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璧: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2:14
摘要:美国内战一直是美国史研究中的重点,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内战史研究关注的都是军事、政治、解放黑人奴隶等重大问题,而在战争中众多的战俘却很少有人加以观注,美国内战中的战俘问题几乎可以说是国内美国史研究中的一大空白。 ~"0{    本文为了更系统地研究美国内战中的战俘问题,通过查询相关的战俘资料,了解当时战俘数量的巨大,以及分析造成战俘数量如此庞大的原因,系统分析战俘营的建立及类型,并从战俘营的饮食状况,医疗卫生条件,日常管理状况以及心理状况方面研究战俘营的具体情况,找出造成战俘营中大量战俘死亡的根本原因。由于战俘问题突出,南北双方为解决这一难题尝试了诸多方法。既有传统的“假释”方式,又创造了新的“官方性”战俘交换方式。而在战后,惠兹上尉被判处死刑以及戴维斯总统的无罪释放,也为南北和解创造了条件。最后,总结了南北战争中处理战俘问题的历史经验,而且由于随后美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内战中的战俘政策也对国际战俘协议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内战以后,美国对敌国战俘的执法如山与对待本国战俘的人文关怀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G3 Z,8P4(  
[u;(4sa}  
关键词:美国内战 战俘 战俘营 安德森维尔营 战俘交换 戴维斯   RhKDQGdd  
绪论 M"W#_wY;  
一、问题的提出 QVRQUd  
美国内战一直是美国史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关于内战史的研究大都把焦点聚集在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对美国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个别战役和高级军事指挥官的分析评论。大量美国内战史研究的论文和著述都是以政治叙事为主线,很少提及到战争中人性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这种人性的特殊性却集中体现在了南北双方的战俘问题上。由于国内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研究内战时期的战俘问题,有助于我们从人性与西方人道主义价值观念的角度深刻理解内战的重要意义。 P=1K u|k  
南北两方进行兄弟相争,虽同属美利坚民族,但南北双方的战士却是为不同的信仰而战,因而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北方士兵因其政治立场是进步的、革命的、反对落后的奴隶制度,故他们在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尤为特殊,引起众多学者们的关注。 n|?sNM基于战俘与战争进程的关系以及战俘问题对战局所起作用的特殊性和微妙性,本文选择南北双方的战俘做具体研究。战争和战俘的关系是互动的,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在处理战俘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特征。战俘们经历许多战俘营的磨难,但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也体现出了人性和善良,甚至战俘同管理人员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美国内战具有多面性,对旧有的社会制度进行无情破坏的同时,也让南北双方的民众认识到国家与民族两字的深刻含义,使其更加珍视和平,从而为美利坚民族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契机。通过对美国内战战俘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从内战战俘处理的政策实践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战俘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遍性,让人们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社会和平,这是本文的选题意义所在。 IJKdVb~   
)X," NJG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w)* H&8h@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战俘问题的研究甚少,研究可依据的资料主要有相关文史档案、士兵和军官的家书、专著以及国外研究学者的论文等。但有关美国内战战俘研究的论著极少,往往只是一笔带过,未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涉及到战俘问题的国内研究有南开大学博士生王金虎的论著:《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2005年4月,第190页),作者仅叙述了内战结束后,对南方州长与军政要员的宽大处理。山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刘远钊的论文:《宗教与美国内战》(2005年4月2,第28页),作者只是把战争初期北方士兵宗教信仰的松弛、道德的堕落作为宗教与战争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并未考虑到宗教信仰对南方军人的士气、俘获北方士兵数量所产生的影响。 Xs|d#WbX  
g]JRAM  
造成战俘问题研究极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相关的档案文献多为电子影印本,年代久远,英文字迹模糊不请,利用困难。其次,收集南方战俘的相关资料与文献记录相当困难,其材料的真伪很难分辨。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国内关于美国内战战俘问题的研究至今尚无一篇深入系统的研究专文问世,其他研究内战时期美国总统的学者,也从未将1864的总统选举与战俘交换问题联系起来分析。 [kpQ:'P3  
就本人所收集的英文资料而言,国外的研究比国内更为深入全面。国外学术界出现了大量有关内战中的战俘和战俘处理政策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和南方官方记录》(以下简称为《记录》)。这是美国国会收集的战史资料,全书共127卷,其中第二丛刊全8卷讲述的都是有关战俘的。这些卷本包括书信、文告和其他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军令,记录还尽可能多地收集了涉及战俘问题的各种信息。 可以说如果不详细查阅与研究《记录》,那么所做的战俘问题研究便存在局限性。但是因《记录》在材料的精确性上存在缺陷,所以研究这类资料时,须对其分析鉴别。 c%O97J.5b  
《战俘和战俘营》是一部早期分析战俘问题的著作,由前北方军人亚撒?B?艾舍姆、亨利?M?戴维森和亨利?B?弗内斯联合编写。由于历史原因,该书站在北方政府的立场上,严词抨击南方,指控南方故意虐待与残杀战俘。笔者认为作者夸大了北方战俘营的死亡数据(声称39%的北方战俘死于囚禁)相比之下,作者又淡化了北方战俘营的死亡情况(声称只有6%的南方战俘死于囚禁)。 尽管如此,该书的重要性仍很突出。因为其中包括了大量战俘日记和官方记录,勾画出南方战俘的具体生活情况。 5D=U.UdR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威廉姆?百斯特?赫塞尔廷编著的《内战战俘:战争心理学研究》一书较为客观。作者采用了《记录》和搜集的个人陈述进行分析,对比了北方与南方战俘的生活经历,得出以下结论:双方并未刻意虐待战俘,高死亡率主要是因为1863年到1864年期间双方缺少战俘交换,导致双方战俘营拥挤不堪,不能供应成千上万战俘的需求而引起的。尽管赫塞尔廷并未就高死亡率谴责双方政府,但他却宣称:北方战俘营建造精细而且管理有序,而南部战俘营却“是一系列事件的结果”。 可以说这是第一部放弃站在北方政府的立场,分析战俘问题的著作。 7[0Mr,^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在朗尼?斯皮尔出版《地狱之门》前,赫塞尔廷一直是全面研究内战战俘的学者。而后,斯皮尔查阅大量战史资料发现:双方战俘营的死亡率基本持平,而且双方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处理战俘问题。作者认为内战战俘从本质而言都是双方捕获者的受害者,尤其是把战俘当做报复工具。他声称战俘营的条件相当恶劣,所以“拼死在战场上或许比活在战俘营中更具有人性化”。 GIkeZV{4}  
此外,内战战俘史料编撰研究的最新趋势是研究各个战俘营。自内战结束以来,南方的安德森维尔战俘营便一直是大量研究的主题内容,例如科瓦尔斯基编写的《安德森维尔战俘营》。其中大部分著作是将该战俘营和指挥官攥写为美国战争史上虐待战俘事件中最极端的例子,或试图为那些竭尽全力利用有限资源改变战俘生存环境的战俘营管理者辩护,称他们受环境所迫。 而北方和南方的其他战俘营却被普遍忽视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有关很多其他战俘营的史料大量涌现时才得以改变。例如1980年,由路易斯?布朗编写的《索尔兹伯里战俘营》一书,详细叙述与分析了该战俘营的各种情况,并得出战俘死亡主要是因一种地方性疾病的蔓延而引起的,但并未分析战俘营与战争进程的关系。而桑德拉?帕克编写的《里士满战俘营》一书,则是对里士满地区的各个战俘营与关押战俘的情况进行叙述,强调其历史细节,未分析双方政府的战俘政策对这些战俘营的影响。2005年,内战学者查尔斯W?森德斯却认为南北双方的领导人在内战期间都对战俘进行了有预谋的虐待,并在战后均为各自的行为编造借口。在他看来,修正主义历史学家们拒绝谴责“内战中最黑暗的一章”,这无异于残害战俘的行径。 他还大胆假设,称林肯总统和戴维斯其实都了解战俘营的恶劣环境。此外,森德斯相信这两位领导人不仅有权力单方面解决战俘问题,而且他们本应该更加着力维持战俘生活而非大力补给双方在战场上的军队。这种论断说明战俘营悲剧的出现是战俘问题军事化与政治化的结果,但这名学者未能列举出很多令人信服的证据。 KztQT9kY  
在其他的非战俘问题的英文著作中,《内战中的士兵》一书研究了士兵对待死亡与敌军战俘的不同心态,战争初期南军士气高涨的各种因素;《内战中的妇女》一书中涉及到女扮男装的北方女性参战人员被对方俘获后的处置问题,但未进行深入分析;《内战中的指挥艺术》一书从侧面分析了战场军官的指挥决策对战俘数量的影响,也未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安德森维尔集中营》是全面描写战俘的一部英文小说,尽管文字优美、感人肺腑,但并未能反映真实的历史情况,作者的主观情感加入太多,致使国内学者往往片面地认识内战战俘问题。 ]K8G}|Wy6  
由于第一手文献资料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体系,也是美国内战战俘研究的一大难点。例如1862年的战俘交换协议的文本、惠兹的审判记录、各个战俘营军医的医学报道、戴维斯逃亡、被捕、入狱的文本记录以及自由人局考察黑奴状况的文件等,目前国内尚无学者对这些资料进行鉴别分析与研究,对此笔者已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准确地翻译,并分类整理,用于深入研究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 U[Sh){4j  
B5+Q%)52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Rf6  
关于美国战俘问题的研究目标是:要弄清为什么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会如此严重?双方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战俘问题进行了哪些尝试和努力?其经验教训又对美国以后的战俘政策以及国际战俘条约的制定产生了哪些影响?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其战俘数量巨大,战俘死亡率高,战俘交换步履维艰三个方面。要达到以上三个研究目标就需要从战俘问题严重的三个表现入手,搞清楚造成这三项表现的各种原因。这也是内战战俘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而要弄清为什么内战中造成战俘数量巨大,战俘营中战俘死亡率高,战俘交换步履维艰的原因,就必须解决下列问题:其一,南北战争中有哪些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战场伤亡率偏高。其二,战俘营的建设情况,造成战俘营中食物短缺,医疗卫生条件恶劣以及日常管理困难的主要因素。其三,早期采用的“假释”为什么会被“官方性”的战俘交换所取代,而最后“官方性”的战俘交换为什么会被废止。其四,惠兹中尉判处死刑的原因,戴维斯被无罪释放体现了美国社会制度的哪些优势。其五,南北战争中处理战俘的经验教训对战后美国以及世界产生了何种影响。以上五个方面均是深入研究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必须要搞清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本文写作过程中将逐一进行具体讨论分析的重要问题。 !gV{[j?~zr  
4 ;)t\9cy_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研究 9@lG{9id?  
为了更系统地研究美国内战中的战俘问题,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采用史料查阅法、历史对比法、综合分析法、数量统计、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从时间顺序,通过查阅战俘和管理战俘营军官的书信、回忆录等对战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使用少量纸制资料的同时,大量使用了学校图书馆和其他有关国外学术机构提供的文献数据库,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影印版的电子书、论文。写作以叙议结合,辅以图表分析。从多元的立场出发对重要事件及影响做多角度分析,最后加以综合。关于人物评价,基于设身处地的考虑,要“回到历史现场”,而非以今人的价值观与眼光对历史人物作苛求。 etX(~"gG_  
第一章 南北战争中战俘战俘问题的形成 js;YSg{m  
由于南北战争不同于国家之间的战争,具有内战的性质,所以须对“战俘”一词进行准确定义。首先被俘的武装人员必须具有合法战斗者的身份,才能免除因射杀敌军士兵受到严惩的权利。其次,依据《日内瓦第三公约》的规定,根据《战争法规与惯例》,战斗人员进行的军事行动,且接受一整套指挥系统的控制。战斗人员须佩戴敌方在一定距离内,便能识别的固定、醒目的标志,武器携带必须公开。因此制服和标识是决定战俘身份的关键要素。最后,公约规定:非正规的狙击队员、恐怖分子、破坏者、雇佣兵以及间谍不能获得战俘权。 根据战俘的定义,因南方武装人员统一着灰褐色的军服,佩戴不同于北方军队的军衔标识,公开携带各种制式武器,并接受戴维斯建立的指挥系统的领导,所以一旦被俘,具有成为战俘的主要条件。在其他国家的内战中,政府军队通常将暴动者视为叛徒或罪犯,并予以处决。然而在南北战争中,尽管北方政府将南方战斗人员视为分离叛乱分子,但出于人道主义与相互谅解,仍给予了被俘的南方士兵的战俘权。最后应指出的是,在南北战争中,游击队员和其他各种非正规武装人员无法获得战俘权。由于南北战争的规模很大、时间又长达四年之久,所以战俘数量巨大,因此交战双方都面临严重的战俘问题。 RTbV!I  
^V9|uHOJoq  
一、南北内战中的伤亡人数及战俘数量 vg3iT }  
战争中,北方政府共征召二百二十万人参战(包括18万黑人),战场伤亡人数高达六十四万多人,被俘人数二十七万余人。在三十六万名阵亡的北方士兵中,有三分之二(包括22576名战俘)死于痢疾、伤寒、医院坏疽等疾病。因历史原因,南方参战人数统计相对困难,据估计在大约七十五万至八十五万的参战者中,伤亡人数大约为四十五万人,其中被俘人数为二十二万余人,死于各种疾病的军人占阵亡人数(包括26436名战俘)(大约二十五万人)的一半。因此双方阵亡人数超过60万人,伤亡人数高达110万左右。 这一阵亡数目超过了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到2001年阿富汗战争期间的阵亡人数,而被俘人数也是此后美国参与的历次战争被俘人员总和的2.5倍,从而凸显了这场内战的残酷性与重要性,被称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tI^[|@,  
综上所述,连续4年多时间内,南北双方大约有350万人参加了美国内战,伤亡人数高达110万人左右。尽管如此,仍然有多种因素造成统计的伤亡人数出现偏差。其一,资料残缺不全,漏洞百出,许多战斗记录被肆意毁坏;其二,伤亡统计夸大其词;其三,战后死于疾病的士兵造成统计偏差;其四,包括临阵脱逃、被对方俘获与彻底被炮弹炸得粉碎的战场失踪者等均难以纳入统计数列中。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美国内战的士兵死亡人数应在618000人到700000人之间。 pZ[|Q2(  
战斗伤亡人数是分析战俘数量的关键,而分析战俘数量须弄清“战斗伤亡”的概念,战斗伤亡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战场阵亡者与受致命伤者,第二类为伤兵,最后一类由失踪者(包括大量被俘者)构成。总体而言,美国内战的伤亡人数包含20%的阵亡者与80%的受伤者。相关资料证明大约5万人并非牺牲在战场上,而是在战俘营中被夺去生命的。 3G 5xIr6   
有关数据表明在内战期间,北方政府交换与假释南方战俘247769人(包括战地假释与非战地假释),而南方交换与假释北方战俘16688人,关押在北方战俘营的南方战俘为214865人,关押在南方战俘营的北方战俘为194743人。 因无法精确统治每年被假释、交换与关押的双方战俘数量,所以分析双方战俘数量变化的标准采用失踪人数计算。战争伊始,北方政府与南方均未做好关押大量战俘的准备,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直到1861年10月7日前,北方政府在处理战俘问题上作为甚少。南北战争中,北方士兵的总失踪人数约为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均成了南方的俘虏。内战初期也就是1861年比重最小,资料统计北方军队的失踪人数(含战俘)为4055人;1862年随着战事加剧,而当时南方处于战事有利地位,再加上军事指挥得当,致使北方的失踪人数飙升至约四万九千人左右,大部分都成了南方的俘虏,其中有士兵和军官;但1863年经过战略调整,北方失踪数量(含战俘)大幅下降,约25253人;受北方士兵厌战情绪与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的影响,1864年,北方军队失踪人数(含战俘)达到了顶峰,出现了58395人的记录,这给南方当局的战俘管理带来了沉重负担,也直接影响了内战的结束进程;最后,1865年,史料估计5711名北方士兵失踪。而南方的伤亡统计数据中无具体的失踪人数统计,只记录了每年推测的总伤亡数,分别为1861年4215人,1862年163606人,1863年128272人,1864年115306人,1865年93999人。  总而言之,除已在战场上死亡的士兵外,内战中失踪者大多沦为了敌方的战俘。围绕内战始终的战俘管理问题也由此衍生出了形式多样的战俘管理制度,甚至包括人道主义对待战俘等问题。而1862年至1864年间两年战俘数量之多,也催生了南方进行战俘交换的迫切心态。 =d<~:!)  
