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医院营业时间:中国历史上的名优绿茶(上 下)(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11:28

中国历史上的名优绿茶(上  下)

《 农民日报 》( 2011年10月13日   06 版)

    农业史话

    穆祥桐

    在现代划分的六大茶类中,绿茶的生产历史最为悠久,在生产区域、品种、产量及消费区域等方面,均为六大茶类之首。

    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陕西、甘肃、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山东和台湾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生产绿茶。绿茶产区可划分四个区域,即江南绿茶区、江北绿茶区、华南绿茶区和西南绿茶区。江南绿茶区是中国绿茶的主产区,该产区中名优绿茶的比重较大,如浙江的龙井茶、安徽的黄山毛峰茶、江苏的洞庭碧螺春茶、江西的庐山雾茶、湖南的高桥银峰茶、湖北的邓村绿茶。江北绿茶区由于纬度高,昼夜温差大,茶树干物质积累较多,茶叶的滋味浓度较高。该茶区的名优绿茶有山东的日照雪青茶、安徽的六安瓜片茶、河南的信阳毛尖茶。西南绿茶区为茶树的原产地,茶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的绿茶芽叶肥壮多毫,内含物质丰富,滋味浓度较高。四川的蒙顶甘露茶、竹叶青茶,重庆的永川秀芽茶,云南的南糯白毫茶,西藏的珠峰圣茶等都是名优绿茶。

    绿茶的分类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按加工方法分类,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半烘炒绿茶、晒青绿茶等;一是按茶叶形态分类,分为扁形绿茶、单芽形绿茶、针形绿茶、毛峰绿茶、兰花形绿茶、曲螺形绿茶、珠粒形绿茶等。现按照第一种分类方法,将中国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优绿茶予以介绍。

    一、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采用蒸汽杀青工艺做成的绿茶。除中国外,日本、印度等国也生产蒸青绿茶。蒸青绿茶具有三绿特征,即干茶色泽深绿,茶汤碧绿,叶底青绿。大部分蒸青绿茶外形为针状。

    1.仙人掌茶是恢复历史名茶,为扁形蒸青绿茶。该茶创始于唐代湖北当阳的玉泉寺,创始人为寺中中孚禅师,是李白的族侄。李白在其《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序中,对此茶的肇始作了详细叙述:“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棲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据此可知,仙人掌茶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此茶虽后有《本草纲目》、《事物绀珠》、《茶谱》等古籍记载,但制作技术已经失传。1981年当阳县玉泉寺林场茶场开始恢复仙人掌茶的试作工作。研制工作以“恢复不拘泥于复古,创新不徒具虚名”的思想为指导,把古代的传统茶叶加工工艺与现代茶叶加工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恢复了这一历史名茶的生产。

    仙人掌茶使用宜昌大叶茶,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加工分为蒸青、炒青做形、烘干定型、增香提毫等工序。仙人掌茶品级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仙人掌茶品质特征: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清香雅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匀嫩。1983年,仙人掌茶获湖北省农业局颁发的“湖北省地方名茶”证书。1984年,湖北省科委组织茶叶专家对其进行鉴定,确认该茶为恢复创制的历史名茶。1993年,该茶获杭州第二届“机优杯”名茶评比一等奖。仙人掌茶主销武汉等湖北一些城市。

    2.恩施玉露茶是历史名茶,为针形蒸青绿茶,主产于湖北恩施五峰山。据传,康熙年间,恩施有一蓝姓茶商开始垒灶研制,其所垒茶灶,与今天生产恩施玉露茶使用的灶大体相同。当时生产的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毫锋银白如玉,被称为“玉绿”。尔后,加工工艺外传,宣恩县庆阳所仿制的外形色泽翠绿,毫白如玉,格外显露,遂改名为“玉露”。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带领制茶技术工人杨义茂等人,在五峰山建厂,生产“玉露”茶。     恩施玉露茶使用地方群体品种“苔子茶”,为灌木型小叶种。加工分为蒸青、扇干水气、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和拣选等工序。恩施玉露茶品级分为特级和一至五级。恩施玉露茶品质特征:外形毫白显露,条索紧细圆直;香气馥郁;汤色碧绿,滋味甘醇;叶底明亮。恩施玉露茶1983年被评为湖北名茶之首,1990年在北京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银质奖,199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恩施玉露茶主销恩施、襄樊、豫西、武汉等地,外销日本。

