但是西班牙国王现在可以利用宗教法庭为武器来镇压公然反抗的封建主,由此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国,也可以利用它来进一步控制西班牙牧师。

但是宗教法庭的主要对象是在宗教上有离经叛道行径的嫌疑分子,特别是一些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他们名义上已经改信天主教,但在暗地里却在继续奉行自己先前的宗教。

起初宗教法庭并没有把矛头指向那些把自己的信仰公开出来的犹太教徒,但是1492年在狂热的汤戈马达的极力主张下,裴迪南和伊莎贝拉签署了一项布告,命令所有西班牙的犹太教徒如果不改信基督教,就在四个月内离开西班牙,并且不允许携带财产出境。这道驱逐令对大约二十万犹太教徒是一个大灾难,许多人未来得及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难之所便横遭杀身之祸。西班牙国中很大一部分最勤劳、最精明的商人和手艺人流离失所,因此西班牙在经济上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当拉格纳达投降时,双方签订的和平协议规定居住在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徒可以继续奉行自己的宗教。但是在事实上,西班牙政府不久便践踏了这项协议。因此摩尔人奋起反抗,但却遭致失败。1502年所有住在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徒都被迫做出选择,不是改信基督教就是流亡国外,同样的选择在十年前就摆在了犹太教徒面前。

伊莎贝拉虽然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却从来不允许让她的正统观念干扰她的西班牙民族主义。为了确保西班牙天主教在西班牙君主制而不是教皇的控制之下,她和裴迪南努力斗争,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在西班牙未取得任何进展的理由之一。

当然,在伊莎贝拉统治期间最著名的事件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个事件也发生在极不平凡的1492年。哥伦布探险是由卡斯提尔王国资助的,但是有关伊莎贝拉不得不典当她的珠宝来资助这次探险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伊莎贝拉于1504年去世。她一生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胡安于1479年早夭。她的四个女儿中最著名的是胡安娜。裴迪南和伊莎贝拉把胡安娜许配给菲利普一世(美男子),他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帝之子,也是勃艮地王国的王位继承人。这两位不寻常的王朝联姻,使得伊莎贝拉的外孙查尔斯五世皇帝继承了欧洲历史上最大帝国之一的帝位,他还被当选为圣罗马皇帝,是当时财富最多、势力最大的欧洲帝王。他在名义上或实际上统治过的领土包括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士、大部分意大利、部分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此外还有西半球的一个很大地区。查尔斯五世和菲利普二世都是狂热的天主教徒,他们在长年的统治期间,靠掠夺大陆的财富来资助反对北欧新教国家的战争。因此由裴迪南和伊莎贝拉一年安排的王朝联姻几乎在她俩死后一百年当中都对欧洲的历史产生着影响。

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裴迪南和伊莎贝拉的成就和影响。他俩经过共同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其当时的边界和西班牙在过去五个世纪中所保持的边界基本上相同;他们在西班牙创建了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驱逐摩尔人和犹太人对被驱逐者及西班牙本身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俩持有的宗教偏见和创立的宗教法庭对西班牙整个未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上述最后一点应该加以讨论。人们可能会十分简单地认为宗教法庭给西班牙穿上了一件文化紧身夹克。在1492年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大多数西欧国家出现了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繁荣昌盛的局面,但是西班牙却并非如此。在一发表离经叛道思想就会遭到宗教法庭逮捕之险的社会里,缺乏开拓和创造精神是不足为奇的;在其它欧洲国家中允许发表某些不同的言论。在西班牙,宗教只允许一种完全正统的天主教存在。1700年和西欧其它国家相比,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虽然自从裴迪南和伊莎贝拉初建西班牙宗教法庭至今几乎已有五个世纪了,虽然自从它被彻底消灭之日起至今也已有一百四十多年了,但是西班牙还没有从它的影响下真正恢复过来。

