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洞塞药有用:清东陵风水探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6:58

     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清王朝建立后,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等10位皇帝。除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未建陵寝外,其余9位皇帝分别在今河北省遵化市、易县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寝,即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位于燕山山脉的南麓,距北京125公里,始建于清顺始十八年(公元1661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陵区依山而建,因地制宜,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和谐统一。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昌瑞山以北为“后龙”,系来龙之地,它从陵后长城开始,向北经过少祖山雾灵山,蜿蜒起伏,延伸到承德附近,西端与密云县接壤,东面则直达遵化市。整个后龙奇峰秀岭,群山叠翠,气势磅礴,绵延不绝,可谓雄奇灵秀,令人心旷神怡。前圈部分是陵寝所在地,占地48平方公里。南以大红门为起点,东西分别建风水墙,总长达20多公里。风水墙随山而建,东经马兰峪向北,直达马兰关,与长城相接;西跨西大河,穿越高低起伏的丘陵,径抵黄花山南麓,围护陵区的安全。在峰环雾绕之间,白桥碧水,红墙黄瓦与苍松翠柏交映生辉,疑是蓬莱仙境。
    中国帝王陵寝,强调“风水”。中国古代风水术认为 “风水宝地”应是:其北有连绵高山以为屏障,南有远山近丘遥相呼应,东西两侧有低岭环护,内有宽阔平原,并有河流蜿蜒其中,所谓“四神地”。
    清东陵陵址正是这种“四神地”。强调“总以地臻全美为重”,力求符合中国传统“风水”模式。整个清东陵北倚层峦叠翠的昌瑞山,东临马兰峪丘陵起伏的鹰飞倒仰山,西接耸入云霄的黄花山,南据天然翠屏宛若倒扣金钟的金星山。更南为象山、烟墩两山对峙,形成一个险峻的陵口,名为兴隆口,整个陵区之水汇集于此,直泻淋河。
    清东陵共有14座帝、后、妃陵寝,其中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这些陵园以孝陵为中心,分布在东西两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清东陵入葬的人物,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葬入顺治皇帝,到1935年葬入同治皇帝的最后一位皇贵妃,历时272年,共埋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这里有许多清朝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在位时间最长、功绩卓著的康熙大帝,掌权最久、寿命最长的乾隆皇帝,辅佐两代幼主、富有传奇色彩的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达半个世纪、闻名中外的慈禧太后,以及身体能够发出香味的维吾尔族女子香妃,等等。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援朝揖,中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格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可谓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打猎,被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官"。从此昌瑞山下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由580多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建筑群中,有我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地下佛堂"的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慈禧陵"金、木、石"三绝举世罕见,三座豪华装修的贴金大殿与"凤上龙下"、"凤引龙飞"的石雕匠心独运;祭祖大典、垂帘听政表演真实再现历史原景,场面宏大……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大会上,清东陵以深厚的历史、科学、艺术内涵获得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红门:清东陵的总门户。

石牌坊:孝陵第一座建筑,它标志着陵区的开始。

孝陵石像生:文臣。

孝陵石像生:立象。


裕陵:乾隆皇帝的陵寝。

 陵寝主建筑:隆恩殿。



慈禧陵隆恩殿
裕陵大碑楼。

放置于慈禧陵隆恩殿前的丹陛石。

裕陵地宫。

裕陵地宫的第一道石门。

裕陵地宫内景。
     孝陵: 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的陵寝,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 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该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开始,向北集资布置着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拱桥及东平桥、神功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这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建筑,用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和艺术感受。由于该陵的营建准备不足,加之顺治皇帝停灵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内的一些明代建筑的材料和构件。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定陵: 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三百一十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七两之多。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抚应*及吏部尚书柏*等人相度的,咸丰也曾亲临阅视,认为平安峪"左龙蜿蜒,右虎训俯,贴身蝉翼、牛角两砂隐约缠护;虾须、金鱼二水界划分明,灵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属上上吉地"。虽然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但大规模营建还是在咸丰帝崩逝之后,兴工不久,在定陵的规制上曾引发了一场争论,工部侍郎宋晋认为慕陵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将隆恩殿、东西配殿规模缩小,朴实无华,节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后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紧进行,应仿效慕陵规制营建。宋晋的建议遭到了礼亲王世铎等人的有力驳斥,最后,两宫皇太后采纳了世铎的建议,以祖陵的传统规制为主,同进,又效仿慕陵裁撤职了大碑楼、二柱门,地宫内不再雕有经文、佛像等。定陵的规制面为后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蓝本,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定陵的用料分为两类,一类为筹办的物料,有咸丰帝生前陆续采买的,也有咸丰帝死后,从各地调运的;一类则为原宝华峪陵寝的旧料。宝华峪陵寝原为道光帝陵寝,因地宫出水被废弃。使用那里的旧料,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有缩短工期的因素在内。据档案记载,所用的旧料,大部分为石料,如石门、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计65件,各种旧砖605464块,旧隔扇62扇,坎窗24扇,节省白银20多万两。定陵地宫内层层升高,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有致,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定陵地宫内葬咸丰皇帝和他的孝德显皇后。 

    昭西陵: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该陵座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下马牌、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三座琉璃花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前东侧建有制作祭品的神厨库。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死,遗命将其葬在孝陵附近,按祖制家法,孝庄文皇后与皇太极合葬,入葬盛京(沈阳)昭陵既不想破坏祖制,又不愿意违背祖母遗嘱,只得在东陵建暂安奉殿,并将祖母生前喜爱的寝宫--紫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庑殿顶的殿堂拆运到清陵建暂安奉殿,以停放棺椁,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筑规制非常独特:⒈其它陵园的隆恩殿均为歇山顶,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庑殿顶。⒉其它陵寝隆恩殿前仅一道门户,而昭西陵却建有两道门,相应地陵园也构筑了内、外两道围墙。⒊陵前未开挖马槽沟,未建三孔拱桥。 孝庄文皇后是葬在东陵内辈分最高的人。后世子孙对她非常尊重。每次皇帝到东陵,都要先到这里拜祭,然后再去其它陵园。

