龅牙矫正后脸型会变吗:缠丝劲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0:08:44

缠丝劲辨解


 弟子问:您在推手的修炼中,紧紧抓住“舍己从人,粘走相生”的精华不放,强调内劲的主导作用。并一再推崇以陈氏太极拳推手的理、法、术、功为基本内容,兼学各家太极拳之理法,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宗旨,但为什么只字不提“缠丝劲”的运用呢?这是为什么?
  师答:根据现时流行的太极拳谱和一些太极名家的传授来看,只有陈氏太极拳确实是以“缠丝劲”为基础修炼传统拳术功夫内容的,并以“缠丝劲”功夫为高人一筹的功夫而骄傲。但你若问他,何谓“缠丝劲”?他也回答不出所以然来。确实讲不清缠丝劲谓何!
  然而,我在研究陈氏太极拳时,确实体会不到“缠丝劲”为何?很早我就产生了对“缠丝劲”提法的疑问。因为我没有接触过陈氏太极拳门人中的上乘功夫高手,故无所释疑。我从直接承传陈氏太极拳的杨氏诸拳谱中未见“缠丝劲”三字的引用、解释。杨氏太极拳门人皆以“抽丝劲”论说,乃指运劲如抽丝。说明内劲在体内运行要均匀如抽丝一般的细腻而用,这可以在习练杨式拳架时体会到。而陈氏太极拳门人说“抽丝劲”就是“缠丝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同。深问一步,陈氏太极拳架和杨氏太极拳架从外形的运动形式来看,差别之大,乃有目共睹,但是都属于太极拳门派。而杨氏太极拳确传有“乱环诀”流传于世,乱环乃是自身以接触点顺随对手时立体三维所划的曲线拳迹之方法。亦非“缠丝劲”之说。再有吴氏、武氏、孙氏等各家拳架亦不相同。各家的太极拳论中亦不用“缠丝劲”论拳。可以知道“缠丝劲”不是太极拳的精华内容。故此,我对“缠丝劲”提法的正确与否,一直困惑而不能解答。直到几年前,我的弟子张振江将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复印本送我观览时,我才明白“缠丝劲”提法的不妥之处的原因,乃出于图说中“缠丝劲图像”示意。我以图中“缠丝劲图像”所示的内劲走向运行,才体会到“缠丝劲”已然违背了太极拳“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规律、规矩。如果按图示的内劲线路走向来运行内劲,尤其是在四肢的走向时,内劲根本做不到“粘着点不离支撑面,作轴心运动的螺旋”:顺缠时内劲走到阴面则扁;逆缠时内劲走到阳面则丢。与太极拳螺旋运动的曲伸往来,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主要作用不相吻合。故而我对“缠丝劲”的提法是否妥当,不得正解。虽然自己在练太极拳架时,内劲可按图示线路根据相应的招式顺缠、逆缠的缠绕运行一周的动作,而内劲确实也存在缠绕一周的现象,并且缠绕自如,乃属于自身练功时内劲运行的一种内景象,不是拳术运用内劲的功夫艺境,因为此种内劲的内景象在推手、较技等实践中没有攻防的验证价值。正好今年,我的弟子于昕洋得悉:赵堡传出的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原稿中是“缠丝精”,不是“缠丝劲”。这时我才凝结顿开,恍然大悟,原来疑误不出在陈鑫,而是在出版时“不知情人”的改稿错误造成的。因为赵堡太极拳不用“缠丝劲”论拳,而用“背丝扣”论拳,即可以佐证“缠丝劲”概念的不妥之处。
  经过一番曲折的认识,悟明如下:拧裹、钻翻、螺旋,本是传统武术中身法、步法、手法等形体功夫方法的内容,是统一自身形体运用招式攻防的内在方法。拧者,乃令其骨转之名;裹者,乃敷骨之筋皮随骨拧转时的表象,故有四肢局部的拧裹,有上下全身的拧裹;钻者,有拧裹自然有钻之现象产生,合者观之便是螺旋的直进(直退),复返之而用,又名“翻”,故“翻”又是一种螺旋的直退(直进)往复方法的描述。然此自身顺、逆的螺旋运动,乃由单项的顺缠半圈、逆缠半圈,此乃是界限,顺逆双向运动合观之才是一圈。即身体任何一个横剖面,都呈现为一太极图象,阴阳界线按身体阴阳面分别相当清晰。顺、逆缠时内劲是不逾阴阳界限的,故不逞环绕状的,起码攻防运用时是这样的。此全身拧裹、钻翻的螺旋运动即可以体现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有序的动静同时存在的内在机制,亦是拳术攻防用招“生生不已”的自身内在机制。
