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的故事国语全集:【“文革”前夜的中国】中苏论战 “完全一致”的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07:01
【“文革”前夜的中国】中苏论战 “完全一致”的背后

“完全一致”的背后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17:31 
连载:“文革”前夜的中国   作者:罗平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中苏之间“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没有维持多久就出了问题。“共同舰队”一事在双方的心里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已是尾大不掉,搞自己的一套了。而在毛泽东看来,赫鲁晓夫还是想控制中国,使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

  莫斯科会议之后,一时间中苏之间确实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1957年12月,中苏签订了新的科学技术协定。1958年4月,两国签订了中苏通商航海条约和1958年的货物交换议定书。与此同时,对于苏联提出在亚洲建立无核区的主张,中国方面也是积极予以响应。关于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卢布区”的设想,也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充分肯定。苏联发动的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批判后,中国方面也积极给予配合,公开发表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者联盟”。

  这一段时间,中国领导人对苏联的评价颇高。

 
周恩来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说:现在世界上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像苏联,才能无代价地(除了纸张费以外)把整个蓝图给我们。凡是它有的一种定型的东西,包括原子、导弹这些东西,都愿意给我们,这是最大的信任,最大的互助。1958年5月16日,毛泽东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一份关于同苏联专家关系的报告所写的批示中说:“苏联专家都是好同志,有理总是讲得通的。不讲理,或者讲得不高明,因而双方隔阂不通,责任在我们方面。就共产主义者队伍来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一定要把苏联同志,看作自己人。”

  可是,中苏之间这种“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没有维持多久就出问题了。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说,为了便于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迫切希望在1958年至1962年间,由中国和苏联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的长波发报无线电中心和一座远程通讯的特种收报无线电中心(即长波电台)。信中还具体提出:建成长波电台所需要的费用约为1.1亿卢布,由苏联出7千万卢布,中国出4千万卢布。

  苏联方面为什么要提这项要求,据赫鲁晓夫后来说,主要是为了便于苏联能同在太平洋活动的潜艇舰队保持通讯联络。在赫鲁晓夫看来,这个想法对苏联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他在回忆录中说:“我们和中国人毕竟有保卫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目标”。而且苏联领导人觉得,既然在此前苏方已答应帮助中国建造潜艇,且已把设计图纸给了中方,还派出了专家帮助中方选择制造潜艇的地址,因此,“当我们提出要在他们领土上建立无线电台的时候,我们满以为中国人是会给予合作的”。②在赫鲁晓夫看来,既然中国有求于苏联,所以也一定会满足苏联的要求。

  然而,赫鲁晓夫却把情况估计错了。“自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始终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也可以贷款或者援助,但不可以让外资介入,无论投资也好,合股也好,只要所有权有一点不在自己手里,都是有损国家主权的行为。为此,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很快将一切外资公司和企业统统搞掉了,并且对在苏方要求下组建的四个合营公司也想方设法废止了事,对斯大林提议的苏联出资建立菠萝罐头加工厂和橡胶种植园之类的建议,也是极端反感,一概拒绝。”③在毛泽东看来,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实际上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并有控制中国的企图,当然不能答应。4月24日,毛泽东指示有关部门作如下答复:中国同意建设该项设施,但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归中国。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5月10日召开的第152次军委会议上,彭德怀提出,长波电台不要合办,应由中国自己出钱办,平时可向苏联提供情报,战时苏方也可派人来,总之不要让外国人在中国搞军事基地,这样影响不好。6月4日,彭德怀向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杜鲁方诺夫陈述了中国的意见。①

  第二天,彭德怀将与杜鲁方诺夫的谈话记录呈送给了毛泽东,并报告说,苏方仍坚持原来双方共同投资建台的意见,并建议6月上旬派专家来华进行选址、勘探设计、拟制协定等工作,看来苏方是不会很快接受我们的意见的,为了不影响勘探设计工作的进行,可先同意苏方专家来华着手进行一些技术性工作,有关投资和作用等问题可放在下一步解决。毛泽东很快对彭德怀的报告作出批示,表示同意彭德怀的意见,但同时又表示,钱一定要由中国出,不能由苏方出,电台建成后可由两国共同使用。如果苏方以高压压人,则不要回答,拖一拖再说。毛泽东还特地在彭德怀的报告中加了这样一句:“这是中国的意见,不是我个人的意见。”②