   孝东陵: 孝东陵位于孝陵东侧,内葬清世祖福临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妃、格格、福晋。孝东陵始建日期和竣工日期待考。孝东陵建成后,初称"新陵"。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称为"孝东陵"。孝东陵的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是:三孔拱桥1座,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隆恩门1座5间,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5间,隆恩殿1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式各样座。方城前神道两面三刀旁各有14座小宝顶,均南北纵向排列,每旁两面三刀行,东旁,外侧为10座小宝顶,内侧为4座小宝顶;西旁,外侧为11座小宝顶,内侧为3座小宝顶。宝顶的这种排列形式仍带有关外盛京妃园寝的遗风。 由于孝东陵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无前例可鉴,所以规制尚不完备,为此,后来的皇后陵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入宫,册为妃,六月立为为皇后,顺治帝死时,她年仅21岁。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一朝备受尊崇。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卒,终年77岁,五十七年(1718)入葬。 七位妃为恭靖妃、淑惠妃、端顺妃、宁悫妃、恪妃、贞妃、悼妃。此外,孝东陵内还葬有十七个格格、四个福晋,这些格格和福晋都是福临的嫔御。由于清初宫闱草创,典制未备,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称格格、福晋。到了清朝中期,后妃制度日臻完善,后妃等级、名号、称谓上的混乱现象才得以杜绝。 孝东陵首开为皇后单独建陵之制,其规制是后世皇后陵效法的蓝本。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景陵是清五朝在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孝陵,建筑规模总体上是以孝陵为蓝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创。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石像生缩减为5对;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景陵的建筑风格及丧葬形式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圣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兴建的,用以彰扬先皇一生的功业,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镌刻满文、汉字,用以记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是后世研究康熙朝历史的珍贵史料。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别于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无法像其它陵寝际样对称布置,于是当时的建筑设计人员就根据神路走向顺地制宜随曲就弯地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言之的效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和才智。

    

    裕陵: 裕陵是清入关后第四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170多万两。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一、石像生设置8对,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骆驼、狻猊各一对,虽数量少于孝陵,但种类却与孝陵一样。

    二、裕陵大殿东暖阁辟为佛楼,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以后帝陵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三、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徒刑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四、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顺治皇帝死于24岁,火葬于孝陵。他的寿命不长,可是子女却不少,共有八个儿子六个女儿。[得到真龙正穴支持运气的康熙,寿命69岁,当了61年皇帝,名列中国皇帝之最。]从神道到孝陵只是一条直路,而是神道上的桥自古就不让任何人车越过,古代官员进陵也要从桥底绕道,发大水的时候要在桥上铺板而过。
     孝陵前有气势恢弘的大明堂和神道,可是进入小路之后只象在庄稼地里打游击,当孝陵出现在面前,我迫不及待第一眼看向孝陵的后山,完全忽略了狭窄的陵前小明堂和其貌不扬的功德碑亭。孝陵的明堂有多大,红尘这一路上算是见识了,可是靠山有多大,却是现在才感受到。
孝陵的靠山从昌瑞山主峰蜿蜒南下隐隐起伏,仿佛生龙从天而降,这股气势和风水结构上的完美让红尘惊叹了很多分钟。

      陵园之后的靠山前后五层,就象海浪一层一层向下涌动,最后停在孝陵后方。最高的两个山角形成庞大的土星龙脉入首,是昌瑞山开帐之源,整个清东陵的开帐都以这片凌驾在天地之间的“御屏土”为根本。在风水中,土形山为平顶而左右带角,相片中的山顶入土形,大而威严,两角高翘,又称为“御屏帝座”。风水经典说:“五星不离火土体。然欲得大物,吹以御屏土为上。”说的就是这种形势。从最高的“御屏帝座”向下是渐渐变化的金星和水星,经过四层脱换最后在孝陵背后结出最矮也最成正体的金星。请大家注意,这才是正宗的金星,而不是入清东陵的朝山,名字叫“金星山”和风水中本质的“金星”完全是两回事,就象叫“旺财”的人不一定是地主一个道理。

    金星山比较常见,可是这一座金星山在天下风水中却是凤毛麟角般希罕,大家看完红尘在下面写的解释就会知道这张相片的宝贵之处。[下图是以金星为靠的小村,和孝陵的金星相比,体积和剥换化煞的程度都有天壤之别。]
风水学认为柔和起伏的山体是水星,龙脉无水星则无生气,不受胎不结穴。如果龙脉之上只有无上尊贵的火星,就算生了土,又化了金,没有水星的缓解化煞,那怕下葬之后,子孙后代出将入相也必有杀身之祸。没有水星陪伴的金星只能称为“顽金”,是一般风水师很容易看错点错的格局。孝陵金星在一指之间经过四层剥换,褪尽煞气缓缓结穴,四周山岭若隐若现地包裹着龙穴,不温不火大气磅礴,是最好的龙穴之一。  青龙白虎明堂。明堂很小,左右量足了也就只有一百米宽度,因为这个明堂只是小明堂嘛。明堂是穴前的空地,最好风水的明堂应该是大明堂套着小明堂,就象大圈套小圈。一眼看出几十里的明堂属于旷荡无收,运气上动不动就大起大落;如果眼前小圈子明堂清秀平整,出了圈外却是穷山恶水的话,运气前程都不长久,能有一代人得到福荫就不错了,可是第二代之后的子孙却被搭上去垫底遭殃。最完美的风水格局还要算大明堂圈小明堂,这样可以保得子孙福气绵长,理论上说明堂有多大,就可以保佑多少代的儿孙。小明堂近在眼前,代表墓主的儿子那一辈。孝陵的小明堂清秀整洁,加上天下最完美的靠山,可以预见后代必出人才,但红尘一眼看去直观感觉是水少了。

这块地可能本来就水量不足,功德碑亭前面那条短小的水道明显是出于风水需要而人工挖成的。风水最基本的原则是“山管人丁水管财”,完美的靠山龙脉保子孙健康有成就,也要让子孙有钱可用,所以明堂里的水必不可少,而且要水源大,水流长而有情。顺治的儿子是康熙,康熙是个有能力的君主,他让清朝走入盛世,可这并不是他爸爸顺治留了银子让他搞建设,而是康熙自己一手一脚苦心经营的成果。红尘对清朝皇帝的国政不太了解,但以此风水局推论,康熙在受着孝陵风水影响的前半生里,大概经常缺银子,属于起步艰难之类。


[从中轴看右方,白虎层层耸起,包围明堂。]


[从中轴看左方,青龙低平,无力飞散,还多了一座大房子。]左右看看青龙白虎,就会发现右方白虎位紧抱明堂,高耸有力;青龙方则完全相反,左方青龙手向外飞散,还比右方更为低平无力,当时红尘条件反射地直断,三房必出人才。后来我回酒店上网查资料才知道,康熙果然是顺治的第三个皇子,风水房位布局在这里得到一个例证。在阴宅风水中,左方代表第一房,长子;中路代表第二房,次子;右方代表第三房,三子。左中右三方的风水变化使墓主的各个子女有着不同的运气,就算是祖宗山坟风水好,也不一定就会旺自己。不过从这清东陵第一龙穴的布局看来,设计陵墓的人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在单薄的左方青龙位上,建起了一座大房子,大房子的位置正好是右方白虎耸起的对称点,这房子修补了龙虎不对称的问题,弥补了长皇子的运气。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证一下康熙的大阿哥的生平,看看和他爸爸顺治的风水是否有些关系。以上的思考是我在现场的第一直觉。当我走过清东陵的各皇陵之后,我对自己的推论有些怀疑:查资料得知,左方青龙位那个突出的大房子叫神厨库,祭祀时专门用于屠宰牲口,这么一个名正言顺的功能房,会是风水建筑吗?[从卫星图可以看到左前方多了一个房子,还多了一条小桥,在风水上也可以对青龙方进行补救。虽然明显设计不对称,不过风水气势却得到了平衡。]我又去查找明朝十三陵的资料作对比,因为清陵大多以明陵为例,大家都长得差不多。经核对,明十三陵的陵墓全对称,也就是说这个左方突出的神厨库是清陵独有的特色。顺治是清朝入关第一个皇帝,孝陵是清朝在关内的第一个皇陵,又是以后清朝各代皇陵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孝陵因为风水而莫名其妙地建出一个神厨库,后来的皇帝完全可能不知其所以然地跟风,后来都不管青龙是否有缺了,只管人有我也有,反正多个厨房也不亏本,最终产生了清陵的特殊风格——青龙方很有个性地突出一个大厨房。

明堂中的左边青龙位代表第一房长子,中轴代表二房次子,右边白虎位代表三房三子,那么以什么方向代表第四房第四个儿子的命运呢?


