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贝聿铭先生设计 苏州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37:41

贝聿铭先生设计 苏州博物馆

2007-11-19 16:26 来源:YOKA时尚网-《时尚家居》

硬朗的石材与柔美的水面相辅相成,对比与协调之中呈现出丰富、迷离的视觉体验。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室内水景的一角,传统的曲线造景手法被前卫的抽象概念所替换,同时却毫没有削弱曲径通幽的空间意境。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正对入口墙面上的两个菱形窗将远处景观巧妙地借入了室内。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由走廊的尽头转折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庭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贝老先生一改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造园传统,大胆地利用直线与折线创造出简洁朴素的庭院。北侧,几片巨大的石块、细腻的沙滩与清澈的池水共同构成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园林小品。以墙为纸,以景为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令人感动的是,园中的竹和树都是设计师亲自挑选,每一棵都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形成刚柔相济的美。

  在两大展厅的中间,有一处完全以传统设计手法营造的展厅,名为《宋画斋》。整个《宋画斋》被安排在一个半露天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抢眼,在与简洁现代的展厅的对比之中彰显出传统空间的独特神韵。因为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存之不多,所以,整个小建筑就可以说是一件巨型展品,以其精到的制做工艺与地道的传统结构向人们展示古典的空间特质。  
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

 

  光影趣味: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让参差错落的墙面呈现出有趣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紫藤园,可以说光线是空间气氛的魔术师。来过此地的人无不被投射在白墙上的斑驳阴影所折服——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在不同的时刻,光线会令物体产生不同的阴影,似乎时间也是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依据,空间的灵性就这样产生了。当黄昏的阳光再一次照射进庭院的时候,所有物体都被一层金黄色的光晕所笼罩,这正是自然赋予空间的生命力所在。在博物馆的其他空间的顶部,基本都是由精细的金属百叶和玻璃顶棚所构建。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光影,给白色墙体带来了如音乐旋律般丰富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调节百叶,始终让展厅内部保持最好的光照条件。

  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这些小空间都是露天的,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间更有传统味道。同时,每一处小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光影给了它们生命。阳光透过密致的竹林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安详;照射假山石而投影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 

  

从楼梯的细部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于传统的理解。同样,细节设计让简单的材料焕发出浓浓的人情味。

 

  色彩表情:传统与现代的抽象

  任何空间,色彩总是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同时,色彩比形式更能表现空间的情趣。在中国的传统空间美学中,讲求以景叙事,情景交融,色彩在其中当然也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与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一种特别低调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美。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博物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雨后,灰色的线条则变成深邃的黑色,如同中国画中浓重的笔墨,描绘着朦胧的江南烟雨。 

  

室内小景的设计概念来源于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远处的风景不经意之间成为了墙上一幅流动的装饰画。

 

  主庭院,依然是灰白两色的主基调,唯有水面是清透的碧绿。在蓝天的衬托下,整个空间犹如一幅宋代文人画,清新淡雅,恬静唯美。北部是贝老特别得意的园林造景。不远万里运来的巨石被一片片“种”入水中,米黄色与浅褐色互为衬托,在白色的背景中非常有精神,大气且不失精致。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找细微的色彩变化,营造出了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的水墨画的独特意境。

  其次,灰白两色的墙面作为环境色彩的高调部分,着重突出了空间中处于中间调的其他景物,包括绿色植物、蓝色水面、水中的鱼儿以及在建筑中活动的人们。就像贝先生所说,不要过分在意建筑,其中活动的人们和景色才是真正让空间呈现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主角。

  把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色彩归纳为简单的几种色彩,是贝老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如同创作一件绘画作品,设计师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空间心理的把握融会贯通,最终抽象出最合适的色彩。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方式,它把握住了原始的韵味和精神内核。 
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阳光透过金属隔栅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 
紫藤园,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光影无疑是成就空间意境的魔术师。 
金属材料解构了江南建筑的坡屋顶,连灯具也是由简单的几何体组成。强烈的现代结构一点也不削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