  如果以上肢手臂论说,拧裹直钻的食指肚由下向上的手臂螺旋运动名为“顺缠法”;复回时食指肚由上向下翻的手臂运动名为“逆缠法”。一个出手,一个回手;一个顺缠,一个逆缠,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顺、逆缠绕动作,即内劲环周运行一圈的现象。在陈氏太极拳所有的拳式中,由于各种招法都是两手同时缠绕运动而存在着“双顺缠丝、双逆缠丝和一顺一逆缠丝”三种组合方式。即以“缠丝”统一全身的各种拳式变化,包括所有外形所划出的弧形圆圈。这里所说的“缠丝”即是“拧裹、钻翻、螺旋”运动方式的统一名称。缠丝法乃是以全身内在的骨转筋裹的拧裹,钻翻的方法完成各种招法的缠丝运动,而形成的招法顺、逆形式的螺旋运动,这是非常正确的。但这只是筋劲骨力的机械运动的作用。虽然全身以及四肢整体的顺缠、逆缠运动,皆是筋劲骨力的拧裹、钻翻、螺旋方式而形成的,这与内劲的运用毫无关系。当然完成上述运动,在某种角度上讲也是内劲主导而形成的,即内劲促成形体以筋劲骨力的拧裹、钻翻的方法,完成各种招法的“缠丝法”的缠绕式形成了螺旋运动,只是自身的机械性的合理运动方式而已。这与内劲在此全身缠丝式的螺旋运动中接触点(太极)的粘走(两仪)的运动不是一回事。这从没有获得内劲功夫的陈式太极拳修炼者用之于技击中,没有攻防效用即可以证明。所以说“缠丝法”只是一种自身攻防功夫的基础形式的存在而已,属于形的功夫范畴内。只有在接触点由内劲将形体在“点”后阳刚的顺其方向直进粘逼,才产生拳术攻防的效用,这乃是拳术用招法攻防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劲形合一而用的“以柔用刚,方是真刚”的技术方法。“缠丝法”用于攻防招法中的方法还很多,只述其精华部分以明之。
  由上述分析,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说法是不正确的,是概念上的模糊,应以“缠丝法”的说法为正确。此乃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即在缠丝法的拳式运动中,同时运用内劲,劲形合一而用,才有攻防的效用,这样认识可以使习练陈氏太极拳的人,在练拳架的缠丝法运用时,亦应同时习练内劲功法,以生成内劲,再以内劲配合形体缠丝法拳技的运行,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粘走相生”的妙境。也就是说,习拳练艺概念清楚,时时处处,层层艺境才有法可循了。如果“缠丝劲”的说法是自身劲形合一功夫的说法成立,那劲形逆从的用法如何认识;如果承认劲形逆从的法则,即可知道形体的缠绕是法,而内劲才有腾挪的轻灵、松沉的变化之运用。以内劲用形和以形用内劲皆是正确的方法。

[page]

 

如果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认识陈氏太极拳“缠丝劲”的提法是否正确,可能会清楚、明了一些。即从“河图”图像所示的天道法则来分析,是“缠丝劲”?还是“缠丝法”?可能会更确切,更清楚。拳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那针对自身拳术的技术、技巧、功夫来说,弄懂上面所说的“阴阳”是指什么?乃是研习拳术着眼、用心之处。全身最大的“阴阳”是指什么,乃是关键的所在。得此结果,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拳术中全身最大的阴阳是指“阴之形体,阳之内劲”。劲形合一就是“河图”图像所指示的天道法则在拳术中的体现。认真通读“河图”我们会知道:“阳生于北内,盛而出于南外,成于西而终;阴生于南内,而盛于北外,成于东外而终。”乃告诉我们“阴阳”的生与成皆对立的存在于一体之中,其“阴阳”之生至成的运动方式也是相互对立的运动着,又各有始终点。由太极阴阳两仪图中,也读出了:阴形、阳劲由始至终也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于一体之中,其阴形、阳劲的生至成也是相互对立滋生的运动着。而两个图像都告诉我们:阴形有顺缠、逆缠之法;阳劲在形体顺缠、逆缠的运动中有发劲、收劲之道。