     图中这位是雍正皇帝,他就排行第四。他四十五岁当上皇帝,最传奇的莫过于他的接位和死因。
      野史记载他死于剑侠吕四娘之手,不过现在学界更相信他是春药过量加过劳死。当了十几年皇帝基本上没离过京,天天坐在皇城里勤奋地批阅奏折,写了几百万字朱批。本来康熙皇帝的遗诏没有写他的名字,而是写“传十四皇子”,不过他在遗诏里加了一横一勾,其文变成“传于四皇子”,皇冠就巧妙地到了他的头上。
     从风水上说,雍正干得怎么样,就要看康熙景陵的风水。
      康熙墓称为景陵,景陵位于孝陵的左侧,孝陵是康熙的爸爸——顺治的陵墓,这个陵的风水极好,得到昌瑞山中脉正龙为靠山,孝陵位于清东陵区域的正中央。景陵位于孝陵的左侧,也就是位于清东陵区的左侧。清东陵是个完整的风水布局,龙虎砂手,来龙去水,明堂朝案无一不配合风水原则,只是实际上会有些变形,比如右边的白虎方太过平坦,左边的青龙砂手比较逼近中轴。


    从景陵的哑巴院看向左侧东方的远山就可以发现,青龙位的山真是高。清朝各个皇陵的式样都是大同小异的,后半部以一座称为“明楼”的城楼为起点,明楼后面是半月形的下陷城池,这个半月大坑叫哑巴院。因为哑巴院后面是就是埋棺材的圆头大坟,为了不让内部机密外泄,营建这个部份的役工都是哑巴,所以这里有个这样的名字。站在景陵哑巴院右侧,可以看到前面高耸的明楼,后面接通龙脉的坟墓,左方的青龙砂高过整个陵墓;右方却是一片低平。下一组相片是红尘站在景陵里向外拍的景象。


      陵墓左边砂手紧贴而高起,右方砂手低平,分明龙强虎弱,一般认为这是大吉大利,但这却是业余术士的观点。在玄学以及哲学原理中,阴和阳,左和右,龙和虎,天下万物又能分什么是贵什么是贱呢?青龙白虎没有先天的吉和凶,风水中的许多元素都是这样,只有相对的阴阳失衡才会有吉凶的产生,就象美元本来和人民币一样只是一张纸条,可是因为美元近年老是贬值让我们吃了不少亏,美元相对于这个时期来说就打上了让人讨厌的铬印。

在景陵风水中,龙高虎低,龙强虎弱,而且情况到了更严重的地步,风水上称为“龙欺虎”。
风水口诀说:无龙要水绕左边,无虎要水缠右畔。
意思是说左边青龙位低平弱小无力的话,水情积聚左边可以帮补青龙位;右边水情缠绕就可以支持弱小的白虎位。但是我们看看景陵的情况,从后山流下一条山泉,在门前聚成上堂水,可是这上堂水的形状却象一支手枪,粗大的手枪柄在左方,细小的枪管指着右方,白虎位本来已经低平无力,又得不到来水的支持……换个说法,连山上下来的水都在帮强有力的左方青龙,怎得白虎不被欺负?在阴宅风水,里至少可以分成九房位置,排列方法是左边青龙代表一四七房,中轴线代表二五八房,右边白虎代表三六九房。这张图以青龙方为例子,讲解了一四七这条线上的风水位置。

把这张图对照康熙景陵,相信大家都心中了了:身为四皇子的雍正,得到左方青龙位的强力支持,加上“龙欺虎”的无敌气势,让他在连年宫廷斗争中击败各皇子,不择手段得到帝位。就算我们对清朝历史毫无了解,我们也可以开口直断,此墓后人的一四七房定得天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当皇帝的是四房的雍正,而不是大阿哥和七阿哥呢?答案还是要在前面的青龙房位古图上找。原来青龙位的一四七房,是按距离排列的:距离龙穴最近的是一房,在明堂水道的包围之内;远一点是四房,在明堂水道之外;再远是七房,那个位置已经在小明堂的外围边缘了。景陵青龙位最完满有力的是明堂水道之外的距离,那里完满外突,逼明堂压白虎,成了整片左侧最有力的区域。相对于四房之位,一房的内局太狭小,七房被神厨库镇压且地势低平,都不成大器,第十房的位置上还有一条大水沟破局,康熙景陵的来龙弱于顺治孝陵的来龙,这些内容等日后有机会出版再加工吧。雍正大搞政治阴谋夺位之时,康熙还没有下葬,景陵风水会对雍正产生影响吗?答案是会。因为每个皇陵都是在皇帝生前建造的,他们必然觉得自己的陵墓风水最好,时不时还会去查看一下。同时,他们不会就此放过提前使用皇陵风水的机会,自己还没死,就会先立起自己的牌位,传统风水认为这样可以夺阴宅风水用于现世,同时也影响了后代的命运。


     裕陵是乾隆的陵墓,按阴宅风水力量规则,裕陵主宰的却是他的后代们的吉凶。当我走进裕陵陵区四顾,第一感觉是此地竟然如何平庸——靠山得正脉,昌瑞山的龙脉在后,顺利脱秀化出金星脑在前,然后就是顺利地结穴。虽然没有顺治孝陵的龙象万千,倒是要什么有什么,不过不失。

     陵园门前有长长的龙须水缠绕。在清东陵的风水设计中,水道的确越来越长,水在皇陵风水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也证明红尘初到第一陵——“孝陵”的时候感觉正确,顺治孝陵和康熙景陵门前的水实在太少了。风水中“山管人丁水管财”,砸这么多钱做这么大个风水局来旺子孙也不能只给生育指标不给经济待遇。加水,是乾隆裕陵对清东陵和他儿子的一大贡献。


