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 怎么检查:应用写作要讲求“四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9:14

——与公务人员谈应用写作

朱涛

  

  现代信息社会的最根本特征,是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这一方面使社会信息成十倍、百倍地猛增,另一方面要求信息的加工、变换、传递、贮存电脑化。在这个进程中,适应信息电脑化处理需要的应用写作学科的用途就越来越广泛,应用写作能力也成了每个公务人员的必备能力。
  在国外,对公务人员的职业应用写作能力要求一向很高。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都将应用写作作为基础课开设,要求大学生、研究生具有过硬的应用写作能力。有的高校还设置应用写作专业,授予毕生生相应学位。对没有大学学历的公务人员则进行严格的考核、培训,一个职业应用写作能力“不过关”的人,想谋一份公务人员的差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我国,以往是较重视文学写作、轻视应用写作的。但近年来,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由于国外先进学科思想的输入,写作学科的发展面临崭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写作界广大科研、教学人员,对应用写作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关心,研究工作、教学工作的重点已发生了明显的转移。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开设了应用写作课,有些高校也试设了主攻应用写作学科的“文秘”等专业,尤其是电大、函大等各种类型的成人高等教育,多将应用写作列为必修基础课,给予相当的重视。研究应用写作的学术团体成立了,探讨应用写作的刊物创办了,讲授应用写作的教材出版了。这是极好的发展趋势。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就我国公务人员的绝大多数来说,职业应用写作能力还相当差,不少机关、单位找不出几个应用写作能力强的“笔杆子”,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我们的工作。许多公务人员也意识到自己应用写作能力“不过关”的严重性,因此,学好应用写作已经成了强烈的社会要求。
  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成人“应用写作课”教学工作,从与广大学员的接触中,了解到公务人员在应用写作方面存在着“三缺乏”: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缺乏严格的基本训练,缺乏定向的写作实践。因此,很少有人能写出式样合体、主旨合理、结构合适、语句合“法”(语法)的应用文书。他们的应用写作水平和年龄不相称,和担当工作的要求不相称,和现代的需要形势不相称,形势是严峻的。
  不过,大多公务人员有一定的从事行政工作的经验,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对应用文书的感性认识,特别是有学好应用写作的强烈愿望(即所谓“四有优势”),所以,只要学习得法,不难在较短时间里使自己的应用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笔者经验,在职公务人员学习应用写作,要特别讲求“四性”:

一、文体的规范性

  由于缺乏精当的写作知识,缺乏严格的写作训练,许多公务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同志的写作缺乏“文体感”。他们在工作中写材料多是“依样画葫芦”,找几份与欲写材料文体相近的文件来看一看,就机械地学着套。结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写的文章常常是不合体的“四不象”文章。
  “四不象”文章的主要表现有四:
  首先,体式混乱。许多同志头脑里就没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大的文类概念,不知道这些文类各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写的文章常常在大的类型上就是混乱的。至于大类中具体小类的差异(例如,“应用文”中“公文”与“事务文书”的区别;“公文”中“上行文”与“下行文”的区别),各相邻文种间的细微区别(如“公告”、“通告”与“布告”的区别),就更不清楚了,这样,写出的文章自然不伦不类。
  其次,手法混杂。各类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各不相同。换句话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法与各类文章都有对应关系,表现形式的不同就会引起内容实质的变化。许多公务人员对各种表现手法的区别以及手法与文体的对应关系不甚了了,手法的混用自然造成文章的不合体。
  再次,结构呆板。由于生硬的模仿、套用,许多公务人员的文章形成“形势报告——情况汇总——检查——决心”的呆板格局,不能因文而异。
  最后,格式随便。各类应用文体文头、本体、文尾的构成,标题的制作,正文的撰写,各项附录、标记的加注,各种习惯语言的使用,特定的书写格式等都不能马虎。有些公务人员对此很不重视,常常随意处之,因小失大。
  实际上,各类应用文体的体式,或由国家机关明文规定,或经长期使用约定俗成,是不能任意改动的,否则会给文件处理、给工作开展带来不便甚至损失。因此,应用写作首先要强调“合体”。
  要解决“合体”的问题,须从两方面努力。一则,认真学习一些文体知识,特别是应用文体知识,选一些优秀的应用文章作认真的剖析,以求从本质上把握其特点;另则,要在表现手法上下些功夫,真正搞懂什么是记叙、描写等手法,它们与不同文体的对应关系,以追求写作形式、内容的统一。