        二、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是锅炒杀青、揉捻炒干的绿茶。炒青绿茶香气浓郁高爽、滋味浓醇厚爽。炒青绿茶因炒制方法不同,形成条、圆珠、扁平、针、螺等不同形状,因此炒青绿茶又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和特种炒青等类型。最早描述炒青的文献见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炒青作为茶名,见于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作。炒青绿茶全国所有茶区都有生产,品类达百余种。

    1.洞庭碧螺春茶是历史名茶,为螺形炒青绿茶,创制于明末清初。洞庭碧螺春茶为地理标志产品,据《地理产品洞庭(山)碧螺春》(GB/T18957—2008)规定的东山镇与西山镇的太湖洞庭山。洞庭碧螺春茶的鲜叶采摘规定在春分至谷雨期间,谷雨后采制的茶不得称为洞庭碧螺春茶。在洞庭东、西山茶区,茶树和桃、李、杏、柿、枇杷、梅树、板栗、杨梅、银杏、柑橘等果树混栽套种,其树枝相连,根脉相通,使洞庭茶树具有天然的茶香果香。据《三吴杂志》记载,该地所产之茶,在宋代已为贡品。清代陆廷灿所编《续茶经》引《随见录》云:“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述:“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吓杀人香’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土人朱正元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康熙己卯(1699),车驾南巡,幸太湖,巡抚宋荦,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观,题之曰'碧螺春’。”

    碧螺春使用东、西山群体种,灌木型,小叶种。其制作分为拣剔、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等工序。连续在锅中操作,一锅到底。1997年江苏省发布碧螺春茶地方标准,设特级、一至四级共五个等级。碧螺春茶的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呈螺,白毫特显,色泽银绿隐翠光润;内质清香持久,带有花果香;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甜;叶底柔匀幼嫩明亮。洞庭碧螺春茶以其“形美、色艳、香高、味醇”而驰名中外,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清宣统三年(1911)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民国7年(1918)在国货展览会上获一等奖,1986、1990年两次荣获商业部名茶称号,1997年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洞庭碧螺春茶主销京、津、沪、穗等大城市及港、台地区,外销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2.西湖龙井茶是著名的历史名茶,为扁形炒青绿茶。在明代以前就已生产。其主产区为杭州西湖区的梅家坞、龙井、翁家山、杨梅岭、九溪、梵村、满觉陇、双峰、茅家埠、灵隐、玉泉、金沙港、南山等13个村。

    西湖地区产茶历史悠久,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叙述唐代茶区时就讲:“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咸淳临安志》记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庵产者,名白云茶。”至明代,龙井之茶则超越其他之处所产者而成为绝品。《浙江通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方为珍品。”田艺衡在其《煮泉小品》中则进一步指出:“今武林(杭州旧称)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山绝品。”“郡志亦只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毕未若龙泓之清馥隽永也。余尝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两浙罕伍云。”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到杭州观茶、品茶,并吟诗作赋以记其事。民国时期,龙井茶按不同产地被商家分为狮(峰)、龙(井)、云(棲)、虎(跑)四个字号,以狮峰、龙井所产为珍。

    龙井茶使用龙井群体、龙井43、龙井长叶等品种。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清明前后采特、高级茶的原料,谷雨前后采高、中级茶的原料。龙井茶加工分为鲜摊放、炒青锅、回潮、揉捻(高中级龙井不揉捻)、二青分筛与簸片末、辉锅、干茶分筛、挺长头、归堆、贮藏收灰等工序。其炒制手法有“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称为十大手法。内销西湖龙井分狮峰特级、梅坞特级、龙井特级、狮峰上级、梅坞上级、龙井上级以及一至六级共12个花色级别。外销龙井茶分为极品、特级、一至五级及龙井片共8个花色品级。西湖龙井茶品质特征:外形嫩叶包芽,扁平挺直似碗钉,匀齐光滑,芽毫隐藏稀见,色泽绿中呈黄,俗称“糙米色”;香郁味甘醇,清高持久;汤色绿清明亮,滋味甘鲜醇厚,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叶底嫩匀成朵。

    龙井茶为地理标志产品,根据《原产地域产品龙井茶》(GB18650—2002)规定,龙井茶产区分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其中钱塘产区包括杭州市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越州产区包括绍兴县、新昌县、嵊州市、诸暨市以及上虞市、磐安县、东阳市、天台县等部分地区。近年来越州产区的新昌大佛龙井知名度随着品质的提高亦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