    裕陵大门前的小明堂一眼看去四处低平,没有一片突出的地方,没有一个亮眼的景观。前面是碑楼两边是班房,左前方还有个大厨房(神厨库),外一圈是不高不矮的柏树,细细看树下的地面,原来整个小明堂都被一圈微微隆起的土丘包围着,陵前平地就象一个方形浅盆子,下雨还会积上一层水。之前见惯了孝陵和景陵的气势,来到这里真有点不适应,我就觉得这是个大户人家的陵墓,为了给子孙后代留点财所以在平平无奇的地方把明堂做深一点:“儿子,老爹没什么留给你了,希望你能有吃有住吧……”


      乾隆的儿子是嘉庆皇帝,民间有句俗话说:“和珅倒,嘉庆饱。”乾隆刚刚去世,尸骨未寒,嘉庆就在治丧期间拿和珅开刀,从他家里抄出合约八亿两白银的财富,而当时清朝的年税收不过7000万两白银。有传说和珅是乾隆特意留给嘉庆下手的,从这个为后人留财富的皇陵风水设计来说,的确很有可能。皇陵设计建造都是在皇帝生前就完成了,其中有什么风水功能他们自己最清楚。乾隆裕陵倾注了乾隆的心血和大量银子,是清东陵里最华丽的皇帝陵。

    从中轴神道向前看去,有一个小小的土丘横在面前,我觉得这是案山,而且是我看过的皇帝陵里最近的案山。案山就是在龙穴前矮平如小桌子的山,这个山在风水里代表案,就是风水里的吃饭桌,风水口诀说:“伸手摸着案,发财千万贯。”要想葬下先人之后尽快发富,就要找到有案山贴穴的风水地,案山近到伸到可以摸到才是最好。乾隆皇把案山设得如此贴穴,看来他真是很想儿子马上发一笔横财,这手招财风水用得很正宗。不过案山可以让神道压过吗?案山是四神相应的重要风水元素,并不希望有路压着,这样会破坏案山泄去财气呀。沿着案山的延伸向左细细寻找,惊见这道隆起的小平丘不仅仅是案山,还是藏在柏树丛中的青龙砂手的头部。我心里升起一个疑团,我越来越肯定神道压案山不是无意的错误,而是有意而为。在风水元素中除了左青龙右白虎,还要有近案山和远朝山,要是没有案山的话,有青龙和白虎从左右两侧抱过中轴线,形成龙虎交错,一样可以把龙虎的延长部位修平当成案山使用。眼前被神道压着的小丘,既是案山也是青龙头,神道想压住的不是案山,而是青龙!如果神道向前绕过白虎头,那么乾隆要放出来的一定是白虎。
   大家对阴宅后人的排列位置更有兴趣,用表格理出来是这样:
   龙  中 
   左  中 
       3
       6
       9
   10  11  12
   13  14  15
    乾隆皇帝心目中想支持的皇子在白虎一边,乾隆的下一个皇帝嘉庆,是他的第十五个儿子。嘉庆的位置排到右边白虎的远方,15有多远?远到外明堂。房位排行和距离有关,越年幼的兄弟排得越远。乾隆裕陵从大门到龙须水,再到小明堂都没有强有力的风水点。中路直出的第一个青龙案本来是风水亮点,可是却用神道压住,按风水推断这个位置是八皇子仪亲王永璇,永璇是什么样的人?我只知道他在惩办和珅时一直支持嘉庆皇帝,可见嘉庆是信任他的,他也有能耐扶助嘉庆,他们的感情不算太差。


      踏过青龙案走下小斜坡,面前的神道赫然左转,绕开了隆起的白虎小丘,外明堂的白虎——代表十五皇子的风水点被神道保护和释放,乾隆在建裕陵时就有了扶持嘉庆当皇帝的念头。


     乾隆一片苦心,可惜外明堂上唯一的风水亮点也没有多少气势,相比起康熙景陵代表四皇子雍正的高昴龙头紧逼白虎的青龙砂,真是差得太远了。
     嘉庆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一接过皇位就对付白莲教起义,一打就打了九年,倒霉程度相当于一上任就要和太平天国打仗的道光皇帝。然后又要平定东南海乱,加上对付广东天地会,又折腾了十几年。刚刚安定一些以为可以当当太平皇帝,又有北京河北地区天理教起义,后来发展到天理教众攻进紫禁城,丢尽皇家脸面。经过这么多波劫之后,嘉庆终于相信风水了,不过不知道信的是哪门风水,因为他相信是茂密的大树坏了皇城的风水,于是下令砍树,从此皇城里干巴巴没有几棵大树,夏天去的话晒得象铁板烧。
嘉庆当了二十五年皇帝之后被雷击死在承德避暑山庄,当他把摊子交给下一个皇帝道光的时候,道光象有遗传似的把嘉庆的失败重演了一次,清朝开始走向末路。第二天一早,司机把我拉到二郎神庙。“那是皇帝祭典之前或临走前必去的地方,陵墓阴气重,到二郎神庙拜个神可以去邪……”马兰峪,那是清东陵的东山,也就是风水中的青手护山,当年守陵的皇爷府和主要军队都驻扎在这里,现在仍是陵区内最旺的一个小镇。我看地图上标着惠陵也在附近,于是提出想临时加地点到那里看看。惠陵的主人是同治皇帝,他是咸丰和慈禧的儿子,在位期间一直被慈禧垂帘听政,十九岁就死了,没有后代,我很好奇没有后代的皇陵会是什么样,会保估着谁?二郎神庙位于马兰峪山顶,司机指着下面一片小山头说惠陵就在那里。我看山头圆满,龙入首呈金星,这陵墓说不定又有些故事在背后。可是司机却说:“要进惠陵路都没有,那里没开放都长草了。”
悻悻地回头从东赶到西,下一目的地是咸丰定陵。从二郎神庙向西转个弯经过一片坡地,司机说:“这里是道光皇帝的皇陵旧址,本来道光皇帝葬在这里,后来迁到清西陵了……”车子在道光陵前面一晃而过,我大叫:“停车,倒车,我要看道光旧址。”煞车后,司机很不情愿地倒车到一片荒芜的坡地前,我抱着照相机冲上山坡。
 
   按道光的爷爷乾隆皇帝立下的规矩,清皇要隔代分葬东西二陵,就是父子不可同葬一地,所以乾隆的儿子嘉庆就葬到清西陵去了,道光理应葬在清东陵和爷爷躺一块。道光一开始时也觉得这样没问题,于是在登基之后马上在清东陵找风水地开始建自己的陵墓。六年后陵墓建好,皇后已经去世抢先葬入,哪知道光却发现地宫积水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游泳池的状态,皇后灵柩泡在水中,于是大发脾气,把建陵的官员全部治罪,拍桌子搬到西陵去。
本来在清东陵建陵就花了二百万两白银,大臣们都劝谏说:乾隆裕陵当年也有严重渗水,重修地宫后就好了,没有必要劳民伤财。
不过道光没有听进去,他执意迁陵,宁可缩减陵墓规模也要迁。道光皇帝一向省钱是出了名的,为国为民宁减陵墓规模真是令人感动。很快六年又过去了,在清西陵出现一座清朝最小巧最昴贵的皇陵——道光慕陵。此陵只有其他陵墓一半大小,神道外面没有石像生,里面没有高大的明楼,可是大殿全都用上了珍稀的金丝楠木,殿中异香扑鼻,从上到下雕满龙像,雕刻之精美也是清陵之冠。这一回花了二百四十万两白银,还没算上旧陵的费用。不但比乾隆裕陵贵,甚至比慈禧定东陵还要贵,平生最爱俭朴美名的皇帝为自己的陵墓好好阔了一把。


