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三中网:跑焦问题的系统分析[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56:54
跑焦问题的系统分析
 
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年覆一年,至今似乎仍没有盖棺定论
跑焦的问题在以前胶片时代一样存在,甚至更严重
只不过数码时代在电脑屏幕上看原始图,问题被严重放大而已
对焦性能是高低档机身最大的差别之一
我觉得跑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问题,牵涉很多方面,
并非单一原因形成,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分析
但随着对各种现象了解越多,掌握将越深入,直到最后可以无限接近真相
本人试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和各位探讨出更多的真相
  
首先将“跑焦”定义为对焦之后焦点偏移的现象,主要分析这个,
然后也顺带提一些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对焦不准的情况
总的来说跑焦可分为固定量、非固定量的跑焦
 
 
 
一、固定量的跑焦
 
1、机身装配精度低,比如反光板位置不正、各耦合部件有偏差等,
使得光线到对焦模块的距离和到感光片的距离不一致,这个只能送修微调
 
2、镜头的球差,导致各光圈下聚焦点不一致。
为什么各光圈下球差引起聚焦点不一致?
因为一般的球面像差实际是边缘聚焦较短,中心较长。
但边缘面积较大,大光圈时成像主要靠边缘的进光,此时成像较差,而且综合起来聚焦点偏短;
缩小光圈后,主要靠中心部分的进光,此时聚焦点长一点
现在的AF相机是以最大光圈对焦的,对完拍摄的一瞬间才收缩到指定光圈
如果设定的光圈值与对焦时用的最大光圈差较多,那么对得越准就越偏了
(当然,实际上现在的AF技术是进行了机内补偿的,而且档次高的镜头球差问题小一些)
大光圈广角镜头在这个问题上特别突出
同一个镜头,在不同焦距下跑焦不同,也跟这个有关系
越到长焦端球差越小,所以往往长焦端相对准一点
球差问题还会引起不同色温下跑焦不同,后面再说
 
3、机身与镜头的搭配问题
为什么不同镜头在同一机身上的跑焦不同?
是传闻中的机身误差与镜头误差相加相消的问题吗?
这其实是跑焦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可惜我目前恰恰没能搞懂这一点
结合球差和色温的问题
可能机身对这些误差进行了补偿计算,并给出镜头微小的步进量来修正
而这也就是跑焦的根本所在了
当然不修正是绝对跑偏的,只是修正得不好也会跑偏
比如镜头需要补偿-3,而机身作出的判断才-2,那么就仍然不准确
至于为什么同一型号的镜头跑焦表现也不同,应该是多种原因同时引起的,
急剧加大了复杂性,以至于目前的AF技术还不能很好地解决
就像同一支镜头不同人使用跑焦现象也不同
若非严格测试,实际操作的感受并不一样,这跟题材、环境、光圈设置等等有关,原因是复合的
如果能知道DSLR售后维修工程师调跑焦调的是什么,
也许就能接近真相大白了
 
另外,数码早期有不少人讨论的开环闭环检测的问题,
我觉得比较玄,我认为它不能带来固定量的跑焦,
也不能对非固定量跑焦引起足够明显的影响,这里就暂不提了
 
 
 
二、非固定量的跑焦
 
1、机身的设计和档次问题,这个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
(1)各个对焦点性能不一致,所以应对环境的能力也不一样,
往往中心点的精度高于其他点,十字型应用范围广于一字型;
(2)对于合焦的检测精度,高低档机身有差别;
(3)对焦的测光EV范围,
比如Canon EOS 350D的范围是[1.0 - 20],450D是[-0.5 - 18]。
这导致450D在暗处的对焦能力明显强于350D。
(4)对焦工作时间。这个问题在手持使用长焦、拍摄动态时比较突出,
抖动引起画面位移,如果快于对焦检测所必需的工作时间,将引起对焦失败
(5)温度引起热涨冷缩的问题,将间接影响机身耦合程度,机身档次高低在这里会有差别
(6)追踪对焦的性能。我觉得这方面目前Canon性能优于Nikon,尤其中低端
 
2、镜头的档次问题
(1)环形超声波比机械的对焦性能要相对稳定一点
(2)防抖镜头比非防抖镜头合焦准确度高一点,因为画面更稳定,更有利于对焦模块工作
(机身防抖并不具备这个优势)
(3)成像好的镜头比成像差的合焦准确度高一点,因为良好的信号更有利于对焦模块检测
 
