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虎:菌棒效益翻番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27:02
  菌棒效益翻番的秘密  

(主持人)大家好,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前不久在全市进行了一次乡村实用技术征集。这一征集不要紧,发掘出了不少的科技亮点,咱广大的乡村真是藏龙卧虎啊!就说家住北京延庆的蘑菇种植户赵永石吧,人家种蘑菇只有六七年的时间,可种得真叫出色。老赵种蘑菇到底有什么绝活呢?

    (采访)现在通过我们采取新技术,效益能达到翻番。

    一根菌棒的效益,在老赵手里,居然翻了一番,真的很不容易。要知道,老赵种的不是常见的食用菌,而是出了名的难种的杏鲍菇。杏鲍菇是食用菌里的珍品,吃起来有杏仁和鲍鱼的味道,营养好,身价高,可是种起来也不容易。杏鲍菇的种植难在哪呢?先引入个概念——“一潮”,食用菌种植里边的“一潮”,就是咱们平常说的“一茬”。普通的食用菌,一根菌棒出上四五潮不算稀罕,杏鲍菇就不一样了。一般来说,第一潮的个头分量都还不错,可是到了第二潮、第三潮,就好比是“黄鼠狼下崽——一潮不如一潮”,产量越来越低,质量也越来越差,很多都达不到商品菇的标准。所以,大多数的种植户,种杏鲍菇都只种一潮,种完一潮就把菌棒给废弃了。而老赵的新技术却让原本只能出一潮的杏鲍菇,能够保质保量地连出四潮,一根菌棒一斤干料总产量达到1.2斤,是原来的一倍。他是怎么让这菌棒的效益翻番的呢?

    老赵的法宝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把菌棒当做拉力赛选手,让它精神抖擞地出发,全速跑完四个阶段的出菇过程,不在任何一个阶段减速。

    (主持人)把菌棒比作拉力赛选手,这想法听着就新鲜。不过正是这个想法让老赵找到了办法,实现了杏鲍菇菌棒连出四潮菇,一根菌棒产一斤二两菇,达到效益翻番。那老赵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呢?

    既然是拉力赛,拼的是体力和耐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就非常重要。为了即将到来的考验,老赵给了菌棒一些特殊装备。

    (采访)这菌棒看着跟别人的一样,没什么区别,但真正的秘密得从这菌棒开始

    老赵的菌棒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咱们先拿电池来打个比方。这电池里边,有的能用一个月,有的能用两个月,同样是电池,区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原因是电池里储存的能量不一样。能量多自然使用时间就长。这菌棒就是杏鲍菇的“电池”,要让它出菇多、质量好,就得给它储存足够多的能量。这能量的来源,其实就是菌棒里的栽培料。

    (采访)这些东西都是制作出菇菌棒的原材料,我们的原材料不大一样,要出好菇,要产量高,原材料的配比非常关键。

    老赵在出菇前的技术特点就是改变菌棒里面培养料的配方,增加菌棒里的能量。

    (字幕)菌棒补充能量的方法:加大麸皮的含量

    老赵给菌棒补充能量的方法主要是减少棉子皮的含量,加大麸皮的含量,麸皮的用量从15%提升到30%,增加了一倍。

  为什么要增加麸皮的含量呢?因为它含有杏鲍菇生长中最主要的营养物质——碳素。其实,棉子皮和麸皮都含有大量的碳素,不过不同的是,棉子皮里的碳素不容易被蘑菇吸收,而麸皮里的碳素更容易被蘑菇吸收。

    (采访)麸皮里的碳素以淀粉的形式存在,淀粉更有利于菌丝吸收和利用,所以它的营养成分一点没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减少不容易吸收的棉籽皮,增加容易吸收的麸皮,也就给菌棒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质,就像给电池充足了电。不过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接下来还必须保证出菇过程不会出现营养浪费。对于这一点,老赵采取的措施是,把菌棒做得尽量紧实些。

    (采访)这个菌棒比一般菌棒做得紧,密闭性比较好,你看袋子和菌棒之间没有什么缝隙,不会造成营养流失,咱们再看这个袋,这个相对来说就松些,它营养成分相对来说就浪费了,