体现了对立的双曲线运动,而又同时都向对立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拳术各种招法运用时,自身“劲、形”对立的平衡运动,即“动变平衡”运动的法则,而内劲又是调节自身动变平衡的主导。从这一点认识出发,由此“内劲”可称为“权”。这就是拳谚所说的“意气君来骨肉臣”、“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更深一层的意义。以内劲为主导的拳术攻防功夫,这也是所谓“内家拳”的命名由来吧!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拳术中形体有顺缠法、逆缠法的运用,其自身动变的动力之源于足下;内劲有出劲法、回劲法的运用,其劲之根在丹田气海中,故习拳初期,每一招式的拳术运动都存在着“内劲、形体”的配合内容,总体上“内劲、形体”有“顺从、逆从”两种方法,而内劲顺从乃初期的力达四稍的明劲功夫内容,逆从是中后期的暗劲和意敛入骨的化劲功夫内容。然此论与“河图”所显示的天道自然法则不完全相符,乃是由于初期练拳术论功夫,只能以内劲由丹田气海为根说,也就是拳术中“混元一气”的初始功夫说。如果内劲精纯了,而以“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论,便可知拳道法的劲形合一之艺境与河图所示的天道自然法则是完全一致的。阐释如下:拳术功夫艺境达到太极艺境的全体透空时,内劲在体内独立存在。拳术中的内劲乃《河图》中天一生水,其根在百会穴;形体乃《河图》中地二生火,其根在涌泉穴。故形体的运用乃根于双足的虚实变化而变化;内劲的运用乃根于头中真意的变化而变化。故而显示出:形升劲降,形降劲升,形开劲合,形合劲开的自身动变平衡的拳术功夫内容,也是产生弹簧效应的方法。如果以形体的筋劲骨力的弹抖,造成弹簧力的作用,则非拳术技术、功夫的内容。现时练拳者进入此误区的不占少数,艺境不能提高,是理不明,不知法而造成的。拳术攻防的“舍己从人,粘走相生,随曲就伸”等艺境皆由“劲形逆从、顺从”而展示出来,此乃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乃是运用《易经》相同象原理认识拳术技术、功夫的方法。易理、拳理同一理;易法、拳法同一法。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试验,来证明拳术中“劲形反蓄”的弹簧效应,会更能说明“缠丝劲”的概念模糊之处。自然会得出“缠丝法”是形体运动的技术、功夫内容。用普通“螺旋式弹簧”一个,右手拿一头,弹簧呈不工作的“无极态”,左手抓住另一头拉开弹簧,弹簧的形成开式,而弹簧的劲呈反向合劲,乃“形开劲合”自身动变平衡现象;放回左手,弹簧复原,又呈“无极态”,再用左手挤压弹簧,弹簧的形呈合式,而弹簧的劲则呈反向的开劲,乃“形合劲开”的自身动变平衡的现象。无论弹簧是立式、水平式,只要固定住一头,另一头的拉开、挤压,都会出现“劲形逆从”的现象。所以说“劲形反蓄”乃是拳术中的技术、功夫内容。从这里可以知道“缠丝法”是指形体运动的技术功夫而言,“缠丝劲”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再从人体自身各个部位观看。任何部位都存在着“阴面、阳面”。从同一断面的生理现象看,“阳面”乃顺缠伸展运动的主导;“阴面”乃逆缠收缩运动的主导。充分体现了全身顺缠、逆缠的“形用半”的法则的正确性。即枪管内的“来复线”形式:一条膛线管一半,即180度,两条膛线管一圈,即360度,而每一条膛线都是在枪管根部另一点沿枪管内壁向枪口的对立之另一点前进。直至终于枪口的此点,两条膛线的任何一个截面,都是将枪管内圆等分的对立的存在着。揭示出拳术招法“顺缠”时内劲不会到阴面去;“逆缠”时内劲不会到阳面去。故内劲在自身拳法顺缠、逆缠运动中,不会出现象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缠丝劲的全身走向之图示的缠绕路线。如果按图示以内劲线路作,就没有“粘着点内劲不离开支撑面,作轴心运动的旋转”,也就不存在内劲、外形“粘走”的技术、技巧、功夫作用了,也就没有攻防效果了。如果有“粘着点不离开支撑面,作轴心运动的旋转”,也就是“筋劲骨力”的“聚劲凝形”作用形成的拙力,即拧裹造成的僵硬,已非内劲功夫的运用了。如此一来,就会出现“顶抗较力”,已然不是“沾连粘随”的“劲形逆从”的艺境了。
