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骑士传说神龙王变身:25部犯罪心理学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16:04
美国杀戮》——21禁的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司法学必读书三筒西风 发布于:          这不是一部电影。      也不是一部小说。      它是一部真实的美国当代刑事犯罪大案档案。       这本书一共选了25宗曾在美国社会引起极大反响,或是触发了某些司法变化的案例。这些案子普遍集中在近二十年,全部是一级谋杀大案。它们在美国社会里留下的惊人震荡,至今久久不息。       在我看来,这更是一部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司法学的必读书。      一方面,它展示了美国当代犯罪学历史上如此重要的案例。      另一方面,它同时也展示出了那么多心理模式,犯罪动机,展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如此之多,又如此不可告人的阴暗面,显然是研究犯罪心理,与分析行为模式难得的经典案例汇集。      而如果你对美国司法感兴趣,或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么你不能如数家珍的道出这二十五宗大案,照我看来,那简直不堪想象。       以前我说过,再发达的社会,都有垃圾场,社会越发达,集约度约高,你看那个垃圾场,反而会越宏大。我把它称之为文明的排泄。      同样,你去再华丽的酒店,自己兜一圈,你铁定会发现背后都有一个锅炉房。不管它外表包裹的多么整齐,或是用白色的铝合金掩盖成怎样的面目,你去看,它还是和酒店的豪华格格不入,总显得那么丑陋紊乱龌龊。我把它称之位华丽的污秽。      文明,都是有排泄的;奢华的背后,一定会有一处污秽。       而看这些案例,照我来来,就好像看见了美国这个发达的巨人一个穿了又穿却不肯洗的小底裤。      或者说,你看到它们,也就触到了这个社会最隐秘的污秽,最恶性的痼疾。      从这一点说,如果你对美国文化感兴趣,对美国这个社会感兴趣,那么看完这些案子,也就真正领悟了这个社会最底层,那始终涌动却秘而不宣的一股暗流。      那是这些罪恶背后,最沉重的社会根源。      这其中,有些早已无法根治,深深植根成为美国社会的一部分。        同时,这本书显然也是写给这些人的:      比如你碰巧是个编剧,或是对写作一本悬疑小说有兴趣,我建议,你一定要看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展现了犯罪与案件进程中那么多种可能性,和那么多惊人的细节、巧合,动机与左右案情的因素,他们绝对远比文艺作品里的各种戏剧冲突更惊心动魄,更难以预料。      真实,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因此,它是一本最不能错过的宝贵素材。      从这一点上进一步来说,在这些案件中,还深刻地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徘徊在理性与非理性边缘孤独无望的灵魂,或是扭曲痛苦的肉体,他们像地狱里的恶魔,在熊熊烈火中煎熬挣扎。      因此,它们中有很多都被拍成了电影,并因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对人性发人深省的思索而屡获大奖(对,它们得奖因素远不止于镜头、表演)。      所以,如果你是个美剧迷,你喜欢看《铁证悬案》(Cold Case);或者你喜欢看犯罪电影,那么,这些案例,它们就正是这些电影(电视剧)的真实版。        下面,我忍不住想絮叨絮叨其中一些案例。它们被改编成的电影,我们是如此熟悉。   1、十二宫杀,与Zodiac         这是书里的第二个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旧金山地区接连发生20多起连环杀人案,至少30人遇害。一名自称“十二宫杀手”(Zodiac-killer)的凶手,会在每次作案后向警方和媒体邮寄含有密码的信件炫耀他的杀人经过,并在信尾留下一个星象图案标志。他声称只要破译了密码,便能发现他的真实身份。      警方投入了巨大的警力侦破此案。      然而时至今日,“十二宫”系列案件仍未被侦破, 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十二宫杀手”模拟图像                              2007年,它被拍成了电影,导演是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的导演,好莱坞金牌黑色悬疑导演)。      现在,据说在“十二宫”粉丝网站上(http://www.zodiackiller.com/),花5美元能买到“十二宫”那些信的影印件,还能订购FBI调查报告,电影DVD,和“十二宫”T恤衫。而这个神秘杀手自创的四个密码图形,还有三个至今没有解开,唯一被破解的据说是这么句话:“我爱杀人,因为太有趣了。”       那么它的主要案发情况,和警方侦破经过,到底是怎样的呢?  2、第五个故事:     山姆·谢泼德案与《亡命天涯》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出名最典型最严重的一个新闻媒体影响司法公正的案例。说到这里,提起媒体舆论对司法的影响,我忍不住想到了不久前的邓玉娇案,不过相反的,那个案子最终(目前)被称为“民意的胜利”。       山姆·谢泼德案也是一宗“悬案”。      1954年,山姆-谢泼德医生的妻子惨死在家中。一塌糊涂的现场勘察,和令人震惊的舆论导向,把谢泼德送上监狱,并判处终身监禁。      半月后,医生的母亲自杀;又一周后,医生的父亲死于急性胃溃疡出血。      10年后,由于山姆和律师的坚持与持续追踪调查取证,此案重新开审,谢泼德被判无罪释放。      但是不到一年,联邦法院驳回了地方的二度判决,山姆再度入狱。      