综合1、2点,买你买得起的最好的器材总是没错的,
器材好坏将直接影响出片率,使用好器材你将会更舒心,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艺术创作
 
3、色温的影响。
光线经过2层反光板,进入小透镜再进入对焦模块。小透镜本身也存在球差问题,
这将引起不同色温的跑焦,分析暂略,结论是
色温低跑前(更靠近相机的方向),色温高跑后。
在3200K标准的演播厅里,如果遇到灯光稍暗,对焦在人脸上,多数会前偏。
中低档器材尤甚。
日常来说遇到低色温的环境远远多于高色温,在这里我也猜想一下,
中低档镜头,应对实际拍摄时跑焦现象Sigma头 > Canon头 略> Nikon头
 
  
 
最后说一些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其他跑焦
1、有些人喜欢先对焦后构图,这会带来余弦误差。有时景深大、画面移动不多,这个问题被掩盖了而已
2、手持不够稳定,或者选择的对焦点反差过低或环境过暗,超出对焦模块工作范围
3、没有及时把握好被摄物体的位移情况,对焦后物体移动或拍摄者自身移动
4、前后景时对焦点把握不当。
对焦点实际上并非一个点,它仍是有一定的检测面积,而且总是优先选择信号强的地方
比如拍摄前景,如果对焦点太靠近前后景交界处,特别是后景反差高于前景,那么很可能穿越前景到达后景
 
 
 
水平不够,本来希望能抛砖引玉,多点人来讨论
不过至今看的人都很少
想来现在的相机技术改进得比较好,跑焦问题的影响已经很小了
对这问题感兴趣或者对本文感兴趣的不多

本来也不应该只是这样的泛泛而谈,
只不过有些东西我还没搞清楚,所以不多说,打算边讨论边交流
不过既然如此,我也就干脆说白了,错了也就错了

下面重点说一下在实际使用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跑焦问题
我用的器材比较泛,不过最熟悉的是佳能系列,所以主要分析佳能的情况
我认为在实际使用中,镜头的球差、相机本身对合焦的检测精度,和镜头的做工
这3者是最主要的引起跑焦的根源

(一)镜头的球差
相机对焦都是以镜头的最大光圈对焦的,在拍摄一瞬间才收缩到指定光圈
我们在实际使用时,往往都不是以最大光圈拍摄的
球差问题主要引起对焦偏后
有多严重?天塞Tessar结构这方面比较突出,举个例子吧
CZ的Tessar 45/2.8
物理焦距46.2mm,光圈F/2.82,球差最大处0.16mm,F5.6处0.14mm
这只镜头的MTF和分辨率看起来都不错,但球差很大,
在F/5.6时焦点漂移量达到了0.14mm,这意味着如果全开光圈下对准了3米远的物体,
可光圈收到5.6时,实际焦点在3.8米

普通镜头的话,球差问题比较小,
而且主要在广角端比较突出。中长焦段随着像场越来越平,问题逐渐不明显
像28-105、24-70L之类的较早期的全幅头,这样的问题比较多见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它们广角端肉。其实我相信很大原因是焦点偏后引起的
特别是有时候前后景相隔远,对焦在前景,没有参照物的话,很难发现焦点偏后的问题
这种问题有时难以解决,因为校准了一端,另一端又偏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听闻。

(二)相机本身对合焦的检测精度
在低反差或者光线比较阴暗的环境下,拉风箱是常见的事
但即使不拉风箱,检测精度仍可能大幅脱离景深,即是说,
人眼虽然能看得到清楚的焦点位置,但相机的相位检测模块无法感应到足够强的信号
在焦点前后一大块范围内,相位检测模块“看”到的是一片分辨不出强弱的灰信号
而它提示合焦的地方,在这里我有经验、无根据、无责任地猜想一下
佳能的算法,可能是尽量的选择靠近近端的位置

zjufan提到的初始位置的影响,单次对焦是有这样的规律
如果对焦步进的行程是自近而远,那么停留在相机认为合焦范围的近端
如果行程是自远而近,那么停留在合焦范围的远端或更靠近近端一些的位置
但无论如何,在多次反复对焦之后,最终会趋向并停留在近端
遇到这种现象的同志,不妨去测试一下
看是否低反差、阴暗的场合,相机近偏的几率比较大
有个解决的办法是...看能不能松动一下对焦环,让它向远端步进一点,然后再单次对焦
这个办法可能可以提高一些准确度。对长焦镜头拍摄远景可能更为见效
在阴暗的场合下,人脸的反差是非常低的,
所以喜欢拍人像、对焦在人脸上的同志,看看是否有这样的现象