  那陈鑫所画“缠丝”的全身走向图错了吗?肯定没有。如果按“缠丝劲”说,陈鑫画的图就是错误的。如果按“缠丝法”说,陈鑫所画的图是完全正确的,也证明了陈鑫乃太极拳之大家。因为我按“缠丝法”说,将其图所示线路(尤其是四肢)看作是“筋”(皮里骨外软组织的统称)由于骨转而形成的阴阳两面同动而形成的走向,乃是成立的。但是也不能将此视为内劲是这样运行的,只能从形体中“筋劲”范畴来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通过上面几个不同角度分析,可以知道:以“缠丝法”说,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法矣!以“缠丝劲”说,如果指形体的筋劲骨力,那么粘走是如何做出;如果是指内劲,那如何与形体的运动相匹配,是逆从还是顺从;如果是形体、内劲合一说,也是无法说通的,因为自身的劲、形有逆从和顺从的分别,而时时处处都是内劲起主导作用,但必借形才发挥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缠丝劲”的说法是模糊的概念。现在,习练陈氏太极拳之高手数量少,不能说没有因为“缠丝劲”说的概念模糊的原因造成的吧!
  陈氏太极拳以形体“缠丝法”为统一自身拳术形体运动的方法,是其特点。这一方法运用正确,功夫效果升华是很快的。但是,这与其他门派的拧裹、钻翻、螺旋运动方法,运用于拳术中统一自身形体的攻防拳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各门派,包括太极拳门拳术的劲形统一而用,即顺从、逆从的方法、准则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对待拳术中各门派、拳种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应当站在《易经》的天道理法中,来看待各门派的拳术。也包括各门派中人都应当这样看待各门派拳术。也就是说,中华传统拳术皆根源于《易经》的天道理法中,各门派、各拳种的精华都是体现天道自然法则的,这是一门学问。各门派的拳法乃是修炼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入门、得道之法而已。各门派的拳术修炼和运用虽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然以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的观点看,各门派的独到之处乃是中华传统拳术功夫普遍性的存在,即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道”只有一个。也就是“道本一,法万千”的本意。换句话说,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道”,各门派所阐发的都是“得道的法门”而已。由此观点,可以引出:各门派之间都是站在自己门内阐发得到拳术攻防之“道”的方法,这是传统拳术发展的好现象。如果就认为“己是而人非”,此乃“武人相轻,武人相臭”不良风气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如果一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能够站在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的统一性上来看,各门派都是一家,也就会心平气和了;也就能将其他人的好东西拿来为己所用;也就能将自己门内的功夫艺境结合《易经》的道理而能阐发得一清二楚,以利他人;也就不会吹嘘自己,不犯夜郎自大的毛病了;也就不会神奇说之了,不会有种种蒙蔽他人的事情了;切磋拳艺的现象也就到处可见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指日可待了。回顾传统拳术各个门派、拳种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个门派、拳种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事实。