可以看出,在持续四年之久的美国内战中,双方伤亡人数众多,而战俘数量也十分可观。而且在战争前期,北方政府抓获的战俘数量明显低于南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战争中期由于北方政府取得了明显的战争优势,双方战俘数量基本持平。战争后期,北方抓获的战俘数量已远超过了南方。而对于战争中双方战俘的准确数量,由于当时的文档资料大多被双方有意删除,又或者由于历史久远,导致现在关于战俘的具体数目已经不可能再给出一个相当精确的数字,这也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造成的。基于以上史实,以下章节将详细分析战俘数量庞大的因素。 xT* 3QwK  
5kWzD'!^  
二、造成战俘数量巨大的诸多因素 ndT_;==  
(一)军事战略因素 [e _csQ  
战俘是在战争期间捕获的敌方作战人员,而军事战略因素则是影响战俘数量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战争前期,南方战俘数量少于北方战俘数量的原因与戴维斯制定的军事战略息息相关。 EBk-qd a}  
第一,戴维斯采取的防守反击战略。即保卫战略要地,积累补给,当后勤条件允许或敌方前线出现漏洞时发起反击。  除一些进攻性突袭外,这套军事理论可理解为被动防御战略思想。无论有意与否,此战略继承了19世纪两位军事理论家的思想——普鲁士将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与法国将军安托万?约米尼,但他们均不认可南方的被动防御战略,声称这是导致南方战败的主因。19世纪中期,代表北方的西点军校与代表南方的弗吉尼亚军校的毕业生并不熟悉克劳塞维茨的巨著《战争论》,因为直至内战结束,该巨著才翻译为英文。尽管约米尼的作品在内战前已被翻译成英文,但谙熟此书的北方军官甚少。而克劳塞维茨与约米尼的很多军事理论又源于北方军官熟悉的拿破仑战争。基于此,当时普遍认为约米尼与克劳塞维茨在“进攻源于强大防御上”达成共识,但约米尼仍旧属于防御理论派。 总之,南方采取的是以防为主,伺机反攻的军事战略方针,这一战略与战俘数量的关系为:只要防线不被攻破,防守方就不会有大批士兵成为战俘。因此,内战初期,戴维斯的防御战略有效减少了南方士兵成为战俘的可能性,相对减少了士兵被俘的数量。 @qW$un:  
第二,南方防御战略的具体部署。根据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继续”的理论,南方的政治目标为无须彻底击败北方军队或攻占北方大片土地而获取独立;北方的政治目标则是必须击垮南方并攻占领土从而维护北方统一。战争爆发后,南方陆军部长乔治威思伦道夫谈道:“历史上从未出现今天这个国家那样人口众多、领土广袤的战场。”  战争初期,南方采取“空间换时间”的防御思想,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北方则采取斯科特将军提出的“蟒蛇方案”——依靠强大的人力、物力优势,从海陆全方位包围南部,实施立体封锁,切断敌方的一切外援,使其无法获取各种战略资源。笔者认为,很显然斯科特的军事计划完全迎合了南方的军事思想。当北方军队向各个方向进攻时,按照防御战略的要求,戴维斯与罗伯特?李只须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关键防御地点,派出少量突击队骚扰北方军队后勤补给线。假如北方军队投入16万兵力全线进攻,则只有四万兵力的南方军队只需部署25000人在正面阵地,余下部队组成突击力量,对北方军队后勤线进行穿插袭击。由于北方军队战线过长且后勤补给线相当脆弱,很容易被南方军队撕开口子,造成兵败如山倒,丢盔弃甲,俘虏成群的惨状。一位北方士兵在日记中写道:“糟糕的指挥官和敌军强大的反击让我感到窒息,远处目睹战友们放下武器成为战俘的情景,让我对这场战争失去了获胜信心。 而一位南方士兵却这样记录道:在战斗中,该死的杨基佬不是倒在我们南方神圣的土地上,就是主动放下武器,乞求获得我们的宽容”。 例如在第一次布尔溪战役中,北方军队的受伤与阵亡人数为1492人,被俘1400余人,而南部军队的伤亡人数(包含被俘者)仅为1752人。 可以看出,在战争初期正是由于双方战略布署上,北方迷信进攻战术,而南方则强调重点防御,积极寻找反击机会的灵活战略。正是因为这样,北方在战争初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而在战略上却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造成了大量北方士兵被俘。 "Dq^r9  
第三,北方军队的落后战术。在战争初期,北方指挥官因循守旧,深受拿破仑的进攻思想影响,相信进攻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特别在内战初期,基层指挥官推崇拿破仑时代广泛采用的线性战术,命令士兵向火力配置相对强大的南方阵地冲锋,造成北方军队伤亡惨重、久攻不下的僵持局面。相反,南部高级指挥官善于用兵,出其不意发动反冲锋。一方面,面对南方凶猛攻势,北方士兵纷纷丢盔弃甲成为战俘。以至于在安提塔姆战役(内战中双方伤亡最惨重的战役,爆发时间为1862年9月17日)前,英国政府也准备承认南方的合法性。在第2次布尔溪战役后,英国得到南方获胜的消息,英国首相帕默斯顿便主张在1862年9月底举行的内阁会议上商议干预美国内战,并表示“一旦北方政府拒绝接受调停,英国就正式承认南方。” 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外交部长拉塞尔与首相帕默斯顿决定不向内阁提交此建议,等待罗伯特? 李入侵北方。“假如北方军队战败,便通过此提案;假如李失败,那么需要等待南方采取下一步的行动。”甚至在南方遭遇惨败的安提塔姆战役结束后,10月7日,英国财政部长威廉姆斯仍在纽卡斯尔发表演讲,讲道:“ 无论怎样看待南方奴隶制,都须面对一个事实,即‘毫无疑问,杰佛逊?戴维斯与其他南方领导人已创建了陆军’。种种迹象表明,南方海军也在创建中,而他们所创建的正是一个国家。”他又补充道:“就脱离北方这一问题上,我确信南方会取得成功。” 因此,笔者从统计伤亡中发现:战争初期,南方占据极大优势,北方军队节节败退,俘虏成群,并对华盛顿构成威胁。换言之,交战双方士兵是否沦为战俘以及战俘数量的多寡与双方军事指挥是否得当有最为直接的关系。指挥正确,己方士兵被俘者数量减少;指挥失误,士兵沦为战俘的数量增加。
第四,攻击目标的选择。北方军队的军事部署围绕里士满城而展开,为实现这一军事目标调拨大军出动,从而造成兵力分散,战斗僵持不下的局面。北方军队出现更多无谓的伤亡与战俘,并未歼灭南方军队的有生力量。同样,南部军队也具有浓厚的首都情结,当彼得斯堡被北方军队占领后本应立即下令放弃里士满,但南方政府迟迟不肯,直至守军向北方军投降为止。从1864年9月至1865年4月,几乎所有战役都是围绕彼得斯堡和里士满展开的,双方有数万人被俘。 而历史上,华盛顿城曾经两次沦陷,但并未对战争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双方的主攻目标的单一性,使在同一战场上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这也是造成战俘数量巨大的原因之一。 UpfZi9v?W  
第五,双方高级指挥官对战场态势的把握能力不足。战争后期,野蛮简单的军令代替了初期的精密部署。例如李发动的荒野战役与格兰特指挥的斯波茨尔瓦尼亚战役以及葛底斯堡战役中的皮特克冲锋等,均不再寻找对方疲惫不堪之际发动攻击,出现了锋芒对针尖的局面。里士满战役发起伊始,李与格兰特似乎都孤注一掷,不再权衡任何风险,造成伤亡过大,战俘人数众多的局面。 exZLj0kvF  
0<.R A%dj  
(二)北方的征兵制度与休假因素 %tmp  
第一,具有严重漏洞的征兵制度。内战初期,北方公民出于军人、社区荣耀、维护北方统一以及证明男子气概而自愿参军。鲜为人知的是北方地区的高工资与从战场归来的残疾老兵景象导致很多人对参军入伍避而远之。因可采取替代与缴纳免役费,一些财富阶层并不畏惧应征入伍。一位富家公子在信中表示因被征召参加美军,愿出资1000美元雇佣一人服役一年。  当时很多人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感到愤怒,嘲笑是一场富人的战争,却让穷人去拼杀。甚至在纽约地区还出现反征兵暴乱,严重破坏了北方政府的兵员质量,导致很多人领取奖金后,便不见踪影。因此一些顶替者因为金钱参军,当在战场上遇见南方军队时,便纷纷主动投降,停止抵抗,为阻止这种情况的蔓延,北方政府枪毙了不少的逃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争初期,南方军队士气旺盛,甚至出现南方军队将缴获的美元统统烧毁的情况,所以战争初期,因漏洞百出的征兵制度,成为战俘的北方士兵远多于对方。此外,笔者从战俘人员构成也发现:北方战俘通常为失业者、流浪汉和曾被关押的犯罪人员构成,整体素质相对低下,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而南方战俘主要为种植园主与农民构成,成分相对单一,士气高涨,参战目的明确,战斗力强,因而战争初期,成为战俘的可能性降低。 V%NeZ1{ e  
第二,军令无法贯彻与执行。战争初期,北方军事政策的失策主要还体现在未能有效地使用常备军。正如北方将军乌普顿曾指出“与志愿兵相比,组建正规军的弊端在于当正规军军官担任新组建部队的指挥员与训练教官时,造成指挥体系趋于集中。一旦执行该政策,每个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团很可能出现一名手握军权的主官。在他的领导下,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能打造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部队。然而,由于立法不健全,军队司令对这类正规军军官下达的命令,几乎是形同虚设的。” 数据统计表明“当战争爆发时,仅有四分之一的现役西点军校毕业生晋升为将官,却有超过一半的二次服役的西点军校毕业生获得将官军衔。因此,非专业军人的战场指挥与军事领导的脱节造成战事拖延,导致在战争初期,被俘的北方军人不断增多。 (=c1  
第三,不合实际的休假制度。北方政府设立休假制度以鼓励民众再次参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北方军队士兵在数月内无所事事,丧失诸多速战速决的战机。例如,在亚特兰大战役时,甚至出现两个师全体休假的情况,造成敌军阵地久攻不下,战俘急剧增加的局面。尽管如此,长期休假制是内战旷日持久的必然结果。按照战场原则,一旦出现大批军人休假,将军应立即发布迅速返回部队的命令。但是面对大批军人休假,将军们也无力限制或禁止这一怪现象,甚至林肯总统也抱怨不断。   5iM[sg[y9  
可以看到,北方由于深受自由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影响,在兵役制度上公然允许雇人来顶替服役的商业性做法可以说极大打击了北方军队的士气。而限制现役军官晋升将军的政策在一定程度在阻碍了优秀高级指挥人才的培养,军令不畅通则造成战场指挥系统的失效,而相对自由的北方军队休假制度也造成了战场上兵力的不足。上述因素使本可以速战速决的内战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尽管在战争初期,北方物质力量处于优势,却因军事决策的连连失误,使许多北方军人走进了战俘营。 _<*Hv*Zm  
~OypE4./1  
(三)宗教信仰因素——南方军队的宗教复兴运动 wC CV2tk  
第一,宗教复兴运动的出现。在南北战争中,北方拥有明显的人力物力优势,特别是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使北方在武器装备制造上的优势明显。而且北方进行的是扫除落后奴隶制度的进步战争,是正义的,在道义上也处于优势。但是在战争初期却在军事上屡屡受挫,这与南方利用宗教来鼓舞士气是分不开的,这大大增强了南部军队的凝聚力,发挥了积极主动的攻击优势。 Zu/首先,面对北方强大的战争资源优势,南方在军队里开展了宗教觉醒运动,通过精神思想弥补物质层面的缺乏。在整个战争期间,该措施效果显著,成为武器装备落后、兵力严重不足的南方对抗北方政府的有利武器,以至于造成后来双方战俘数量不相上下的局面。战争伊始,尽管南部民众参战热情高涨,但南部军队面临纪律散漫的严重问题。因为多数均为农村出身的南方青年士兵渴望成为一名拥有土地的农民。而宗教却有助于缓解他们从平民向军人过渡期的问题,这次宗教觉醒运动类似卫理公会派将普通工人向产业无产者转变的宗教运动。但有所区别的是,前者目标工厂,后者则为战场。相同之处在于工业化生产与工业化战争均需要更严格的纪律、管理制度与等级关系。 所以,南方士兵也须类似的转变。 |+}G|hx@9  
尽管战前,南方在财富与奴隶分配上不均衡,但南方平民并未受到奴隶主的政治与社会压迫,相反,他们生活在一个民众政治氛围中,所以宗教因素更加能坚定士兵的战斗意志,造成了对方战俘数量增多。 一份南部刊物《宗教信使》谈道:“艰苦训练极为重要,这既是实际要求、也是道德要求,对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士兵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南方那种以地方分权为主的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种植园主与农民的社会分层问题,此外,共和主义意识形态促使财主与穷人都珍视所谓的“独立”和自治,从而与黑人奴隶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基于此,宗教皈依和承诺可作为加速士兵个人转变的媒介。 因此面对“北方入侵”,他们能够同仇敌忾。但是,军营需要等级制度和纪律,这是南部在战前所没有的,在南方士兵看来即使选举军官也是一种上交自由权利的形式,从而造成内战爆发后,这些自由散漫的南方人第一次被迫接受军队里的等级关系。因为环境变化与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出现很多新兵埋怨不断的情况。当时,南部军事领导人与宗教领导人认为福音主义有助于加强军队纪律、提高南方士兵的战斗力,能够将无组织无纪律的新兵塑造成一支令人生畏的作战部队。 根据1861年夏,一位年轻的南方士兵的家信内容可见一斑,其中写道:“未经许可我们不能去商店;没有病假条,我们不能无故不参加军事训练;我想告诉你:军营生活是一种限制与纪律。”  《圣经记录者》写道“服从品质与忠实执行任务是一位基督教优秀士兵的本质所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简单的宗教信仰因素,南方士兵变得坚强勇猛,严守作战纪律,当这种信仰优势与南方军事指挥将领罗伯特?李的杰出指挥才能相结合时,造成了战争初期南方军队通过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把大量北方士兵变为自己的战俘。 I#G0, &Gv  
第二,宗教复兴运动的效果。通过相关的文字记载和战争初期的战果来看,通过宗教觉醒运动,南部士兵从福音宗教中得到心理安慰,对死亡、苦难不再畏惧,放弃了过去的鸵鸟心态,认为只有勇敢战斗才能获得耶稣基督的救赎,敢于同占绝对优势的北方军队作战。甚至当北方军队掌握战场主动权后,1863年北方军队伤亡86004人,南方军队伤亡128272人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武器装备全面落后的南方军队得益于宗教觉醒运动,一定程度上促使双方军队进入1864年的战争僵持阶段。可以说是精神上的慰藉有助于南方军队的英勇奋战,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对士兵进行的政治教育和宣传攻势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起到了在同优势敌人作战中,士兵仍能毫不畏惧地冲锋陷阵的良好效果,而宗教作为一个民间的普遍信仰,在此时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军队中。而直到今天,美军中仍保留了牧师的配置也是一个最好的印证,实际上美国人也早在内战时期就注意到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LP9iY${  
+TJ EG?o  
(四)武器装备因素 DjLL|jF  
内战时期,武器装备的变化也是造成内战中战俘数量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开始,外国军事家对美国内战的进展漠不关心,战后,他们才渐渐认识到影响内战指挥艺术的诸多新因素,纷纷重点关注内战中的战术和武器装备。铁甲舰、战壕、铁路、后膛枪以及风格全新的骑兵都成为美国内战的新鲜因素,改变了以往令人效仿的拿破仑战争模式。在内战时期,军事装备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xDLG=A%]z  
第一,膛线枪的出现。美国内战的步兵战术是基于距离与精度有限的传统的无膛线枪战术,一旦射击距离超出100码,就不能有效杀伤敌人,所以采用了线型进攻队形。士兵们肩靠肩行进,如果攻方人数占据优势,那么他们加快步伐冲锋,使防御方火力不能构成严重威胁;当接近敌方阵地时,便采用人海战术与拼刺刀战斗。相反,装有膛线的武器虽仍采取前膛装弹,但射程与准确度提高很多。  进攻方往往在距离防御方阵地数百码外冲锋时便会遭致防御方的有力回击,拿破仑时代的进攻模式逐渐失效;防御方挖筑战壕时,任何正面进攻便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士兵受伤倒下,成为对方的战俘。一位南军士兵写道:“看见组成线性队形的战友在向敌方阵地冲锋时纷纷倒地,速度就像收割麦子那样迅速,让我感到恐惧万分。” 但是,当时武器杀伤力有限,直接在战场上阵亡的士兵并不是很多,数量巨大的受伤士兵不是被已方医疗救护分队救回,就是沦为敌方的俘虏。总而言之,装备膛线武器的士兵却使用无膛线时代的战术,也是造成内战中战俘伤兵数量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zcLx;N  
第二,火炮威力的强大。内战中,火炮多为无膛线设计,但射程更远、准度更高的膛线炮已悄然走近战场,成为反炮火准备的利器(一门膛线炮即可毫发未损地击毁一个无膛线炮兵连)。新式的3英寸口径膛线炮能平射10磅重弹丸,穿透力极强。但口径4.62英寸的无膛线炮一直很受欢迎,因其有效射程不足一英里,在近距离上对步兵的杀伤效果更明显,因而被部署在山区、森林等地带。面对敌方步兵的汹涌攻势,炮兵发射出填满铁球的散弹筒(一端装有推进火药,另一端配有木盘),发射后弹体分裂,无数小铁球扑向进攻士兵。  结果是,在250码范围内,这种武器被称为头号杀手,中弹士兵立即失去战斗力,成为伤兵战俘。 {38bv. 3'  
第三,微型铅弹的问世。1855年,哈普斯渡口兵工厂工人詹姆斯H伯顿设计出一种小型铅弹,因其成本低廉,很快成为双方军队的标准子弹。面对敌方防线,进攻部队使用步枪开火需25秒装弹,而子弹有效射程只有50英尺。如果正面步兵冲锋要获得成功,必须加快攻击部队的推进速度,而这种子弹的广泛使用悄然改变了攻防态势。  在经历弗雷德里克斯堡玛丽高地、葛底斯堡的皮特克冲锋等战场惨状后,双方才意识到攻防格局已悄然改变,此时双方的战俘营也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 . iwZ*b{  
第四,加特林机枪的展露头角。因加特林机枪存在机械问题,北方军队拒绝购买。相反,尽管测试未达标,巴特勒将军仍出资12000美元,购买12挺部署在彼得斯堡战场,构成了强大的火力体系。这里有一份说明加特林机枪威力的历史记录:1862年7月14日,T.A莫里斯、A巴尔韦德、DG罗斯证实他们在印第安纳州测试机枪的效果时写道“该武器射击准确度令人满意,射速为普通步枪的150倍;我们认为它能够连续工作数小时而不会温度过高。”  尽管加特林机枪数量有限(巴特尔将军将2挺加特林机枪部署在彼得斯堡阵地,另外8挺安装在炮艇上)但内战检验了这种新式武器的杀伤效能,成为战场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机枪。而加特林机枪的美国内战型则是现代机枪的先驱,这种“战场绞肉机”使很多南方士兵中弹被俘。在葛底斯堡战役中,仅在阵地上布置了4挺加特林机枪,便抵挡住南军如潮水般的凶猛进攻。 J'T=q/  
可以看出,在内战时期,大量新武器新装备的出现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少有的,这些武器有着更快的射速、更远的射程、更大的杀伤面积、也更为精准。但是由于这些武器装备刚刚出现不久,其威力并不为大家广泛认同,所以交战双方并没有因为武器装备的改变而立即革新旧有的落后战术。这直接导致了双方指挥官在十分盲目的情况下命令自己的士兵发起了自杀性质的冲锋,而在新式武器的打击下,奋勇的精神也显得力不从心,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并使双方的战俘数量激增。在武器革新方面,工业发达的北方处于优势,大量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到北方军队中,为战场形势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美国内战伤亡统计资料恰好证明新式武器使南方军队在战场上直接阵亡94000人,因枪伤死亡164000人,其中包括很多战俘。 'T8W!&$  
>BVoHt~;  
三、小结 vbG]mMJ  
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而南北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的影响也是举世公认的。由于其参战人数众多,且持续长达4年之久,这使得双方的战俘营大多人滿为患,数量惊人,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当年战俘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北方提出了全面进攻全面包围的战略思想,企图凭借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全面击败南方,统一全国,避免国家的分裂。所以在战略布署上就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进攻对方的首都里士满等战略要地为主。而在战术指挥上,北方指挥员大多出身于西点军校,按照死板的教科书来指挥瞬息万变的战斗,让毫无防御措施的士兵暴露在敌方强大的防御火力下,造成战争初期的重大伤亡与北方军队的战俘成群。而南方则实际得多,他们由于实力所限,在战略上仅想独立自保。所以在战略布署上就强调重点防御,在局部处于较大优势的情况下才主动出击。而且南方指挥官也在战术上灵活多变,大多出身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传统贵族家庭。 nH-V{=**  
战争初期,北方的雇人参军制度极大挫伤了北方军民的参战热情,影响了战斗力。而且北方由于受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在军队中也推行定期休假制度,这样产生了大量的士兵滞留后方休假的情况,虽然有助于恢复士气,但却使投入战场上的兵力大为减少。反观南方,因为兵力上的不足,也就没有像北方那样过分宽松的兵役制度和休假制度。这样使得在战争初期,南方军队的士气远远超过北方,虽然客观条件上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但仍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俘获了大量的北方战俘。 |`/TBQz :r  
然而南方不仅面临兵力和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在精神层面上也面临巨大的危机。由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大量存在,使得南方许多地区普遍存在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这使得南方不少农民对于为了奴隶主而进行的这场战争心生不满,充满了对战争的仇视和畏惧。为了加强军队的思想教育,南方利用现有的基督教派在军队中进行宗教渗透,使在民间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宗教在军队中盛行。这样就以宗教的外衣来掩盖了社会的不公,以唤起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之心,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信仰而战,是在进行一场圣战;从而使得在战争初期南方军队虽然资源不足,但在士气上始终处于一定的高度,取得了众多的战果。 qxOi>v0\H  
在整个战争中,南北双方都出现了许多新式的武器装备,当然在这一方面北方明显处于优势。大到铁甲战船和先进火炮,小到加特林机枪、斯宾赛步枪、以及膛线的出现和子弹的改进。如此众多的新式武器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同一国家相继出现,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新式武器的出现并没有马上引起双方指挥员的足够重视。但是这些十分有效的新式武器却不会因为军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而默默无闻,在战场上它们大开杀戒,很多受伤士兵纷纷沦为战俘,也就产生了众多数量惊人的战俘营。 bBc-^  
第二章 南北战争中的战俘营 j+IrqPKC^  