进而言之,伊莎贝拉资助哥伦布探险,又使南美和中美大部分地区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这意味着在西半球的一个广大地区建立起来了西班牙的文化及其机构──包括宗教法庭。因此,如同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和多数西欧国家相比是落后的一样,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比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落后,这不足为奇。

给伊莎贝拉在本册中排名次,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假如没有她是否也会大体上出现同样的事件。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从伊斯兰教徒手中收复伊伯利亚半岛的长达七百年的斗争,西班牙已经有了很强的十字军精神。但是当这场斗争在1492年胜利结束时,西班牙要朝着哪个方面发展有了一个选择的机会。是裴迪南和伊莎贝拉──特别是伊莎贝拉──把西班牙引向了毫无妥协的宗教正统的方向。没有她的影响,西班牙象是完全有可能一直都是一个通常有多宗教信仰的社会。

也许人们自然会把伊莎贝拉和更著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相比较。至少伊丽莎白的才干可以和伊莎贝拉相媲美;而且由于她的政策比较有仁爱和宽容精神,她似乎是一个更加令人羡慕的君主。但是她比伊莎贝拉缺乏开拓精神,她的事迹中没有哪一个的影响有伊莎贝拉创建宗教法庭那样深刻。虽然伊莎贝拉有些政策令人深恶痛绝,但是历史上没有几个帝王的影响能象她那样深远。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5:28:06

69.威廉大帝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约公元1027~公元1087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数千人,穿过英吉利海峡,试图搞夺英国王冠。他的果敢尝试获得了成功──外族侵略英国所获得的最后一次成功。诺曼底人的征服远不止是仅为威廉及其继承人摘下了英国王冠,它深刻地影响了随后整个英国的历史──在有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几乎是威廉本人未曾料想到的。

威廉大约于1027年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城镇法雷兹。他是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一世的私生子,又是独生子。罗伯特于1035年在去耶路撒冷朝圣的归途中丧生。他在行前就已经委任威廉为他的继位人。因此威廉八岁时就当上了诺曼底的公爵。

威廉继位后远不能稳定享用财富和权力的地位,使他处于一个朝不保夕的危险境况之中。他虽然只是个小孩子,但却是成年封建男爵的大封主。可想而知男爵的志向要比其主子的大。随后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混乱时期,在此期间威廉有三个卫兵横遭暴死,他的私人教师遇刺身亡。他只是在他的名义上的君主──法国国王亨利一世的帮助下,才幸运地度过了早期的难关。

1042年当威廉十五岁的时候被封为爵士。此后他在政治事件中发挥了个人的作用。在与诺曼底的封建诸侯进行了长期连绵的战争以后,威廉才终于牢固控制住了他的公爵领地(顺便说一句,他的私生子身份在政治上是一个明显的不利因素,他的对手常常叫他“杂种”)。1063年他成功地征服了邻省缅因,1064年还被认为是邻省不列塔尼的大封主。

从1024年到1066年,英国的国王是爱德华坚信者。由于爱德华无后,便策划出了许多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计谋。从血缘的观点来看,威廉提出要继承爱德华王位的根据是不充分的:爱德华的母亲是威廉祖父的妹妹。但是1064年,爱德华可能是受威廉的杰出才能的影响,把继承权许给了威廉。

1064年,英国最有势力的诸侯、爱德华坚信者的亲密朋友和内弟哈罗德·哥德文落入了威廉之手。威廉表面热情款待哈罗德,实际上是把他软禁起来了,直到哈罗德发誓支持威廉继承英国王位的要求为止。许多人认为这样强索的许诺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无约束力,哈罗德·哥德文当然也认为如此。当1066年爱德华去世时。哈罗德·哥德文自己要求得到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咨议院(一个经常参加决定王位继承权的英国诸侯委员会)选他为新国王。由于威廉志在扩大他的势力范围,且为哈罗德不信守誓言而感到愤怒,决定通过武装入侵英国来强行实现他继承王位的愿望。

