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卫国:儒家人生哲学选编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34:36

儒家人生哲学选编 (1)

2007-11-18 10:03:57|  分类: 儒家文化 阅读133 评论3   字号: 订阅

 

      儒家人生哲学,最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尽管也有“存天理、灭人欲”的 消极内容,但他推崇“刚健有为”的精神,重视“气节”,讲究理仪、崇尚仁爱。

1、  终极价值:“仁”是众德之首,众德之刚。“爱”是基石,“仁”处于核心地位。

“仁”包容“礼智义信勇”,又包括“温良俭让”,“忠孝节义”,是孔子及其后继

者人生哲学的“绝对命令”和“第一义”。仁者爱人,社会的安定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都是靠爱来维系的。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仁民就是爱民、惠民、利民、养民、富民、安民、教民,这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个意思。爱物是把人生来就有的相亲相爱的自然之情,推及宇宙一切事物。宋代以来的儒家,进一步发挥了“爱物”的思想,形成了“万物一体的博爱观。在儒家眼里,“仁爱”乃是一种主客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无差别、无矛盾的境界。孔子说:“爱人”键在于实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而达人”是谓忠。(《论语·雍也》);“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论语·卫灵公》)。除了“内省”和“外推”的办法,孔子还提出了“回避”的方法。有了礼的规定,如果遵守这些规定,就可以保证“仁”的实现。“礼”本来就是一种由人确定的社会秩序、关系准则,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这与追求内心自觉的“仁”在形式上是对立的,把内在的自觉的“仁”和外在的强制的“礼”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儒家的的人生理想境界。

2、  浩然之气:

     对生的烦恼和对死的恐惧是人类自身的有限性。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说“烦、畏、死”乃人生基本生存的情态。佛家叫人“割断尘根”,道教叫人“修炼成仙”,庄子叫人“超生死、忘利害,回归自然”。孟子也提出儒家独有方法:引导人们跳出狭隘的时空限制,沟通有限与无限,与天地合流,个体在瞬息万变,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中追求超越的真、善、美,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孟子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因此,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通过“养浩然之气”进入人生理想境界。孟子的“养气”说,实际上是一种锻炼人的意志和身体素质的方法,就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乞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浩然之气”是一种超越的情怀,“至大”是对个体渺小的超越,而“至刚”是对个体意志懦弱的超越。

原始人对图腾的崇拜,西方基督教中的原罪观念及对上帝的礼赞,中国古代对“天”的膜拜和祭祀,都是人类自卑意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孟子不仅要求人们懂得“小我”的有限与卑微,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树立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支柱,“至大”者超越有限,厚德而载物;“至刚”者刚柔相济,自强不息。人的精神力量是无限的。人的精神发展潜在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浩然之气”能够造就一种人格之美,“气”是一种所向披靡、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有浩气者,堂堂立于宇宙之间,上下与天地同流浑然与万物一体,参天地赞化育,俨然是一个“大我”,此“大我”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坚持正义,保全气节,升华情操。“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这类“大我”之言,是儒家人生豪迈超越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