[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的道光慕陵,相片中间围墙内的三座大殿全由金丝楠木建成。靠山没有雄伟龙脉却也得鬼星相助,从后龙看不出亡国征兆,哪里的风水出了问题呢?]所谓地宫渗水是官方迁陵的理由,风水上是否有什么玄机?正是我匆匆爬上道光陵旧址的原因。

[我站在旧址的地宫上,前面是正南方。这里是真正的龙穴点,地宫已经挖得七零八落,脚下有个大坑。]

 

[背后的金星顶虽无紧束气势,不过慵懒之间颇有皇家风范。]陵墓坐北向南,向南看去便知青龙白虎两位的情况。从相片中可以看到青龙有力,比穴点还要高出一大截。风水学认为左右包围的龙虎不应高过耳,站在穴场左右看去,龙虎不可高过自己双眼水平线,否则就有龙虎压穴之嫌。幸好高大的青龙山很远,压穴还说不上,只是明显左右不对称了,因为右方是大片平原。白虎位完全缺乏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此陵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个地面都是从左向右倾斜的。

 

[道光陵旧址的右方,可见平原旷荡无收,只因此地位于清东陵的左侧,左边青龙砂山贴穴有情,右边却是整个陵区的明堂中空位置,无法守护白虎位。]左右倾斜的地面绝不可点穴,葬下之后时间长了棺材会翻,当然对后代也是毁灭性的。这样的基本常识应该在选址之初就注意到了,居然要等到六年后陵墓完全建好地宫渗水才发现问题要搬迁,根本就说不过去。如果是出于以上风水原因,道光皇帝打死也不会再使用这个陵墓。1820年,道光皇帝登基,这一年开始选址建陵。这时他只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后来这位大皇子24岁就去世了。
1826年,第一个陵墓建了六年,不过是渗水的陵墓。在皇后葬入旧陵期间,他生了第二个儿子,只活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1829年,在旧陵拆迁,新陵正在修建的过程中,道光生了第三个儿子,只活了一个月就夭折。
1831年,旧陵拆得差不多了,新陵正在如火如荼地大兴土木,道光生下四子奕詝,就是以后碰上太平天国的咸丰皇帝。
从这些时间上看,旧陵期间,道光皇帝的儿子没有一个可以活下来。一般学者和学术界不会研究其中的关系,可是风水师必须研究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想象作为父亲的道光皇帝,在建旧陵的七年里是何等痛苦煎熬,膝子下无子,有子即亡的痛苦大概不是轻易骂道光虚伪的学者可以理解的。
迁到清西陵之后,道光皇帝的五子,六子,七子都比较长寿,也留下了后代。可是昏君咸丰的产生,和道光皇帝为建陵挥霍无度,自掘坟茔有莫大的关系。挖人祖坟者天诛地灭,道光是天下第一个自掘坟墓又自毁坟墓的皇帝,是否生出咸丰这样的败家儿就是应有下场?红尘日后有机会到清西陵看风水,相信会找到另一个答案。咸丰皇帝一生只有两儿一女,长子同治接位后,六岁登基,十九岁就死了,在位期间基本上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次子幼亡。如此伤人丁的陵墓会是什么样?我最感兴趣的是皇陵下面千变万化的地理,如何变幻莫测地影响着人的命运。我探着头向后山走去,一直不解地念叨着:“后山在哪里?怎么没有后山?”
从侧面山坡看向后山,那里是一片下陷的小斜坡。


站在陵墓大门的右侧,向后看去,一条比较有力的龙脉却从定陵后面向右前方滑下去了。再走上山没有意义,在陵墓中部都看不到的后山,只有龙脉没有金星化气的地方,就算有龙穴也强不到哪里。何况这样的地方根本就不会有结穴。

[定陵后方只见龙脉,不见龙首低头化出小金星,就此点穴下葬等于没有靠山。]还是那句老话:山管人丁水管财,咸丰皇帝的陵墓没有强大的靠山,他的子孙就不能健康长寿。




站在咸丰定陵功碑亭向前看去,发现这里的特点是明堂前泻。此陵本来已经靠山有缺陷,为什么还要做一个斜着流水出去的明堂呢?风水学认为明堂宜平缓、藏风、聚气,如封似闭是最高境界。风水口诀说:明堂藏万马,水口不容舟山。对明堂的要求从一个“藏”字就可以感受到。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这三大名陵的明堂都平缓而封闭,和咸丰定陵的情况大相庭径。

咸丰定陵的明堂前有个直泻而下的斜坡,斜坡下有一条直冲出去的神道。


大家再回忆一下,前面说的三大名陵里根本就没有直冲出去的神道,就算是顺治孝陵的神道如此壮观,从门前碑亭到神道的拐转处全长不过140米,中间还有小曲折,没有石像生。而咸丰定陵的中轴神道全长竟有350米!足足比老祖宗的孝陵长了一倍有多,而且完全垂直,中间没有任何曲折。这在风水中称为元辰水,有这么一段口诀:去水直,最堪伤,堂水倾泻响琅琅。真气尽从流水去,主人丧祸似驱羊。更有少亡并产死,退官失职卖田庄。现在大家可以看到了,皇帝的陵墓有元辰水,就是“退位失魂卖国家”,正是咸丰和他的儿子同治的所作所为。


前几节我们尽情分析过三大名陵的青龙白虎,和名人后代的关系。咸丰定陵的青龙白虎有什么可分析的呢?没有,因为站在陵前放眼看去,根本就没有青龙白虎。

[从陵门向左看去,神厨库外一片平原。]

[向右看去还是一片平原。远远的白虎山只影响长远的后代和远房亲戚,对亲生儿子毫无帮助。]

