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激斗19号怎么样:中华文化,魂归何处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58:20

中华文化,魂归何处? 
博主:信力建  发表时间:2011-10-13 08:53:49 
 


理论上,保留中华文化最本质最原始的地方应该是中国本土大陆。然而,事实上,由于历史上汉唐时代形成的的中国文明,被元朝及后来游牧民族的入侵给打断,给蹂躏糟蹋了,因而大部分失传了。而明朝200年历史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又被满清统治一扫而空;逮至近代,则因为西方思潮——尤其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传统的中华文明再次遭致灭顶之灾,而到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则中华文明遭到彻底毁灭。要在大陆本土寻找中华文化的孑遗,几乎就是火炉中寻活鱼一样戛戛其难。现在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人,几乎就是一种魂不附体的状况——文化之魂,无法与现实之人合二为一。那么,中华文化是不是就是孤魂野鬼,无处寻觅了呢?是又不然。

在建筑界有这样的说法“你要想看十八世纪,你就去伦敦,就去巴西,你要想看古代的中国,就去日本。那儿有原封不动的中国。奈良就是中国的古代。”当然不仅限于建筑,这个曾经的蛮夷之国学习、保留、乃至发展了许多华夏文化的精华。日本天皇的登基仪式是按照唐代礼仪的,穿着是按照中国春秋时期的,当然音乐歌舞也是唐代的,中国失传了。日本首都东京之名源自中国宋朝都城东京汴梁。日本人坐卧的塌塌米,是原汁原味的汉唐中国习俗。叠(榻榻米)源自中国。古代中国有过叠最普遍盛行的时候。汉朝的人们在家中或者客厅中都使用叠的方式席地而坐,甚至君主在会见客人的时候也是在叠上,今天所见汉代壁画上的人们都依几而坐,那个:“几”字也就是塌塌米桌子的象形。古代人坐的时候,就像今天的日本人那样是双膝著地,臀部贴紧脚跟,实际上也就是坐在脚跟上,此为“坐”的本意。日本和服日本人称为吴服,也就是江浙一带的汉服改进。日本的木屐、布袜,也是源自中国春秋和汉代。茶道来自于宋代。花道,香道来自于唐代。围棋起源于华夏,棋道光大于日本。日本棋手们下棋时不离手的折扇也是来自中国,折扇上书的是汉字。日本女子涂的白粉是中国古代女子涂的那种。日本传统歌舞多来自唐代。今天年轻人感到俗气和缺乏美感的戏曲多为满清时期出现的,日本能剧和神宫乐才是唐朝正统歌舞乐曲.最具代表的日本饮食生鱼片源自中国唐朝饮食”脍”。在日本,寿司料理又名汉字“鮨及鮓”。这两个在中文里不常用到的字,都是指用盐渍可以久藏的鱼类。据考证,现今的寿司便是由盐腌制的鱼类发展而来,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後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後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日本的国花樱花,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在宫苑内栽培,至唐朝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园,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是从中国引进梅花时夹带到日本的,后来被日本发扬光大。日语--源自中国古代吴地方言。 日本传统医药名称就是《汉方医药》,是中医的一个分支。日本以现代科技和医学对汉方医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扬弃、改进、发展了汉方医药;而在中医的发源地中国,中医始终无法摆脱那些神神叨叨落后愚昧的东西的污染。大家看到的经典的日本建筑是真正的唐代建筑,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写中国建筑史的这本书的时候,中国当地找不到唐代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只好用日本的建筑来举例子说明,特别是日本的东大寺,就是鉴真的带过去的工匠建的,是目前世界少最大的木构建筑。今日本奈良古城为长安城四分之一大小建造.日本门窗多推拉型,中国前五代时也是如此。唐代室内装饰与今日日本传统装饰如出一辙.当代视为中国传统的大红灯笼是在清代才出现,唐朝时为如今的日式灯笼.而所有这些原本中华文明的元素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广陵散”不可闻矣!