作战的士兵成为战俘以后,他们会被集中关押在战俘营中。但由于在开战之前双方都未意识到会出现数量巨大的战俘,所以在南北战争中的战俘营就变得五花八门了。在1863年北方政府制订了著名的《利伯守则》,在该守则总共157条规定,其中有38条是关于如何抓捕、收监和释放战俘的,明文禁止虐待战俘,并从立法规范的角度,明确了战俘应当享有的基本人身权。尽管《利伯守则》在当时并没有认真执行,但该守则中关于战俘的相关规定却成为了以后制订国际战俘协议的基础。 在第四章关于南北战争的国际影响中,笔者会就此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战俘问题之所以会在战时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与战俘营糟糕的生存条件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将分门别类的对当时兴建的各类战俘营进行介绍分析,以期通过相关材料的整理分类,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当时战俘营的真实状况。 ci9R.U)  
] d}0l6  
一、战俘营的建立与类型划分 p{$p $/A  
由于战前对战俘问题的认识不足,并未大量兴建专门的战俘营,双方的战俘营绝大多数为临时性建筑物,搭建仓促,不适合囚禁战俘;而其他建筑最初用于他途,后临时改造为战俘营。按现代标准来看,几乎所有的战俘营都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内战中,囚禁战俘的场所达250多处,但最重要的不超过20处。 有些战俘营使用时间很短,一些则关押的人数甚少。 X6e/g{S)  
#I*QX%(H#  
(一)北方建立的战俘营 9ooY? J  
大多利用原有的建筑改建而成,例如将华盛顿旧国会大厦改造为战俘营。1812年旧国会大楼被英军焚烧后,匆忙搭建了一个临时建筑处理国会事务,而旧国会大厦内部破烂不堪,只能作为供膳寄宿处。内战爆发后,旧国会大厦与周边建筑物作为关押战俘、临阵脱逃者、嫌疑犯以及等待受审人员的场所。内战结束后,这里还关押了一些南方政府官员。 ?Bi*1V格拉希厄特街监狱一直关押着战俘、逃兵,还有为领取津贴入伍后随即开小差者、违反战争法的暴徒、间谍、南方游击队员以及背叛北方事业者。这栋建筑前身是1847年由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设计师JM麦克道尔医生出资规划的麦克道尔医学院。中央结构呈八角形,顶部有一个形状迥异的圆顶,两侧翼包裹。核心建筑为总体式,每个房间直径大约60英尺,大楼的安全承载能力可超过500人。除发生过两起战俘纵火事件和一位看守遭到袭击外,鲜有越狱事件。 RW'nUL?_\  
芝加哥的道格拉斯战俘营是由大型的新兵训练基地的一部分改造而成的,此处地势低洼,经常因暴雨引发洪水;严冬时节地面泥泞不堪;营房建筑简陋,卫生条件恶劣。 其他专门修建的战俘营条件也很差,如罗德埃兰战俘营位于伊利诺斯岩岛市与衣阿华达文波特的密西西比河上,全岛长3英里、0.5英里宽,于1863年7月开始修建该战俘营。同年8月12日,军需总监命令建筑工人以最简便方法迅速搭建远远看去像简陋小木屋的建筑,室内无太多装饰。战俘营内耸立着高高的栅栏(一共6排,每排4个),每端设有一个炊事间,通风条件较为恶劣;每个营房设有2个炉子。水供应通过自流井与抽取河水实现,但隔三差五会出现水荒。 5e8AmY 8;  
}iB|sl2J  
(二)南方建立的战俘营 _ QOZ sEe  
南方为了关押数量巨大的战俘,将监狱与拘留所作为战俘营,但使用期短暂,例如北方军队的约翰?H?摩根将军以及部下曾被关押在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的监狱里。南方政府唯一囚禁战俘的要塞为查尔斯顿的平克尼堡,该要塞关押的是政府要员与显贵,包括在私掠船事件中被南方作为人质的北方校级军官战俘。 南方利用旧有建筑改造的战俘营规模大于北方政府。因南部最常见的烟草工厂大多由砖石砌成、采光通风良好、生产设备体积相对较小,所以下达征用与租借命令后,迅速改造成为战俘营。 JYb}Zw;  
里士满是南部烟草产业的中心,那里很多烟草厂房被改为永久性的战俘营与医院。这些长方形、无精美装饰、通常为2至3层楼的建筑地板由沉重的木板组成,用隔板分开,空间面积较大。整个战争期间,里士满共启用6个厂房关押战俘。利比战俘营关押着布尔溪与伯尔的布拉夫战役中被俘北方军官和一部分列兵,后作为战地医院医治战俘。人们通常误认为利比战俘营是一个烟草工厂,正如南方牧师伯罗斯曾回忆道:“利比战俘营过去是一个三层楼高的大型砖石结构的工厂,为一位制造商所有,整栋建筑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后,利比战俘营就向那些坚持向里士满进军的北方战俘敞开,原本要求这批战俘蹒跚地走向弗吉尼亚州州府,后来南方基于人道主义考虑准许他们乘坐火车前往,事实上它是坐落在第20大街和加里大街之间,为船舶用品供应商(利比以及儿子)的一个仓库,詹姆斯河从旁边流过,总建筑4层共有8个房间,未摆放任何家具陈设。" 利比战俘营曾一度提供健康合理的卫生预防措施,如拖洗地板、安装简易浴室、粉刷墙体等等,但随着时间推移,监区环境日益恶化后,尽管一批北方军官战俘转移至丹维尔、梅肯以及索尔兹伯里后,但该监区人满为患的局面毫无缓解。 _i0kc,*C\  
1861年7月21日马纳萨斯战役结束后,1000多名北方战俘在一周内被迫将利比战俘营的所有牢房填满,400多名受伤战俘得到了临时医院的救治。纽约罗契斯特的国会议员和几位平民像度假旅游一样乘坐马车,希望目睹这场战争并庆祝北方凯旋,结果成为首批战俘成员。他将所见所闻写成日记,其中有这样一句:“我如此谦虚之人居然遭致这样的苦难”。    >w6taX  
可见南北双方均对这场战争的性质与持久性无深刻认识,军人们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很快成为战俘。南方也未预料到战俘数量相对庞大(就内战初期而言),从而出现准备仓促的局面;再加上南方军官从未具有看守战俘的任何经验,战俘们必然会遇到很多不便和贫困,对此,刚成立的军需部与监管人员却束手无策。如果战俘足够找到些毯子,就会铺着毯子在地上睡,或铺在箱子上或桶盖上睡,尽管如此,他们却比那些在行军途中无毯子被迫躺在裸露地表、咀嚼着少量口粮的士兵好些(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军队长途进军均是如此)。 Hh;:`;}  
在丹维尔、林奇堡、什里夫波特以及其他城镇甚至使用仓库关押战俘,其中雷霆堡较为特殊,主要关押违纪的南方士兵、临阵脱逃者、背叛南部事业者,不应归入战俘营的范畴。 T#@lDpO  
"UFs~S|e  
(三)战俘营的分类 ZD/jX_!t  
笔者将南北战争中的战俘营分为6类:第1类为要塞,例如波士顿港的沃伦、纽约的拉斐特堡、查尔斯顿的平克尼城堡;第2类为关押刑事犯的监狱,以伊利诺斯州的奥尔顿监狱为典型;第3类为战前用于各种用途的建筑,战争爆发后,改造成战俘营,较典型的为华盛顿州旧议会大厦、圣路易斯的格拉希厄特街战俘营、里士满的利比监狱;第4类是军营附近的圈用地,不仅作为战俘营而且用途广泛,例如分布在约翰逊岛上的战俘营、坎普顿战俘营、罗德艾兰战俘营;第5类为布满军用帐篷的圈用地,例如马里兰州的波恩特卢考、詹姆斯河的拜耳艾;第6类是围栏,里面的战俘需设法掩蔽,其中以安德森维尔战俘营最为著名。就南方士兵战俘而言,要塞监狱并不常见,有时关押一些海军战俘,但这类监狱的主要对象为政治犯和南方将军。这是唯一获得战俘褒奖的地方。 .wA+S8}S  
可以看出,在南北战争中并没有在战前大量兴建专门的战俘营,实际上南北双方都没有在战前对战俘问题有足够的认识。等到战争开始以后,大量战俘不断涌入的时候,人们才开始疲于应付日益增多的战俘,把各种能利用起来的地方都加以改造成为战俘营。由于战俘营的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战俘人数增加的速度,许多战俘营人满为患。更因为这些战俘营是临时改建的,原本的设计不适合用来关押战俘。这些不利因素使原本物资缺乏的战俘营更是雪上加霜,使战俘营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间接导致了战俘的大量死亡。 Fh|#u:n  
Jb_1LZ) ]  
+avMX&%  
二、战俘营的的日常饮食生活与住宿状况 p /Sbt/R  
在战俘营中与战俘身体状况密切相关的饮食状况是谈到战俘待遇问题时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因为饮食状况直接影响到战俘们的身体健康。一旦战俘们的饮食得不到保障,各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战俘们因病大量死亡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了。 ]va>ex$d  
6Q&r0>^{  
(一)北方战俘营的状况 6DIZ@oi  
在芝加哥的道格拉斯战俘营中,1864年12月4日,巡逻官报告有1166名战俘甚至连条毛毯都盖不上,而且那里的肉和面粉质量很差。阵阵寒风吹在来自墨西哥沿湾各州的战俘身上,似乎特别凛冽。他们骨瘦如柴、营养不良、特别容易感染肺炎。根据监狱长整理的死亡记录表明:1864-1865年冬天,每月平均死亡率为5%。   #hfuH=&oh  
在望台战俘营,因水供应遭到污染,食物日渐缺乏,很多战俘死于疾病与饥饿。随着食物供应频临枯竭,战俘不得不以捕捉老鼠为食。对此,南方战俘崔威克说道:“战友们死于饥饿的情形简直无法形容。 特拉华堡南方战俘约翰斯旺上尉回忆道:战俘排着队,向一所集体食堂走去,里面每隔2英尺,摆放着一张放着几块面包和几片肉的木桌。当战俘获得规定供应后,发现尽管这些面包是用黑麦和小麦面粉烹饪而成的,但数量极为有限,每位战俘只能分得小半块面包。而所谓的肉食就是一小块牛肉,通常为软骨或骨头部分。牛肉切割地毫不规则,分量极少,不到规定供应标准的一半。有时用饼干替代面包,战俘们感到难以入口。战俘营允许战俘将口粮带进宿舍(狭窄的铺位)。我常感到饥饿万分。有时战俘营会打破日常的口粮标准,向我们偶尔供应一杯平淡无味的玉米羹与少量油脂。斯旺上尉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走进战俘营不久,就听见有人叫喊着大老鼠,大老鼠,我迅速出去打探个究竟。只见一大群战俘向前飞奔,甚至几位战俘已跑到了北方看守站岗的战俘营区的分界线处,这位看守迅速地将几只老鼠一脚踹开。而这群战俘却像学童看见苹果那样兴奋。若在平时,任何人都不会对老鼠感兴趣,但对于这些忍饥挨饿的战俘而言,他们绝不会放过“饱餐一顿”的机会,纷纷像恶狼一样向老鼠扑去,可惜战果甚少,只抓到了一只老鼠。他们立即将这支老鼠洗干净,放些盐水,进行油炸。老鼠肉细嫩无比,无任何异味。 o Pci66  
而在俄亥俄州的哥伦比亚切斯战俘营,为了改变糟糕的补给状况曾经准许战俘携带有限货币从规定的卖主与军中小贩中购买补给,当北方政府察觉小贩私卖烈性酒给战俘后,便限制了他们的经营范围。 麦克亨利堡的南方战俘们待遇相对好些,允许带钱的俘虏从随军小贩处购买物品,允许当地的女性同情者在北方守卫的陪同下前往探望他们。当地的医生、牧师和来自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有识之士每晚都聚集在战俘营的辩论俱乐部中。常常有守卫受贿后允许战俘第二天早上无声无息地返回的情况下前往巴尔的摩快乐一晚。 0-Y:v(|.  
gU^$Sx7'  
(二)南方战俘营的状况 wFh8?Z3u_  
阿拉巴马州的卡哈巴战俘营是由陈旧的棉花大棚改造而成,屋顶破烂不堪、四处漏雨,却放置500张战俘床位。1864年初,100余名战俘暂时囚禁于此,后来转移至新建成的安德森维尔战俘营。1864年夏,战俘又再次转移回卡哈巴战俘营。2000多名战俘在卡哈巴战俘营附近的圈地围栏里自己烹调食物(管理部门并未尽职)。 因为缺少食物,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由于战俘数量剧增也使许多战俘营的饮食状况也越来越糟。 >Hb^P)3  
1861年11月2日南方收购了北卡罗莱纳索尔兹伯里市的一座废旧棉花厂,将其改造为战俘营。一开始,收监的是被军事法庭判刑的南方军人、不忠公民、间谍嫌疑犯、逃兵以及战俘。1861年12月12日,第一批北方战俘到达时吸引了之前从未见过“活生生的杨基佬”的周围城镇和村庄人们的关注。随后,多批战俘抵达,截止1862年3月,人数接近1500。此时营地条件相当优越:食品丰盛、住处空旷、天气宜人、战俘还经常参加竞技体育运动。1864年前几个月,大量战俘涌入,致使容纳能力达到极限。同年10月,约有10000名俘虏抵达,其中一些战俘因长期关押甚感悲观失望。 根据朱尼?厄斯亨利?布朗和其他战俘的回忆,战俘间抢劫甚至谋杀案件屡见不鲜。尽管管理者提供了少量的旧帐篷,但大部分时间战俘住所依然供不应求,那些没有住处的战俘只能在猫耳洞中度过时日。因此军需官准备搭建足以容纳大量战俘的营房,但南方将军温德实地视察后,宣布这里不适合战俘,于是工程停工,战俘却维持原样。此后便经历了最糟糕种种磨难:当关押人数达10000人时,仅能容纳2000战俘的营地和其附属区便无能为力。尽管粮秣员励精图治,但食物仍极度缺乏,拥有的口粮常不够分配一天13000份的定量;石磨不停地碾磨小麦和玉米,负载累累;同时也派出人员寻找粮食. 资料表明迈尔斯少校无论刮风下雨、酷暑还是严冬,总在寻找粮食,尽管他竭尽全力,仍然有几百名战俘死在营房;有时还出现战俘孤身一人活在洞穴中却几天没人发现的现象。缺乏食物的战俘们大口地咀嚼院子里的橡树子。由于战俘数量的剧增,食物和住宿条件急剧恶化导致了战俘的大量死亡。 !rDdd%Z  
而福特战俘营西南面100码处的泉水给战俘了提供了充足的甘露。战俘们每日少得可怜的份量就像他们的守卫的一样,通常有牛肉和玉米粉,偶尔添点从附近农民那买的蔬菜。 f*{ YFg?*&  
在臭名昭著的安德森维尔战俘营,初期食物供给还是比较到位的。战俘的口粮主要在高墙外的面包房制成,一天按例分发一次、每人数量均等、值班的南方军人和俘虏的分粮没有差别。而在条件恶劣时,1864年9月至10月当谢尔曼大军逼近时,除约5000病号外,南方已将其他战俘转移至萨凡纳和查尔斯顿。有了前车之鉴,后来的负责人G. C. 吉本斯上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整改管理体系。新来的几千战俘不但能得到新鲜蔬菜而且居住在新搭建的临时医院里,1864年12月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v4 4}%$  
贝尔岛位于里士满附近的詹姆士河上,1862年后用于监禁士官和士兵。这里的污水处理良好;尽管缺乏脂肪酸盐,但水量丰富,首次补给足以维持战俘需求。1863年夏天还能忍受,但随着战俘越来越多、食物变得稀少、同时天气愈加寒冷,痛苦随之而来。 1865年1月1日周日,约翰?贝克(曾经是丹佛监狱的战俘)的日记记载:早上天气晴朗有点冷,10点时拿到了玉米面包,下午2点喝了用两磅猪肉煮给439名饥肠辘辘的士兵喝的汤,有谣言说我们吃的猪肉和牛肉都是从骨头末梢弄的剩肉。这是我被关进南方监狱以来渡过的最郁闷的一天。我无事可做便读了10章马修的作品。到晚上的时候空气就更加潮湿了。 mP38T{  
食物住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在和平时期食物住宿很容易得到满足,但是战争时期的食物住宿供给确是那么困难。极少数战俘营的良好条件并不能代表所有战俘的悲惨境遇,在几乎所有的战俘营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俘们饮食住宿状况与其身体状况的密切关系。在食物住宿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战俘们健康状况良好,战俘因病死亡的情况也就随之减少。而在战俘大量涌入情况下,食物住宿供给严重不足,大量战俘因为缺少新鲜肉食和蔬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与清洁明亮的住宿环境而疾病缠身,并最终导致大量战俘的死亡。在波及全国范围的南北战争中,战俘营的食物供给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战俘们的饮食状况都不容乐观。 yq-=],h  
而最终出现像南方的安德森维尔战俘营那样的人间地狱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南方建立的安德森维尔战俘营在美国内战史上是最为臭名昭著的战俘营,数以万计放下武器的北方军人在这里走向了自己悲惨的人生终点,累累白骨成了远方亲人们永远的恶梦。正是因为如此,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主管惠兹上尉(Capt. Henry A Wirz)才成了战后唯一以“战争罪”处死的南方军人。对于这个魔鬼嚎叫的死亡战俘营,人们不仅把恶首送上了绞刑架,而且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战俘日常饮食与住宿待遇问题的关心程度,因为战俘营的日常饮食与住宿状况实际上是战俘们最基本的待遇要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众多战俘营的饮食状况糟糕,战俘死亡率也随之飚升。 Pz#7h*;cw.  
<:/&&@2  
三、战俘营的医疗卫生状况 anw}w !@U  
战俘营的医疗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战俘的生死,由于战俘数量剧增,战俘营的医疗卫生状况也不断恶化。 1% F?B-k  
>SN|?|2U/  
(一)北方战俘营的医疗卫生 W6T|iZoV"r  
1862年2月4日,谙熟战争法的哈勒克将军下令修建伊利诺伊州的奥尔顿监狱,虽然当时打算制定管理条例,但最终放弃。更加令他难堪的是,这座战俘营人满为患、水供应稀缺、排水设施问题严重,所以战俘死亡率超过5%,有些月份甚至更高。 (6CN/A{qe  
罗德艾兰战俘营因医务人员缺乏经验,天花病在营区横行肆掠,随后一位新来的军医利用战俘事务管理专项资金,建立一个成本高昂的医院,从而迅速扭转了混乱的局面。 m=AqV:%|  
道格拉斯战俘营的资料表明,1862年1月30日,北方卫生委员会H. W.贝洛表示只能用火烧才能清理卫生别无他法,并敦促遗弃此地,但未能实现。1863年2月,3884名战俘中有387人死亡,死亡率接近10%。这是战争时期的特例,创下了非其他北方大型战俘营可比拟的“官方记录”。   )D'^3) FF  
据马里兰州的望台战俘营资料记载:一开始居住环境恶劣,营房只能容纳一半战俘;甚至在冬季很多战俘也只能挤在帐篷里;营内只有长度和高墙相同的一个不畅通的蓄水池,污水在这里汇集,卫生条件匮乏。此外,这个占地40英亩的战俘营低于希芒河水面,排污相当困难,截止1864年8月,出现坏血病793例。担任外科医生和战俘营负责人的尤金 ??F?桑格总是抱怨道:“自从8月后,入院战俘达2011人,死亡775人……平均每天均有451人送进医院,住院601人,患病人数总计1052人”。 o*x*jn:hm  
n%R;-?*v  
(二)南方战俘营的医疗卫生 k:2QuG^  
劳顿营的赛亚?H?怀特中士申请医院资金时说道:“人道主义和南方政府荣誉要求减轻这些战俘的恶劣境遇。“但他得到的回复仅仅是南方财政枯竭,无能为力。随着谢尔曼大军的逼近,看管战俘岌岌可危。 {8,佛罗伦斯战俘营中,1864年10月12日,根据哈迪将军的督察官报告有3/4囚徒没有毛毯盖、许多甚至没有衣服穿;医院是由树枝、树干围成,只有一位值班医生,不过医生的效率还令人满意。 索尔兹伯里战俘营初期条件比较优越,但是随着1864年战俘的大量涌入,那些没有住处的战俘只能在猫耳洞中度过时日。他们的居住环境也非常糟糕,地上的红粘土硬邦邦的、在雨水侵蚀后、在成千上万人次的踩踏下变得泥泞。战俘营死亡率也高得惊人,从1864年10月到次年2月,有3419人死亡,附近荒地上有一处四英寸深、6英寸宽、60码长的坑专门用作掩埋场 。另一方面,因不可能获取足够木材满足死者的基本需要,尸体均未装殓,而且由于衣物缺乏,囚徒们甚至将死者衣服脱下自己穿,可见俘虏们的生活环境极为恶劣,而如今当初乱葬之地已经成为了美国的国家公墓。 6iEhsL&K  
1863年11月18日,根据贝尔岛战俘营的南方督察的报告:营地原计划收容3000人,却关押36000人,提供的帐篷只有3000顶,供不应求现象严重。虽然试图供应更多帐篷但未能成功,致使许多战俘躺在各类毫无遮蔽的湿地上任凭寒冬侵袭。 @D-AO_  
纽约骑兵团的战俘伊萨克?B?坎贝尔说:1864年9月到达丹佛战俘营时体重是173磅,但释放时只剩下78磅了。他还说:“我患上了坏血病都快饿死了,情况严峻。我没有衣服和鞋子穿,没有毛毯盖。从这一点看,我十分糟糕。在狱中我一直穿着同一件T恤,根本没办法洗,但是会脱下来捡出上面的虱子。” 随着战俘营中战俘数量的剧增,战俘营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日益恶化,大量战俘因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而在疾病中死去。两名从佛吉尼亚丹佛战俘营逃往辛辛那提的北方士兵说道:丹佛战俘营的总战俘人数约4500人,其中500人已经死了。在越狱的前一天,各种病毒就肆行起来了,并已发现一些感染者死在了狱中,但却几天没有医护人员来处理后事。 一位南方看守回忆道:18名战俘围着一个大锅用一个木头勺子吃饭。穿的衣服就是住进来时候的那一套,经过每日的日晒雨淋,虱子都死光了。而一旦有人死了,其他人便会把死者的衣服和鞋子拿走自己穿。由于没有战俘医院,这些扬基佬们便自己搭了一个简易医院,由一个扬基医生执业。但是一旦有人生病,大伙便知道,他是死定了。 Iz6y{E  
在恶名昭著的安德森维战俘营里,肠胃病的大规模爆发导致医院拥挤不堪,南方根据有限供应范围内的资源,命令医院尽力安抚病患伤员战俘。尽管如此,因北方政府宣布内服药与抗坏血病药是违禁品,想得到这些药品相当困难,结果最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未能督促战俘们保持必要的清洁卫生,甚至几位当班守卫和管理军官也在战俘营感染上了各种疾病。 随着1864年夏天的来临,战俘营情况越来越糟,有两份报告清晰重构了监狱景象:第一份是1864年8月监督战俘营的D. T. 钱德勒中尉的报告;第二份是约瑟夫?约翰医生的报告。第一份报告写道:“战俘营里除与小溪接壤的潮湿低地外,遍地都是小木屋、狭小简陋的帐篷、布料和毯子的碎片,有些地方用杆子支起毯子和油布;整个场面杂乱无章,几乎没有一处通道能容两人并肩穿过帐篷和小木屋,此外玉米面包、骨头、破碎布和各种肮脏的东西四处飘散或堆积成堆;根据从散落满地的大片玉米面包片来看,当时不是食物不足,而是这些东西不合胃口;而溪流狭窄不足以冲走营地里的污秽,沼泽低地变得异常恶臭。” 其次,每天战俘都拖出同伴尸体堆在西南门外的一片丛林地里,随后用马车运送到战俘营西北面25英里处的掩埋场;未装殓的尸体被挨着埋入4英寸深的沟壕中。除此之外,医院由破布帐篷搭建的,屋漏偏逢连雨夜,里面没有病床,只有稻草堆,成千上万名战俘不得不睡在光溜溜的地上。虽然医生能得到少量面粉和竹芋,但病患的食物同战俘营的同伴几乎无异,再加上流行病为坏血病、腹泻、痢疾和医院坏疽等疾病,战俘营困难重重,负担极重。 QIN."&qC^  
尽管大多数流行疾病不断在南北双方的战俘中出现,但战俘营医疗报告通常只涉及溃烂和坏疽,而军医对病情的处理也仅能依靠数月以来的笔记与观察,其环境恶劣让人无法想象。一名军医曾经战后,表示他们遭到北方政府的不断骚扰、阻碍了医疗报告的撰写。 由此可见,医疗报告的准确性、细节以及行文编排等都有欠缺。报告内容如下:一方面,长期关押在拥挤不堪、布置糟糕的战俘营内,导致战俘们精神极度压抑从而诱发了上述疾病;再加上战俘营与社会隔离,他们无处释放情绪,而且缺乏清洁环境、滋补食品供应和正常的体育锻炼也是产生疾病的诱因。另一方面,瘴气弥漫的空气致使人体无法生成必要的血氧化,血液质量低下无法有效刺激大脑与神经系统,也不能达到维持身心健康的水平,因此战俘、看守、医务人员均感到浑身乏力,出现神经功能紊乱,随之伴有头痛、昏厥等各种病症。此外,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为腹泻、间歇热、弛张热,甚至医务人员也患有鼻黏膜炎、肺炎、胸膜炎,以及致命性的坏血病。 9!9Z~ /*m  
战俘大量的患病死亡与当时的医疗条件是有直接关系的,以安德森维尔战俘营为例,医护方面,医院除护士与辅助医务人员外,病患为1600人~2000人,他们全部拥挤在一间狭小、几乎废弃的、占地不到3英亩的帐篷里。战俘医院坐落在一块伸入水中的狭长陆地上,周围有两条宽四十或五十码的小溪环绕;从医院往西便是战俘营和军营。而当时,30000人的生活垃圾被一起排向医院北面距离病患帐篷仅一步之遥的小溪里,大量污物沉淀于沼泽地中,令人作呕的臭味扑鼻而来。然而,辅助医疗人员却必须将战俘病患从战俘营转移至医院帐篷内。普通小型A级帐篷可容纳4名病患,而大帐篷能接纳8名病患,标准帐篷则能容纳6~8人不等,所以仅三分之一的病患配有铺位,其余病患不得不躺在没有稻草防湿的地面上,而那些没有足够军摊的战俘病患只能被迫用衣服垫着,躺在湿淋淋的地上。 2)#K+O3c  
其次,病患饮食生活方面,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衣服都是6个月不清洗。食物相当粗糙,由熟牛肉、大米、糖浆以及不经过滤便夹心一两片普通大小饼干的粗面包构成,但作为补充,有时也提供少量蔬菜,例如大豆、土豆、甘蓝叶等,但这些蔬菜都是未经加工,因此从战俘中挑选出厨子按一定的风味烹调。整个夏天,空旷的地面上只有两个盐味很重的水壶搁在火炉上,炊事部门效率底下,但万幸的是水质高且土产丰富,缓减了危机程度。 再次,南方获取医疗器械也相当困难,通常在10天内补给的医疗物资便消耗殆尽,而其余时间则被迫在附近密林里寻找土药治疗。 \Gm-MpW  
在最基本的食物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之下,奢求良好的医疗条件是不大现实的。在物资供应困难的战时条件下,忍饥挨饿的战俘们得到的医疗保障可想而知。通过上面内容的介绍,我们也可以看到战俘营中的病症都与战俘们恶劣的居住环境和糟糕的饮食条件密切相关。医疗报告中虽然记载了众多因病死去的病例,但是病症却只大多涉及溃烂和坏疽。笔者研究的大量史实表明因缺乏医疗设备、医生对各种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战俘营恶劣环境、北方封锁、拒绝战俘交换等造成了很多战俘营令人恐惧的死亡率。当然也存在人为因素:负责战俘营的双方军官没有能力处理大批战俘涌入的情况,未能做好接收数目如此巨大战俘的准备。 kt[:@Nda9  
Uie?9&3  
四、战俘营的日常管理 kyAXRwzI  
战俘营的生活与监狱最大的不同就是战俘们面对的看守很多都是军人。而监狱的主管当然也都是由军官担任。对大型监狱的管理缺乏经验和必要的准备,这是南北双方战俘管理的共性之处,但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双方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Y$R~e^Y?  
