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谷单机版好玩吗:【佳片U约】美国电影:《诺曼底大风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9:15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美国电影:《诺曼底大风暴》
[影片海报]






[热诚推荐]
整个片子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艾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无比尊重。在战争这个吞噬生命的绞肉机当中,这是一般的将领绝难做到的。
说的很好,贯穿人类心灵的,始终是那些细小到甚至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它们点亮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不再是抽象的符号,不是死亡登记册上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
不管电影中描述的内容与现实有多少出入,但其表达的核心价值——尊重每一个生命——才是我们应当去追求的。
应当感谢本片的导演,他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这场60年前的经典战役,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在这部影片中,艾森豪威尔等历史人物上再是以往史诗片里那种神话了的形象。他们也是人,和普通的士兵、军官一样,是有血有肉,有各种欲望、私心与私生活的人。但是他们的责任,却是足以被神话了的。一个普通人担负起了上平常的任务,他就成为了一个上平常的人。如果成功,他就成了一位上朽的人。这也就是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区别。
毫无疑问,指挥三百多万大军攻向西欧,特别是在一天内指挥十几万大军攻上一段窄窄的海滩;同时要协调好陆海空三军特别是处于三军交汇处的海军陆战队、空降兵、海军航空兵的行动;以及打理好英美法加等多国部队的关系。这样的重任无论谁都上敢轻易接下,即使是总管全局、运筹帷幄的马歇尔,布鲁克。艾克在得到任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邱吉尔,要求得到英方的全力支持。在与邱吉尔一番交涉后,首相大人作出了让步,并郑重地告诫艾克:“将军,你现在所要求的权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亚历山大大帝没有,恺撒亦没有。”
获得上级的授权只是第一步,还需有下级的拥戴与朊从。对乱说话但有实力的巴顿,他有打有用:为了盟军团结将他冷藏,为了拓展登陆场由于被将他用于登陆后的行动;对酒后失言且能力平平的亨利·米勒中将(此公是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的室友),他铁面无私,硬是把米勒调回国内。赢得了他的参谋班子的集体信任。
此外,还有难缠的戴高乐,为了赢得他手下法军以及法国人民(别以为法国人民真的做好了欢迎老美)的支持,艾克作为最高统帅,上得上作出相当大的让步,为的,就是赢得这整场战役的胜利。
[影片简介]
本片记录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90天紧张的作战准备,同时描绘了点射的最高指挥官-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面对众多分歧、困难极大的情况下,如何排除各种不利因素,指挥若定,最终取得胜利的情节。这场战役也使他名扬四海,载入史册。
美国2004年罗伯特哈蒙执导的电视电影,老牌影星汤姆塞立克(《三个奶爸一个娃》)主演。他在片中表现不俗,影片并非以大场面的动作为追求,而是把镜头对准战役双方的指挥部,刻画人物细致,不失为二战电影嘉作。
[基本信息]
原名: Ike: Countdown To D-Day
官方网站: http://www.mov6.com/title/tt0401504/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导演: 罗伯特·哈蒙 Robert Harmon
简体中文名: 诺曼底大风暴/艾帅与登陆日
上映日期: 2004-05-31
又名: Ike: Countdown To D-Day, Ike: Thunder in June, 诺曼底大风暴/艾帅与登陆日
imdb编号: tt0401504
语言: 英语, 中文
主演: 汤姆·塞立克 / 蒂莫西·博顿斯 / 詹姆斯·瑞马尔
诺曼底大风暴/艾帅与登陆日的获奖情况
2004年 艾美奖
[精彩影评]
作为中国人,即使身处和平年代,对战争也并不陌生。自从孩童时代起,各种各样的战争就环绕在我们的耳边。打开《三国演义》,战争;打开《封神演义》,战争;打开《水浒传》,战争;打开历史教科书,放眼望去,最重要的历史事件,绝大多数都是战争。
每当想起战争,我们的脑子里会是什么?