  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正式答复了马利诺夫斯基,重申中国同意建立大功率电台,欢迎苏联在技术上给予援助,但一切经费由中方负担,建成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然而,苏方仍然坚持电台由两国共建,费用可以各负担一半。此后,双方又就此进行了多次交涉,直到这年7月赫鲁晓夫访华时,这个问题才按照中方的意见加以解决。不过,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这个争论来争论去的电台,实际并没有建立起来。

  建立长波电台今天看来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对于双方都是不愉快的,事实上成为促使两方关系恶化的一系列事件的起点。本来,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一些问题出现争执,是很正常的,但这件事在中国领导人心中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它使毛泽东等人感到,苏联并不尊重中国的主权,有控制中国的企图。后来赫鲁晓夫一再辩白说,他并无侵犯中国主权的想法,也从未考虑到要伤害中国的民族尊严,但毛泽东对此并不相信。

  如果仅仅一个长波电台的问题,中苏关系的发展也许不至于像后来那样复杂。长波电台风波刚过,又发生了所谓“共同舰队”事件,“使在国家主权问题上极敏感的毛泽东马上把两件事联系起来,怀疑赫鲁晓夫又在搞过去斯大林时代的大国沙文主义那一套了”。①

  “共同舰队”一事的起因是这样的:1958年6月28日,

 

周恩来根据国防部的建议,致信赫鲁晓夫,希望苏联能够在生产核潜艇和快艇方面,向中国提供技术帮助。尽管核潜艇的制造,是当时苏联一项较为尖端的技术,但中方认为,既然中苏是同志加兄弟,原子弹、导弹的技术苏联都可以提供(根据1957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新技术协定”,苏方将在1957年年底至1961年年底,供应中国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供应中国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要求苏联提供核潜艇方面的技术算不上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可是,赫鲁晓夫当时之所以很痛快地答应提供原子弹和导弹的技术,是因为在搞掉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党内元老后,又将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对准了曾支持他搞掉马林科夫等人的元帅朱可夫,而这件事他希望得到中国方面的支持。朱可夫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立有赫赫战功,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1957年6月,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等人企图通过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解除赫鲁晓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因为主席团11人中有7人反对赫鲁晓夫)时,朱可夫急派飞机到全国各地将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检察委员接到莫斯科,迫使中央主席团召开中央全会,而中央委员会中拥护赫鲁晓夫的是多数,结果赫鲁晓夫非但未被打倒,反将马林科夫等人打成“反党集团”。

  俗话说,功高震主。赫鲁晓夫一方面感谢朱可夫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他也从这件事中感到朱可夫太厉害了,下决心将朱可夫也搞掉。恰巧此时已快到了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召开前夕,赫鲁晓夫此举需要得到中国党的帮助。所以他才在搞掉朱可夫之前不顾党内和军内的反对,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和导弹技术。可是,到了1958年这个时候,赫鲁晓夫的地位已经稳固了,他已无求于中共,当然也就不可能再不顾国内的反对,向中国提供核潜艇方面的技术了。但是,对于中国方面的要求,他又不好直接拒绝,就想出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办法,提出由双方共同建一支以中国为基地的“共同舰队”。认为这样苏方既不需要向中方提供技术,又可将带有核弹头的潜艇有效地靠近美国。

  赫鲁晓夫自以为想出了一着妙计,不料毛泽东对此根本不买账。7月21日,从莫斯科返回的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等通报了赫鲁晓夫的提议。尤金说,大型军舰容易被击中,与其今后发展
 
航空母舰,不如多发展原子潜艇(即核潜艇)舰队,但苏联的自然条件不可能充分发挥原子潜艇舰队的作用,黑海和波罗的海容易受到敌人的封锁,东部的海面又邻近南朝鲜和日本,不算安全,而中国的海岸线很长,条件很好,同时考虑到今后打仗的话,双方共同的敌人是美国,因此,希望两国建立一支“共同舰队”。

  听完尤金的介绍,毛泽东当时就皱起了眉头,“啊”了一声,然后说:我们原想叫你们帮助我们建设海军,没有想过要跟你们一起搞“合作社”,搞什么“共同舰队”。是不是只有搞“合作社”你们才干,不搞合作社你们就不干呢?

