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消防协会网:人为何“财迷心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07:16
人为何“财迷心窍”

张珊

 

  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千差万别,有的人习惯攒下手头的每一块钱,有的人刷爆所有信用卡。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心理共性。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金钱会产生类似于对药物的反应,比如有人失去大量财富时,尽管“烂船还有三斤钉”,剩余的金钱足以维持生计,但他仍有可能抑郁,甚至自杀。

  心理学家已开展研究,试图探明金钱对于人类有多大的“威力”。

  两种规则

  你信不信,哪怕只是考虑虚拟的金钱如何使用,人的心理都会发生悄悄的变化。

  美国一所大学市场营销系的教师开展过一项实验,招募了两组学生志愿者,分别完成两项不同的造句任务。其中一组学生拿到的词组与金钱相关(如薪水、成本、付款),另一组学生拿到的词组与金钱没有直接关系(如冷、书桌、外面)。完成造句任务后,两组学生按要求将一套凌乱的光盘整理成特定的模式。

  实验表明,接受金钱类词汇造句的学生在寻求他人帮助之前,愿意花更长的时间独自探索并寻求解决方案,彼此之间缺乏互相援助的意愿和行为。

  据分析,现代社会提供了两套不同的行为规则:社会规则和市场规则。社会规则是“温馨“和”模糊”的,旨在促进长期的合作、信任关系;而市场规则的核心是“金钱”和“竞争”,鼓励个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个人如果有了钱,会产生自给自足感,会更加努力地去实现个人的目标,但是也更倾向于远离他人。虽然这种行为与社会规则背道而驰,然而,它对个人生存却是有利的。

  知道在何种场合运用何种规则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让人们在商业谈判竞争中不要过多地寄期望于别人的信任,也告诉人们不用对母亲为自己所做的美味食物付钱。

  通常人们既想满足外在的欲望———如财富、名声和形象,又想追求内心世界的满足———如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研究发现,过于注重外在欲望的人,其心理健康的得分较低,对金钱有强烈渴望的人更可能离婚。

  当然,这并不是说,外在的欲望不好。如果没有足够维持生活的钱,内在愿望的满足会大打折扣。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容易让人失控,寿命也会缩短。

  金钱成瘾

  英国的研究者认为,金钱就像易上瘾的药物,引诱人们赌博成瘾、过度工作和无节制消费。金钱就像尼古丁、可卡因,刺激大脑中控制快感的神经中枢,该中枢同时又是性兴奋中枢。金钱发挥作用的机制,类似于黄色文章,不需要任何直接的生理刺激,仅通过想象就能唤醒大脑中的快感中枢,令人产生兴奋。

  一些关于“金钱成瘾”的证据来自脑功能成像研究。美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做过一项实验,提供两种网站购物券让志愿者选择,第一种是马上能用的,第二种的面值高一些,但要几周后才能用。在志愿者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记录下他们的大脑成像情况。结果发现,那些选择即时奖励(第一种)的志愿者,其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分得到了激活,该部分脑区负责冲动行为,也是引致“吸毒成瘾”的区域;选择延迟报酬的志愿者,其前额皮层产生了激活,该部分脑区负责理性规划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钱多的人会比钱少的人要快乐一些。然而,钱也不能太多,必须适度。金钱所带来的幸福感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一旦有了足够的食物和住所,更多的财富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幸福感。

  心理账户

  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许多人的头脑里存在着十分相近的三种“心理账户”,即在现实中完全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被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去———

  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

  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

  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对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抱着轻松的态度花掉,比如买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衣服,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最不经用,通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