JOjoiA  
(一)北方战俘营的管理 sS& Z ,A  
在北方政府的战俘营中,位于桑杜斯基湾距离桑杜斯基2.5英里的约翰逊岛,此处植被茂盛、长约1.5英里。战俘营占地17英亩,外围设有数个岗哨,营房为2层简易结构。 因未考虑关押六万战俘的情况,一开始这里由未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商人皮尔逊负责管理警卫营,随后查尔斯希尔中校接替其职直至战争结束。 Lb{e,JH  
莫顿战俘营,将饲养牲畜场所与展览馆作为北方战俘营。第一年,该战俘营由印第安纳州州长管理,随后交战俘事务代表---霍夫曼上校监管。1863年,英威里德军团的史蒂文斯上校担任监狱长,战俘营在他的治理下各项情况有所好转。 hS[ yNwD  
切斯战俘营位于哥伦布市西郊,首次收监的战俘来自西部战役的南方战俘;人数众多,包括军官、士兵以及一些随军奴隶。经诚信宣誓后,南方军官战俘得以获准在州府散步、入住酒店、接收食物钱财并能旁听州参议员会议。当时的公众可自费参观切斯营,霎时间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但好景不长,因战俘纪律松散、管理机构不尽职成为调查的重点。 假释条例禁止北方战俘再次服役后,导致北方军人纷纷投降,认为可保释回家。北方政府却将一些保释者被安排在北方战俘营担任看守工作后,怨声载道,霎时间关于战俘受到粗暴对待的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南方战俘MD洛根上尉、WP克罗中尉、詹姆斯?B?麦克克利亚中校和BA特雷西上尉的证言说明了北方少将JH?摩根以及下属军官对待南方战俘的手段残暴:南方士兵被投进俄亥俄州监狱,“享受”重刑犯般的待遇——剃掉胡须和头发、囚禁在关押刑事犯的牢房内、禁止相互交谈;如果怀有越狱念头或轻微违犯规定,就会遭到可怕的地牢之苦;仲冬时节,气温降至零下时,战俘们没有大衣可穿,光凭军毯御寒,此外,牢房里没有炉火冻得他们直打抖索——生命之火濒临熄灭。这些战俘们回忆起如此悲惨的境遇时,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水。除士兵战俘外,南方军官战俘也遭到了虐待,例如:南方上尉塞伯在1863年12月25日,与A.C.格赖姆斯一起带到监狱的一块空地上,戴着手铐整晚站在那里,任凭大雪寒风摆布,直至翌日白天才得以缓一口气;但夜幕降临时,他们却再次忍受相同的惩罚;这种遭遇一直持续至1864年1月2日。塞伯上尉被严重冻伤、身心健康受损,然而,这一切均源于伯恩上尉的命令。 据《南部史》记载:此人任圣路易斯战俘营的狱长,生性野蛮,好极端凌辱他人。 3E f1bhi  
在道格拉斯与切斯战俘营,南方战俘遭受到了虐待。根据托马斯?P?霍洛韦、约翰?P?芬内尔、HH?巴洛、HC?巴顿、CD?布拉肯、JS?巴洛等战俘的相关资料,大批俘虏战友被投进了天花肆虐的战俘营后,很快染上令人作呕的疾病,日发病率为40例,甚至看守战俘营的北方士兵也高声抗议这种非人道的暴行,然而一切无济于事。尽管北方政府将染上天花的战俘转移至半英里外的医院,但仍然无法减轻患病战俘的病痛,疾病依然横行无忌。天花笼罩在战俘营的时间长达一年多,其间不断有战俘染上这种死亡病毒。面对这种情况,北方政府试图掩盖一些现象,并未对战俘营的情况做出整改。  tpy>OT$  
在纳什维尔,北方军队剥夺了投降的胡德军团将士的所有营养物资,并且将部分战俘赶往病菌交叉感染的道格拉斯与切斯战俘营。南方士兵威廉?艾尔与钱伯斯?布伦特的证词印证了这种虐待:很多胡德军团士兵被投进道格拉斯战俘营前,被迫整日站在冰天雪地里,严重冻伤。 _"4xKh)  
在奥尔顿与莫顿战俘营,战俘们同样被残忍地扔进天花横行的监狱,这无疑是谋杀他们;而莫顿战俘营补给不足迫使南方战俘煮骨头为食,医院污水桶里的剩肉和卷心菜残渣也被捞起充饥,甚至连老鼠和狗都不放过。  南方战俘有时会因微小违规而会被施以野蛮,令人汗颜的惩罚;他们被迫骑在一块宽度仅为4英尺的木板上,在冰天雪地里赤裸着身体,忍受看管的鞭打和人格侮辱,这种刑罚称为“摩根马” .^$YfTabq  
还应客观地认识到在战场上,北方军队处理南方战俘较为残忍,而最为极端的方式当推北方的著名指挥官谢尔曼。内战期间,谢尔曼将大批战俘作为进攻部队的肉盾。谢尔曼回忆录第二卷第194页中记载:“1864年12月8日,沿路疾驰途中发现部队脱离了主道往田野挺进;行至篱笆一角,看见一堆士兵围在一位年轻帅气军官周围,他的脚已经被埋在路上的地雷炸断,血肉模糊;…… 经查问得知在与第17旅一起行进时,他的马踩上了地雷,当场炸死,他的双腿也不翼而飞,留下了令人惊恐的伤口,原来叛军在路上预先埋了装有摩擦引线的8英寸炮弹,踩上就引爆;此外,发现道路附近无任何抵抗现象,也无危险警告标牌;这不是战争而是谋杀,令人恼羞成怒。于是我下令从监狱看守那里带来大量的叛军战俘,拿着镐和铲,以密集队形沿道路前行,以引爆或挖掉地雷。战俘们苦苦哀求,但我重复命令,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踩在每一步都可能踩到地雷的路面上令我忍俊不禁,但他们一直走到麦卡利斯特堡附近也没发现地雷。” JT fd#g?I  
从“回忆录”能够看出谢尔曼非常怀疑自己的行为能力的正确性。文中并没有使用“报复”一词,而是因路上无“危险警告”,一名军官被地雷炸断双腿而愤怒。在回忆录中,他省略了另一起非法使用战俘的事件。即:1864年12月13日,哈森将军迅速攻占麦卡利斯特堡后,谢尔曼亲自下令投降的南方军官和守卫部队排除前面可能尚未爆炸的地雷(摘自哈森将军官方报告)。对此谢尔曼的部下(安德森少校)表示极度不满,在报告中表示这项危险的任务(排雷)应在没有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进行;北方此举对战俘不仁不义,也不是正确对待俘虏之法。 JbB}y'c4}=  
在这些事件中,谢尔曼认为在常规战争中使用地雷有些不可理喻,以至于他强迫手无寸铁的战俘去应付地雷爆炸的危险。当时的西点军校将学习如何埋地雷作为一门工程学,训练教程里经常出现与地雷相关的“鱼尾纹”、“狼洞”、“定向地雷”、“矿藏”等词汇。 而现代战争上,军队指挥官通常认为布雷兵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防御手段。由此可以得出:在内战期间,谢尔曼将军存在虐待战俘的嫌疑。 =)O,`.M.Y  
    但是北方对南方战俘的管理也具有人性化的一面。切斯战俘营准许南方军官战俘保留黑奴。有时负责战俘营的军官也表现出人道主义管理的一面,例如掌管莫顿营的理查德欧文上校的善行后来便成为一句佳话,被铭刻在印第安纳州议会大厦的墙上。 3~e8bcb  
$+}+zZX5  
(二)南方战俘营的管理 yqSs,vz  
在索尔兹伯里战俘营,看守是由17岁以下的男孩和45岁以上的男子担任,因为这两个年龄段之间的男人都在服兵役。 福特堡战俘营的战俘们可以自己动手用木头制作小玩意、乐器和其他工艺品,而且还能出售给住在泰勒的人们,士兵们便用这些钱向当地农民买食物吃。南方还制定了战俘营管理条例,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例如,条例第3款明确规定除非发现战俘骚乱或越狱,否则当班卫兵与管理人员绝不能向战俘开枪射击。 而北方并未制定类似的战俘营管理条例,导致凶残对待战俘的惨剧时有发生。因须遵守南方制定的《战俘管理规定》——战俘享受的饮食待遇与战场上的南方军队相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虐待战俘的情况出现。 %gnM( pxl  
南方战俘营中普遍存在偷盗行径,主要是盗取战友的食品和衣物。其中安德生维尔战俘营的情况最为严重,甚至那里的战俘还组建了一支所谓“安德森维尔突击队”的偷盗团伙,继续4个多月出没在战俘营里,抢劫、谋杀案件几乎每日出现。直到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监狱长下令绞死6名偷盗团伙头目,并强制给其他犯罪团伙成员带上一双防止犯罪的手套,战俘营的管理情况才有所好转。 g'];Estb~  
南方的卡哈巴战俘营是以塞尔玛不远处阿拉巴马河边上的阿拉巴小镇而命名的,全营围墙高8到10英尺,一座座像棉花和玉米的小屋面积大约198英尺*116英尺,而且只有部分有屋顶遮盖,中间部分无遮掩。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俘虏营,南方就关押了3000多战俘。据此估计,每个战俘平均每人只有六英尺见方的位置(当时美国军事管理条例规定每名士兵至少要有42平方英尺以上的空间)。战俘们每天的食物是10到12盎司的玉米粉(包括玉米棒子和玉米荚磨成的粉)和5到7盎司的培根或牛肉。但是天气热的时候,那些肉散发出阵阵令人作恶的味道,只有少数战俘能强咽下去。1865年2月晚期的大雨引发阿拉巴马河的洪水,淹没了卡哈巴战俘营,所以每天早上洪水涌到俘虏营时,穿着靴子的南部管理员们几乎漂浮在监狱门口。连续四天四夜,水深几乎齐腰高,战俘们全都浸泡在冰凉的水里。最后,守卫让战俘们离开俘虏营去搜集漂浮的木头,以堆积成高地。俄亥俄第50步兵团战俘约翰?沃克就幸运地找到了几块大木材,于是便与其他7名战俘一起堆出了一块高地躲避洪水,他们就在那里背靠背坐了整整两天。直到最后,700名战俘被送往附近的赛尔玛,而其余2300人依然在洪水淹没的俘虏营中坐以待毙。 nUq管理不善使战俘们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导致了许多战俘的死亡。战俘营管理者的不负责任直接导致了这些战俘死于非命,而战俘的性命实际上是掌控在战俘营的管理者手中。 d--y  
应注意的是,南方战俘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越狱情况。例如,在贝尔岛战俘营,准许战俘到战俘营附近的詹姆士河里游泳,尽管那里的水流相当湍急,但仍有一些战俘铤而走险,冒着枪林弹雨试图逃走。在越狱过程中,一些战俘被河水淹死,一些被当场击毙,但仍有极个别的战俘成功越狱,获得了自由。再如,1864年2月9日,由宾夕法尼亚州的托马斯罗斯上校组织,在肯塔基第12团汉密尔顿少校协助下,一共有109名军官战俘通过秘密挖筑的地道逃出了利比战俘营。随后,有48名军官战俘被再次抓获,57人到达北方控制区域,在途中有2人被水淹,其中一名就是托马斯罗斯上校,他后来被迫返回利比,最后在1864年4月30日的战俘交换中获释。挖掘这条很长隧道的工具仅是一把小折刀、几把凿、一根绳子、一块防水布以及一个木痰盂。 尽管他们在17天的时间内,日益继日地挖出了一条长53米的隧道,但是最终却只有50多人回到北方,而这已是北方政府最值得骄傲的战俘逃亡行动了,其它不成功的案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许多南方战俘营针对战俘越狱的惩罚也是十分严厉的,甚至有直接被枪决的。 &[2U$`P`V  
甚至北方政府曾尝试过营救战俘的计划。北方卫生委员会曾提到这样一项针对南方的指控 “南方政府在利比战俘营的基座上安放了当量很大的炸药,一旦北方军队胆敢实施营救行动,便摧毁整座关押战俘的建筑物”。 在北方上校达尔格伦指挥下,一大批北军突击队员向里士满接近,试图营救北方战俘。根据一份被俘的突击队员的审讯材料显示,当时突击队打算混进城内,放火烧掉所有建筑物。许多突击员携带松节油球(助燃物),并试图暗杀南方领导人,救出被关押的五六千名北方战俘,并准备将这些战俘武装起来,攻克里士满。而根据另一份南方材料,发现战俘们与突击队暗中取得联络;在牢房内还藏有刀具,飞金他(将石块放入羊毛袜中)。   G8 W#<1LE  
为应对北方的营救战俘行动,南方政府针对突袭计划展开具体部署,他们认为一旦能防止战俘越狱,就能击退达尔格伦突击队的袭击。应客观认识到:拯救战俘生命便等于挽救了城市居民的性命。而现实情况是在战争后期,里士满各个战俘营的看守力量薄弱,需调集里士满周边的地方部队应对可能出现的袭击。另一方面,假如所有战俘越狱成功,那么城里的妇女老幼的性命以及家产将面临危险。经过深思熟虑后,南方采取了在利比战俘营的基座下安放烈性炸药的方式阻止这次营救行动。这个方案效果显著,南方军队很快击溃了达尔格伦突击队。威胁消除后,炸药在几周内迅速拆除。 8G>>i)Sbg  
    当然,南方对战俘的人性化管理中也是存在的。从1861年萨姆特堡投降之日起,博尔加德为了不让北方勇敢的军人和部下免受不必要的屈辱,在发动总攻前,同意了北方军队德森少校的条件——用50枪支向美利坚国旗致敬,投降时彩旗飘飘、鼓声阵阵,解除军事武装,但保留其私人财物。  直至战争结束时,博尔加德对待战俘较为仁慈,同时,也不惜一切代价对违反战争成文法的任何行径施行严厉即时的报复。其实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国父华盛顿就毫不犹豫地对英军的残暴行径进行报复。 VL[)[~^  
虽然不可否认,在战俘营里也存在人性的一面。战争中体现出的人性正是战后美国再次融合的催化剂。但是从上述内容也可以看出双方在战俘营的管理上,实际上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大多是根据主管军官的个人意志来行事。在战争中被俘获的军人是十分悲惨的,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谢尔曼用战俘来充当肉盾和排雷工具是其中比较极端的情形,但是众多战俘死于非命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充满恶臭的战俘营中逃狱的成功机会也是很小的。而营救战俘成功案例在很多战争中都会加以煽情的描述,但是真正能够顺利脱逃的情况却少之又少。管理不善使战俘们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导致了许多战俘的死亡。战俘营管理者的不负责任直接导致了这些战俘死于非命,而战俘的性命实际上是掌控在战俘营的管理者手中。 [OOS`N4<  
    总之,在战俘营的日常管理方面,北方战俘营明显要混乱一些。甚至由商人来担任监狱管理的领导者,而且战俘营管理者故意虐待战俘的情形也比比皆是。当然,在南方战俘营中北方战俘遭到虐待的传闻也很多,在战俘营管理问题上南北双方更多的是互相指责。在对战俘营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双方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制订详细的法律条文或者系统的规定。所以在战俘营管理上,南北双方的随意性都比较大,主要还是由主管军官的态度而定。在由善良负责的军官管理的战俘营中,战俘们的生活明显要好得多。反之则容易出现许多故意虐待战俘的情况。换言之,管理不善使战俘们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导致了许多战俘的死亡。战俘营管理者的不负责任直接导致了这些战俘死于非命,而战俘的性命实际上是掌控在战俘营的管理者手中。 Ifk#/d  
以上有关战俘管理的史事告诉我们,在南北战争中,双方战俘营的管理都处在各自探索阶段:没有完善的系统管理条文可依,也没有既往的成熟的实践管理经验可资借鉴,南北双方在战俘管理方面,虽然存在着种种的缺陷与不足,但是,正是在种种不足与缺陷的探索中,为南北战争以后的战俘管理,提供了影响深远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后文将对这一点专门阐述)。 0?WcoPU  
H' T  
五、战俘心理研究 J8y0d1SG  
战俘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仅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且心灵上也受到了震撼。从作战军人一下子变成了囚徒,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可想而知。而战俘营较差的的生活条件和受管制的不自由状态不仅折磨了他们的身体,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并出现形形色色的战俘心态。 F_xbwa*=  
第一,战俘与管理员之间的长久友谊。战俘与管理者之间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波斯顿的E?雷蒙德?李上校的有趣轶事,便证实了了战俘与管理战俘营的军官之间也能产生深厚的友谊。几日前,经战俘要求,南方指派雷蒙德?李上校前往北方获取衣物、军毯等,以备战俘过冬。相关文件备妥后,李打算翌日早晨以人道主义使命的名义动身。但次日一早,接到一个不详命令,李上校被选为了人质。与李上校是西点军校的同窗有私交的温德将军怀着悲伤的心情,走进战俘营,告诉李:天有不测风云,不得不奉命将其做为所谓海盗的人质关押起来,而且很遗憾的是,李已被列入绞死名单。但是李上校勇敢地面对命运之神,只表示自己在离家之时就知道会死在疆场上,如果死在敌方手中便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则死而无憾。因南方采用报复性措施阻止了北方政府绞杀“海盗”的决心。几周后,利比战俘营关押的人质获得交换获释。当李上校向沃纳上尉告别时,沃纳委托李将80美元转交给当时居住在伊利诺斯州中心城的妻子。后来上尉通过穿越战场的信件得知妻子未收到现金。战争结束后,居住在波斯顿的他拜访李上校,获得相当友善好客的接待。随后李陪同沃纳上尉前往波斯顿一家银行,取出了当时存放的皮质包裹,里面放有78美元与4.5镑银币,并解释道当时错误地将现金寄到俄亥俄州中心城,而非伊利诺斯州中心城,后邮差将其退回,便存入银行,一直等待主人认领,  可谓重情重义。 %AF5=  
一位战俘,四肢都截肢了、虚弱不堪,虽不能说很多话,但仍然会言语一些。南方军官李上尉坐在这位死神已给他刻上了印章的纽约战俘的帆布床边,跪地为他即将逝去的灵魂祈祷时,一股黑色呕吐物喷在李上尉的衣服上,李上尉却继续为他做临死前的祷告。 */ GE?雷蒙德?李上校的战俘营遭遇不仅没有让他丢掉性命,还结识了一位值得信任的好友,而李上尉则对自己的管理对像表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说人性最光明的一面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彰显,真诚、信任、关怀和对信仰虔诚的美德在战俘营中放出了仁爱的光芒。 A?G IBjs  
第二,北方战俘的个人仇恨与报复。对于战俘营境遇,北方战俘有时夸大其词。例如,雷霆堡的监狱长南军上尉吉布斯巡视监狱时总有一条“可怕凶狠”的俄罗斯猎犬形影不离地跟着他。后来这名上尉疏散时被北方士兵擒获,这些士兵给他一些便士,要求吉布斯上尉将这只折磨与恐吓战俘的“暴力工具”送往纽约和新英格兰展示,以此对他进行侮辱。事实上,除体形巨大外,这只狗绝不可怕,属于性情很好、胆小无比的猎犬。当一只黑色或棕色猎狐犬向它咆哮时,它常常双腿夹住尾巴,躲闪在一个安全之地。它从未咬过战俘,当战俘允许它跟随时,便成为他们的玩伴。 这说明,狱中战俘也存在报复战俘营看管的心态 _ >` X]I;  
    不仅士兵存在报复心态,而且中级军官战俘也心存恨意。马纳萨斯战役期间,有10名北方校级军官被俘。其中一位是臭名昭著的纽约第69团迈克尔?科卡伦上校。根据其“自传”,他曾经营纽约包厘街的茶水沙龙,在一群操纵特威德学校的政客中名气颇高。因协助招募一帮纽约失业者参军,获得上校军衔,科卡伦上校带领属下杀向马纳萨斯,此后加入了进军里士满的战俘大军。曾经有一位绅士风度的战俘军官要求伯罗斯牧师引荐科卡伦上校,却发现了角落里一个穿着T恤、五大三粗的人,周围一群死党正在圆筒上打牌,他们边打牌边骂骂咧咧、说着粗话。后来伯罗斯便再未见过科卡伦上校,上校也极少与战俘管理人员交谈。 *`( <'Z  
后来,因为“令人敬畏”的上校接受了一个采访,伯罗斯牧师在拜访亲戚时受到了冷遇。其内容刊登在一份日报上,除涉及科卡伦上校的聪慧和英勇事迹外,还抨击了伯罗斯牧师的傲慢无比,在利比监狱讲道——其间他痛斥战俘入侵神圣的佛吉尼亚领地,并含沙射影地指出:这些俘虏都应当场击毙,而不是关押着“享受余生”。这番抨击令坚忍不拔的科卡伦脑羞成怒,于是不管任何后果,一跃而起,跳上讲坛,向伯罗斯脸部挥舞拳头,并发誓说道:如果伯罗斯胆敢再次玷污他,他会不顾性命危险把牧师一脚踹下讲坛。顺理成章,他宣称自己的勇猛,使那些轻信谎言的参访者和读者对他爱戴有加,极为膜拜。很遗憾,历史须揭露这种如此详尽的煽情小说的真相。印着伯罗斯签名的明信片向奥尔巴尼的父老乡亲道出了实情:在利比监狱时,当科卡伦上校在场时,我从未进行过任何布道,也从未与他进行过任何话题的交流;他的参访声明只是吹牛不打草稿之徒编织的谣言。 这表明某些战俘具有个人仇恨与不敢公开抵抗的心理特征。 .I3?7  
第三,战俘的悲观情绪。北方战俘渴望拟定战俘交换的日程,他们写信恳求华盛顿的军官和各地友人区劝说北方政府实行战俘交换。但战俘交换则意味着承认南方的交战权,但当时的情况下北方似乎不愿意如此。其争执之处将在下一章中分析。显而易见,南方希望在整个战争期间交换战俘,用士兵交换士兵、军官交换军官,有时北方俘虏剩余过多时,通常会根据假释原则释放他们。北方政府却制造困难阻碍战俘交换。利比监狱的战俘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一些悲观的战俘宣布如果北方政府认为此举能考验忠诚,他们愿意遭受苦难,并咒骂那些妨碍他们获得自由的北方政府官员,甚至苦笑道:自己是北方政府的俘虏。 ZxGP/D  
第四,视死如归的心态。在南方战俘营里,也不乏视死如归的北方士兵。首先,根据一位南部牧师的回忆,1863年,牧师按上级要求前去探望一名叫韦伯斯特囚犯。有资料表明韦伯斯特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位活泼帅气的年轻人,据说是约翰?布朗的侄儿或亲属。牧师探望时伯斯特被单独监禁,即将以间谍罪受到军事法院的审判,其结果意味死刑。一方面,与牧师交谈时,他能平静地介绍自己职业的情况,表示因为被看守认出是一位在密西西比河第10号岛上服役的南方士兵,曾于1862年4月被捕,并承认了法院宣判;之后担负考察地形和向北方军队报告第10号岛守卫部署情况的任务,并把情报转交给北方人员。另一方面,在即将被处死的情况下,韦伯斯特依然表现得非常冷静。处决那日早晨,牧师早早地来探望他,进行皈依与祈祷后,他要求请另一位关押在利比战俘营的北方军队的牧师为他送行。获得温德将军批准后,一位随军牧师被带到韦伯斯特的牢房里,他对战俘营军官和牧师的仁慈表示感激,同时也请求牧师能在绞刑台上,最后一次为他做祈祷。   `ovtHl3Q  
第五,乐观积极的心态。利比战俘营有一位相当乐观的特殊战俘——玛丽沃克医生,虽被单独关押在雷霆堡的一间屋里,时而准许她漫步于街道,但她的打扮令战俘们感到吃惊:布卢默上衣、女衬衫、裤子以及靴子。她乐于交谈,声称自己是北方部队的一名医生,但她那毫无畏惧的表现足以让人相信她更像一位雇员或者是随军护士。  诸如此类的战俘枚不胜举,尽管在艰苦的战俘营环境中,战俘们仍然表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乐观心态。 W"L&fV+3  
第六,严重的思乡情节。战俘中总是弥漫着浓重的思乡情节,更加重了受到心理摧残的程度。迈阿密第16志愿军团囚犯小艾伯纳少校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拥挤不堪和无聊透顶是丹佛第3战俘营中最糟糕的问题。他表示:“我们的营房十分拥挤,每个人除了自己占用的那块约6*2英尺见方的光秃秃的硬地板外,别无容身之处。我们成排地躺着睡,其中两排头侧向墙壁,另两排头挨着睡在营房中间,各排都腾出狭窄的过道……我记得三个军官,一个是佛蒙特的扬基佬,一个是纽约的爱尔兰人,另一个是俄亥俄的丹麦人,他们挤在一起睡着我对面。在丹佛战俘营,他们与众不同的面貌和个性特征让人一目了然。但他们越来越思乡,神情沮丧,对这里的所有一切都毫无兴趣,就日复一日地每天保持不变的表情呆坐着……我开始觉得他们慢慢地三人合为一体了:他们表情一致,说实话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了。而且他们正因极度怀乡而变得奄奄一息。 可以说,从军人到俘虏的转变对战俘心理上的冲击是相当大的,而且因战俘们在战俘营中的恶劣生活条件下,目睹众多战俘的死去,使他们感怀身事。而且战俘不同于普通囚犯,不可能有亲人通过探监或者通信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极度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战俘们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这种思乡之情由于得不到排解,因而给战俘的心理上带来了更加剧烈的摧残,使他们身心疲惫。 ~-a'v!  