威廉在法国境内组建了一支海军舰队和一支陆军部队,1066年8月初他就作好了启航的准备。但是由于呼啸的北风使出征日期推迟了几个星期。与此同时,挪威国王哈拉尔德·哈德雷德横过北海对英国发动了一次单独的入侵。哈罗德·哥德文一直把他的军队布署在英国的南部,准备对付威廉的入侵。现在他不得不挥师北上,对付挪威的进攻。9月25日在斯坦福大桥之战中,挪威国王被杀,他的部队被赶了出去。

就在两天之后,英吉利海峡上的风向发生了变化,威廉迅即把他的部队输送到英国。也许哈罗德应该让威廉向他进军,或至少应该让他的部队出击之前得到充分地休息,但是他却迅即挥师南下抗击威廉。1066年10月4日两军在著名的哈斯丁斯大桥之战中展开了交锋。当天傍晚,威廉的骑兵和射手成功地击退了盎格鲁撒克逊部队,临近深夜,哈罗德国王自己首身相离,他的两个兄弟在这场交战之期被杀。剩下来的英国领袖中没有哪一位有能力招募新军或者与威廉争夺王位。当年的圣诞节,威廉在伦敦登极。

在随后的五年多中,出现了一系列零兵散将的反抗,但都被威廉镇压下去了。威廉把这些反抗作为没收所有英国的土地并宣布其为自己个人财产的借口。后来他把其中的大片土地发配给了他的诺曼底追随者,他们作为他的诸侯,依封建保有权来占有所发配的土地。结果整个盎格鲁撒克逊贵族阶级实际上被诺曼底人剥夺了财产并被取而代之(如此般的戏剧性变化,却只有几千人直接参与了这场权力的移交斗争,对耕田的农民来说只是大封主易人而已)。

威廉一直认为他自己是合法的英国国王。他在世期间,英国多半的体制都保留下来了。由于威廉对收集他的新领地的情报感兴趣,所以他下令对英国的人口和财产作一次详尽的调查,所得的结果被纪录在大部头的《末日裁判书》中,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源泉。

威廉结过婚,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1087年他在法国北方鲁昂瞑目而逝。自那时以来英国的每一个国王都是他的直系后代子孙。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威廉大帝可能在所有的英国国王中最为重要,但是他自己却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他生在法国,死在法国,一生几乎都是在法国度过的。他只会讲法语(还说一句,他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在估价威廉对历史的影响时,要记住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没有他就不会出现诺曼底对英国的征服。威廉不是英国王位理所当然的继承人,除了他个人的志向和才能外,找不出诺曼底入侵的历史原因和必然性。英国自从一千年前罗马的征服以来没有被法国征服过,而且在自从威廉时期的九个世纪以来一直未遭到法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成功入侵。

那么问题就在于诺曼底征服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诺曼底侵略者虽然在数目上比较小,但却对英国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诺曼底征服以前的五、六个世纪中,英国不断地遭受盎格鲁撒克逊族和斯堪的纳维亚各族的侵略。它的文化基本上是条顿族文化。诺曼底族本身就是北欧海盗的后裔,其语言和文化属于法国。因此诺曼底的征服起到了使英国文化和法国文化密切交往的作用(今天这看来可能是一件自然的事,但是在威廉大帝以前的世纪里,英国的文化往来大多是与北欧进行的)。结果在英国产生了一种法国与盎格鲁撒克逊水乳相溶的文化──一种否则就不会出现的混合文化。

威廉给英国引进了一种先进的封建体制。因此诺曼底国王同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先辈不同,掌管着一支由数千名武装爵士组成的军队──按中世纪的标准来看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诺曼底统治者是有才能的行政官,英国政府已成为欧洲最强大、最有能力的政府之一。