因为《易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早在伏羲时代就产生了“天圆地方”的伏羲八卦学说,继而夏朝《连山》,商朝《归藏》,周朝的《周易》,都是完整的易经学说。而“医学、兵法、中庸、道学、中国佛学”等,都是晚熟于《易经》,又都是本领域运用易学的典范。故此而知,中华传统拳术的形成,远远比我们现在所知的“史料”言出的时期要早。这一点有待武史学界的努力和出土文物的发现才能得到证明。



  对于《易经》学说,我们不能因为封建时代的某些人借《易经》名义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就否定《易经》的价值。《易经》是阐发“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的庞大的理论体系。这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内运用《易经》学说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之本质,这样可以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把握。我以《易经》阐发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在本质,就是在做这种努力。我的尝试,我认为应该是成功的,用国学阐发国术,用国术印证国学,而此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
  拉回话头,中华传统拳术各家门派所练的“内劲”其实质是一个,皆是“气沉丹田德润身”之“德”,即“内练一口气”的结果。经过一系列方法,练出来一种物质,“可阳化似气而无;阴之凝聚内有劲形。”此乃内劲的特点。此内劲各家皆有描述,但确实是练出来的“体内之客观存在”。内劲的运行可产生劲势,功夫精纯者可达皮毛,可意敛入骨,这才有自身拳势的轻灵,松沉攻防变化的运用。内劲浑厚灵活,练拳健身皆赖以此“物质”。技击、健身并行不悖,即是基于此内劲。
  陈氏太极拳强调:“内劲主要是从练拳架中得来的,它是极为沉重而又极为虚灵的一种浑厚灵活的劲,并在体内独立存在。”故陈氏太极拳强调“缠丝法”练拳架之招式,所得出的内劲称为“缠丝劲”,又知习练太极拳缠绕运转时需要内劲。如果理解这层意思,也就不能说“缠丝劲”的概念模糊了,这是陈氏太极拳本门专用的“复合式”含义的术语。但希望习练陈氏太极拳的人,首先要弄明白“缠丝劲”概念的实质性内容,练拳时就有法可遵了,就有功所得了。
  正因为陈氏太极拳强调了用“缠丝法”打拳练内劲的作用,故而忽略了其他种类的内功练习方法能练出内劲的作用,故陈氏太极拳没有披露其他练习内功而生成内劲的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可以说,练拳功、练内功得修炼“内劲”功夫的共同点,就是“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便形成了“炼精化气”,此便是“德”,也就是“气沉丹田德润身”之“德”。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由“德”者得之,便是此“德”。乃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德无德便是有德”之“德”。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应该知此“德”有三个作用:一为强身健体的物质;二为修炼金丹大道,合成金丹的最基本物质(但是还要按照金丹大道的合成方法继续修炼,以成“大药”);三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形成“内劲”的主要材料。要想形成内劲,仍需要按法而修,即小腹如汤煮的过程,将“德”的阴性净化,再“神明”照之,使之有灵性,才是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极为松沉,而又极为虚灵的浑厚灵活的“内劲”。