    (字幕)菌棒做得尽量紧实

    菌棒如果不紧实,就会有空气跑进去。菌丝只要有机会和空气接触就会出现菇蕾,,这菇蕾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是好事,可是出现在不该出现菇蕾的地方,比如菌棒的中部,就不好了,只能成为畸形菇蕾。

    (采访)这个菇蕾最后是形不成菇的,就等于营养浪费没什么价值,越紧的话,养分没有浪费,养出来的菇商品性产量会高些。

    因为袋口出着菇,如果再在菌棒中部开个口出菇,这些菇蕾就会和主菇蕾争营养,导致主菇蕾也长不好。杜绝这种现象得从源头抓起,菌棒做紧实了,营养只集中供给有用的蘑菇,出菇效果自然不同。

    (主持人)到这,这菌棒的能量准备就算是做好了。不过,要想保质保量地出上四潮菇,光有充足的能量还不够,还得配合相应的管理技术。在老赵这,每一潮跟每一潮的管理重点都不一样。咱先看第一潮。

    (采访)我这儿出菇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打开袋口出菇,我这儿是不解袋口。直接出菇。

    (字幕)第一潮:不解袋口

    一般的蘑菇种植户,在安放好菌棒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开袋口,目的是让菌丝和空气充分接触,快速出菇。老赵偏偏不这么干。

    (采访)我们以前袋口也是打开的,打开以后出菇,出菇以后表面特别干,实际上袋子里面营养成分有,只是没有水分了。

    菌棒里除了营养料,在拌料的时候还会加上65%左右的水,这些水可是菌丝生长和蘑菇生长的必需品。把袋口敞开,菌棒里的水分就会很快地蒸发掉,这就等于提前把后几潮菇生长需要的水分给用掉了,水分不足,后几潮菇的品质当然会受影响。为了保住水分,就不能把袋口敞开。不过,菌丝必需接触到空气才能长成蘑菇,所以这空气还是得放进去一点的。老赵的做法是,把袋口别系得松一点。

    (采访)我们后来就想把袋口系上,但是系得不紧,有缝隙,空气氧气还能进去,中间还有个小孔,可以塞一个手指头进去。菌丝从这口里爬出来形成原基,把这个袋口系上之后出菇,水分保持得好。

    这水分倒是保持住了,不过,这么小的口,蘑菇能长出来吗?

    (采访)蘑菇就是搁这袋子里,它也能钻出来,力气特别大,你看这个口撑得越来越大,原先是紧的,它给撑松了

    看来对于杏鲍菇来说,一点小缝隙,也能带给他生长所需要的氧气,让它蓬勃生长。老赵的这个做法,在不影响第一潮菇生长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了菌棒里的水分,为接下来出第二潮菇打下了基础。

第一潮菇采摘下来,老赵的成绩是一根菌棒平均产3两蘑菇,产量正常。接下来,该出第二潮菇了。

    (采访)我们最不一样的就是让它袋后面出第二潮菇,一般在架上只出一潮菇,我们出两潮菇,

    (字幕)第二潮:换个方向出菇

    换个方向,在菌棒的另一头出菇是老赵出第二潮菇的技术特点。

    说到这儿,您可能有一个疑问了,既然菌棒两头都可以出菇,那为什么老赵不采取菌棒两头同时出菇的方式呢?这和老赵选择的接种方式有直接关系。

    (采访)接菌一般是从袋口这边单头接种,这边接完以后,菌丝通过吸收增长完了到这头,一般菌丝从袋口开始先成熟,成熟以后形成菇蕾,形成菇蕾以后开始出菇,如果两头同时出菇,这头可能打开了,但菌丝没有成熟,出菇机会很小