诺曼底征服所带来的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发展了一种新的英国语言。由于诺曼底的征服,大量的新词进入了英语之中──事实上其数量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在现代英语词典中源自法语或拉丁语的词比从盎格鲁撒克逊派生出来的词要多些。而且在紧接着诺底征服以后的三四个世纪里,英语的语法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大体上是朝着更简单的方向变化。要不是诺曼底的征服,今日英语可能同低地德语以及荷兰语只有细微的差别。要不是由于单独一个人的生涯,一种主要的语言完全不会以现在的形式存在,这是已知唯一的一个例子。

人们可能会谈到诺曼底的征服对法国的影响。大约在此后的四个世纪里,英国国王(由于他们是诺曼底血统,在法国拥有大量的土地)和法国国王之间进行了长期连绵的战争。这些战争可以直接追溯到诺曼底的征服。在1066年以前,英法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争。

英国在许多方面与所有的大陆欧洲国家有着实质的区别。由于英国获取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建立了民主政体这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它对世界的其余地区有过深刻的影响,这与它自己的面积完全不相称。不列颠政治史的这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是威廉活动的结果呢?

现代民主政体究竟为什么起源于英国而不可能是德国,历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英国的文化和制度是盎格鲁撒克逊和诺曼底的文化和制度的一种混合的文化和制度,这是诺曼底征服带来的结果。但是我认为没有理由把以后英国民主政体发展的功劳过多地归于暴君威廉。在诺曼底征服以后的那个世纪里,英国肯定是极少有民主政体。

从不列颠帝国的形势来看,威廉的影响似乎更加显而易见。在1066年以前,英国总是接受被侵略的苦果,但是1066年以后,它就扮演了相反的角色。由于威廉建立的、他的后继人所保持的强大中央政府,由于这个政府所掌管的军事力量,英国从未再遭侵略。相反,它还不断地在海外进行军事行动。因此,当欧洲势力在海外扩张时,英国最终比任何其它欧洲国家所获得的殖民地都多。

当然人们不能把英国历史后来所有的发展成就都归于威廉大帝,但是诺曼底征服对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件无疑是一个间接因素,因此威廉的长期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lunchan 回复于:2006-01-12 15:33:17

101 斑點狗:mrgreen:


bitmilong 回复于:2006-01-12 15:34:49

70.托马斯·杰佛逊

[美]迈克尔·H·哈特 著 苏世军 周宇 译


公元1743~公元1826

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佛逊于1743年出生在弗吉尼亚的沙德威尔。他的父亲是位检察官,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种植园主,临终时给儿子留下了万贯家产。杰佛逊就读于威廉──玛丽学院,两年后辍学,未获得学位。后来他学过几年法律,1767年在弗吉尼亚法院谋到职位。在随后的七年中,杰佛逊是一位见习律师和一位种植园主。他还成为弗吉尼亚议会──弗吉尼亚立法机关的下议院的议员。

杰佛逊的第一篇重要论文《不列颠美洲殖民地权力概论》写于1774年。翌年他被选为弗吉尼亚第二次大陆会议代表,1776年起草了《独立宣言》,当年晚些时候又返回弗吉尼亚立法机关,为实行几项重大改革发挥了主导作用。他的重要提案中有两项是“弗吉尼亚宗教自由章程”和“关于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两者都是有关公共教育的。

杰佛逊有关教育的提案包括:完全普及公共初等教育,创办一所使较有才能的人都能受到高等教育的州立大学,建立一种奖学金制度。他的教育方案当时被弗吉尼亚州采纳,虽然类似的方案后来实际上在所有各州中都实现了。

有关宗教自由的章程值得注意,因为它提出了完全的宗教自由,教会与政府完全相脱离(以前英国国教是佛吉尼亚的州教)。杰佛逊的这项提案受到了很大的阻挠,但最终被弗吉尼亚立法机关通过(1786年)。同样的思想主张不久就被其他州的人权法案所采用,后来又为《美国宪法》所采用。

杰佛逊在1779年到1781年担任弗吉尼亚州州长,随后从政坛上“隐退”。在隐退期间他写出了他唯一的一本书《弗吉尼亚札记》,书中清楚地表明了杰佛逊反对奴隶制的立场,还包括有其他方面的记述。1782年杰佛逊的妻子去世(他们结婚整十年,有六个孩子)。他虽然十分年青,但从未再娶。