山姆和律师继续顽强的上诉,又过了一年,再次二审。      11年牢狱生活之后,山姆终于无罪释放。然而4年后,谢泼德便郁郁而终。      他的儿子,五十年前那个夜晚幸存下来的男孩,依然在坚持把案件调查进行下去,并对Ohio州政府造成的冤案提出控告。       根据这个案例改变的电影就是《亡命天涯》。      哈里森福特和汤米李琼斯主演,后者凭此夺得1993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这也是中影公司引进的第一部票房分账大片,轰动一时,高额票房改写了中国电影业发展史。      除此以外,它还曾经在60年代被拍成一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       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媒体又对这个案子做了什么?        看这个案子,还不时让我想起我国刑事诉讼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曾经是听来多么公正光明的一句话。      可是翻翻宪法,你就会感到这是多么让人不安的一句话——想想看吧,这是怎样飘忽不定的一根绳子啊!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预审。简单说,就是刑事案的审讯录口供。      在我国预审明确划归侦查,由公安机关行使。      这也就造成很多案件在预审时,就初步尘埃落地。      有多少人能在套供、诱供、威吓的氛围下,在一个又一个逻辑圈套中,对自己说出口的话,字字都能把握确知它真正的涵义?      而预审时笔录上的一字之差,就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或是送一个人上刑场,这样的例子很多。      也正因此,在预审时,哪一句话该说,哪一句不该说,该如何说,就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律师在,你怎么知道自己没有说错话,陷自己于不该有的境地?       所以英美法系才会有“米兰达告诫”。     “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呈堂证证供。”      “在问讯时你有权要求律师到场。”……  3、绿河杀手       1982年到1984年间,一个后来被警察们称为“绿河杀手”的凶手杀害了49名——90名妇女,并大部分抛尸Green River,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连环杀人案。在1983年作案的巅峰时期,“绿河杀手”平均一个月杀害5名妇女。       时隔20年,“绿河杀手”(Green River Killer)盖瑞·瑞基终于被指控。      2003看11月5日,案件在西雅图开庭,铁证如山面前,瑞基在法庭上认罪,承认杀害了48名妇女,被判终身监禁。困扰美国警方20多年的又一宗“悬案”了结。       “铁证如山”,为什么当年却毫无结果呢?      原因是陈年物证被重新送回了实验室,DNA专家从中成功排出图谱,并与当年嫌犯样本对比,百分百锁定瑞基。       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01年后,DNA技术取得突飞猛进发展,以至大量证据被重新送回实验室检验,大批以前的悬案、冷案,得以结案;错案得以平反。也为后来的CBS热剧《铁证悬案》提供了“时代的机遇”。        这个案子在2005年被搬上银幕。      这儿要提一下他的导演:Ulli Lommel尤利·隆美尔。他是法斯宾德代表作之一《爱比死更冷》的男主角,法斯宾德的御用男演员,OMG!       Ulli Lommel出演过法斯宾德的《中国轮盘》、《撒旦一击》、《美国大兵》《艾菲·布里斯特》(根据冯塔纳著名小说改变,中国曾出版有“网格本”)等多部电影,在法斯宾德的扶植下执起导筒。       他导演过的电影有《死亡天使》(BT奸杀连环案。同样根据本书中一个真实的案例改编,不过,Lommel把它的改成了男性视角,把女护士变成了男护士)、《地牢少女》(真实案件)、《山姆之子》(连环杀人案)、《边境杀手》、《活人墓》等等。      前面说过十二宫杀手案,Lommel也拍了一个版本,叫《杀手的诅咒》;      那著名的“Black Dalia”,他也拍了一部电影叫《黑色大丽花事件》(根据真实案件和James Elroy的著名小说改编。后者的小说总是贯穿黑色暴力性变态,但极其精彩。)      看看此人的口味吧!      甚至无数别人拍过的电影,他还要自己执导筒再诠释一遍,沉迷若斯啊!  4、第八个故事,“小丑杀人狂”          一个同性恋凶手,疯狂地折磨虐杀了三十几名青年男子。      这里要提的是一点,凶手被关押并处决的监狱Stateville Correctional Center,就是电视剧《越狱》中迈克尔·斯科菲尔德等人被关押的监狱“狐狸河”。(该监狱现已关闭) Stateville  5、山姆之子       一九七六年,纽约市的夜色里横行着一个“约会杀手”,他狙杀约会中的情侣,趁他们缠绵,从车窗口开枪射击。一次作案后,杀手给警方留下一封信,称自己是个怪物,是魔鬼“山姆”的儿子。从此以后“山姆之子”的称号流传开来。他作案一定要留下记号,并持续给报纸写信,讲述他的作案过程和怪异的思想活动。       改编电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前面说过的Ulli Lommel版,名字是《The Son of Sam》。遗憾的是,在对这个案子的处理上,他还是没有拍过别人。       另一个影响更大的片子是斯派克·李导演的,名字叫《Summer Of Sam》,除了黑色恐怖,它还深刻探索了人在困境面前的种种心理,公映后好评如潮。     主演之一有大牌Adrien Brody(《钢琴家》男主角,获得过多项最佳男演员),他在其中扮演了杀手的替罪羊,另一个重大嫌疑人,造型演技令人耳目一新。 