  尤金对毛泽东的话中话,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乃回答说:赫鲁晓夫特别嘱咐他,要中国考虑建立中苏共同核潜艇舰队的问题。

  毛泽东这时已经很不高兴了,他说:是我们办,你们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你们就不给帮助,就是你们强迫我们合办。斯大林在世时,有过四个合作社(指四个合营公司),后来经赫鲁晓夫同志提议取消了。现在要办,也可以,定个期限,过几年可以取消。反正各个兵种都要消灭的,那时我们再分废铁。尤金这才发现情况不妙,连忙说,这只是一个建议,还要由两国商量后再作决定。

  第二天,毛泽东又约见尤金谈话,参加谈话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彭德怀、陈毅、林彪、王稼祥等。毛泽东让这么多的中央领导人一起来参加谈话,显然是表明他所要表达的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中共中央集体的态度。

  毛泽东一开始就说:昨天你们走了以后,我一直睡不着,也没有吃饭。今天请你们来谈谈,当个医生,下午就可以吃饭、睡觉了。你们很幸运,能够吃饭、睡觉。

  接着,毛泽东说:昨天的问题我又想了一下,可能我有误会,也可能我是正确的,经过辩论可以解决。看来,关于海军提出的核潜艇的请求可以撤销。这个问题我脑子里没有印象,问了他们才知道,海军司令部里有那么些热心人,就是苏联顾问,他们说苏联已经有了核潜艇,只要打个电报去,就可以给。

  海军核潜艇是一门尖端科学,有秘密,中国人是毛手毛脚的,给了我们,可能发生问题。

  苏联同志胜利了四十年,有经验。我们胜利才八年,没有经验,你们才提合营问题。所有制问题老早就提过,列宁就提过租让制,但那是对资本家的。

  中国还有资本家,但国家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你们就是不相信中国人,只相信俄国人。俄国人是上等人,中国人是下等人,毛手毛脚的,所以才产生了合营的问题。要合营,一切都合营,陆海空军、工业、农业、文化、教育都合营,可不可以?或者把一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都交给你们,我们只搞游击队。你们只搞了一点原子能,就要控制,就要租借权。此外,还有什么理由?

  你们一直不相信中国人,斯大林很不相信。中国人被看做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民族。你们说欧洲人看不起俄国人,我看俄国人有的看不起中国人。

  毛泽东说:这些话,都是由于搞核潜艇“合作社”引起的。现在我们决定不搞核潜艇了,撤回我们的请求。要不然就把全部海岸线交给你们,把过去的旅顺、大连加以扩大。但是不要混在一起搞,你们搞你们的,我们搞我们的。我们总要有自己的舰队。当二把手不好办。

  毛泽东还说:“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你可以告诉赫鲁晓夫同志,如果讲条件,我们双方都不必谈。如果他同意,他就来,不同意,就不要来,没有什么好谈的,有半个小指头的条件也不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一万年不要援助。”①

  除此之外,毛泽东其他的谈话内容大多是借题发挥,如讲到了1949年年初米高扬来时“摆老资格”,讲到中共与苏共的关系实际上是“父子党”、“猫鼠党”,讲到米高扬在八大的祝词时“摆出父亲的样子”,讲到他第一次访苏时斯大林等向他进攻,等等。他还说:为什么当时我请斯大林派一个学者来看我的文章?是不是我那样没有信心,连文章都要请你们来看?没有事情干吗?不是的,是请你们来中国看看,中国是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半真半假的马克思主义。从这篇谈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多年来一直对苏联、对斯大林的大党主义是很不满的。在谈话过程中,尤金一再解释,赫鲁晓夫同他谈的时候,没有谈到舰队由谁指挥,也没有谈到要在中国建立基地,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跟中国同志研究具体的措施,没有别的意思。

  赫鲁晓夫也是一个急性子,没想到一个“共同舰队”问题惹得毛泽东发了如此大的脾气。一个星期后,他急忙飞到北京,对此事进行解释。

  赫鲁晓夫一下飞机,就直奔中南海的怀仁堂。随后,参加欢迎的中国其他领导人都离开了,进行会谈的中方只有毛泽东和邓小平,苏方则是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委员波诺马廖夫。