不久杰佛逊东山再起,他加入了国会。在国会上,他的一项为实行十进位货币制的提案被通过,但是他的另一项为实行十进位度量制的提案却未被通过。他还递交了一份在所有的新州中禁止实行奴隶制的提案,但因一票之差而未被通过。

1784年,杰佛逊前往法国执行外交使命,不久便接替本杰明·富兰克林担任美国大使。在法国他一住就是七年,因此在《美国宪法》起草和通过的整个期间他都不在美国。杰佛逊拥护《宪法》的通过,虽然他与许多其他人一样坚信一项人权法案应该包括在内。

杰佛逊1789年返回美国,不久就被任命为美国第一任国务卿。在内阁中杰佛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不久就发生了一场冲突。汉密尔顿是财政部长,他的政治观点与杰佛逊完全不同。在美国汉米尔顿政策的支持者最终聚集在一起成立了联邦党,杰佛逊政策的支持者联合起来成立了民主共和党,该党最终以民主党而著称于世。

1796年,杰佛逊成为总统候选人,他的选票仅次于约翰·亚当斯。根据当时的宪法规定,他当上了副总统。1800年他再度参加总统竞选,这次他击败了亚当斯。

作为总统,杰佛逊对他从前的对手采取稳健调和的态度,因此给美国开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先例。从长久的影响方面来看,在他任职期间,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行动是购买路易斯安那领地,使美国的面积大体上增加了一倍。购买路易斯安那也许是有史记录以来最大的和平移交领土,是美国成为大国的一个因素,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如果我认为托马斯·杰佛逊是购买路易斯安那的主要负责人的话,他在本册中的名次将会提高很多。但是我认为法国领袖拿破仑·波拿巴对这次土地移交负有主要责任,是他做了把土地出售给美国这一关健性的决定。如果说有哪个美国人对购买路易斯安那立下了特殊功勋的话,这个人不是杰佛逊,他从未想到要购买这么一大片宽广的土地,而是美国驻巴黎的外交官罗伯特·利文斯顿和詹姆斯·门罗,当他们看准有机会能做成一笔极其划得来的生意时,就超越自己的外交权限,为获得广阔的领土而展开谈判(值得注意的是杰佛逊为他自己写的墓志铭中并没有把购买路易斯安那作为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包括进去)。

杰佛逊于1804年再次当选为总统,但是1808年他决定不再参加第三次竞选,因此为乔治·华盛顿树立的先例增添了光彩。杰佛逊于1809年隐退,随后从事过的唯一的政治活动是创立弗吉尼亚大学(于1819年获得审批)。所以他看到了四十三年前他向弗吉尼亚立法机关提出的教育方案的一部分终于被付诸实践。杰佛逊于1826年7月4日在《独立宣言》发表五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溘然长逝,结束了他那八十三年多的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杰佛逊除了有显著的政治才能外,还有许多其他才能。他懂得六门外语,对自然科学和数学感兴趣,他从事科学种田,是位成功的种植园主。他还是一位制造商、小发明家,一位娴熟的建筑师。

由于杰佛逊个性完美、才华超群,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对历史的影响。在估价他的实际影响时,我们也许应该从《独立宣言》开始加以考虑,因为起草《独立宣言》通常被认为是他的杰出成就。首先应注意的是,《独立宣言》并不是美国主要法律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意义是表述了美国人的理想,而且它所表达的思想并不是杰佛逊的创造,其中有许多是来自约翰·洛克的著作。《宣言》不是一种新哲学,其用意也并不在于此,而在于简洁地表述了许多美国人已有的信念。