  修炼内功的方法有很多,概括的说:一切静功修炼,如禅功打坐,道功坐忘,中庸守一,医家存思、导引,拳家站桩;一切的动功修炼,如打拳、练招、运步,合理方法的推手,皆可以修炼内功。但是无论静功、动功必须“气沉丹田”才是修炼内劲功夫的第一步,也就是拳谚“内练一口气”的真意,也就是“混元一气”的功夫。如果没有气沉丹田的这一步功夫,想练成内劲,就是“海底捞月”,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在修炼静功、动功的准备工作——“气沉丹田”,乃是内劲生成的第一步。内劲的运行就是修炼内劲功夫的第二步,也是“学以致用”的极关键的一步。由于各种练功方法不同,故“内劲”运行的路线以及产生的内景象亦不相同,故形成的内劲的数量、质量及效果亦有差异,不可能统一论说。然而每次练功后的收功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即将运行的内劲(又名“真气”)收回丹田气海中,浓缩后收藏好,以备下次练功时运用。上述乃专修内劲的练功步骤,内劲物质积累多了,自身便会感觉到它的独立存在,还须要在练拳中进行与形体结合,顺从、逆从的运行训练,熟练后在推手、拆手变招的攻防中加以运用。初时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专项的运用训练就会有明确的体认了。再针对性的具体操练,达到内劲运用自如,逐步提升,最终达到能够“舍己从人,粘走相生,随曲就伸”的劲形时空统一的自动化程度,就是拳术功夫成熟的表现,也就是“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说法。
  从上面多角度分析,可以知道我本人为什么不以陈氏太极拳“缠丝劲”论推手的原因了。是因为我研究太极拳法是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为中心,引用普遍于各家的拧裹、钻翻、螺旋、惊弹、崩炸,抖擞六合法论述拳术中的劲形顺从、逆从的内容,会带有普遍的意义。一方面因为我练习内劲生成、运用的方法很多,这也是其主要原因吧!但是我练缠丝法而用内劲。
  一个习练陈氏太极拳功夫的人,还必须以“缠丝法”来练拳,因为“缠丝法”是陈氏太极拳修炼传统拳术的精华。如果没有缠丝法,即不用缠丝法,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拳术套路是无法演练的,这是陈氏太极拳的独特之处。然而,现在习练陈氏太极拳者,应该兼修其他内功方法,以使“内劲”迅速成熟,早日在体内独立存在,较单纯的以练拳术套路来生成内劲,快速的多。如果运用的好,自身功夫艺境可以提前进入到上乘之大成境界,即不必十年便艺境上身了。此乃兼学别家特长,以弥补自家不足之处的最好证明。
  本篇文章以“缠丝劲”为例,来说明内劲在体内只此一种,而内劲之法不同,即可以有不同效果。以法名劲之用是可以的;而以法说用劲的分别是对的。认为劲有分别,实乃用法的分别,绝对不是“劲”本身有什么分别,即“道本一,法万千”的意思。那么研究用劲的方法才是研究拳术攻防的精华所在。不要被类似的模糊概念所蒙蔽,才是研究拳术能够功夫上身的关键所在之一。
  我常与其它门派的人接触,有艺高者,有艺低者,有辈分高者,有辈分低者,然很多都存在着一个弊病,即以模糊的概念“言拳说法”,如太极劲、形意劲、八卦劲、通背劲等。此弊病让我觉得难以理解。尚有如十字劲、缠丝劲、抽丝劲、炸劲、穿透力、宇宙力、空劲等等,如何体会,如何理解真是实在的让人难以知晓。中华传统拳术各门派老拳谱的特定名词、术语皆有出处,可使后人参照习用,如“寸劲、分劲”乃指用劲之形动的长短,是很明确的。
  我写成此文是告诫习拳者,概念模糊不清,是学不好拳术攻防之道的。要想学好它,首先要概念清楚,即前贤所云“理精、法密、艺自高”的实质。望文生义者不是,烂造概念者亦非,此乃我多年习艺的心得体会。但是属于约定俗成的一些术语,如“缠丝劲”,我就尽量解释,分析清楚,辨别其可行性的真正意旨,以使后来人在习拳时能够认识清楚,便于掌握、运用,也就达到我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