  赫鲁晓夫一开始,就绕来绕去只讲过去斯大林如何跟中国搞合营公司,又讲苏联内部对建设海军有各种各样的意见,避而不谈“共同舰队”问题。

  毛泽东听得很不耐烦,就打断赫鲁晓夫的话说,你讲了半天,还是没有讲到实质问题。

  赫鲁晓夫还是不愿意直接谈及“共同舰队”一事,就大讲海军建设是主要搞潜水艇、鱼雷快艇,还是主要搞巡洋舰的问题。

  毛泽东又打断他的话,并且说,你还是没有说清楚,究竟你们要搞什么?什么是“共同舰队”。

  这样一来,赫鲁晓夫没办法了,只得辩解说,苏方并不是要搞“共同舰队”,而只是建议帮助中国在黄河这样的河流旁边,搞一个制造潜水艇的大工厂,大量生产潜水艇,又说是尤金把话传错了。他还说,中国同志说我们要搞“共同舰队”,要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搞到中国来,我听了很伤心,觉得中国同志不相信我们,对我们的政策不了解,这触犯了我们的自尊心。

  听赫鲁晓夫这么一说,毛泽东甚为生气,便说:是谁触犯了谁的自尊心?你们提出搞“共同舰队”,正是触犯了我们的自尊心!

  赫鲁晓夫听了也颇不高兴,就说:我没有料想到你们会这样粗暴地理解我们。

  毛泽东听后更来气了,说道:谁粗暴?是你派尤金在北京向我们五次提出搞“共同舰队”。当时我们理解,你们就是搞“共同舰队”,否则就不给援助。我们说,我们一万年不建设海军也没有关系,你们要搞“共同舰队”我们就不干。我们可以分工,你们去搞核潜艇舰队,我们去打游击战。

  赫鲁晓夫说:现代战争条件下打游击战不行。

  毛泽东回答说:不行没有办法。我们没有核潜艇舰队,将来索性把海岸都交给你们,你们去打好了。毛泽东还表示,对“共同舰队”一事本来还有些怀疑,但听尤金三次都这么说也就不能不相信。毛泽东说,我们中央商量以后,提出了几个方案:第一个方案,你们帮助我们建设海军。第二个方案,共同建设“共同舰队”,因为不共同建设你们就不援助。第三个方案,我们撤回要你们帮助建设海军的要求。因为我们不同意搞“合作社”你们不帮助,所以我们不建设海军了,不搞舰队了,不要核潜艇了。第四个方案,把中国所有的海岸线都交你们。第五个方案,把旅顺大连和其他港口都交给你们。斯大林过去在旅大搞过,你们想扩大就扩大吧。赫鲁晓夫听毛泽东这么一说,感到事态确实很严重,连忙说,苏联没有要搞“共同舰队”的想法,永远也不会再提这个问题。①

  8月1日至8月3日,双方又进行了三次会谈。这几次会谈都没有涉及“共同舰队”问题,而是就国际形势交换看法。“共同舰队”一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8月3日下午,双方进行简短的会谈后,赫鲁晓夫离开北京回国。同一天,双方发表了会谈公报。其中说:“会谈双方在极其诚恳、亲切的气氛中,就目前国际形势中迫切和重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问题和为争取和平解决国际问题、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奋斗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②

  可是,在这“完全一致”背后,却由于“共同舰队”一事使双方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已是尾大不掉,搞自己的一套了。而在毛泽东看来,赫鲁晓夫还是想控制中国,使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原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分析说:“这次赫鲁晓夫的北京之行,显示在中苏关系上空出现一片乌云、一阵雷声,虽然没有暴雨,但俄罗斯大国主义的幽灵在徘徊,赫鲁晓夫要控制中国的阴谋在进行。从中国方面讲,毛主席在这次会谈中无比坚强地表明,中国绝不屈从于任何外国压力,对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一定要抵抗,也是可以抵挡得住的。这是第一次面对面的抗衡,留下的伤痕久久未能愈合。”①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共同舰队”之事刚刚过去,又发生了中国炮击金门的事件。1958年8月23日,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马祖两岛,使得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的美国,急忙从地中海、旧金山、日本和菲律宾调集舰队和飞机,结集于台湾海峡,配合