二、达意的准确性

  公务人员的应用写作,基本上是为处理公务的,若文章主旨不清,达意不准,会严重贻误工作。
  要想使文章达意准确,须从四方面努力:
  首先是吃透精神。写作者本人要清楚所写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要真正搞懂所写文章的主旨,并非易事,应从三种角度去把握:对文章要阐述的问题,中央、上级机关的有关方针、政策、精神是什么;本部门是如何决定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分寸怎样把握;接受文章的对象(上级、平级或下级)的情况如何,他们要求什么,要求他们什么等。这些真正搞清楚了,写作者才可能把文章主旨表达准确。
  其次要理顺思路。主旨清楚了,要先打腹稿,把思路理顺当:主旨产生的背景、成立的依据、基本的精神、具体的内容、相应的措施、欲达的目的等等,哪些说,哪些不说,哪详、哪略,哪前、哪后,先在自己脑中理顺当,才可能表述顺当。唯有顺当,读者才易接受。
  再次搭好结构。思路顺了,就要搭好结构,把思路书面化、固定化。安排结构要特别注意层次、段落的衔接、过渡,注意逻辑关系的合理、顺畅。逻辑力不强的文章,达意就不可能清晰、严密,就没有说服力。为了提高写作的结构能力,可以学习一些必要的思维逻辑知识,再坚持编写“思维提纲”“结构提纲”,慢慢地,逻辑结构能力就增强了。
  然后是精选语言。许多公务人员有理解力强、表达力差的情况,不善选择准确的语言,恰如其份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下笔千言,还说不到“点子”上。这是由于语汇贫乏、没有选择余地、语言辨析力差、表现力差所致。解决办法,一是注意语汇积累,充实语言储备;二是学习一点语法、修辞知识,如“词义辨析”、“句义辨析”、“消极修辞”等,对语言表现力的提高会大有裨益。

三、语言的可懂性

  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减少交流过程中文字理解的困难,应用文章应力求浅显易懂,即增强语言的可懂性。
  “可懂性研究”是当今在写作学科、大众传播学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兴边缘学科,它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人都要和与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的应用文字打交道的情况产生,的以定量化形式探索、研究应用文字交流规律的学科。“可懂性”是这种学科衡量文章语言畅晓程度的概念。
  一些公务人员喜欢采撷“新奇”的“高雅”的词语来点缀文章,喜欢用多层嵌套的长句来“准确”达意,喜欢用文白夹杂的语言来“显示才学”,这都影响了语言的可懂性。
  增强语言可懂性涉及的因素很多,对于公务人员来说,可以先从两方面入手:
  词汇运用方面,一般来说,常用词语比非常用词语好理解(如“昏迷”与“昏厥”具体词语比抽象词语好理解(如“花天酒地”与“穷奢极欲”),短词语(音节少的)比长词语好理解(如“大力”与“大张旗鼓”),所以,写作时要力避使用生僻字、难懂词。
  在句式选择方面,一般来说,短句比长句好理解,单句比复句好理解,完整句比残缺句好理解,主动句比被动句好理解,文中句比孤立句好理解,单义句比多义句、歧义句好理解,因此,写作时要尽量用较短的、完整的单义句。
  就是说,要培养用普通的词语、简单的句式写作表意清楚、可懂性强的应用文书的能力。

四、文字的简洁性

  应用文书的语言在准确、可懂的前提下,要尽量简约干净,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速高效传递信息的要求。
  一些公务人员写作往往语言罗索、文字冗长,生怕别人不理解他的意思。结果,主次不分、轻重相混,淹没了主旨。
  要作到文字简洁,首先要明确主旨,紧抓中心,开门见山,不“穿靴”“戴帽”,不繁冗解说。
  其次,要善用高度凝炼的语句把全文主旨、各段段旨概括出来,摆在全文、各段显著位置(一般全文主旨摆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段旨摆在段首或段尾),让读者易把握、易理解。
  文字简洁还要求不说套话,不用陈词,少连篇累牍转抄摘引,少脱离实际空泛议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要作到文字简洁还须在修改方面下苦功夫,“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以求言简意明。
  总之,公务人员要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必须针对自己写作知识、基本训练、定向实践“三缺乏”的不足,发挥“四有优势”,进行认真的、有科学性的自学,然后,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注意加强应用写作的“四性”,那么,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使自己的应用写作能力有较显著的提高,以尽快适应时代、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