    可以说,战俘营的生活使战俘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众多战俘在其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另一面。有的人人格依然高尚,而许多人则表现出了人性的丑恶。在战俘营中,许多人悄无声息地死去,但是活着的人却整日生活在恐惧与内心的煎熬中。以至于直到战后数十年,当年活下来的战俘们仍然对这段生活经历不能忘怀,不少人甚至还专门写了相关的回忆录等著作。当然,这其中有的是在回忆往事,而有的则是在恶毒地咒骂自己当年的敌人,更有的是在夸夸其谈地展示自己当年的“丰功伟绩”……。可以说,残酷的战俘营生活,使战俘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地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了永远都难以抚平的伤痛。 k\Q ,h75  
$o@R^sJ  
六、小结 - Xz?s  
战俘营是关押战俘的集中营,但是在南北战争中,在双方各自建立的大量战俘营中却发生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人道主义灾难。大量的战俘死在了战俘营中,这导致了南北双方都把战俘问题作为互相攻击的利器,而且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都难以释怀,成为了南北支持者们争论的焦点问题。 =TR,~8Z|  
通过对南北双方的战俘营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在南北战争中建立的众多战俘营实际上许多原本并不是准备用来关押战俘的。战俘营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原本是监狱,有的是要塞堡垒,有的是军营周边的地区,各种现有建筑物也成了战俘营的优先选址对像。而真正在战前就修建来专门关押战俘的几乎没有,可以看出交战双方在战前对于战俘问题都没有清楚的认识,直到战争打响以后,面对数以万计的战俘时,他们才采取了一些临时安置的手段。这不仅使得众多的战俘营修建时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且在战俘营管理上双方也都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严重问题。 :5GZ\Z8F  
虽然在战俘营中也有比较人性化的一面,但是大量战俘的死亡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众多被妖魔化的战俘营管理者在战后许多人的回忆录中都可以看到。造成大量战俘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受伤后,因当时的医疗水平所限而死亡,有的则是死于恶劣生存环境下的流行性疾病和营养不良。而根据战争原则,优先保障的是前线军队的所需,而作为在后方吃白食的战俘们则退居次要地位。在本来物资供应就困难的战争时期,战俘营里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的情形也就成了普遍现象。特别是到了战争后期,许多南方战俘营更是如此。由于战事不利,几乎不可能给战俘营提供必须的补给与医疗设备。正是由于战时物资供应的特殊困难,不可能要求战俘营的条件赶上今天的难民营。毕竟在南北战争时期,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完美的体制来保障战俘的人权,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新闻监督手段和国际上的无条件援助。所以在南北战争时期的战俘营中,居住卫生食物等必须的生存条件的恶劣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大量战俘的死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战俘营的严酷生活中,战俘们的心态也是形色各异,人性在这里彰显出了不同的风格。而面对战俘问题的严重性,南北双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以缓解,下面我们将进行详细的论述。 N__H*yP  
zr76_~B1u  
nZR!*$} A  
第三章 南北战争中的战俘交换与战俘审判 ^"8G`B$r  
一、南北双方的战俘交换 3+MB5 T  
对于战俘问题,人们最关心的往往是战俘的物质待遇以及战俘营的管理。对于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历史学教授钱宁认为双方政府对待战俘就像对待自己的士兵那样, 而赫塞尔廷博士却认为双方均出现管理不善、战俘营拥挤不堪、负责官员无能、秩序混乱、各种病毒肆虐横行,并且食物差劲、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难以忍受的苦难与死亡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倘若曾经统一的国家并无深仇大恨,交换战俘制度或许能顺利进行,而且削减战俘数量能达到减轻战俘痛苦之目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阻碍战俘交换的结症在于南方政权的合法性。尽管战争初期,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假释与交换战俘的政策,但交战双方并未长期履行战俘交换协议。 fpM #XFj  
所以分析战俘交换问题前,有必要了解国际战俘问题研究员乔治?B?丹斯依据国际法框架对俘虏交换条约书的定义:交战双方根据其目的,签订的战俘交换协议可称为俘虏交换条约书;该协议须基于缔约双方的诚意与自愿,不因战俘苦难而做出限制……,其法律效应类似于敌对双方商定的其他协议;一旦交战一方违犯俘虏交换条约书,则另一方也不再有义务履行。  内战期间的战俘交换错综复杂,总体可分为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和“非官方”的战俘交换两个阶段。通过考察双方的战俘交换状况,发现在“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和“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的定义并不是那么明确,甚至两者还存在重合的情况。 P[t$\FS  
KsAH]2Q%  
(一)传统的战俘假释 t?;T3k[RM  
战争开始后,曾依照欧洲传统,实施过战俘假释交换制度(即双方假释被俘士兵与交换被俘军官)。战俘假释是西方国家特有的一种军事制度,该制度起源于1648年为结束“30年战争”而订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明确规定:战事结束后,释放战俘回国无须支付赎金。后来,此规定渐渐演变成为假释制度,具体规定如下:被俘军官交出佩剑,进行荣誉宣誓,就能获得被交换的权力;被俘军官宣誓不越狱,就能获得相对优厚的食宿环境与走出战俘营的权利;被俘军官宣誓从此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就能获得遣送回国或者被交换的权利,但绝不能再参加任何袭击俘获方的军事行动。 美国内战初期,双方就是基于西欧战俘假释制度处理战俘问题的。但是传统的假释制度要求战俘宣誓:放下武器后,不能再回到军中服役。并且同样要和同等军衔的军官战俘进行交换,假释程序要在十日内完成,而且根据欧洲的传统方式,过程十分繁杂。而面对不断涌来的大量战俘,传统假释制度明显有些力不从心。 Z.Rb~n&  
随着战事发展,被假释士兵数目飙升,保释制度变得愈加复杂、代价更大。很多北方军人为了能保释回家便在战场上自愿被俘或临阵脱逃,一旦他们未归队,军队就损失惨重。北方建立了拘留营,要求假释人员担任看守、或命令他们开拔西部,进攻已与北方的印第安人,总之委派给他们一些非战斗性任务,他们因此而愤怒不堪。爱荷华州政府就曾抗议道:这些职责与他们被保释的身份不符。  若继续参加战斗,一旦被敌方再次抓住,这些被假释士兵将面对严厉处理。北方也察觉到军令很难在被假释士兵的军营里畅行,因为这些士兵渴望回家而非留住军营中,他们甚至在战场上自愿向南方军队投降。实际上被保释的北方军队并未免除任何战斗任务,军事法院则对北方政府的行为表示支持。 ~ aZedQc  
除此以外,假释弊端诸多,例如安排到拘留营的假释士兵通常忍受缺乏食品衣物之苦,他们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恶劣,有些甚至还成为战友暴力犯罪的牺牲品,还被北方政府视为无用之人,军官通常不能被假释,只能通过正式的战俘交换获取自由 。北方政府通常不承认游击队员、伏击小组成员和突破封锁者拥有战俘交换与被假释权,这些往往遭致南方的报复。在此类悲剧不断上演以后,双方终于在1862年5月达成了正式的战俘交换协议。可以说,正是有了战俘们的悲惨遭遇,才能迫使南北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商讨战俘的交换问题。 UVf\2\Y  
(二)“官方性”的战俘交换 7J>Gd  
  “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实质上是指交战双方政府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达成战俘交换协议,采用等量交换(同等军衔和同等数量)的原则,其特点是要求少,执行快速。时间从1862年7月至1863年5月。 4yMW^:@  
事实上,早在战争初期,双方就已经开始尝试战俘交换。首次战俘交换是在密苏里地区南方的GJ皮洛军团的4位军官会见北方军队WHL华莱士上校的4位军官后,双方同意分两批次交换6名列兵。在布尔溪战役前的第9天,担任北方军队军需总监MC梅格斯高度重视战俘问题,亲自写信给陆军部长卡梅伦,建议任命一位战俘事务代表;在西部战区,北方军队的哈勒克将军和格兰特将军把南方战俘交还给南方军队的波尔克将军与杰夫汤普森,以换回北方军队的战俘;在东部战区,负责诺福克地区的南方军队指挥官本杰明休格与北方军队将军约翰?E?沃尔进行过了数次限定条件的交换。随着战俘人数与日俱增,需要更多处理战俘的负责人,公众也迫切要求进行战俘交换,华府官员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此外,必要时,按约定交换的南方军队战俘在战争结束后仍可能会以叛国罪被起诉。 1;u4X`8  
南方认为在缺少各种战略物资的情况下应摆脱照看战俘的负担。1862年2月13日,北方将军沃尔发表了一份正合南方意图的声明。同年2月23日,被华府委以重任后,沃尔将军会晤了南方将军柯布,商定交换地点位于交战前沿,对余下的战俘则采用假释方式处理。在第二次会晤中,沃尔将军突然食言,因为他认为释放战俘只能以交换方式进行。 接下来的对弈中,南方拒绝交换“特殊”战俘,并主张利用政治压力迫使北方政府释放一些得不到权贵帮助、仍在狱中的普通战俘。但截止1862年6月,双方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南方否决特殊交换,要求进行平等战俘交换,不以特定条件挑选战俘。 D)='8jV7  
事实上,在签订战俘交换书前,北方战俘数量多于南方战俘。但因照顾和看守战俘困难重重,早在1862年6月17日,南方就不太可能向林奇堡的战俘提供食物。南方物资供应日夜短缺,维持战俘的形势相当严峻,所以急需战俘交换。 uK*Nu^  
而另一方面,在1862年夏,罗伯特?李和麦克莱伦不断进行令史学家兴趣浓厚的书信往来,双方都表现出了谦虚礼貌的姿态。1862年6月6日,费奥克战役进行一个周后,北方政府颁布一项将军令规定军医不属于战斗人员,不应送往战俘营。6月17日,李将军对此表示接受。7月9日,李提议释放麦克莱伦部的受伤战俘,麦克莱伦迅速接受。同年7月12日,北方政府国务卿斯坦顿委任约翰?A?迪克斯将军协商战俘交换,前提是绝不能承认南方政府的合法性。底线如此奇怪的战俘交换在战争历史上有等同或类似的参照物吗?笔者研究发现1812年第2次英美战争中,双方达成的战俘交换条约书便是先例。1862年7月13日,李将军获悉迪克斯的任命后,翌日便任命DH霍尔将军为南方代表。7月17日举行会晤后,各自等待政府的下一步命令。休会数日后,1862年7月22日,双方达成了战俘交换条约书:交换协议规定所有东部战区的战俘应押解至詹姆斯河的艾肯登陆场(后更改为东港城),而西部战区的战俘应在维克斯堡集中;但因战事瞬息万变,双方应及时改变地点以避开两军相互交锋的区域;双方各自在东西战区分别任命一位代表按协议规定的内容行事。北方政府暂时委任洛伦索?托马斯将军为代表,行使东战区交换战俘权;而南方则任命罗伯特?乌尔德上校。在监督代表与约翰?A?迪克斯将军的协助下,东部战区的战俘交换正式启动,而西部战区的首次正式的战俘交换则由南方的NG瓦茨少校与北方政府的HM拉泽尔上尉主持,地点位于维克斯堡。 “官方性”的战俘交换终于得到了南北双方的政府认可,得以大规模展开。 KB{RU'?f|  
分析认为“官方性”的战俘交换是对原有的“假释”制度的发展和延续。在战争开始以后,由于战前双方均未意识到战俘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客观上物资供给也严重不足,双方的战俘营都不堪重负,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战俘大量死亡,而且虐待战俘的丑闻也使双方背上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正是在严重的物资供应困难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原有的假释制度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处理大量战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协议才在南北双方的共同1863年5月25日南方总统戴斯宣布废止“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协议,使受政府间协议保护的战俘交换只持续了一年左右就终止了。 1S%k  
eN0P9.eqM  
(三)“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 PW}OU9is  
“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实际上是指在1863年5月25日以后,即南北双方政府间的战俘交换协议废止以后,双方战地指挥官仍然按照旧有交换协议的原则进行的战俘交换活动,但不受双方政府的保护与认可。 Ru%|}sfd  
从1862年的7月到1863年的5月进行的“官方性”战俘交换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取得了成功交换约20000名南方俘和12000名北方的佳绩 。所以更为实际的战俘交换明显要优于传统的“假释”制度。虽然在1863年5月以后,南北双方政府间的正式战俘交换已经终止,但是面对数以万计不涌来的战俘,战地指挥官们仍希望通过战俘交换来加以处理。 L3y5a?G  
尽管正式战俘交换协议书作废,但依据一些非官方协议,东部战区的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持续一年多。而西部战区在北方军队的上校CC怀特、南方军队的中校 N. G. 瓦茨和伊格斯齐曼斯基少校的相互协调下,展开了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谢尔曼将军与胡德将军高居要职时,也各自率领军团交换了一些战俘。 upn8n vy4(  
1863年7月3日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前一天,国务卿斯坦顿颁布第207号将军令,规定:所有违反此将军令的假释均为无效;所有获假释的士兵应继续服役,否则以违抗军令论处。  分析认为,颁布此令之举很可能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战俘假释造成西部战区的南方战俘参加游击队等非正规军事组织,骚扰平民所致。 lH BI  
维克斯堡战役、哈德孙港战役以及葛底斯堡等战役导致南方战俘的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军队战俘的数量,所以北方陆军部决定不再进行战地战俘交换。 南方副总统A.H斯蒂芬斯一直试图达成新的战俘交换协议书,对此南方战俘事务代表罗伯特?乌尔德与北方战俘事务代表W.H.拉德洛进行了无数次会晤协商,但未能恢复迪克斯-希尔战俘交换协议书。 [_DPxM=V  
北方将军巴特尔认为启动战俘交换的前提在于弄清黑人部队的性质,而进一步交换完全取决于将如何对待黑人士兵(战俘)。  南方对此问题则有不同看法,根据一封政府文件,南方表示需要深思是否对那些煽动叛乱、鼓励谋杀之人按条约书要求给予战俘待遇,因为战俘交换第九条明确规定释放双方战俘时,如出现分歧,需双方最终商议处理。  无疑当战俘数量南方占优势时,战俘交换照旧;相反,当大批南方士兵成为战俘时,北方政府便拒绝交换。但南方战俘交换委员会仍不遗余力,试图再度打开交换战俘之门。分析发现:巴特尔和乌尔德之间信件现存数量巨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因两人均是优秀律师出身、热衷争论,所以对他们俩而言,讨论问题没有讨论本身那么重要,压倒对方比达到讨论目的更为关键。1864年4月17日,随着格兰特将军颁布了一项军令,所有争论随即终止。 >POO-8Q  
1864年6月17日,格兰特又下令除南方停止歧视黑人士兵外,还须释放足够数量的战俘以抵消维克斯堡与哈德孙巷战役中因违反假释规定而再次参战的南方士兵,才能商议战俘交换。对此南方提出了对等交换(士兵换士兵,军官换军官)等几项提议,遭到格兰特的断然拒绝。1864年8月8日,格兰特将军写信给与乌尔德上校保持联系的巴特勒将军,认为不能交换关押在南方战俘营的北方将士。原因如下:一、关押的南军战俘一旦获得假释,他们将直接或间接成为抵抗北方的积极分子;二、一旦双方启动交换程序释放所有在押战俘,那么北方不得不战斗到底,直到灭绝整个南方为止;但假如北方关押南军士兵,则南军士兵还不至于成为战场上的一具死尸;三、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释放所有南方战俘必将使谢尔曼将军招致惨败,威胁北方的安危。 sn\;bq  
翌日(8月9日),格兰特致信国务卿西沃德,表示北方将坚持战斗直至整个南部的战争资源枯竭,因为如果北方释放或交换关押战俘,那么对北方而言,整个战争将是毁灭性的。  至此决心已定的格兰特迅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是安德森维尔战俘营与其他南方战俘营的战俘却成为这个政策的牺牲品。8月10日,乌尔德上校又提议一对一交换战俘。最终北方政府认可的建议是军官换军官,士兵换士兵,交换余下的战俘仍继续留在战俘营。 尽管此举偏离条约书原则,南方仍表示接受。 ,j9 80/  
与此同时,南方发现向战俘和军队提供补给愈发艰难,便准许五位北方士官俘虏携带安德森维尔战俘营战俘的请愿书穿越前线,赶往北方,试图在北方民众中营造一个要求交换战俘的氛围。基于格兰特的上述原因,北军军官发起的抗议活动效果甚微。 H9"=  p  
此刻北方战俘的亲朋好友将陆军部、各州州长、国会议员以及能对政府官员施加影响的显贵们团团围住,哀求制定释放战俘的方案。但铁石心肠的格兰特尽管已置身于荒野战役的前线,严厉敦促陆军部与他态度保持一致,他认为只有耗尽南军有生力量,才能击败南方军队,因此任何阻止南方兵员增加的措施都是正确合理的。笔者认为因格兰特深知:一旦额外给予罗伯特?李五万兵员将导致战争时间无限期延长,而每一位获释的南方战俘必将返回部队参加战斗,同时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大批北军战俘关押期已超过所在军团的服役时间,所释后必将卸甲归田,能返回北方军队的士兵便所剩无几,更不用提担任坚守阵地之职。由此可推断,交换战俘不利于北方,但是对于奄奄一息、物质濒临枯竭的南方而言,则犹如天降甘露。 i3V/`)iz  
1864年9月21日,一位南方人在州长博纳姆的默许下,将建议战俘交换的书信转交给赛登,南方国务卿塞登慎重考虑此建议后,认为这是南方的奇耻大辱、是一种罪恶,因而拒绝签署战俘交换命令。  而早在同年9月9日,亚历山大阁?H?斯蒂芬斯就向豪厄尔?科布将军建议释放所有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战俘。而科布将军私下对释放北方政府的战俘的提议纠结万分。1864年10月1日,罗伯特?李再次向格兰特提议交换战俘。双方就是否将黑人士兵列入交换名单中争执不断。李将军依据命令行事,认为从属于南方公民的黑人不应作为交换对象,但格兰特拒绝对此事进行商讨。 ]Bu DaxWN  
随着南方不堪重负,乌尔德上校提议,在无须对等交换的前提下,释放萨瓦那战俘营的所有伤兵病号。但当时从查尔斯顿通往萨瓦那的铁路已被切断,同年11月,北方军队才派出交通工具接收大约13000名战俘,并释放了3000名南方战俘。1865年1月24日,双方达成“非官方性”交换协议,却是虎头蛇尾的结果:1865年2月,格兰特发给斯科?菲尔德的命令被耽误,数日内,斯科?菲尔德拒绝接受战俘,沮丧的南方指挥官只能命令大批战俘从索尔兹伯里和佛罗伦斯返回惠宁顿。 总体而言,虽遭遇一些阻碍,但“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一直持续至战争结束。 vgPUIxB@  
“官方性”的战俘交换与“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的相同点十分明显,都是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进行,按照军衔和数量平等交换,并且程序简单。而两者的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协商的主体不同。“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协商的主体是双方政府,所以制订的协议内容十分固定,且具有较长的时效性。而“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进行协商的主体是双方的战地指挥官,因而协议内容多是一次性的。第二,交换战俘的效率不同。“官方性”战俘交换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持续有效,成功交换了数万名战俘。而“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虽然持续的时间很长,但由于是临时性协商决定,所以效率较低。第三,影响范围不同。“官方性”战俘交换的方式在南北战争以后不仅在美国推行,而且还影响到了世界各国的战俘政策,以及相关国际条约的制订。而“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则仅适用于南北战争。正是因为“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存在这些明显的不足,所以虽然在战俘交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现实操作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矛盾。而且双方的政府高层也对这种公开对抗的行为不满。 
(四)阻碍战俘交换的主要因素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在战俘交换中双方均存在不少障碍,这些障碍因素表现在: .  