清东陵整个陵区有巨大的龙虎山包围着,可是左方青龙山紧迫,右方白虎山疏远。定陵位于清东陵区的最右方,的确是距离白虎山比较近,但也远达一公里,不能和其他陵墓的堂前龙虎相比。至于青龙方就更可怜了,定陵的左方是清东陵的中央平原大明堂,莫说看不到最左方的青龙山马兰峪,连一点点隆起的小山丘都没有,青龙方就这样空荡荡地甩在那没人管。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也有个推论了:因为靠山缺陷,所以咸丰的儿子同治身体孱弱;因为白虎太远,咸丰自己又短命,生不到第三个儿子就死了;因为青龙方无掩无挡,大儿子同治皇帝荒淫无能,早早去世;更因为明堂倾泻,元辰水直冲而去,以至国破家亡。陆应谷是云南出生的汉人,道光初年中了举人,然后一直平步青云,35岁之前在北京当文官,“翰林院编修”。35岁之后,从山西朔平知府到太原知府,九年之后升为顺天府尹,后调到江西当巡抚,这一年陆应谷46岁。咸丰元年,咸丰就把他调回京城,为咸丰选陵址。咸丰元年和咸丰二年,陆应谷都在清东陵里跑来跑来选地方,终于选出了三个地点给皇上自己选,其中一个就是现在定陵的位置。开工建陵的官员不同于选陵的官员,他们是两组互不相识的人。建陵的官员在挖地时赫然发现,龙穴的靠山上有疑似墙脚的大型建筑!相关人员立刻停下手上一切活计上报朝廷。原来在风水中大忌用旧地,前人建筑的遗址旧坟都不宜在上建新坟茔,这段墙脚又高又长,隐隐约约,似是而非包在山体中,没有人敢挖开查证,只怕伤了龙脉不好办。当选陵的人再去爬山,发现距龙穴后山二十五、六丈外,以及距龙穴东、西山各约十三、四丈外之处,露出石彻墙根痕迹,上面覆盖苔藓。又发现正中对龙穴的后山一里处山顶,有一条随山石叠月牙泊岸,东西长约10丈,高约5尺。问守陵旗人,都说这一带后山山顶俗称“高庙子”。详细询问再度查验之后,终于确认,自建陵以后,200多年间,此处并无庙宇。于是回报:“遵查平安峪后工,现无庙宇。”咸丰皇帝放下心来,再次决定开工。
      陆应谷死后一年,咸丰皇帝选定了这个古怪的地方建陵,他安排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带专家跟进建陵事宜。这两位亲王都是清朝的“铁帽子王”,和皇帝血缘近,爷爸那一辈的地位高,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的,就算杀了头也不可贬其子孙的世袭。可是他们两位在四年后,咸丰驾崩一个月内,被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以谋反之名赐死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咸丰非常信任的亲王被两宫太后降罪杀死,可见这两位也不是没心没肺的人,想了解个中矛盾的朋友可以查看一下“辛酉政变”。就是这两位最后考证通过了定陵的选址,这样的两个人,有没有想过夺下咸丰的帝位,所以轻率处理咸丰定陵的选址呢?
两位亲王选好地址,说服咸丰皇帝接受地址之后马上开工建陵。建了几年,定陵还没建好,咸丰皇帝却到了31岁的死期,随后两位亲王也被赐自杀。皇帝和建陵的人都死了,可是陵总要建下去,皇帝的尸体总不能老是放在皇宫里。正当两宫太后安排新班子去接手烂摊子的时候,跳出一个工部侍郎说这设计有问题,最好还是按咸丰的爸爸道光那个小巧的慕陵。从卫星地图上测量,道光慕陵前面的神道直线距离是280米,比咸丰定陵的神道设计短了60米。咸丰定陵的350米犯风水冲煞的神道,使他的儿子同治19岁夭亡。道光慕陵那280米的直线神道也不是什么好风水,一样犯煞,道光的儿子咸丰死于31岁。神道直冲距离越长,儿子的寿命就越短。两条神道的长短差距会不会就是两个短命儿子的寿命差距?

[慕陵从卫星图上看就已经很多风水问题。]当工部侍郎跳出来反对其设计时,接手主办建陵的人却成功地维护了风水糟糕透顶的原设计,他就是曾经和咸丰皇帝争皇位的恭亲王奕訢。奕訢排行第六,他是咸丰的弟弟,这一年30岁。

[年轻的奕訢/年老的奕訢]
      当时道光的儿子里只有他和咸丰最具备候选资格,而且他比咸丰更有实力,无论智力勇力都胜一筹,可是咸丰却耍花招赢得帝位,中间故事颇多大家可以看看历史资料,这里只想说此人和咸丰有先天矛盾。而且他在咸丰死后全力支持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在任的同治皇帝才六岁,在人情上说他当然有必要修好咸丰定陵风水让侄子好好当皇帝,可是这样却不合理了。这皇位本来就是奕訢的,眼前的小皇帝才六岁,他为什么要为他人做嫁衣?基本上定陵不漏水就很给面子了,什么工部侍郎去死吧,奕訢才不管这些呢。在这样的背景下,就算定陵选址和设计的问题都不关奕訢的事,他也是造成定陵坏风水的最后决策人。前面说的一大串人物里,没有一个是风水师,可是他们的背后有。他们会知道和定陵风水有关的或真或假的信息,他们会按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皇帝的需要去左右定陵的修造,但是起主宰作用的却是做实事的无名风水师。在咸丰之前的皇陵资料里,专管阴阳学的钦天监一直参与皇陵事务。可是定陵却从一开始就没有钦天监插手,而是由江西巡抚带着江西无名风水师来堪地,钦天监的阴阳官都到哪里去了?那时的钦天监还存在吗?

     定东陵的名字按清朝规定跟皇帝陵起名。皇帝陵的名字一般要在其死后,由后代起名。皇后和嫔妃们的陵墓则跟着皇帝陵加上方向起名,如咸丰陵墓叫定陵,其东宫慈安和西宫慈禧的陵墓在定陵东方,于是叫定东陵。除了皇后,一般嫔妃就算有独立的墓园也不可称为陵,只能叫墓,陵可不是随便可以叫的。
     定东陵前庭的树木比较密集,不象其他皇陵那样光秃秃只有一片石板地。在前庭的几条石板路旁边有靠椅,有游客使用的水龙头,走进来就感到一阵清凉.两条神道并行进入,陵园门前的龙须水道特别宽,特别清,还特别象富贵人家的民居。
     定东陵是两个并排的陵墓,其格局象两架套在一起的精致马车,和其他皇陵很不一样。从龙须水外看向定东陵的后山,看到慈禧陵背后的金星山高高隆起,东宫慈安陵背后的靠山则软弱无力。只是以后山而论,慈禧陵的确胜了一筹。

[左边是慈安陵,右边是慈禧陵,圆圆的金星在慈禧陵后面。]两陵建筑风格一样,脱漆程度一样。本质上的区别——慈禧陵用了大量贵重的海南黄花梨木,走入大门立刻闻到木香扑鼻。

[从慈安陵看向慈禧陵的明楼,背后是三条有力的龙脉,不过和慈禧陵无关。]从旁边可以看到慈禧陵背后的靠山好看归好看,可是来龙气势仍然不足,三条有力的大龙脉都向旁边奔去,分别支持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这三大帝陵在慈禧定陵的东侧,西侧是她们的丈夫咸丰的定陵,而定陵又占用了(其实是浪费了)最右边的有力一点的龙脉,以致慈禧定东陵的靠山除了一个金星山,没有什么可圈点的内容。
不过,这只是因为我们看多了皇陵,麻木了最高境界的风水而已,要是一般人家可以点到象慈禧定背后这样的金星山,都不知道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正如乾隆裕陵的情况,慈禧定东陵也是近处好看,后龙和明堂气势不足。定东陵和咸丰定陵一样没有依山而建,因为两陵的地面都是坑坑洼洼的砾岩,建陵时从远处挖来吉土垫高墓基,从神道走上陵园大门要爬上几米高的石板大斜坡。站在定东陵的大门外向前看明堂,一片低平无功无过。

