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世纪3技能栏不够:用爱心培育弱智儿童的自信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3:22:36

用爱心培育弱智儿童的自信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镇中心小学  史菊英 

摘要]如何加强对弱智儿童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中体会到,要让一个弱智学生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教师付出的汗水绝对不会比培养一个优秀学生付出的少。教师不但要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弱智儿童的关注。因为弱智儿童在认知、动作、情感控制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落后于正常学生,所以,教师要花上比培养优秀学生更多的精力去教育引导他们。只有把爱心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会使弱智儿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才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弱智儿童  教学  引导  入轨

 

喜欢聪明好学的学生是教师的自然共性。因为这类学生不但能给教师带来教学激情,还会造就教师在心理和成就上的满足感,能为教师编织荣誉的光环。而对弱智儿童,不少教师则视之疥疖,漠然待之,缺少关爱。这种现象,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广一体化教育模式的今天,明显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所谓弱智儿童,是指智能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平均水平,包括运动、生活能力、学习劳动能力等都低于正常水平的学生。部分教师对弱智学生的教育产生消极的心理,究其原因,除了他们在这类学生身上的辛勤付出迟迟得不到起色,苦叹恨铁不成钢,继而产生了包袱心理而放弃努力外,还跟某些教师不健康的荣誉观、教学观有关,也跟学校或存的某些不正常、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关。遇到这类学生,应该如何加强教学引导才会见效,的确是学校、教师和家长们普遍感到棘手而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要让一个弱智儿童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缩小弱智学生与健全学生的差距,教师付出的汗水绝对不会比培养一个优秀学生付出的少。

把关爱公平地给予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教师以育人为己任,没有理由用有色眼光来区别对待学生。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学生学会和掌握了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不但要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弱智学生的关注,不但不能忽略他们的存在,而且要花上比培养优秀学生更多的精力去教育引导。因为弱智儿童也有认知、动作、情感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接受过程落后于正常儿童。因此,他们更需要来自各方面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的关爱和引导。只有把耐心和爱心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会有希望产生预期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好几个不同表现的弱智学生,我都能以教师的天职和慈母般的心理给予关爱和教学引导,从不歧视他们。而最近一次对弱智学生的教学尝试,更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学虽然是一门很深很复杂的艺术,但你只要用心探索,功夫到位,就一定会产生令人欣慰的成就。

在我任教的三年级学生中,有一个男生,长得虎头虎脸,平时除了表情看起来有点木讷外,咋看也不会同弱智学生挂上号,然而他确实是个弱智学生。

记得他刚上一年级时,我任教这班的体育课。几次的队列课程和游戏活动课下来,我发现他都表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状况:目光游离、口令不听、反应迟钝、模仿能力与控制能力差。在操场上,他没有排队的约束,没有集体的概念,拖队、串队、离队、抓泥沙、扔石子、拽同学,操场似乎成了他的游乐场。任凭老师如何提醒、引导和警告,总是我行我素,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由于其动作行为怪癖,班上的同学都不想与他玩,不愿与他同一个小组游戏。课间,我几次手把手为他辅导课上内容的动作技巧,他就是得不到要领;对他进行课堂纪律教育,他听的时候很老实,可转身又是老样子。每次上课下来,我总是喉咙沙哑、疲惫不堪。与班主任、家长沟通,也想不出好办法。半学期的折腾,我施尽了手段,不见成效,真感到束手无策了。这样的学生如何教学?无奈之余,我也想把矛盾上交给学校,由学校来解决处理。否则,这个学生我还真无法接纳了。

正在我进退彷徨、消极之心日益积聚的时候,偶然一次和家长的沟通使我为曾经产生的放弃心理而感到愧疚。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了解到,由于孩子智力的迟钝和行为的怪异,做父母的没少操心。在父母的眼中,哪怕孩子有一丁点进步,对他们来说都是欣慰。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孩子充满无限的怜爱。我望着孩子的母亲那满盈泪花的眼睛,自责之心油然而生。教师,是崇高而又纯洁的职业,没有理由抛弃学生,尤其是对弱智学生,我们更应设法以爱心去影响他们,培育他们的自信,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情感,为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而努力探索教学途径。

从那以后,我与家长又经过了几次的沟通,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新奇的教学方案付之行动了。