也就因为这个原因,辜鸿铭在其《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一文中才有这样的判断“保留唐宋文化(也是中华文明最核心部分)元素最多的当数日本,日本则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进攻,在海外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真传。应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

韩国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方面也可圈可点。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今朝鲜半岛上已有大量中原移民,特别是在与辽东毗邻的西北部。秦汉之际建立的卫氏朝鲜国,就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的。西汉武帝开疆拓土,将领土扩展到朝鲜半岛北部,在辽东和朝鲜设置四郡,由朝廷直接管辖,与内地的行政制度完全相同。东汉后辖境虽有所收缩,但在三国、西晋时又有扩展,还新设置了一个一级政区——营州。6世纪后高句丽迁都平壤,脱离中原政权。唐高宗时又设置安东都护府,一度进行直接统治。元朝征服朝鲜,设征东行省,但对内保留其国王。明、清两代以朝鲜为藩属国,直到甲午战争败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才被迫承认其独立。

因为这个缘故韩国在举凡文字、主要制度、主流文化、伦理道德、学术文化,无不来自中国,在此基础上发展。今天的韩国文化源于中国文化,但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根据朝鲜半岛的具体条件,创造了新的形式和内容。这既是韩国文化的成就,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日本主要保留了中国唐宋文化的建筑精华的话,那韩国保留的主要是明朝服饰文化,这原因是由于清朝下令雉发易服,明朝的服饰在中国基本绝迹,但在朝鲜却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明乎此,我们也就不奇怪韩国人为什么在诸如“汉字”、“端午节”乃至“孔子”上都要向联合国“申遗”——因为他们本来也是这些中华文化的受益者和继承人,而且,他们继承得比今天的中国大陆更完整更虔诚。

逮至近代,由于西方文化——尤其是马列主义——的侵入,中华文化在其本土更是奄奄一息,倒是在祖国宝刀台湾得到了较好保留。这原因很简单:台湾自日寇占据时代,到国民政府迁至台湾,再到上个世纪经济开放,中间文化没有受到政治的影响而中断过,相比对岸,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封锁,特别是文运的十年,焚书坑文,已经造成了文化中断,所以台湾是保留中华文化最完整的地方。”台湾社会非同寻常的历史背景,使台湾十分重视国文课程中的中华文化教育。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面对的是经历了长达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社会,再加上其内外交困的政治军事形势,台湾当局必须通过国文教育以稳固人心。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台湾的中学课程标准均体现了“体认中华民族文化”的教学目标。1952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始编订课程标准草案;1955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1956年,公布了“国民中学暂行课程标准”。1983年,台湾再次公布修订“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将课本选文分为必读教材与选读教材,国中六个学期的文言文比例,分别为20%、30%、30%、40%、50%、60%。此后的修订,几经跌宕,按照2008年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文言文所占范文比例,在三个学年分别为40%、45%、50%。每册应选一课文化经典教材,依次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 在其附件一中附有文言文选文40篇。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国文课程的修订进行了持续的咨询。今年的 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发展会”审议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新课纲规定,高中三年文言范文所占比率为45% -65%;但以兼顾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及不同文体为原则,文言文参考篇数酌选30篇;扩大文化经典取材范围,增列《诗经》、《左传》、《礼记》,选修科目增列国学常识。

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才会说:“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最精髓的、或者说最浓缩的几个方向、几个部分。在仁义礼智信的这个范畴里边,毫无疑问,台湾这么些年来这种传统文化的坚持,这种传统文化的追随,这种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所有的华人区中间应该说是做的最好的。”

 在理论上,一种强势文化在其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现象呈波浪型推进,由中心而边缘,由发达、先进区域而至相对落后区域。由于边缘地区往往地形封闭,交通阻塞,人口很少流动,接受新文化远远迟于中心区域或发达地区。这种滞后现象也反映对既有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所以一种在中心区域早已消逝的文化现象,却能在边缘或闭塞地区长期存在,并且产生新的形式和内容。当这种文化成为当地的主流,得到普遍的认同后,当地人会倍加珍惜,并且不断创新,甚至会超过母体文化——尤其是在母体文化因为外敌入侵或自身腐败而衰落之际。

孔子所谓“礼失求诸野”,即此之谓也。
 

本文来源于 博客日报 原文链接:http://xinlijian.bokerb.com/blog.php?do=blog&event=view&ids=164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