第一,北方的被俘军人不愿继续服役。因为很多北方士兵不愿继续服役,但大批南方战俘却再次投入为南方事业而战的战争中,士气高扬。所以北方将军们心中开始对战俘交换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这种担心实际上也是很有依据的,在北方,东部战场的获释士兵纷纷被送往安纳波利斯的假释营。军官与士兵隔开,但是这些士兵既不愿拿起武器再上战场,又不愿担任营区警卫管理职务,很多人未根据假释与交换原则前往假释营区报到。而在西部战区,很多获释战俘被送往俄亥俄州的切斯营。负责该区防务的华莱士在一份报告中声称这些人根本没有遵守命令,也不愿履行看守职责,更有甚者,一些军官甚至放弃自己部下让其自生自灭。 所以士兵变得牢骚满腹、衣衫褴褛、悲观失望、士气低下也在意料之中。1862年9月9日,国务卿斯坦顿在一份给俄亥俄州州长托德的电报中也表示很多回家心切的士兵很可能会纷纷投降。所以将1500人送至切斯营,要求严加看管,每日勤加训练。其中一种方法是根据托德州长的提议,将那些等待交换通知书的获释战俘驱往明尼苏达州,抵御印第安人。此提议被国务卿当即接受,但华莱士将军表示反对,因为鲜有战俘愿意前往明尼苏达州。于是,为使军令畅通,华莱士决心组建新的团,拒绝向不愿在连队服役的士兵提供衣物与军饷。相反,获释战俘则坚持希望退役回家,因此首个组建的新团陷入混乱,致使守备团军官经常发现三支滑膛枪放在大树边上,而当班卫兵早已不见踪影的现象。 由于北方获释战俘在回到北方以后的差劲表现使北方政府的将军们认为在战俘交换中自己受到了损失,格兰特从军事角度反对战俘交换,因为交换战俘等于给敌军三四十正规军的力量,这对于士浴血奋战的北方士兵们是不公平,是不可取的。南方政府也希望吸纳北方战俘服役,但成效甚少。由于除了边境职务外,没有其他岗位供这些关押的北方战俘服役,并且那些“变节的北方志愿军”如果被北方军队捕获的话会面临审判的危险。南方陆军部长詹姆士?A?赛登对招募北方战俘服役之举持怀疑态度,他表示“扬基人根本不可信任,假设在一个战俘营中,全部2169名北方战俘都加入南方,那么加入南方的北方战俘实际总人数会更高,危险性也会更高”1864年11月8日,佐治亚州劳顿营349名北方战俘收编进了南方军队。 1865年1月16日,田纳西军团第10团上校J. G.奥尼尔奉命招募北方战俘参军。而这些人的表现也乏善可陈,多数在战争中又投降北方,而重新回到北方后,这些北方军人也是极不坚定的,很容易在战争中再次倒戈。 这使北方政府对己方战俘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点,而对战俘交换的热情也大为减少。  
第二,北方处决南方军民。这种做法引起南方以拒绝交换战俘的方式来对抗。1862年6月7日,本杰明?F?巴特尔将军(南方称其为野兽巴特尔)在路易斯安那的新奥尔良展开军事行动时,一位支持南方事业的新奥尔良公民( William B. Mumford)因拽下海关大楼的美利坚旗帜而被北方军事委员会判处绞刑。 但南方斥责了巴特尔,因为这位公民的行为是在北方军队未占领该市前进行的。而斯坦顿于7月22日下达的命令致使南方总统戴维斯写信谴责美利坚合众国军事当局掠夺南方民众的私财,以供北方军队的肆意挥霍,丝毫不给以补偿。1862年7月23日是战俘交换书签署后第2天,北方少将波普发布命令,其中要求:军、师、旅和小分队的各级主官即刻动身前往各自辖区内或驻地周围逮捕所有不忠诚北方的男性公民,并将这些不愿宣誓效忠与团结起来的人扔到南方。  形势继续恶化。不久后,斯蒂文将军逮捕了一些支持南方的佛吉尼亚公民,并宣称如果他的士兵被杀害,他们便会被处以极刑。对此,1862年7月31日,南方总统戴维斯在给李将军的一封信中谴责道:战俘交换书签署后,美利坚军事当局却致力于将战争性质变为一场不分青红皂白的惨杀和抢劫,这确实有损文明开化之形象。1862年8月1日,南方将军塞缪尔?库珀(高级副官)颁布了第54号将军令,内容如下:上述行为表明美利坚政府已违背战争法与惯例,已将战争演变为针对无辜民众的屠杀,所以宣布波普和斯蒂文将军以及下属军官将不再作为军人对待,剥夺其在战争中的被假释权 。1862年12月23日,南方总统戴维斯谴责巴特尔将军是重犯,应处以极刑,同时实施暴行的下级军官不能作为参加这场伟大战争的军人对待,而应直接处决,并要求直至巴特尔处以极刑后被俘的北方军官才获得了假释。由此看出,双方政府的矛盾在交换战俘的活动中更加明显,对“官方性”战俘交换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第三,双方在黑人问题上的矛盾。1862年底,北方政府已开始征募黑人参军,美利坚总统林肯也顺势发布了预告性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对此,戴维斯针锋相对,宣布因为指挥黑人的白人军官唆使奴隶反叛,必须接受审判和绞刑。被俘的黑人军团须交由南方政府管理,并根据南方各州的法律对携带武器的奴隶进行严惩。 南方战地指挥官下令不得将黑人军团或领队的白人军官送往战俘营,南方的埃德蒙?柯比?史密斯中将在1863年6月13日的电报中写道:“我从非官方途径获悉你们有些军团捕获了携带武器的黑人,我希望这只是谣言而非实情,同时你部负责捕获俘虏的军官应意识到不给这些被俘的黑人和白人军官提供战俘营是合情合理的,这样我们才可能避免两难境地。 事态继续发展,1862年12月28日,北方陆军部长斯坦顿以牙还牙,宣布暂停被俘军官的交换。祸不单行,在假释维克斯堡、哈德孙港的南方战俘时,双方出现误解,格兰特指责南方背信弃义,征用被假释的南方士兵参战,而南方则认为这些假释都是不正规的、无效的。尽管士兵交换照常进行,但双方代表相互指责,互不相让。尽管南方军队的乌尔德上校尽力防止不愉快情况的发生,但战俘交换仍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四,双方战俘数量的不平衡。战俘交换协议有一条关键规定,即“不管哪边战俘数量过剩,上述条款和规定在整个战争期间仍有约束力”。实际上,这一规定常给双方造成不便,使北方和南方逐渐地停止了所有的战俘交换。内战前两年,南方的战俘数量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但是随着1863年7月4日密西西比维克斯堡超过29000名南方军人投降后,打破了战俘数量上的平衡。而根据平等原则,在维克斯堡捕获的所有战俘折算为42300名列兵,一部分战俘后来被交换了。   
1863年10月20日乌尔德要求根据战俘交换条款,交换所有战俘,并宣称北方战俘交换特派员沙利文?A?梅勒迪斯已经口头表示同意。但是沙利文宣称自己并没有同意,还说南方声称要交换几千名战俘,但并没有送还数量对等的北方战俘。  
第五,北方政府在战俘交换过程中蓄意拖延。此举引起了南方政府的强烈不满。1876年1月11日,在对众议院代表布莱恩参议员的反驳性的回复中,佐治亚(南部州)议员希尔整理了战俘交换的材料。面对当时的政治恐怖,他勇敢地谈道北方阻碍了当时的战俘交换。1864年8月,双方战俘数量急速增加,但北方政府拒绝给关押在南方的战俘提供医疗和宽慰,而从乌尔德上校于1864年8月10日写的一封信中可以发现南方已做出让步,同意以任何条件恢复北方政府提出的对等战俘交换——士兵交换士兵、军官交换军官;北方政府却断然拒绝。南方再次提议:因北方政府不肯交换战俘,不允许军医进入南方医治北方战俘,拒绝将药品送往南方,同时毁灭性的战争仍在继续、南方稀少的物资接近枯竭,已不足以养活守卫,更别提向南方战俘营中成千上万的战俘提供适当的衣物补给。基于此,南方政府宁愿放弃数量对等原则,将伤兵病号送回北方。随后,南方再次向北方政府重申:如果北方能以任何形式派遣汽船或其他运输工具至萨凡纳,无须对等交换原则,北方便能接收这些伤兵战俘,但直到12月才得到北方的回复。同年12月,北方政府才派出船只前往萨凡纳。  
上述史料说明南方试图避免发生在8月到12月之间的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悲剧,从而宣布北方政府无须对等交换就能接收北方战俘,即无须释放相同数量的南方战俘。北方拒绝执行,直到时光流逝了四五个月后才有所转机。 =tq7z =k  
第六,南北双方的相互扯皮。俘虏交换条约书附则的重要性在于允许交战双方的指挥官相互达成协议,交换或假释战俘,但因文字表达含糊不清,双方出现理解偏差。乌尔德上校认为负责哈德孙防务的加德纳是属下,无权接受假释的战俘。北方委员对此极力反对,双方为此进行长期通信,其中上校乌尔德和北方上校拉德洛均未能达成一致。北方认为乌尔德上校提交的一份战俘被俘时间表的有效性值得质疑。 此后,SA梅勒迪斯准将接替拉德洛上校的战俘交换代表职务,随即卷入与乌尔德上校的激烈争论之中。   
其次,负责门罗要塞的巴特勒将军毛遂自荐,成为战俘交换事务特别委员。他上任后从未向希契科克(北方战俘交换事务总负责人)汇报情况,独揽所有权利与头衔。起初,南方拒绝于巴特勒商谈,在1864年4月28日,南方陆军部长塞登表明了其中缘由: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将如高贵体重要的职位交给一位被所有文明国度所唾弃之人担任,并非明智之举、令人愤慨,但认为南方无权否定北方挑选出的人选,尽管视其为不妥之人,但或许此人正是代表北方利益的最好人选。  随后,乌尔德上校重启谈判,巴特勒将军与他多次进行书信往来。可是,精明律师出身的巴特勒将军发现此事涉及问题太多,无法向公众解释清楚讨论中的问题,因此他打算另辟蹊径,与斯坦顿进行秘密通信。  
第七,交换战俘过程中南方战俘的大量死亡。大批南方的伤兵战俘被分批遣送至里士满和萨凡纳。遣送途中令人惊骇的死亡率和惨不忍睹的遭遇,足以证实这些战俘遭到北方非人道主义虐待的指控并非子虚乌有。首先,助理军医廷斯利证实他亲眼目睹很多南方战俘从北方返回时,消瘦如柴、奄奄一息,附在第67号报告上的照片便是战俘们情况的真实写照;南方250名战俘从停泊在罗克茨的汽船上抬下,当晚有13具尸体抬离汽船;从接收战俘之日算起,至少每晚都会出现30具尸体。  其次,军医斯宾塞在萨凡纳目睹接收了三千多战俘的情况,人员清单显示从巴尔的摩到萨凡纳的途中,出现大批战俘死亡:离开北方战俘营的人数为3500人,而实际接收人数只3028人;根据哈其上尉的确切数目:路途中死亡大约472人,其中67名战俘尸体从埃尔米拉到巴尔的摩的火车送下来;一旦战俘们到达萨凡纳,就可能得到细心照顾,但在数日内,仍有很多战俘离开人世。 理查德?H?迪布雷尔是里士满一位商人,也是救护委员会成员,其职责在于救死扶伤、缓解伤兵的痛苦,并获得南北民众的认可。他的证词(涉及从北方战俘营和医院送回南方的伤病战俘)如下:这样一群健康情况如此糟糕的战俘实属空前罕见,他们相当虚弱、瘦骨嶙嶙,很多战俘完全就是一尊骨架;其中有一位年纪轻轻但却遭遇悲惨的孩子,尽管看似17岁,但流露出的神情极度悲哀绝望,令人痛心;南方战俘的生命濒临死亡,输送点到城区之间的距离不到10英里,却出现很多战俘停止心跳的情况;一位列兵战俘的服装破烂不堪,散发出阵阵恶臭;离开马里兰州的路途中与战俘营到输送口岸的路途中,战俘死亡率高得惊人,最后只接收了3027人。 当发现很多战俘遭遇情况被附在北方政府国会委员会的第67号报告上后,迪布雷尔医生认为南方战俘病入膏肓,身体羸弱的程度远比这些照片所拍摄的情况严重地多。  安德鲁约翰斯顿(商人兼救护委员会成员)印证了迪布雷尔的证词。战俘交换中的南方战俘大量死亡引起了南方的极端不满,成为阻碍战俘交换的一个重要障碍。   
鉴于此,不仅在1863年5月25日,南方国会正式批准戴维斯的提案,受命终止一切战俘交换。而且“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也在多方压力下大为收敛。实际上通过对阻碍战俘交换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真正破坏南北双方战俘交换协议的并不是由个人因素造成的。阻碍战俘交换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南北双方对“官方性”战俘交换协议的签订并没有经验可以遵循,属于尝试性的试验阶段,所以协议内容必然存在许多漏洞和措词上的不够严谨。这给双方在执行过程中造成了诸多麻烦和矛盾,引发了众多误会。第二,双方在政治观点上的冲突导致了双方高层领导者之间在潜意识中的敌对态度,因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个别故意破坏协议的行为。第三,双方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上的对立直接导致了战俘交换中的矛盾冲突的升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正是因为北方拒绝官方性的战俘交换才使南北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最初巴特勒宣布被迫参加修建南方防御工事的黑人奴隶为违禁品, 到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再到格兰特因南方无法接受黑人士兵身份的事实,拒绝就战俘交换问题再进行任何正式谈判(除一些战地军官自发交换战俘外)最终完全成为解放黑人奴隶与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战事发展,废奴宣言与战俘交换问题的互动一直贯穿整个内战中。使南北战争从原来单一的统一战争转变为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扫除奴隶制度的双重性质。  
(五)战俘交换与1864年的总统选举  
重启交换官方性的战俘没有出现转机,便有南方人建议假释关押在南卡、乔治亚的北方战俘,甚至无须按对等交换标准。另一些南方人则建议将那些不满北方政府的战俘和服役期已满的北军战俘释放回家,参加总统大选,此举能缓和战俘补给供应的负担,并能对1864年的林肯选举构成威胁。 北方军队中也存在严重反感林肯政府的情绪,有些北方军官无处抱怨,只能在家信中吐露心声,例如有一位军官已差不多快3个星期之久没有写信回家了,并非出于身体不适而拖延很久,而是因为连队事务与政治活动很繁忙,甚至将一周时间都花在连队与外单位参加总统大选普选事务上,他所在的炮兵连总计投票108张,支持麦克莱伦的为61张,支持林肯的为47张。由此可见,各种因素导致北方军队老兵的厌战情绪特别强烈,其中不乏有北方政府拒绝战俘交换的原因。面对这一情况,北方政府迅速采取招募新兵、强制选举、发放奖金等措施,坚决拒绝任何官方性的战俘交换,确保了林肯总统再次当选。正如那封家书的后几段内容一样,随着大批的新兵最近加入炮兵连(大概为30~40人),支持林肯的人数增加,因为这些服役期为1年的新兵都是来自共和党势力强大的圣劳伦斯县,他们每人可以从林肯政府那里得到1000~3000美元的服役奖金;但所有的老兵都支持麦克莱伦。 这位军官还将写上候选人的选票交给了安德森中尉,由他带给自己的父亲参加投票,同样,参加普选的纽约籍战士也把代理权交给了一些合法的投票人,因为这些代理人在规定的选区,可以为战士们代投。但战士本人必须做出书面誓言,宣誓书由校级军官管理。而这位军官管理500份宣誓书。这说明当时北方军队对政治事务兴趣浓厚,所以会用这样的方式参加投票;因上级禁止士兵投支持麦克莱伦的选票,所以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表达支持麦克莱伦的心声。但有些士兵要求军官们归还宣言书,将此事上报北方政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报告此事件的军官又担心如此上报会被军队开除。  
一方面,如果大批长期关押的战俘怀着对林肯政府不满的情绪回到北方,那么很可能使北方军队失去战斗意志,而将大批拒绝参战的战俘留在后方,则势必给北方政府造成隐患。另一方面,一旦这些回乡战俘参加选举,很可能因个人痛苦与偏见,放弃国家统一与进步,纷纷支持主张迅速停战和解的麦克莱伦,从而对林肯的再次当选构成严重威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场1864年的总统选举实际上是南方为挽回战败命运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不过采用的方式比较特殊,那就是南方通过单方面释放大量对战争深表不满北方战俘,使他们平安回到北方参加总统选举投票。用被释放的北方战俘们投出的选票来打倒林肯,把主张迅速停战和解的麦克莱伦推上总统宝座。为了挫败南方的阴谋,北方政府迅速采取招募新兵、强制选举、发放奖金等措施,坚决拒绝官方性的战俘交换,确保了林肯总统再次当选。北方政府所代表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面对南方的独立威胁下,实际上已经暂时放弃了他们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以及公平竞选等资产阶级的政治选举原则,不仅使林肯赢得了总统选举,也使战争继续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取得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胜利。但从人性而言,因新兴工业资本家的利益需要,这些战俘只能继续留下战俘营忍受身心痛苦,这确实令人遗憾。  
  
二、战后对南方战俘惠兹上尉和戴维斯总统的审判  
国家在经历了四年多的内战后,终于迎来了统一。而在战后,北方政府开始着手国家的重建,但首先面临的却是如何审判战争罪犯的问题。事实上在战后被送上法庭接受公开审判的只有臭名昭著的安德森威尔战俘营主管惠兹上尉和南方总统戴维斯。在一场参战人员众多,斗争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失败方只有2人被送上法庭,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下面将对这两人的受审情况进行论述。 (一)上绞刑架的惠兹上尉   
第一,成长背景。有关监狱内部管理员亨利?惠兹上尉的品性史书记载甚多。他生于瑞士,战争开爆发时,在路易斯安那行医,后来加入路易斯安那团,成为一名列兵,在七棵松战役中右臂粉碎性骨折。完全康复后不久,惠兹被派到温德将军旗下管理里士满地区的多个监狱。  1862年10月,在被派往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州寻找失踪的战俘其间,惠兹在阿拉巴马的塔斯卡罗萨战俘营中任职。次年他出访欧洲时携带南方特使的急件,并寻求手术治疗,但未能移除所有病骨,致使其生命的最后岁月一直痛苦不堪。1864年初,惠兹奉命到安德森维尔报到,不久便负责管理战俘营。 1864年6月,温德将军致电库珀副长官,声称战俘营极端拥挤不堪、死亡率很高、需要增派守卫和医务人员。库伯承诺指派援手,令惠兹妥善安置战俘。   
第二,所在的战俘营情况。基于上述原因,战俘营负责官员立即着手改善战俘营的恶劣环境,惠兹上尉申请了锄头、铲子和鹤嘴锄。但随着北方封锁愈加严密与旧有工具的磨损,申请工作难上加难,在处于四面楚歌的南方甚至也最平常的劳动工具也日渐稀少。有时,因缺少存放补给的仓库,管理人员无法供应某些食品,但粮秣员和军需官似乎竭尽全力以确保理论上的定量供应,具体而言:牛肉一磅或培根1/3磅;玉米粉1.25磅,偶尔分发大米、大豆、糖蜜和醋。但不久以后,定量减小到一磅玉米粉和1/3磅咸肉。 后来,咸肉停发,其他物品发放断断续续。但因缺少筛网,玉米粉未经筛滤便制成食物,这对于那些吃不惯玉米皮的人会刺激肠胃,从而导致普遍的腹泻现象。除缺乏蔬菜、住处拥挤不堪和肮脏滋生很多疾病外,战俘医院病床也供不应求。医院一开始设置在战俘营内,但很快便转移至外面以便收容更多战俘,虽然室外不具备理想的医疗条件。   
第三,对战俘营的功劳建议。一方面,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根据南方将军伊姆伯登的相关资料得知,惠兹上尉建议搭建更多遮蔽处。于是每日派出一百或更多战俘在附近森林修建场地。历时两周,搭建出了一座足以容纳1200或1500人的舒适木屋,并铺上了地板、搭建了烟囱。从大型围场中转移出的体弱病号也居住在此。惠兹上尉极力催促战俘建造制革厂和鞋铺。因为很多战俘精于这些行道,能够快速将兽皮制成耐用精良的皮革,他们屠宰小牛后将毛皮取下。几周后,许多光脚丫的战俘穿上了粗糙但舒适的鞋子。 另一方面,值班医护人员也接受了惠兹的建议,从而让那些感染坏血病的战俘也喝上了自酿的玉米酒。对此惠兹上尉忙的不亦乐乎。 第四,被剥夺的辩护权,南方将军伊姆伯登见证了对他的审判。被传唤到美国法庭后,伊姆伯登表示若能允许为惠兹辩护,他愿意证明惠兹上尉的宽厚,但前提是南方战俘营的档案记录当时未被销毁、禁止;当法庭庭长和军法检察官低声商议一小时后,伊姆伯登被彬彬有礼地请了出去,通知他等待所谓的下次传唤,因此惠兹被剥夺了利用己方证据进行辩护的权利。    
