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天下第五部电视剧:[启功早期书法(贴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38:39
启功早期书法           启功先生是当代大家巨擎,在诗、书、画、文、史等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最早注意到先生,还是从大街上和书本上越来越多的签名题签逐步地直观地看到的。后来,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也开始阅读先生的一些著作。启功先生一生著述颇多,以前略读过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和《论书绝句百首》等著作,特别是由先生弟子赵元珪和启功先生的内侄章景怀根据先生口述整理的《启功口述历史》一书,记录了有关乾隆皇帝为什么对太后非常“孝敬”,乾隆跟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亲王之间的关系,慈禧和光绪为何会同日而死的“内幕”等等历史悬案,一语道破天机,补正史之不足,明各家之杂说,茅塞顿开,感觉很有教益。还有一些描写先生生平事迹的传记,如自文革结束后一直担任先生助手的侯刚先生所著《当代文博名家画传——启功》、《启功:国之瑰宝》,更为仰慕先生淡泊处事的人生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特别是与其师陈垣、其妻章宝琛的师生情、夫妻情为世人所称道。所以能够收藏一件先生的手泽成为我的一个强烈愿望。
  网上也曾见到过有书友上拍启功先生的签名本,真是人气旺盛,人声鼎沸,人仰马翻,经过几十轮的轮番竞争,眼睁睁看着别人高价拍走。事后想想,真是可惜,毕竟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假期的国庆书展上,我看到了有一批启功先生的藏书和手批本上拍,真是兴奋异常,暗下决心。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和一番波折,终于购得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时的一册讲义,具有一定的文献和研究价值。另有一件启功先生在反右斗争中的交代材料,但因财力难以兼及,内容不详而作罢,而且在当时的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先生屡生轻生之念,多半言不由衷,但是不失为一件很有历史参考价值的珍品。
  此讲义为油印本,共222页,仅从目前所见的三张图片来说,我看有三个特点:
  一、书法。封面为启功先生亲书,自署“中国文学教材(唐诗唐五代两宋词宋大曲金诸宫调元散曲元杂剧选读)——一九五五年秋冬中文系三年级用 启功”。非常开门,大致一眼就认定为标准的启体书法。题词比现在所见略肥,应为先生当年所书无疑。八十年代以来,启功先生的字就很是走红,造假的也特别多,有人问他打不打假,启功先生说不打,很多人还要靠这吃饭呢,凡是比我写得好的,都是假的(此话版本不同,稍有区别,大意不差)。话说得风趣,也是言之有理,先生怕是有史以来被模仿最多的书画家了。我2003年第一次到潘家园,也曾被书画摊前的林林总总惊得目瞪口呆,忍不住花了80块钱买了一件赝品以为纪念。一般而言,赝品都极尽模仿和妩媚,看起来非常漂亮,反倒缺少了固有的持重和端庄,而启功先生的书法为当代的馆阁体,持重和端庄是固有的一种韵味,仿者能学其秀美,但总不得其韵味。从现今纪念先生的书籍和书画,多为80年代之后的作品,早期书法难得一见。
  二、铃印。启功先生的印鉴自76年托金禺民、刘博琴等先生刻了一批,后熊伯齐及日本人刻赠了些,另有刘乃和之印作,据我统计,所见有13种之多。但是文革中尽失旧印,应当包括这枚“启功”圆印,我还没有在那本画册中见过,具体是什么时候使用的,后来为何少见,尚不得而知。
  三、批校。此讲义为当年启功先生教学所油印的讲义,内中有多处启功先生用红铅笔和蓝钢笔批校之处,因为尚未拿到手,具体内容尚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有很多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到见解。特别之处在于启功先生的讲学内容,目前只出版了《启功讲学录》,内容均为1979年的课堂笔记,早期讲堂内容目前尚未整理出版。启功先生弟子童庆炳当年曾经亲耳聆听启功先生讲述中国古典文学,他曾经回忆:“我和启功先生的相识是在1955年,到现在也已经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了。我那时是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启功先生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大概是四十多岁。他知识渊博,是一个让我们景仰的好老师。他讲课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最初,启先生给我们上‘文选及习作’这门课程,主要讲解元明代的戏曲作品,尤其是散曲作品。启功先生讲课十分认真。他每次都仔细地备课。课堂上,他能够谈笑风生,从容自如,用自己的教学风格感染和吸引学生。”
  启功先生一生磨难,到晚年功成名就,身边的亲人都一一离去,这是先生至为痛心的一件事。特别是启功先生与妻章宝琛,历经几十年风雨,相濡以沫,留下了“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的感人诗句。而且章宝琛女士在临终之前,曾告诉启功先生,在院子里的大缸底下埋藏了一个塑料包,里面保存了启功先生的一些书画作品和书籍,又四年文革结束,启功先生挖出这包书籍,不仅失声痛哭。不知这本讲义当时在其中否?如果如此,又是启功先生夫妇感情的真实见证,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月30日启功先生走了,可以说代表着一个经典人物时代的终结,但是他还是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怀念和遐思,他传奇的一生与乐观豁达的精神,远比他所拥有的光环更值得人们纪念和缅怀,希望我们在为人为学等方面都能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