    由于老赵采用的是从袋口单头接种,所以只能是分开时段出菇。如果菌棒两头同时出菇,菌丝成熟度不同,产量相反没有分开出来得高。

    老赵为什么没有选择两头接种,两头同时出菇的方式呢?因为两头同时出菇,速度虽然加快了,但其他问题又来了。

    (采访)两头同时打开,就会增加杂菌污染的机会

    菌棒两头的袋口同时打开,充分接触空气的同时,也会接触一些致病菌,弄不好会导致整个菌棒都没有产量。经过权衡,老赵还是选择了单头接种,两头分开时段出菇的方式,这样出菇,每一潮菇的产量都有保证。

    虽然两头分开时段出菇拉长了生产周期,不过在采完第一潮菇之后,老赵并没有急着出第二潮菇,而是把菌棒的袋口系上,放在原处,让菌棒先休息10到20天,这么做有什么讲究呢?

    (采访)头潮出完以后,我们采了,完了在棚里养菌二十天,

    (字幕)出第二潮菇之前养菌10~20天

    老赵说的养菌就是养菌丝,为什么这时候要养菌丝呢?在出第一潮菇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的菌丝会老化失去活力,养菌就是让它恢复活力,继续保质保量地出第二潮菇。

    事实上,拉力赛中,要想让选手全速跑完各个阶段,沿途得设有给养站和休息站,出完第一潮菇,菌棒到达了第一个休息站。它和咱们人一样,跑了一段了,累了,如果不休息,接下来的速度就慢了。要想接着快跑,需要歇歇脚,调整一下。

    菌丝养好之后,菌棒的另一头会出现明显的底基,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出第二潮菇了。

    (采访)后面原基哪儿密,哪儿长得好,我们就在哪儿开口,比如这儿长得好,我们就在这儿开口,轻轻地把塑料扣拉开,拉成两公分,拉个十字

    在底基长得密的地方开口,目的是让底基和空气有充分接触的机会,给杏鲍菇的子实体一个出口,让杏鲍菇从开口处长出来。不让它憋在袋子里压瘪了。不过这口可不是随便划的。

    (采访)这个口要是划拉大了会怎么样?

    大了的话,原基产生得多,菇蕾也就特别多,菇蕾多了疏蕾就费事,

    您看这儿也长得密,这儿能再划拉个口子吗?

    只能出一个蘑菇,如果划拉这儿,就能出两个蘑菇了了,出两个就小了,这第二潮蘑菇只能出一个能长二两就好了,只能划拉一个口子,

    口子不能开大,也不能开多,要不然蘑菇出得虽然多但是个头小,商品性就不好了。得让菌棒上的营养集中供给一到两个蘑菇,这样蘑菇才长得又大又好。

  在菌棒袋底底基处划上十字口之后,接下来,老赵又在菌棒上铺上了一层报纸,然后往报纸上喷水。

    (采访)划上口以后让它保湿,湿度有了,小蘑菇就可以出来了

    虽然老赵在出第一潮菇的时候,通过系上袋口出菇,让菌棒内的水分没有流失太多,但是毕竟也有消耗,需要补充。再加上杏鲍菇对水分的需求很特别,除了需要吸收菌棒内的水分,对空气中的湿度要求也很高,日常管理中,出菇棚里的湿度要保持在85%~90%,湿度太低,子实体就会因为缺水而萎缩,为了保持菇房的湿度,每天都需要喷洒水份。不过既然是为了保湿,那为什么不直接朝菌棒上喷水,还要多铺报纸这道工序呢?

    (采访)我们以前喷过水,只要喷水,盖就变黄,菇身也变黄,整个就长不好

    杏鲍菇沾水变黄,商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这水怎么喷就有讲究了。

    (字幕)出菇时喷水应往空中喷,严禁朝杏鲍菇直接喷水

    喷水时应该采用往空中喷水的方法,让水雾飘散在空中,既潮湿了空气,又避免了水直接滴撒在杏鲍菇上。报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晚上,由于报纸淋湿后,保水量比较大,晚上没人喷水的时候,湿报纸依然可以提供杏鲍菇需要的湿度。

    第二潮菇采摘下来,老赵的成绩是一根菌棒平均产2两蘑菇,到目前为止,一根菌棒的平均产量累计达到半斤,离1斤二两的目标还远着呢。接下来老赵会怎么做呢?