让我有些吃惊的是,描写诗史般诺战的《诺曼底风暴》竟然没有轰雷吼炮、机群临空、万舰齐发、冲锋陷阵的场面,原本期望得到的视觉冲击竟然一概没有——甚至整个电影连个开枪的镜头都没有。然而很快的,我就发现了比视觉冲击更有意思的镜头:艾森豪威尔将军凝重的沉思、丘吉尔首相粗大的雪茄、蒙哥马利元帅好笑的洁癖、巴顿将军惹眼的钢盔......一切仿佛都回到了40年代:军服、办公室、酒杯、车子。二战时期的“时代精神”充溢其间。这是一种叙说战争的方式吗?整个电影几乎是从特定情境下,挖掘艾帅的内心世界来不断展开的,貌似平静,实际上却很壮阔。
还是那个问题:每当想起战争,我们的脑子里会是什么?
是尸山血海、家破人亡、千万生命顷刻间破碎的惨不忍睹的悲凉画面;还是手刃仇人,实现“历史正义”的豪迈组歌?
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叙述当中,后者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前者。只要打起了“一统江山”、“替天行道”、“社会正义”、“历史进步”的旗帜,人似乎就自然而然的应该被拿过来充当这些词汇的垫脚石。作为这些词汇代言人的政治和军事首长,也似乎总是忘记那些“兵”和他们自己一样,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思想、有朋友、有温馨的家庭。我想到了著名的电视剧《亮剑》里面,楚云飞有句经典台词:“个人情感,也只能让位于政治了!”
这是“气魄豪迈”的“亮剑精神”吗?真是无知者无畏。或者说,满脑子知识的笨蛋,很可畏。
恩格斯说过“那些创造革命的人,在革命的第二天总是发现,他们的革命根本不是他们所想要的那个样子。”(大意)领袖腐败了、王朝垮台了、主义流产了、理想破灭了。当初呐喊着、热血沸腾着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不知会对这些景象说什么?
但是,难题在于:我们要么被轻易的洗脑,爱上那些虚幻的大词,从而失去了自己,走向乌托邦;要么我们就拒绝相信一切东西,走向孤独、抑郁和迷惘的种种“现代性焦虑”的境地。对于热爱思想的人来说,两种极端之间的转换总是最方便快捷的,难的是脚踏实地、取法中道、负责担当,把原则落实到细节的能力。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艾帅展现了异乎寻常的魅力。艾帅对巴顿将军的批评让人印象深刻:反对法西斯靠的是什么?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优越感和秩序吗?绝不是!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同等地珍惜、尊重;是保卫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大词”遮蔽我们的双眼。我们切身的感受、我们的朋友、爱人和家庭就是一切。
整个片子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艾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无比尊重。在战争这个吞噬生命的绞肉机当中,这是一般的将领绝难做到的。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中低层指战员兽性大发、“杀红了眼”;高层将领则把士兵生命当儿戏,往往轻易下达置千万年轻人性命于火坑的作战计划。顶多事后再给他们戴一些光荣伟大的高帽子,或者像勃列日涅夫在《小地》里,写上“怜悯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示无奈。艾帅则不同。他和他的将军们在领导诺曼底战争的每一个细节:指挥、协调、策划、保密、动员,每一个时刻都在想着如何能让士兵减少伤亡、减少伤亡、再减少伤亡!士兵对他来说绝不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棋子,而是和他一样的兄弟、朋友。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何艾帅这位盟军最高指挥官在影片最后到伞兵部队视察之时,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鼓动,没有气势威严的站队检阅,有的只是聊天、抽烟、说笑——因为士兵们和艾帅一样,明白为什么而战,这个为之战斗的理由绝不是什么大词,所以不需要多说什么,大家也都明白。
艾帅身居高位,但始终不曾忘记战争对一个个个人、一个个家庭的可怕。他的家书毫不客气的将战争描绘为“残酷”,而不是“伟大”——不管这场战争是如何的改变战局。他说“把那么多年轻人送去对抗希特勒的大西洋长城,令我感到心痛”——不管这场战争是不是所谓的“正义”!艾帅念兹在兹,是士兵牺牲对于他们家庭、亲人的巨大痛苦。
重温一下艾帅在影片最后说的话吧:“二成的伤亡率比起七成好太多了。但即使只丧失英勇部队的一员,也是全体人类的损失。何况,如果牺牲者是自己或者心爱的人,那么损失率便是百分之百。这些伟大的战士明白这一点,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我们将再也不会见到像他们一样的人了......”
我不想用什么大词来夸赞艾帅或者是这部电影。我只是想说,民主国家的士兵们有艾帅这样的将领,对于国家和士兵,都是福气。
[请您观看]
',1)">
编辑于201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