 
国民党防守金门、马祖。在中国方面看来,炮击金(门)马(祖)完全是中国内政,与苏联无关,故在事前并没有通知苏联。据吴冷西回忆,中苏两国首脑会谈中“完全没有谈到三个星期后中国炮打金门的问题,一句话也没有谈到,根本不像有些外国评论评说的那样,中苏事先商量好炮打金门。”②

  炮击金门本身的确是中国的内政,但炮声一响,必然涉及美国人,所以也就不单纯是一个内政问题了,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国际问题,变成中美之间的对抗。作为中国的盟友,苏联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可是,中国方面这种事先不打招呼的做法,既使赫鲁晓夫老鼻子不高兴,也使他犯了难。第一,莫斯科方面并不知道中方的真实意图,也不知道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到底会走多远;第二,赫鲁晓夫此时正在想方设法缓和同美国的关系,中国这一炮击,对他和美国拉关系十分不利;第三,美国方面已经公开声明站在蒋介石一边,作为中国的盟友,苏联不能不有所表态,不支持中国,有悖于中苏同盟,如支持中国,则有可能使自己卷入中美冲突并由此引发苏美战争。对于苏联人来说,并不像毛泽东那样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战争。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要打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打完了照样搞建设。赫鲁晓夫可不这么看,苏联的卫国战争虽然最终获得胜利,但也是损失惨重。二战结束之后,苏美之间虽然搞对抗,但也只敢搞冷战,谁也不敢真正把战争发动起来,特别是核战争。在苏美直接的军事对抗上,两国叫喊都很凶,但谁也不愿也不敢走得太远。

  金门炮战之后,赫鲁晓夫决定派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来华探底。

  在葛罗米柯来华前一天,即9月5日,周恩来接见了苏联驻华使馆参赞苏达利科夫,表示中国炮击金门、马祖并不是就要武力解放台湾,只是为了惩罚

国民党部队,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美国要发动战争,中国全部承担起来,绝不连累苏联,也不会拖苏联下水。

  9月6日,葛罗米柯来到北京,在当天的会谈中,周恩来又向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天晚上,毛泽东接见了葛罗米柯,也说炮打金门,既不是打台湾,也不是马上要在金门、马祖登陆,而是要调动美国人。当然,中国对美国要打仗还得有所准备,但即使这样,中国也会自己承担这个战争的全部责任,不会要苏联参加这个战争。

  通过葛罗米柯的北京之行,赫鲁晓夫摸清了中国的底牌,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不但如此,他觉得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还可以有所作为,不妨作点强硬表态。9月7日,赫鲁晓夫发表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公开信,强调:“对我国伟大的朋友、盟邦和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也就是对苏联的侵犯。忠于自己义务的我国,将尽一切可能同人民中国一道来维护两国的安全、维护远东和平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如果在美国有人得出结论,认为还可以像过去某些列强那样来对付中国的话,那就大大失算了。这种失算可能给世界和平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还是让我们把问题完全说清楚,因为对这样的事情含含糊糊和发生误解,是最危险不过的。”①

  赫鲁晓夫还特地召见中国驻苏大使刘晓,要他秘密转告毛泽东,苏联可以帮助中国加强在台湾海峡沿岸的空中力量。赫还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说可以派携带地空导弹的C—75轰炸机部队到

 
福建来。对此,毛泽东专门致信表示欢迎,但同时又表示,最好是请苏联政府给我们一批地空导弹和岸舰导弹,并派技术专家帮助训练使用这些武器的部队。②毛泽东的意思很明确,导弹和技术都可以来,但部队就不要来了。部队一来,要送走就不那么容易了。

  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只是想试探一下美国在

 

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同时也对一直叫喊要“反攻大陆”的蒋介石集团一个教训,并不是打算一举解决台湾问题。表面上看,赫鲁晓夫尽到了作为盟友的义务,但此事却给中苏关系再一次蒙上了阴影。因为此时的赫鲁晓夫在想方设法缓和同美国关系,而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此举也就给赫鲁晓夫以中共领导人“好斗”的印象。在他看来,如果原子弹、导弹、核潜艇等技术全部给了中国,局面恐怕更难收拾。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后来下令撤走苏联专家、撕毁新技术协定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