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头真菌感染症状:用蜗牛的速度登临峰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7:01

用蜗牛的速度登临峰巅

——评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一个人在23岁的时候出版处女诗集《17首诗》,然后每隔4到5年再出一本诗集,而每本诗集的容量一般都不超过20首诗,如《途中的秘密》和《半完成的天空》等。有诗评家给他算过,他平均一年才写2到3首诗。一直写到第200余首诗的时候,已是80岁高龄的他终于获得了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形容他的作品简练、细腻,充满深刻的隐喻。而看国内媒体近来对特朗斯特罗默的报道,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提到这位大诗人仅写了200余首诗这一事实。显然,这不是在极言其创作速度和创作数量的快而多,而是在叹服其慢而少,并因此而奇迹般地取得了他人难以匹敌的艺术成就。

 想必当下正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在由衷地叹服特朗斯特罗默这个瑞典老头,因为,已很少再有人能像他那样把诗写得如此精炼、精确、精妙与精彩。可首先要知道的是,他写得简直比蜗牛爬行还要慢,他的诗一般要花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算完成,其中长诗《画廊》用了10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从手稿到发表竟是历经了7年。他自己也曾这样直截了当地说:完成一首诗需要很长的时间。诗不是表达瞬间情绪就完了!不妨想象一下,这瞬间之后,他又是如何的专注与沉思。而最终,他又总能把激烈的情感寄寓在平静的文字里,使作品在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因少而达到了极致,因慢(他在许多年前就已拄起了拐杖)而登临了峰巅,但又是那样的令人击节赞叹。由岁月之花集成的桂冠,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顶戴。

 特朗斯特罗默来过中国两次,在谈及因游历而激发的创作时,他曾这样揶揄可能同属他一个国度的某位著述丰富的作家:他去中国一个月,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而谈到自己时,他则说:我要是在中国生活三年,也许会写一首诗。幸亏他这次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首就一首吧,大可以一当十,否则,我们肯定是要大为抱憾的,因为我们实在是一个越来越讲求快而多的国家。单是他这区区200余首诗,我们的随便哪一位诗人只需一年乃至半载就可轻松搞掂。而诗歌之外,更是短篇不隔日,中篇不过周,长篇不逾月,真的是到了如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所说的那样,请试万言,倚马可待。同道相遇,问的不再是你近来在思考些什么,而铁定是你今天码了多少字。以快手自傲,以数字称雄,文字圈中,显然是少了苦心孤诣,多了轻狂放任。自然,创作速度快也不一定不好,但粗制滥造及眼下越来越为读者所厌憎的粗鄙化倾向,无疑都与过快过多大有关联。近来,作家毕飞宇因《推拿》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他在获奖感言中也讲到了静悟与淡定的重要,讲到了对节制的尊重。但在普遍追求快而多的情势下,他的声音显然是那样的微弱并难以由己及人。

 从国内媒体对特朗斯特罗默的报道,我们不仅知道他曾两次来过中国,而且在2011年4月23日的广州,我们还把民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诗歌与人·诗人奖授予了他,可见我国的诗人对他并不陌生。只不过那一次他人没到,但写来的答谢词依然是那样的睿智和精妙,其中云: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但愿,写得少一点,写得好一点,对每一首诗或每一篇作品都多花些时间,就当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我们的诗人、作家们的唤醒之一吧。金星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6日4版  

 

 

【 背景资料】

日前,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向媒体公布,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获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获奖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争议,诗人靠实力“把诺贝尔文学奖带回瑞典”。尽管托马斯只写过200多首诗歌,却让国际诗坛为之震撼和心服口服。连曾获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裔美籍诗歌巨匠约瑟夫·布罗茨基,都恭敬地承认自己的某些诗歌意象是从托马斯那儿“偷”来的。

 诺贝尔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真实的新途径。”此前,托马斯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曾表示,“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默,尽管他是瑞典人”。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1931年生于斯德哥尔摩,是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1954年发表处女诗集《17首诗》,先后出版《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小路》、《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等诗集。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生活简单,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一直边写诗,边在社会福利机构担当心理咨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