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头上还脱皮: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2:23
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方案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作用题的命题表达方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解题思路

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I就连续出了两道这样的题.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第16题:“文章第五段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那么,“这样写”指的是什么,“好处”又如何评定呢?

所谓“这样写”是就表达技巧而言的,而“好处”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到的效果而言的。

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肖像、语言,正面、侧面,白描、工笔等)、叙议结合、白描、细描。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悬念、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材料是否典型、生动、真实、新颖;以小见大;选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来表现主题。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衔接。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

设题角度

1、在表达方式方面设题

2、从选材组材方面设题

3、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题

4、从结构安排方面设题

5、在语言运用方面设题

答题程序

一、如果考题在表达方式方面设题,则可能从以下几方面设计问点:

1、考叙述人称的选择。

如2005年湖北卷第20题,2006年辽宁卷第20题都考察了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2、考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序插序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3、考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如2006年湖北卷第16题考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和好处。2006年安徽卷第17题考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好处。

 

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具有真实性,能够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白描手法: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二、如果考题从选材组材方面设题,则主要考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

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

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例如在

《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三、如果考题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题,则主要从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好处,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作用等方面设计问点。如2005年全国卷I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就考了欲扬先抑手法所具有的突出下文内容的作用和好处。

1 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2 寓庄于谐。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 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6 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7、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8、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9、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10、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四、如果考题从结构安排方面设题,则主要在文章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点,结构是否严谨和完整匀称,以及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等方面设置考点。如2005年重庆卷第18题考了铺垫的作用及好处。2006年上海卷第12题考的就是首尾呼应手法所具有的作用和好处。

1 首段的作用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1)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开启或引出下文。

(3)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

(4)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这类题的提问方式往往是: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或文中某段文字的作用,影响。

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②反衬。

五、如果考题在语言运用方面设题,则主要会从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方面设计问点。

如2004年全国卷III第19题:就考了比喻手法所具有的作用和好处再如2005年湖北卷第20题就考了拟人的作用和好处。

修辞的作用
  一般答案包括两个要点:(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生动形象,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5)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6)对偶:语言整齐,节奏鲜明。

(7)反复:突出思想,强化感情,增强旋律。

(8)夸张:夸大或缩小,突出事物的本质,给人鲜明的印象。

(9)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答题要结合内容)
     
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作为修辞手法的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作为表达手法作用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

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

如《总想为你唱支歌》(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有这样的题目:“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该题,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