在《宣言》中,杰佛逊的措词虽感人肺腑,但对美国作出宣布独立的决定并没有起到作用。革命战争实际上是在1775年4月(比《独立宣言》早一年)以列克星顿和康科德的战斗开始的。在这两场战斗随后的日月里,美国殖民地面临着一种重大的抉择。是直接了当地要求独立还是寻求与英国政府达成一项和解呢?1776年春天,大陆会议群情激奋,强烈地倾向于前一种抉择。不是杰佛逊而是弗吉尼亚的理查德·亨利·李在6月17日正式提议美国殖民地应该宣布独立于大不列颠。会议决定把对李的提议投票表决推迟几个星期,并且指定一个以杰佛逊为首的委员会在此期间准备一项公开声明,陈述宣布独立的理由(其他委员都明智地让杰佛逊起草这项声明,几乎由他一人起草)。会议于7月1日开始讨论李的提议,翌日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获得一致通过。正是7月2日的投票表决才作出了支持独立的重大抉择。直到这次投票表决以后才开始对杰佛逊的草案内容进行讨论。1776年7月4日草案作了一些修改后被通过。

即使《独立宣言》并不真正象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那么杰佛逊的其他成就不能使他在本册中占有一个较高的名次吗?杰佛逊在他的墓志铭中提到了他最希望人们记住的两项成就:其一,他作为弗吉尼亚大学创始人所起的作用,这当然非常值得称颂,但是不足以重要到影响他在本册中基本名次的位置。其二,他是弗吉尼亚《宗教自由章程》的作者,这确实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成就。当然宗教自由的基本思想早在杰佛逊之前就由几位杰出的哲学家提了出来,其中包括约翰·洛克和伏尔泰。但是杰佛逊的章程比洛克所提倡的方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而且杰佛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成功地把他的提案颁布成法律,而且其他州在起草人权宣言时也受到了杰佛逊提案的影响。

这就引起了另一个问题:托马斯·杰佛逊对通过“联邦人权法案”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呢?杰佛逊肯定代表着主张有一项人权法案这类人的利益,实际上他是这类人明智的领袖人物之一,但是由于杰佛逊从1784年到1789年在国外,因此在制宪代表大会之后的重大时期内不能直接领导争取人权议案的斗争。是詹姆斯·麦迪逊在使国会真正通过修正案中起了主导作用(国会在杰佛逊返回美国之前的1789年9日25日就通过了修正案)。

人们可能认为不是杰佛逊的政治活动而是他的思想对美国影响很深,但是很难说杰佛逊的思想实际在多大程度上为美国人所接受。许多人一提起托马斯·杰佛逊的名字就感到光荣,但是却支持与他的观点完全相对立的方针。例如,杰佛逊对我们今天所谓的“小型政府”抱以深切的希望。有一句他的名言(引自他的就职演说)就是:“一个英明的廉洁的政府必须要防止人们相互伤害,除此之外还必须让他们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进步……。”杰佛逊的观点可能正确,但是过去四十年的选举表明他的话不能使大多数美国人信服。再举一个例子,杰佛逊坚决反对把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作为最高的权威性解释,因为如果那样的话,那么即使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最高法院也可以宣布其为违宪。这是他坚决反对的一种观点,他认为这种观点违反民主政治的原则。

也许上述各段听起来好象是杰佛逊的影响小得很,根本不应列入此册之中。但是过多地注重细节有时会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假如我们回过头来,纵观杰佛逊的整个生涯,就不难看出他为什么被称为“人类自由的杰出代言人”。

托马斯·杰佛逊应该排在华盛顿之前还是之后呢?美国独立和民主政体是思想家和实干家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虽然两者缺一不可,但我认为从总体来看思想的贡献更为重要。从行政方面来看,华盛顿显然起了主要作用。而思想方面的贡献应归于许多人,其中包括如杰佛逊和詹姆斯·麦迪逊这样的美国人,还包括象约翰·洛克、伏尔泰这样的欧洲人以及许多其他人。就是由于托马斯·杰佛逊在本册中的名次才要实实在在地低于华盛顿,尽管他有卓绝的才赋和盖世的声望。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