    (采访)这个菌棒已经出了两潮菇了,按理说应该废掉了,但是我们不能废,因为里面还有营养成分,我们要把他拿到棚里面覆土出菇,

    (字幕)第三潮:菌棒种进土里。所谓覆土出菇就是要把菌棒栽到土里,让蘑菇像庄稼一样从土里长出来。这可是老赵出第三潮菇的关键步骤。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要给菌棒补充营养。

    原因是出完两潮菇之后,菌棒内的营养和水分都已经消耗了大部分,要想继续出菇必须补充给养。这个道理就像拉力赛中,比赛时间长了,赛手光休息一会儿还不够,还得补充能量,才能继续跑。

    那么用什么来给菌棒补充水分和能量呢?老赵的选择就是土壤。因为土壤有很好的保水能力,而且通过调整土壤的成分,也能给菌棒提供养分,让它成为菌棒的加油站。

    不过,为了土壤这个加油站的能量更强大,老赵还往里面添加了30%的草炭。

    (采访)草炭的成分起什么作用呢?一个是保水性,再一个增加土壤的通透性,第二还增加菌棒的能量,供菌丝吸收一部分碳素。

    前面说过,杏鲍菇生长最需要的营养成分是碳素,草炭就含有丰富的碳素,把它添加到土壤里,它就可以通过土壤源源不断地供给给菌棒。菌棒在土壤这个加油站里可以不断吸收到充足地水分和营养。以前出菇,是一根菌棒单兵作战,现在有了强大的后援,这杏鲍菇的长势自然就大不一样了。

   除了给土壤增加营养,老赵在菌棒的摆放上也有讲究。

    (字幕)覆土时菌棒间距3--5㎝

    菌棒和菌棒之间没有挨着,而是留有3--5㎝的间距。

    (采访)采取地栽式覆土,开始棒与棒离得特别近,但是它的温度高了以后,蘑菇还是死,后来我们想把棒与棒之间拉开距离,拉开太大,土用量太多,后来考虑3至5公分比较合适。这样做之后即使天气热蘑菇也没有问题。

    杏鲍菇属于低中温菌种,怕热。菌棒一个挨着一个排着,就像夏天咱们人挨着人,得多热呀,杏鲍菇当然受不了。拉开棒与棒之间的距离,达到3~5公分,菌棒感觉凉快了,自然生长得就好。

    (采访)这个菌棒之间3到5公分的距离,一是有利于土壤吸水,第二有利于菌棒周围的温度可以通过土壤给它降下来,浇水的话它的吸水量比较大,还起到降温的作用。

    第三潮菇采摘下来,老赵的成绩是一根菌棒平均产4两蘑菇。

    正是因为有了土壤这个强大的能量加油站,收获完第三潮蘑菇之后,菌棒仍然具有出菇的能力,老赵还能收获一潮菇,不过这出第四潮菇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关键技术只有六个字,保持土壤湿润。

    (字幕)第四潮:保持土壤湿润

    隔三茬五给杏鲍菇喷喷水,只要土壤里有充足的水分,就能收获第四潮蘑菇。

    这第四潮,每根菌棒平均能产3两菇。总共核算下来,老赵的一个菌棒出了四潮杏鲍菇,总量是一斤二两,达到了效益翻番的目标。

    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杏鲍菇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对温度特别挑剔,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最适宜的出菇温度在10-16℃之间。一般工业化生产中,会采用空调,暖气等手段调节温度,不过老赵用的是日光大棚养蘑菇,平时大都用草帘来调节棚内的温度,所以为了节约开支,他选择在11月初开始出第一潮菇,到第二年四月上旬第四潮菇出菇结束。如果气温条件合适,还可以出第五潮蘑菇。

    (采访)杏鲍菇架式覆土栽培技术,我们看设备很简单,就是利用普通的日光温室改变而成,它科学简便易行,很适合在我国北方农户中推广运用。

    (主持人)老赵通过抓住问题源头,改进技术细节,做到了让一根杏鲍菇菌棒收益翻番。看来只要爱琢磨,总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