[进入陵园里爬上最高的明楼向下看,还是一片低平。这称为“高岗观平洋”,前面没有砂星,两边没有龙虎,稳中求胜,是个富贵绵长的格局。]
可惜慈禧没有后代,再好的陵墓也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
她的儿子同治皇帝十九岁去世,慈禧在同治去世前一年,才着手选择陵址,这在皇陵历史上是很少有的事,一般在皇帝登基一个月内就会有人提醒皇帝要为自己选陵墓了。慈禧27岁垂帘听政,在朝中忙了十几年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相信其中有各种复杂的原因。在选址时还有更复杂的事,原来慈禧和慈安两宫皇后想建一双并排的陵墓。本来在风水技术上可以一龙一结,同时点两个穴,可是她们却硬是找到了一龙两结的两个入首山头,而且决定两个陵墓除式样一样,连点穴的高低都要一样。两个结穴的山头找到了,问题是这两个山头并非一模一样。事实上不可能嘛,造山运动又不是流水线生产,怎么会变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山头?山不同,点穴的位置就有不同,朝向、高低、深浅,都要针对性地变化。


[两陵已经建成,我站在慈禧陵的明楼之上,看到旁边的慈安陵高度一样,形状一样,只是靠山的山形不同。]如果点穴的高低深浅是一样的话,可以说必有一个穴点错了,也可能两个都错了。这个错误在选址之初就已经有人发现。在定东陵开工之前,风水官员发现两穴“未能平准”,“普祥峪志桩须下移一丈五尺二寸,西移四尺七寸五分;普陀峪志桩须上移七尺四寸,东移八寸,两穴始平。”两穴不平重新调一下看起来问题不大,可是对于风水来说已经是改天换地,吉凶立变。一来两穴位置有变,二来立向也会同时变化。其变化相当于一个斜放的大钟把指针从2:43调到3:48。

   在定东陵前面测得坐北向南,壬山丙向,周天160度。用前面的数据还原未调整的坐向也是壬山丙向,不过却是周天166度。在风水中把方向分成二十四个大区域,称为阴阳二十四山,每一山有十五度。风水理气各派都有自己的细分方法,一般都会细分到和现代量角器差不多的度数上,这种每山之内的分度称为“分金”,俗话说:分金差一线,富贵不相见。说的就是在风水中细许角度就会产生翻天复地的吉凶变化,所以风水师对调整角度坐向极为敏感。在红尘写的风水小说〈斩龙〉里面,绿娇娇只为陈家村的祖坟墓碑调了一度卦线,就要收二百两银子,这决不是夸张的情节,因一线之差得而复失是常有的事。
因为风水理气门派的区别,这里不讨论这条线的吉凶成败,事隔多年,一切都成了历史,好不好大家都明明白白地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是为何如此严谨的皇陵定线,可以出现这么怪的事情。
两陵同高不合风水原理,两陵同错也不太可能。要是发现两穴不平,调一个穴点不就行了吗?点准了的穴是不用调的呀,两穴同时变位置让人感到是在推翻原有的设计和利益点。慈禧陵经过调整后的座向,和顺治孝陵的座向同是周天160度;调整前的那个座向也是个吉向,和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的座向相同,都是周天166度。从表面上看,慈禧陵的风水没有什么具体问题,因为此陵没有犯小问题,而是犯了一个形派风水大原则。中国哲学最讲究阴阳和合,在玄学中男性为阳,女性为阴;雄崇的山为阳,温润的山为阴,男葬阴山,女葬阳山是最基本的原理。阴阴相配,阳阳相配,就会造成阴阳失衡,是风水犯煞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就算慈禧陵没有明显的风水凶相,内里本质却走向了极阴。

[从慈禧陵中看向后山,完美的金星使慈禧享尽荣华,却缺乏强有力的雄龙靠山给陵墓带来阴阳平衡的和气。以形派风水而论,女命可以葬得雄龙,比得到这么大一座金星要好得多。]在慈禧建陵之初,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曾经有过一阵新气象。现在人们对慈禧的总体印象都是负面,实际上在她执政期间一直引进西方技术和试图改良帝制,起用有才能的汉人官员,在当时的朝廷带领下,清朝走出了迈向工业化的第一步,建设自己的铁路和工厂,这个时期称为“同治中兴”。后来清朝一直被外国压制,慈禧拍案愤起向列强宣战,否则何来后面的战败和反复赔偿,不打仗马上投降的话,历史就改写了。宫内争斗历来复杂,历史也没有如果,就算那几十年不是慈禧执政,谁都不敢说清朝就会被那两个小皇帝搞得很成功。

 清朝国力衰弱不能算到慈禧一人身上,她的执政在当时的背景下,不宜一口定论是非对错。不过红尘站在慈禧陵前,却感到慈禧在个人行为上有太多过错。1853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水师战败。一年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他政治条约不介绍了,只看这一条就足以知道条约的严重性:清朝要向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当时慈禧闻讯落泪,李鸿章当场吐血。可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半年之后,国家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慈禧居然下令拆除已经建好了十几年的定东陵,用黄花梨木镶上四千多两黄金重建,修建成清朝最豪华的陵墓。
在修建新陵的十几年间,慈禧镇压了光绪皇帝发动起“戊戌变法”,软禁了光绪皇帝;清朝经历了义和团发起的“庚子之乱”,八军联军入侵,签订《辛丑条约》等一连串国难。新陵刚刚建好,慈禧就死了,正象自拆坟墓之后又自建坟墓。大家还记得前面介绍过的道光皇陵旧址,道光皇帝先拆了自己的皇陵又重建,落得子孙夭折;慈禧重蹈覆辙,在国难当头之时斥巨资拆建自己的陵墓,更是直接祸国殃民,天地不容。
有的朋友会想,慈禧的儿子在建定东陵之前已经死,她的陵墓风水为什么还会影响命运?前面我们介绍过,生人和陵墓并存时,陵墓风水就会象阳宅那样影响人,皇陵建好后皇帝还没有死去,可是皇陵属于皇帝却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件事让慈禧陵发生了与别不同的力量,慈禧在生前曾经六次把珍宝运进陵墓里,地宫里的金玉珠宝堆积如山,其中有不少是她的日用品,这种做法无疑在建立自己的衣冠冢,此陵和慈禧建立了极为紧密的关系。

 

[左边是慈禧陵,右边是慈安陵。]