6、水牛比尔与汉尼拔       这分别是书里的第十三和第十八个故事,把这两宗案子合在一起改编成的电影,就是犯罪与心理悬疑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沉默的羔羊》。  7、第十四宗案件:辛普森案       碰巧,我第一时间在当时的卫视新闻里,看到了转播过来的公路上警车、直升机高速追捕的画面,分享了这一传播史和司法史上的双重奇迹      还要提及的是:如大家所知的,这个案子的取证官,是大名鼎鼎的李昌钰。             他曾担任康涅狄格州警察厅厅长,是美国警界职位最高的亚裔人士。      也曾几次到中国讲课。描述他破案的书,当年给人印象深刻。   8、“哭泣的羔羊”与《男孩不哭》        第十六个故事,《美国杀戮》的编作者12毫克(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了三鹿奶粉)起的标题叫《哭泣的羔羊》,它讲述了一个伪装成男孩的女同性恋,爱上了另一个女孩,但因为一场意外,他身份的真相被无情的拆穿了,于是在那个蛮荒粗野的小镇遭到了野蛮无知的人们粗暴对待,最后被残忍地奸杀。      该案发后引起美国社会震撼,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和各种社会活动再掀高潮。       根据它改编的电影就是著名的《男孩不哭》(1999),导演金伯利·皮尔斯 Kimberly Peirce。      影片公映后再次引起震动,并获得多项大奖。一直以来,各类评论认为它在同性恋题材电影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女演员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凭饰演这个纯真的“男孩”一举夺得第7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一夜成名。      ……       25宗大案,一个比一个更惊心动魄,汇集成了这本《美国杀戮》。     看完之后,不能不叫人掩卷沉思。      2006 年,中国某城市,一富家女开着宝马,剐到一个修车师傅,富家女喊父母帮忙殴打詈骂修车师傅,并反咬一口索要赔偿。被打伤的修车师傅很快去而复还,当场愤而捅死三人。这是个典型的冲动杀人案例。案件引起很大反响,网上一时纷纷评论当下ZG“遍地戾气”。      2004年有“马加爵”案。      07年,丽江某高校一女大学生杀死情人并分尸。      后来黑龙江某高校发生类似案件,不同的是,这一次,女大学生杀死的是情敌。      几个月前天津某高校门前发生恶性当街砍人事件。      ……      引起社会反响的恶性犯罪层出不穷。      除此以外,还有马路杀手,“杭州飙车案”“成都醉驾案”……恶性交通肇事也屡见不鲜。       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与急速转型期。      大都市人心浮动,机会遍地。推销员上山下乡,乡村不断“移风易俗”。      这一切,经常让我想起美国上个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黄金时代。       高速发展就会带来既有秩序的不断被打破又很快重新聚合。      形象的说,就是机会特别多,人心特别浮,阶层变动特别快,社会变化特别快。      变化越快,就意味着越会有更多的人应接不暇难以适应,尤其是基于中国两千年漫长保守的农耕封建社会的这个社会基础上。      当一个秩序被打乱,一个新的来替代它时;或者一种你熟悉的生活方式被另一种生活方式突然替代时;以及随着变化纷至沓来的各种社会压力,又会给某些脆弱的心智,留下怎样的阴影?      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当下各种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而社会心态与心理的健康,又和犯罪密切相关。       按照这样的社会发展轨迹,你又焉知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些恶性案例,不会越过大洋重新出现?      毫无疑问,这本书同时还是一本怵目惊心的警示录。       有时我们说心理干预和警察司法的实质在干同一件事,他们的工作之间,有一条模糊又清晰的线。过界的,归警察。没过界的,归心理医生。      那么我们何时能拥有一个完善的心理和警察双重干预的安全阀?!      我们的社会现在有没有形成这个机制,或者有就没有这个能力负担这样的安全阀?      我们社会的成熟度又如何?      那些我们今天不曾注意到的角落,那些高楼大厦的阴影下,那些荒芜饥馑的西北乡村,你又是不是曾经疏忽过什么?        除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同样应该知道,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心态心理健康,一样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我想,这才是这本书出版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吧!        絮叨的废话说到这里,暂且打住。      当然俺一定不能忘记必须要提醒一下,这本书绝对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      对细节的真实叙述——虽然编辑明显做过删改收敛,并非常理性,但它依然非常……说惊悚,那我绝对是委屈它了。      个别段落那效果,就跟撞上借高利贷人家墙上的红油漆,脑袋没“嗡”一声,那你心理是忒顽强了!      25个案子全看完,在脑子里全鼓搅到一块儿,那就是一次惊险刺激恶心的巅峰阅读体验啊!            最后,如果你已成年,又是个美剧迷,你说你喜欢《铁证悬案》、《犯罪现场》,但是你却没看过《美国杀戮》。      那我只能说,你可真落伍了。      别跟网上混了。       哥们,赶紧回家看美国杀戮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