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每当我带着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教学技能训练和队列游戏活动时,场地上总有一个身影在做着恍似助教的工作。她,就是这位男孩的母亲。母亲为了孩子的正常融入,特意向我要去了每周体育课的上课时间,每次课前就来到学校。我在教学时,她就站儿子在后面专心地听,认真地学,还不时地教儿子怎样把动作做正确,回家后还要做一次家庭教师。我真为这位母亲的毅力和精神而感动。上课时,我的教学进程常会在她身上多留意几分。每当我把一个动作或一节操教完,其他学生巩固练习时,就会特意走到这位男生的面前问他:“郑涛,学会了吗?做给老师看看!”。虽然动作基本上要靠纠正才能完成,但是我也不失时机给他以鼓励,表扬他的进步。她的母亲也会常以亲切的笑脸来鼓励孩子。这样特殊的听课和助教形式坚持了三个学期,我也整整上了三个学期的示范课,没有间断。母爱的伟大和教师的天职被诠释得如此的真挚,如此的淋漓尽致!这将成为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感触最深的一段教学历程,它让我更深层次的触及了教育的内在蕴涵,更深层次的体会到教育工作的神圣。

树立自信是让弱智学生步入正常学习轨道的关键。在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孩子的自信性得到了增强,体育课中学动作也变得规范起来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闹场”了。班上的同学以前搞游戏不喜欢与他同一个组,怕他拉了小组的后腿,慢慢也接纳他了,不少同学还主动帮助他纠正动作,使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他喜欢上体育课。有一次,他母亲如期来校“督课”,发现儿子文化课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就叫他下节体育课别去上了,先把作业完成了再说,他听了以后,笑脸一下就消失了,眼泪打起了滚。母亲见此,只好顺着他,但是跟他约定,体育课结束后抓紧把作业完成,而且要认真完成,他这才破涕为笑。我知道后也及时向他擂鼓:“你爱上体育课是好事,老师看到你近阶段在体育课中学动作进步很大,说明你能够学好,不比其他同学差,语文数学课也要像体育课学动作技巧一样,只要有信心,肯定也能学得好。你进步了,老师和你妈妈都会高兴的。”

今年,这位学生上三年级了,在老师的辛勤辅导和家长的配合下,他的变化很大。体育课不再象以前那样踢石子、串队伍、找茬子、干瞪眼了,一切行动也能听指挥了,小组游戏也能与同学融洽相处了,集体观念得到了增强。有一次上课训练跑步,我特意叫他排在队伍的最前面,跟他说:“郑涛,今天跑步训练,老师叫你领队,相信你一定会按老师的要求带领大家跑完路程,如果完成得好,老师以后跑步训练课就叫你来领队,有信心吗?”,他迟讷的眼神一下子变得光亮了,把胸一挺,大声说“有!”。他出乎意料地完成得很好,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他也甜甜的笑开了。为了激发他的兴趣,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把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性的任务交给他来做,在集体活动中多让他参与其中角色,他基本上都能按要求完成,班上的同学也乐意帮助他了。他的自卑心理明显减弱,学习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曾经在书上见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角度是棱面的,选择一个面迎向阳光,这个面就不会有阴影从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我深切体会到:

一、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弱智儿童,教师一定要做到不厌其烦地真诚传、温暖教,减少他们的自卑感,千万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要设法探索切入口,寻找闪光点。“真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教学过程中的困难是难免的,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能消极对待。每一件事都可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明确方向才是关键。困难的产生就在于教师对教学定位的失误,不切实际的定位再努力也是徒劳的。弱智儿童本身就已经存在明显的思维缺陷,教师要面对现实,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教学来一个合理定位。方向找对了,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三、多观察使人眼明,勤沟通使人心明。对弱智儿童,教师要善于观察,不但要观察他的行为,还要观察他的表情,琢磨他的内心。发现状况,及时沟通。与学生本人沟通、与任课老师沟通、与家长沟通、与同班同学沟通,找到结合点,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引导,教学的效果就会显而易见。

四、要正确引导弱智学生取得有效学习和活动的方法与技巧,运用教育差异性的观点进行教学,激发弱智学生的知觉恒常性。体育课的任务是通过教学,学生掌握相关动作要领,同时培养集体观念,这对弱智学生来说不是容易的事。教师要为他们铺设多级台阶,使其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要注重强化训练,并可适当重复、多次反复,不断鼓励,培养有意识记,充分让其自我表现,树立自信心。同时,还要引导小伙伴们的合作帮助,让弱智学生融入集体,这对他们尽快纳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是大有裨益的。

五、封闭孤独的教学方式容易使教育迷失方向。弱智学生的智能和情感要靠周围环境的强力刺激才有可能激发,教师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教学定位前,必须了解分析他周围与他有联系的环境因素,要充分依靠环境的作用。只有在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学效果才会体现。封闭孤独的教学方式只会掩盖弱智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会因教学效果的微弱而产生消极情绪,最终抛弃弱智学生。

总之,只要教师正视弱智学生存在的事实,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合理性的教学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用“心”教学,给予他们真挚的关爱,他们就有希望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参考文献:

1、《弱智儿童教育内容环境化的实践与研究》,作者:惠君。中国特殊教育网-培智教育。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6总第131期。

3、《弱智儿童教育课改的几点看法》,作者:尤志添。泉州特殊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