最错的是拆陵重建,风水点穴的传统:风水点穴,尤其是点得真龙正穴,只能在吉日吉时一次过开穴,挖到太极点就停下,把棺材贴太极泥放好立刻合穴封土以防龙气外泄。回头看道光皇帝自拆陵墓弃旧换新只是得个不吉利,慈禧在同一地点两度建陵,早就龙气泄尽还有何风水可言。加上此穴本来就阴龙配阴穴先天有煞气,会令墓主阴柔险恶,慈禧在面对西方列强时虎头蛇尾最终以卖国求和为结局。陵墓连年施工根基不稳,慈禧这么一折腾,再也不用指望有好风水了。清东陵里葬着五个皇帝,见证着清朝的兴衰,也证明了风水对历史的折射。在本系列的文章里,主要应用了“龙脉”。“来龙”,“朝案”,“龙虎”,“明堂”等风水元素,水法用得不多,因为清东陵的水真是少得可怜。可能中国北方山多水少,也可能是古代水多现代水少,我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查得,古代建陵的山岭上一般都有足够水量的山泉,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改造过水道,有些水道因环境污染水源断流已经消失,我们今天看到的风水,并不完全是当年的风水。
       民国初年,因为清朝已灭,守陵官兵不再是贵族,没有上级也没有粮饷,无奈之下只好请求政府批准他们在陵区耕种谋生,他们开山垦田,从陵区的明堂一直开垦到后山龙脉之上,现在用卫星图看皇陵四周大多是一圈圈的梯田。这样的开垦对地形是有影响的。
还是民国初年,军阀除了到清东陵挖陵盗宝,更常见的是盗卖树木。清东陵本来布满参天大树,珍贵树种很多,可是短短几年间就被军阀砍伐一空,这对陵区原状也造成了很大改变。好风水的陵墓被盗的可能性的确比较低,但是这涉及了风水中的理气技术,任何风水都有始有终,天下没有万年一统的皇朝,也没有万年不变的风水,任何好风水都要象我们维持健康似的小心维护。风水气运就象生命的生和死,当陵墓的气运结束之后,形势风水又无法配合的话,这个陵墓就会被盗。清东陵的风水里,龙虎砂手和明堂龙须水等元素都变化多端,只有靠山最容易分出吉凶。所谓寻龙点穴,寻龙在先,点穴在后,寻龙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寻找靠山的过程。风水原理说“山管人丁水管财”,这人丁不单指后代人数的多少,同时代表了健康和福气。没有健康,一切皆空,再多财富地位无法享用;福气又是什么?福气就是顺利呀,心想事成,想做的事成功率高就是福气,好靠山可以让福气绵长,长期事事顺利,起点就会越来越高。
综观清东陵各帝陵的靠山,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一山还有一山低,无能后人更无能。”

最早期的顺治孝陵。此陵背后五道金水相生的靠山绵绵不绝,实为世间少有的好风水,他的子孙繁多人才辈出,造就出长治长寿的康熙皇帝。


       第二位康熙景陵。景陵背后两重土形靠山大气磅礴,造就出有过人魄力的雍正皇帝。



       第三位乾隆裕陵,明堂聚财有余,可惜靠山低平,从龙脉上几乎没有化气就直接到龙穴,只能造就出吃老本的平庸皇帝嘉庆,清朝从这一代皇帝开始出现败象。


       第四位咸丰定陵,定陵后面的靠山很可怕地下陷了,后来还从历史资料中得知,定陵的靠山上居然有来历不明的古墙。这样的破龙只能造就出可怜的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十九岁就因病去世了。同时清朝皇家血统和统治都进入了支离破碎,无可挽救的地步。除了从靠山上可以印证清朝的兴衰,我们还可以从清东陵的大局上发现端倪。清东陵左侧青龙紧迫,右侧白虎飞散,使中间大明堂明显右偏。

        顺治孝陵为清东陵最好风水的龙穴,靠山极有气势,但始终失却右方白虎护穴,又无大河在右补充,以至右方空缺。万幸的是青龙山马兰峪在视线之内,右方没有外白虎护穴,却有得力的内白虎护在小明堂面前,所以出现在清宫十三朝里少有的三皇子得皇位的情况。
       康熙景陵直定点在整个陵区的青龙山上,和青龙靠得更近,得青龙助力不少,加上背后两重土星化气,虽无孝陵的气势,但保一二代子孙绰绰有余。
       乾隆裕陵位于孝陵右侧,离开了青龙却近不了白虎。莫说这个风水师是笨蛋,我们回看裕陵如封似闭的小明堂,和明显是人工堆成的前案小龙虎,就知道当时的风水师已经尽力补救这个问题。不过人工小局最终无法长久,能自保一代的后人已经很不错。
      咸丰定陵根本就是一个风水阴谋,龙虎飞散无景无踪,靠山缺陷明堂倾泻,其子早夭是一眼可见的定局。

说到风水阴谋又要回说道光本来点的旧陵,那旧陵明堂从左向右倾泻,道光陵建好之后,他就没有一个儿子存活过,三个都先后离世,如果这真是人为的阴谋,不能不说出手阴险至极非常有效,如果道光不是及时发现以渗水为由迁陵,清朝灭亡至少提前五十年。


      清东陵的下葬点一代不如一代,最致命的还是我们在买门票时看到的朝山金星山,这座号金星山的朝山竟是山体破碎的“倚贪星”。朝山代表着未来,无论孝陵风水多好,都无法改变前有“倚贪”的最终结局,也许这才是清东陵的最大风水败笔——或者是最大阴谋。一条龙脉开帐只会结一个穴,皇帝一代一代地下葬,总会把风水越点越差。在明朝十三陵那个山谷里,皇帝的龙穴最后都点到公路入口了,实在是人多没地方放呀,以风水而论怎么可能不是一代比一代差?但不是这样,可以怎样?天下有能保子孙兴旺一千年的风水吗?风水极好的古墓,最早的一座建于宋朝。此墓葬下之后,子孙从古至今代代平安富足,朝中有人为官,人才辈出,从一户人家发展到千户大村。改革开放之后,子孙分布全球,办厂办学,每年祭祖之时,祠堂里面站的都是名人名家,高官首富,名牌车展从祠堂排到村外,气势不输给皇家祭典。此墓如何能有这么绵长的气运?原来此墓年年有人维护,但不是扩建和翻新,至今最早的宋代墓仍然古朴陈旧,占地不过十几平方米。主墓两边是墓主的妻妾家人,这很今人感动。因为古代的妾是没有地位的,不能葬入祖坟,可是这位宋朝墓主可以把妾放在自己身边,足见其治家有道。墓主的后人按辈份层层向下分布,都没有采用大型陵园建墙包围,也没有谁要把自己的墓建成别墅以示个人功绩,远远看去一人一碑,碑下只留一棺一拜之地,芳草萋萋平平无奇,方圆百里仅有的一龙一穴由全族后人分享。如果清朝皇帝能放下私心,不用过多陪葬品,不建私人大陵,愿意平静低调葬入风水最好的孝陵之中,躺入属于自己排位的一方净土,如此代代相传,也许清朝会有更长的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