我乱猜想,之所以选择近端的算法,原因一个是后景深大于前景深,这样的算法更有利
还有刚好可以补偿一点球差

(三)镜头的做工
如果说前面两个问题还稍微有规律的话,那这一个就要命了
如果你用过佳能的低端镜头,你就知道什么叫松垮...
18-55、50/1.8
前镜组稍微碰一下都能让焦点跑到不知道哪里去
这样的镜头,跑前跑后没规律的
关键时刻给你来一下,让你无所适从



以上三大原因,在实拍的时候往往是混在一起的...也就无从分析了
以前的跑焦王
300D、350D、10D本身检测精度就低
特别是前2者,再搭配那个18-55的套头,而50/1.8又是很多人的选择
跑起来那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

在我看来,对焦性能是区分高低档单反的第一性能
再狗的头,只要对上焦了,也差不到哪里去,题材、环境的影响更大
再牛的头,对不上焦也跟狗头没差别
顺便提一下18-55is。这个头我一拿到手,感觉做工比18-55好了很多,改进了不少
(不过色彩很淡,比18-55还要淡)

好机配好头是最好的
烂机配好头、或者好机配烂头,问题一般也不大
但是中档机配中档头,问题可能就来了,特别是配那些早期的全幅头。但一般跑起来相对有规律点
至于烂机配烂头...可靠度不高。有时能不能出片就看运气了

现在的机器改进得比较好了,新出的镜头更优良,特别是针对APS的专用镜头
所以跑焦的问题比以前少了很多
早期调跑焦一般是固定量的偏移,现在的不清楚
因为我听说现在的机身芯片有算法对球差等问题进行补偿。相信是更加好了,调起来也更加复杂。


我觉得佳能的低档机配合中低档镜头,跑焦问题比Nikon严重一点
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前文提到的
(二)相机本身对合焦的检测精度
(三)镜头的做工
Nikon D50、D80我用得比较熟,有种感觉是对焦比3位数的Canon都要慢半拍
即使配AF-S镜头,启动时总是稍微迟疑一下
如果在阴暗的环境下使用跟踪对焦,可以观察得更明显,有时甚至完全没反应
但是只要提示合焦,偶尔跑焦也不会偏离焦点太远
传说中佳能为了速度降低精度,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而Nikon的低端头,比Canon做工好太多了
18-70、18-135,中档的24-85ED等
至少拿上手,不会像Canon的18-55和50/1.8那么糟糕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无规律的偏前偏后

顺便提一下,“对合焦的检测精度”和“5.6精度、2.8精度”
不是一回事...此精度非彼精度
(如果对后者理解不了,可以先搜索一下相位检测的原理,
这个懂了立刻就知道所谓2.8、5.6精度是怎么回事)
后者我认为有时不是绝对必要的,只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Nikon就很少提什么2.8精度,但跑焦问题就是比佳能少

为什么烂机配好头,反而问题不大?
在300D、350D横行的年代,想来它们是跑焦王,又不支持2.8精度,
应该无法驱动大光圈牛头才对?
但实际上有些人认为机身不保值,喜欢买牛头烂机身,反而什么问题也没有
现在想来,
一个是牛头做工好,原因(三)几乎没影响
而即使是5.6精度去驱动70-200/2.8L IS乃至328这样的大炮
也未必如想象中那么糟糕,
大光圈反而提供了低照度低反差下的通光量,弥补了机身对合焦的检测精度的不足

如果一个镜头在同个焦距跑焦没规律,往往是做工不好,不关机身的事
如果在某些低反差的情况下有规律的跑前,可能是机身检测精度不够
如果有规律地跑后,可能是镜头的球差问题
跑焦,有时并非镜头或机身的问题,
单看哪一样可能镜头、机身都没有故障,但配合以后就会出问题

测试的时候注意看环境,特别是那些喜欢拍报纸的同志
一些广角大光圈头,收不收光圈会引起球差问题
但有时,测试的光线环境太低、光源的色温问题,造成跑偏也是可能的
别以为黑白线条就一定没事哦。最好还是去实拍。

此帖转自太平洋电脑网http://itbbs.pconline.com.cn/dc/10132334.html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62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