客观而言,惠兹上尉毕生都忙碌于军界,以其管理能力为战俘营的建设贡献了一些良策,某种程度上间接改善了南方战俘营的居住条件。但由于南方遭到北方政府严厉的海上封锁,使本来就紧张的物资供给更是雪上加霜。虽然惠兹上尉多方努力,想出了许多解决战俘给养问题的办法,但是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一切都是徒劳的。惠兹上尉的管理换来的是数以万计的北方战俘在战俘营中死去,完全可以把他管理的战俘营称之为死亡集中营。但是这种战俘的非正常死亡并不是由惠兹上尉的个人因素造成的,战争时期南方糟糕的后勤补给造成战俘营饮食和医疗卫生条件恶劣才是安德森威尔战俘营战俘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但是面对数万死于战俘营的北方士兵的家属,一切理性的解释都是毫无意义的,唯有惠兹的鲜血才能抚平战俘营死难者家属的满腔愤怒。北方政府竭尽全力搜寻各种证据证明惠兹上尉的罪行,甚至采用了剥夺其自我辩护权的举措。这种行为在内战中司空见惯,对南方总统杰佛逊?戴维斯的审讯便与其雷同。但惠兹较低的军衔、地位以及外籍身份,成了1865年审判的牺牲品。   
  
(二)无罪释放的戴维斯总统   
1.戴维斯等南方高级战俘入狱及狱中待遇   
作为南方最高级战俘,戴维斯入狱的场面颇为壮观,涉及众多人员。“威廉P.克莱德”号轮船载着杰斐逊?戴维斯总统、戴维斯夫人、其子和两女、副总统亚历山大?H?史蒂文斯、Hon. C. C?克莱夫妇人、南方邮政局长Hon.约翰H.里根、约瑟夫?惠勒将军,与其他战俘乘坐的美国“图斯卡罗拉”号一起从S. C. 罗亚尔港出发,于1865年5月19日抵达汉普顿港。船只抵达的信息很快传到了华盛顿,当天下午陆军部长E. M. 斯坦顿命令H. W. 哈莱克少将用炮艇将史蒂文斯和里根送到沃伦堡;将惠勒将军、参谋拉伯克上校、约翰斯顿上校与戴维斯押往门罗要塞;戴维斯的秘书长哈里森上校则被押送至华盛顿,其余被押送到麦克亨利堡。但这些战犯的家眷们却被送回南方,禁止北上或呆在门罗要塞与诺福克。目的在于断绝战犯与一切外部联系,甚至妻儿也不可。后来“克莱德”号再次起航,奉命护送那些家眷们前往佐治亚州萨瓦那,抵达后他们获得自由。   
但在风光入狱后,戴维斯等高级战犯不但丧失了原先的种种优待,也体验到了沦为阶下囚的境遇。首先,监狱对他与其他高级战犯的看管程序非常严密。因监狱未做好接纳戴维斯与克莱德号轮船的准备,戴维斯等人在“克莱德”号船上渡过了5月22日;根据哈莱克将军的命令,北方军队的纳尔逊A. 迈尔斯少将于5月23日下午一点,和一名警卫乘坐拖船从要塞起身,押解“克莱德”船上的战犯前往英基里尔码头。途中由普理查德上校指挥的骑兵引领,穿过要塞前面的炮台,随后通过炮兵连后门进入。迈尔斯将军跟在骑兵后面,扶着戴维斯的右臂,此外还有几位士兵押送;后面是普理查德上校和战犯克莱;最后是迈尔斯将军从要塞带来的守军。   
其次,关押戴维斯的要塞重兵把守,守卫森严。戴维斯等高级战犯要求见哈莱克将军,但遭到拒绝。他们被禁闭在炮台内部的单独房间内,窗户封得严严实实,通往室外的那扇门有个守卫,门被外面的木条封住,门外还有两个守卫,室外有位值班军官,奉命每15分钟巡查一次。门锁在外面,钥匙由守军总干事负责,甚至外门外也有两名守卫。一群哨兵严阵以待,封锁炮塔附近的所有通道;另一对人马驻守护墙顶端,第三队安排在监狱对面的护城河边。戴维斯囚禁在2号炮塔;克莱则在4号炮塔;1号、3号和5号炮塔则驻扎士兵。狱中每个房间有一盏灯昼夜通明。房间设有一张铁床、一张凳子、桌子以及可移动的盥洗台。此外,每房一本《圣经》、一本祈祷书和烟草。  
可以看出,北方政府不仅选择了一个安全的关押地点,而且安排了严密的保卫措施。但是牢房中的生活设施却十分简漏,监禁条件十分恶劣,这也可以说是北方政府对昔日对手的一种特殊的“礼遇”吧。  
2.戴维斯健康状况的恶化与新闻媒体监督  
在南方总统戴维斯入狱后不久,其健康状况便急剧恶化,精神上也处于高度不安的状态。可以说是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  
监狱看管严苛。严管戴维斯的提议征得了陆军部长助理C. A. 达纳的认可。尽管哈莱克将军等反对给戴维斯带上铁链,而迈尔斯将军却令备妥手铐脚链以备不时之需。1865年5月28日,迈尔斯向达纳报告:给戴维斯戴上脚链时,戴维斯一开始顽强抵抗,但后来就乖乖就擒了。 戴维斯因健康状况不佳而服药,但铁链引起的刺激抵消了战犯吃下药物的疗效,最后克莱文医生敦促予以移除。很多感到强烈愤怒的南方人认为:达纳和迈尔斯假借加强监禁之名,给戴维斯总统戴上脚镣的目的不仅是让他受屈辱,也是侮辱南方民众。一位南方人说道:“一提起这两人的名字,各种厌恶之情集聚心里,就像被征服国家的子民听见卡里古拉的名字那样愤怒,非常憎恶北方军队给戴维斯总统戴上脚镣的行为。”   
1865年5月28日,斯坦顿部长要求迈尔斯报告是否给戴维斯总统戴上了脚镣这一情况。根据迈尔斯的报告,首先是基于安全考虑,因为当杰斐逊?戴维斯一开始关押进炮塔时,内门是轻木门,未上锁,于是迈尔斯下令把脚镣铐在戴维斯脚踝上,不影响走路为准;但后来他下令将木门换成带锁的铁栅栏门,镣铐便移除了。显而易见的是,尽管迈尔斯费尽周折都是为了防止戴维斯的逃跑,但南方人却认为迈尔斯的这种解释只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   
第二,在残酷虐待和精神严重紧张的情况下,戴维斯的健康每况愈下。首席军医约翰?克莱文于1865年8月20日报告中表明戴维斯生命力低下。但是时隔一年,戴维斯的医学报告才传到安德鲁约翰逊总统耳中。于是,1866年5月9日,总统要求陆军部上交G. E.库珀军医有关杰佛逊?戴维斯健康状况的早期报告,报告中这样写道:“首先,戴维斯非常消瘦,脂肪组织几乎消失殆尽,致使皮肤相对松散,非常虚弱,几乎是奄奄一息了;最终他步态踉跄错乱;尽管目前的消化系统状态良好,但除了最精心准备的食物外,别无他物可以满足戴维斯的需求。其次,饮食不合胃口,消化不良症状随之而来,很快出现眩晕、严重的面部和颅神经疼痛、后头皮和鼻右侧出现丹毒发炎——影响右耳(只有这只耳朵能听见声音)并通过鼻腔蔓延到鼻内侧。他的神经系统严重紊乱、出现衰竭和异常急躁,变得愈加精神错乱。再次,很小的噪音就能导致他痛苦不堪,全身紧张,异常敏感。”  笔者认为当时巡逻守卫绕监狱行走时靴子发出的嘎吱嘎吱声和每两小时满时换岗的声音都让戴维斯睡不安稳,所以缺乏睡眠是戴维斯的病因之一。研究战犯戴维斯的自述资料,发现自从关押以来,戴维斯每两个小时就要醒一次,几乎没有一次睡安稳。后来,北方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在地上铺垫子以使守卫行走时减轻摩擦音,但此时已收效甚微。戴维斯的体质很差,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还可能感染地区性传染病。   
对此,媒体对这份医学报告的评论令迈尔斯愤怒,在与副官长助理的一次秘密交流中,迈尔斯认为:库珀医生完全受控于自己的夫人。因为库珀医生的妻子支持分离主义者。库珀医生对戴维斯夫人照顾周到,并护送她来回诺福克。他还与戴维斯和奥康纳及希氏秘密会面。对此,公众认为库珀医生公正仁慈地对待战俘,而迈尔斯却在背后攻击,以歪曲这位忠诚医军的良苦用心。 民众的不满情绪不仅在整个南方蔓延,而且北方各大媒体也大胆谴责对杰斐逊?戴维斯的折磨。其中,1866年5月24日纽约《世界报》的一篇社论称:“杰斐逊?戴维斯在门罗要塞监禁中遭受的折磨不再是小报谣言,在12个月的连续煎熬后,戴维斯面临死亡的危险”。 后来经财政部长提议,总统命令一位外科医生彻底全面地检查戴维斯的身体状况。   
戴维斯在北方监狱中饱受严厉的看管和残酷的虐待,身心具疲的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这种严酷的现实环境中,北方将军将政治迫害的各种暴行纷纷施加到他的身上。但是在北方新闻媒体大量曝光戴维斯在狱中的悲惨遭遇以后,公众的强烈呼声使北方政府不得不开始关注他在狱中的生活状况,并且派出专门的医生来为其治疗病体。改变戴维斯在狱中恶劣生存条件的不仅仅是原有的政治光环,而且还有在民主体制下的强大新闻监督力量。   
 
3.起诉戴维斯的失败及原因  
迫害狱中的戴维斯并不是北方政府的终极目标,野心勃勃的北方政治家们一心要把戴维斯置之于死地。通过法庭公开起诉戴维斯的“战争罪行”则成为了这些政治野心家们实现其目标的首选。在北方政府的法庭上,一场有计划的政治迫害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内战结束不久,北方政府指控南方领导人戴维斯虐待北方战俘,而南方则认为此指控纯属伪造。毋庸置疑,审判惠兹就意味着戴维斯和南方其他高级领导人要被牵连受审,于是内战后,政党仇恨与恶意阴谋都淋漓尽致地用在了戴维斯身上,使其为“安德森维尔营的罪行”负责。一方面,北方政府通过审阅缴获的南方文档、传唤目击者做伪证、并聘请共和党里最精干的律师参与起诉戴维斯,但最终失败。因无法指控戴维斯,北方政府便企图贿赂惠兹上尉,还向他认承诺只要控诉仍囚禁在门罗要塞的戴维斯即可保住生命。根据国会议员希尔的相关资料,发现惠兹被提审实际上是北方政府妄图通过惠兹案件提审戴维斯与其他高级战犯。北方军事委员会一共会见了160多名目击证人,审判长达3个月。当时北方政府的军事管制遍及整个南部,众多南方人屈服于北方政府的权势之下,愿意做伪证指控戴维斯。 另一方面,面对这种紧张气氛,所有被带往华盛顿的证人均没有指证戴维斯牵涉到安德森维尔和其他战俘营的暴行。其中有一位谙熟迈阿尔瓦公爵、圣巴尔的摩屠杀以及西班牙宗教法庭历史的迈阿密绅士也不愿意指控戴维斯。因为这些南方人担心荣誉受辱,并害怕将来遭到南方同胞的唾弃。然而北方政府依然不肯善罢甘休,还关押着一位最重要的证人——已被判处死刑的惠兹?巴拉斯就是北方政府试图证明戴维斯有罪的突破口。   
但是惠兹却拒绝向北方法庭作伪证证明戴维斯的战争罪。研究发现惠兹的辩护律师的书面声明中有关此事的资料,揭露了其中的秘密,即在处死惠兹前一晚,辩护律师已向著名侦探L. C. 贝克将军泄露了审判牵连戴维斯一事。事实如下:当晚,北方政府相关人员找到惠兹的忏悔牧师博伊尔神父和辩护律师,其中一人告诉辩护律师如果惠兹能证明杰斐逊?戴维斯在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犯下暴行,那么高级内阁官员便能将戴维斯定罪论处;第二日早上,当着博伊尔神父的面,辩护律师告诉惠兹昨天的事,声明一旦能证明戴维斯的罪行,他便能从轻发落,但是惠兹上尉简单而平静地表示自己一直对杰斐逊?戴维斯的事情毫不知情,表示戴维斯与安德森维尔战俘营事件毫无干系,即使作伪证能挽救自己的生命,惠兹也不会背叛戴维斯或任何人。  
从阿拉巴马?莫比尔《循环》摘取的片段中证实了谢德律师的声明,更加证实了惠兹的实事求是。希尔在国会上的简短演讲提到了惠兹上尉死前向辩护律师的陈述。当时关在惠兹旁边牢房的囚犯、现任巴尔的摩牙科学院主任、医学博士 R. B. 温德教授的补充信更详细地描述了该事件。尽管温德博士的这份声明已在美国出版过多次。但笔者认为无论如何,这份声明因为内容关键,经得起推敲,并对审判与处死惠兹的讨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将原文内容呈现如下:   
1875年11月16日,巴尔的摩   
    W.T. 沃索尔少校:   
尊敬的先生——我如期收到了您上月25号的来信,若非身体有恙我本该很快回复,我很高兴向您提供所需要的事实,但是这些事实已经在国内不同报纸上出版多次。   
惠兹受刑前一两晚,夜幕刚刚降临时,我看见几个男人(看似有教养的人)走进惠兹牢房。很自然,我很关注这些不速之客的来意,同时也希望他能够获得缓刑——直至那时我还不能相信会发生合法但不公正的死刑判决——所以我就站在牢房门边,又看到他们走出来。我非常确认他们有三人。惠兹走到牢房门边,因为那扇门和我这扇们相对,我便下意识地用眼神问他,惠兹示意:“这三人愿意还我自由,前提是要我证明戴维斯先生有罪,确定戴维斯涉及安德森维尔战俘营的指控;我告诉他们我不能这样做,因为从个人、官方以及社会角度,我不认识戴维斯先生,但是如果他们希望用我可怜的性命背叛南方事业,那么他们低估我了。”我问惠兹“你知道这些人的身份吗?”他说“不知道,”而且他们拒绝透露其真实身份——但是向惠兹保证他们拥有言出必行的权利。正如您所看到的,这便是全部,我并未听到他们的对话,而仅仅汇报了惠兹对我说的内容——惠兹也同样告诉了来自华盛顿的律师谢沙德先生。谢德也出版了亲笔署名的事实报道。  
                                                  真诚的R.B德  
  
上述内容通过察看监区分布图可以证实温德陈述的真实性 :因为天气炎热,北方军队看守准许牢房门打开——过道由重兵把守,一位看守在中间来回走动——尽管如此,还是允许R.B温德和惠兹进行交流。   
在北方政府的庄严法庭上,一场针对戴维斯的政党仇恨和阴谋陷害的荒唐闹剧正在上演。但是若干被北方阴谋者收买的“证人”却在事实面前毫无说服力,反而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笑柄。最后他们只好把赌注押在了已经被判处死刑的惠兹上尉身上,以从轻发落的许诺让惠兹指控戴维斯等南方领导人与安德森威尔战俘营的悲剧有关。但是惠兹却保持了自己高尚的人格,在免除死刑的巨大引诱下仍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没有用背叛任何人为代价来开脱自身的罪责。其后被《循环》杂志暴光的细节描述更使这些北方的无耻政客的嘴脸跃然纸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使北方起诉戴维斯的阴谋行动遭到挫败,也使社会舆论同情对戴维斯的遭遇,并对北方政府中的阴谋分子表示了强烈的愤慨。  
  
4.戴维斯获释  
尽管北方政府费尽心机试图证明戴维斯有罪并将其判刑,但是阴谋与谎言均驳不倒铁的事实,最后不得不放弃继续捏造罪证的行径。北方政府在起诉失败后,戴维斯被关押在门罗要塞时,便有人要求他在很多显贵之士已签字的赦免请求书上签字;北方管理人员保证一旦签字,总统就将释放戴维斯。因为他深信南方的“正义事业”与自己正直的行为,戴维斯拒绝在赦免书上签字,依然愿意忍受贫困与折磨。 戴维斯从来不回避北方政府的指控,因为他不愿意苟且偷生,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写到大赦令的名单之中。 关押期间,戴维斯保持了自己高贵的气节,并未向北方政府官员献媚,见证人(J. A. 费森登炮兵中尉)的一份声明证实了戴维斯的正直:1866年5月25日门罗要塞已允许戴维斯在日出和日落期间在门罗要塞围墙内自由走动。戴维斯再次提请荣誉假释(与大赦有区别),并保证不会企图利用自由借机逃窜。  
戴维斯获得假释批准后,北方政府也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了处理。1866年8月29日,美国(北方)陆军部发布命令,解除迈尔斯在门罗要塞的职位。但迈尔斯希望继续留任直到这位战犯被转移为止,以此保住自己的声誉,要求留任一个月或直到10月5日。因他残暴对待这位战犯的行径备受公众谴责,这一请求未获应允。迈尔斯离去后,门罗要塞由H. W.波顿将军管理。截然相反的是,波顿将军对戴维斯体贴人道,并向陆军部报告允许未经特别授权访问戴维斯的人员情况。最后,1867年5月1日,美国佛杰尼亚区巡回法庭颁布了戴维斯《人身保护法》,遵从陆军部命令,H. W.波顿将军奉命于5月13日解除对南方前总统的监禁,戴维斯重获自由。  至此,对南方战俘的审判就此落幕。  
在世界战争史上胜利一方处理失败一方的领袖是顺理成章的事,战败者都不经审判就被处决的也不在少数。在美国内战结束后,北方政府中的野心政客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而极力迫害戴维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监狱中对戴维斯的残酷虐待和严酷管理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指责后,法庭上的阴谋陷害又紧锣密鼓地展开。他们不惜收买大量证人来提出子虚乌有的起诉,但是这些无耻的谎言在法庭上却经不起推敲。随后又打算以免除死刑为交换,让惠兹上尉参与到诬陷戴维斯的活动中。可是惠兹却不为所动,并且这些可耻行径还被媒体公诸于世。而戴维斯的无罪开释,可以说是美国社会制度的胜利,公正的法庭和强大的新闻舆论监督力量使少数政客的阴谋最终流产。戴维斯的无罪释放创造了一个南北人民化解仇恨走向和解的重要契机。战争结束以后,南北双方人民和平相处,南方承认失败,开始重建家园,而不是拿起武器上山打游击。 这一切的成果与美国完善的民主制度和国民高尚的品格是分不开的,他们不仅释放了戴维斯,而且也未去追究其它在战争中抵抗北方军队的南方人的罪责,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页,彰显了美利坚民族的博大胸怀。为战后美国的迅速崛起创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而经历过内战后的美国也更加强大,很快便把目光转向了海外。 
第四章 战俘问题对美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持续四年多的美国南北战争最终以北方政府的胜利而结束,美国没有因为战争而分裂,反而扫除了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向世界强国的征程迈进。而南北战争中出现的战俘问题虽然造成了数万美国战俘死于非命,但是战争中对战俘处理问题做出的努力,如战俘营的管理、战俘的交换以及相关条令条例的制订都为以后国际战俘问题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而且也深深影响了美国以后的战俘处理政策的制定。   
一、美国处理战俘问题的历史经验   
在南北战争中,战俘问题一直是困扰南北双方的一个难题。但是无论是南方政府还是北方政府,为了更好地处理战俘问题都进行了诸多尝试。虽然出现了像谢尔曼那样虐待战俘的典型,以及造成上万战俘死亡的人间地狱(安德森维尔战俘营)。但是却同时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根据美国处理战俘问题的历史经验,笔者一共总结了八点:  
第一,在战俘营建设过程中应该合理规划,以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第二,在后勤补给上应该保障战俘营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三,创造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防止战俘营卫生状况的恶化   
第四,各国对战俘的捕获、关押,战俘营的管理以及战俘的释放等都应该制订系统可行的条令条例,以保障战俘的基本人身权利,并且还要有相应的监督机构来督促相关战俘政策的推行情况。 IDiUn! 6Q  
第五,对于战争罪犯,应设立公正的法庭进行公开审判,并接受媒体的合法监督。 x 1%J1?Fp  
第六,战俘的基本物质待遇和相关人身权利都应该制订相应的国际条约来给予保证,对交战双方的战俘交换也应制订相应的国际条约以供各国遵循。  
第七,加强国际间的新闻监督、保障新闻自由,利用国际舆论的力量来保障有关战俘问题的国际条约得到切实贯彻。   
第八,建立相应的国际战俘权利保障组织,切实关注处于战争状态的各国战俘状况,避免人道主义灾难的出现。并向物资供应困难的战俘营提供国际援助,以保障战俘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dV|,|v  
美国的南北战争虽然过去了一百五十年,但是却为后世处理战俘问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南北战争中死去的战俘不会复活,但他们的悲惨遭遇却使后世提高了对战俘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二、美国内战对国际战俘问题处理的影响  
有关美国内战中的战俘政策与战俘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路易斯和麦瓦哈认为内战是一次极好机遇的丧失,因为南北双方当时都极度缺乏人力,但双方均没有设立相关机制,以利用成千上万名战俘的劳动力。理查德?加勒特认为双方都没有采取充分举措保障战俘们的安全和福利,尽管如此,双方也都没有肆意迫害各自的战俘。 不论怎样,南北战争的战俘问题中唯一影响巨大的结果便是出台了《利伯守则》,尽管内战时期对战俘待遇影响甚微,但后来成了国际协议的基础。而且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官方性”战俘交换也开始得了了国际上的认可和效仿。  
实际上《利伯守则》是1863年4月24日,北方政府陆军部发布的一个在美国历史上最重要,最为细节化的战俘处理条例。即第100号将军令,因按设计者的名字命名,所以又叫作“利伯守则,共有157条,全称为美军战地管理条例。 利伯是一位哥伦比亚学院的历史与政治经济学教授,曾提议建立关于游击战的国际法框架,于1862年8月1日将该建议呈报陆军总司令哈勒克将军。因利伯起草的提议简明扼要,总司令对此印象深刻。 随后哈勒克下令将15000份的16页小册子发放给军官。1862年,11月13日,利伯建议:美国总统应组建一个编辑国际战争法的委员会,由哈勒克任主席,同时该委员会具有认定战俘资格与规定北方军队如何处理战俘的权力。11月17日,哈勒克邀请利伯到华盛顿参加由他领导的特别委员会,以协助对各种战争条例和美军战地管理规定的修正与完善。   
利伯守规并非只是一系列的命令。它对规范战争行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据,它首次提出战争非不道德与残暴行为的借口。该守规灵活实际而不僵化,明确严禁虐待、残害、折磨与毒死战俘的行为,同时也考虑到了适度的军事需要与军事报复的情况。与战争法和国际法早期提案不同的是,利伯守规明确针对战场管理。理查德哈迪根认为:在此之前,没有政府制定过如此清晰、明确,规范的条款,该守规不仅规定了己方军队的权利与义务,而且划定了平民与敌军的权利与责任。   
利伯对战俘的定义如下:“携带武器的公共之敌或积极协助敌军的公开之敌通过个人屈服或者投降协议,在战斗或受伤时,在战场或者医院落入捕获方手里。”包括所有的士兵、占领敌国领土的个人、随军公民、脱离主力部队的游击队员。利伯将游击战定义为不受交战法约束的战斗模式。没有武装组织的,不连续作战且经常回乡,或伪装成平民的战斗人员没有资格享有战俘权利。平等对待所有战俘,不应按阶级,种族,地位进行区别对待。守则明确规定禁止将战俘奴隶化,任何部队不能剥夺战俘的住宿权利,一旦捕获战俘,战俘只能作为捕获政府的财产,而非捕获单位或个人的财产。应将战俘收监,但必须尊重战俘,提供健康食物与足够的医疗条件。在战俘交换中,政府可依据战俘军衔等级,要求战俘为捕获国政府的利益从事劳动。 鉴于参加敌军的战俘变节者,利伯守则明确规定:任何变节,投靠敌军的北方军人一旦再次被北方军队俘获,将按潜逃罪论处……。 虽然这些条例在南北战争中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但是利伯守则却对以后的国际战俘条约的制订提供了参考。   
利伯守则的影响远超出美国内战范围,后来被英国,法国,普鲁士政府原封不动地采用,该守则为1874年布鲁塞尔大会上制定《战争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际陆战守则》与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公约》的设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07年的《海牙公约》第二章附录特别规定了对待战俘的细节。192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和其1949年的修订版中进一步对此做出解释,其中第四条规定:保护被捕的军事人员、游击队员和一些贫民。此外,公约的其他条款还明文规定虐待战俘是非法行为,并表示战俘只能透露自己的名字、生日、头衔和编码。  这类针对战俘处理的国际条约至今仍然被国际社会所遵循,影响极为深远。  
总之,《利伯守规》对美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处理战俘问题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利伯守规中的战俘基本定义,战俘基本的人身权利等基础性原则不仅在南北战争以后的美国军队中得到了很好推行,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战争法》,《国际陆战守则》,《海牙公约》,《日内瓦第三公约》等国际性战争公约中都体现了处理战俘问题的利伯原则,使战俘的人权得到了保障,战俘不再像以前一样被随意处决,虐待或者成为对方的奴隶,他们在战俘营中的待遇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障,避免了人道主义灾难在战俘营中的出现。因此,南北战争终结了战俘沦为对方奴隶的时代,揭开了人类战争史的新篇章。   
三、战后美国对敌国战俘的处理政策   
    战后的美国走向了国际舞台,而在对外战争中,美国处理敌国战俘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北战争中的诸多经验以及《伯利守则》的影响。   
1865年至1919年时期国际社会通过诸多努力,制定了各种战争法规,与此同时,美国军队多次卷入到各类局部战争中。1864年成立的国际红十字会、1874年发布的布鲁塞尔声明、1899年与1907年两次制定的海牙公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全球战俘的境遇。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已显示出美国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人道主义的方式收监和处理数以万计战俘的能力,这与南北战争中获得诸多处理战俘的经验密不可分。在1899年至1902年的菲律宾战争中,则显示出美国将单一模式的战俘处理政策用于反美游击战争中的艰难性与复杂性,表明美国的战俘政策实践并不能按处理敌军战俘的预定政策实施。 G(Idiw#WT  
1898年4月25日,美国向西班牙宣战,战场包括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应战事要求,美国军队必须要适应各种战场环境。虽然与西班牙的战争仅持续了三个月,但美军俘获了40000多名西班牙裔战俘,其中大部分是在圣地亚哥、马尼拉和波多黎各地区投降的西班牙军队。这场战争的战俘政策与美国内战临时性的战俘政策已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原因有两点:一是1863年颁布的第100号将军,即《利伯守则》,成为是美军处理敌国战俘问题的基本指导原则;二是展开军事行动前,美军指挥官就计划利用古巴和波多黎各的战俘修筑道路,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但8月12日,阻止美国次日袭击马尼拉的停火令并未及时送达菲律宾,经短期交火后,马尼拉城无条件投降,14000西班牙抵抗者沦为战俘。他们留在马尼拉的军营中,可在城里自由走动,等待遣送回西班牙。但很少有人离开军营,不愿意与充满恶意的菲律宾人混在一起。8月31日,塞尔韦拉接到通知:在作战部和海军部门的护航下,遣送西班牙战俘回国。但并非所有战俘都愿意回国,一些人请求继续留在古巴。 从美西战争到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军一直把敌国战俘作为劳动力使用,使一些美军士兵避开了繁重的修建任务,能够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前线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率。 1913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阴云笼罩欧洲时,美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处准备了战俘处理通令,一旦美国卷入欧洲战事,就颁布实施。但这项命令未能颁布,主要是由于墨西哥边境一带的军事行动导致数百名反美的墨西哥人被捕。作战部将这些被俘人员称为“拘禁的囚犯”,而非战俘。因为任何涉及战俘的规章制度即表明美国和墨西哥间处于交战状态,这可能会给美国政府带来政治麻烦。 笔者认为美国在执行人道主义战俘政策的同时,也随时考虑到国家安全因素,因为一旦宣布被捕的墨西哥人具有战俘身份,便意味着美国与墨西哥宣战。而后院失火,很可能打乱美国参加一战的计划,并极可能导致墨西哥投靠同盟国集团。   
在1945年至1991年的冷战时期,处理战俘的政策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针对1949年的战俘问题,西方国家提出对1929年的日内瓦公约进行修改。 对此,美国提出了一个公约修改草案,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俘处理政策存在严重弊端。关于处理战俘的新日内瓦公约是在朝鲜战争(1950-1953)与越南战争(1961-1973)中逐渐形成的。这两场战争的目的均是截止共产主义的蔓延。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的战俘处理政策主要将战俘关押在拥挤的战俘营中,并不再把战俘作为劳动力使用。同时美国的战俘政策严重受到韩国与南越政府的干扰,这两国政府处理战俘的手段与目的完全与美国政府背道而驰。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建立了联合国军司令部 (UNC),而美国仍掌握着制定战俘处理政策的主导权。一开始,驻韩美军未获得关于收监和处理战俘的指示。1950年7月5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命令所有的美国军人要“根据在军事行动中,文明国家认可并运用的人道主义原则”对待朝鲜战俘。8月16日麦克阿瑟要求联合国军遵守1949年的《日内瓦公约》,禁止在战场上处决战俘。 C-;}a%c"  
越南战争中,美军早期的军事行为未涉及战俘问题,而南越政府却根据民法而非军事法,将敌方战斗人员视为国内的叛军。因南越政府宣称不允许北越军队存在于自己的国土上,对此,北越政府也不愿意协商处理战俘问题。这表明南越与北越政府都不会关心北越战俘的悲惨处境。越战期间,美国驻越军援司令部(MACV)试图减少南越处理战俘的残酷性,但是有关虐待、折磨和处决战俘等指控扰乱了整个战俘处理计划。同时,因为收监战俘给MACV后勤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MACV也无心继续妥善处理好北越战俘问题,越南战争中,美国从起初的“顾问战争”模式逐渐转向“全面战争”。虽然美军捕获了几千名北越战俘,但并未收监他们,而将北越战俘转交给了南越政府,由越南共和国军队(ARVN)处置。美军顾问极力敦促ARVN的战俘营遵照1949年《日内瓦公约》的条款,但公约对南越政府的约束力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而越南战争的本质也使战俘问题更加复杂。很多被俘武装人员是成为“越共”的南越叛军和南越民族解放阵线成员。   
总而言之,冷战时期的战俘政策的特点如下:第一,美国始终将对敌方战俘的管理权移交给作战中出力较少的盟国(例如,韩国、南越等),而这些盟国通常不认可美国所谓的遵守《日内瓦公约》的观点。在朝鲜和越南,出现了大量拥挤不堪的战俘营和相当糟糕的战俘管理行为。第二,美军指挥官将战俘的概念扩大到包括游击队员和那些并没有代表任何国家的敌对势力。因为在冷战时期,美军和其盟国捕获的俘虏中有大量妇女和青少年,导致美国认为敌方只有成年男子参战的愿望落空。这在美国历史上是首次。这种非传统的战斗人员在后冷战时代的战场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恐怖份子”则更超出了大家对传统战俘的认识。   
综上所述,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在对待敌国战俘的政策上更多地受到了南北战争中的旧有经验和条例的影响。而且对于《利伯守规》以及《日内瓦公约》的规定也是比较严格地进行了遵循,以至于在越南战争中出现了美军根据国际战俘条约将捕获的北越战俘全部移交给南越政府的情况。这反而使南越各种虐待战俘的丑闻见诸报端,使美国政府颜面扫地。而在后冷战时代,在各地战场上遇到了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非传统战斗人员也使美国的战俘处理政策显得有些落伍。时代在进步,应承认在南北战争后,美国的战俘处理政策一直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相关国际条约都是以美国的相应规定为蓝本而制订的,但是新时代的到来也使美国逐渐认识到原有战俘政策的局限性,相信一向勇于创新的美国人会在如何对待敌国战俘的问题上提出更加切合实际而且行之有效的政策。   
  
四、美国对待本国战俘的人文关怀   
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国家,就会爆发战争,就会出现战俘。南北战争后,在南方战俘的处理上,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现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战争结束以后,北方政府不仅无罪释放了戴维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南方高级战俘,而且对其它参与过抗击北方军队的南方军民也采取了宽大为怀的态度。南方著名的指挥官罗伯特.李将军就在战后得到特赦,它从1865年10月2日起在弗吉尼亚列克星敦担任华盛顿学院(今华盛顿与李大学)校长。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将华盛顿学院由一所不知名的小学校转变成美国第一所提供商业、新闻与西班牙语课程的大学,并建立一种垂范至今的荣誉观念-我们只有一条校训,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绅士。 E']Gh  
1890年,11个南部州政府正式公布了对南方士兵与遗孀的抚恤金制度。这一制度类似于北方政府出台的北方士兵与遗孀的抚恤金制度,规定如下:因服役涉及残废、死亡与贫穷的南方士兵(包括幸存的南方战俘)、遗孀以及阵亡士兵(包括死亡的南方战俘)的直接亲属具有享受资格。抚恤金的发放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 总而言之,这些曾经在战场上对抗过北方政府的南方士兵和遗孀得到了美国政府和当地州政府的抚慰。正是这种对待本国战俘的人文关怀,避免了第二次美国内战的爆发,使刚刚经历过内战的美国很快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正轨。  
内战后的美国,在看待本国士兵在战斗中投降敌方的行为时,军方和政府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美军官兵在战斗中可以选择投降,投降以后也不会承担负责任。最大规模的一次美军投降发生在二战的菲律宾战役,美军二万多人集体向日军投降,温赖特将军成为战俘。日本战败后,美军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举行受降仪式,温赖特从战俘营一出来就参加这个仪式,麦克阿瑟将一支签过受降书的笔交给他,1945年9月5日温赖特晋升为上将。1946 年任第四集团军司令。此举证明了美国人珍视的“投降并不代表耻辱”的理念。并且,这些投降敌人的美军战俘,在回国时往往还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例如回国的伊拉克美军战俘),并且许多还会被授予战俘勋章(敌国战俘也可具有被授予的资格),选择在军队中继续服役的美军战俘还能得到重用,甚至担任要职。   
在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注视下,在越战纪念碑旁,在“韩战”纪念碑旁,在二战纪念碑旁,星条旗与一面黑色的旗帜迎风飘扬。它叫战俘旗,俗称骷髅旗,是专为战争中的被俘人员和牺牲者而悬挂的。美国不仅公开允许参战军人投降,而且还专门为战俘树碑立传。每年的五月三十日是纪念战俘和牺牲者的节日,退伍军人和支持者举行大型集会,许多人骑着哈雷摩托车(那是一种大功率的车子,开起来声音极大)穿着黑色皮衣,戴着墨镜,动辄几十至几百辆,在全美的各条高速公路上、街道上飞奔,声势极为浩大,特别是首都华盛顿,每年都有纪念战俘的大型集会。对战俘也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这在其它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美国人对待本国战俘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不仅赦免了众多曾经抵抗过北方政府的南方军民,而且在战后还向南方的幸存老兵和阵亡者(包括战俘)遗孀发放抚恤金。甚至制定的条令条例也允许美国军人在特定情况下选择光荣投降,保证其在战后不会被追究责任,并给予归国的美军战俘很高的荣誉和地位,这一切都体现了对死者的人权尊重和对生者的人文关怀。 美国南北战争的战俘问题涉及战俘产生的原因、战俘的管理政策、战俘的生存状况、战俘交换以及战俘处理问题的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南北战争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交战双方士兵大量沦为战俘,造成战俘数量的极其巨大。巨大战俘数量的产生是交战双方的战略方针、指挥能力、征兵制度缺陷、不合理的军人休假规定以及宗教信仰、武器装备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战俘数量巨大,必然给南北双方的战俘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解决如此空前严峻的战俘问题在美国历史上没有既成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南北双方的战俘管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各有差异的不同管理实践中进行探索尝试,正是因为数量庞大的战俘管理是史无前例的开拓性的探索实践,因此难免会出现许多曲折和矛盾,造成管理上的诸多失误与不足,给南北双方战俘带来种种人为伤害,造成战俘生存状态或生活境遇的极其艰难。   
但是,因管理不善造成战俘不良的生存状态,这只是战俘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南北战争期间出台的《利伯守则》明确规定不许虐待战俘,从立法规范角度赋予战俘应当享有的基本人身权利,使尊重战俘人格、关心战俘生命等管理理念逐渐引起南北双方的思考与重视,也使人性化管理在双方的战俘管理实践中成为常有所见的现象。正是出于对战俘命运的重视与关心,南北双方通过“官方”、"非官方"交换等多种途径,成功地进行了大量的战俘交换,使大批被俘士兵免于在战俘营中饱受屈辱与痛苦的煎熬,这是南北战争中人道主义关怀在战俘处理问题上最为成功和最值得称道的重要事件。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南北战争结束后,以战争罪被送上法庭公开审判的只有两个人,而这两人受审的罪名都与是否虐待战俘有关。低级别军衔的惠兹上尉因“虐待战俘”罪名成立被判处死刑,而作为失败一方的南方最高领导人戴维斯,因起诉他在战争期间“虐待北方战俘”的罪名不成立,最后被公开宣布无罪释放,戴维斯总统是南北战争中的头号战犯,头号战犯被公开宣布无罪,而无罪的理由是他任职总统期间未制定过“虐待战俘”的政策,这一南北战争中有关战俘处理的典型事例,同样闪烁着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的理性之光。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一直贯穿整个战争进行的全过程,围绕战俘的处理,南北双方开创了平等协商,平等对话的有效沟通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平等战俘交换的新途径。妥善处理战俘问题,没有给美国战后的重建留下后遗症,为美国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强国减少了障碍。早期美国是以欧洲移民为主形成的民主独立国家,欧洲居民从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人文关怀意识,在移民北美洲后的南北战争中的战俘处理问题上,获得了极其圆满的成功。 -Fs^^={Q  
当今世界区域矛盾、国别冲突持续不断,局部军事战争时有发生。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战俘,战俘与战争如影随行,战俘问题成为交战双方无法绕开也没法回避的严峻现实问题。吸收美国南北战争史上有关战俘处理政策的种种失败教训,揭露与批判战俘管理过程中的种种虐待战俘的恶劣行径,借鉴南北战争中处理战俘问题的成功历史经验,这对当今国际社会的战俘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启示意义。换句话说,在当今新的国际化历史条件下,高扬美国南北战争中解决战俘问题的人道主义旗帜,尊重战俘的人格,保障战俘的生命安全及人身权利,是妥善解决战俘问题的有效途径。 L8j#l u  
但是,最后必须说明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留下的有关战俘处理问题的成功历史经验,并不是今天国际社会解决战俘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彻底解决战俘问题,需要人类自身的彻底觉醒,途径只有一条,而且舍此别无它途,那就是:根绝战争,消灭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